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匯率連動階梯選擇權之評價與分析陳柏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Eric Reiner(1992)說明投資人於跨國投資時,不僅會考慮外國資產本身的風險,亦會關切匯率風險,因而提出了匯率連動選擇權,可因應投資人的需求作規避與保護。
階梯選擇權具鎖定曾上漲(下跌)所獲得利潤的特性,可幫助投資人避免
因為一時的錯誤預期導致錯失買賣時機,大幅損失原有獲利甚至蝕本的窘境,
只要達成期初設定條件,就能保證部分利潤獲得的保證。
本論文結合以上兩種選擇權,針對匯率連動階梯選擇權,推導出評價結果以及分析其價格與風險特徵。
|
12 |
障礙界限選擇權商品之研究:評價與避險分析盧玄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固定利率的情況下,推導了超越界限數據選擇權(Crossing Barrier Digital Options)的評價模型及其避險比率,選擇權的條件可以是買權或賣權,上限或下限,甚至是雙重界限,以及出局或入局等,經組合變化後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種類,因此我們依序介紹了六種單一界限型態的選擇權及兩種雙重界限型態的選擇權,以供讀者參考比較。
|
13 |
理性選擇論與外交決策分析黃玲媚, HUANG, LING-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建構科學的理論,是許多研究社會科學者努力的目標。在目前各種社會科學中,理論
建構方式最接近自然科學者,當推經濟學。理性選擇論就在設法將經濟學一些理論建
構方法,移植到研究非市場現象的領域中。就國際政治研究而言,以理性假說解釋國
際事務有其悠久歷史,但無論是學者專家或一般民眾,往往忽略個人層面與團體層面
間理性假說適用的差異,導致研究成果不彰。然而,近來有學者布爾諾(Burce
Bueno be Mesquita )以理性假說解釋戰爭發生的必要條件時,則嚴格界定理性假說
適用於集體決策(外交決策)時的情況,獲得頗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有鑑於此,本
文嘗試研究以個體理性為基本公設的理性選擇論,究竟可否適用於具備明顯集體決策
特性的交外決策分析?如果可以適用,則適用於何種決策類型中?全文計分五章十二
節。
第一章說明理性選擇論的假說--演繹形式理論建構方法,並討論理性選擇論適用於
外交決策分析可能存在的研究限制。
第二章除釐清理性概念的定義外,另一個重點則在討論理性假說適用於集體選擇的可
能性,亦即亞羅(Kenneth J. Arrow)的「一般可能性定理」。
第三章分析外交政策的性質,以理性假說解釋外交決策該注意的問題,並嘗試劃分外
交決策類型,以找出理性選擇論適用的決策情境。
第四章主要介紹布爾諾的戰爭預效用理論,以及研究國際政治的學者對該理論的批評
。
第五章為結論,就研究結果予以歸納並提出個人心得。
|
14 |
計量管理應用於校址選擇與學區劃分之研究張家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5 |
隨機利率下選擇權定價與避險吳庭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推導了四種隨機利率下匯率連動選擇權評價模型及其避險比率,其依序為匯率連動選擇權、匯率連動交換選擇權、後定選擇權與匯率連動遠期契約,並比較上述選擇權在隨機利率下與固定利率下評價模型與避險比率之差異。在固定利率下的評價公式與避險比率,其折現因子為固定利率,然而在隨機利率下的評價公式,是以零息債券折現,因此能反映未來利率波動。若發行券商預期未來利率有大幅波動或選擇權的到期日較長時,應使用隨機利率下的評價公式,方能得到較合理的價格。
|
16 |
台指選擇權波動率指數在期貨上的應用與發展滕青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1993年時,現任Duke大學的Whaley教授提出新的市場參考指標「市場波動率指數」(Market Volatility Index,簡稱為VIX指數),為衡量未來股票市場價格波動程度的方法。同年,美國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利用選擇權交易時波動率之變化,推出波動率指數提供市場參考。波動率指數發展至今,在美國股市中,已被法人當作判斷市場方向的交易及避險參考指標。
最新推出的波動率指數衍生性商品則是由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推出上市的波動率指數選擇權契約商品,及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波動率指數期貨。在研究資料期間內,很明確地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與S&P500指數正相關性非常密切,兩者的波動率指數正向關係也很高。而各自對應的波動率指數則呈現高度負相關性,其意義表示為波動率指數與其對應的市場指數呈現反向趨勢。
台灣選擇權市場發展至今,依研究資料顯示,成熟度已與國際選擇權市場相當,此刻討論台灣期貨市場編製波動率指數的可能性已較具有可行性。藉由設計波動率指數期貨與選擇權契約商品提供股票市場參與者規避波動率風險的有利工具。同時,創造台灣波動率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可能性。
|
17 |
從環境面做產品設計的選擇 / The selection of product design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李柏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 研究問題
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以及相關法令的公布, 環保議題便顯的相當重要,但由於一般衡量環保的指標皆為污染值, 無法列入財務報表的評估, 於是將環保與財務結合變成為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 而一個完整的產品發展架構,還包含著顧客的因素,從顧客的角度看,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錢,以及商品的實用率包括使用年限、使用時間、商品的各式抗性等等,都會影響到整個商品設計以及選擇的架構。因此在商品設計的流程中,公司都需要一個可以綜合分析比較的架構
二、 研究目的
過去將商品設計整合選擇的研究,多半僅有考量成本面,之後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又有學者提出成本與環保的整合架構,但不是單位不統一(貨幣單位與污染指標無法綜合交叉運算)就是遺漏了從消費者面考量,以及對產品實用率的考量,而產品實用率又會影響到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錢,所以一個綜合產品生命週期成本,產品生命週期對環保衝擊的評估,產品實用率以及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錢共四個面向的考量模型,才能提供一套發展產品的綜合選擇依據
三、 研究方法
