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0
  • 273
  • 74
  • 16
  • 5
  • 3
  • 1
  • 1
  • Tagged with
  • 372
  • 372
  • 105
  • 70
  • 62
  • 60
  • 59
  • 53
  • 52
  • 50
  • 49
  • 49
  • 46
  • 45
  • 4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工廠排程問題

李永輝, Li, Yo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討論生產管理中排程問題,各種假設情況下,各種理論的研討與應用情形 ,最後并舉一實例以驗證之。本文之特色在於一切理論,計算均以電腦化程式寫出, 以符合經濟、實用原則與時代趨勢。故本文以近代學者理論為輔以實用電腦程式化、 加上著者個人意見與看法,冀能對實際問題有所助益。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單機問題與加權延遲問題 第三章:單一機器一般化模式之排序問題 第四章:流程工廠之安排程題 第五章:複雜流程之排程問題 第六章:結論
12

台北市國民中學領導問題之研究

陳正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更是復國建國的根本。縱考漢、唐治世,乃文教昌盛使然;橫徵德、日復興,係義務教育之功。現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世界各國國民文化水準,大為提高。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之尺度,已由地大物博的觀念,轉變成以人力資源之貧富,人民素質之高低為計算的標準。總統 蔣公,高瞻遠矚,為了提出國民素質,充實戡亂建國力量,加速反攻復國之成功,於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廿七日,指示加速推行九年國民教育,並於五十七學年度全面實施,國民中學於焉誕生。此一新猷及德攻,已為反攻復國大業奠定了必勝必成的基礎,且在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國民中學之創設,朝野各界均寄以殷切的期望,只准成功,不許失敗;咸盼不良教育風氣從此肅清,多年教育積弊由是根絕。而一般人論及如何辦好國民中學之時,多以師資與設備為兩大要素,且復有「師資第一」的看法。誠然,師資之良窳,為教育事業成敗之主因,但如何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忠勤地恪守崗位,熱心地從事教學,發揮其自動自發的精神,戮力於教育目標之實現,胥賴良好之領導。俗語有云:「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as is the principal, so is the school)可見校長的領導作用,實為教育成敗、學校好壞之關鍵所在。 校長的領導功能既是如許之重大,是則對於領導原理及方法之研究,應是當務之急的中心課題,俾能由是而獲致成功與有效的學校領導,以促進國民中學的進步與發展。自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s)興盛以還,領導的概念為之丕變。領導並非是無情的鞭撻,亦非是專斷權力的控制,而是集體活動的方向指導和共同努力的誘發。近代的領導概念,乃基於民主、社會及心理的原則,加上經理者的才能,結合個人、團體與組織的互動關係而形成。它是組織群眾,發揮群眾力量的表現;必須出於至誠,發乎至公,以身作則,瞭解並滿足部屬的需求與願望,以心悅誠服、感情認同(Identification)的影響力(Influence),始可獲得部屬由衷的服從及精誠的合作。並不是領導者認為有權力就有權力;權力並不是法律規定就能生效,領導者權力的大小,須視部屬承認與遵從的程度而定其高下,這亦就是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所說的「同意的地帶」(Znoe of Indifference)的問題。所以蔣總統會訓勉吾人「應從人心人性的基礎上,坦城的來建立一個合理進步的領導方法。」總之,國民中學辦理的成敗,首先繫於校長人選之是否得當,蓋「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故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古有明訓。其次應體認「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道理;領導是一種藝術,在法制之外,貴乎得人,可是得心更為重要。 本專題研究,共分六章,約十一萬言。第一章緒論,除敘述研究之動機、方法、範圍、資料來源外,並對專用名詞加以詮釋。第二章為領導的基本認識,介紹領導之意義、基礎、方式、原則及功能,且對各家之研究略作比較與檢討。第三章為國民中學領導角色的透視,從剖析國民中學的角色開始,繼而闡述國民中學領導者應具備的條件與應有的認識,最後指出宜有的領導特點,以為努力的標竿。第四章為台北市國民中學領導問題問卷調查的經過、結果與分析,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學領導上的實際困難與癥結所在。第五章為國民中學領導方法之運用,針對人性之心理需求,客觀環境之需要,依據領導的學理,指陳有效可行的領導方法,提供國民中學領導運作的參考。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對本研究作一總結及建議。 本專題研究之所以能夠撰寫完成,首先要感激蔡師保田的剴切指導,諄諄教示;在溽署中不厭其煩地詳予批閱,師門鴻恩,永難忘懷。同時對本所諸位師長平日的教誨、啟迪,在此併申敬意與謝忱,尤其是所長傳師宗懋,關懷備至,曾不知何以為報。其次要感謝陽明山管理局金局長仲原的識拔與保送報考本所,以及各位老長官之鼓勵勗勉,飲水思源,倍覺甘洌芬芳;並要感謝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高局長銘輝及諸位長官對於筆者(部屬)之愛護與支持,終能在工讀中完成研究所學業。最後對孫學長本初,江學長文雄之協助蒐集資料,併表謝
13

