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3
  • 2
  • 1
  • Tagged with
  • 16
  • 16
  • 11
  • 10
  • 10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中國大陸西部地區吸引外來投資的決定因素 /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West China

黃霈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8年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大陸克服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等問題,經濟快速成長、人民生活水準和人均生產總值皆大幅提升。但中國大陸內部卻面臨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有極大落差的困局。為此,中國大陸政府提出多項區域發展政策,期能撫平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差距,「西部大開發」即為其中之一,希望能藉此一舉改善西部目前發展上的弱勢。但是西部地區要脫離落後狀態朝向發展所需要之條件究竟為何?西部大開發政策所切入之角度是否正中西部所需?本文將由影響外商投資西部的決定性因素,來評估西部大開發政策之成效。透過1997至2005年外商對中國西部地區投資的追蹤資料,搭配固定效果模型的估計,分析影響外商至西部進行投資的趨勢及決定性因素為何,並以估計之結果檢視「西部大開發」政策是否切中西部發展所需,確實改善西部投資環境。 根據實證結果顯示,吸引外商至西部進行投資的決定性因素有四,分別為相對工資率、基礎建設、礦產資源,以及外資開放程度。其他的變數如市場大小、勞動力素質、國營企業比重、中央移轉性支付比例以及優惠政策等,皆未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外來直接投資、固定效果模型、決定因素 分類號:B23、C33、F21、R58 / Since China has adopted the so-called “open door policy” in 1978, it has overcame its shortage of economic investment and lagged technology by accep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and the “east-tilted” policy. Two decades later, while China enjoys its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it ha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keeping economy growing or balancing the regional disparity. Hence the China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policy to facilitate the slow-growing economy in west China. Since FDI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West China, and the flowing issue is using the results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policy, to see if the policy meet the need of wester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has based upon the panel data for western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7-2005 and fixed-effect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FDI in West China. The result shows relative wage rate, infrastructure, mine resource, and opennes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Finall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mistakes occurred in models and enable the study more rigorous, uses more methods to test the models and the result. Keywords: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Fixed-Effect Mode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eterminants JEL Classification: B23、C33、F21、R58
12

山姆謝普家庭三部曲之內在重複結構 / Mise en Abyme in Sam Shepard's Family Trilogy

楊惠君, Yang, Hue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紀德根據盾徽所提出之內在重複結構,探討美國劇作家山姆謝普的「家庭劇三部曲」。〈烈火家園〉結尾的預言故事說明了家庭成員互相毀滅的行為模式,〈埋葬的孩子〉劇中所揭發的弒子秘密與舞台上的演出相對應,〈西部實錄〉劇中的西部電影大綱正是男主角兄弟鬩牆之爭的寫照。 / Chapter I relates the American playwright Sam Shepard’s life and career. Chapter II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mise en abyme." Chapter III interprets the concluding fable in "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 as the mise en abyme of the play. Chapter IV interprets the secret of the child murder as the duplication of the action of "Buried Child" on stage. Chapter V interprets the Western scenario in "True West" as a reflection of the two brothers’ sibling rivalry in the play.
13

中共在中亞地區能源開採之研究

胡敏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內容可區分為三部分、六章。 第一部分,為「導論」一第一章。其要項有: 一、研究目的:主在解答中共能源供需問題、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發之策略、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採之戰略涵義及對中亞國際情勢之影響。 二、研究範圍:研究的時空範圍,主要起自1992年申亞五國獨立建國至2001年止。研究國家主要以中亞主要產油國家及俄羅斯為對象。 三、研究方法:採現貿主義的國家利益與理性決策模式等途徑為主。 第二部分,為「理論實踐的現況研究」。 一、中共能源供需現況與解決途徑之研究與說明,作為論文的第二章。 二、中亞地區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及其能源儲藏現況與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地位及爭端因素,作為論文第三章。 三、中共參與中亞能源的實際作為與開發,對其國家利益之影響,作為論文的第四章。 四、從中亞國際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層面,說明中共在開採中亞能源對此地區所造成的影響,作為論文第五章。 第三部分,為「結論」一第六章,其要項有: 一、中共成為中亞地區重要的權力角逐者。 二、中共利用國際聯盟以發展「大西部開發計畫」。 三、「中」美俄在中亞地區仍將處於爾虞我詐。 四、安全問題仍將是中共外交政策的重心。 五、中共與中亞國家政治、經濟與安全機制建構將不利於中華民國。
14