由於生命週期成本,產品生命週期對環保衝擊的評估,產品實用率以及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錢四個因素互有關連,所以本研究將提出一個綜合的選擇模型,從M.D. Bovea, R. Vidal 等學者提出的Model for the eco-design of products架構為理論基礎,延伸Kumaran D. Senthil,*, S.K. Ong, A.Y.C. Nee, Reginald B.H. Tan等學者提出的A proposed tool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assessments of products 架構以及Giancarlo Barbiroli提出的Utilization Rate架構,將其中對環保衝擊的評估、生命週期成本、以及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錢都化為貨幣單位整合考量,發整出一套綜合模型。
四、 預期結果
本研究所提出之從環境面做產品設計之方案選擇架構,藉由文獻探討,將產品生命週期成品,產品生命週期對環保衝擊的評估,產品實用率以及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錢此四個產品選擇因素綜合考量,經由模型運算後,可得出一張總表,總表列出了可接受的產品方案,以及產品方案中獲利最大的方案,希望經由此架構的考量後,企業可以真實的使用會計單位來考量產品設計的選擇方案 / The environmental topic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the law of environmental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think the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sign is important. However,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ly sound products has implications not only for the companies but also for customers and the society. From the company point of view, the key factor for producing environmentally sound products is to obtain the maximum profit with their sales. So the costs incurred by the company (internal costs) must be supported by the customer’s willingness-to-pay. The rest of environmental costs (external costs) are assumed by the society. From the society point of view, the key factor for producing environmentally sound products is to obtain a reduction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external costs.
So that’s important to have equilibrium between company and society goals can be achieved by adding value for the customer. (M.D. Bovea, R. Vidal 2004)
But the outcome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is always in different unit such as kg, v, p.p.m. , and the outcomes cannot be combined with balance sheet or other financial report such as monetary unit. So thi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 combine life cycle cost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But a complete structure of product design need more factors to concern about, such as customer aspect. From the customer point of view, the product’s sustainable characteristic,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product.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is affecting the customer’s wellness to pay. Not only the utilization rate affect the customer’s wellness to pay, there are other factor like the product’s look, the materials use of the product and the functionary of the product etc… So the companies need a combining structure to make comparison and make a selection of product designs.
The most of past researches in product designs selection were only consider the aspect of cost. And when the new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sign arise, some scholars start to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cycle cost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production design. Some of their models are using inconsistence unit, some of them are not combining the customer’s view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So a combination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1.life cycle cost, 2.life cycle assessment, 3.utlization rate and 4.customer’s wellness to pay is needed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signs selecting.
|
18 |
台指選擇權盤前交易量不平衡的資訊內涵洪彥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指選擇權契約自民國九十年底開始交易至今不過短短數年,成交量已迅速竄升至全球第三名。在如此大量的選擇權交易下,台指選擇權在台灣股市開盤前的交易是否隱含可以預測當日台股加權指數走勢的未公開資訊?或投資人僅是反映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至當日開盤前所累積的已公開資訊?又或者是投資人僅依據雜訊 (noise)而交易?
