1 |
我國電子連接器產業競爭策略之個案比較研究蔡元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藉由「策略矩陣分析法」,從實務的經營策略,探討個案公司在電子連接器產業的優勢經營策略。其中「策略矩陣分析法」是以產業價值鏈與策略形態構面來進行產業分析。由於連接器產業是以模具開發製造為基礎的產品應用傳統產業,個案公司又屬於電子系統廠商OEM或ODM產業一環,因此,在產業價值鏈部份,本研究選擇與策略構面較具重大關係要素項目如研發技術、品質管理、製造技術及專利事務;策略形態構面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規模經濟及競爭優勢等三大構面做為分析對象。
經本研究從個案公司實務經營的交叉比對分析,綜整個案公司成功的重大差異核心競爭力包含:
1.研發方面的快速模具開發能力建立
2.研發作業流程改進以縮短開發週期
3.電鍍製程設備自製化與成本控制
4.自動化組立設備自製化與效率提升
5.快速專利查詢與處理專利訴訟能力建立
6.專利工程服務能力建立
除了上述所顯示的重大差異在於硬體系統能力的建置之外,成功個案公司能成為業界典範之重點在於公司將產品定位為「品質、速度、成本、效率、工程服務」等五大項目。因此不論任何一個事業部門或功能部門,其產品皆以這五大項目為主軸,致使公司內的生產價值鏈的每一環節均要滿足這五大信念要求項目,而使得各部門針對各自運作功能快速達成其核心競爭力之建立。
經由本研究從實務經營的分析結果,希望能有助於連接器產業一般中小型廠商研擬未來可行的經營策略。
|
2 |
我國國際觀光旅館業經營策略之研究-策略矩陣分析法之應用黃應豪, Huang, Ying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有關觀光旅館產業的文獻,大多將重點放在服務品質、關鍵成功因素或顧客重視屬性上,且多屬於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的『量』的研究。至於以個案訪問的方式,深入探討國際觀光旅館業經營策略的『質』的研究,並不多見。因此本研究乃以司徒達賢教授提出的策略矩陣分析法為架構,採用個案研究的分析方法,針對國賓、福華、晶華、希爾頓、亞都以及西華等六家飯店,分析廣義的國際觀光旅館產業之價值鏈、策略型態、策略要素、策略群組、競爭優勢…等研究變項,期能對觀光旅館事業的產業特質與經營策略有通盤性的了解,並對未來策略的發展提供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包括:1. 產業價值鏈的界定;2. 產業策略要素的描述;3. 產業策略群組的分析;4. 產業內個別業者經營策略的分析;5. 策略矩陣分析法適用性之驗證與建議。
本研究之結論包括以下八點:1. 整體而言,策略矩陣六大構面所含括的48個策略要素,全部都可以在國際觀光旅館產業中找到相對應的策略作法。2. 旅館所在的『地點』,幾乎是大部份國際觀光旅館所提供的一項重要產品特色,同時也是許多旅館經營者所認知的競爭武器所在。3. 加盟國際連鎖旅館,可以為旅館的『知名度』、『聲譽形象』與『訂房業務』,帶來相當大的互補利益。對於未來旅館的經營而言,加入國際連鎖組織應是勢不可免的大趨勢。4. 國際觀光旅館產業中各觀光旅館的目標市場重疊性相當高。絕大部份的旅館都以商務旅客作為其目標市場。5. 觀光旅館依其所在地的不同,所吸引的顧客會有很大差異。6. 國民旅遊及會議市場是為了增加客源、提高住房率與平衡淡旺季需求,所必須積極爭取的新興市場。7. 大部份觀光旅館的垂直整合程度都相當一致;亦即『別家有的我都有』。此為本產業中相當特殊的現象。8. 向外開拓餐飲據點是部份飯店採行的策略作法,可以有效提高旅館知名度,並增加營運範圍的涵蓋面。
本研究並對國際觀光旅館業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1. 以特色競爭建立優勢;2. 體認加盟連鎖為未來趨勢;3. 國民旅遊與會議市場不容忽視;4. 發揮品牌綜效的相關多角化。
|
3 |
自行車廠商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陳正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自行車產業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知識經濟下台灣傳統產業的轉型因應之道,希望藉由對該產業經營成功的個案公司的深入研究,能夠瞭解過去成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以策略矩陣分析法,替個案公司找出可行的策略方案,並為個案公司從規劃到執行,擬定完善的做法。
本研究的架構係採用Aaker的理論架構以及國內學者司徒達賢教授的策略構面來進行內外在分析與策略規劃。整個研究架構分為四個階段:
一、首先進行內外在分析,以界定外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以及該產業的關鍵成功因素,並了解個案公司所擁有的優劣勢。
二、根據以上分析,歸納出該公司所面臨的問題。
三、擬定數個可行的策略,並在該策略下擬定競爭策略與營運策略,然後作出策略選擇。
經過本研究分析後發現國內高檔自行車廠商的關鍵成功因素為:研發與設計能力、虛擬整合或與網絡成員密切配合互動的優勢、優秀技術團隊的穩定性以及進入時機。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選擇合資夥伴攜手研發技術,制定專利權並分享專利授權金,由ODM進一步升級成為授權他人製造生產。長期而言,俟電動自行車法令及技術成熟之際,採取產品擴張策略,利用既有的高價汽車通路推出電動自行車以取代傳統自行車,擴大產品基礎。而此時個案公司由於轉進為技術領導與授權生產的角色,因此產品的交替反而可以替公司開拓事業的第二春。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為可同時研究多家自行車業者,以作出經營策略與績效間更一般化的歸納原則。以及研究跨國聯盟的成因及穩定性的探討,特別是台商居中以技術及網絡關係形成競爭優勢的持久性研究,以及技術權利金結構與聯盟穩定關係之相關研究。
|
4 |
台灣產物保險產業關鍵成功因素--策略矩陣分析法之應用林枝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保險市場自從全面開放之後,外商保險公司進入,國內新保險公司成立,區區有限的台灣保險市場,相互搶奪業務,競爭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保險服務業除了人力密集、服務密集、以及知識密集之外,由於政府規定保險公司設立最低資本額為二十億元,亦可為資本密集行業。同時,因科技創新、網際網路行銷蓬勃急速發展,同業、異業策略聯盟,銀行、證劵、保險跨業經營、合併、購併金控公司已漸成趨勢,消費型態亦趨一致,以及中國大陸與台灣加入WTO等等,勢必對產物保險經營引起相當大之衝擊與挑戰,尤其在這新世紀來臨之初,保險業也正面臨著區域整合與國際性大企業型態的經濟區域組織。台灣保險業在全球競爭的浪潮下,不能故步自封,公司的組織必須跨出國界,建立全球結盟的正確心態,從全球市場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企業,在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需要下,保險公司必須Think globally and actlocally。保險業的特性極具國際性和專業性,台灣保險業的經營與未來的發展也必然要走向國際化,才能擴充我們的經營領域,在此關鍵時刻,讓經營的觸角邁向中國大陸及海外,才能擴大市場空間,同時必須具備與國內同業之間的競爭能力之外,也必須接受中國大陸及國際性的保險同業之挑戰。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初,在無形、速度、連結的新商業革命時代,我國的產物保險業應掌握哪些關鍵成功因素、核心知識、資源、技術,追求競爭優勢,以因應經營環境急遽變化的衝擊,並得以永續成功經營,乃本研究之動機。
