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0
  • 3
  • Tagged with
  • 13
  • 13
  • 6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現代化建設」時期學生運動之研析-一九八○∼一九八六年-

王素雲, WANG, SU-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萬字,分六章十一節,主旨在探討中共於「現代化建設時期所發 生的學生運動,其類型與昔日之學運有何改變?為什麼會有這些改變?而這種種改變 又有何涵義? 首章緒論,除闡明研究動機、範圍、研究方法及限制外,並對學生運動的理論部份做 一探討,第二章至第五章,則依緒論中所提的理論架構分別就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一九八○;一九八一∼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的學生運動做個別的分析,末章結論, 除對各時期學運的異同點做一比較分析外,並嚐試指出形成改變的原因,及此些改變 所代表的涵義。
2

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

陳碩文, Chen Shu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回首百年來的五四研究,我們將會發現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一研究議題,在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會點上,不但充滿了豐富的意義,也蘊含各面相與各角度的解讀。五四時期是一多元文化交盪,整合的時期,然而至今為數眾多的研究,不論是將五四運動視為一涉及政治、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學生運動,或者純粹探討文學革命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都不免有將五四開放多元的文化思潮簡化的傾向,且缺乏與世界性思潮比較研究的視野。尤其普遍為許多研究者所習而不察的傾向是忽略了五四思潮除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外,尚包括了對西化充滿反省力量的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他們提倡以中正之眼光,在尊重中國傳統的前提下,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中,1922年創刊的《學衡》諸人,都以提倡保存固有文化以救國為職志,且對於研究發揚國學新知貢獻良多,其中,主編《學衡》的吳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過去的評論者討論這些論爭的出發點,還是多傾向於將吳宓與學衡派以五四新文化的反對者視之,並將他們兩派的論爭,看作是現代和傳統對立,以二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衡》被當作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雜音,是大時代洪流裡的一條小支流。過去這種普遍的看法,往往不能對這些保守的國學學者的學術思想,提出具體的研究,遑論思考其作為激進思潮制衡器的重要意義。在五四人物與思潮的研究中,他們對於吳宓的看法,被研究者因襲沿用了數十年。這種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流論述之所以形成,是在五四多元思潮的交鋒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自有其複雜糾葛的因素,條件與機遇。但近年來,吳宓研究成為一門學術熱點,吳宓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到接續傳統的轉折點。在這一冷一熱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解讀。 本篇論文之寫作目的,主要乃從整理吳宓的日記、詩文創作及論文出發,試圖研究吳宓的生平、交遊、文學主張及其思想淵源。並透過對吳宓與《學衡》雜誌之研究,重新考察吳宓與《學衡》及新文學運動論爭之間的關係。此外,借由考察吳宓,筆者也希望能從吳宓研究開始,為學者研究五四時期紛歧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空間。 從吳宓這一極具矛盾性的人物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群在五四運動中,一向被忽略漠視的知識份子。這些「吳宓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撰寫中面目模糊,長期受到忽略,然而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形成及其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透過對於文學革命的對立面之個案研究,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性質與意義。
3

甲骨文人形構件分析及其教學運用 / Oracle Humanoid Part Analysis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游琇雯, Yu, Hsi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李宗焜《甲骨文字編》蒐集甲骨字目為範圍,篩選所有包含人形的227個可釋字,分為側立人形(100字)、正立大形(38字)、跪坐卩形(44字)、斂手跪坐女形(45字)四部字進行甲骨構形與歷世演變分析。分析發現甲骨人形字構形特徵為:側立人部字占人形字四成構字量、增形構字占一半、頭部增形占三分之一、兩構件組成占一半、人形構件主要作為表形構件、唯女形構件作為表義構件、人部與大部各有若干變形構字等。甲骨人形構件有45%為後世保留,其中女部字保留比例最高,拼合構字最易保留人形構件。歸究人形構件得以保留主因為其具人形構件重要、構件離析、構件關係清楚、構形明確等特質。而55%失落甲骨人形構件者,以卩部字最嚴重,以增形構字方式最易失落人形。失落主因為該甲骨文構件太多、構件交疊、構形不尋常、構意不明、區辨性目的等特質。甲骨人形構件後世因配置位置演變為不同部件,側立人形在上為「 」,在左為「亻」,在中為「人」,在下為「儿」;正立大形以「大」及「亣」居中配置;跪坐卩形以「卩」形置右配置;女形則以「女」形置左配置;其它訛變部件亦相應於配置位置而變化。人形字是漢字的入門字目,有利初學者以圖象的方式開啟對漢字字符的認識,後續配合其它古文字以先習得基礎部件,再配合楷書筆順原則、組字邏輯、字頻篩選,則可以協助學習者在有系統、有感覺、有意義、有畫面的狀況下有效學會漢字,以符應漢字所具備的完形特質。
4

