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外蒙古經濟改革之研究(1986-1993) / The study of Mongolia economic reform金仁中, Kim, In-Jo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關於外蒙古自1986年至1993年之間進行的經濟改革之研究,其主要目的為探討,外蒙古之所以採取改革開放政策的國內外因素、改革開放的過程與內容、進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以及限制。本研究各章的安排簡述如下:
第一章:揭示研究目的、方法與範圍,並介紹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詳述改革以前外蒙古經濟之情況,探討改革以前外蒙古的經濟政策、體系以及對外貿易。
第三章:分為經濟改革之國內因素與經濟改革之國外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外蒙古之所以進行經濟改革的原因。
第四章:分析外蒙古經濟改革之演變過程以及具體內容。
第五章:分析外蒙古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成果與所面臨的限制。
第六章:結論部份。歸納以上所探討的內容來提出外蒙古要達成經濟改革的此一目標所需要進行的設計以及規劃。
|
32 |
戰後台灣經濟管制之形成與開放以旅行業發展為例李為楨, Li, We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旅行業發展為研究對象,藉由旅行業特許管制的探討,研究戰後台灣經濟管制的情形。
1950年代以韓戰爆發為契機,台灣被納入美國冷戰防堵體系下的一環,隨著美國軍事及經濟的援助,台灣在經濟上形成對美國的依賴。同時為了籠絡來台的美國軍事顧問團,以照顧他們的休閒活動,開始發展台灣的觀光事業,政府在此情形下,開始整頓旅行業,並進一步希望藉由旅行業的宣傳,招攬外國旅客來台觀光,以增加外匯收入。在此過程中,旅行業延續在大陸時期的習慣,被列為是特許行業,但其特許的概念並沒有被落實,只要有業者符合規定皆可申請設立,而主管機關通常會准予申請。
另一方面,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而言,若光是依靠美援,力量還是不夠,在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後,台灣勢必還要發展與日本的經貿關係,形成對日本的依賴。就旅行業發展而言,1964年日本開放國民海外旅遊後,來台旅客的結構由原本美國人居多的情形,轉變為日本人居多,旅行業的業務也轉變為接待日籍旅客為主。由於觀光事業的發展,旅行業家數也日漸增多,競爭情形也越來越嚴重,同時地下旅行業者也迅速增加,因此業者間有了自律行動,並透過「台灣觀光協會」的力量向政府建議強化這種自律行動的地位,以遏阻outsider的競爭。
上述的自律行動並未持續下去,旅行業的競爭情形仍然十分嚴重。並且由於過度競爭,為了增加業務量,亦從事非法包辦出國、非法結匯等行為,1970年代,旅行業曾因此遭到3次凍結牌照的整頓。而旅行業被列為是特許行業的概念才被落實。但施以「進入管制措施」並未解決旅行業過度競爭的問題,反而將更多旅行業導入地下,增加管理的困難。1987年以後,國際瀰漫自由化的風潮,國內也受到影響,並且產生解除管制的呼聲,於解除戒嚴及放寬外管制後,對旅行業實行進入管制的原因消失後才有解除管制的可能。
在管制的過程中,政府歷次的管制措施皆為凍結牌照申請的「進入管制」,但皆未達到效果,卻然仍屢次採取相同的管制辦法,顯見在威權體制之下,政府作經濟管制決策時不再以應有的邏輯去思考問題之前近代性格。
|
33 |
1978年以來中共經濟改革對中共的影響趙雲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中共目前進行中之市場化經濟改革為背景,希望透過中共十多年來的經濟改革對中共及其政權所產生的影響及中共的因應趨勢,來探索中共及其政權本質的變與不變因素,以期能理解中共政權本質特徵。中共自1979年以來,積極推行各種經濟改革措施,並獲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經改的深入進行,除了造成通貨膨脹、生產過熱等經濟負面現象之外,經濟改革亦衝擊到中共黨政體制及其傳統意識型態,導致中共黨中央派系間衝突深化、基層黨組織的鬆散,以及黨、政幹部的貪污腐敗現象。
但中共卻尚未放棄以一黨專政為重點的本質特性。因此,中共的經改走向及其所導致的政治變動,使筆者認為必須對中共改革開放以來之經改政策重新評估,以求得深入的了解。
本論文共二○八頁約十四萬字,包括緒論與結論在內共分為六章。
茲就論文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一、說明中共黨、政、經濟體制的形成與運作。中共政經體制的形成主要是依據馬列主義理論,並深具斯大林模式的特質。其政經體制運作顯示一黨獨裁、政經一體化的計劃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之特徵,成為形成中共及其政權本質特性的主要因素。此外,敘述中共推動經改的幾種原因。
