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2
  • 1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6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租稅協定對我國跨國企業海外營運活動之效果分析 / The Effect of Tax Treaties on the Overseas Operations of Taiwanese Multinational Firms

黃庭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租稅協定不僅協調各國間稅收關係並妥善劃分課稅管轄權,進而降低企業全球化經營下所面臨的租稅課徵不確定性。然而國外文獻關於租稅協定對直接投資或海外關係企業活動之成效仍有諸多爭議,且國內仍未有利用長期性個體資料來檢視租稅協定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以 2000 年至 2013年台灣上市公司之海外關係企業的財務資料進行分析。另外,因近年各國日益重視反避稅措施與跨國間稅收的徵管合作,故本文也進一步探討利益限制條款和資訊交換的嚴謹程度對於海外關係企業營運活動之影響。 本文建構三個固定效果模型來分析不平衡追蹤資料,其中模型一分析租稅協定對於海外關係企業營運活動的影響,而模型二檢視利益限制條款是否為其中的重要因素,模型三則分析資訊交換條款的嚴格程度是否影響海外關係企業的營運規模。實證結果顯示不論是租稅協定本身、利益限制或是資訊交換皆為影響台灣上市公司海外關係企業營運活動之重要關鍵。租稅協定的生效不僅造成海外關係企業的銷售額下降,並隨著資訊交換規範越嚴格,其下降的幅度越大。最後,在細分不同產業的條件下,得歸納出租稅協定帶來的效果並不一致之結論。
12

跨國直銷公司在中國市場轉型經營之研究----以安利與雅芳為例 / A Study for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Multinational Direct Selling Companies in China Market

蔡耀光, Tsai,Yao-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中國是所有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焦點,然而即便是擁有豐富國際市場經驗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內需市場時仍免不了碰到水土不服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政府一向以政府政策(Government Actions)強力主導全國產業之發展,形成政府力量迫使廠商必須在經營策略上做出相當程度調整的現象。擁有十三億內需市場的中國,早已令全球直銷業虎視眈眈,但中國政府以必須符合國情需要為由強制直銷業者必須開設店舖方得營業的規定,使得全球直銷業無店舖銷售的經營模式,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考驗,直銷業可說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最具曲折性與風險度的行業之一。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流程》。《研究背景》直接說明跨國直銷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後必須走向本土化發展的環境背景,《研究動機》則點出為何研究者會選擇「直銷業在中國轉型經營」作為本研究的中心課題,《研究目的》在於期望本研究日後能成為各界研究中國直銷業的重要參考,《研究問題》則是中國直銷業轉型經營的原因、過程與結果,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探索性行動研究,《研究對象》以安利Amway、雅芳Avon公司為個案,《研究流程》將以流程圖方式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過程與論文的架構。 第二章分別將過去產官學界對於「跨國公司(MNC)」、「跨國公司與地主國的互動」、「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本土化的發展」,以及「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企業轉型(Business Transformation)」、「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KSF)」等方面之看法與解釋作一整理歸納,一方面有助本研究對所探討之跨國直銷公司以及地主國(中國)有最全面性與客觀的瞭解,一方面也為日後欲研究相關問題的產官學界在文獻資料整理上留下參考。 第三章首先闡述全球直銷業發展的概況,再藉由研究者自身的工作經驗,配合中外文獻資料、媒體報導說明1998年至今在中國的跨國直銷公司迫於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如何從70年來全球已風行90個國家的無店舖直銷模式轉型成有店舖經銷的歷史背景,進一步以十大點描述其具體轉型內容。 第四章先說明個案安利(Amway) 公司、雅芳(Avon)公司成為轉型成功個案之篩選標準,並藉由企業訪談瞭解其企業背景、中國公司大事紀、轉型的歷程和具體的經營模式,然後針對個案公司在轉型過程中總體面如政府的心態、社會大眾的觀感的改變,以及個體面如店舖建置、營銷團隊、顧客關係上的變化作一綜合分析,最後歸納出說明個案公司階段性轉型成功的六大關鍵因素。 第五章提出三點對現存特許經營跨國直銷業者的建議,同時對後續研究者也提出兩點建議,並點出本研究在探討企業轉型文獻上,完全由地主國強制跨國公司轉型經營案例的獨特性,以及揭露中國直銷業者轉型為店舖模式的完整性共兩點貢獻。 最後結論歸納出:跨國公司往往會嚐試將西方的經營模式套用在開發中國加上,如果抱持著全球化唯我獨尊的企業帝國主義(Corporate Imperialism)進入中國市場,終將功敗垂成,跨國公司想要在中國這個新興市場中成功搶灘,就必須進行大規模的創新與資源轉變,在中國應當適應中國從計畫經濟階段邁入市場經濟階段的轉型市場經濟,尊重中國國情,重視本土化,跨國直銷公司在中國市場轉型經營至今可以說是做了最好的示範,一直堅持在尊重國情、依法經營的基礎上,為消費者提供優良的產品和親切、周到的售前售後服務,為願意努力工作的人士提供一個踏實、多勞多得的工作機會,這一切都是在尊重地主國政府政策,遵守地主國政府法規原則下所做出之政府、企業雙贏的理性決策•
13

