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關係人交易下董事及控制股東之義務 / The obligation of directors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 the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鍾維翰, Chung, Wei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屢次爆發掏空公司資產之弊案,而細究其掏空之方式,多係藉由公司之交易行為,將公司資產不法輸送予特定人士。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特定人士時常某程度與公司之董事或控制股東,具有一定之利害關係,甚至這些特定人士即為董事或控制股東本身。正因如此,關係人交易在我國公司治理議題上逐漸受到重視,並引起廣泛之討論,尤其針對具有董事或控制股東身分之人。由於此兩類身分之人同時具有掌握公司資訊及影響公司經營決策之權力,更易藉此方式自公司謀取私利。 我國對於關係人交易下董事之義務,雖已有規範,然而自比較法之觀點,美國法對此部分顯然較我國完備,不僅對於關係人交易設有事前之董事行為標準,並且對於符合行為標準之關係人交易,給予董事安全港之保護。同時,配合司法實務上所發展之司法審查標準,採取寬嚴不一的審查模式,使董事得於關係人交易中合理預測訴訟風險。一方面可降低關係人交易中非常規交易發生之可能性,另一方面亦不至於全然扼殺關係人交易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產生之正面價值。我國法之董事義務既是繼受英美法上受任人義務之概念,因此本文嘗試分析美國法中關於關係人交易之相關規定,希冀做為我國修法之參考以求法制之完備。 又我國現行公司法在控制股東義務方面,似存在重大之法律漏洞。尤其在關係人交易下,有心人士為規避擔任董事可能帶來之相關義務,轉而選擇置身於幕後,成為不具董事身分卻實際掌握公司經營決策權之控制股東。此無疑對於欲利用關係人交易不法掏空公司之人,開啟方便之大門。事實上,在英國及美國法上對於控制股東在特定情況下課予如同公司董事一般之受任人義務,而本文則將其焦點限縮在關係人交易下控制股東之義務,經由整理分析英美兩國法制上之條文、學說及重要判決,以期建構出我國規範關係人交易下控制股東義務之依據。
2

家族企業與財務分析師盈餘預測 / Family Firms and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楊凱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顯示,家族企業之數量與經濟影響力在全球企業環境中迅速成長並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具競爭力的存在,本研究以我國2001至2008年的上市(櫃)公司為樣本,探討財務分析師針對家族與非家族企業在預測行為上之差異,本研究之迴歸模型以分析師預測誤差、追蹤意願及預測離散程度三種特性分析財務分析師的預測行為,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家族企業,分析師對家族企業之預測意願較低,追蹤數量明顯較少,在預測結果上,家族企業會使分析師的預測產生較大的誤差,且各分析師間預測結果的差異程度也較大,本研究藉此結果推論家族企業中控制股東與其他股東代理問題的存在,及家族成員擔任管理者或董事等重要職位導致董事會喪失監督職能,在資訊揭露的數量與品質上表現較差。 / Prior research shows that family firms have grown rapidly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orporat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firms and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 behaviors in Taiwan from year 2001 to 2008. I use several analysts forecast attributes: forecasts error, number of analysts following, and forecast disper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mily firms generally have less analysts following, greater analysts’ forecast errors and greater forecast dispersion.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existence of conflict between majority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that family members serving as managers or members of the board may weaken the disclosure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firm-specific information.
3

控制權溢價之研究—從凱雷收購東森媒體科技一案出發 / Discussion on control premium – the carlyle group cash-out the Eastern Medi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ase report