二、探討自1978年至1984年期間之中共農村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共帶來的影響。在此時階段,以「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為主的中共政權組織的基層單位,隨著中國大陸農民自下而上式的改革要求,已發生明顯變化,到了1984年人民公社終於解體,「政社分開」、重建鄉政府已告基本結束。但是,從此時起,經濟改革已開始衝擊到傳統意識型態、黨中共及其基層組織,以及中共官僚體系。
三、說明自1984年至1992年期間中共城市經濟改革之主要措施及其對黨的角色之影響。城市經濟改革之具體措施直接牽涉到中共一黨專政和共幹的既得利益,從而中央保守派和地方黨員對經改的抵抗也比較強,呈現激烈的派系衝突和黨幹貪污腐敗現象,以致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出現嚴重的危機。
四、試圖透過中共對經濟改革的適應和衝突的過程,探討中共及其政權的本質及其政經運作。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自1978年以來,在每個階段提出基本方針與理論來提示改革的方向,並為持續改革的步伐提供理論辯護,但中共的經改一直囿於傳統意識型態及一黨專政的制約,顯露出適應和不適應並存的現象。中共自1992年以來推行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雖在實際運作上發生了不少問題,但市場經濟本身勢必衝擊中共的專政體制和社會主義體制,從而中共正式宣布和採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疑是中共對經改適應之明顯象徵。
五、自1978年以來十多年的改革過程,中共不顧對傳統意識型態的違背及修正,改革了在經濟方面制約經濟發展的許多因素,但實踐證明中共經改的障礙主要來自政治因素,尤其專政體制、社會主義體制亦成為經濟改革的制約因素。然而中共的改革從未改變過其專政體制和社會主義本質,這就是中共的不變因素。反之,蘇聯和東歐共產政權的失敗使得中共體認,為保持其社會主義體制及一黨專政體制必須改革現行的經濟制度,以期能首先提高社會生產力,這就是中共非改變不可的因素,也是採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原因。但筆者認為市場化經濟改革必須提高人民的政治、社會意識,而這種情勢將迫使中共政權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政治領域作出不同程度的讓步,在政治體制上進行緩慢的改革,使政治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漸向民主化、自由化、現代化的社會發展。
|
34 |
產業內經濟活動的決定因素-歐美兩地區製造業的實證分析林美如, Lin, Mei 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世界經濟水準的提升,產業內活動包括產業內貿易(IIT)與產業內投資(IIFDI)相繼活躍起來,而且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故本文在理論方面,運用國際貿易與產業組織理論,以Dixit (1980)為成本結構探討IIT、IIFDI、與產業內經濟活動(IIM)及決定因素。
在實證上,以G-L指數做為衡量IIT、IIFDI、與IIM程度的指標,所得的實證結果如下:
1.當美國產業處於貿易逆差下,美國相對市場規模擴大,IIT程度下降;處於順差時,美國相對市場規模擴大,IIT程度上升。在其他變數方面,美國的進口運輸費率與外國廠商的研發支出對IIT的影響,和理論模型的特性有一致性。
2.在IIFDI方面,當美國產業處於FDI逆差下,美國的相對成本競爭力上升、宣佈的關稅稅率下降、與進口運輸費率上升,會使IIFDI程度上升,其中進口運輸費率的實證結果與理論方向相反,但係數值不顯著;若處於FDI順差下,美國相對成本競爭力上升、宣佈的關稅稅率下降、與進口運輸費率下降,使IIFDI程度下降。
3.在IIM方面,當產業處於國際經濟活動逆差下,美國相對市場規模擴大、相對成本競爭力下降、宣佈的關稅稅率上升、與進口運輸費率下降,會使IIM程度下降,其中相對市場規模和進口運輸費率的係數值均不顯著,且進口運輸費率對IIM的影響方向和理論不一致;處於國際經濟活動順差時,美國相對市場規模擴大、相對成本競爭力下降、宣佈的關稅稅率上升、與進口運輸費率上升,使IIM程度上升,其中進口運輸費率係數值不顯著,但均和理論預期方向一致。
4.當產業處於逆差下,美國市場集中度提高使IIFDI及IIM程度上升;產業處於順差下,美國市場集中度提高,使IIFDI及IIM均下降。
5.產品差異程度變動對IIT、IlFDI、IIM程度的變動方向具一致性,解釋了產品差異性是IIT、IIFDI、IIM會發生的共同原因。
|
35 |
韋伯倫經濟學之研究[不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6 |
中央銀行與經濟循環彭清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7 |
論匈牙利的經濟改革運動何旭初, LIN, XU-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共一冊,約八萬字,分六章。
第一章,說明東歐國家經濟改革的原因、採行的模式,以及匈牙利獨特的抉擇和成果
。
第二章,以匈牙利戰後到一九五九年的經濟概況,說明其醞釀「新經濟概況,說明其