公文處理問題請假問題等候模式之研究

楊忠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之高度經濟發展,已感到行政效率無法配合之壓力。若不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將導致一般事務及財經決策上之瓶頸,由其產生之國家總體損失雖為無形,確影響深遠,並將阻礙經濟之再發展。近鄰韓國由韓戰結束至今不過廿餘年,其經濟發展之快速令全球矚目,主要導因於高效率之行政組織。我國正朝「已開發國家」途中邁進,若能配以高行政效率將可加速完成目標。高效率並非一紙命令可以獲致,須對各種弊病深入研究,找出其症結所在,對症下藥,方可達成。 公文處理及請假問題與行政效率之高低有關,對該二問題從事研究分析,將可發現影響行政效率之弊病所在,但僅採用普通統計方法分析此二問題,其效果有限,所發現之弊病不夠深入,而應以更精細之方法研究之。 等候理論發展至今不過數十年,等候模式之研究已接近成熟階段,然而其應用之發展甚少,大多侷限於生產,交通及通訊系統,對於行政系統之等候現象尚少論述。本文主旨為:對公文處理與請假問題從事特性分析,並探討此二問題等候模式之適用性。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論述隨機性及適合度之檢定方法。並摘要地討論各種等候模式,以為引證之依據。第二章與第三章以經濟部統計及第四次工商普查會之存檔公文與請假單為原始資料,分別對公文處理與請假問題之重要特性從事分析,並探討其等候模式。第四章為公文處理與請假問題之綜合結論。 因統計處與普查會分別為典型之「永久性」與「臨時性」機構,由其資料所引申之公文處理與員工請假之特性,可供一般之參考。本文對公文處理與請假問題之等候模式,雖僅做到探討之階段,但已充分證實了該二問題等候模式之適用性,且勾劃出該二問題等候模式之基本結構。至於該二問題更深入之等候模式認定,尚待海內外專家學者繼續研究。
14