小學生數學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 / The study of error patterns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黃偉鵑, Hwang, Wei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生在數學基本運算的歷程中,所產生的錯誤類型,由文獻中尋找出特定的錯誤類型加以驗證,並利用與受試晤談的方式來了解兒童的思考歷程,試圖找出這些錯誤類型發生的原因,同時探討不同性別在這些錯誤類型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本研究以國小二、三及四年級的學生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為1782人(男926,女856人)。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加法運算能力測驗」、「減法運算能力測驗」、「乘法運算能力測驗」及「除法運算能力測驗」:資料分析則以信度考驗、次數分配、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來進行。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在加法的基本運算中,學生最常犯的錯誤為「相加時未加上進位數」,但此類型錯誤多為隨機產生的。在與學生晤談過程中,即可發現是因學生對進位概念不夠深刻而導致不小心犯錯。比較具有系統性規則可循的錯誤類型為「個位數未進位至十位」及「不對稱相加」二種,這二種錯誤的產生與學生誤用對齊相加的概念有關。這四種錯誤類型彼此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   (二)在減法的基本運算中,最明顯也具有系統性的錯誤類型為「大數減小數」及「0減任何數為0」,這二種類型錯誤可能原因與兒童自行建構錯誤算則及對0的概念不清楚有關,由學生的晤談中可加以佐證;其他的類型(由左而右運算及未退位相減)的系統性偏低,是屬於隨機性發生的,這四種錯誤類型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   (三)在乘法的基本運算中,「進位數直接與十位相乘」、「個位數直接相乘,十位往左乘」及「未乘十位數」等三個錯誤類型具有系統性規則可循,而且這三種錯誤的產生與進位數位置干擾有關;其餘二個類型錯誤(進位數重複相加及未加進位數)則屬於隨機發生的錯誤,此五類型之間亦具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四)在除法運算中「商數未補0」及「商數多加0」二種錯誤類型是系統性較強的錯誤,這二種錯誤與學生的位值概念不清楚有關;而「單獨相除」及「倒置商數」二個類型錯誤則多為隨機性產生的,此四種類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學輔導之參考。
5

尉天驄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 / 無

廖任彰, Liao, Je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題目為《尉天驄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結構上析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其次對研究題目、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逐一界定。第二章「尉天驄早期的文學活動」,沿著生平與經歷介紹,試圖清晰早年尉天驄與現代主義文學接觸的軌跡,透過分析其少作,驗證尉天驄對現代主義美學的接納程度,試圖探索出尉天驄參與運動的起點。第三章「尉天驄與現代主義的接軌─革新《筆匯》,《筆匯月刊革新號》」,道出尉天驄投身運動的沿革,闡述《筆匯月刊革新號》發刊的時空背景,勾勒其所實踐的理想藍圖,以比較同時期同性質之刊物,論斷時代價值。第四章「尉天驄之現代主義文學研究與創作」,筆者試圖透過解讀尉天驄的論文與評論,歸納其對現代主義文學的主張,並且採取貼近閱讀,以分析詩作與小說呈現尉天驄的藝術高度,兼以檢驗主張與實踐是否產生落差。第五章「尉天驄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反思─從現代過渡到寫實的《文學季刊》與《文學双月刊》」,介紹尉天驄所主導的第二波現代主義文學傳播,澄清向來對刊物的誤解,透過量測與《現代文學》的距離,凸顯個別價值,達到經緯文學史座標的目的。除此,強調刊物的過度色彩,檢視尉天驄與所屬文學集團之現代主義文學觀的轉變,為接下來全面揚棄現代主義預作伏筆。第六章「尉天驄與現代主義文學的訣別」,利用文學的內外緣發展與時局的困頓,建構出對批判平臺─《文季季刊》─的論述,並且延伸時空軸線至鄉土文學論戰,見證尉天驄與現代主義文學的決裂,完整尉天驄對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參與歷程。第七章則為結論。
6

社會媒體與太陽花學運 / Social Media and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凱琳娜, Böhm, Kathari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交媒體在最近的社會運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阿拉伯 之春、西班牙的Indignants 抗議運動,以及在北美的佔領華爾街運動, 皆凸顯出數位社交媒體的特殊地位與它對促進社會運動的貢獻。而 此篇碩士論文主要探討社交媒體在台灣的「太陽花運動」中所擔任 的角色。文中主張了社交媒體與「新媒體」已經是這個運動的延伸 與成功的重要因素。除了台灣年輕人常用的Facebook、Line 等社交 媒體之外,另一個使用社交媒體的重要因子是抗議者對台灣傳統媒 體的不信任。一般公民也可以透過「新媒體」成為抗議活動的一部 分,發揮和主流媒體相同的影響力。這些「新媒體」會為台灣更清 晰的民主鋪路,並同時提高年輕公民更多的政治意識。本論文的研 究包含來自Facebook 與PTT 還有「新媒體」的資料,此外,此論文 亦透過與太陽花學運參與者的採訪,評估他們在運動時使用社交媒 體的狀況。 / Social media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cent social movements. The Arab Spring, the Indignants protest in Spain and the Occupy Wall Street movement in North America highlighted the special role of digital social media network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acilitation of protest movements. This master thesis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social media in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in Taiwan. It argues that social media and the “new media” have been a crucial factor to the prolongation and success of this movement. Besides the high penetration rate of social media, such as Facebook and LINE, among young Taiwanese,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for protestors to use social media was the mistrust in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media. Through the “new media” ordinary citizens could become a part of the protest and exert the same influence as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new media” may pave the way for a more transparent democracy in Taiwan and raise more political awareness among the young citizens.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ncludes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Facebook and PTT as well as the “new media”. Additionally, interviews among participants of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ir use of social media during the movement.
7

<<聯合報>>野百合與太陽花學運的語藝視野分析 / The Rhetorical Vision of Wild Lily Student Movement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Daily News.

