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50
  • 24
  • 7
  • 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85
  • 23
  • 16
  • 16
  • 15
  • 14
  • 14
  • 14
  • 13
  • 12
  • 11
  • 11
  • 10
  • 10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マダガスカル・イメリナ地方におけるドゥアニ信仰の生成と発展―信仰の具象化に着目して―

江端, 希之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4018号 / 地博第297号 / 新制||地||11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アフリカ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平野(野元) 美佐, 教授 山越 言, 准教授 高田 明, 准教授 佐藤 宏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2

金聖嘆《西廂記》評點硏究. / Study on the Jin Shengtan's commentaries on Xixiang Ji / Jin Shengtan "Xi xiang ji" ping dian yan jiu.

January 2000 (has links)
歐陽潔美. / "2000年6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0. / 參考文獻 (leaves 131-153)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0 nian 6 yue" / Ouyang Jiemei.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0.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31-153)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金批西廂的硏究槪況 --- p.6 / Chapter 第三節 --- 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簡介 --- p.12 / Chapter (一) --- 金聖嘆之評點及《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的成書年代 --- p.12 / Chapter (二) --- 版本 --- p.13 / Chapter 1. --- 原刻本及原刻翻印本 --- p.17 / Chapter 2. --- 鄒聖脈本 --- p.19 / Chapter 3. --- 鄧汝寧本 --- p.20 / Chapter 4. --- 校注本 --- p.21 / Chapter (三) --- 體例特色 --- p.24 / Chapter 第二章 --- 金批《西廂記》的底本問題 --- p.11 / Chapter 第一節 --- 金批《西廂記》所據之底本 --- p.27 / Chapter 第二節 --- 金批《西廂記》對底本的删改 --- p.31 / Chapter 第三章 --- 《西廂記》的評點源流 --- p.35 / Chapter 第一節 --- 《西廂記》的評點版本 --- p.35 / Chapter 第二節 --- 《西廂記》評點的發展 --- p.40 / Chapter 第三節 --- 《西廂記》評點的三大類別 --- p.42 / Chapter (一) --- 考證角度 --- p.42 / Chapter (二) --- 演出角度 --- p.45 / Chapter (三) --- 鑑賞角度 --- p.49 / Chapter 第四節 --- 金批西廂所屬的評點類型 --- p.52 / Chapter 第四章 --- 金聖嘆《西廂記》評點與八股文的關係 --- p.53 / Chapter 第一節 --- 八股文的特點及其與戲曲評點的關係 --- p.54 / Chapter 第二節 --- 金聖嘆《西廂記》評點中的八股文章法 --- p.57 / Chapter (一) --- 結構 --- p.58 / Chapter (二) --- 尊題 --- p.60 / Chapter (三) --- 細密 --- p.63 / Chapter (四) --- 代人立言 --- p.64 / Chapter (五) --- 金聖嘆所標舉的筆法 --- p.66 / Chapter 第三節 --- 金聖嘆《西廂記》八股評點的評價 --- p.69 / Chapter 第五章 --- 金聖嘆《西廂記》評點的主導性 --- p.72 / Chapter 第一節 --- 評點者的角色 --- p.73 / Chapter (一) --- 評點者與作者 --- p.74 / Chapter (二) --- 評點者與讀者 --- p.78 / Chapter 第二節 --- 評點者的權力 --- p.84 / Chapter (一) --- 改動權 --- p.84 / Chapter (二) --- 詮釋權 --- p.85 / Chapter (三) --- 否定權 --- p.86 / Chapter 第三節 --- 對閱讀過程的影響 --- p.88 / Chapter (一) --- 全知視角 --- p.88 / Chapter (二) --- 對讀者的干擾 --- p.90 / Chapter 第六章 --- 金聖嘆《西廂記》評點的隨意性 --- p.94 / Chapter 第一節 --- 無嚴密系統 --- p.94 / Chapter (一) --- 主題與手法混淆 --- p.94 / Chapter (二) --- 隨文而發 --- p.98 / Chapter 第二節 --- 閑筆 --- p.100 / Chapter (一) --- 突發的聯想 --- p.100 / Chapter (二) --- 宗教議論 --- p.103 / Chapter (三) --- 插科打諢 --- p.105 / Chapter (四) --- 與斲山的對話紀錄 --- p.106 / Chapter (五) --- 閑筆的意義 --- p.107 / Chapter (六) --- 閑筆與說書的關係 --- p.108 / Chapter 第三節 --- 詳略的安排 --- p.112 / Chapter (一) --- 觀點重複 --- p.112 / Chapter (二) --- 過度詳細 --- p.116 / Chapter (三) --- 過度簡略 --- p.117 / Chapter 第四節 --- 前後矛盾 --- p.120 / Chapter (一) --- 語言運用 --- p.120 / Chapter (二) --- 情節結構 --- p.122 / Chapter (三) --- 人物塑造 --- p.123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 --- p.129 / 參考資料 --- p.131
33

