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2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7
  • 6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特別權力關係的演變論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的制定及實施

吳明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長期以來對於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一貫承襲德國的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使得公務人員的行政爭訟權受到相當的限制,以致公務人員遭受到違法或不當侵害時的救濟途逕明顯不足,影響公務人員的權益保障至鉅。所幸在二十世紀的民主時代中,公法理論正隨著政治理論而不斷改變,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已成為往昔政治制度下的過時產物,在當前強調合法與公平的時空環境下,特別權力關係的概念自然必須有所修正與轉變。此種變遷趨勢,主要表現在:1.特別權力關係範圍縮小;2.涉及基本權利限制者,亦應有法律之依據;3.許可提起行政爭訟三方面。 一般而言,對於公務人員保障制度或有仁智之見,惟其中心概念均以公務人員依法為國家所任用,其在職期間凡依憲法及其他各種相關法規所享有身份、工作、生活、職務、服務、請假,人事處分公正處理等各種法定權益,應受法律保障,如於遭受違法或不當之不利益處分時,得透過陳述、申訴、訴願、行政訴訟、協議及仲裁等法定救濟途徑維護其權益,而凡屬就此等權益所設保障的措施均為保障制度的範疇。 由於有關我國公務人員保障事項,在保障專法制定前並無單獨之立法,僅分別散見於公務員服務法、公務人員考績法、公務人員俸給法、公務人員任用法等個別法令中。故為健全我國人事法制,加強保障公務人員權益,亟須研擬統一我國保障法制的公務人員保障法,俾便規範公務人員保障事宜。考試院為貫徹憲法所賦予之職掌,除參酌世界各主要民主國家公務人員保障制度外,並衡酌我國國情,擬訂「公務人員保障法草案」,終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九日經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四次會議三讀通過,並由總統以八十五年十月十六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八五○○二四九二八○號令公布,我國首部公務人員保障專法於焉誕生。 眾所週知,公務人員的權益保障應在兼顧人權法治與機關業務推動需要的原則下,作出合理及具體的明確規範,俾能據以遵循。現行公務人員保障法雖仍存在若干問題頗值探討,惟此等法制的建立既為新的嘗試,其成效自有賴實際經驗的檢證,與各機關不斷地提供意見,始能有所充實改進。因此,基於公務人員權益保障與建立保障法制常規的立場上,仍應給予高度肯定與支持。 本研究全文約十四萬字,共分為七章,可摘要敘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首先指出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說明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及本文在研究上遭遏的限制,最後則是剖析整部論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 公務人員保障的相關概念探討:對於在研究前所應具有的若干概念,加以簡要說明,俾能釐清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上的基本觀念。 第三章 特別權力關係理論檢視:除對特別權力關係理論概說加以論述外,亦指出其所受的檢討及批判,同時就其變遷的趨勢與方向予以分析。 第四章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其內涵:簡要介紹世界上主要民主國家在公務人員保障制度方面的實施概況與探討公務人員保障法制定前既有的相關法令規定。此外,另就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的制定與內容予以闡述,且對該法制定前後的有關措施作比較性的分析。 第五章 公務人員保障法的施行:本章係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的背景、職權與功能...等,以及公務人員保障案件實例上的處理情形加以探討,俾能對現行公務人員保障制度推行實況有所瞭解。 第六章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制度受特別權力關係演變的影響:探究我國公務人員保障制度受特別權力關係演變的影響;內容除包括權利保障上質與量的轉變外,尚涉及我國人事政策中考績與懲戒制度的重行檢討。 第七章 結論:分別說本文的研究發現、檢討與建議提出報告,希望有助於公務人員保障制度及相關措施的合理改進。
2

我國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之探討─兼論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影響