本研究以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交易之台指選擇權契約做為研究標的,取每日開盤前15分鐘的交易資料、經計算處理後得到 ”選擇權交易量不平衡” (Option Volume Imbalance)為解釋變數,並嘗試加入虛擬變數與交互作用變數以提高模型解釋能力。檢驗結果顯示台指選擇權在開盤前的交易主要應是反映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至當日所累積的已公開資訊、而並不具有能夠預測當日加權股價指數的未公開資訊。且台指選擇權對於台股加權指數報酬率的解釋能力並不因週一至週五不同的交易日而有所差異。
|
19 |
公司盈餘宣佈對個股選擇權之影響林耿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研究個股選擇權在盈餘宣告日附近的價量變化關係來探討公司盈餘發佈對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在LIFFE掛牌之49家個股選擇權,資料期間為2003/01/01至2007/12/31共五年,蒐集到盈餘宣佈日樣本共636筆,透過研究公司盈餘宣告日附近,個股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交易量、未平倉口數之變化情形來試圖找出投資人對盈餘宣告期間的投資決策。並進一步將公司盈餘宣告分類為正面消息與負面消息,觀察不同消息類型對投資人投資決策之影響。最後採用拔靴法,在不破壞原資料結構下來擴增研究樣本數至5000筆,來消除可能因為樣本不足所造成之統計誤差。
實證結果發現:一、隱含波動度在盈餘消息公布當天,因為消息已經揭露,隱含波動度會下降。並在之後逐漸下降到長期均衡狀態。而在消息分類下,好消息同樣因為消息已經確定,所以隱含波動度下降;但在壞消息卻不是如此,當壞消息出現時,由於有消息確定造成隱含波動度下降及槓桿效應使得隱含波動度增加兩種不同方向的影響。所以,隱含波動度走向端看此兩因素的影響大小而定。二、異常交易量確實存在於盈餘宣告前後幾天,且在盈餘宣告當天異常交易量達到最大,顯示市場上存在著資訊不對稱,造成當日交易頻繁,存在許多投機客在個股選擇權市場上進行交易。也發現在盈餘公告前幾天交易量有微幅上升的現象,顯示在LIFFE中,存在些許資訊外露的現象。三、未平倉口數在實際取得樣本的檢驗中顯著天數並不多,約略有出現在盈餘宣告前未平倉口數會增加,而在盈餘宣告日後投資人逐漸結束倉位的趨勢,但這趨勢並不明顯。在利用拔靴法擴大樣本後,盈餘宣告前異常未平倉口數增量顯著的天數增加,改進原有資料顯著天數過少的結果,確實達到修正因為樣本不足所造成之統計誤差,讓本研究的結果更具可信度,更能確實捕捉到盈餘宣告對個股選擇權造成的影響
|
20 |
台灣企業研發部門區位選擇之研究─從創新系統的觀點錢欣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捲世界各個角落,特別自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國際產業轉移技術之路徑亦發生重要的變化,由原來著重在母國研發以對外進行技術投資的組織形式,慢慢轉變為直接在地主國從事研發。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為台商單一地區投資比例最高的區域,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台商早期進去中國多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屬於勞力密集高之產業,而後期則逐漸以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為主,顯示在不同時期,台商對中國投資特性之改變。
本文從研發全球化及研發區位選擇相關理論作延伸,同時以創新系統的觀點切入,並輔以問卷調查結果,探討台灣企業研發部門投資兩岸區位選擇。因此,在第一階段將研發區位選擇地區廣泛地分為中國大陸和台灣;其後,第二階段則針對台灣部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將台灣分為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區。而在實證變數方面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包含廠商基本屬性以及區位選擇原因、第二部分為創新系統相關變數。實證結果顯示就兩岸而言,兩部分的變數皆會影響台灣企業研發部門的區位選擇,而若就台灣地區而言,則屬創新系統相關變數影響最為深刻。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從宏觀面向來看,建議台灣未來宜加強其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的部分,以增進其海外研發能力;就微觀層面則建議未來應強化中部與南部的創新環境、建構完善的三螺旋合作網絡、並進一步強化廠商研發意願。
|
Page generated in 0.02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