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台灣汽車貨運業規模經濟之研究蔡旭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公路汽車貨運業之技術之技術單位的規模經濟與該業的成長情形,營運效率及未來發展趨勢。由於鐵路貨運受設備能量的限制,其所發揮的貨運功能漸趨式微。
而公路貨運因台灣的特殊地形及公路交通便捷的優點而蓬勃發展,加以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果致使商品組織(commodity Mix)發生改變,以致運輸方式的使用發生改變,結果,內陸貨運傾向以公路為主,鐵路則居於次要地位。
本文計分五章,約為四萬餘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資料來源及研究限制等。
第二章簡單的敘述公路貨運地位的變遷經過。並且說明公路投資的未能與經濟成長配合,及某些路段的設計不夠標準,致形成運輸瓶頸現象,影響運輸效率甚大。
此外,以各種選用的解釋性變數探測其各自對台灣運需求的影響,得知的結果有主要顯示公路運價與工業生產活動對公路貨運需求有較大的影響;前者為負,後者為正的效果,但其彈性均小於1。而都市密集程度的增加,對鐵路貨運產生負的需求效果。又自價格交叉彈性值小於1,得知公、鐵路貨運兩者是處於異質競爭地位,雖是如此,由於公路貨運的平均運程漸有延長趨勢,若長此下去,未來鐵路貨運或許將喪失長程運輸之絕對有利的地位。
第三章說明運輸產出單位的決定與衡量規模經濟的估計方式。運輸產出單位的如何決定能影響到估計結果,我們分析結果,以延噸公里作為計量規模經濟之運輸產出單位。
一般言之,研究運輸業之規模經濟的估計方式有二:一為成本函數,一為生產函數。成本函數多為線型直線方程式,而本文所用的生產函數則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演變而來的。
第四章以兩種函數估計的結果,顯示公路汽車貨運業之技術單位存有規模經濟,即載重量大、運程長之大的營貨每延噸公里成本較載重量低、運程短之小營貨為低。
汽車貨運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它是以營業貨車作為生產單位,因之,該業極可能存在著僅擁有一輛營業貨車的小規模廠商。根據民國五十五年工商業普查報告。指出汽車貨運業仍以小規模經營者居多。規察利潤率,得知該業大規模經營最為有利。另從其他資料獲悉該業平均規模有漸呈擴充之傾向。
為了配合外貿的運輸需要,採用貨櫃運輸者日多,根據預測值、未來公路貨櫃運輸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運輸屬於生產因之一,運輸成本影響生產成本極為可觀。因此,假若欲降低運輸成本及拓展業者本身的業務,最佳的辦法是汽車貨運業請求企業化的經營。加強車輛檢修與人員訓練,且促其投資作適當、合理的分配等。而公路監理單位亦須負起督遵責任。使汽車貨運業充分發揮內陸貨物運輸的功能。
最後一章結論。雖然大營貨之每噸公里成本較小營貨為低。但前者用於 區間運輸,後者用於區內運輸。也就是如此,小營貨有其存在的需要,因為若以大營貨從事短程、零擔運輸,其營運成本勢比小營貨的營運成本為高。本文研究因受資料限制。無法作詳盡完整的分析、再者,限於能力,並未提出如何提高或改變汽車貨運業營運效率的具體對策。
|
22 |
人力投資與所得之成長及分配陳世璋, Chen, Shi-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壹冊,約兩萬餘言,內分五章十五節其內容扼要如下: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人力資本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概念的演變
第二節 幾種主要的人力投資
第三節 人力投資的報酬
第三章 人力投資與所得成長
第一節 教育與所得成長
第二節 醫療保健與所得成長
第三節 職業訓練與所得成長
第四節 其他人力投資與所得成長
第四章 人力投資與所得分配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涵意
第二節 影響所得分配不均的因素
第三節 測度所得分配不均的方法
第四節 人力投資與所得分配之不均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臺灣實證分析結果之意義
第二節 困難與建議
|
23 |
動態經濟體系的安定性探討方文碩, Fang, Wen-S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一冊,六章,二十節,並在每章需要處附有數字附錄,約四萬字左右
。
其中第一章為緒論性質,是在對動態理論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做個歷史性的回
顧,第二章在對本文理論的中心—Hicks 條件做個較詳細的敘述。第三章將 Hicks
條件中所暗示的互為替代財的概念擴展至互補財的關係後,使之亦能成立。同時並
修正R. Sato 的一些安定條件,使之更一般化。第四章再推廣至平衡價格變動的相