周佳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庇護性就業作為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多元選擇之一,這項就業服務在歐美國家施行了一世紀已久,目前尤其以心智障礙者為此服務的主要使用者,各國文獻均對於推動庇護性就業的利弊有所探討,但究竟應淘汰或保留庇護性就業措施,至今仍未有一致共識,而基於不同的原則精神與哲學觀點,歐洲與美國在庇護性就業服務上也發展出相異的經驗軌跡。我國對於庇護性就業服務的概念,早期多停留在社福組織與身障者之間的服務關係,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通過之後,才確立將庇護工場定位為一般營業場所,也是身心障礙者的正式就業場所,存有勞資關係。同時,職業輔導評量服務也成為身心障礙者是否能擁有庇護性就業員工資格以進入庇護工場的重要機制,代表在身權法通過以後,職業輔導評量在庇護性就業職場的運用上,也有相當程度的責任加重。 有鑒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在我國正處於發展變動之際,本研究期待以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作為我國參考,並針對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運作中的重要代表:雇主(庇護工場代表)、職業輔導評量人員(職評服務代表)以及主管機關(地方勞政代表)進行深入訪談研究,以三者觀點瞭解現階段我國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現況、問題,以及未來挑戰。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通過對於庇護工場、職業輔導評量與地方勞政主管機關三方面都造成相當影響,研究發現如下: 1.庇護工場方面:(一)由民間機構辦理庇護工場立案的阻礙與困難,使服務單位在申辦過程中遭受不少挫折。(二)生產與營利導向衝擊服務使命,更鮮明地強化了勞方與資方的對立關係。(三)對庇護性就業者的就業能力篩選,使庇護工場逐漸傾向提高服務對象的職能要求。 2.職業輔導評量方面:(一)職業輔導評量成為進/出庇護性就業職場的重要服務機制,若身心障礙者若就業能力上已不適任原職場,經職評結果認定後,職場可免除其資遣義務。(二)職業輔導評量與庇護性就業職場的互信關係仍需加強。職評人員有時會遭受庇護性就業服務方的質疑,原因多半出在不信任職評服務的專業判斷,也認為職評報告可受人為影響刻意操控。 3.地方主管機關方面:(一)身權法的施行也讓地方勞政機機主動投入更多公共資源設立庇護性就業職場,並更積極研擬未來的相關配套措施。(二)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庇護性就業職場在管理經營技能與資源的導入。
3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改進探討

