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
  • 25
  • Tagged with
  • 25
  • 25
  • 12
  • 9
  • 8
  • 8
  • 7
  • 7
  • 7
  • 6
  • 6
  • 6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我國報紙報導省議會新聞型態之研究-以第六屆省議會第三次大會省政總質詢為例

陳麗卿, Chen, Li-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章節如次:第一章緒論;包括前言、研究動機、有關文獻概述、問題與假設。 第二章研究設計;包括內容分析對象、選樣、單位、類目及資料處理。第三章結果 分析與解釋。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本文係由報業基本理論對新聞的預期-公平、正確、客觀、完整、平衡等方面探討 我國報紙在政治性新聞的表現,以省議會省政總職詢之新聞為對象。另外依據傳播 學上「守門人理論」研究:新聞報導是否能反應省議員質詢重要論題,公民營報紙 對黨內外省議員質詢論題的報導是否有差異,論題衝突性高低,是否影響媒介報導 多寡……等問題。此外,還引用「議題設定」的理論,探討來源和媒介之間是否也 有議題設定的存在。若有的話,則我們在來源-媒介-閱聽人三者間對資訊的獲得 就較有信心。據此,提出的假設是:來源越強調的論題,媒介對這些論題知曉、強 調程度也越高。 資料分析係以百分比、卡方及等級係數來計算。
22

報紙從業人員對新聞評議會態度之研究

王克敬, Wang, Ke-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闡明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範圍。我國新聞自律組織於民國五十二年正式 成立, 但十餘年來, 新聞自律績效不彰, 本文的目的, 即在探討新聞評議會不能發揮 應有功效的原因。 第二章為有闡理論及文獻探討, 內容為簡介社會責任論的發展, 我國新聞自律組織成 立的背景、經過、及沿革, 並提出新聞專業化的理論。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用調查法, 化臺北市的九家報社為研究對象, 抽出一百 八十位記者、編輯為樣本, 進行問卷訪問, 問卷分析採用的統計方法有百分比、變異 量分析、及皮氏積差相關。 第四章為結果分析與解釋, 就問卷統計所得資料, 提出解釋。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23