對安定性方面。第五章則對一般相關理論中所擁有的安定性問題做個合理的分析,
第六章在對此項理論的未來發展方面做個預測,並加以總結。
|
24 |
廠商成長因素的研究賴東魄, Lai, Dong-P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影響廠商成長的因素,並以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的財
務資料來實證。全文約二萬五千字共分四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方法
第二節 資料及其限制
第二章 廠商成長理論
第一節 生態類比學說
第二節 吉柏特法則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節 彭苦絲成長理論
第四節 麥克格瑞的實證研究
第五節 廠商成長的因素
第三章 廠商成長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成長的觀念與衡量
第二節 成長的外部因素
第三節 成長的內部因素
第四節 模型及其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
25 |
證券市場的效率 : 臺灣股票交易的實證研究葉志鴻, Ye,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證券交易所自民國五十一年二月開業以來,股票種類與面值雖增加不少,
但股票市場的正常運作仍為人們所懷疑,股票而場內投機太多,價格受到人為的操
縱,幾乎成為公認的事實,但這種觀點僅為直覺的看法。為彌補這項缺憾,本文根
據經濟理論,運用統計方法來探討台灣股票市場運作的情形。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
,股票市場運作是否正常乃是股票市場的效率問題,因此本文的動機可說是:在經
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統計方法來探討台灣股票而場的效率問題。本文所使用的月
資料主要為五十一年二月到六十五年四月台灣證券交易所所發佈的股價指數及中央
銀行祈公布的每月貨幣供給量;曰資料為證券交易所所編製的加權平均指數及九家
上市公司的每日收盤價格,時間從五十六年一月一日到六十五年四月三十日,並以
六十年八月三十日為分界點,將某分為第Ⅰ、,Ⅱ第兩期。
股票市場的構想是企望透過該市場,將社會的儲蓄轉化為資本,並將這些資本
安排到最適當的用途,能買現這種理想的股票市場,無疑地為一有效率的市場,此
一效率的概念稱為「經濟效率」。股票而場內各種情報的完整程度顯然關係市場的
效率,股價能隨時反應經濟體系內信息變化者,稱為具有「情報效率」的市場。本
文所探討的市場效率僅限於情報效率,並把具有情報效率的市場簡稱為效率市場。
從 Rubin-Stein的理論,吾人已知在一般情況下,情報效率會帶來經濟效率,因此
本文所指的效率意義就不止於情報效率了。
根據隨機走勢假說(random walk hypothesis):在效率市場內,股價的變動
相互獨立(獨立性假設)但有相同的分配;由獨立性假設並可引伸出無超額利潤性
質--用任何技巧來買賣一種股票均無法獲得超額利潤。隨機走勢模型所考慮的股
價變動若為絕對價差則稱為ARW毛模型,所考慮的股價變動若為變動率則稱為RRW模
型。根據聯合資產模型,股價的變動率與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率該有密切的關連,而
且在效率市場內,由於股價調整的速度很快,因此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率無法用來預
測股價的變動率。
在實證研究中,我們求出了股價變動的實際分配,用序列相關係數、連檢定來
檢查獨立性假設,用濾網檢定 (filter test)來驗證無超額利潤性質,用譜相方
法 (Spectral method)來分析股價變動與貨幣供給量之間的關係。實證結果顯示
台灣的股價變動與外國一樣,可能形成變異數為無限大的定常巴列圖分配(stable
paretian distribution),而不是常態分配。證管會以前一交易天收盤價上下5
%為漲跌停板的規定,對股價變動的分配似乎沒有顯著的影響。此外,股價變動的
實際分配顯示RRW模型比較合乎台灣股票而場的實際情況,
序列相關分析與連檢定顯示台灣的股價數列中存在有某種程度的相依性,在第
Ⅰ期中,這種相依的程度很小而且沒有實際意義。在連檢定中,第五期的實際連數
大都不足,顯示在第五期股價有較高的相依性;在濾網檢定中,任何此率的定式策
略在第五期均能獲得超額利潤,更確定了在第皿期的股價數列有某種趨勢存在。由
於台灣的經濟在第Ⅰ期中穩定地成長,在第Ⅱ期則有劇烈的波動,因此連檢定與濾
網檢定所檢查出來的股價變動的相依性,可能是反應基本經濟情勢變動的結果。
譜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長期及九個月的週期上,股價變動率與貨幣供給量的變
動率有密切的關係,此一關係合乎貨幣數量學說的看法,雖然如此,貨幣供給量的
變動率並不能用來預測股價的變動率,一般而言,股價的變動率領先貨幣供給量的