西部大開發政策後中國大陸西部地區地方政府效率之分析-兼論財政地方分權的角色 / The local government efficiency in the western area of 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nd western development program

呂暉鵬, Lu, Hui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近幾十年來的經濟成長舉世矚目,卻也造成了中國大陸東西部發展不平均的隱憂。有鑑於此,江澤民在1999 年的「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概念,期能縮小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差距。西部大開發預計進行50 年分三個階段進行,截至2010 年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在這十年間,整個西部地區有著巨大的改變。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利用大陸西部12 個省、市、地區自2000 至2010年的追蹤資料,再運用Tobit實証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其實證結果顯示,財政地方分權程度、人口密度、地區生產總值、地方政府規模以及地區開放程度等因素,對地方政府效率值之影響為正向;而財政地方分權程度之平方項與地方政府規模之平方項,則對地方政府效率具有負向影響,即財政地方分權與地方政府規模對於地方政府效率之影響可能呈現非單調性。 /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has increased rapidly in recent several decades, but thisgrowth has resulted in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 According tothis situation, Zemin Jiang first proposed the “Grand Western Development Program” in the“cent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n 1999, hoping to reduce the imbalanc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After carrying out the Grand Western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growth ranges of GDP per capita in some of regions have risen quickl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literature is to analyze the empirical estimation of the Tobit model with the panel data which include 12 provinces, cit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western area from 2000 to 2010.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gross regional product, the scale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ll hav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the quadratic terms of th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scale of local government hav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s. That is to say, th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scale of local government probably have non-monotonic effects on th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s.
15

中国農村部における貧困削減の政策と実態に関する研究 / チュウゴク ノウソンブ ニオケル ヒンコン サクゲン ノ セイサク ト ジッタイ ニカンスル ケンキュウ

陳 艶, Yan Chen 21 March 2019 (has links)
本研究は中国農村部における貧困問題、特に2000年代以降の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域の貧困と経済発展、および政府の貧困削減政策について研究するものである。世界銀行や中国国家統計局などの公的機関が公開したデータ、および研究対象地域で収集された農家家計や地域経済発展に関するデータを用いて、農村貧困の実態、政府による「精準扶貧」政策の実施と効果、少数民族地域貧困地域の生活と貧困、および自力で貧困状況を改善した地域の事例について分析した。 / This study sheds a light on the poverty issues in rural China from the 2000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pover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Utilizing the data published by organizations such as World Bank and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and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 area,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named Targeted Poverty Relief Strategy (jingzhun fupin); the livelihood and poverty of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deprived area; and the case study of a region which has lifted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 博士(現代アジア研究)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16