周信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間在過去一直被強調為特別權力關係,而有別於人民與國家間之一般權力關係,故公務人員權利常受限制,保障亦不受重視。隨著二次大戰結束,興起對基本人權保障的重視,形成一般民主國家憲政思想的主流,在此思潮衝擊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無論在實務上或理論上,均已大幅修正,使得公務人員之保障逐漸為各國所重視,另一方面,普遍體認到唯有在具備程序保障的地方,才會有真正權利的保障。我國因向來囿於傳統特別權力關係鉗制,以往我國行政法院對公務人員在公法上之爭議案件得否爭訟,傳統上均持否定態度,然而自從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一八七號解釋公布,開啟了公務人員退休金案件得予爭訟之先例,變更了因公務人員關係發生爭執不得爭訟之解釋與判例,使公務人員之權益救濟產生質變。不但使我國公務人員與國家的特別權力關係開始改變,也使得有關法律必須修正,以符合大法官解釋憲法的意旨,並促使政府重視公務人員權利保障的問題。 過去在我國著重於行政機關所為之決定或行為是否符合實體法之規定,至於這些決定或行為應依循那些程序或方式作成,卻不是注意重心。然隨著國內政治的解嚴,法治建設努力下,已漸體認到一項行政決定是否合法正確與作成該決定處理程序及方式有密切關係。本文遂以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為分析基礎,探討對現行公務人員權益保障之影響,希望在推動公務人員權益保障法制化之際,亦能重視權利必須透過程序方能實現的潮流,達到保障公務人員權益的理想境界。本論文共八章,撮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 本章分為四節,分別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研究途徑與限制及論文的研究架構加以闡明。 第二章:救濟程序的法理基礎 藉對「人性尊嚴」、「民主國」、「法治國」、「正當法律程序」等實質憲法上基本原則觀念探討,以瞭解救濟程序思想淵源。 第三章:救濟程序與公務人員保障 本章旨在藉對救濟程序功能的探討瞭解其公務人員權益保障的意義,並從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演變,探究對救濟程序影響。最後並介紹美、日、德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以為我國制度改進參考。 第四章: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程序行為的內涵與檢討 本章旨在探討救濟程序中各種程序行為(調查證據、迴避、閱覽卷宗、陳述意見及聽證)對公務人員權利保障影響,並以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探討其必要性與現行規定缺失,最後並探討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 第五章: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的現況檢討 我國過去囿於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鉗制,對公務人員權利保障的範圍多所限制,自大法官議決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後,逐步放寬公務人員權利救濟的範圍,更加上公務人員保障法的施行,使公務人員救濟體系發生根本的改變。本章除探討演進情形外,並檢討現行公務人員權益救濟體系。第一節說明大法官歷次解釋對救濟體系的影響;第二節探討公務人員保障法實行後救濟體系的演變與爭議;第三節檢視保障法中復審、再復審規範程序行為及所面臨問題;第四節檢視保障法申訴再申訴規範程序行為及所面臨問題。 第六章:我國公務人員懲戒管轄權的歸屬 目前我國公務人員懲戒涉及行政權、司法權及監察權三者之間運作,由於管轄的確定,影響後續救濟程序,因此有必要對公務人員懲戒權歸屬作一合理釐清。本章從現行懲戒制度與懲處制度規定(包括憲法、行政法規定及大法官的解釋),探討懲戒權歸屬爭議之所在,並從外國立法例及法理上,推論公務人員懲戒權適當歸屬。 第七章:我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程序的展望 本章第一節從我國現制缺失及外國制度特點的角度,檢視研擬中公務員懲戒法草案、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及新修正訴願法相關條文規定對公務人員保障法的影響。第二節另從行政效率觀點,探討救濟程序如何與行政機關運作效率保持平衡。 第八章:結論 針對前面章節之討論結果,分別就基本觀念及法令規定方面提出本文研究的發現、檢討及提出建議,希望從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合理的改進,有助於落實公務人員權益保障。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頁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頁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頁 第二節 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 ---------------------------------------------3頁 第一項 基本概念 ---------------------------------------------------------------------3頁 第二項 研究範圍 ---------------------------------------------------------------------7頁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限制 -------------------------------------------------8頁 第一項 研究途徑 ---------------------------------------------------------------------8頁 第二項 研究限制 ---------------------------------------------------------------------9頁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頁 第二章 救濟程序的法理基礎 --------------------------------15頁 第一節 人性尊嚴理念 ----------------------------------------------------15頁 第一項 人性尊嚴的意義 -----------------------------------------------------------15頁 第二項 人性尊嚴的功能 -----------------------------------------------------------17頁 第三項 人性尊嚴與救濟程序的關聯性 -----------------------------------------20頁 第四項 人性尊嚴在我國實務上見解 --------------------------------------------21頁 第五項 小結 --------------------------------------------------------------------------22頁 第二節 民主國原則 -------------------------------------------------------23頁 第一項 民主國意義 -----------------------------------------------------------------23頁 第二項 民主國的內涵 --------------------------------------------------------------25頁 第三項 民主國原則與行政救濟的關聯性 --------------------------------------26頁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27頁 第五項 小結 --------------------------------------------------------------------------27頁 第三節 法治國原則 -------------------------------------------------------28頁 第一項 法治國基本概念 -----------------------------------------------------------28頁 第二項 法治國的發展 --------------------------------------------------------------29頁 第三項 法治國的內涵 --------------------------------------------------------------30頁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33頁 第五項 小結 --------------------------------------------------------------------------34頁 第四節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35頁 第一項 正當法律程序的濫觴與意義 --------------------------------------------35頁 第二項 正當法律程序的內涵 -----------------------------------------------------38頁 第三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41頁 第四項 小結 --------------------------------------------------------------------------45頁 第三章 救濟程序與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47頁 第一節 救濟程序功能 ---------------------------------------------------47頁 第一項 維護人性尊嚴 --------------------------------------------------------------48頁 第二項 保障合法權益 --------------------------------------------------------------48頁 第三項 增進行政權力品質 --------------------------------------------------------49頁 第四項 實現法治行政目的 --------------------------------------------------------49頁 第五項 提高行政效能 --------------------------------------------------------------50頁 第六項 小結 --------------------------------------------------------------------------51頁 第二節 特別權力關係演進對救濟程序的影響 ---------------------51頁 第一項 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51頁 第二項 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演變 -----------------------------------------------55頁 第三項 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突破與發展 --------------------------------------59頁 第三節 美日德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 ------------------------------73頁 第一項 美國救濟制度 --------------------------------------------------------------73頁 第二項 日本救濟制度 --------------------------------------------------------------81頁 第三項 德國救濟制度 --------------------------------------------------------------87頁 第四項 小結 --------------------------------------------------------------------------95頁 第四章 公務人員保障法程序行為的內涵與檢討 --------98頁 第一節 調查證據 --------------------------------------------------------98頁 第一項 調查證據的內涵 -----------------------------------------------------------98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04頁 第三項 小結 ------------------------------------------------------------------------106頁 第二節 迴避 -------------------------------------------------------------107頁 第一項 迴避的內涵 ---------------------------------------------------------------107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11頁 第三項 小結 ------------------------------------------------------------------------112頁 第三節 閱覽卷宗 -------------------------------------------------------113頁 第一項 閱覽卷宗的內涵 ---------------------------------------------------------113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17頁 第三項 小結 ------------------------------------------------------------------------118頁 第四節 聽證與陳述意見 ----------------------------------------------119頁 第一項 聽證的內涵 ---------------------------------------------------------------120頁 第二項 陳述意見的內涵 ---------------------------------------------------------126頁 第三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檢討 ---------------------------------------129頁 第四項 小結 ------------------------------------------------------------------------132頁 第五節 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 ----------------------------133頁 第五章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的現況檢討 ---135頁 第一節 大法官解釋對救濟體係的影響 ----------------------------135頁 第一項 大法官解釋對公務人員權益救濟之改變 ---------------------------135頁 第二項 對救濟程序的衝擊 ------------------------------------------------------139頁 第三項 小結 ------------------------------------------------------------------------142頁 第二節 保障法實行後的轉變與爭議 -------------------------------144頁 第一項 公務人員保障法之立法緣起 ------------------------------------------144頁 第二項 與其他法律之適用關係 ------------------------------------------------145頁 第三項 保障法適用對象 ---------------------------------------------------------146頁 第四項 保障法實體保障項目 ---------------------------------------------------147頁 第五項 小結 ------------------------------------------------------------------------149頁 第三節 復審、再復審程序之檢討 ----------------------------------151頁 第一項 程序的開始 ---------------------------------------------------------------151頁 第二項 程序的進行 ---------------------------------------------------------------155頁 第三項 程序的結束(決定)----------------------------------------------------158頁 第四項 小結 ------------------------------------------------------------------------162頁 第四節 申訴、再申訴程序之檢討 ----------------------------------163頁 第一項 程序的開始 ---------------------------------------------------------------163頁 第二項 程序的進行 ---------------------------------------------------------------166頁 第三項 程序的結束(決定)----------------------------------------------------166頁 第四項 小結 ------------------------------------------------------------------------168頁 第六章 我國公務人員懲戒管轄權的歸屬 ---------------170頁 第一節 懲戒與懲處的區別 -------------------------------------------170頁 第一項 懲戒制度 ------------------------------------------------------------------170頁 第二項 懲處制度 ------------------------------------------------------------------176頁 第三項 區別關係 ------------------------------------------------------------------179頁 第四項 競合關係 ------------------------------------------------------------------184頁 第五項 小結 ------------------------------------------------------------------------186頁 第二節 法律上的爭議 -------------------------------------------------187頁 第一項 憲法上的爭議 ------------------------------------------------------------187頁 第二項 行政法層次的爭議 ------------------------------------------------------189頁 第三項 小結 ------------------------------------------------------------------------191頁 第三節 懲戒權歸屬的適當性 ----------------------------------------192頁 第一項 分梳彈劾權與懲戒權的關係 ------------------------------------------193頁 第二項 懲戒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可行性 ------------------------------------194頁 第三項 小結 ------------------------------------------------------------------------195頁 第七章 我國公務人員救濟程序的展望 ------------------197頁 第一節 相關法律草案規定 -------------------------------------------197頁 第一項 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 ------------------------------------------------197頁 第二項 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 ---------------------------------------------------199頁 第三項 訴願法修正條文 ---------------------------------------------------------202頁 第四項 小結 ------------------------------------------------------------------------205頁 第二節 救濟程序與行政效率 ----------------------------------------206頁 第一項 衝突觀念成因 ------------------------------------------------------------207頁 第二項 救濟程序與行政效率得取得平衡 ------------------------------------208頁 第三項 小結 ------------------------------------------------------------------------209頁 第八章 結論 ---------------------------------------------------210頁 第一節 發現與檢討 ----------------------------------------------------210頁 第一項 基本關念方面 ------------------------------------------------------------210頁 第二項 法令規定方面 ------------------------------------------------------------213頁 第二節 建議 -------------------------------------------------------------215頁 第一項 基本觀念面 ---------------------------------------------------------------215頁 第二項 法令規定面 ---------------------------------------------------------------217頁 參考書目 --------------------------------------------------------220頁 圖 表 目 次 圖1-1行政程序三部曲 ---------------------------------11頁 圖1-2我國公務人員法規範權益救濟體系 -----------------12頁 圖1-3研究架構 ---------------------------------------14頁 圖5-1大法官解釋救濟途徑 ----------------------------143頁 圖5-2保障法救濟體系 --------------------------------150頁 圖5-3保訓會處理保障案件處理流程 --------------------162頁 表6-1:懲戒制度與懲處制度之區別 ---------------------183頁
4