變動率零到兩個月,此點合於效率市場理論。在連檢定與濾網檢定中,我們發現股
價數列本身有某種相依性存在,並可用定式策略賺得超額利潤,但譜相分析顯示,
貨幣供給量的信息並不能用來預測股價的變動,因此在股票市場中,不同的信息可
能有不同的擴散過程,根據某種信息來檢定效率而場假說所獲得的結果,可能與利
用另一種信息來檢定的結果不同。
|
26 |
出口與台灣經濟發展陳寶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出口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共分六章,玆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台灣地小人多、資源貧乏,最近十餘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出口也迅速成長,二者究有何種關係?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何貢獻?出口迅速成長之原因何在?台灣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近來已達40%以上,出口是否值得再加鼓勵?本文之作即旨在試圖對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第二章出口與經濟成長理論
為了廣泛了解出口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本文提出五個出口與經濟成長有關之理論,即重商主義貿易理論、貿易悲觀理論、出口輔助經濟成長理論、出口領導經濟成長理論、國內有剩餘出口理論,加以評介。
第三章台灣出口結構之變動
一、台灣出口成長可分為二個階段,1961年以前為出口輔助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正如其他許多因素,促進台灣經濟發展;1961年以後為出口領導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即由出口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特別在1966年以後更加明顯。
二、出口結構:台灣早期出口以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為主。1961年以後工業品出口才佔總出口40%以上,迄1966年工業品出口比重增為50%,1972年此項比重復增至82.9%。就製造品出口結構而言,1961年以前食品製造業之出口在製造業出口中所佔之比重最高,之後逐漸下降。代之而起的是紡織業與電器工業,1972年紡織與針織、服飾品業之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為三分之一強。電器工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加,迨1972年該業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已增至六分之一。
三、出口地區之變動
台灣早期出口以日本為主要外銷市場。1967年以後,美國成為我國主要外銷市場。由於我國出口主要依賴美、日市場,因此,出口地區集中係數高達40%以上。我國對日本出口依賴雖然逐漸減少。但是日本仍然為我國初級品出口的主要外銷市場,特別是豬肉、香蕉、鳳梨等產品對日出口佔各該項產品出口值的比重高達90%以上,顯示對日本市場嚴重依賴。我國對美國出口依賴度逐漸增加,特別是最近幾年皆佔我國總出口40%。我國對美出口以製造品為主,其中主要對美出口品為電器類、紡織品、金屬製品、夾板、塑膠製品等,這些產品輸美皆佔各該產品出口總值50%以上。由於我國出口對美國依賴太大,因此,美國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這種集中少數國家出口之貿易型態。本身並不太健全。另外,美國從我國進口的比重雖然逐漸增加,直到1972年才僅佔其總進口值2.33%。美國從我國進口產品中佔該國進口比重較大的產品為木製品、衣著類、靴鞋、電器機械等,但皆未超過各該項產品總進口值的20%。香港、加拿大、西德、星加坡、泰國、韓國、越南等是台灣次要外銷市場。
第四章出口對台灣經濟之貢獻
一、出口對國民所得直接效果:出口的附加價值為GNP的一部份,前者的增加隱含後者的增加,台灣主要製造業出口品附加價值約佔這些產品國內生產的四分之一。大致上而言,農產品附加價值較高,製造業中以水泥業、玻璃及其製品、味精、木竹籐製品之附加價值較高。
