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公司合併課稅問題之研究

吳自心, Wu, Zi-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立基於租稅中立原則,希圖確立一公平合理之課稅方法,以消除公司合併之租稅 障礙,故就: (1) 公司合併之法律性質(第二章);(2) 公司合併之會計準則(第三章);(3) 公 司合併營業虧損之結轉(第四章);(4) 公司合併投資扣抵之結轉(第五章);(5) 公司合併保留盈餘表之處理(第六章);(6) 公司合併重估資產之增值課稅問題(第 七章);(7) 公司合併股東股票轉換課稅問題(第八章);(8) 合併利得之課稅問題 (第九章);(9) 其他有關之課稅問題(第十章);(10)結論。共計約六萬餘字。 予以理論及實務上之探討,並提出改進建議,以供學者及財務當局參考。
2

公司組織再造對債權人之保護

黃拓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組織再造有助於經營者調整組織架構或進行策略聯盟,進而降低經營成本,獲取經營利潤。我國企業併購法實施之後,公司組織再造之案件持續增加,顯見國內企業已將組織再造作為企業整合、擴大版圖或是救亡圖存的武器。然而,公司組織再造之結果將導致公司人的組織與物的組織發生重大變化,且影響公司債權人、股東及員工等利害關係人之權益,尤其是身為公司外部資金供給者之債權人,在公司決策的過程中,往往承擔風險卻少有表達意見之機會。 債權人與公司間之法律關係,係基於雙方之債之關係,其成立原因與債權人身份不一而足,本文先就公司債權人之種類及特性予以歸納整理,再針對何以需要特別於公司法訂定「保護」債權人規範加以探討,並整理歸納公司法制對債權人保護的措施。接著,本文介紹各種公司組織再造的態樣,並分析各個類型對公司債權人權益變動的情形,並探討現行法上債權人保護機制及其理論缺失,重新加以檢視,如不具合理性,又應如何調整。此項有關債權人權益之保護與公司自主經營之理念,兩者如何衡平取捨,關係到整體公司法制之效率與公平。 本文基於弭平股東有限責任之負面影響,降低資訊不對稱對弱勢者的傷害,同時制定基本統一規範可減少交易成本之正面效果,認為公司法制應有合理、公平之債權人保護機制,尤其是在企業組織再造之重大變動下,更應給予未參與決策之風險承擔人適當之保護。然而,債權人保護固然重要,但保護程序的賦予對公司必付出相當成本,因此在設計制度時,應納入成本效益考量,以衡平公司經營效能與債權人權益保護。
3

金融集團資本適足性及監理制度之研究 / Study on Capital Adequacy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邱虹元, Chiu, Hu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當前競爭態勢下,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勢必朝向跨業經營的方向前進。我國亦於民國九十年六月二十七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賦予台灣金融業跨業經營的法源,為國內金融業創造成為金融集團的契機,以達成金融跨業經營現代化、國際化的目標。雖然金融機構業務營運多樣化,但金融機構承擔風險亦隨之增加,金融監理機制在面臨這樣的挑戰下勢必得做一番調整,才能持續扮演健全及穩定國內金融體系的重要角色。 我國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控股公司要求以合併基礎計算資本適足比率,並訂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合併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以期能發揮適度的監理功能。然該辦法中僅以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求得之資本適足率,是否為反映集團資本需求的良好指標實不無疑問。因此,本文除了研究國際監理官組織所發布的相關報告外,並藉由介紹和討論歐盟指令對金融集團的補充監理原則和措施,如:資本適足性、集團內部交易、風險集中等問題,以及美國對於金融控股公司之相關監理規範,加以比較研究後,來探討我國現行規範是否妥當,並提出相關監理制度改善之建議,以期能作為我國建構健全金融市場之參考。 / Under current competitive circumst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financial market will be bound to move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f cross-sector business. In Taiwan, Legislative Yuan also has passed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ct” in June 2001.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act, it not only gives Taiwa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uthority to operate cross-sector activities, but also creates a trigger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become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order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lthoug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y diversify their business, additional risks may arise. Financi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have to adjust their func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oundness of financial system. Our competent authorities deman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calculating their capital adequacy ratio on a consolidated basis, and enact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Consolidated Capital Adequacy of A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However, in this regulation, the ratio was calculated in simple aggregated method, and it is doubtful that such ratio is a good index to reflect consolidated capital requirement. Therefore, this thesis not only studies 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ssued by international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s, but also introduces EU Financial Conglomerate Directive with regard to some supervisory issues (e.g. capital adequacy, intra-group transactions and risk concentrations etc.) and U.S.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After investigating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models, this study tries to find whether current regulation is appropriate or not, and make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supervisory system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sound financial market as a reference in our country.
4