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 ce in korea

權赫俊, Kwon,Hyuk 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保護汽車意外事故受害者,韓國於1963年制定「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Automobile liability security law),即為「強制汽車損害賠償責任保險」(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的法律基礎,本法對於汽車意外事故所因起之損害賠償責任,在民法上優先適用,成為民法(不法行為)之特別法,而規定強制投保汽車責任險為取得牌照之前提要件,並採用接近無過失責任主義及認定受害者直接請求權。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制施行以來經過數次之修正然而仍然存有許多缺失,如保險金額過低等,而社會大眾對其服務品質依然不滿,因此無法滿足充分保障之需求。在此種情況下,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應何去何從?如何加以改進?則為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之動機。本論文之研究範圍為著重於改革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本文先擬以汽車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為始,進而說明韓國之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及強制汽車損害賠償責任保險制度之內容,最後提出筆者管見,強調欲期改革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達建立健全完善之制度及保護受害人之目的,作為結論。本文若對中韓兩國車禍賠償問題之合理解決果能有所助益,則甚幸矣!
5

非營利組織推動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 / A Study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mote Diversity Management:The Case of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黃欣儀, Huang, Hsin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焦點為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而在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以第四章規範及引導政府、民間企業一同促進就業。但身心障礙勞工,無法只仰賴政策保障,緩不濟急,其需透過特殊職業訓練來融入社會,並渴望有一個機構能作為和雇主、政府間的橋樑。在新的全球治理觀念下,這個要角當為非營利組織,該等組織除了在國內蓬勃成長外,還拓展至其他國家。而在台灣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當中翹楚就屬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該基金會並把台灣經驗傳遞到如馬來西亞、越南、中國四川等地區,其中馬來西亞的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是伊甸的第一個海外姐妹會。 本研究區分出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內涵:人力資源層面、組織建制層面、文化價值層面,和實務內涵:法案政策層面,即美國發展的四階段—平等就業機會、弱勢優先、重視差異性、多元化管理。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分析我國目前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政策,包含: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服務、定額進用政策、設置與運用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視覺功能障礙者之工作權優先保障等。並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個案主體,觀察其推動國內及跨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各層面策略、現況、困境,跨國部分以馬來西亞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為代表。 本研究發現:一、我國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及實務內涵仍待更多文獻及研究補充;二、我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法令精神和政策發展與國際接軌,雖然腳步較美國緩慢,但已從「重視差異」邁向「多元化管理」階段;三、政策需仰賴更密集人力資本的投入來從事推廣;四、政策單從公部門角度思考籌劃有其侷限性,缺乏創意與彈性;五、伊甸基金會的職業與能力訓練計畫,是整合身心障礙者生活與就業服務的全方位體系,從該計畫所呈現的人力資源策略、組織建制策略、文化價值策略、法案政策創建策略中均發揚出多元化管理的精神;六、伊甸基金會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對身心障礙者、雇主、政府均有正面影響力,但資源困窘與補助縮減讓服務工作變得吃力;七、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以伊甸的基督教精神與服務模式立基並傳承延續;八、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揉合台灣經驗與馬來西亞本土特色,發展出嶄新的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策略,不同分會自主運作落實在地深化服務;九、馬來西亞欠缺保障身心障礙者的完整政策法案,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態度,還有對相關福利的重視程度,是未來多元化管理發展能否漸臻成熟的關鍵;十、多元文化與族群是馬來西亞最珍貴的資產,但也加深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挑戰性。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茲歸納本研究建議如下:一、未來相關多元化管理研究,可針對其他多元化表徵、身心障礙者政策、研究主體、國家地區做研究;二、期許我國政策,應追求實現各層面環境的無障礙化,並確保不同障別之身心障礙者,皆能獲得資源使用、就學機會、生活及職業重建、輔導創業等服務;三、伊甸基金會在國內應加強輔導身心障礙者、雇主的心態調適,還有倡議改革社會福利資源的配置;四、伊甸基金會在國外可參考扶植双福發展協會的做法,讓其他海外分會各自成長獨立;五、双福發展協會可藉由與其他鄰近國家非營利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聚合成積極鞭策政府的力量,並累積資源,朝專業化組織發展,成立更多分會以服務到不同地區的身心障礙朋友。
6