陳盈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內之併購事件隨世界之潮流日趨普遍,然於併購交易中常伴隨著控制權之交易,而我國法規對於控制權和控制股東之定義未明,因而常有不同之解釋空間而有諸多疑問,更遑論進一步討論控制股東之責任或義務。因此,於西元2006年所發生之凱雷收購東森媒體科技一案,論者雖多側重討論所謂「控制權溢價」是否應由全體股東均享,或得由控制股東獨享之議題,然本案實則牽涉議題甚廣,包括控制股東或經營階層的受託義務、公平價格之決定與少數股東之保護等相關問題。 本文認為,控制權之交易在追求效率極大化之同時,仍須於法律追求公平正義下之框架中進行,凱雷收購東森媒體科技案探討的「控制權溢價」存在與否,應僅為評估公平價格的其中一個考量因素。此外,控制權溢價實為一模糊之概念,從經濟學或法律學之角度觀察,其定義與計算方式或有不同,將會有不同的邏輯結果發生。因此,本文將以「控制權溢價」之概念為主軸,貫穿各章節探討控制權交易各層面之問題,並以歐盟與美國德拉瓦州之控制權交易的概念相互比較之,兩者對控制權交易所持立場之不同,因而有不同之法規建構。如歐盟採行之強制公開收購原則,雖直接防堵控制股東利用控制權不當攫取私利,然卻增加了收購成本,從而有礙有效率之控制權交易的進行;反觀美國德拉瓦州,雖允許控制權私利之存在,但亦強調交易程序之公平性,並以各種事前與事後機制,衡平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之權益。 本文認為,美國德拉瓦州關於控制權溢價之相關法規範設計較為可採,意即在控制權交易中,應肯認控制權私利的存在以及控制權溢價應可由控制股東獨享之原則,但必須同時強調控制股東之資訊揭露義務以及受託義務之履踐,以確保公平正義之結果。觀察美國法於控制權交易透過法院於具體個案中之細緻處理,我國法規範以及司法實務在相關議題上之論述則似有不足。本文期透過凱雷收購東森媒體科技一案為例,以控制權溢價與控制股東以及小股東之權益衡平為核心,分析美國法院判決及學說理論,並提出本文建議,以作為我國司法實務之基礎。
4

