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0
  • 5
  • 2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30
  • 9
  • 9
  • 8
  • 8
  • 8
  • 8
  • 7
  • 6
  • 5
  • 4
  • 4
  • 4
  • 4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荀子言禮之理論根據. / Xunzi yan li zhi li lun gen ju.

January 1972 (has links)
書名據目次前.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Shu ming ju mu ci qian.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480-489).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一 --- 前 言 / Chapter 二 --- 從荀子的認知心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荀子之心是認知心 / Chapter (三) --- 荀子認知心的理論 / Chapter (甲) --- 肯定人類認知的感性作用 / Chapter (乙) --- 肯定心底作用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宰性 / Chapter (丙) --- 治心之道(虛壹而靜) / Chapter (丁) --- 認識的限制 / Chapter (戊) --- 知有所止 / Chapter (己) --- 知以行為最後目的 / Chapter (四) --- 荀子認知心在先秦諸子理論中所表現的突出處 / Chapter 三 --- 從荀子的統類觀念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類概念的物質及它在思維中的價值 / Chapter (三) --- 荀子之統類概念 / Chapter (四) --- 荀子言統類的效用 / Chapter (五) --- 荀子知統類概念的落實 / Chapter 四 --- 荀子所處的時代及環境與其禮論的關係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周代宗法制度的破壞、商人的興趣及郡縣 制度的確立 / Chapter (三) --- 荀子的時代 / Chapter (四) --- 荀子活動的環境 / Chapter (五) --- 從荀子所處的時代及環境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五 --- 從荀子的天道觀及人性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甲) --- 從荀子的天道觀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荀子所認識之天 / Chapter (二) --- 荀子論天人分際 / Chapter (三) --- 荀子天生人成之論與降禮的關係 / Chapter (乙) --- 從荀子的性惡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荀子的人性論 / Chapter (二) --- 「性」、「偽」之辨在荀學理論之重要性 / Chapter (三) --- 荀子「塗之人可以為禹」一命題與及「化性起偽」說的關係 / Chapter 六 --- 從荀子的名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從名實的穩定性以見荀子正名的義蘊 / Chapter (二) --- 從荀子論正名的原因及效果,以見荀子所欲建立者為禮 / Chapter (三) --- 荀子論名之所以成立底因素 / Chapter (四) --- 荀子散名之論 / Chapter (五) --- 從散名之論歸結於儒家之禮 / Chapter 七 --- 結語 / Chapter 八 --- 注釋 / Chapter 九 --- 書目
22

荀子、莊子、孟子言「心」及「德」與「知」之關係之比較硏究. / Xunzi, Zhuangzi, Mengzi yan "xin" ji "de" yu "zhi" zhi guan xi zhi bi jiao yan jiu.

