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1
  • 1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6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規劃方案與日本雇用保險制度之比較研究

蕭明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勞工失業問題存在於任何的經濟體制中,勞工失業後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薪資所得中斷,造成經濟生活的不安定,因而形成了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及社會問題。因此,各國政府為解決勞工失業問題採取了一連串的措施,在經濟措施方面,政府可能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來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勞工的失業率。在社會政策方面,政府採取失業保險、各項的失業輔助措施、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等措施,其目的在保障失業勞工的經濟安全及促使失業勞工能早日再度進入就業市場。 近年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傳統以勞力密集的產業因工資水準、環保問題及土地成本等問題紛紛外移,以及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產業形成某種程度的影響,因此,勞工的失業問題及失業後經濟安全問題成為政府與學者關心的焦點。 有鑑於此,行政院蕭萬長院長上任之後,把開辦失業保險列為其重大的勞工政策之一,其態度之積極勝於歷任的行政院院長。而對於開辦失業保險的法源依據早於民國五十七年於勞工保險條例七十四條中規定,但因政府對於國家財政考量以及工商企業界雇主的反對而一直遲遲未能開辦。如今,蕭內閣有決心開辦失業保險,對保障失業勞工的經濟安全而言具有正面的意義。 日本自從一九四七年制定失業保險法並施行,一九七四年重新制定雇用保險法,至今實施失業保險已有五十年的經驗,我國在實施失業保險之初,有參考外國制度之必要,以為政策施行之參考。本論文即以兩國制度的異同做一比較分析,以為我國施行失業保險制度之參考。
2

金融機構董監事暨重要職員責任保險之機制 —以強化董事會效能為中心 / The Research on the Directors and officers Liability Insurance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李雅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國際推廣之公司治理制度,非常重視董事會的專業能力,由於董事會是企業的幕後推手,舉凡公司長期策略、經營方向、任免高階主管等重大政策,莫不是董事會的權責,也攸關企業經營成效的良窳,因此如何提升董事會的效能,實為公司治理的共同課題。我國政府於1998年起開始,陸續宣導公司治理之重要性,並推動獨立董事、獨立監察人制度,以及制定符合國情之「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引導國內企業強化公司治理,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依我國現行相關法令,董事除對公司負有忠實與注意義務外,對於第三人就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其受有損害時,對該第三人亦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由於董事、監察人在人力、時間及所處環境等因素,難免會出現判斷失誤等情況,從而承擔重大的責任與風險,進而影響到部分專業人士擔任獨立董事之意願,董、監事暨重要職員責任保險制度可適時轉移董、監事之風險。故本研究以董、監事暨重要職員責任保險制度的規範為主軸,首先論述我國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銀行業、證券商及保險業董、監事主要責任,其次探討對董事會職能的影響,最後對健全公司治理結構與落實公司管控的有效性,提出董、監事暨重要職員責任保險制度予以法制化之建議,以落實公司治理並提升董事會之效能。 / The current proposed company governance structure emphasize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the board; as the board works behind the scenes of a corporation and is responsible for major policy and strategies such as a company’s long-term strategy, operational direction, hiring and firing high-level managers. These are all decisions that affect an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so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the board is a joint issue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Since 1998, the nation’s government has continued to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romoted structures such as independent boards, independent supervisors, and “publicly traded company corporate governance guidelines” that fit national culture to guide the nation’s corporations i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creasing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s current related legal regulations, the boar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yalty and care of the company but also must pay damages to third parties and companies if the company causes damages due to illegal activity. As the board and supervisors may err due to elements such as labor, tim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 shouldering major responsibilities and risks, this has affected the desire for certain professionals to hold board and supervisory positions so critical employee responsibility insurance mechanisms can suitably transfer the risk of board or supervisory members. This study explores critical employee responsibility insurance standards as the main topic by first discuss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ies of board and supervisory members in the natio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banks, security firm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We will then explore the board’s effect towards functions and finally propose suggestions to legalize critical employee responsibility insurance standards that promote healthy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to realiz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mpanies in order to appropri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boards.
3