日・韓の医療保障法制における低所得者保護

朴, 惠嫄 25 November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18637号 / 法博第168号 / 新制||法||149(附属図書館) / 31551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稲森 公嘉, 教授 村中 孝史, 教授 髙木 光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7

身心障礙者自立支援法制之介紹 ──以日本障礙者總合支援法與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0條個人支持服務為中心 / Introduction of support scheme for independent living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Focusing on the Services and Suppor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Japan and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ights Protection Act of Taiwan

陳芃伃, Chen, P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心障礙者如同一般人,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權,但因其障礙使然,如要達到自立生活,時常需要藉助外界的協助。障礙者自立生活已逐漸成為障礙者社會促進的制度典範,在如此的前提下,支援障礙者的自立生活的自立支援措施,應為如何的設計,應為障礙者社會促進措施的研究要點所在。本文旨在從日本與台灣的學界及實定法中,探尋障礙者福利措施的典範移轉,以及從「自立」於社會保障法上及障礙者社會促進中的意義,剖析障礙者自立支援措施的應有樣貌,並進而藉此檢視及分析日本與台灣身心障礙者法制中具體的障礙者自立支援措施,提出本文的比較結論,期待能對我國的身心障礙者社會促進法制未來的改革,提供比較法上的參考。本文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用詞定義、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探討身心障礙法政策的典範移轉。本章將先針對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法制的典範移轉進行論述,再介紹身心障礙者的自立生活運動的國際脈絡,其理念、內容、發源及於亞洲的擴散。 第三章探討「自立」及「自立支援」於日本社會保障法脈絡中的意義。本章將從日本學說及實定法進行剖析,目的為將對於「自立」概念論述較深入的日本狀況,引為參考標的。 第四章為探討日本障礙者自立支援法及障礙者總合支援法之法制。從其發展脈絡,到具體的法制內容介紹,使讀者一窺日本對於障礙者支援法制之中心─障礙者總合支援法之樣貌,並對本文後續章節之我國與日本制度的比較進行鋪陳。 第五章為將先針對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與障礙者自立生活較有相關的個人支持服務進行介紹,再進行台日制度的比較分析。 第六章為本文結論,本文將於本章呼應本文研究動機及目的,提出結語。
8

中国における妊娠出産の支援策の考察

刘, 莹 23 Sept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19948号 / 法博第193号 / 新制||法||156(附属図書館) / 33044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稲森 公嘉, 教授 村中 孝史, 教授 潮見 佳男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9

