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2
  • 53
  • 9
  • Tagged with
  • 62
  • 62
  • 45
  • 40
  • 34
  • 24
  • 22
  • 20
  • 19
  • 16
  • 15
  • 14
  • 13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華語繪本教學設計與實施 ─以《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 /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s of A Chinese Picture Book:A Study of “I Recall…In Time With You”

廖敏華, Liao, Min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繪本為華語學習者學習華語的教材之一,透過繪本的趣味性、圖像與文字之間的連結,來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也使得語言教材更加豐富、生動,亦期能讓學習者理解繪本中的文化知識等,讓學習者不只學習到語言,也能夠培養多元的文化觀念及內涵。 本研究為「華語繪本教學設計與實施─以《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研究對象為臺北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中高級華語學習者。研究目的有二,一為發展繪本於成人華語選修課之教學設計;二為探討繪本於成人華語選修課之教學成效。教學設計以此繪本為主要教材,並自行編寫課堂講義,以作為教學實施時的教材輔助,編寫原則以劉珣(2000)所提出的教材編寫特性為依據。本文以ADDIE模式之五大步驟,包括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作為本研究之課程設計模型,並採用行動研究、訪問與問卷調查法,以影音資料、課堂日誌、問卷與訪談等研究工具來作為評估教學成效與修正教學之依據。 研究結果如下:一為教學設計方面,本研究採用ADDIE教學設計模式作為課程設計模式,有助於使教學更加系統化,另外,在應用繪本於華語教學,需考量幾點,包括故事主題、學習者的語言程度是否與繪本相符合、教學者是否能掌握繪本意涵、輔助繪本之教材設計;二為教學成效方面,繪本教學能提升教師活用不同材料來進行華語教學,並能夠增進學習者的語言技能、學習動機與對於文化觀念的認知等層面。 本研究以繪本應用於成人華語教學,來提升學習者的華語學習動機,並使學習者能夠理解繪本中的語言、文化和圖片意涵,希望本研究能夠提供日後繪本應用於華語教學之相關建議及幫助。
2

華語語氣詞之比較研究 ─以台灣和馬來西亞華語為比較對象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tterance-Final Particles─ Comparison with Taiwanese Mandarin and Malaysian Mandarin

鍾若芳, Chong Nyok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語氣詞在華語母語者的對話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語言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遷移,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因此本文針對兩個華語使用區域─台灣和馬來西亞的華語語氣詞使用異同。 本文採用情境構擬的方式對30位受試者採集貼近真實的語料。情境構擬實驗以齊滬揚(2002)提出的六大語氣分類為本,加上感嘆、或然及提醒類的情境,設計出九種類型語氣的題目進行實驗。本文更依據情境構擬語料結果中找出台灣地區常用的六種語氣詞,與中央平衡語料庫的語料進行對比,進一步確認語氣詞功能是否一致。 台馬兩地常用的語氣詞,其中相同的語氣詞有:「啊、吧、嗎、了、誒」,台灣獨有的「哦」及馬來西亞常用的「咧」。其中,「了」雖然兩地皆用,但發音不同,台灣發為「lɤ2」,而馬來西亞發為「liau3」。本文找出的常用語氣詞和過去學者統整的有相同和相異之處,判斷原因有三個:一、資料來源不同;二、語言變化(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三、區域性差異。 / Modal particl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Mandarin Chinese. By just adding one modal particle to a sentence, speakers are able to express their various feelings, moods or attitude. Language always change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ime and spa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wo areas of Mandarin usage, Taiwan and Malaysia, to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in use of modal particles between them. In this study, we attained authentic materials by situational conversations with 30 subjects. The situational conversation based on Qi (2002) mentions 6 kinds of traditional modals plus 3 types (sigh, contingent and reminder) which are used to design a modal particle experiment. This study not only focuses on authentic materials, but also uses Sinica Corpus to verify the functions of the modal particles. The common modal particles used in Taiwan and Malaysia are “a, ba, lɤ, e”. One that is only used in Taiwan is “O”, and in Malaysia is “le”. Although these two countries actually use “le”, the pronunciation is different.
3