原住民參選立法委員之研究

海樹兒 犮剌拉菲, Palalavi,Haisu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選舉幾乎是每年會遇到的政治活動,也是部落裡家常便飯的話題。選舉的研究,更是政治學裡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然對原住民族選舉的研究及論述,極為缺乏。 目前法規定明確保障原住民族的參選管道中,以立法委員因掌有國家許多重大權責,也是臺灣平日政治場域的媒體焦點,故可以說是原住民裡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原住民投票選出該些政治人物,相當程度上即等於選擇了原住民未來的政治走向。 1972年政府首次開辦原住民立委選舉以來,至今已舉行過11次(1972~2004),參選人次數總計達117人次,以參選人數來算合計有66位,其中山地原住民有59人次35位參選者;平地原住民有58人次31位參選者,當選者合計有21位。這些原住民菁英為何參選?如何參選?參(當)選條件?競選過程?選舉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影響?及透過原住民立委選舉檢視原住民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係本論文關注的議題。 就參選人、所提政見及投(得)票率言,原住民歷屆(次)參選立委者的年齡分佈情形以40~49歲者為最多。就性別言,參與的人少,且需有特殊背景者才有機會當選。在參選的民族別上,山地原住民以泰雅族及排灣族二大族為主,平地原住民以阿美族為主。在當選的人次數上,也以前述三族為主,特別是阿美族,幾乎壟斷整個平地原住民選區名額,且該三大族的當選率,在原住民族代議政治的比率上,顯然有「過度代表」的現象。而就參選人的分佈言,不管是山地原住民或平地原住民,參選人皆集中在某些地區(如平原的臺東市,山原的南投縣),而選上的地區亦隨著集中於該些區域,另因大量原鄉的原住民移居都會區,故約自1980年代末開始,原住民立委參選人也開始重視都會區的經營,尤其是平地原住民。就政黨言,至今為止仍以國民黨的參選次數最高,當選數亦最多,親民黨則居次,而民進黨也在執政後因握有執政資源而開始威脅國民黨。就參選人的學歷言,以學士學位最多。就參選人的經歷言,以曾擔任公職者最多,其中以現任立委試圖連任者居多,且是參選者的背景中當選率高者,之後是教育界及神職工作者。而原住民神職工作者在當中的參選率高,在原住民的選舉裡也算是一項特色。 就政見訴求言,依參選時期、參選人背景而有其不同的政見訴求,而觀察歷次原住民立委選舉政見內容的變遷,也可以探出原住民政治社會的變遷及變遷的方向。 就原住民立委選舉的投票率,整體言,民國時代初期的選舉投票率都還算高,會有如此相當高的投票率,一來是因為聚居,好動員,二來是國家進行政治社會化有效的結果。隨後約於1960年代末開始,出現原住民離開原鄉而外出工作,1980年代以後,更多的原住民(特別是東部的平地原住民)移入高雄、臺北、基隆、桃園等地區工作。這些在外地工作的原住民,因選舉無法回家投票而影響部落的投票率,逐年降低的結果,原住民選區的投票率已開始低於全國性選區,尤其是平地原住民,投票率每下愈況,而已成為全國各選舉區投票率最低者!綜言之,原住民立委選舉投票率之高低,與政治局勢、名額多寡、競爭激烈程度、政黨動員程度及原鄉人口外流或戶籍遷移等有關。而投票率在地區性上的差異,與參選人的生長地及其民族身份有關係,如參選人最多的地方,其投票率通常也是較高。 就政黨與競選組織及策略言,目前仍以國民黨提名者當選的機會最穩,這與其黨組織的輔選與資源的有效運作,以及原住民心態上的一種政黨偏好有關。2001年立委選舉開始,原住民社會出現第二大政黨―親民黨,由於同國民黨都是泛藍色彩,故在複數選區下的選舉,二黨候選人彼此間其實也都會有某種程度的默契。民進黨成立以來,即力圖在原住民社會開拓疆域,但成效一直有限。2000年執政後由於掌握行政資源,而終於在2004年平地原住民選區獲得一席次,但終究發現,當時投票給民進黨候選人的支持者實多為泛藍群。 論及競選策略,解嚴前的原住民立委選舉,因為是黨政一體,可以想像幾乎是由國民黨從中操控著。一直到解嚴後,伴隨著原住民立委席次的增加,選舉越激烈時,競選的組織、動員、策略也更細膩。 就競選文化的民族「動」貌,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裡,哪些捲入選舉政治而成為當今原住民族選舉文化的特色,大舉有殺豬分肉、送檳榔、頭目、服飾、召集部落會議、年齡階級、文化祭儀、文宣圖案的原住民化、傳統姓名的強調、競選時原住民歌謠的使用、競選總部的佈置裝飾、及候選人善用族語以爭取認同支持等。 選舉、原住民、與國家間的關係言,就國家v.s原住民族,原運之參選立委最能凸顯之間的矛盾及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從意識上是反體制卻又不得不參選,及其政見議題的提出所顯示的意義―挑戰國家統治的合法性及其議題的主位性。1980年代以爭取原住民族各項權益及民族尊嚴之原運啟動以來,便與選舉扯上關係。從原住民的參選史來看,原權會或原運的核心幹部,幾乎都參選過,因為他們都體認到參選對原住民族權益爭取的重要性。 目前原住民族立委選制的問題主要有:選區過於廣大、民族代表性的不公平與不足、山原及平原選區的劃分過於僵硬(忽略都會區的原住民利益―都會地區的原住民無代表)、低投票率、誰制定遊戲規則等問題。原住民的選舉遊戲規則從來不是原住民自己決定,而負責規劃統籌國家選舉事務的中央選舉委員會,也從未有原住民人士參與。選舉乃民主政治最原始而必經的一種程序,政治亦以選舉而民主化。就此點而言,原住民的立委選舉因為很單一而不具民族性(民族代表?),且一直為絕大多數的原住民所反對,因而是不「民主」的選舉制度。 總言之,真正要落實總統與原住民族代表協定的「原住民族」與「國家」的「準國與國」伙伴關係,以及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對原住民族自決權的尊重,首先需有效解決原住民族的參政問題。
24