二、出口的波及效果指國內各業對出口引起的直間接向後聯鎖效果所創造的產值與國民所得。1964年出口值為18,738,485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30,866,583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6年出口值為28,361,140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47,944,659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9年出口值為54,545,817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94,026,200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換言之,出口一元透過國內關聯產業之波及效果,促使國內生產增加,在1964年為1.6472元,1966年為1.6905元,1969年增為1.7328元。出口波及效果直間接引起產值的增加佔國內產值的比重,在1964年為16.77%,1966年為21.26%,1969年為26.24%,顯示出口波及效果對國內生產的貢獻逐漸增大。
三、由於出口逐漸增加,因此,出口賺取之外匯逐漸成為進口外匯主要來源,而我國進口結構,以農工原料與資本設備為主(約佔90%),由於原料、機器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生產能力、且增加就業機會。
四、出口對增加就業效果可分為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二種,短期效果又可分j直接效果、k聯鎖效果、l乘數效果、m外匯效果。由於出口增加因而直間接促使就業的增加。出口就業效果對總就業之貢獻1961年為10.85%,1964年為12.89%,1966年為16.98%,1969年不包括乘數效果為19.56%,包括乘數效果為23.40%。
第五章台灣出口政策對出口之影響
一、政府從1951年開始實施外銷退稅,最初僅限於小數特殊產品,退稅項目亦僅限於進口關稅,後來逐漸擴大,各種產品出口,皆可享受退稅,退稅項目亦逐漸增加,現在退稅項目,除關稅外,還包括港口捐、貨物稅,屠宰稅。歷年來退稅金額逐漸增加,1973年度高達164億元。外銷退稅佔全國賦稅收入比重,1973年度達27.62%,表示全國賦稅收入有四分之一被用於鼓勵出口,這個數字應屬偏低,因未包括租稅減免。外銷退稅佔總出口比重,1970年佔17.53%,換言之,平均出口一元,政府就要貼補0.1753元,事實上,政府的貼補還不止於此,還有其他稅損減免未包括在內。
二、獎勵投資條例中有關租稅減免,也多半與獎勵出口有關,如營業稅之減免限以外銷業務有關之廠商才能享受。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減免限於符合獎勵項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才能享受,而符合獎勵類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其外銷比重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國外書立之各種憑證免納印花稅,外銷交易所開之發票,按金額千分之一課征(其他按千分之四課征),這些獎勵都是以外銷為對象。
三、保稅工廠之設置,使通關手續簡化,免除退稅繁雜作業,故無論海關或廠商皆感便利,因此,自1969年創設以來,保稅工廠迅速增加,出口也隨著迅速成長,1973年度保稅工廠出口已達214億元。
四、政府於1966年正式成立加工出口區,最初僅有高雄加工出口區,由於國內外廠商前往該區投資者極為踴躍,設廠容量於1967年已達飽和,政府為配合經濟發展需要,再先後增設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加工出口區出口逐年增加,1973年出口增至四億美元,佔總出口十分之一弱,目前凈出口值(出口減進口)約佔出口值的四分之一。
五、外銷貸款利率約為一般貸款利率之半,具有降低成本及便於資金融通之作用,特別是計劃型貸款,有助於出口商安心照針劃拓展外銷,而免於資金短缺之慮。然而,1974年1月底穩定金融方案公佈,取消計劃型外銷貸款及信用緊縮,對廠商資金融通甚為不利。
六、由於政府在租稅方面鼓勵出口,使得外銷利潤大部分皆較內銷為高,因而使得廠商安於現狀,而不願意投資於“投資金額較大,設廠期限較長,獲利金額較遲”之重化工業,結果租稅減免非但不具有轉移資源作用,反而有遲延轉變經濟結構。
第六章結論
綜合本文研究之結果與主要發現,提出一點建議如下:
一、由於出口迅速擴張,而使近年來出口佔GNP比重已高達40%以上。因此國內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為了緩和我國今後可能遭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應該重視國內市場之開拓。
二、我國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如果這些國家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為防患未然,宜更加積極鼓勵分散出口地區,政府似可考慮於修正獎勵類目及標準時,對外銷限制參照銷售地區之不同而訂定差別標準。或者對某些實際外銷地區,直接加以獎勵。
三、由於出口迅速增加,而促進就業增加,特別某些快速成長之工業,對於技術勞動需要增加迫切,導致結構性就業不足,促使工資上漲。解決之道為加強職業教育使與工業發展配合,積極推動職業訓練,使無一技之長者有工作能力。