華語班外籍生對華語中心滿意度調查:以中部四所大學華語中心為例 / Surveying Sense of Satisfac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Mandarin Chinese Centers:Examples From Four University-Affiliated Language Centers in Central Taiwan

趙恩妮, Chao, En 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在今年已超過一萬五千人 。世界各國學生來台除了希望能夠在華語課程精進語言以外,更希望透過與母語人士接觸,及浸淫在中華文化下,使學習能夠更加貼近。華語中心是外籍學生對外的重要窗口,而華語中心裡的行政人員便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處理語言課程相關事務之外,也帶領學生參與課外的活動,其中包含與學生大量與密切的互動。外籍學生在目的語環境中生活,除了課堂上接觸華語,生活也與華語息息相關。截至2013年全台灣已有三十四所教育部有案登記之大學附設華語中心 ,本研究認為具有優良服務品質的華語中心才能達到外籍生就讀前的期望,外籍學生對於華語中心行政人員之滿意度影響亦其續讀意願。本研究擬針對台灣中部四所大學附設華語中心進行問卷調查。再以統計方式檢測外籍學生對華語中心行政人員的滿意度,本研究期結果能成為外籍學生在挑選學校時的參考之一,也讓大眾了解外籍學生對華語中心的看法,除此之外,也更重視華語中心行政人員之價值。
4

日本大學初級華語教材分析與研究 / An Analysis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n Beginner level for Japanes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吳昱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學華語的風潮興起,將華語列為外語能力選擇的人與日俱增。據教育部統計,來臺學華語人數及其國別,日本來臺人數幾乎是逐年穩定成長,人數總量排名總名列前茅,這突顯對日華語教學市場的重要性與發展性。   近年因各國學華語人數日益增加,學者開始致力推廣華語教材國別化,希望藉著加強教材針對性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但目前臺灣所使用的華語教材仍以通用性教材為主,或較多針對具英語背景國家的華語學習者而寫的教材,就日本學生而言,其實無法符合其需求。另在相關研究方面,臺灣針對華語教材的研究亦不多,有鑒於此,本研究首就編寫原則評析日本當地華語教材,對象為日本具代表性之早稻田大學漢語課程初級華語教材,以及日本當地大學所使用的市售華語教材郁文堂《ゆうゆう中國語》與好文出版社《初級中國語課本》。並與目前臺灣華語教材《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及《これで大丈夫! 中国語--日常生活で使える中国語》比照分析,評析其優缺及特點,並以此結果設計教材,最後再以問卷調查及自評表評析自編教材,以期提供臺灣發展對日華語教材編寫些許參考,希冀對臺灣在國別化華語教材領域的發展上有一貢獻。
5