January 1972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Cover title.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413-415).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莊子之部 --- p.12 / Chapter 一 --- 莊子問題的開始´ؤ´ؤ導論 --- p.13 / Chapter 1 --- 「吾喪我」與「天籟」 --- p.13 / Chapter 2 --- 世界在「吾喪我」境界中之純現象化 --- p.17 / Chapter 3 --- 「我」在此境界中之泯滅 --- p.20 / Chapter 4 --- 對物界之「我」之悲嘆 --- p.22 / Chapter 二 --- 莊子對物界之種種戮破 --- p.26 / Chapter 1 --- 莊子所見之呈現界之逝流 --- p.26 / Chapter 2 --- 物界之有待相 --- p.28 / Chapter 3 --- 「彼、此」,「是、非」之相對 --- p.32 / Chapter 4 --- 語言之不足 --- p.37 / Chapter 5 --- 對「知」之否定 --- p.45 / Chapter 6 --- 迷失之根源´ؤ´ؤ人之成心 --- p.51 / Chapter 7 --- 「德」不可為 --- p.57 / Chapter 8 --- 莊子之齊「物」與齊「物論」 --- p.62 / Chapter 三 --- 莊子所悟見之智慧 --- p.66 / Chapter 1 --- 無用之用 --- p.67 / Chapter 2 --- 無知之知 --- p.70 / Chapter 3 --- 「不形」之德 --- p.75 / Chapter 4 --- 一純無的超越主體´ؤ´ؤ靈台心 --- p.79 / Chapter 5 --- 由靈台心所照見之「道」 --- p.85 / Chapter 四 --- 莊子之「遊」 --- p.91 / Chapter 五 --- 莊學之推廣於人 --- p.98 / 第一章註釋 --- p.105 / Chapter 第二章 --- 孟子之部 --- p.107 / Chapter 一 --- 孟子之「好辯」與時代使命感´ؤ´ؤ導言 --- p.108 / Chapter 二 --- 孟子所面對的德行問題 --- p.116 / Chapter 1 --- 孟子對縱橫家的態度 --- p.116 / Chapter 2 --- 孟子對諸侯的態度 --- p.119 / Chapter 3 --- 孟子對楊朱墨翟的批評 --- p.126 / Chapter 4 --- 孟子對智巧之徒的厭惡 --- p.133 / Chapter 三 --- 孟子與告關於德行問題之爭辯´ؤ´ؤ告子章分析 --- p.145 / Chapter (一) --- 告子言性及仁內義外的含義 --- p.145 / Chapter 1 --- 仁義內在的吊詭 --- p.145 / Chapter 2 --- 告子的性说 --- p.147 / Chapter 3 --- 告子之「仁內義外」說 --- p.157 / Chapter (二) --- 孟子對告子義外說之指點及其含義 --- p.170 / Chapter 1 --- 孟子對告子之性說之指點 --- p.171 / Chapter 2 --- 孟子對告子義外之說之指點 --- p.194 / Chapter 四 --- 從理論觀點對孟子之學問之闡析´ؤ´ؤ孟子思路之探索 --- p.209 / Chapter (一) --- 孟子對告子之指點之所顯示 --- p.210 / Chapter (二)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性」 --- p.218 / Chapter (三)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心」 --- p.221 / Chapter (四)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知」 --- p.249 / Chapter (五) --- 孟子理想中的德行世界 --- p.271 / 第二章註釋 --- p.295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之部 --- p.297 / Chapter 一 --- 導論 --- p.298 / Chapter 二 --- 對荀子學問之思路的試探 --- p.308 / Chapter 三 --- 荀子所言之「知」 --- p.319 / Chapter 1 --- 感性之知 --- p.320 / Chapter 2 --- 統類之知 --- p.325 / Chapter 3 --- 「知道」之知 --- p.331 / Chapter 四 --- 荀子所言之德 --- p.336 / Chapter 1 --- 「誠」之「至德」及「天德」 --- p.337 / Chapter 2 --- 「德操」之德 --- p.342 / Chapter 3 --- 「積德」之德 --- p.344 / Chapter 五 --- 荀子之言「心」 --- p.349 / Chapter 甲 --- 人心原有之各種能力 --- p.349 / Chapter 1 --- 心之徵知能力 --- p.350 / Chapter 2 --- 心之思慮能力 --- p.350 / Chapter 3 --- 心之知「道」的能力 --- p.350 / Chapter 4 --- 心之自主能力 --- p.351 / Chapter 乙 --- 心之諸能力之可喪失性 --- p.352 / Chapter 丙 --- 聖人之心(道心或統類心) --- p.353 / Chapter 六 --- 荀子學問的架構 --- p.363 / Chapter 1 --- 天、人二分 --- p.364 / Chapter 2 --- 性、偽二分 --- p.367 / Chapter 3 --- 心、道對立 --- p.368 / 第三章註釋 --- p.371 / Chapter 第四章 --- 三家所論之比較 --- p.376 / Chapter 一 --- 本文在比論時所採之態度´ؤ´ؤ導論 --- p.377 / Chapter 二 --- 三家之學之出發點之比較 --- p.380 / Chapter 三 --- 三家之學之基本觀念之比較 --- p.384 / Chapter 四 --- 三家論「心」之比較 --- p.388 / Chapter 五 --- 三家論「知」之比較 --- p.395 / Chapter 六 --- 三家論「德」之比較 --- p.402 / Chapter 七 --- 三家所嚮往之境界之比較 --- p.406 / 第四章註釋 --- p.412 / 參考書目錄 --- p.413
23