創業投資增進轉投資事業公司治理方法之研究

彭惠芳, Peng, Hu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資本主義盛行之今日,「公司治理」已成為舉世矚目之焦點。自從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後,許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亞洲經濟體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時間研究此一議題,認為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提昇企業策略能力及國際競爭力的最佳良方。在台灣,隨著資本主義盛行的浪潮,近二十年來產業轉型、高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幕後功臣,除了政府主導科技研發計劃與租稅優惠及專案補助措施外,首推「創業投資業」;創業投資業之所以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之推手,主要在於其「投資後管理」之積極性、策略性功能。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02年所發表之研究報告顯示,創業投資業投資額佔GDP比率與該國公司治理績效之評比成正相關,由此可見創業投資業對提昇公司治理的貢獻。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創業投資業於各投資階段,增進轉投資事業公司治理之最佳實務作法,期能提供我國創業投資業者參酌、運用,以發揮其對被投資公司積極、正面之監督控管功能,並符合公司治理的四個基本原則:公平性(Fairness)、透明性(Transparency)、課責性(Accountability)、責任性(Responsibility),建立二者間良性、穩定的溝通模式及信賴關係,讓創業投資業繼續為台灣產業競爭力加分。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又稱「風險投資」,而專為投資於高科技、高風險、具發展潛力且成長快速之事業所募集之資金,則為「創業投資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創業投資的投資模式是在高風險、高報酬的前提下,對具成長潛力的被投資公司提供中、長期資本及經營、資源、網絡的加值服務,協助投資標的快速成長,克服各項經營問題,申請上市櫃,以實現其高額之資本利得;因此,創業投資業與被投資公司間之投資關係,是建立在相互合作之互信基礎,互謀長期最大利益,而創業投資業最重視的則是,投資資金是否能順利回收及獲利,被投資公司的獲利是否有如預期、體制運作是否健全,進而進入資本市場,讓其所投入之資金有退出機制。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這個議題是從美國發展出來的,當初國內學者對該名詞的翻譯不盡相同,有譯為「公司管理」、「公司治理」者;亦有譯為「公司監控」、「公司管控」者;在台灣統稱為「公司治理」,以兼顧管理、監控及自治、自律之功能。依據中華公司治理協會之定義:「公司治理是一種指導與管理的機制,以落實公司經營者責任為目的,在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下,藉由加強公司績效,保障股東權益」。 良好的公司治理必須符合四個原則,分別是公平性 (Fairness)、透明性 (Transparency)、課責性 (Accountability)以及責任性 (Responsibility)。公平性指的是對公司各投資人以及利益相關者予以公平合理的對待;透明性指公司財務以及其他相關資訊,必須適時適當地揭露;課責性指公司董事以及高階主管的角色與責任應該明確劃分;責任性則指公司應遵守法律以及社會期待的價值規範。 依據OECD公司治理原則之說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具有:提高經濟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健全財務結構之基礎等功能。 在台灣,上市公司與大多數國家一樣,公司的所有權結構大都傾向於具有控制股東,而控制股東會透過金字塔結構、交叉持股與互為董事等方式而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在此情況下,控制股東極可能透過利益輸送和掏空公司資產等方式,剝奪奪小股東的財富,並衍生道德危機與逆選擇的相關代理成本,而引發核心代理問題。 本研究發現創業投資業推動公司治理之誘因如下列: 一、期藉由灌輸經營團隊公司治理--「課責性」及「責任性」之基本原則,塑造正確之價值觀,建立企業長治久安之基礎。 二、強調公司治理--「公平性」之基本原則,保障少數股東之權益,維護創業投資業持有股權之股東權益及價值。 三、確信良好之公司治理會提昇轉投資事業之獲利能力及市場價值,同時增加創業投資業退出時所獲之資本利得。 本研究發現創業投資業評估轉投資事業公司治理之重點如下列: 一、轉投資事業之財會數據之正確性、可信賴度及資訊透明度、詳細度。 二、轉投資事業股東成員、股權結構及背景,及具實質影響力之股東特性。 三、轉投資事業董事會運作之情形,如:董事會成員、董事選任方式、董事會議題及會議進行模式。 四、轉投資事業經營團隊之商譽及誠信度,各項法令之遵循程度,公司章程之適法性及可執行程度。 五、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之權責劃分是否適當及課責性是否落實。 六、轉投資事業之會計制度是否建立且落實執行,以避免轉投資事業做假帳,並確保能按時提供財務報表。 本研究針對創業投資業推動創建期事業公司治理之方法建議如下: 一、建立企業主正規之「公司法制」觀念。 二、正視「公司章程」之法律地位及重要性。 三、導入「股份有限公司」之運作機制,建立「股東會」、「董事會」及「監察人」之基本功能及符合法令規定之決策模式。 四、建制符合「內部控制機制」之作業系統及程序。 本研究針對創業投資業推動擴充期事業公司治理之方法建議如下: 一、善用「公司章程」及「法令規章」解決「核心代理問題」。 二、強化「董事會」、「監察人」職能,推動「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本研究針對創業投資業推動成熟期事業公司治理之方法則建議由實踐股東行動主義著手;包括: 一、創投業於投資前,應確信公司治理之重要性,將投資標的推動公司治理之績效,納入投資組合考量。 二、執行投資後,創投業應經常與公司重要股東與經營階層充份溝通及於董事會、股東會中充份表達意見,以促使公司控制股東及經營階層重視少數股東之權益。 關鍵字:創業投資業、創建期、擴充期、成熟期、公司治理、核心代理問題、控制股東、公司章程、股東會、董事會、監察人 / According to the OECD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in 2002 that existed a positive relevant between the investment amount of venture capitalist to the GDP and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 the most countries worldwide.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ist for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obviously numerou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is intend to research venture capitalist how to enhance the investe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investees’ start-up, development, maturing stages practicably. Basing on this study, both of the venture capitalist and the investee can conduct a beneficial and stable communication manners and relationship. In Taiwan, most of the listing companies are same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majority shareholders almost constitute the whole shareholders’ structure and possess the great majority voting right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stinctively intend to create the arms-in-length transactions to deprive the minority the shareholders’ benefits and wealth, and cause the core agent problem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analysis, induction, and case study methodology covering three samples of venture capitalis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follows: 1.At the investees’ start-up stage, the measures of venture capitalist enhanc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listed as below: 1)Educating the business owner to establish the corporate legal concept. 2)Paying much attention about the article to follow the company law. 3)Introducing and following the company law’s operating structure, and establish the “shareholders”,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basic functions and decision model. 4)Establish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procedures. 2. At the investees’ development stage, the measures of venture capitalist enhanc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listed as below: 1)Practicing the article and regulation to overcome the core agent problems. 2)Empowering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function, and progress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est Practice Principles for TSEC/GTSM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nvestees business running. 3. At the investees’ maturing stage, the venture capitalist suggested to practice the shareholders activism; for example: tak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to the investment evaluation. Key Words: venture capitalist, start-up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maturing stage,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e agent problem, majority shareholders, article, shareholders’ meeting,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upervisor
5