測量華語的真實溫度: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 / Measuring the real temperature of Chinese : a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of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蔣宗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03年行政院正式核定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以來,臺灣華語教學迅速發展,不但大學/民間華語中心倍增、華語教學系所林立,相關政策亦持續積極建設,於是可見相關論述逐漸形構出「華語熱潮」的想像。然此「熱」的本質究竟為何? 是Menia,一種病態的狂熱?還是Heat,一種讓人灼傷的溫度?或是Hot,一股令人垂涎的風潮?還是Fever,一波使人昏眩的幻想? 本文試以Bormann Ernest G. 所提出的幻想主題分析方法(fantasy theme criticism)解讀臺灣華語熱潮,針對「華語教學」進行後設的反思與宏觀的檢視,探討在華語教學活動參與者的想像之下:華語教學是什麼?為什麼?臺灣華語熱潮又是如何成形並延燒?這股熱潮且又隱含怎麼樣的魅力,能聚集華語教學活動者參與支持?本文將藉由語藝文本的拆解與重組,呈現團體成員認知中的真實世界,並透過語藝視角理解臺灣華語熱潮現象的運作過程及內在本質,以期為臺灣華語教學明確定位,未來能以更完善的方式規劃臺灣華語教學的走向。同時,也希望透過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之語藝梳理,提供國內華語教學發展另一種自我反省與觀看的方式。 分析臺灣華熱潮論述語藝後可以發現:「中國崛起」一幕隨著「全球化」的作用表現戲劇張力,突顯重要道具-中文的重要性;華語教師、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各國市場等角色一一登台亮相,彼此藉由語言教學的機會周旋於商業與外交活動之間;而華語教學中所提供的多元機會以及民族情感渲染,則成為華語熱潮之所以成形的重要因素。各類幻想主題依循著幻想類型兩條主線:「珍視中華/臺灣文化」和「強調公眾/個體利益」脈絡交叉串連,形成文化與利益交織的價值體系,並匯聚成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全景圖,最終開展出「臺灣,從未缺席」的語藝視野。 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可見全球化、國際化、在地化等機制,皆在「語言」和「教學」的包裝之下巧妙地運作著。語藝文本共同反應出充滿期待、深切期許且積極的世界觀,其中並多強調群我之間的區辨,試圖劃清專業界線並隱約透露出些許的優越感;論述間亦充斥著大我中華的想像,視正統與傳統為唯一價值;敘述中並呈現出模糊空泛的主體,他者需求無限放大,語言及其文化的主體性則受到擠壓。種種臺灣華語熱潮論述所呈現的語藝特色,反映出臺灣華語教學現況以及未來可能走向,值得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反省深思。 / This thesis aims to interpret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with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theorized by Bormann Ernest G. Moreover, issues such as “What’s TCSL?” “Why do we have to deal with TCSL?” “How is the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formed?” and “What kind of attraction does the trend have?” are further discussed.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s discourses in TCSL groups to unveil the members’ imagination, thus searching for the proper orientation of TCSL in Taiwan. Meanwhile, this thesis also applies different ways for TCSL groups to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issue. To begin with, we can see “Chinese Century”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setting them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Next, main roles in character theme-TCSL Teachers in Taiwan, TCSL in China, and Markets of the World, interact in business and diplomacy through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reover, various rewarding opportunities and national sentiment in TCSL rationalize all above group fantasies. Apart from that, each fantasy theme is arranged by two fantasy types: “Treasuring Chinese/Taiwan Culture” and “Emphasizing Public/Personal Benefits.” Finally, the rhetorical vision-“Taiwan, Never Absent” is analyzed in detail.
6

針對青少年學習者的電影華語教學- 以「我的少女時代」為例 / Chinese-language teaching for adolescent learners through chinese films: in the example of "Our Times"

李佳恆, Li, Jia 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溝通」為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如何能使中級華語學習者自然流暢地表達個人觀點並更貼近母語人士的語言習慣是本研究所探討的議題。研究顯示「電影」應用於第二語言教材可以幫助學習者提升溝通能力,更可持續激發語言學習的興趣。然而台灣目前使用電影主要以文化課程輔助進行,尚未規劃專門的電影華語課程,且普遍以成人為主教學對象。 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應用華語電影於青少年華語課程,並分析華語電影教材的學習成效。本研究採用文獻回顧探究電影教學相關研究、中英教學中的電影教學發展、青少年華語教學、教學法與教學模式,以第二章節作為理論架構,依據此架構設計電影華語課程並實際執行。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溝通式教學法所延伸的教學活動,同時搭配ADDIE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將電影教材應用於華語課程中,不僅符合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更使教學更具系統性。研究者依電影主題歸納成11種類型,針對青少年學習者選取「愛情類」、「勵志類」類型,以此兩種主題作為框架列舉出20部適合用於華語課程的電影,另外參考電影作為第二語言教材的標準,制定5項華語電影選取原則提供教學者參考。回饋結果顯示,學習者認為電影華語課程能提升聽、說能力,其次為閱讀能力,最後為寫作能力。整體而言,青少年學習者對於電影運用於語言課程中抱持正面的看法,大部分的學習者表示喜愛電影主題和課程中所討論的話題,透過課程中不斷地問答和多元的任務練習活動,學習者溝通時能以自然的表達方式和他人交流想法,並以尊重、包容和分享的情懷欣賞跨文化的議題。最後,研究者於文末提供未來電影華語教學之研究建議。 / Communication is the main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 This research is concerned about how to assist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 in expressing fluently and using th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native speaker's habits. Research shows that using “ Film”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ve ability of the learners, which can also trigger more interest in language learning. However, the use of films for teaching Chinese in Taiwan is limited to culture classes of the adult, not planned for specialized classes. Henc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how to apply Chinese films in adolescent Chinese courses, and the effect of Chinese film courses. The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both teaching Chinese and English by using film, teaching Chinese for adolesc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odel. Through this framework, the author has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the lesson on teaching Chinese through Chinese films. The result has shown that us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ADDIE teaching model at the same time can incorporate film materials into courses more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film genre, the author has classified 11 types of films, analyzed romance and inspiration topic for adolescent learners, listed 20 films through which are suitable for Chinese courses. Besides, this research has drawn up 5 criteria for selecting Chinese films.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has shown that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can be increased after courses, but not much practice on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Overall, using film as class material receives a very positive feedback from adolescent learners. Most of the learners show their high interest in themes and topics of the courses, learners can share ideas and express themselves naturally with others through diverse tasks in the class. Meanwhile learning to show respect to different cultures in cross-cultural issue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included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7