冷戰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

張漢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它是與地理、政治有關的課題研究,從深層的角度來看它則是以地理的宏觀思維來解釋一個國家的政治行為的科學。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永久存在的,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總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中西方學者的對地緣政治地理的詮釋都不盡相同。有必要先將地緣政治理論的淵源、定義及形成的因素加以深入探討,以建構本文研究立論之基礎。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兩極對抗終結後,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無不針對此一新的國際環境重新思索未來的發展與相應作為,以利其在新的國際體系產生醞釀過程中,爭取國家的安全發展與最佳角色、地位及對全球之影響力。中共利用地理上海陸兼備的特色及廣大經濟市場需求的優勢,積極營造有利其爾後綜合國力發展的地緣政治環境,並已躍昇為國際多強體系中的「一極」。尤其是中國大陸位於亞太地理位置的中心,而且是目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中國大陸乃是全球人口最多、市場需求容量最大、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若中共能夠針對其地緣政治環境之特色,因勢利導,調整因應,以海陸交鋒的地理條件採全方位輻射同步發展的模式、以優勢的文化背景吸附多數鄰國為伍、以平等互惠爭取周邊強國的支持,則其後續的發展潛力不僅能成為亞洲區域或歐亞大陸的權力主宰者,更足以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基於全球經濟發展與經貿整合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共未來地緣政治發展的主軸仍然會指向經濟方面,同時透過睦鄰政策的持續推動與夥伴關係的建立,營造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大陸地緣政治板塊。進而藉軍事變革的力量,將解放軍改造成一支能有效執行防衛國土的地面部隊、能達到對強權嚇阻的飛彈部隊、能走出大洋的空中武力與遠海艦隊。並以「上海合作組織」及「六方會談」打擊國內的三股勢力,同時爭取東北亞區域事務的主導權;積極參與「東協」組織,在經濟上維持東南沿海的經濟整合與發展及建立可以聯繫歐洲的地緣經濟板塊,在政治上突破美國的圍堵,爭取東南亞地區政經命脈的主控權。最後是發揮「博鰲論壇」的最大影響力,建構一個真正屬於「亞洲人的亞洲」、「中國的亞洲」的地緣政治理想。 冷戰結束後,所形成的國際大環境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國際互動模式及經濟發展的主流意識等地緣政治環境特色,對即將成長、茁壯的中共而言,無非是一種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周邊地區既有美國在西太平洋、中亞地區軍事部署上的圍堵;以及周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的興起,加上鄰國潛在的糾紛衝突及領土、主權、資源的爭奪等複雜交錯的危機,對中共內外環境及爾後的向外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挑戰。中共在此機遇與挑戰相互拉扯的過程中,若能「掌握機遇,積極發展」及「厚植國力,迎接挑戰」,將在未來的地緣政治發展開創出嶄新局面。 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周邊安全與發展的環境,也決定了它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國家在地理上的根本特性,其影響具有恆久性。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對外政策。」任何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利益、威脅與未來發展,都與該國的地緣位置息息相關。也就是一個國家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地理的制約,為了建構符合本身利益的地緣政治環境,就必須掌握形成地緣政治的因素,充分運用地理的優勢,同時避開地理的限制,才能夠達到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之目的。總之,檢視中共在冷戰結束後所呈現的國家政治行為之目標,可歸納惟下列幾點地緣政治的戰略意涵: 一、營造「多極化」的格局-打破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二、提升大國地位-突顯中共崛起的意志與決心,並爭取對國際政治權力的分配。 三、擴大順從中共周邊的勢力範圍-強化對周邊地緣政治板塊的影響力度。 四、遏制「台獨、疆獨、藏獨」的分離勢力-維持中國大陸地緣政治內外環境的安全與穩定。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的東緣,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央樞紐地帶,這個自然地理特徵限制著台灣必須朝向南北或東面方向發展,也就是要以經營亞太地區作為發展的主要腹地。冷戰結束後中共也趁勢在亞太地區安全、政治、經濟領域中積極建構扮演主導及領航的角色,主要目的除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外,就是要藉此強迫他們在台灣與中共兩邊作出明確的選擇,以達到孤立台灣的目的。此外由於中共地緣政治的發展效用,已反映出中共在國際影響力漸次上升,促使美國在現實利益的考量下,在美國、台灣、中共的三角關係中,美國選擇向中共傾斜的發展。未來在中共逐起崛起的大環境不變狀況下,美國也將被迫向中共靠攏,相對地稀釋了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這將是台灣未來安全與發展的一大警訊。 冷戰結束後,隨著美蘇兩強對抗格局的消失,在全球各個區域普遍響起經濟發展及經濟整合的熱潮,在現代國際發展趨勢而言,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發展途徑,將能創造另一個政治、外交地緣政治新局,其中以「自由貿易區」模式的發展最具成效。預期未來「地緣經濟」勢必成為國際體系建構與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最後來觀察陸地與海洋兩者的相互關係,陸地會對海洋構成控制的效果,海洋則對陸地產生包圍與封鎖的作用,在現代的國際政治權力環境中,它們都可以具體呈現出國家權力的所在。

Page generated in 0.01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