《荀子》與先秦典籍關係重探.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Xunzi and the other works of pre-Han philosophers / 荀子與先秦典籍關係重探 / "Xunzi" yu xian Qin dian ji guan xi chong tan. / Xunzi yu xian Qin dian ji guan xi chong tan

January 2011 (has links)
林麗玲. / "2011年8月". / "2011 nian 8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78-281). /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in Liling. / Chapter 第一章 --- 前言 --- p.頁1 / Chapter 第二章 --- 《苟子》與先秦典籍之關係述略及研究方法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諸子述略 --- p.頁2 / Chapter 二、 --- 《荀子》與先秦文獻之關係述略 --- p.頁5 / Chapter 三、 --- 研究方法一從詞彙角度研究古代文獻 --- p.頁11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墨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墨子》之研究回顧 --- p.頁15 / Chapter 二、 --- 《荀子》沿用《墨子》詞彙舉隅 --- p.頁17 / Chapter 三、 --- 《荀子》詮釋《墨子》詞彙舉隅 --- p.頁23 / Chapter 四、 --- 《荀子》沿用《墨子》詞彙並論《墨子》相關論說新證 --- p.頁30 / Chapter 五、 --- 《荀子》評論《墨子》所述事例新證 --- p.頁45 / Chapter 六、 --- 結論 --- p.頁47 / Chapter 第四章 --- 《荀子》、《孟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孟子》之研究回顧 --- p.頁48 / Chapter 二、 --- 《荀子》沿用《孟子》詞彙舉隅 --- p.頁51 / Chapter 三、 --- 《苟子》誇釋《孟子》詞彙舉隅 --- p.頁60 / Chapter 四、 --- 《荀子》評論《孟子》詞彙舉隅 --- p.頁68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77 / Chapter 第五章 --- 《苟子》與《老》、《莊》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老》、《莊》之研究回顧 --- p.頁78 / Chapter 二、 --- 《荀子》採《老》、《莊》詞彙舉隅 --- p.頁82 / Chapter 三、 --- 《荀子》採《老》、《莊》詞彙而駁其論說舉隅 --- p.頁98 / Chapter 四、 --- 《荀子》論《老》、《莊》詞彙舉隅 --- p.頁108 / Chapter 五、 --- 《老子》河上公注採《苟子》詞彙舉隅 --- p.頁112 / Chapter 六、 --- 結論 --- p.頁117 / Chapter 第六章 --- 《荀子》、《韓非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韓非子》二書關係研究回顧 --- p.頁119 / Chapter 二、 --- 《韓非子》沿用《苟子》相關詞彙闡明學說 --- p.頁121 / Chapter 三、 --- 《韓非子》沿用《荀子》詞彙並賦予新義 --- p.頁131 / Chapter 四、 --- 《韓非子》學說有違《荀子》義理 --- p.頁142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157 / Chapter 第七章 --- 《荀子》、《呂氏春秋》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呂氏春秋》二書關係研究回顧 --- p.頁159 / Chapter 二、 --- 《呂氏春秋》沿用《荀子》詞彙舉隅 --- p.頁161 / Chapter 三、 --- 《呂覽》用《荀》詞並賦予新義 --- p.頁176 / Chapter 四、 --- 《呂覽》採用《荀》詞以闡述他義 --- p.頁178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188 / Chapter 第八章 --- 總結 --- p.頁190 / Chapter 附錄一、 --- 《荀子》、《墨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195 / Chapter 附錄二、 --- 《荀子》、《孟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09 / Chapter 附錄三、 --- 《荀子》、《老子》、《莊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25 / Chapter 附錄四、 --- 《荀子》、《韓非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42 / Chapter 附錄五、 --- 《荀子》、《呂氏春秋》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65 / 參考書目 --- p.頁278
24

Xunz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Pioneering Pragmatism

King, Brandon 01 January 2012 (has links) (PDF)
The chapter “Regulations of a King” 王制 illustrates a new pragmatic form of governance through morality around five issues. First, the chapter practically discusses three modes of statecraft, detailing which mode of statecraft is most effective and why. Next,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law fa 法. Third, it transforms the concept of ritual as a tool of governance and an extension of law. Fourth, it describes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s political tools to reinforce an educa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program for moral quality. Finally, it discusses perhaps the most unique tool of governance, definitive judgment lei 類.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se five issues in “Regulations of a King”, I intend to show that the chapter “Regulations of a King” illustrates a new pragmatic form of governance through morality by displaying a more practical style of rhetoric and political tools for effective administering of a state.
25

