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4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人民幣匯率政策之研析─重商主義vs自由主義 / An analysis of RMB exchange rate's policy--Mercantilism vs. Liberalism

吳燕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各國經濟正當逐漸從國際金融危機中甦醒之時,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當前全球熱烈討論的議題。人民幣匯率爭議應避免掀起貿易保護戰,如果各國各自祭出報復手段,形成變相的保護主義,很可能重創全球復甦中的經濟景氣。西方各國秉持著自由主義精神希望中國不僅能夠盡快完善匯率體制,最重要的是希望讓人民幣有更大的浮動。但中國為了保護國內經濟以及千家企業,人民幣絕不大幅升值,以避免重蹈當年「廣場協議」的慘痛經驗。但隨著中國對外順差愈來愈大,累積外匯存底節節高升,因此國際強大壓力下,中國亦不得不調整其外匯政策已對國際釋出善意。中美匯率問題必須避免變成一場大戰,雙方如果各自祭出報復手段,形成變相的保護主義,很可能重創全球復甦中的經濟景氣。本文藉由分析中國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以了解相關策略與政策工具的意涵與執行成效,政府與市場力量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搭配,全球政經結構中權力地位的互動與配置。筆者在本論文中以重商主義與自由主義作為論述起點,嘗試透過理論的辯證與檢驗,對照實際情況的發展,分析人民幣匯率問題因應策略的意涵與成效,並試圖為中國尋找一個較佳的策略方向來處理當前以及未來可能的種種問題,以提供相關研究者一個思考方向。
2

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英國航海法與穀物法的政治經濟分析

朱雯琪, Chu, Wen-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以制度為分析架構,討論英國在1651年航海法通過,以及1846年穀物法廢除的因素。主要是從國際經濟情勢的改變如何影響到國內利益團體的互動,以及國內利益團體的互動,以及包含利益團體在內的制度性因素如何影響到政策的產出。以航海法和穀物法作為研究的個案。 當國際間的經濟情勢勢必會影響到一國的國家利益,此時國家最緊要的方針就是制定對自己有利的經濟政策,向來有貿易自由化和重商主義兩種選擇。但是這種政策的抉擇是考量國內與國際因素後所做出的決定,也就是國際關係學者所稱的雙層博奕(two levels game)。就國內的因素而言,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國內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交互影響的結果。 本文研究發現,1651航海法通過時,英國處於國際經濟情勢上的劣勢,因此對於主政者而言,經濟上的保護主義對英國才是有好處的,加上當時英國國王與商人之間特殊的依存關係,國際政治上現實主義的氛圍,使得重商主義成為當時的必然。在實施以航海法為主的重商主義之後,英國開始超越荷蘭,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此時以重商主義為主的政策反過來影響國內的制度。 18世紀英國開始轉強,國內出現了新的工商團體還有新的政治思潮。這些社會經濟制度的轉變使得新的利益團體逐漸要求政治上的權力。透過公共制度的變化,國會逐漸分享國王的權力,使得重商主義政策變得窒礙難行,貿易自由化成為當時英國最有利的選擇,首當其衝的是穀物法的廢除。
3