各存款保險制度之研究

陳俊堅, CHEN, JUNJ-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約十二萬餘字,分八章二十三節,內容扼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論文結構。第二章存款保險制 度概說:首述存款保險制度之起源,次述各國存款保險制度之摘要,最後闡述存款保 險之重要性。第三、四、五、六章分別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聯邦儲蓄貸款保 公司、全國信用合作社出資保險基金)、日本、加拿大、英國、西德(存款保證基金 、儲蓄銀行保證基金、合作銀行保證基金)及我國等各國存款保險制度,就成立背景 、發展經過、資金來源、業務運作及對問題要保機構之處理等方面進行詳盡之研討。 第七章謹就上文介紹之各國存款保險制度,提出比較,以明其異同。第八章結論與建 議:歸納本文研究結果,提要扼要結論,強調實施存款保險之必要性,並參酌先進國 家經驗,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4

台灣健康保險制度演變與醫院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個案醫院為例

蔡錫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幾年來,台灣經濟的高度成長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國民的健康需求跟著提升,而健康需求的引伸性需求──醫療服務需求也隨著大幅增加,醫療事業早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產業。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康保險全面開辦,醫療支付制度的改變,加上不斷增多的醫療院所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導致醫院的經營遭逢莫大的衝擊和挑戰。因而,如何因應健康保險制度的變遷、制定有效的經營策略,便成為醫院經營團隊最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近年來醫院經營環境演變下,大型醫院應採行的策略與發展方向。有關分析乃以醫療產業經濟理論為基礎,以我國健康保險制度之變遷為主軸,配合相關大環境及產業環境與結構分析,然後以一家大型醫學中心為例,針對其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找尋有利的經營策略。資料蒐集除國內外相關文獻外,主要是與個案醫院高層決策者以及醫院幕僚人員進行非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作深入的分析比較。 研究的結果發現:1.個案醫院應該朝老人醫學領域發展,以建立能夠凸顯其優勢的經營策略。2.個案醫院應採多角化經營策略,同時開發自費及不受健保給付影響的醫療市場。3.個案醫院仍應繼續其差異化服務的競爭策略,以維持固有的競爭優勢。4.個案醫院應將旗下業務部門,依屬性與功能劃分為數個策略事業單位,同時發展一套嚴謹可行的策略規劃程序,以利總體策略之制定。5.醫院應尋求機會爭取制度的鬆綁,讓醫院能夠有更大的彈性重新整合內部資源,以強化醫院的經營體質與增進管理效率。
5

西藥產業導入企業間電子商務之研究

陳品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資訊科技與網路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促成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西藥產業中各行業如醫院、診所、藥局或藥商等雖然已普遍做到電腦化,然而其企業間卻依舊多採傳統方式交易往來。其無效率的效率的處理方式,促使面臨散於各地的資料不容易相互流通,企業無法能夠彼此交流、分享彼此有用的資訊。對此唯有導入電子商務的應用,強化產業上下游間資訊流通,才得以提升整體產業資源有效運用。 如果要以電子商務取代傳統交易方式,其發展的關鍵將不僅只在於促進資訊科技與網路的發展,而是要先瞭解整體西藥產業特性與產品特性,才能規劃出符合產業特性之電子化應用方案。本研究藉由個案訪談方式,來瞭解產業目前電子化現況與其電子化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而嘗試以健保局扮演主導者,推動西藥產業後續電子化。本研究提出健保用藥「包工不包料」方案,配合電子交易市集與倉儲物流技術的應用,由健保局帶領各級醫療院所、藥廠與藥品物流業進行產業電子化。 而健保用藥「包工不包料」方案的提出,對於西藥產業與健保制度而言是一個嶄新的方案,將有助於改善藥價黑洞。在推動此方案同時,應考慮執行相關配套方案,如調整健保給付標準、制訂標準給藥量...等等政策的實施,以免產生可能的弊端。最後考量實際環境本研究提出具體的執行步驟,以供健保局在未來實行「包工不包料」方案的參考。 關鍵詞: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西藥產業、產業電子化
6