On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of father and s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Xunzi and Paul

Zhao, Yanxia January 2005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6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敎學目標 =: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Cong Xunzi ren xing lun tan tao xian xing Xianggang zhong xue Zhongguo yu wen ke de jiao xue mu biao =: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January 1994 (has links)
鄭慕冰.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敎育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156-158 / Zheng Mubing. / 目次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言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背景及動機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方法及參攷文獻 --- p.5 / 註釋 --- p.7 / Chapter 第二章 --- 荀子的人性論 --- p.11 / Chapter 第一節 --- 荀子的天論 --- p.11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的性惡論 --- p.16 / Chapter 第三節 --- 荀子的化性論 --- p.31 / Chapter 第四節 --- 人所以爲人的價值 :凑有辨與能群 --- p.40 / 註釋 --- p.44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的教育觀 --- p.47 / Chapter 第一節 --- 荀子的知識論與名辨說 --- p.48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的教育論 --- p.67 / Chapter 第三節 --- 荀子的語文觀 --- p.81 / 註釋 --- p.92 / Chapter 第四章 --- 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96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語文科的沿變 --- p.96 / Chapter 第二節 --- 中國語文的定義 --- p.98 / Chapter 第三節 --- 語文的特性 --- p.107 / Chapter 第四節 --- 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112 / 註釋 --- p.115 / Chapter 第五章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香港中學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 --- p.119 / Chapter 第一節 --- 從荀子人性論看今 日香港中學的教育目的 --- p.119 / Chapter 第二節 --- 從荀子人性論擬設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 --- p.123 / Chapter 第三節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 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131 / Chapter 第四節 --- 說荀子人性論探討 現行中學中國語文科 精讀教材(中四、中五) 的教學重點 --- p.142 / 註釋 --- p.152 / 參考書目 --- p.156
27

《荀子》楊倞注研究. / 荀子楊倞注研究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January 2006 (has links)
蘇澤民. / "2006年12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21-126). / "2006 nian 12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Su Zemi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1-126).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及範圍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關於荀卿之生平及其著述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關於楊倞及其《荀子注》 --- p.6 / Chapter 第二章 --- 楊倞《注》的體例 --- p.8 / Chapter 第一節 --- 襲用前代注釋典籍之材料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闡釋義理 --- p.11 / Chapter 第三節 --- 輯錄別本異文 --- p.13 / Chapter 第四節 --- 引錄佚說 --- p.14 / Chapter 第三章 --- 楊倞《注》徵引《莊子》考論 --- p.16 / Chapter 第一節 --- 唐代莊學盛行與楊倞引用《莊子》作注之關係 --- p.17 / Chapter 第二節 --- 楊倞用《莊子》注《荀子》述例 --- p.19 / Chapter 一、 --- 名物訓詁 --- p.19 / Chapter 二、 --- 闡釋義理 --- p.24 / Chapter 三、 --- 對《荀子》內容作出補充 --- p.29 / Chapter 第三節 --- 楊倞用《莊子》作注所見《莊子》與《荀子》 在用語及思想上之關係 --- p.32 / Chapter 一、 --- 《荀子》部分用語受《莊子》影響 --- p.33 / Chapter 二、 --- 莊子與荀、孟思想之異同 --- p.36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46 / Chapter 第四章 --- 楊倞以「仁義禮智信」注思孟五行辨 --- p.49 / Chapter 第一節 --- 思孟五行諸家解說槪述 --- p.51 / Chapter 第二節 --- 《¯‘ة書´Ø洪範》「五行」、「五事」與思孟五行之關係 --- p.54 / Chapter 第三節 --- 《周易´Ø乾文言》與《太玄´Ø玄數》 所見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1 / Chapter 第四節 --- 從《中庸》看思孟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7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75 / Chapter 第五章 --- 楊倞對儒家統緒承傳問題之立場 --- p.78 / Chapter 第一節 --- 從楊倞引韓愈著述看其對韓愈統緒觀之認同 --- p.79 / Chapter 第二節 --- 引錄揚雄著述,標明其與荀卿之關係 --- p.86 / Chapter 第六章 --- 楊倞改易《荀子》篇章次第析論 --- p.91 / Chapter 第一節 --- 改易〈賦篇 > 及〈成相〉次第 --- p.92 / Chapter 第二節 --- 將性質相同的篇章置於一類 --- p.95 / Chapter 第三節 --- 始〈勸學〉而終〈堯問〉 --- p.96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 --- p.98 / 附錄 / 附錄一楊倞《注》徵引各種篇籍數量表 --- p.101 / 附錄二 楊倞《注》徵引《莊子》表 --- p.104 / 附錄三 楊倞《注》徵引韓愈著述表 --- p.115 / 附錄四 楊倞《注》徵引揚雄著述表 --- p.117 / 附錄五 《太玄´Ø玄數》五方配五行、四時、五常示意圖 --- p.120 / 附錄六參考書目 --- p.121
28