我國勞工行政體制之研究

林高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學以致用」乃讀書求學的基本目標之一,是以如何將學得的理論、知識,運用於實際問題之解決,誠屬最為要緊之事。因此,筆者乃有以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之動機。復以筆者向以「問題最多且最需要解決者」為第一處事之原則,而經考我國目前社會情況,無論就世界潮流,時代需要與國家處境,其問題最多且需要解決者,莫若勞工問題。因此筆者遂選定為解決勞工問題所需的組織架構-勞工行政體制-為研究對象,作深入而廣泛之分析,期能探討問題癥結之所在,藉資對症下藥,提出個人淺見作為改進之參考,倘能有且於萬一,則筆者之目的達矣! 我國勞工行政,歷史雖短,卻幾度變易,且涉及頗廣,內容至為複雜。故本論文之研究,本其目的,以下列各端,為基範圍:(1)工業革命與勞工行政之關係。(2)當今工業先進國家,其勞工行政概況。(3)我國勞工行政概況。(4)我國勞工問題癥結。(5)解決勞工問題之道。 上述研究範圍,亦即本論文各章之內容。第一章勞工行政史之探源,從工業革命之發生敘述勞工行政之起源與演進,藉明瞭勞工問題的來龍去脈。第二章現代工業國家之勞工行政體制,從當今工業先進國家為解決為解決勞工問題,而重視勞工行政之原因所在,敘述其勞工行政體制概況,藉以為我國制度上之參考。第三章我國勞工行政之起源與發展,從我國勞工問題發生之持質,敘述我國勞工行政之發展過程,其中歷史雖短,而數度更易,乃因其特殊因素有以致之。第四章我國工業發展之成就與勞工問題概況,從近年來我國工業之快速發展,敘述勞工貢獻其最大之力量,而未能獲得其應有之分配成果,致問題重重對未來更進一步之工業發展,勢必造成瓶頸現象,實應特加注意。第五章我國勞工行政體制分析與檢討,從探討上述勞工問題之癥結所在,敘述各界對擴大與充實我國勞工行政體制之期望,進而提出筆者改進之意見。第六章結論,乃重申我國民生主義實為全國一致的共同信念,經濟發展之目的是在改善全民之生活,而非製造少數資本家而已,故筆者主張經濟建設之同時,應伴以社會建設,使社會與經濟齊頭並進方能達到民生樂利的民生主義之最後目標。 至於本論文研究之方法,從上述內容可知,係採綜合性方式:計有:(1)歷史法。(2)比較法。(3)演譯法。(4)訪問法。(5)實例統計法等等。 本論文研究過程中,至感不便者,為資料之蒐集,頗為困難。因必須之資料,誠如本論文所指,勞工行政機關或尚待完備,或有些資料事屬機密,無人獲取。因之本論文採集者大多為散見之記載或現行之法規,俟機補正充實,正筆者自策者也。 本論文承張師明誠推介素所欽佩從事勞工行政卅餘年,現為中國文化學院勞工研究所所長,及各大專院校有關勞工問題教授之汪所長曉滄擔任指導教授,以其學驗豐富,加以循循善誘懇切指導,使本文得以完成,且於付印之前,復加審閱指正,是為首先感激者。本論文撰寫期間,再蒙張師明誠介紹有關首長給予協助,前台灣省社會處長邱創煥博士,前國際勞工局中國分局長唐振楚教授,與吾師傅宗懋博士等均提供寶貴意見,使筆者受益不淺,在此謹致最深謝意。此外,內政部勞工司經合會人力發展小組,經濟部人事處、勞工保險局、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第二科,台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等等各單位或提供寶貴資料,或給予訪問機會,惠我良多,於此一併誌謝。
15