存款保險制度對預防銀行恐慌傳染現象之有效性探討 / The Effectiveness of Deposit Insurance in Preventing against Bank Panic and Contagion Phenomenon

賴育歆, Lai, Yu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恐慌現象的探討一直都廣受研究金融危機與系統性風險等領域的經濟學者所青睞,而銀行擠兌潮更經常被視為導致銀行恐慌的主因之一。由於金融全球化已是時勢所趨,因此金融危機的蔓延更加受到學術界重視。Allen and Gale (2000)建構出不同型態的銀行同業拆借市場(Interbank market),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在最佳風險分攤的前提之下,銀行與消費者如何決定其投資與消費的最佳資源配置。 本文的基本架構係基於Allen and Gale (2000)所提出的經濟模型,配合存款保險制度的導入,嘗試驗證他們所提出的最佳資源配置是否仍然成立。而本文的結果證實政府實施存款保險制度,銀行與消費者仍然可以得到他們在投資與消費的最佳配置,即使在完美與不完美的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其結果仍然成立。另外本文也嘗試對存款保險制度是否能有效預防銀行恐慌與其蔓延作出驗證。其結果證實提高存款保險稅率後,銀行擠兌潮的發生需要較高的不可預期流動性需求。換言之,存款保險制度有效提高了銀行倒閉門檻。而對於預防透過銀行同業拆借市場所衍生的金融危機蔓延,存款保險制度的有效性也在本文中獲得證實。 然而存款保險制度並非具絕對優勢,過多則損害消費者的預期效用。因此本文將銀行倒閉風險機率納入模型,利用軟體模擬消費者預期效用極大化條件下的最適存款保險稅率。並且進一步證實,長期資產到期日清算與到期前清算,其兩者報酬率之間的利差愈大,存款保險最適稅率須同步增加,才能使消費者效用最大。另外我們也證實存款保險制度能夠提高社會福利水準與降低銀行倒閉風險。 / Bank panic serves as a favored subject for economists who engage in researches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systematic risk. Becaus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ave been inevitable, economic scholars have regarded financial contagion. Allen and Gale (2000) established different interbank market structures to achieve the first-best allocation of banks’ investment portfolio and depositors’ consumption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confirm Allen and Gale’s first-best allocation when the deposit insurance is implemented, and we obtain the same consequence as well. Be-sides, we also approve that occurrence of a bank run must accompany by a high level of unexpected liquidity shock if the deposit insurance exists. In other words, it raises the threshold of bankruptcy. Therefore, the deposit insurance is feasible to avert bank panic. With regard to the contagion effect, the deposit insurance undoubtedly de-creases its negative influence because financial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financial sectors will be attenuated by imposing a deposit-insurance tax on depositors. The deposit insurance, however, is not constantly superior due to the depositors’ loss in consuming utility. We achieve the optimal deposit-insurance tax rate by intro-ducing probability of bank’s bankruptcy, and find that the optimal tax rate may be raised, so as to boost consumers’ utility if return spread between early and late with-drawn long assets keeps higher. We also testify that the deposit insurance can enhance the social welfare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bankruptcy.
7