La notion de lǐ 禮, « ritualité », dans la pensée de Xunzi (IIIème siècle avant notre ère)

Fredette-Lussier, Arnaud 08 1900 (has links)
La ritualité, qu’elle soit de nature religieuse ou éthique, ou encore qu’elle relève de l’ordre de la coutume, ponctue la vie des individus, des groupes et des communautés, souligne et entretient les liens sociaux et ancre le monde humain dans le monde naturel. La philosophie confucéenne confère une place centrale à cette notion de lǐ 禮, « ritualité », et c’est probablement, au sein de cette école, Xunzi (IIIème siècle av. n. è.) qui lui accorde le plus grand rôle philosophique. Toutefois, une multitude de tensions anime ce concept de « ritualité » qui se situe à la jonction du Naturel et du Culturel, de l’éthique et du sacré, du matériel et de l’intangible, du profane et du religieux. Ce mémoire se base sur l’exégèse d’extraits pertinents du Xunzi, et, grâce à l’étude du champ sémantique et lexical de la ritualité ainsi que l’analyse étymologique des concepts clefs lui étant rattachés, apporte un nouveau regard sur la notion de lǐ. Nous restituons le souffle cosmique – fractales d’oppositions binaires mettant en relation le microcosme au macrocosme – à l’œuvre dans la pensée du lettré, et y exposons les liens intimes unissant la ritualité au sens moral. Nous soutenons qu’une approche intégrant et différenciant l’en acte du potentiel dans la pensée de Xunzi fournit une solution au problème de la nature humaine telle que conçue par le philosophe. Notre conception de la représentation et de la cosmologie procure une nouvelle vision, respectivement, du symbolisme rituel et de l’ordre cosmologique. Nous mettons au jour la manière dont la ritualité crée le sens moral de l’individu, intègre l’homme à sa société et la société à l’ordre du monde et découvrons une pensée qui extirpe le divin de la dimension religieuse transcendante pour faire de l’humanité et de la moralité de l’Homme les dépositaires du sacré. / Rituality, whether of a religious or ethical nature, or even as a matter of custom, punctuates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groups and communities, emphasizes and maintains social ties as well as it anchors the human world in the natural world. Confucian philosophy gives a central place to this notion of lǐ 禮, "rituality", and it is probably, within this school of thought, Xunzi (3rd century BC) who gives it the greatest philosophical role. However, a multitude of tensions animates this concept of "rituality" which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Natural and the Cultural, the ethical and the sacred, the material and the intangible, the profane and the religious. This master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exegesis of relevant excerpts from the Xunzi. By the study of the semantic and lexical field of rituality as well as the etym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key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it, we provide a new vision to the reader concer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lǐ. We restore the cosmic breath – fractals of binary oppositions relating the microcosm to the macrocosm – at work in the thoughts of the scholar and expose the intimate links uniting rituality to inner moral sense. We argue that an approach integr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actuality from potentiality in Xunzi's philosophy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nature – as conceived by the thinker. Our conceptions of representation and cosmology shed a new light on, respectively, ritual symbolism and cosmological order. We uncover the way in which rituality creates the inner moral sense of individuals, integrates man into society and society into the order of the world. We discover a thinker that extirpates the divine from the transcendent religious dimension to make humanity and human morality the custodians of the sacred.
29