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

游海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共政權成立後,因為採取仇視美國政策,使彼此關係僵化,斷絕了一切直接往來,只有華沙曾談是雙方唯一直接接觸的通道,亦是研究中共與美國關係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主題。 自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至一九七○年二月廿日,中共與美國進行了一三六次「大使級」會談。第七十三次會談以前,在日內瓦舉行;其後,會談地點改在波蘭的首府華沙。所以一般通稱為華沙會談。 在歷時十五年的會談中,雙方曾討論過十九個議題,其中只有遣返公民議題達成協議而未有完全履行外,其他各項議題只是付諸討論,但未能妥協。 雙方在會談中未有產生結果,除了因為「臺灣問題」是主要的障礙癥結外,彼此對於談判觀念的差異,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國認為戰爭或和平,戰場或議場,是截然的兩回事,但中共卻認為兩者是一物的兩面,並且利用談判作為另一個戰爭,或另一個戰爭的醞釀期。在不同的觀念下,與中共進行談判,無疑是與虎謀皮。 當今,在國際姑息主義的逆流下,「以談判替對抗」的呼聲甚囂塵上,若干國家在過份渴求和平的心理下,貪圖一時的苟安,忘記共產黨的本質,因而墮入「和平談判」的圈套,實為今後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憂。 本文目的耑在藉華沙會談史實的追溯,來表露中共對談判的真正用意及其在談判所運用的策略,供與中共進行談判的國家為鑑。全篇分為四章,茲將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會談前的背景」,從當時美國與中共的相對政策中去探討,說明雙方必然走上會談之路。並陳述成會談的各項因素,包括在國際會議上的接觸——板門店會談和日內瓦會議;吸引美國與中共談判的問題——公民問題及臺海地區問題;以及國際與論的壓力——萬隆會談和英、印、緬等和平掮客的奔走說合,因而使會談誕生。 第二章「會談的經過」,縷述十五年來會談的演變情形,在每一個階段,都注意到雙方的立場及國際的與論,影響會談,使它僵化、中斷及重開等各項因素,以及由於會談而引起雙方的反應等,都是本章討論範圍。 第三章「會談的內容」,會談開始時的議題是遺返公民問題及雙方目前有所爭執的實質問題兩項。前項是促成會談的主要原因,對於公民問題的發生、交涉經過及達成協議後的履行情形,本章都有敘述。在後項的議程下,引起了若干問題,本文未能逐項討論,只能抽取重要的問題,如放棄使用武力、外長會議、寮國、核武器管制、越南及雙邊接觸等問題,個別地陳述;透過問題的經緯探討,得窺雙方對每個問題的立場和爭論,筆者並從中參予意見,分別討論。 第四章「會談的本質及檢討」,從談判的概念來確定談判成功的要素,以此為尺度去衡量華沙會談,同時追索中共與美國對談判的觀念及其策略的運用,並比較得失,因而發現得到美國與中共談判是自取其辱及永無成果的結論。 篇末附有華沙會談日程表,是根據人民日報及大公報資料編訂,並參考鄒亭先生,美匪會談之剖析一又的附錄:美菲歷次會談一覽表及 Kenneth T. Young,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一書,但三者不盡相同,存疑之處尤多,有待日後修正。 寫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資料方面;因為雙方在會談開始時曾達成發佈新聞協議,規定會談內容保持秘密,故所能收集的原始資料有限,主要是根據雙方在宣傳或互相爭論時所透露的文件,以及雙方官員在公開場合的報告及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我外交部雖存有由美方轉告的每次會談要點檔案,但目前尚未適宜公開學術研究,是項資料未能運用,至感遺憾!其次本文牽涉時間太長,問題太廣,對於撰寫工作甚為困難,一方面要避免成為流水賬,另方面又恐落入雙方關係概論的形式,所以下筆之際,無不戰戰兢;而且資料的拘束,便若干問題,未敢妄自揣度。遽下斷語,顯忌尤多。 在資料運用方面,外文以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及The New York Times為主,前者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有完善的收藏,後者在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報庫,有歷所報章的裝訂。美國新聞處及中華民國國際關係所圖書館藏書,不乏零星資料可尋。其中Young的著作,更為本文提供重要的資料線索,中文資料方面是以人民日報、大公報、新華月報(後改新華半月刊)及人民手冊為主,國際關係研究所有豐富的蒐藏。剪報資料方面,國際關係研究所剪報資料室及聯合報資料室,均有華沙會談專卷,蒐集資料頗多。文中資料,取意於外文者,翻譯以信達為主,至於詞藻雅麗,非所敢望。 本文承錢師復悉心指導,解惑釋疑,啟迪導津,始克成篇。吳師叔心耳提面命,訓勉時加,郭師乾輝、尹師慶耀、鼓勵啟導,關師中、張學良任之提供次料,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料組同仁給予協助等,便筆者受惠良多,謹申謝忱,礙於才疏學淺,綆短汲長,誤漏難免,尚祈師長先進,不吝賜正,是所至盼!
16