臺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制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ison of Legal Systems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in Taiw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林炫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年所得保障的問題,是所有工業化國家所共有的社會問題。臺灣、德國與美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都是採用所謂的「三層保障的模式」。第一層保障為國家所建立的強制性社會保險制度,第二層保障為企業或雇主所設立的企業退休給付制度,第三層為個人的自我預護(包括儲蓄、保險、置產等)。本文主要是探討第二層的「企業退休給付制度」之法律問題。臺灣的「企業退休給付制度」(也稱之為「企業退休金制度」),是採強制性為主,自願性為輔的雙軌制度,自願性制度所佔比例無足輕重。在強制性制度中的實施型態是採「單數型態」,而且由「單一組織」承擔實施。美國的「企業退休給付制度」稱為「年金(退休金)計劃(pension plan)」,德國的「企業退休給付(betriebliche Altersversorgung)制度」也稱為「企業年金(Betriebsrenten)制度」。這兩個國家向來都是採用自願性制度,「實施型態」與「實施機構」也都是採「複數型態」。 關於企業退休給付的法律保障,臺灣於1984年在勞動基準法中納入「退休規定」,對勞工退休金制度的設立、實施型態、實施機構、財務準備與給付內容皆制定最低的法律標準,然而對於勞工的退休金期待利益如何保障與雇主陷於支付不能時退休金請求權如何保障等重要問題,皆欠缺規定。德國於1974年制定「改善企業退休給付法」,採有限度的立法,對已設立的企業退休給付制度制定最低法定基準,特別注重「退休給付期待利益之保障」與「退休給付支付不能時之保障」;同一年美國也制定「勞工退休所得保障法」,採取全面性的立法,不僅注重「勞工退休給付權利之保障(包括對退休給付期待利益之保障)」,也同樣針對「退休計劃之終止與支付不能的情形」設有特別的保障。 本文主要是以臺灣的「勞基法退休規定」,德國的「改善企業退休給付法」與美國的「勞工退休所得保障法」等法律規定為基礎。針對同一問題,分別探討臺灣、德國與美國的法律制度。第一節首先探討企業退休給付制度之歷史發展,企業退休給付制度究竟如何形成?如何逐步擴展?法律如何回應?在立法之後又面臨何種問題?第二節首先討論退休給付制度的核心法律概念,以及其如何與雇主的其他給付相區別。接著進一步探究勞工請求雇主給付退休金之法律基礎為何?然後再探討企業退休給付之法律性質。第三節分析企業退休給付制度,以何種型態實施,如何運作,在組織上產生何種法律關係。第四節探討企業退休給付的財務準備。第五節以給付為中心,探討企業退休給付的一般法律保障,包括:請求退休金的法律要件為何?請求範圍如何決定?如何與社會保險給付整合?如何支付?在面對通貨膨脹壓力時又如何因應?第六節探討企業退休給付期待利益如何保障之問題,詳細探討德國與美國為何要保障退休給付期待利益?在何種情形下,退休給付期待利益不可喪失?勞工退休時,退休給付期待利益如何實現為退休給付,如何計算其數額?勞工離職時,可否一次結清將來的退休給付權利?勞工轉換工作時,退休金債權是否可隨同移轉?最後一節探討退休給付發生支付不能之情形時,有何解決辦法?第五章比較三國退休給付法律制度有何異同?有何優缺點?並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提的「勞工老年附加年金保險險制度」草案,與「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之優缺點,並探討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法律改革是否存在其他不同的途徑。?最後一章總結前面各章之研究所得作成結論。 / Old-age income security is a sharing social problem of all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ree tiers (pillars) of economic security」 has been used for solving this problem in Taiwan, Germany and U.S.A. The first tier is obligatory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countries; the second tier is the composition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created by companies or employers; the third tier is personal advance arrangements (include saving, purchase of insurance, investment, etc.). This dissertation concentrates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in Taiwan is a double-track institution. While the voluntary part of it is rather insignificant, this institution is mainly in obligatory part. This obligatory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is designed to be only one type - defined benefit plans, and there is only one designated funding agency - the Central Trust of China. In U.S.A.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used to be called “private pension plans”; in Germany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used to be called “company pensions (Betriebsrenten)”. These two countries adopt voluntary institutions. The types and funding agencies of their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are plural.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pension, the relevant laws were enacted in Taiwan, Germany, and U.S.A. Regulations about employee retirement benefits were included in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enacted in 1984 in Taiwan. These regulations created minimum standar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requirement of benefit, funding and funding agency, benefit formulas of retirement plans. However these regulations lacked protection of pension expectations and rights to pension against insolvency or bankruptcy of supporting employers. In Germany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about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are to be found in the “Act on Company Pensions” in force since December 1974. This Act regulated very limitedly. It established minimum standards for company pensions, especially relating to protection of pension expectations, and pension benefit rights against insolvency of supporting employers. In the same year the “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of 1974 (ERISA) was enacted in U.S.A.. This comprehensive employee benefit law not only stressed on protection of employee benefit rights (including protecting vesting right), but also created insurance for pension plan termin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compares the legal institutions relating to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in Taiwan, Germany and U.S.A.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statute laws relating to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of these three countrie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2、3 and 4 discuss the legal institutions relating to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of these three countries. In each section of each chapter the sam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Section 1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laws, including how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have formed and expanded, how the law regulated, and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caused after enactment of the law relating to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Section 2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re legal concept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in each country, and how it differentiates from other benefits of employers. Then this section probes into the legal bases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clai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Section 3 analyzes different types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how they operate, and legal relation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Section 4 explores pension funding. Section 5 discusses the general legal protection of pension benefits, including participation, requirement of benefit, payment of benefit. The question of how supplementary pension integrates with social security benefit and counteracts the effect of inflation is also discussed. Section 6 discusses how the relating laws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protect pension expectations, why the laws of Germany and U.S.A. protect pension expectations, when the pension benefit rights are nonforfeitable, how the nonforfeitable benefit is accrued, under which condition a nonforfeitable benefit can cash out, and whether the nonforfeitable benefit is portable when the employee changes the job? 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legal protection against insolvency of employers or termination of pension plans. After comparing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and its legal protections of Taiwan, Germany, and U.S.A.,chapter 5 examin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recent drafts of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reforms proposed by CLA (Council of Labor Affairs)in Taiwan. One is “Draft of the Old-age Supplementary Insurance of Employees” , and the other is “Draft of Employee Pension Act “ . The possibilities of having other ways for reforming supplementary pension plans institution of this country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The last chapter put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s into a conclusion.
10