中國大陸對非洲能源外交之研究 / The Study on Mainland China’s Energy Diplomacy toward Africa

游智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中國大陸在全球各地簽訂原油供應與相關原油探勘、開採合約,引起部分西方國家對此不滿,中國大陸能源外交的本質、目的、型態與手段亦成為學政界辯論的焦點,歐洲國家更將其對非洲的能源外交批評為新殖民主義,但中國大陸學者則認為僅止於重商主義。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檢視中國大陸外交政策屬於古典或新現實主義、能源是否為中國大陸對非洲外交政策的重心,與其對非洲能源外交的型態究竟是重商主義或新殖民主義;並回顧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新殖民主義等相關理論,建構不同指標以檢驗本文的研究假設。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歸納為四個面向:其一,中國大陸對非洲政策為相當典型的新現實主義風格,追求優於非洲地主國的相對利得、政策佈局亦受國際體系權力結構制約;其次,能源為目前中國大陸對非洲政策的重心,中國大陸企業對非洲的投資亦以能源為主要考量;第三,包括中海油、中石油與中石化在內等三家中國大陸石油企業在非洲的投資以原油的探勘、開採權為主,符合其國內能源安全政策辯論的結果;第四,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能源投資實無助於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但亦無延滯非洲國家經濟發展,藉此擴張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政經影響力的目的在內。 / In recent years, Mainland China has tried to sign oil supply and related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contract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as caused some western countries dissatisfaction. The essence, purpose, and means of Mainland China’s energy diplomacy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 in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ircles.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even judged that Mainland China’s energy diplomacy toward Africa is a kind of neo-colonialism, but scholars from Mainland China consider it as mercantilism. The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are to examine three assumptions: whether Mainl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belongs to classical realism or neo realism; whether energy is the core of Mainl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Africa; and whether the type of energy diplomacy toward Africa is neo- colonialism or mercantilism. The related theories including realism,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Neo-colonialism will also be reviewed of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establish four dimensions and twelve indictors to examine my assumption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could be summarized into four dimensions: Firstly, Mainland China’s Africa policy is the typical neo-realism, seeking the better relative gain than African countries, and its policy arrange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econdly, energy, especially oil, is the core concern of the Mainland China’s African policy. The investments of Mainland China’s enterprises in Africa also take energy a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Thirdly, investments derived from three oil enterprises including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NPC),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 and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SINOPEC) focus on the right of oi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hich conforms to the result of its domestic debates about energy security. Finally, Mainland China’s investments toward Africa can not hel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but will not slow down the Africa’s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 extend its ability to influence Africa.
4

宋代官員對於農業依賴商業的認知──農本主義的反思 / Statesmen’s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Dependence on the Commodity Economy in Song China: A Reflec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Ideology