開發中國家之中文學習探討 /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Mandari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aint Lucia

莫楷人, Modeste, Ka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purpose of this business plan is to perform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establishing a language school, Academy for Chinese Language (ACL)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aint Lucia. The ACL expects to captivat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s and regular clients by offering a broad range of Chinese courses. The ACL intends to capture a strong market share .The need for learning mandarin is unquestionable. Knowing Chinese and another language such as English may give one a competitive edge for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 firm. It may open windows of opportunities for an exciting career, be able to communicate better with peers and do business on a global scale. The incentives for learning Chinese is not always money driven. Moreover, it enhances academic progress in other subject areas, cognitive learning skills, aids in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awareness and provid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34

周易的政治思想

郭冠廷, GUO, GUA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周易》為儒家群經之首,歷代注述之盛、影響之廣,冠絕群經。然而近世研究中國 政治思想史者,對於《周易》之政治思想鮮有觸及。因此本文擬就這部重要典藉的「 政治思想」部分,進行客觀的探討及評析,以期貢獻一份有關《周易》政治思想研究 的初步努力。 歷代述《易》之作雖多,卻往往流於穿鑿附會以及迷信權威。本文的研究將力圖避免 此一流弊,期以客觀審慎之態度,還《周易》以其本來面目。 《周易》由《經》、《傳》兩部分所構成,兩者的性質、內容有許多差異,因此本文 將個別進行討論。全文計分大章,約八萬言,各章的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第 二章「《周易》的構成及其年代」,第三章「《卦爻辭》的政治思想,第四章「《易 傳》的形上思想」,第五章「《易傳》論社會政治現象」,第六章「《易傳》論政治 價值」,第七章「《易傳》的政治實踐哲學--內聖」,第八章「《易傳》的政治實 踐哲學--外王」,第九章「結論。 本文除參考歷代學者有關《周易》的注疏與論述之外,並根據先秦兩漢的文獻以及歷 年出土的考古文物資,以進行《周易經傳》文字、思想的訓釋及考辨工作。然後本此 考辨結果,據以重視及釐清 《卦爻辭》與《易傳》政治思想的原貌。
35

清聖祖與外蒙古之內屬

鍾月豐, Zhong, Yue-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敘述清聖祖與外蒙古之內屬。全文共分五章,約七萬字。 外蒙古,面積約一百六十二萬方公里,位大漠之北,其民,自古不通中國;其地,漢 、唐兵威所不能及也。而聖祖竟能乘時籌謀,一舉而納外蒙入中國之版圖,使北徼安 然,歷二百餘年而不亂,頗可供治國者之殷鑑。故本文撰寫之主要動機,即在分析清 聖祖運帷幄之良策,以究其致勝之原因,並綜述外蒙內屬之影響。 第一章,/緒論,內分二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預期效果及研究之步驟與方法。□ 臚G節概述外蒙古之地理環境及歷史沿革。 第二章,外蒙諸部內附之時代背景,內分四節。第一節敘述清初對外蒙的籠絡措施。 第二節敘述清初外蒙與鄂羅斯之關係。第三節敘述清初外蒙之局勢。第四節敘述準噶 爾部之崛起,與噶爾丹之侵略喀部。 第三章,清聖祖與外蒙古之內屬,分三節。第一節敘述外蒙喀部內附之經過。第二節 析論清聖祖對內附喀部之懷柔。第三節敘述聖祖親征準部與外蒙之內屬。 第四章,外蒙內屬之影響,內分三節,綜述政治、經濟、國防上之影響。 第五章,結論。
36