國際合作中的寧靜政治:論食品衛生安全與糧食援助制度之法益失衡暨不當性 / The quiet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institutional imbalance of legal interests and malpractice for food safety and food aid

譚偉恩, Tan, Wei 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代表國際合作的國際組織對於國家的行為有什麼影響?趨同或趨異?這個問題國關學界主要是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兩個主流理論在進行辯論;前者的研究顯示,國際組織或其它國際合作類型,只是主權國家(特別是強權國家)的工具,本身沒有獨立性,更遑論能制約國家行為或導引國家行為的協調一致。而後者從賽局理論推演出合作的可能與必要性,並認為制度(或建制)是有效維繫合作關係與調和各國行為,進而穩定國際秩序的方法。 然而,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國際貿易合作中食品衛生安全的相關衝突一直存在著。而在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的架構下,糧食援助的合作似乎造成許多受援國境內的糧食危機未減反增。這樣的結果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論點不符,同時暗示著維繫國際合作的制度(或建制)可能具有不當性或偏重對特定法益的保護。另一方面,這樣的情況也無法透過新現實主義得到周延的解釋,因為合作中的權力爭奪並不是只單單發生在體系層次,並且最後影響或主導結果的行為者也非該理論向來強調的主權國家。 當前國際食品貿易的進/出口規範與具有結構調整性質的糧食援助機制究竟是過度保護了貿易自由,還是能為每一個個人可能遭遇的食品衛生風險或糧食危機提供必要之保障?這是本研究的首要顧念。透過個案研究與過程追蹤的方法,本文認為在無政府狀態2.0的環境下,國際食品貿易與糧食援助的制度(或建制)存在著法益失衡與不當性;是一種無法公允保障進口國消費者食品安全或受援國農民糧食主權的合作模式。這樣的結果在既有的國關理論得不到全面性的分析和解釋,因此文中提出「寧靜政治」的論述對之進行補充,說明擁有貿易出口利益的國家,其政府在國內層次如何因為寧靜政治現象而流失權力(退位),成為跨國公司的代理人,而非最高的主權享有者與治權行使者。同時,在體系層次,這些國家還為跨國公司爭取利益最大化,假國際合作之名攻佔食品進口國或糧食受援國的國內市場,釀成公共衛生或糧食主權上的危機。 研究結果顯示,跨國公司是造成國際制度(或建制)成為失衡天秤與喪失正當性的幕後原兇。也是在國際經貿這個議題領域中導致國家退位的關鍵行為者。從強調資本主義和貿易自由化的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市場機制正常的發揮,即使有人不樂見,也毋需過於擔心。然而,任何「自由」都不能是毫無限制地,也不該是無所節度的。全球經貿自由化與市場資本主義的發展若是繼續以目前的方式在運作與擴張,跨國公司累積的財富與權力就會在更多的議題領域超越或擊退主權國家,屆時除了食品衛生安全與糧食安全外,恐怕還會有更多攸關人類安全的法益在商品化的國際市場上漸漸淪為類奢侈財。 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來看,此種結果或許是國家在參與經貿合作前本能預見之事,但基於理性選擇,認為這是可以忍受的代價。然而,本文質疑國家(特別是小國)所付出的代價真能讓其在合作過程中換取到大於損失的利益。就像個案中台灣在進口美國牛肉的問題上,或墨西哥在糧食援助的計畫裡,這些國家並沒有在國際合作中得到預期的好處,反而失去了原本可以享有的衛生安全與糧食自主性。退一步言,假設這些國家真的從合作中得到大於損失之利益,那麼這些利益的分配在其國內層次上往往也不否符合公平與正義。毋寧,利益最後只是由特定少數的行為者所享有,但衛生安全風險或糧食基本權的不利益卻轉嫁由進口國或受援國的全體人民買單。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