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Chinese films for high-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周韋伶, Chou, Wei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華語電影作為一種真實的教學材料,提供了自然的華語語言資源,並且能夠增強學習者動機與教學成效,然而過去關於此議題的論文研究大多缺乏實際教學驗證,故本篇論文的目的在於,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以華語電影進行教學設計,並進行教學實施,探究如何應用電影使學生提升聽說能力。本研究採用發展研究法以及調查研究法,結合理論探討與實際狀況分析,發展出符合本研究教學目標之課程設計。首先從兩大方面綜觀過去的研究,一為影片教學的相關理論,指出影片教學之立論與特色,並歸納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優勢,再探究其應用於教學中的設計理論與教學模式。第二部份則探究電影應用於華語教學上的成果,統整出教學特點、選擇電影的原則以及教學流程等重點。接著,基於以上研究基礎,以ARCS動機理論與ASSURE教學模式為本研究教學架構設計與實踐步驟之參考,設計電影教學課程與活動。課程實施後,以問卷與訪談方式調查課程實施成效、了解學習者的評估與反饋,並結合研究者自身觀察紀錄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教學實施普遍獲得學習者肯定,認為課程設計符合其學習興趣:學習口語詞彙與表達以及提升聽說能力,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根據本研究教學實施,得出幾項研究成果:一、課程設計發展模式 二、教學目標訂定之依據 三、教學實施與驗證。最後,綜合討論成果,作為未來相關教學研究之參考與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the use of Chinese films to high-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with the primary gaol of enhancing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hilist also increasing Chinese colloquial knowledge.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is known as development research. It provides a mode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research are also adopted for gathering students’ reviews following the propos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s. The emphasis of this study lies in examing the model for develop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eaching via Chinese films by implementing two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and providing criteria for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results of the two teaching implementations indicate that Chinese movies are valuabl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spoken Chines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incorporat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sequence into the class. Moreover, students’ enjoy the interesting and productive learning evironment. The study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relative Chinese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8

社團活動中的華語及文化學習經驗:以大學合唱團的兩位外籍成員參與合唱團為例之個案研究 / Experienc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Learning through a University Student Club – A Case Study on Two International Participants of a University Chorus

陳昭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學習華語的外籍生數量日漸增加,國內對華語教學的關注也越來越高。經過多年的經營、探索,國內華語教學對於教學現場的研究,例如教學方式、教材編製、課程規畫部分,已經有不少深度的鑽研;然而,直到近年才陸續有研究者將焦點轉到教室以外,試圖去了解外籍生如何去適應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當中學習,如何面對不熟悉的社會文化,克服異鄉生活的壓力,這些外籍學生在課堂之外的生活現象,應受到更多關注。本研究訪問兩名來台外籍學生,她們先後在北部某大學語文中心學習華語、進而攻讀研究所,也都參與過大學合唱團的社團活動,目標是透過她們來台求學的歷程和參與社團活動的經驗,了解參與社團活動對於她們的華語學習、乃至對台灣華人社會文化的認識,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兩位受訪者都指出參與社團活動提供了兩項助益:其一,透過社團活動可以自然而然和台灣學生交流,進而建立友誼;其二,合唱團的練唱活動較不受語言影響,可以紓解平日生活的壓力。而在社團之外的日常生活,兩人都發現台灣人對於陌生臉孔起初的熱情善意,有助於適應台灣的日常生活;但若要和台灣人建立更深的情誼,則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去打破彼此之間的隔閡。在語言學習方面,兩人都很重視口語表達能力,也都指出透過社團活動讓她們有機會直接面對台灣人使用華語,可以提高自信心,產生對華語學習、甚至是認同感的正向回饋,知道自己的華語能力可以和台灣人溝通、可以在台灣做事。而大學語文中心注重口說練習、符合台灣語文環境的課程內容,也讓她們感到受益匪淺。總結兩人的經驗,顯示外籍生參與社團活動對語言學習最主要的功用,並非在於對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上產生直接迅速的助益,而在於心理層面的自信心提升和鼓勵。社團活動可以讓外籍生在台灣參與休閒活動,調劑身心,並在和台灣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建立起對自己使用第二語言的自信心。這樣的自信心帶來的正向回饋不僅僅是鼓勵了語言學習,也同時建立起在不同文化生活圈中的自我認同。
9