員工持股計畫中受任人義務之研究 / A study of fiduciary duty under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李松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員工持股計畫是由財經律師Louis Kelso所創,在美國已行之多年,廣為美國企業所採。最早的員工持股計畫是一種為了和平地從資本家手中移轉資本給員工、縮減貧富差距的工具。為了使這個計畫可以持續有效地運作下去,立法者將員工持股計畫為退休金計畫的一種,使員工必須長期持有股票,直到退休。然而在實務運作上,員工持股信託經常被運用為防止敵意併購的工具。尤有甚者,某些公司內部人會利用員工持股計畫為自己取得大量資金、移轉投資風險,但仍可保留對於公司的控制力。這些行為都有可能對股東及員工造成不利的影響,但在現行法制下,只能仰賴司法者透過判決保護這些經濟及資訊上的弱勢族群。 在台灣,員工持股計畫雖然已廣為許多企業所採用,但是發展了將近20年,只能成為另一種員工持有股票的工具。員工擁有的股票數量並不足以使其在股東會上贏得一個受公司內部人重視的地位,也不足以倚賴這些股票作為退休金之用。這種規模上的差異是台美員工持股計畫最關鍵的不同點。小規模雖然使員工持股計畫帶來的優勢少了許多,但相對地也減低許多代理成本,至今未有員工持股計畫侵害大量員工利益的事件爆發。然而這不表示員工持股計畫在台灣就是個可以被忽略的問題,若能在未來建立一套有效率的立法制度,使員工持股計畫的規模擴大,員工將可因此享受到更多公司盈餘,並且使其退休生活受到保障。相對地,參考美國員工持股計畫的問題後,也可以預先設想未來可能發生的弊端,未雨綢繆。本文相信,一個有效率的員工持股計畫,可以實現解決貧富不均的理想。 /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ESOP) which is created by Louis Kelso is brought to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Many enterprises use it as their retirement pension plan. The earliest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to transfer the capital frome capitalists to labors and reduce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In order to make the plan work out continueously and effectively, the legislator devise ESOP as a pension fund which makes employee own stock chronically until they retires. However, in practice, ESOP is usually exercised for preventing hostile takeover. Moreover, some company insiders may use ESOP TTO get a great deal of capital and transfer the investment risk, but still own the controlling power to their company. This behaviors will cause some harmful effects to the shareholders and the employees, but i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the only one we can depend is the judge who can protect the minority in the economic and the information. ESOP is exercised by many enterprises in Taiwan. But after 20 years, it can only become one of the tools which assist employees to acquire company stocks.The number of shares which employees owns can’t make them have a posi-tion which let the company insiders take account in the shareholder committee and have enough amounts for their retirement pensions.This disparity in scale is the keypoint what is different between Tiwan and the U.S. ESOP. Althoygh small scale makes the adventage of ESOP decrease, it reduce lots of agency costs. To this day, there’re not any events which injure the interests of employees by ESOP. Never-theless, it doesn’t mean that ESOP in Taiwan is a issue which can be neglected. If we can establish an efficient legal system and extend the scale of ESOP, employees can obtain more company interests and have a security of their retirement life.In the opposite, after researching the problem of the U.S. ESOP, we can assume the culpably misconduct which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and repair the house before it rains。I believe that a efficient ESOP can realize the idea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wealth.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