論巴代耶的獻祭觀 / Bataille's Conception of Sacrifice

田家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的主要面在於探討巴代耶對於獻祭的闡釋。巴代耶以獻祭的觀點,繼續承接尼采對於「上帝之死」的闡述。再者,巴代耶在黑格爾人學的基礎上展開他對於「人」的批判﹔以及針對涂爾幹的集體決定論和神聖與世俗的二分法重新檢討,對神聖與世俗的二分法發生之前有更為根本的認識論。 巴代耶認為獻祭經驗所帶出的異質性在於:獻祭不包含任何功利性,獻祭是要將獻祭即是要將死亡與生命帶入和諧之境,給予死亡生命的湧現,給予生命瞬間性以及令人感到未知的死亡的昏眩。在此生命與死亡交融為一,但同時死亡又是生命的象徵,指向無限的道路。
37

荀子理想人格類型的三種境界及其意義-以士、君子、聖人為論述中心

林建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在以荀子理想人格為主軸,梳理出荀子思想中三種理想人格的內涵,進而探究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家對於「人」的終極關懷為何。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說明問題意識之興起、論題研究之概況,與本文研究方向及撰述結構;在二、三、四這三章中則分別針對「士」、「君子」和「聖人」三方面來加以研究探討,說明荀子思想中的「士」、「君子」和「聖人」的思想淵源、常見用法及對後代的意義和影響;在第五章中,找出這三種理想人格境界的異同及高低關係,以完整的建立荀子的理想人格系統。而在第六章結論中,我將對本文做一總結,並具體說明荀子理想人格的意義何在。透過荀子理想人格境界的說明及比較,可以看出荀子思想的特色所在,同時看出此特色對於後代思想的沈澱變遷過程。
38

鴿子與聖靈 : 一個聖經中的象徵詮釋 / The dove and the Holy Spirit: A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in the Bible

王維瑩, Wang, Jani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基督新教的《聖經》中經常以不同的象徵描述聖靈,鴿子無疑是聖靈最具代表性的象徵。本篇論文嘗試解答兩個問題:為什麼四卷《福音書》的作者均以鴿子象徵聖靈?以鴿子象徵聖靈有什麼特殊的涵義?這是在第一章中所作的介紹。   第二章探討象徵的詮釋理論,本文採用塔特(W. Randolph Tate)的詮釋方法為理論依據,以文本後面、文本裡面和面對文本的三個層面詮釋這個象徵。第三章尋找鴿子的蹤跡,遠從美所不達米亞古代蘇美女神伊南娜談起,陸續探尋巴比倫女神伊斯塔、敘利亞和迦南女神阿斯塔特。接著探討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發現的鴿子女神和古希臘的性愛女神阿芙羅狄特,這些女神與鴿子密切連結。鴿子也作為預兆鳥,還有為宙斯說出神諭的女祭司被稱為鴿子。 第四章探究《聖經》中的鴿子,研究鴿子在《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中的多種形象,另外研究名為「鴿子」的先知約拿。第五章探討聖靈在《聖經》中近似鴿子的特質、《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聖靈觀念的區別,以及兩約之間聖靈觀念的演變。 第六章以《聖經》中其他聖靈的象徵物,探討鴿子獨特作為「感情象徵」的特質。並從前面數章的研究,歸納整合鴿子象徵聖靈突顯的宗教形象。第七章依據塔特的詮釋方法,歸納所有的探討作出結論,鴿子象徵聖靈乃是《福音書》的作者獨一無二最佳的選擇,鴿子是傳信者,象徵和表達神的智慧,傳達聖靈帶給這世界的愛。 / The Holy Spirit is frequently referred to in symbols in the Protestant Bible. Among those, a dov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symbols of the Holy Spirit. This thesis tries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Why the authors of the four Gospels used a dove as the symbol for the Holy Spirit? As a symbol for the Holy Spirit, what is the dove's specific significance? This is introduced in Chapter on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ermeneutics of W. Randolph Tate, Chapter two of this thesis interprets this symbol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World Behind the Text, The World Within the Text and 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 Chapter three looks for its footstep in the ancient world, beginning from Mesopotamia - the Sumer Goddess Inanna, also called Ishtar in Babylonia. She became the Syrian and Canaanite Goddess Astarte. In Crete there was Dove-Goddess, and ancient Greek people worshipped Aphrodite. These Goddesses and doves are intimately associated. The dove was also the bird of choice for omens. Amazingly, even the priestesses who announced Zeus' oracles were called "doves". Chapter four studies doves' images in the Bible, including Prophet Jonah (His name means "dove").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Holy Spirit in the Bible and in the time between two Testaments. Chapter six compares the other symbols of the Holy Spirit in the Bible with dove. The dove was a unique "emblem of affection". From all the discovery and studies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portrait a conclusive religious image of doves in the ancient world. Chapter seven concludes the thesis in line with 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hree approaches done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To conclude, in search for symbols for the Holy Spirit, doves are the best choice of the authors of the four Gospels. Doves are messengers, symbolizing and delivering the wisdom of God to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conveying the love from the Holy Spirit.
39