四、自1971年開始出現貿易順差(1964年貿易順差是由於國際糖價大漲),其順差金額自1億餘美元增至1973年的6億餘美元,外匯累積增加,但因未能善加利用,故造成貨幣供給增多,助長物價上漲。如能對累積之外匯適當投資於進口資本財及加強公共設施,則一方面可促進經濟更進一步的發展,另方面可緩和對通貨膨脹的壓力。
五、1962年到1972年我國躉售物價較其他國家(除西德、日本外)穩定,促使出口迅速成長。自1973年下半年以來物價急速上漲,造成今年年初廠商報價過高,訂單急速減少,生產萎縮現象。今後為了促進出口,根本之道在於穩定國內物價,以確保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六、政府鼓勵出口措施如外銷退稅、租稅減免等皆規定其達到一定標準者,不論任何行業皆可享受同樣獎勵措施;反之,未能達到標準者,則無法享受獎勵。結果外銷獲利較內銷為高,造成資源錯誤分派,足以延緩經濟結構轉變。針對此項缺點,政府似宣參照各業對國民經濟貢獻之大小,訂定不同的獎勵標準,對所欲鼓勵之重化工業、精密工業,獎勵條件應予特別放寬。
七、晚近許多先進國家紛紛設立輸出保險制度,藉以提高競爭能力,促進輸出。我國從1960年開始試辦輸出保險,由於保險基金缺乏,成效並不顯著。為了加強輸出保險,似可制訂法案送立法機關通過,經由國庫撥款,作為保險基金,以擴大實施輸出保險,減輕風險,俾利外銷業務之擴展。
八、由於我國缺乏大貿易商之銷售網,為了便於產品外銷,因而透過外國商社,很容易受其操縱,且損失鉅額佣金。為了健全我國對外貿易,減少外匯損失,政府應加速鼓勵設立大貿易商,建立本國產品銷售網。
|
27 |
加值稅之採行與臺灣國際收支林炳文, Lin, Bi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主要在闡釋加值稅之意義及其發展,特性,並述及加值稅之類型
與計算稅基方法。
第二章 擬基本假定,由採行加值稅後獲得全額出口退稅,對國際收支理論上之
影響,最後簡化成出口品價格彈性(ep) 與出口中成份(α)兩個變數值來判斷國際
收支是不變、改善、抑或惡化,將兩變數值配成一組雙曲線,劃分成國際收支改善
區域與國際收支惡化區域。
第三章 再利用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算出我國出口品之價格彈性,利用
我國產業關聯表資料算出我國出口中之進口成分,然後去預期我國實施加值稅的效
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
28 |
台灣經濟發展對報業之影響賴金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從光復以來,由於有效的執行經濟建設計劃,國家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出隨之轉變,從落後的型態,變為繁榮。
在這種大環境的轉變之下,報業的發展,自然亦不例外。當然,影響報業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似不僅只經濟一環,但從報業發展的歷史看來,如在政治民主、社會安定的狀況之下,經濟的發展是支持報業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筆者選定研究這個題目,乃是希望能夠探討在台灣經濟飛躍成長的今日,經濟與報業有何密切的相關性。無可否認的,研究「台灣經濟發展對報業之影響」。這是一個範圍很大的題目,要討論所有有關於經濟與報業發展的因素,在有限的研究期限下,勢非容易。因此筆者乃選擇其中較重大的影響部份,來作為這篇論文的研究範圍。這個範圍包括台灣經濟發展對報紙發行、廣告的影響:和由於經濟的繁榮,使報紙日益重視經濟新聞的報導,以及由於經濟大環境的改變,支持了台灣經濟性專業報紙的復穌四部份。
|
29 |
台灣經濟發展中報紙功能之研究朱維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代論文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國際社會,出現了幾個偏重經濟性質的名詞,將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三等;這就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以及待開發國家,後兩者又被混合為「開發中國家」或「落後國家」,以與前一類國家相對稱。劃分的標準一般係根據赫根士教授(B. Higgins)的解釋:「一國的每人平均真實國民所得尚不及美國每人所得的四分之一—即尚不足五百美元—則可列入落後國家」。依此,我國與一九六二年前的日本,均列為赫氏眼中的「落後國家」。
儘管這種劃分,並不為國際社會所公認,聯合國對此一詞彙含義的演繹便大感困擾;儘管英美經濟學者推崇落後國家精神生活的一面,例如英國牛津大學鮑爾教授(Peter T. Bauer)明確指出:「落後僅指經濟與技術的低下與落後,並不含其他。某些落後國家如中國與印度均具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與文化。」:儘管不為當事國人民所接受,但,基於此一名詞代表的意義以及國民所得業被經濟學者作為衡量一國經濟成長的指標,所有被列為開發級的國家,為了爭取「晉級」,與乎確切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及育樂等生活條件,躋人已開發國家之林,莫不致力於國家的現代化。