曾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報導是一種語藝的行動或一種說服之過程,也是一種真實的再現,透過不斷的傳播,建構出團體成員對外在世界的共同認知,逐漸成為閱聽人的共同印象。以社會運動來說,新聞工作者往往認為「衝突、對抗、造勢」等戲劇性效果,最具新聞價值,也最能代表社運,因此,媒體建構了社運,同時建構了人們對社運的印象。而以學生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因角色的轉換與社會的想像,使得媒體刻意在報導中多了些「保護」與「憐惜」,易產生與其它社會運動不同的報導取徑。   本研究以《聯合報》的野百合學運和太陽花學運的新聞報導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幻想主題分析」的研究架構,輔以外在分析,探討單一媒體建構學運的語藝視野是否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   研究發現,在《聯合報》語藝建構下,兩代學運呈現迥然不同的語藝視野,野百合學運的語藝視野為「憲政改革眾望所歸」和「民主自由難能可貴」;太陽花學運的語藝視野為「朝野惡鬥國會失能」和「民主之恥民主鬧劇」,並發現學運期間的讀者投書,具明顯的覆誦現象,形成一致的語藝社群,不僅如此,本研究同時驗證了單一媒體在建構不同世代學運的語藝視野,並不會全然產生相同的觀看視角與報導取徑。
8

一九八九年大陸學生民主運動之研究

全哉垣, QUAN,ZA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一九八九年大陸學生民主運動,試 透過對一九八九年大陸學生運動的 深入探討,藉以瞭解學生運動的原因,並評估其影響,最後對未來大陸學生運動的展 望也作一預測。 全文分為六章,約十二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範圍以及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本章首先探討學生運動之意義,其中包括學生運動的定義、形成因素、類型 ,以及特色與功能分析。其次,說明中共當局與大陸學生對民主觀念之差異。最後, 為了掌握歷次學運的脈絡及其意義,對大陸學生運動之淵源和中共政權建立以後學生 運動之演變概括性的論述。 第三章:本章在於分析「八九學運」的原因與背景,即針對大陸知識份子的覺醒與在 「八九學運」中的角色、當前大陸大學生之心態、「現代化建設」的併發症(改革開 放政策的影響),以及客觀環境因素(蘇聯與東歐改革之衝擊及臺灣經驗的啟示), 分別作進一步的分析,以瞭解這次學運的產生原因與背景。 第四章:本章的重點在於探討「八九學運」的導因與發展過程、與學運相關之政治因 素,以及中共對學運的處理方式。 第五章:旨在探討「八九學運」對中共意識形態、中共政治權力結構變動、中共經濟 及對外關係之影響。最後則對學運的海外發展作一討論。 第六章:結論。則為對以上各章的分析作一總結,並試以預測大陸學生運動未來可能 發展之方向。
9

文學研究會與新文學運動

王玉, W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宗旨,是研究我國第一個新文學團體的活動情形,看其在由「文學革命」到 「革命文學」背景中所扮演的歷史角色。全文共分六章十二節,約十五萬字。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新文學運動的產生。探討新文學運動由文學革命的思想萌芽、運動開展,到 白話文學初奠基礎的經過。 第三章:文學研究會的興起。敘述文學研究會的成立與「小說月報」的密切關係,文 學研究會的宗旨與創作理論,以及文學研究會的組織與會員。 第四章:文學研究會的前期活動與新文學運動的發展。敘述文學研究會在革命背景下 的擴大與分散,對外論戰,和「小說月報」大本營的活動情形。 第五章:新文學運動的步入歧途與文學研究會的後期活動。敘述文學研究會在新文學 運動的逆流革命文學出現後的活動與星散情形。 第六章:結論。
10

解嚴後我國憲政改革與政體轉型之分析 / THE ANALYSIS ON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R. O. C.

曾鋒禎, Zeng, Feng 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有關我國(台灣地區)於解嚴後至民國八十三年底止,憲政改革與政體轉型兩者之發展及相互影響之研究。   首章為緒論,係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相關的文獻;研究範圍、研究途徑等。第二章為相關理論的建構與概念分析,包括憲法、憲政及憲法變遷的理論;政體轉型的概念意涵作界定與分析;威權政體及其政經發等。第三章分析憲政改革的背景因素,主要分從四個面向加以探討一、解除戒嚴及其作用;二、民進黨對憲改所進行的抗爭與主張;三、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弱化及其憲改規劃;四、三月學運與國是會議加速憲政改革。第四章為對憲政改革與三次修憲加以評析。第五章探討憲政改革對民主化的影響。第六章結論,除總結全文的重點,交待研究缺失及限制以外,並對我國未來憲政體制之定位提出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6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