國際企業及其會計問題之研究

賴德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企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廿年來,擴張甚速。由於國際企業之經營,實現了自亞當。史密以降,經濟學者國際分工之夢想,因此,國際企業正如朝陽東昇,有日益壯大之勢。 在高度工業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國際企業早已形成。由於工業發達,製造、管理技術進步,產品輸出自不若在各國投資製造便利且利潤豐厚。我國已步上經濟開發國家行列,大企業不斷增加,為開拓並分亨國外比較利益,勢必走上國際企業途徑。國際企業投資抉擇,匯率變動損失之避免是國際企業與一般國內企業財務管理上最大不同之處。投資與匯率變動之會計處理,不同記帳單位之總算,財務報表之合併,係國際企業會計之重點。而國際間消除會計差異之努力,可減少國際企業會計資料傳遞之困難。本文僅就上述諸問題,加以探討,期能有助於國內工商界對外投資可能之需要。 本文計分五章:第一章說明國際企業發展原因,目前遭逢之障礙及發展之趨勢,俾對國際企業之情形,有一輪廓之認識。第二章介紹國外投資分析方法,以為擇定投資國家與製造產品之依據,並述及投資在帳上處理及報表之合併表達。第三章述及匯率變動對國際企業之影響,國際企業應以何種政策,期能減少匯率變動損失,及匯率變動對財務報表總算之影響處理方法。第四章闡述國際企業財務報表合併 問題與合併方法,兼述國外子公司查帳報告之差異及表達方式。最後一章為國際會計差異之原因與差異內容,其消除差異之努力情形及應努力方向。 基於國內尚少國際企業,國際企業方面專書又復闕如,乃不揣才淺,參研國內外有關專書與文獻,針對各種問題,搜集有關資料,就財務管理與會計相關之問題,加以研析,作一撰述。唯因限於個人時間與學識經驗俱感不足,雖曾戮力以赴,自知掛一漏萬,謬誤甚多。尚祈先進惠予批評、指正,則幸甚矣! 為文期間,蒙盛師禮約教授之鼓勵及指導,並多所匡正,使本文得以順利完成。謹此致最大之謝忱。
17