公務人員保險制度之研究 V.1

張家洋, ZHANG, JIA-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目前正值非常時期,政府以有限財源,肆應各方重大需要,公教人員待遇自難臻 於理想。 社會保險在理論上乃是解決薪俸階級生活問題增進其經濟安全與福利的有效工具,現 為世界各國普遍採行,就我國一般公教人員目前的經濟生活條件而言,此種制度的性 質與作用似頗符合彼等生活方面的實際需要,若設計妥善,應可發揮相當良好的功效 。而現行公保制度即屬利用此種措施。 就結構及內容而言,本論文共分八章,凡屬公保制度之各重要部分大致均已論及。茲 將各章內容分別簡述如下: 第一章為「公保制度建立之背景與目的」,主要是從公務人員生活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論及公保建立的經過與目的。 第二章為「公保之立法」,主要內容在說明公保各種法規立法的情形,所含重要立法 原則、立法技術、修正及解釋、法規的性質、效力及地位等事項。 第三章為「公保行政系統」,係分別就公保行政系統中三個構成分子─主管機關、承 保機關及監理會的組織、職權及相互業務關係等加以說明,並對現行行政系統提出批 評,陳述改進意見及對未來行政系統發展的展望。 第四章為「公保之要保機關及被保險人」,本章係以要保機關為主體,說明其條件、 範圍、職責及業務程序。此外並論及被保險人的資格條件、範圍及未來擴充的可能性 。其中關於各種業務程序析述甚詳,其原因即認為程序雖係微末細節,但其對被保險 人權益及公保實施的效果俱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值得重視。 第五章為「承保項目及各種給付」,主要係說明現有承保項目的範圍、各種承保項目 設置的意義、與外國社會保險承保項目的比較、及未來擴充的可能性。 第六章為「公保財務」,主要係說明公保財源的範圍、經費支出的情形、虧損發生原 因的分析、歷年虧損的情形、未來財務危機的測度、及應付虧損危機與健全財務基礎 所應採取的對策。 第七章為「公保意見調查報告」,係專門就對被保險人所作意見調查的結果,進行統 計分析,說明其各種意見內容與趨勢,並解釋其成因與背景。 第八章為「對公保之評價、建議與展望」,關於對公保效果的評價部分,係分別依據 官方統計意見調查及個案三方面資料,對公保實施的效果予以合理的評議。關於建議 部分,係選擇各章中重要意見作扼要說明與補充。雖然,部分意見可能在目前似嫌陳 義過高,不易實現,但作為公保日後改進的理想目標則未嘗不可。關於對公保未來發 展的展望,則係說明對公保業務與財務方面未來發展途徑所作的蠡測,並論及其與全 面社會保險制度配合的可能性,另外提出數點研究公保制度的綜合心得。 /
8

公務人員保險制度之研究 V.2

張家洋, ZHANG, JIA-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目前正值非常時期,政府以有限財源,肆應各方重大需要,公教人員待遇自難臻 於理想。 社會保險在理論上乃是解決薪俸階級生活問題增進其經濟安全與福利的有效工具,現 為世界各國普遍採行,就我國一般公教人員目前的經濟生活條件而言,此種制度的性 質與作用似頗符合彼等生活方面的實際需要,若設計妥善,應可發揮相當良好的功效 。而現行公保制度即屬利用此種措施。 就結構及內容而言,本論文共分八章,凡屬公保制度之各重要部分大致均已論及。茲 將各章內容分別簡述如下: 第一章為「公保制度建立之背景與目的」,主要是從公務人員生活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論及公保建立的經過與目的。 第二章為「公保之立法」,主要內容在說明公保各種法規立法的情形,所含重要立法 原則、立法技術、修正及解釋、法規的性質、效力及地位等事項。 第三章為「公保行政系統」,係分別就公保行政系統中三個構成分子─主管機關、承 保機關及監理會的組織、職權及相互業務關係等加以說明,並對現行行政系統提出批 評,陳述改進意見及對未來行政系統發展的展望。 第四章為「公保之要保機關及被保險人」,本章係以要保機關為主體,說明其條件、 範圍、職責及業務程序。此外並論及被保險人的資格條件、範圍及未來擴充的可能性 。其中關於各種業務程序析述甚詳,其原因即認為程序雖係微末細節,但其對被保險 人權益及公保實施的效果俱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值得重視。 第五章為「承保項目及各種給付」,主要係說明現有承保項目的範圍、各種承保項目 設置的意義、與外國社會保險承保項目的比較、及未來擴充的可能性。 第六章為「公保財務」,主要係說明公保財源的範圍、經費支出的情形、虧損發生原 因的分析、歷年虧損的情形、未來財務危機的測度、及應付虧損危機與健全財務基礎 所應採取的對策。 第七章為「公保意見調查報告」,係專門就對被保險人所作意見調查的結果,進行統 計分析,說明其各種意見內容與趨勢,並解釋其成因與背景。 第八章為「對公保之評價、建議與展望」,關於對公保效果的評價部分,係分別依據 官方統計意見調查及個案三方面資料,對公保實施的效果予以合理的評議。關於建議 部分,係選擇各章中重要意見作扼要說明與補充。雖然,部分意見可能在目前似嫌陳 義過高,不易實現,但作為公保日後改進的理想目標則未嘗不可。關於對公保未來發 展的展望,則係說明對公保業務與財務方面未來發展途徑所作的蠡測,並論及其與全 面社會保險制度配合的可能性,另外提出數點研究公保制度的綜合心得。 /
9