所謂國家現代化,一言以蔽之,乃是一個從傳統社會推進到生活與思想與時俱進的階段,或謂促使一國真實國民所得增加臻於足以維持現代生活的成長過程。現代化是超時序的,由於起步有先後,世界各國遂處於不同的成長階段。美國經濟學者羅斯陶(W. W. Rostow)將各國朝現代化目標前進的經濟發展階段,分為以下五個:一、傳統社會,二、起飛前的過渡階段,三、正在起飛階段,四、邁向成熟階段,五、高度大量消費時代。
無庸諱言,由於我國從事經濟發展,特別是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工作,遲緩了許多年代,雖然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四年經建計劃,但民國四十九年時,尹仲容先生尚認為「台灣經濟已大致渡過了過渡階段,也就是說,起飛的準備已經粗告完成,但還沒有起飛」,到了今天,如果依照羅期陶開出的「起飛」條件來審度,台灣的經濟發展情況纔算勉強地進入了此一階段。
和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敗,繫於政府的努力與人民之有無經濟化意願和經濟化努力,特別是前者,它往往是社會由傳統過渡到現代化的關鍵與必要條件。魯易士教授(Arthur W. Lewis)把經濟化的努力,與知識及資本的增加,列為促進經濟成長的三大主因。
人民的經濟化意願可被解釋為:人民對經濟活動是否熱衷或重視的一種意向。經濟活動是指增加生產,或者減少成本的一項努力:此項努力為經濟發展必需,因此,人民經濟化意願亦可解釋為:人民對增加生產,或者減少成本的活動是否熱衷或重視的一種意向。這種活動表現在擔當風險、發明、實驗、創新、專業化、分工等等方面,一國人民在經濟發展中也就分別擔當這些角色。如果這些活動不存在,或因社會制度等原因,未受到鼓勵,都將影響發展的步伐。職是之故,開發中國家對於人民經濟化意願的激勵,是不遺餘力的,總希望全國之內人人自動投身於國家現代化工作,而激發人民經濟化意願過程中,各種方式的教育與觀念的灌輸,又居於舉足重輕的地位,具有說服力,能對新問題創造意見,有時候並能改變意見的大眾傳播媒介,遂為開發中國家所重視和運用,期藉傳播產生的效果,來增進人民對建設現代化國家的認識,引發人民同心協力,參與現代化的運動。
至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近代經濟學者幾乎一致公認它居於領導、策劃的樞紐地位。完全的「自由放任」時代已經過去。從歷史上觀察,即使最崇尚「自由」的英、美兩國政府,在經濟成長中扮演重要而有益的角色,亦不例外。凱因斯(J. M. Keynes)甚且主張經濟進步的國家,其政府擔當相當程度企業職能等角色;魯易士則認為,任何國家的政府,應擔當社會基本投資及「人的投資」,創造有利的「社會氣候」,規劃自然資源的運用,加速農工發展,訂定人口政策,有效運用外援及國際貸款,以及釐訂長期性計劃,來推動經濟發展,期能使人民經濟化意願得到充分表現的機會,益加堅定全國上下對國家邁向現代化的決心。
就大眾傳播媒介的理論言,人民經濟化意願實際上即是人類易變個性(Mobile Personality)的更張或強化(Empathy),而大眾傳播媒介本身則是此一性格的「擴充者」(The mobility multiplier)。大眾傳播學者倫奈爾(Dr. Daniel Lerner)曾就其研究心得,提出主張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發展中承擔了『大擴充者』的任務,並成為空前不可計量地加速和廣泛推廣所需知識和態度的工具」。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不禁要問: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對於人民經濟化意願的鼓勵與強化,究竟作了些什麼貢獻?它是否能夠配合灌輸發展中所亟需的工商業經營建設知識,尤其是一些啟發性的觀念,又它對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表現,是否已盡了督促和提供決策的責任?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因此,研究分析台灣報紙廣義的經濟新聞報導與評論,乃為本論文的中心意旨。
選擇報紙作為研究的對象,考慮到傳播媒介在台灣的普及性與報導評論深度。依據統計,台灣每千人有六十份報紙,一百架收音機,以及十臺電視機;收音機數量雖然多於報紙,但從報導內容看,報紙的無所不容性,實大於前者,同時,許多有關經濟事態的消息與論見,均以不合電臺與電視節目性質而被剔除。此外,儘管印刷媒介在傳播通路中,閱聽人參預程度不及前兩者遠甚,然它在國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威望較高等優點。卻凌駕其上。所幸,傳播通路效果及其影響性,並非本論文之鵠的,以報紙普及性與報導深度率先其他媒介,作為選擇的標準,應無庸置疑。