孟子之後──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及其儒學回歸 / Return to the Confucius: The construction of Xunzi's ethical economics after Mencius

曾暐傑, Tseng, We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宋明以降,儒學思想史脈絡中便獨尊孟學而將荀學屏除於外,這樣的傳統由當代新儒家所承接,在「道德形上學」的範疇內開展以孟學為核心的精深論述。然而,在多元現代性的脈絡下,如此權威、唯一而具排他性的道統觀是可以重新思考與理解,進而開出儒學的當代型態與價值。 也就是說,或許可以嘗試避免詮釋的單一進路,以「道德形上學」的典範批判荀子思想缺少內在心性理論,而走上性惡之歧途;而應該正視荀學是在孟學之外是另一儒學典範──一種不同於孟學的思考進路。亦即儒學的發展應該是動態的,而非以心性儒學的單一型態貫穿歷史。 宋明儒學建立的孔孟的典範,將孟子作為儒學道統的繼承者,並自我期許成為傳承孔孟道統的儒者;當代新儒家也隨順宋儒,將發揚孔孟道統作為理想與責任。在這樣的脈絡下,必然會把荀子這類談性惡、重師法的理路視為歧出,將其作為儒學中的他者。 當然,孟學將荀學作為他者這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那是每個時代儒者在現實情境與自我追尋中的選擇與信仰;儒學本就是動態的繼承與發展,宋明以降,受到佛教理論的衝擊與影響,儒學中心性儒學的層面被強調並建構成一具有深刻內涵的價值體系,進而由當代新儒家將其建構發展為一系統縝密的「道德形上學」系統。這正顯示出儒學隨時代而新的動態性,也凸顯出儒學的時代價值。 但是同樣的,應該了解到,荀子作為儒學上的他者,並非本然如此,至少在漢唐以前,「孔孟」的道統必非理所當然;先秦以至兩漢,多以「孟荀」並稱,在道統的論述上也多以「周孔」而論而非「孔孟」。是以必須理解的是,孔子作為儒學的最重要源頭之一,這當然無庸置疑;但在孔子之後,儒學的發展卻是動態而多元的。 可以說,孟子在孔子之後,認為仁義作為孔子與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必要而正確的進路,是以從孔子思想中開展性善論與仁政的思想,是一特別強調主體道德與形上根源的思想體系。然而,在孟子之後,荀子亦以繼承孔門思想為職志,但他認為孟學強調形上根源的心性論系統太過幽隱而無法於現實中印證,是以荀子將孟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企圖轉化孟學體系,回歸孔門真義。 荀子從孟子道德形上學轉向新的儒學型態,這可以說是一種回歸性轉向──透過轉向回溯孔門思想;而這樣的回歸,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性回歸──以其所詮釋的孔子思維為核心,將其所認為的孔學創建為一套儒學系統與典範;相對於孟學以現代的語境可表述為「道德形上學」,而荀學的典範可以稱之為「倫理經濟學」。 由此必須正視儒學歷史的發展脈絡,了解到所謂的「道統」不是唯一的,在儒學史的進程中,始終呈現著複數真理;宋明以降將荀子作為儒學的他者進行批判與揚棄,當然有其時代意義與思想價值。但是同樣的不應該忽略在儒學的進程中,孟子也同樣曾被荀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與揚棄,這樣的儒學體系與脈絡亦有其時代意義與思想價值。 當然,這兩種體系與典範孰是孰非、何優何劣是可以進行論辯與選擇的,但在進行判教之前,必須先承認每一個典範其在歷史上的正當性意義與價值;唯有不以先入為主的態度去批判任何一個儒學典範,肯認其時代的脈絡與進程,那麼進一步的選擇與評價才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也就是說,宋明以降的儒者可以不認同荀子,但不能夠繞過荀子。由此必須了解到,孔孟作為道統,道德形上學作為儒學的核心,不是本然如此、亦非想當然耳;今日所習以為常的儒學圖式,是宋明儒者的努力與建構──而此一典範也非儒學永恆不變的真理與形象。 是以可以說,今日所熟知的孟學典範是宋明儒者對於孔孟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孔孟」的道統是以「道德形上學」的思維去建構起來的儒學典範;是以儘管孟子本身未必是有意識地將其理論作為「道德形上學」開展,但因為「孔孟」的概念是從宋明儒者與當代新儒家脈絡下所建構出的儒學圖式,因此有必要從孟學作為「道德形上學」的典範進行批判與反思,去回溯荀子將孟子視為他者的思維與企圖。 也就是說,本文企圖建立一個荀學視角──一個宋明以降被理所當然忽略與放棄的視角,去還原與重現荀子的時代脈絡與思考進路──為何荀子非要將孟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轉化與回歸?唯有在釐清了作為他者的孟子之脈絡後,才能夠進一步將荀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與轉化,如此也才有其正當性──荀子不是不能被批判,但必須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後,這樣的批判才有根基與意義。 是以,荀子的「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就有其必要與合理性。所謂的「倫理經濟學」(ethical economics)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即是認為人原初皆為充滿欲望與衝動的「經濟人」(economic man),那是個沒有道德感與內在價值根源的「個體」;與孟子的「道德人」(moral man)是截然不同的典範預設。而荀子之所以由此將「自然人」定義為「經濟人」,是一個社會脈絡的考察與建構,與孟子的形上根源性思考的進路不同;也正因為如此,荀子之所以明言「性惡」,正是因為他的理論建基於社群中個體與個體的互動──因為每個欲望無窮的個體在資源稀少性的現實情境下,必然會形成「爭則亂、亂則窮」的結果,這也正是荀子用以論證性惡之所以成立的進路。 因此,荀子在戰國末年時代更加混亂,而私有制逐漸形成的脈絡中,批判孟子的「求放心」之自覺修養不可行且不切實際,是以有意識地對此進行批判,並由「經濟人」的理論預設,開展其重勸學、重禮法的修養論與政治論;可以說其目的即在於更有效率與效能地去達到治亂的可能。但荀子在追求效率的進路中,並沒有放棄倫理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以可以說,他是在揚棄孟學形上學系統、吸納各家學說,將儒學開展出一個新的體系,結合今日所說的倫理學與經濟學的思維,所建構出用以回歸孔子以治亂世的「倫理經濟學」。
30