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透明度對於資本市場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ransparency on the Capital Market

陳瑞斌, Chen, Jui-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透明度之間的關聯性,並進一步檢視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透明度對於權益資金成本及分析師盈餘預測之影響。 在本研究的實證分析結果中,發現企業的資訊透明度確實會受到公司治理結構因素的影響。在股權結構方面,當控制股東所持有的現金流量權比率增加時,由於外部股東的持股相對減少,在監督成本大於效益的情況下,對於公司資訊的需求會降低,因此,管理當局會降低資訊的揭露水準,導致資訊透明度下降。在董事會組成方面,本研究的發現支持財富侵佔假說的論點,當控制股東所掌握的董監事席次比率與現金流量權比率之偏離程度愈大時,會提高控制股東剝奪外部股東財富的動機,使得控制股東傾向利用控制力以影響被投資公司的資訊揭露政策,造成被投資公司的資訊透明度下降。除此之外,研究結果也支持監督假說的預期,即獨立董監事的設置,能有效發揮監督管理當局與制衡控制股東的功能,有助於提昇公司的資訊透明度。 在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透明度)對於權益資金成本的影響,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企業之公司治理的良窳確實會影響外部投資人對於企業風險的評價,進而影響投資人所要求的必要報酬率(即企業的權益資金成本)。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當控制股東的持股比率增加時,其與外部股東的目標會趨於一致,發生代理問題的風險會降低,投資人承擔較低的代理風險。因此,控制股東持股比率增加所傳達予投資人是一項有利的訊息,以致於投資人願意降低必要的投資報酬率,使得公司的權益資金成本降低。董監事持股質押的行為對於投資人而言,可能是一項風險的訊號,理性的投資人預期未來可能被董監事剝奪財富的風險,以致於要求的投資報酬率會提高,企業的權益資金成本會增加。 在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透明度)對於分析師預測的影響,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企業之公司治理的良窳會影響企業資訊環境的品質,進而影響分析師預測誤差與離散性。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當控制股東所掌握之投票權比率與現金流量權比率之偏離程度愈大時,會加深控制股東與外部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降低財務報導的可靠性,因而導致分析師對於公司未來績效與前景的瞭解程度相對較低,分析師之間對於公司未來的盈餘並無一致的看法,即預測的離散性會增加,但是並不影響預測的誤差;當控制股東所掌握之董監事席次比率與現金流量權比率的偏離程度愈大時,會加深控制股東與外部股東之間的利益不一致,使得控制股東有誘因剝奪外部股東的權益,操縱公司的會計資訊,使得會計資訊的可靠性降低,以致於分析師預測未來盈餘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會愈大,預測誤差與離散性也會愈高。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資訊透明度;權益資金成本;分析師預測;控制股東;獨立董監事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ransparency, which in turn examine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ransparency on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and the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including forecast error and forecast disper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ransparency,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transparency is lower with higher cash flow rights owned by controlled stockholder. Second, the transparency is lower with higher diverg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rights, which are numbers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and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ed by controlled stockholder. Finally, the transparency is higher with higher percentag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On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ransparency on cost of equity capital,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is lower with higher cash flow rights owned by controlled stockholder. Seco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is higher with higher percentage of cash flow rights pledged by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On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ransparency on analyst’s forecasts,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forecast dispersion is higher with higher divergence between voting rights and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ed by controlled stockholder. Second, the forecast error and dispersion are higher with higher diverg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rights, which are numbers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and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ed by controlled stockholder.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Transparency;Cost of equity capital;Analyst’s forecasts;Controlled stockholder;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6