本論文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闡述傳播媒介在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及其協助社會轉變的道德與責任問題;第二章系說明報紙存在之價值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並提出其為開發中國家協助經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介;第四章討論一個雞與蛋的問題,即台灣經濟發展帶來了繁榮的工商企業,並成為報業發展的契機;第五章係運用一連串的統計或有關資料,分析台灣具有代表性報紙經濟新聞報導評論內容,並從比較及列舉的個案中,檢討台灣報業是否已經盡了「大擴充者」的責職,以及有那些不配合的地方;第六章進一步說明台灣經濟發展下,工商界為報業培植出來的另一果實—經濟性專業報紙的復甦和它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第七章係就台灣報業經濟新聞報導與評論的缺點,指出今後加強改進的途徑;第八章為結論。
必須一提的是,本論文第五章所用報紙資料,係採抽樣方式,從台灣目前銷路較廣或經濟新聞較多的報紙中選作研究目標,例如四八—五七年各報論文比較,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新生報及聯合報為對象。
關於研究時間之所以從四十八年起,系由於根據國內外經濟學者的看法,認為台灣經濟在四十九年以前,祇能說是穩定與復舊階段,談不上起飛或發展,而四十八年則是新舊交替的一年,故仍予列入。
|
30 |
我國經濟部組織重組之研究馮建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政府再造,規劃各項經建措施,以促進經濟蓬勃發展,基於時空及環境已有相當大之變化,而我國經濟部係負責經濟建設事項之中央主管機關,其組織重組情形是否符合時代趨勢,值得檢討與深思。
全球兩極體系瓦解後,經貿自由化、區域經濟整合、資訊科技、以及政府再造已成為國際政經發展之主要潮流。而台海兩岸近年來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亦逐漸熱絡,尤其經貿往來相當頻繁。我國在經貿自由化的競爭趨勢下,國家競爭力益形重要,政府因而相當重視經貿實力的提升,規劃了振興經濟方案、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政府再造方案、強化經濟體質方案等政經措施,尤其是有關臺灣省政府精省作業之「臺灣省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業已公布實施,行政院研考會正積極會同相關機關研議臺灣省政府組織員額調整作業,對現階段經濟部組織重組有相當重要之影響。經濟發展一直為我國努力的目標,提升科技則是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原動力,臺灣目前在資訊工業及半導體生產方面已有相當成就,未來更計畫建設臺灣成為「科技島」,該等國內外政經環境影響因素,均值得我國經濟部組織重組時參酌檢討。
本文藉由過去我國中央經濟行政主管機關組織重組之經驗,參照組織重組之理論,以及借鏡於英、美、日、韓、德、紐西蘭、中共近年來組織重組措施,暨日、韓、德三國中央經濟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架構,檢討分析國內外政經環境變遷影響﹐提出經濟部現階段及未來組織重組之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限制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 我國經濟部組織重組之歷史沿革及檢討
第一節 政府遷台前中央經濟行政主管機關組織重組概況
第二節 政府遷台時期經濟部組織法之制定及修正
第三節 經濟部組織重組之現況及檢討
第三章 組織重組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組織重組之原因及運作方式
第二節 組織重組結構設計之基本面向
第三節 行政機關組織重組之困境及改進之道
第四節 組織重組與組織再造之關係
第四章 外國及中共中央行政機關組織重組策略與措施
第一節 外國及中共中央行政機關組織重組概況
第二節 日韓德三國中央經濟行政主管機關組織架構
第三節 外國及中共中央行政機關組織重組之借鏡
第五章 現階段我國經濟部組織重組之重要影響因素及建議
第一節 現階段經濟部組織重組重要影響因素
第二節 現階段經濟部組織重組建議
第三節 現階段經濟部組織重組相關配合措施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進一步的思考與反省
第二節 未來我國經濟部組織重組芻議
參考書目
附錄
|
Page generated in 0.01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