台灣華語「有字句」的語法及語義 /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you + VP in Taiwan Mandarin

蔡雅雯, Tsai, Ya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是一個多個族群融合的社會,同時也匯集多種語言,除了被稱為國語的北京話之外,還有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這些語言相互影響之下,必定對語言本身產生了變化。 本論文主要針對台灣華語中的「有字句」句法結構進行探討,根據在台灣所收集的實際語料,歸納出該句式的語義特徵以及句法搭配方式。截至目前為止,研究「有」的學者相當多,但各有各的分析,本論文以時間系統的角度來看「有字句」,針對「有字句」與其後的動詞搭配後的語義互動及限制來做討論,最後也從「有字句」以及時體動詞搭配的現象來進行分析。 據本論文的分析來看,「有字句」與其後動詞本身所帶有的時間概念有關係,「有字句」不僅能與帶有「+終止」義的動詞配合,同時還能與持有「+持續」義的動詞(包含狀態動詞)一起搭配,這同時也推翻了「有字句」其實等同於「了」的看法。 另外,台灣華語中「有字句」也能與「了」、「過」、「在」一起使用,這樣的句式代表的語義也在我們的討論之中。 隨著台灣華語使用的程度加深加廣,或多或少都不能避免使用這些句式,本論文將台灣華語中常見的「有字句」結構列入討論,希望為正在變化中的語言提供一個思考、討論的方向,並期待能將「有字句」的語法、語義結構研究的更為透徹、詳細。
10

《水滸傳》詈罵語研究及其在華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 A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value of abusive language used in Water Margin

劉佩佩, Low , Pei 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滸傳》是中國宋朝一部描寫綠林好漢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在文學史上有巨大的價值,在語言研究上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此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在語言的運用更是別具特色,因此筆者選擇了在詞彙中有趣的詈罵詞做為研究方向。 本論文在一開始先介紹歷來學者對“詈罵”所下的定義及略談其從古至今的發展概況,並根據劉福根先生〈漢語詈詞淺議〉一文中的十一類為藍本,再相較於前人對於《水滸傳》一書中詈罵語的分類表,重新列出了十類。 其次,筆者對於《水滸傳》書中特有的詈罵詞運用習慣進行了分析工作,因宋朝的詈罵語在漢語詈罵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俗化。根據劉福根先生在《漢語詈詞研究》書中將這時期的詈罵詞俗化的因素歸納為兩方面:俗文學的興盛及印刷術的發達,而這些具有獨特風格的詈罵詞全都一一表現在這本著名的文學作品中。 通過《水滸傳》中的詈罵語運用,我們可以透析宋朝的社會生活情況,同時還能了解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涵蘊。因此,筆者嘗試從語用角度去探究該時期的社會與漢族文化,並將之反映在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上。筆者認為要成為一個華語文教師,除了著重於教科書的詞彙、文法運用外,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必要的,而華語文學習者在經過詈罵詞的教學後,也能提升對《水滸傳》書中話語的理解能力及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當然,教師在教學工作的進行中,仍有其所要注意的現實問題存在,所以筆者也就此提出了幾點要素。最後,筆者認為詈罵詞的教學是有其必要性的,不應該被漠視,也不應被鄙視或摒棄。

Page generated in 0.04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