美國母子公司合併子公司少數股東保護之研究—兼評台灣實務案例與相關規範設計之缺憾

盧曉彥, Lu, Hsiao-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重點係母子公司合併時子公司少數股東權益保障的爭議問題,並嘗試從美國法之觀點檢討我國母子公司合併案例與相關之規範設計。 從美國德拉瓦州法院對於母子公司合併規範模式之演變,應可察覺一國法制總體面因素的變化,以及合併基礎法制變遷,對於母子公司合併規範設計之影響。總體面因素諸如當代公共政策的游移、投資人與市場周邊機制之成熟度、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健全、社會思潮的偏向等;合併基礎法制幾個重大變遷,包括可決合併門檻多數決原則之確立、簡易以及制式現金逐出合併之陸續完成立法等,在在都影響了法院對於母子公司合併之規範態度。法院的態度變化,也顯現在子公司少數股東所擁有之兩項救濟,亦即股份收買請求權以及違反受任人義務訴訟救濟,在近一世紀以來,其起初係平行發展、繼而相互競爭至目前走向調和之變遷過程。而在過程中,違反受任人義務的內涵與課責標準一直持續變化,連帶地也影響股份收買請求權理論基礎的汰換、調整與新生。 德拉瓦州法院對於母子公司合併的處理方式,是區分簡易合併與制式合併而適用不同的規範模式。制式合併係適用「財產法則」概念下之常規交易審查模式,違反常規交易標準即屬違反受任人義務;簡易合併則因為協商成本太高,所以適用「補償法則」,以股份收買請求權為唯一救濟。此項規範模式,很顯然地是一種妥協之處理方式。尤其股份收買請求權之相關配套設計,包括評價得否採計合併綜效、救濟成本之負擔方式以及程序障礙設計猶存諸多問題,採取「補償法則」背後的考量因素或許正是為便利母公司執行合併。 從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母子公司合併規範設計之歷史演變,比較我國目前現階段的母子公司合併規範之設計,大體說來,由於我國公司法與企業併購法之規範設計不利於子公司與母公司進行協商、再加上董事以及控制股東(亦即母公司)對於子公司之股東並無直接負受任人義務,在子公司股東無法對於不公平的合併對價,直接請求董事或母公司負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情況下,將很難期待子公司的董事會盡力為子公司少數股東,向母公司爭取公平的合併對價。 換言之,由於我國受任人義務體系之不完備,少數股東縱然認為合併對價涉及不公情事,似乎也祇能依照民法侵權行為之規定,向董事或母公司請求損害賠償。按照民法第一八四條之規定,其舉證責任門檻事實上即相當於美國法對於簡易合併場合之規範。亦即是說,我國法似乎並無特別針對母子公司合併此項具有利益衝突之重大交易,提出任何有別於常規交易之差異規範,此即導致子公司少數股東僅能按照一般侵權行為之規範,請求母公司或董事負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對於少數股東而言,自是甚為不利。 短期而言,從經濟政策上係鼓勵合併,抑或從我國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以及市場機制尚未健全發展至足以提供子公司相當之協商力量以與母公司抗衡的角度,我國似乎都無法在仿效美國於制式合併場合,建立偏向「財產法則」概念下之「近似常規交易協商模式」。因此,現階段或應思考從改善我國股份收買請求權設計開始著手。對此,ALI Principles與RMBCA有關股份收買請求權設計之立法例,我國應擇其優而加以援用。 長期而言,按照我國現階段的規範趨勢,似乎係在仿效美國法制,逐漸朝向市場導向之公司治理機制(market-oriented sty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因此持續開拓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建立適合於我國公司生態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都將是繼續努力的目標。倘若未來我國市場之周邊機制與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皆能發揮適當的治理功能,前述偏重於「補償法則」概念下規範模式之股份收買請求權設計,即有必要加以調整,以避免美國現階段在現金逐出合併場合所發生之「規範重疊」(regulation overlap)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2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