過去研究在選定產物保險業時,大多是以“單一價值活動來看”,本研究以策略矩陣的架構理論,以較廣泛的角度分析產物保險業之關鍵成功因素。
從研究結果發現,產物保險產業因應未來趨勢,關鍵成功因素在於建立良好再保關係取得競爭優勢、新機會之掌握,開拓大陸市場、運用資訊科技,創造企業最大價值。
|
5 |
我國資訊服務業國際化經營策略--策略矩陣分析法之運用邱銘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整個國際趨勢已朝向分工整合發展,一個企業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須有策略地整合國際資源以增加價值,專心經營好自己專長的部份,資源逐漸累積,才能愈做愈多。在臺灣現階段還在起步的國際化企業,國際化的策略畫,必須有正確的策略才會成功。本研究希望從一些我國資訊服務廠商的國際化經營策略構想,歸納並提出資訊服務業國際化應有的經營策略思考與作為,供其他業者參考。
文獻探討部份,主要以產品循還理論、市場不完全理論、內部化理論、折衷理論、地緣企業理論及國際合作理論為國際化經營的理論基礎,並介紹學者司徒達賢的『總體經營策略分析法』、「事業部經營策略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做為本研究分析架構。
在產業分析方面,以產業分析六大構面和產業價值單元所構成的策略矩陣,用「策略點分析法」來描述價值單元的關聯與涵義、市場結構与區隔、垂直整合程度與廠商、市場規模與規模經濟、地理特性與介面及其競爭優勢與關鍵成功因素。一連串的產業競爭情勢分析,其目的就是提供各種可能的競爭策略,作為廠商擬定策略的參考。
本研究以六個國內廠商國際化的個案,來做總體經營策略分析及事業部經營策略分析,並歸納出廠商國際化的關鍵成功因素與策略要素。
最後,歸納出幾項研究發現,並整理成相關命題及策略性建議,供后績研究學者繼續加以研究及探討。綜合本研究主要發現,我國資訊服務業想要成功的話,必須朝以下幾個策略方向去思考:
1. 產品開發必須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市場;
2. 突顯產品特色與目標市場的配合;
3. 發展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多媒體產品;
4. 以X 型策略聯盟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5. 以中國大陸市場為資訊服務產品國際化之前哨站。
|
6 |
「震變與突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與政府住宅重建策略之比較王俊凱, Wang,Chun-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地震之後,中央政府為因應災後重建需要,制定「九二一震災暫行條例」,並依法設置「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負責重建事項之協調、審核、決策、推動及監督。其次再將中央政府所收震災捐款設立「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聘任政府相關單位代表與民間社會人士組成董監事會共同管理基金。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為一公設的財團法人(GONGO),成立之初主要功能仍是在配合政府施政,並未因面對地震應變而有所調整。然而2000年台灣進行50年來首次的政黨輪替,卻也意外地改變了基金會的組織型態,以「議題導向、主動規劃」成為基金會新的思考方向,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策略規劃。
本文主要以「策略矩陣分析法」對於基金會所推動的住宅重建策略進行分析,並以政府所推動相對之住宅政策作為比較基準(benchmark),透過實務上的驗證分析,說明在一個創新的組織型態下,確實能更為有效地處理「公共」議題,同時為「公設財團法人」或是「行政法人」的角色找出新的價值與定位。 / Following Taiwan’s September 21 (921) Earthquake in 1999,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swere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needs by drawing up the Temporary Statute for 921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 it established the Executive Yuan 921 Earthquake Post-Disaster Recover Commission to address problems of co-ordination, policy approv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dvancement and overall supervision. In addition, it formed the 921 Earthquake Relief Foundation using donations receiv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le placing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applicable agencies as well as members of the public on a board of directors to manage the foundation’s funds.