美國母子公司合併子公司少數股東保護之研究—兼評台灣實務案例與相關規範設計之缺憾

盧曉彥, Lu, Hsiao-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重點係母子公司合併時子公司少數股東權益保障的爭議問題,並嘗試從美國法之觀點檢討我國母子公司合併案例與相關之規範設計。 從美國德拉瓦州法院對於母子公司合併規範模式之演變,應可察覺一國法制總體面因素的變化,以及合併基礎法制變遷,對於母子公司合併規範設計之影響。總體面因素諸如當代公共政策的游移、投資人與市場周邊機制之成熟度、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健全、社會思潮的偏向等;合併基礎法制幾個重大變遷,包括可決合併門檻多數決原則之確立、簡易以及制式現金逐出合併之陸續完成立法等,在在都影響了法院對於母子公司合併之規範態度。法院的態度變化,也顯現在子公司少數股東所擁有之兩項救濟,亦即股份收買請求權以及違反受任人義務訴訟救濟,在近一世紀以來,其起初係平行發展、繼而相互競爭至目前走向調和之變遷過程。而在過程中,違反受任人義務的內涵與課責標準一直持續變化,連帶地也影響股份收買請求權理論基礎的汰換、調整與新生。 德拉瓦州法院對於母子公司合併的處理方式,是區分簡易合併與制式合併而適用不同的規範模式。制式合併係適用「財產法則」概念下之常規交易審查模式,違反常規交易標準即屬違反受任人義務;簡易合併則因為協商成本太高,所以適用「補償法則」,以股份收買請求權為唯一救濟。此項規範模式,很顯然地是一種妥協之處理方式。尤其股份收買請求權之相關配套設計,包括評價得否採計合併綜效、救濟成本之負擔方式以及程序障礙設計猶存諸多問題,採取「補償法則」背後的考量因素或許正是為便利母公司執行合併。 從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母子公司合併規範設計之歷史演變,比較我國目前現階段的母子公司合併規範之設計,大體說來,由於我國公司法與企業併購法之規範設計不利於子公司與母公司進行協商、再加上董事以及控制股東(亦即母公司)對於子公司之股東並無直接負受任人義務,在子公司股東無法對於不公平的合併對價,直接請求董事或母公司負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情況下,將很難期待子公司的董事會盡力為子公司少數股東,向母公司爭取公平的合併對價。 換言之,由於我國受任人義務體系之不完備,少數股東縱然認為合併對價涉及不公情事,似乎也祇能依照民法侵權行為之規定,向董事或母公司請求損害賠償。按照民法第一八四條之規定,其舉證責任門檻事實上即相當於美國法對於簡易合併場合之規範。亦即是說,我國法似乎並無特別針對母子公司合併此項具有利益衝突之重大交易,提出任何有別於常規交易之差異規範,此即導致子公司少數股東僅能按照一般侵權行為之規範,請求母公司或董事負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對於少數股東而言,自是甚為不利。 短期而言,從經濟政策上係鼓勵合併,抑或從我國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以及市場機制尚未健全發展至足以提供子公司相當之協商力量以與母公司抗衡的角度,我國似乎都無法在仿效美國於制式合併場合,建立偏向「財產法則」概念下之「近似常規交易協商模式」。因此,現階段或應思考從改善我國股份收買請求權設計開始著手。對此,ALI Principles與RMBCA有關股份收買請求權設計之立法例,我國應擇其優而加以援用。 長期而言,按照我國現階段的規範趨勢,似乎係在仿效美國法制,逐漸朝向市場導向之公司治理機制(market-oriented sty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因此持續開拓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建立適合於我國公司生態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都將是繼續努力的目標。倘若未來我國市場之周邊機制與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皆能發揮適當的治理功能,前述偏重於「補償法則」概念下規範模式之股份收買請求權設計,即有必要加以調整,以避免美國現階段在現金逐出合併場合所發生之「規範重疊」(regulation overlap)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3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