臺北市交通問題之研究

李章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健全的都市發展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都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很多,諸如房屋問題,排水、給水問題,空氣污染問題,公共衛生問題等等。就開發中國家而言,交通問題實在佔了都市發展中最大比重。因為健全的交通系統不僅維持都市的生存,而且有加速都市發展的力量;對於地面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都市人們日常的生活,莫不藉交通以達成其工作、就學、購物、娛樂等目的。惟有完善之交通供應與設施,才能充份滿足這些基本的需要。故 國父於遺教中曾訓示:「交通為實業之母」、「無交通則國家無靈活運動之機械,其他建設之事,皆不克舉」。 有些人以為交通就是運輸,或者運輸就是交通的別名,亦或將交通和運輸合併稱交通運輸,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覺,交通本是社會關係的聯鎖,溝通人類生活的橋樑,倘對他名份上認識不清楚,在業務的運用上多少會發生許多誤解。我國通常所稱之「交通」兩字,乃包括通訊(Communication)和運輸(Transportation)兩者,前者分郵政和電信兩種,後者分陸上運輸、水上運輸、和空中運輸等。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之中心,為新店溪、淡水河、基隆河三條河匯注之所,三河河面均不夠寬,昔日台北盆地水運大動脈之淡水河,由於河道淤塞,已失去運輸之價值,再加上不臨港灣,缺乏水運調劑,完全是一個陸運都市,其交通問題向為中外人所十所詬病的,即是市區陸路交通。 近年來由於經濟繁榮,人口集中,都市的發展遠超過當初設計的容量,增加過速的經濟活動愈來愈暴露了都市交通問題的嚴重性,道路交通量之過度負荷,造成都市交通之擁講與紊亂,流動機能之降低,交通事故,交通公害之日增等問題,而自民國五六年七月一日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後,其北之北投、士林,東之內湖、南港,東南之景美、木柵等六鄉鎮均併入台北市內,總面積達二七二、一○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一百五十六萬人(至六十年七月底已增至一百八十三萬人),而達超大都市之程度(一般言,都市人口超過一百萬者,稱為「超大都市」(Super large city)),促使鄰近鄉鎮與市中心城市之間,交能流運日益頻仍,短短時間內,增加了好幾倍,這一急速增加的交通需求,使得以往不足的交通設施,更難能承負,交通問題益形嚴重。 解決問題,有賴於問題之研究,而研究之有效,有賴於方法之講求。本文僅就台北市陸路交通問題加以剖析,以明其癥結之所在,藉資對症下藥,研擬解決之徑,以為改善及建設台北交通之參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交通對都市發展之影響,及都市交通問題之所在。並進而分析台北市交通系統之特質,及交通問題之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皆為針對問題癥結,提出解決途徑。其中第二章為「道路系統之規劃」,係就現代都市應有的道路和基本型式,對台北道路設施概況及交通量加以分析,以改善及調整目前之道路系統。第三章為「公共交通工具之發展」,亦即發展大量運輸工具,如公共汽車、地下捷運系統,進規劃之。此外,市區鐵路之改建,停車場之設計。亦於本章一併討論。第四章為「交通事故與交通公害之防止」,首先分析台北市交通事故之趨勢及發生原因,隨即從工程(Engine ering)、執行(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三E政策來改進交通安全之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之發生。再論交通公害:汽車污染及汽車噪音,對台北市汽車污染及汽車噪音作一分析,並提出防止對策。第五章為「都市構造之變遷」,本章所採取之方法有外在的衛星市鎮之建立和內在的市中心之改造等合理都市型態,耒限制都市人口密度或減少都市人口集中,俾對大都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擁塞,作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第六章為「結論」,乃扼要歸納前五章之主要論旨,作一綜合性討論,並提出幾個基本原則,以作將來發展台北交通之參考。 本文承蒙酆師裕坤惠賜有關參考資料,並於百忙之中撥冗指導,雷師飛龍多所督促,謹此申謝。
18

近年來「紐約時報」對中國問題言論的分析

阮志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9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葉品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族問題一直是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一大難題。面對20世紀以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標舉著「工人無祖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彷彿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窘境,因統獨爭議而幾近撕裂的台灣社會即為一例。在台灣,民族認同問題似乎早已取代階級問題,每每成為社會衝突的一大原因。因此,馬克思主義究竟如何看待民族問題?即成為本篇論文所欲探討的主題。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與民族主義並非如想像般處於對立的兩極。馬克思主義者雖然認為階級衝突是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將面臨的社會矛盾,但他們並不否認民族問題的重要。對他們而言,民族主義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可能有其進步性,此時任何的社會主義者都應支持這種民族運動。但多數的民族主義往往是反動的,社會主義者與這些運動不僅要保持距離,更應該批判之。至於進步與否,需要社會主義者依具體的社會條件進行分析,這並沒有一定的公式可以套用。唯有對民族問題進行了正確的理解,社會主義者才能與民眾站在一起。藉由馬克思、列寧與鮑爾等人對民族問題的分析,可以發現,他們的確指出了一些存在於台灣社會的問題。 對台灣的無產階級而言,只有認清所有民族的無產階級面臨著共同的問題,才能團結無產階級一起奮鬥;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才有可能化解「民族問題」並將其轉化成階級間的衝突,而後者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正矛盾。台灣的「統一」或「獨立」不應成為絕對的目標,它們都應放在「階級衝突」下來思考。唯有跳脫「民族主義」的立場,以「無產階級階級」的角度來思考,台灣的民族問題才能獲得解決。
20

中日關於山東問題之交涉(1921-1922)

吳沛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3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