The 921 Earthquake Relief Foundation was a “government-organiz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GONGO). Its main function at the time of its formation was to coordinate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but it was not able to adjust its role in the face of new contingencies. In 2000, however, Taiwan’s first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n fifty years unexpectedly reshaped the foundation. Its line of thinking became “issue-oriented and planning-proactive,” and on this basis it began to be involved in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uses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idential reconstruction policy advanced by the found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sidential policy advanced by the government as a benchmark, and using practical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it argues that an organization that has undergone change is indeed able to efficiently deal with “public” them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eeking out new value and orientation in the role of a GONGO or the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
7 |
以策略矩陣分析法探討競合中的動態競爭:自行車產業兩領導廠商為例 / The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Dynamics in Co-opetition: The Case of Two Leaders in the Bicycle Industry林明翰, Lin, Ming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共同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廠商的價格競爭壓力,台灣自行車業的兩大領導廠商──巨大與美利達,以朝向高值化的共同目標籌組了競爭者間的合作體系。然而,競爭者雙方以合作為前提下,競合關係下的動態性以及廠商間的競爭性行動呈現何種面貌?又,如何應用策略矩陣分析法更細緻地分析,在競合關係中廠商間的競爭行為?
本研究結合動態競爭的對偶層次分析及策略矩陣分析法,以策略點為分析基礎,更細緻地展開處於合作情境下的兩家競爭廠商,如何在歐洲自行車市場佈局競爭性行動。根據結構內容分析兩家廠商2006至2016 年間的新聞事件後發現,在合作的前提下,兩家廠商分別在競爭性行動的時間軸、地理涵蓋範圍、價值單元以及策略點皆進行具差異性的佈局,呈現多樣化的競爭內涵。
本研究除擴展競合情境下的動態競爭研究外,亦藉由策略矩陣分析法豐富化廠商間可分析的競爭行為,並探討資源條件不同的廠商間,其競爭行為如何佈局的實質細節。本研究對於廠商如何在競合關係中發起競爭性行動,提供了實務性的指引與參考。 / To present a united front against the stress of price-cutting competition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s two leaders in the bicycle industry, Giant and Merida, established an inter-firm cooperation system between competito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mon goal of delivering high-valued product. However, under the premise of cooperation agreement between two competing leaders, what is the dynamicity in co-opetition and the inter-firm competitive action under the real scenario? And, how can we apply the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to inter-firm rivalry on competitive behvior involved in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combines dyadic analysis from competitive dynamics with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two research questions addressed above. By using the “strategic point” as the analytical basis, this study examines two competing leaders under cooperation agreement and extracts their competitive actions in European bicycle market with structured content analysis. Building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between 2006 and 2016, two competing leaders separately differentiate and conduct their competitive action deployments on four dimensions, which are time-axis, geographical coverage, value unit, and strategic point. Therefore, this study reveals the various
contents of two competing leaders in the cooperation-competition.