法國第五共和與台灣當前憲政體制之比較:動機、結構與結果之研究

蘇子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5

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1900-1947)

戴振豐, Tai, Chen-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要採用的研究途徑是歷史學上傳統的史料分析的方法,亦即要對葉榮鐘所保存的大量原始一手史料加以分析研究,並且要採用在問題意識中提及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與社會科學上的一些概念,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上的角色給予適當的評價。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出發,本論文將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一個是要探討葉榮鐘在台灣的民族運動上,所實際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或者可稱之為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另外一個角度是要從葉榮鐘的思想內涵出發,其思想包括了文學思想與民族意識的思想,因此筆者姑且稱之為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將葉榮鐘政治運動的實踐與其思想內涵分開,是為了討論的方便,並不代表兩者之間並無相互的聯繫,事實上有可能是政治運動的參與影響其思想,也有可能是其思想影響了其政治運動的實踐,筆者將儘量在各別探討時予以適當的交代。 在上述的兩角度之外,筆者對於葉榮鐘早年的生活與際遇也將有所交代,以探討其早年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對其政治運動與思想內涵的影響。而在二次戰後到二、二八事件之間,葉榮鐘所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以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的做為,對葉榮鐘產生那些影響,也是筆者要探討的重點。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及分析的角度,筆者從第二章開始欲以如下的架構探討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中的角色。 第二章是鹿津少年、風雲際會-早年的生活與際遇。第一節早年的生活及教育,是要探討傳統漢文化及日本殖民統治者強加於台灣的日本文化,這雙重文化對早年的葉榮鐘所產生的影響。第二節初出洞門,是要探討葉榮鐘自述的一些特殊際遇對他的影響,包括與日本人交往的經驗,以及當時林獻堂的秘書施家本對他的指導等。第三節第一次赴日留學,將探討葉榮鐘接受林獻堂資助赴日留學的過程,在日本的生活經驗以及開始加入台灣民族運動的經過。 第三章是杖履追隨、從事民運-台灣民族運動的參與,亦即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第一節將探討葉榮鐘以林獻堂秘書的身份,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等團體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節是要探討葉榮鐘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的身份,參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些活動的過程,以及他對台灣地方自治的想法等等。第三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一九三○年以後,由於日本殖民統治者加緊統治,及台灣民族運動中內部的鬥爭,使得右派民族運動人士在逐漸失去運動的組織及團體之後,為尋求活動的機關,而與日本人合作成立的東亞共榮協會,其本質是否在翼贊日本右派的帝國主義,抑或另有解釋。 第四章是鐵筆硬論、抵抗強權-民族意識的思想,亦即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第一節將從葉榮鐘的行為及相關的著作中,探討葉榮鐘漢民族的思想。第二節將分析葉榮鐘反日本帝國主義的言論,並將其反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與第三章結合起來思考,以探究其從事民族運動的路線。第三節則是要分析葉榮鐘在新文學運動中的主張,這當中包括純文學的主張與理論,以及當中所反應的與民族運動有關的思想。 第五章是忍辱包羞、今朝悽然-台灣光復初期的活動。第一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二次戰後,為迎接心目中原本同是屬於漢民族的國民政府,所從事歡迎活動的動機與心態,而其活動主要是透過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及台灣光復致團兩個團體來實現。第二節是要透過葉榮鐘為林獻堂及相關團體,為協助國民政府重建台灣所起草原始文件的建言,以及其參與的相關行動,來探討葉榮鐘對當時政治情勢的觀察及想法。 第六章則是結論,筆者將應用一些已有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及一些社會科學的概念,來總體評價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中的路線及其認同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