楊承叡, Cheng-Jui Yang January 1900 (has links)
帝制中國的士人菁英與政府組織,其對民間商業活動的觀感究竟如何?關於這個大問題一個簡單的答覆,是學界使用了很久的「重農抑商」(或稱「重本抑末」)一詞。它由於散見於官員言論、政府詔令,因此說官員「有重農抑商的觀念」是一種很安全的講法,但卻也含糊不清,究竟這類詞彙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具體的特徵為何?它和我們習慣上說的以農為本、農本主義(本文統稱為「農本商末」)又有什麼不同?學界一般不會去區別古時的「重農抑商」和「農本商末」觀念有什麼不同,或者認為,「重農抑商」根源於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的偏頗思維,是比「農本商末」更為激進、視商業更負面的態度。但筆者以為不是如此,透過考察一個筆者心目中的關鍵環節──對於客觀上農業依賴商業的情形,官員有多少認識,我希望能說服讀者能重新考慮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學界對古代「抑商」觀念的想像並不一致,彼此間對史料上的「抑末類用詞」想要表達的意涵為何,也缺乏有效的標準,至於這類用語本身在古文中的使用,亦不夠統一、明確。然而這些用語卻成了古人「抑商」、「輕商」的主要證據。首先,如果古人只是把「本末」的思維套到農商關係上,則並無輕視商業的意涵;此外,宋代官員認為商業不如農業重要,同時卻也十分在乎商業的好壞。這兩點先確認之後,筆者想釐清「抑末類用詞」的宋代語意,以及新法「抑末」的性質,勾勒出一個和今天重商觀念全然不同的重視商業模式,並解釋它的原因。 論文內容可以分作兩個層次。就古人對現實的認知情形進行評估,構成了本文的第一層內容。希望對於這些評估的討論,能讓我們對宋人的商業觀念有較「抑商」、「輕商」、「重商」這類概括性用語更為細膩的理解。此外,綜合這些討論,筆者也發展了一個推論,構成本文較為激進的第二層內容:「農本商末」的思維方式,它自身已是宋代重商傾向充分必要的原因(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雖然還可能有其他因素促成了對商業的重視,但這些解釋策略在知識上都是多餘的。 / What wa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lite on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imperial china? An simple answer to this big question is the term “Chung nung I shang”(重農抑商)(literal translation “emphasize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 commerce”), or “Chung Pen I Mo”(重本抑末)(“emphasize the root and restrain the branches”). Due to the widespread use of such terms in edicts or statesmen’s discourses, it is safe to assume that the statesmen held the belief of “Chung nung I shang”. However, the saying itself is an ambiguous statement—what is the precise meaning of this linguistic practice? What are its concrete trait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ung nung I shang” and the more commonly used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ideology(以農為本、農本主義)? In general, the two terms are not distinguished within academia. Some scholars that perceive the two as different believe the former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latter. The latter views agriculture as root and industry or commerce as branches, whereas the former is a more radical idea that discriminates against commerce.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offer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by examining a crucial question—how did those statesmen understand the dependence of agriculture on the commodity economy—one may realize the possibility of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In academia, the term “I-Shang”(抑商) can be interpreted quite differently. The actual meaning of “I-Mo(抑末) type terms” in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also very ambiguous in academic texts as there lacks an effective standard to examine the word’s usage. Nevertheless, such historical linguistic practice constitutes the main evidence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believed in “I-Shang”(抑商) or “Ching-Shang”(輕商)( literal translation “disdain commerce”). First, if the ancient Chinese simply applied the “root and branch” analogy to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there is no implication of a negative connotation. Secondly, even though statesmen in Song China thought commerce was less important than agriculture, they took the health of commerce seriously. Once these two points are established, the author intend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I-Mo(抑末) type terms” in Song Dynas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Mo(抑末)” idea in Wang An-shi’s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n depict and explain the pattern to emphasize commerce at that time. This study constitutes two layers. The first estimates the statesm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reality in Song China. Discussions brought forth in this estimate aim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erception towards commerce beyond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terms. Furthermore, discussions in the first layer leads to the argument in the second layer—“Agricultural Foundation” ideology(農本主義) itself was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that prompted the emphasis on commerce in Song china. There may be other factors that resulted in such perspective, but they are redundant explanations. /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 1 一、「抑商」爭論產生的背景 1 二、客觀的經濟結構 3 三、「重農抑商」與「農本商末」兩個概念 5 四、本文的論證形式 9 第二節、研究取徑 11 一、定義本文的用詞 11 二、語言造成的問題 13 三、政治語境 14 四、章節架構 14 第三節、文獻回顧 16 一、中國經濟思想史 16 二、大陸其他領域 25 三、大陸以外的學術界 28 第一章 宋代以前人們對商業活動的觀感 32 第一節、先秦 33 一、戰國中期以前 33 二、法家的「抑商」觀念 34 三、儒家 39 四、戰國後期的儒家 40 五、先秦的趨向 44 第二節、西漢的轉折 46 一、對於語詞使用的懷疑論 46 二、漢初的狀態為何 48 三、輕重思想的形成 54 第三節、儒家重農抑商教條的形成 61 一、「抑商教條」的說法 61 二、儒家為何轉變 62 三、鹽鐵會議之後到魏晉 67 四、魏晉到唐代 69 第四節、唐代的變化 71 一、唐代原本的經濟觀念 71 二、中唐官員對商業的重視 72 三、輕重觀念的變化──新輕重論 73 第五節、對開頭問題的回答 76 第二章 宋代官員商業觀感的幾個特徵 78 第一節、「農本商末」的思維是否改變了 78 第二節、宋代官員是否重視商業 83 一、通商惠工之旨 83 二、政策爭辯中的政治語言 84 第三節、抑商說與輕商說的根據為何 89 一、抑商政策的存在 89 二、「抑末類用詞」的存在 94 三、對棄農從工商的反感──「理由A」的探討 108 第四節、宋代輕重政策與新法「抑末」的性質為何 118 一、背景簡述 119 二、新法的「抑末」是否針對的是大商人 121 三、新法與傳統輕重論有何差別──對漢代的歷史記憶 127 四、新法與新輕重論有何差別 131 第五節、「重農抑商」的觀念是否改變了 133 第三章 現實經濟結構對官員價值觀的影響 136 第一節、農業依賴商業的情形為何 136 第二節、官員有何農依賴商的言論 141 第三節、官員對農依賴商的各面向有多少體認 147 一、薄征商稅論 147 二、農村對糧食交易的依賴性 153 三、農村對貨幣交易的依賴性 154 四、政府對農民的購買制度、散錢制度 157 第四節、官員看待市場自由的態度為何 162 一、市場自由的爭議 162 二、商業的平抑價格功能 165 三、對阻礙、壟斷、操弄的觀感 169 四、空間上商品流通的自由度與效率 171 五、「農本商末」與市場自由化的關係 177 第五節、官員重視商業的模式與程度為何 180 一、模式 180 二、程度 182 第六節、一個關於農本主義的推論 187 徵引書目 191
5