More than contributing to the research field of competitive dynamics in co-opetition,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analyzability of inter-firm competitive behaviors by
conducting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It provides the details about how the firm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ith different resource endowments. This study broadens our view of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in co-opetition and introduces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initiating competitive action to the firms in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
8 |
臺灣證券投信產業國際化競爭策略之研究 / THE COMPETITVE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ON INVESTMENT TRUST INDUSTRY IN TAIWAN王睦舜, Wang, Ruff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券投資信託產業自民國八十一年開放信投信產業以來,由於每年之新基金設立數增加急速,致造成此市場之競爭更為激烈,又共同基金本身即具備國際化經營之特質,故思考在國際化環境下證券投信產業之競爭策略,並以司徒達賢之策略矩陣分析法作為分析之工具;同時以深度訪談之方式瞭解其國際化發展因素和成功關鍵因素。本研究發現其國際化之重要因素以獲取國外資源,提昇經營技術,和發揮綜效為主。
|
9 |
網路原生新聞網站經營策略–以《風傳媒》為例 /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Native Online News Site- A Case Study of Storm Media Group閻雲襄, Yan, Yun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出現許多只透過網路發行,沒有傳統媒體在背後支持,也不屬於任何媒體集團的網路原生新聞網站。本研究旨在分析網路原生新聞網站在不同階段的策略形態,其策略與環境條件如何配合,以及可能會遭遇的困難。
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法來進行資料的搜集,以近年來興起的網路原生新聞網站《風傳媒》為例,透過對《風傳媒》總編輯的深度訪談來搜集資料,並且以司徒達賢教授的「策略形態分析法」與「策略矩陣分析法」,來解析《風傳媒》在不同時期的策略形態。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如下所示:(一)策略與環境、條件前提的適當配合能創造良好效益:《風傳媒》在成立初期選擇以政治新聞為主要的網站主題,配合即將到來的重大選舉,使《風傳媒》在初期便獲得可觀的流量以及粉絲數;(二)以特色新聞主題切入市場再發展多元內容:《風傳媒》在成立初期以政治新聞與調查報導先建立一定的流量與粉絲之後,再發展多元化的新聞內容,來更廣泛的閱聽眾;(三)《風傳媒》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挑戰:1.有限的資源與人力:重要性相對較低的新聞內容,可以採取較低成本的方式產製;2.必須拿捏好與Facebook之間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從Facebook而來的流量是網路原生新聞網站的重要流量來源,但是Facebook同時也是網路原生新聞網站最大的替代品威脅來源。(四)人力資源是網路原生新聞網站重要的資產:資深記者與編輯的專業、經驗與人脈,會對網路原生新聞網站有很大的貢獻。 / In recent years, some native online news sites, which don’t belong to traditional media or media groups, entered the marke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rategic posture and form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native online news site, and how the strategy fits enviro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llenge that native online news sites may have.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case study method and takes the promising native online news site, Storm Media Group as my case study.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there was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chief editor, and the strategies of Storm Media Group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analyzed by Dr. Seetoo’s ‘’strategic posture and form analysis method’’ and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method’’.
The conclusions are showing below. First, great fits between strategies, enviro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could benefit company very well. Storm Media took politic new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s as the feature of its site when they entered the market, and this move brought great traffic and fans to Storm Media. Second, it used featured topics to enter market and then diversify the topic of news. Third, the lim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how to handle the co-optetion with Facebook are the challenges of Storm Media. The news which is less important is produced by low-cost ways. Though Facebook is the important traffic source of native online news sites, Facebook is a great threat of replacement to the site, too. Forth, talented people are important assets to the native online news sites. Experienced journalists and editors can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torm Media.
|
Page generated in 0.01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