荀子禮治思想研究-儒家傳統命題創造性轉化之嘗試

陳正忠, Chen, Chen-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上古時代以禮祭祀的主體儀式看來,禮是與征伐同樣重要的家國大事,它連接了天人關係,指導了政治上的地位,說明了關於身分地位的行為規範,大部分是儀式的成分居多。後來周公制禮作樂,以德代禮;孔子賦予禮以一種倫理性解釋,即「仁禮一體」;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根於心,將恢復社會秩序的期待,寄於心性道德的確立上,可說是內在於禮的誠摯尊敬態度的發揚;荀子寄託禮義的王道思想,考量現實與理想,一方面倡言以王道取代霸道與強道,一方面將法適度地滲於禮的統攝之下,使得儒家價值理想具備現實色彩,使禮能與時俱進、體常而盡變。 荀子的禮治思想以心性論、天論、禮論為理論基礎。禮治思想是以觀察到人性的不完整開端的,荀子察覺到人性屬於一種「素樸之資」,但是人的欲求若不加節制,即使人皆有成為聖賢的可能,也將導致社會的偏險悖亂,所以必須依禮來導正人欲,「化性起偽」。而荀子思想最具理性色彩的,當為對於心的看法,與對於天的觀察;有別於孟子的道德心,荀子講求認知義的心,也就是心具有主宰、知道的功能,對於事務的掌握,必須是一種「以類行雜、以一行萬」的統攝境界,而「虛壹而靜」的大清明,才能去除各種偏蔽、冷靜思考、掌握道義。荀子天論講求「天生人成」,要求以理智的態度掌理人事,並且以禮義的原則與方法彰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透過心性論所深化人在自我實踐的自主性,以及天論所彰顯人在宇宙中的能見度,禮論是整個人文化成思想的運行原則;禮的作用在「養、分、節」使民無所乏,有理可循並且截長補短、無所偏倚;其次是「禮義之統」能識綱紀而明統之理,是一切事類依據的原則;再次是「道貫」,以道貫作為應變的原則,即能夠以一持萬、以淺持博。 「禮治思想的內涵」主要包含禮治思想的特質以及目的。禮治思想包含了對人與規則的重視,荀子所謂「有治人,無治法」說明君子是治之源,而法是治之數,位階上人是高於法的;這樣的概念並非西方法政思想的「人治」,因為治人受到客觀禮義的「中庸」、「道貫」所約束,而這樣的概念雖然不是準確的「法治」,但是其所宣示尊重「規則」的「規則的道德」與尊重「人」的「德性的道德」,卻是禮治思想中具有全面性、整體性的考量。我們在這裡發現,「規則」雖是保障體制運行的一種機制,不過規則由人所制定,提昇人的品質與修養,才有可能使可操作的制度與理想的價值和諧並進。 最後則嘗試以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將禮治思想應用於現今社會。這一項命題得自於林毓生對於傳統與現代多方面的觀察,其認為傳統可經轉化而活絡於現代,不過據筆者的觀察,林毓生雖有肯定傳統的理念,但在落實的路數上卻流於崇拜西方,故筆者將荀子所提供的概念,試著將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予以再思考。而基於對傳統資源的考量,現今民主社會已經可以用明顯的指標來加以評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不過外在的指標始終是外在的框架,對於內在的人文素養,也就是「德性的道德」,即對制度的尊重、對理想的追求、對價值的追求,才是民主政治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對於儒家所強調的「內聖外王」,應當是一種對於「人」與「制度」的同行並重,不應只是「由內聖必定開出外王」的單向思路,自宋明一代片面注重內在修養的理路,也許已經偏離如莊子等先秦思想家,對於內聖外王「皆源於一」的理想。而荀子禮治思想所提供的「盡倫」、「盡制」就是內聖外王的「既聖且王」。這一項命題,在現代民主社會更應該重新重視。
40