醞釀「新經濟機能(NEM )」的驅力和背景。
第三章,討論NEM 的醞釀過程、實施原則、成功因素,以及遭受的抗力、路線的修正
過程和原因。
第四章,討論配合NEM的政治措施,分析其背後隱伏的目的,及遭遇到的問題。
第五章,NEM 與國際分工,東歐經濟整合的關聯,及對經互會國家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認為NEM 的真正本質不是市揚社會主義,也不會帶來民主政治,但可
能成為一股被模仿的潮流。
|
38 |
由比較法觀點論我國專屬經濟區應有的立法謝碧莉, XIE, B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研究我國專屬經濟區應有的立法為目的,一方面比較各國專屬經濟區立法的內
容及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以歸納一個國際普遍採用的立法型態,供
我國立法的參考;另一方面檢討我國現行法及有關單位草擬的法案是否符合我國目前
的需要,然後再根據綜合研究的結果,試擬我國專屬經濟區的立法草案,作為本文的
總結。本文約有五萬餘言,各章的結構如次:
第一章:「緒論」簡要分析專屬經濟區制度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本研究的目的與方法
。
第二章:「專屬經濟區的國際法地位與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以三小
節分別討論專屬經濟區的國際習慣性質及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我國的效力
,並就該公約關於專屬經濟區的規定做重點闡述。
第三章:「各國專屬經濟區立法的比較研究」分四節,就三十餘國的立法加以綜合比
較,並評述其得失,最後歸納專屬經濟區立法的一般型式及內容。
第四章:「我國專屬經濟區應有的立法」計四節,除說明我國宣布二百海里專屬經濟
區的憲法基礎外,另探討我國現行法制與經濟部「經濟海域法」草案的適應性,以及
未來我國專屬經濟區立法應注意的重點。
第五章:「我國專屬經濟區的試擬」-代結論。
|
39 |
成長中經濟之最適關稅趙文璋, Zhao, Wen-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論-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一些限制
第二章 開放兩部門成長經濟之穩定狀態解-
(一)本國與貿易對國均處於穩定成長狀態下,由某一穩定狀態變至另一穩定狀態
時,大、小國貿易政策優先順序的排定。
(二)本情形討論當貿易對國亦為大國,同時本國最適關稅的課征,引起貿易對國
反應時,對本國穩定狀態解及貿易政策優先順序的排定有何影響。
第三章 成長中經濟之最適關稅--最適控制理論之應用
在本章裡,利用最適控制理論,建立一個開放兩部門動態成長模型,討論在每一時
點下的關稅該如何征課,才能仗經折現後的每人效用和達於極大。並且討論該成
長模型的最適累積路徑及對該模型的安定性作一分析。
第四章 成長中經濟之最適關稅--微分對局理論之應用
(一)利用兩人非零和微分對局理論,分析兩國達於競爭衝突解時的最適關稅。
(二)利用柏萊圖最適控制理論,分析兩國妥協時的最適條件,發現在此情形下,
又回復到古典的自由貿易論調。
第五章 總結
#2810351
#2810351
|
40 |
台灣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與多樣化經濟再探討黃及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利用Zellner (1962)的近似無關迴歸估計法估計多產品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及其所對應之要素份額方程式所構成的聯立模型,以探討台灣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具有規模經濟與多樣化經濟。實證結果發現,會計師事務所所提供之財務簽證、稅務服務及其他服務等業務均具有產品別規模經濟;射線規模經濟亦顯著地存在,此隱含會計師事務所享有規模經濟利得,亦即平均成本會隨產出之增加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會計師事務所在提供財務簽證與稅務服務兩項業務、稅務服務與其他服務兩項業務皆具有多樣化經濟。至於財務簽證與其他服務兩種業務間之組合,則不具有弱成本互補性,因此,多樣化經濟可能不存在。
本研究建議,會計師事務所可採取合併或購併方式來擴大其經營規模,降低因未在最適規模生產所帶來之成本不利影響。當然,這些事務所所購併或合併的對象最好是以經營財務簽證與稅務服務或稅務服務與其他服務為主者,以進一步享受多樣化經濟利得。另外,本研究亦建議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以加強具有成本互補性,同時兼營稅務服務與其他服務之業務為主,而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則以加強財務簽證與稅務服務之業務為主,以享受多樣化經濟之好處。若會計師事務所有經營管理顧問業務者,為避免因財務簽證與其他服務兩種業務間不具弱成本互補性,應另成立管理顧問公司以專業化經營。
|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