先秦儒家宗教性研究──以孔孟荀對「喪葬」、「祭祀」、「天」的觀點為討論中心 / Pre-Qin Confucianism Religious Studies──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zi for funeral ,sacrifice ,Heaven 's viewpoint.

梁右典, Liang,Yuo D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的論文題目是:「先秦儒家宗教性研究──以孔孟荀對『喪葬』、『祭祀』、『天』的觀點為討論中心」。主標題提供研究方向,副標題鎖定研究範圍,目的對「儒家宗教性」的持續思索。「宗教」與「宗教性」有同有異,需要進行概念區分;回顧學術動態,確定研究進路,成為第一章主要任務。一言以蔽之,「宗教性」是思想家對「喪葬」、「祭祀」、「天」的態度。第二章探討思想背景,「喪葬」與「祭祀」屬於「禮樂文化」的一環,與「宗教」思想密切相關;然而,孔孟荀有別之前「宗教」傳統,能夠賦予新義。本文研究他們的「宗教性」面向為何。「喪葬」與「祭祀」方面,從現代用語來說,上述兩項議題涉及「生死大事」與「鬼神世界」,以「宗教性」意涵理解是可以嘗試的研究進路,在此得到有力支持。除此之外,「天」涉及「超越層面」、「終極關懷」,必須與思想家認同的價值根源結合來看。可以明白「天」「人」並非毫無關聯,與「宗教性」內涵也息息相關。以上所說,分別在第三、四、五章進行分析論證;而在第六章進行整體研究,得到孔孟荀宗教性中「思想脈絡」演變所呈現的意義、與「出土文獻」對照所反映的面貌、和「西方文化」比較所凸顯的特色。第七章結論統整全文內容,展現先秦儒家孔孟荀宗教性,作為全文結束。 / This is a study of Confucius,Mencius and Xunzi religious articles.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ask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religiosity.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background.About funderal and sacrifice,Confucius,Mencius and Xunzi different from the past,can give new meaning.Heaven involve transcendence,ultimate,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religiosity.These are the third,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Chapter VI of the overall study,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Chapter VII is the conclusion.

Page generated in 0.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