荀子的君道思想---兼論稷下黃老的道法思想

張世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古代政治體制是君主政治,所以對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主要以君主為中心,這也是先秦諸子政治思想思辯的共通點。本文以君道思想作為研究中心,即在討論君主政治之「正當性」;換言之,即在討論「內聖外王」的古道術。荀子作為先秦最晚出的儒家學者,他提倡尊君、隆禮,重視禮義之治的落實,並且以禮義之統作為其學說之最終目的。荀子在「天人之分」、「性惡」以及「道」的討論,顯示出他與孔孟對君道問題的思辯重點並不相同,簡單的說:孔孟重「內聖」,而荀子重「外王」。 同時,荀子在天、道的討論上,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當時流行在稷下學宮的道家,主要是黃老學派,所以透過荀子禮法與稷下黃老道法思想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在追求道或者禮義以法的強制力展現,並將道法或禮法向社會制約的力量發展。也可以說延續老子的學說,從「道」向實際的「術」上面落實。同時為了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性,在君臣關係的討論,兩者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的尚賢思想,並且在民本思想上所發揮,故荀子與稷下黃老的政治思想,不僅可以視為法家思想的過渡形式,更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的先聲。 而荀子所討論的君主不可以片刻離開群體,即不可以離開群道、禮義之道,君主之所以被尊崇,就在於其「明分使群」的功能,荀子學說的討論也充滿目的論。荀子學說具有兩面性格,君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考量必須是有所取捨,荀子企圖兼顧「道貫」與「應變」,卻也使得他的政治觀點產生衝突矛盾,例如在放伐暴君、義利、王霸、禪讓、法後王等問題上,由於政治的觀點有時相互矛盾,也增加荀子研究的困難。不過,由於荀子將君主與禮義之道二者合一,故所有的政治衝突最終的標準或裁判當是禮義與君主,但是,君主的權威是禮義施行之必然保證,增加君主的權威性以達治亂之效果,可以說是荀子在君道思想上最大的特色。 緒論 第一章 荀子生平及時代背景 第一節 荀子生平 第二節 荀子與稷下學宮 第三節 國大君威的時代 第二章 君道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天 論 第二節 性惡論 第三節 道 論 小 結 第三章 禮法與道法的距離 ---稷下黃老道法思想之影響 第一節 道論之比較 第二節 道法概念的差異 第三節 禮法與道法的共同目的性 小 結 第四章 君道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禮治思想與內聖外王 第二節 群的觀念與尊君思想 第三節 尚賢思想與君臣關係 第四節 民本思想與君民關係 第五節 國家理論與富國強兵 小 結 第五章 君道思想輻議 第一節 君德與君位 第二節 禪讓與擅讓 第三節 禮治與法治 第四節 兼利與功利 第五節 王霸與統一 小 結 結論 參考資料

Page generated in 0.04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