公務人員保險制度之研究 V.3

張家洋, ZHANG, JIA-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目前正值非常時期,政府以有限財源,肆應各方重大需要,公教人員待遇自難臻於理想。 社會保險在理論上乃是解決薪俸階級生活問題增進其經濟安全與福利的有效工具,現為世界各國普遍採行,就我國一般公教人員目前的經濟生活條件而言,此種制度的性質與作用似頗符合彼等生活方面的實際需要,若設計妥善,應可發揮相當良好的功效。而現行公保制度即屬利用此種措施。就結構及內容而言,本論文共分八章,凡屬公保制度之各重要部分大致均已論及。茲將各章內容分別簡述如下: 第一章為「公保制度建立之背景與目的」,主要是從公務人員生活問題及其解決途徑,論及公保建立的經過與目的。 第二章為「公保之立法」,主要內容在說明公保各種法規立法的情形,所含重要立法原則、立法技術、修正及解釋、法規的性質、效力及地位等事項。 第三章為「公保行政系統」,係分別就公保行政系統中三個構成分子─主管機關、承保機關及監理會的組織、職權及相互業務關係等加以說明,並對現行行政系統提出批評,陳述改進意見及對未來行政系統發展的展望。 第四章為「公保之要保機關及被保險人」,本章係以要保機關為主體,說明其條件、範圍、職責及業務程序。此外並論及被保險人的資格條件、範圍及未來擴充的可能性。其中關於各種業務程序析述甚詳,其原因即認為程序雖係微末細節,但其對被保險人權益及公保實施的效果俱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值得重視。 第五章為「承保項目及各種給付」,主要係說明現有承保項目的範圍、各種承保項目設置的意義、與外國社會保險承保項目的比較、及未來擴充的可能性。 第六章為「公保財務」,主要係說明公保財源的範圍、經費支出的情形、虧損發生原因的分析、歷年虧損的情形、未來財務危機的測度、及應付虧損危機與健全財務基礎所應採取的對策。 第七章為「公保意見調查報告」,係專門就對被保險人所作意見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說明其各種意見內容與趨勢,並解釋其成因與背景。 第八章為「對公保之評價、建議與展望」,關於對公保效果的評價部分,係分別依據官方統計意見調查及個案三方面資料,對公保實施的效果予以合理的評議。關於建議部分,係選擇各章中重要意見作扼要說明與補充。雖然,部分意見可能在目前似嫌陳義過高,不易實現,但作為公保日後改進的理想目標則未嘗不可。關於對公保未來發展的展望,則係說明對公保業務與財務方面未來發展途徑所作的蠡測,並論及其與全面社會保險制度配合的可能性,另外提出數點研究公保制度的綜合心得。 /
10

託收方式(D/P、D/A)輸出保險制度之研究

黃健祥, Huang, Jian-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前言:說明輸出貿易是台灣經濟命脈之所在,且外貿付款條件已逐漸由L╱C 轉向託收方式(D╱P、D╱A),為了克服貿商以D╱P、D╱A輸出所可能遭遇 之信用與政治風險,託收方式輸出保險愈形重要。 (二)理論篇:主要介紹託收方式之意義、特性、風險與各國之使用情形,以及輸出 保險之沿革、特性、種類與各國辦理之特色。 (三)實務篇:介紹中、日、韓三國有關託收方式(D╱P、D╱A)輸出保險之歷 史、營運組織體系、保險內容與徵信作業概況並作一簡單比較表。 (四)結論:訪問貿商、輸出入銀行、政府官員及專家學者,綜合其意見並參考各國 之辦理情形來說明我國辦理託收方式輸出保險目前所面臨之一些問題與指出未來應有 之改善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