美國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以最惠國待遇案為例 /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y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FN issue as a Case Study

徐海蕾, HSU, HAI-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一)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文獻閱讀中,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括此分析方法的內涵和適用範疇。(二)試用此方法來分析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本論文試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自由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並試圖藉由此觀點驗證以下假設性問題: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符合自由主義的精神;亦即,柯林頓政府是根據自由主義的精神來制定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三)試用此方法分析最惠國待遇問題:本論文認為美中的貿易問題以續惠問題最有代表性,因為續惠問題不僅反應美國對經濟利益的關切,更反應美國對人權價值的關切,因此選擇此問題作為柯林頓政府對中共貿易政策的案例分析。本論文試圖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續惠問題,並且驗證以下假設:柯林頓政府將人權與最惠國待遇從掛勾到脫勾的政策變化,符合自由主義的精神;亦即,柯林頓政府是根據自由主義的精神而決定續惠中共。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認為柯林頓政府是以自由主義的觀點推動貿易政策,在自由主義的觀點中,自由貿易最能達到貿易各國互利互惠,而自由貿易的核心原則即是「不歧視原則」(亦即最惠國待遇原則),一旦不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被破壞,自由貿易也無從存在。因此,雖然柯林頓政府為了推動公平、互惠的貿易秩序會對他國威脅使用三0一條款、課徵反傾銷稅、施以高姿態的政治壓力,卻從來很少運用撤銷最惠國待遇來威脅他國就範。最惠國待遇是自由主義貿易政策的核心原則,柯林頓政府為了推動自由貿易秩序,絕對不會動搖這個核心原則。同樣的道理適用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問題上。柯林頓總統入主白宮之後,並沒有認真考慮過撤銷中共的最惠國待遇,因為一旦他撤銷中共的最惠國待遇,不僅美「中」關係受損,美國經濟利益受損,美國賴以建立貿易秩序的核心原則更將受到破壞。此即柯林頓政府所以將人權問題和最惠國待遇問題脫勾的最重要原因。人權固然是自由主義看重的價值,最惠國待遇亦是自由主義看重的價值,美國不可能為了取得其中之一,而放棄另外之一,也就是美國不可能為了中共不改善人權,即取消最惠國待遇。將這兩者掛勾自始就不可行,也不是有效的政策,柯林頓政府將這兩者脫勾也就是必然的了。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驗證了本文的兩個假設性問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6 第一節 導論:何謂國際政治經濟學? 6 第二節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觀點 8 第三節 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觀點 15 第四節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觀點 22 第五節 小結 29 第三章 戰後美國貿易政策的演變 33 第一節 戰後到一九七0年代的自由貿易政策 33 第二節 一九七0年代以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38 第三節 小結 46 第四章 美國貿易政策之制定及執行機構 49 第一節 立法部門:國會 50 第二節 行政部門:總統與其他部會 54 第三節 民間力量:利益團體 60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五章 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 66 第一節 經濟安全:柯林頓政府施政的中心目標 66 第二節 柯林頓政府的貿易政策 72 第三節 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 79 第四節 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 85 第六章 案例分析:續延中共最惠國待遇問題 91 第一節 美「中」最惠國待遇爭議的由來 92 第二節 美國續惠中共問題案的發展 95 第三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107 第七章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118 /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us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y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y toward the PRC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beralism. His decision to delink "human rights" from "MFN" can also be rationali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beralism.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