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國產學合作創新之個案研究─以大學實驗室的觀點蔡國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企業而言,所謂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的社會、經濟為「知識基礎社會」(knowledge-based society)、「知識基礎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ic)。為謀求所謂「競爭力的改善」、「國家財富的創造」、「生活品質的提升」等國家利益,「知識」即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對直接面對激烈競爭的企業來說,知識是一個贏得競爭的重要手段。以大學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關,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扮演著知識生產之重要角色。因此,企業必須與大學共同合作,研究先端的學術理論、並進一步共同協力開發先端的科技技術。
產學合作在台灣已是日漸蓬勃的重要議題,尤其自從民國九十年政府通過了「科技基本法」,明確指出智慧財產權與成果的歸屬,從國科會轉移到研究機構或企業所有,激勵了學校和業界有更多的合作計畫,尤其如台大、清大、交大等明星大專院校,和業界的合作計畫更是一年比一年增進。
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實際訪談產學合作的個案,深入了解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如何克服不同的文化,達成最後成功的果實,藉由分析結果的呈現,作為政府推動產學合作以改善我國研發體系的政策建議,並且提供未來欲進行產學合作之學界和企業界的重要參考,使整個機制運作順利,提高我國之創新成效。
透過研究實際成功的產學合作個案,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中執行的人員,以及訪談學校的研發處,目的在於了解實際的合作過程當中,大學實驗室和企業雙方實際碰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以及大學研發處現在的管理做法對產學合作的影響。消極面希望歸納相關產學合作個案中,雙方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積極面則希望尋找不同個案中,是否可以歸納重要的合作模式,加以複製到未來產學合作的計畫中。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一、 大學實驗室領導者的角色與風格對產學合作進行程序之影響
□ 在大學實驗室中,教授若越希望博士學生未來能迅速成為一位專案管理者,就越會授權給資深的博士生學生進行實驗室的管理,也越會將產學合作計畫授權給資深的博士班學生。
□ 實驗室進行產學合作計畫時,實驗室的產學合作計畫負責人偏向T型人的角色。
二、 大學實驗室激勵制度與成員投入產學合作意願之關聯性
□ 大學實驗室採取越多元化的激勵措施,似乎越可提高成員參與產學合作計畫的意願。
三、 大學實驗室團隊溝通與合作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 大學實驗室內部,越將平日學術研究、產學合作計畫等不同性質的meeting加以整合,越有助於產學合作計畫的知識擴散與創造。
四、 大學實驗室教育訓練的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 實驗室有著越有效的知識管理作法,似乎越有助於產學合作的創新。
□ 實驗室師徒制傳承制度,有助於產學合作知識的傳遞。
□ 大學實驗室將知識予以文件化的做法,有助於產學合作知識的蓄積。
五、 大學研發處的做法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徵求廠商進行產學合作,漸趨向透過更多的活動,使廠商更易對學校專長有所了解。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基於教育部的規定,對於產學合作案,均必須透過校方才能簽訂。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產學合作的進行過程,有關教授的研究,採取較寬容的態度,交由教授自行管理。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產學合作計畫結束後成果歸屬,逐漸更加重視,並且訂定相關辦法或透過法律協助以維護教授的權益。
六、 實驗室和廠商間的互動對產學合作創新成果的影響
□ 在產學合作中,透過和廠商舉行的的討論會議,以及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創造,將內隱知識有效加以擴散,並建立雙方的信任。
□ 產業界和學術界,雙方宜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有助於了解彼此並增進雙方的合作
本研究的研究建議如下:
一、 對大學本身及大學的研發處
□ 大學應舉辦更多的組織性活動,增進廠商對於學校內研究資源的了解。
□ 積極將校內規定的相關產學合作辦法及訊息放置於學校的網路上
□ 積極將校內規定的相關產學合作辦法及訊息放置於學校的網路上
□ 學校主動訂出產學合作後成果歸屬分配的規定
二、 對於大學的實驗室
□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產學合作計畫的方向儘可能相關
□ 實驗室採取多樣的激勵措施鼓勵成員投入產學合作的計畫
□ 強化實驗室成員分享產學合作的經驗
三、 對於進行產學合作的廠商
□ 產業界的廠商,宜和大學實驗室建立長期的關係
四、 對於產學雙方的互動
□ 產學合作過程中,雙方的互動必須秉著互信合作的精神
□ 產學合作計畫的專案領導人,宜具備多樣化的能力
□ 產學雙方宜盡量分享知識,達成互利雙贏的結果
五、 對於政府推動產學合作的政策
□ 政府宜多設立鼓勵辦法,鼓勵學校進行產學合作。
□ 政府宜鼓勵學校組成跨領域的合作聯盟,有助於進行複雜性、大規模的產學合作計畫。 / For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the 21th century is a kind of knowledge-based society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 in every country,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ually, universities have played a role of “producer of high-leve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many countries. Therefore, companies have to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advanced theories and to develop high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aiwan nowadays. Since the government enacted a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in 2001, it has encouraged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more cooperative plans with industrial companies. For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lik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heir number of cooperation plans with companies have increased tremendously recently.
Therefore, through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during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how to get the successful result. After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e study comes out with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can refer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f they want to work together in the future.
|
2 |
大學實驗室特性、組織平台與情境及知識創造--以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為例徐千惠, Chie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近七成博士級以上的研究人員存在於大學中,加上目前政府研發投入佔我國研發總支出36%左右,佔約64%為企業研發支出,在大學內部有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若能妥善利用,將有助於產業界獲取前瞻技術並促使未來有更好的生存利基。本研究旨在從創新管理的觀點,並採用個案研究法,描述各大學實驗室特質的形成、組織平台的運作以及其知識創造過程,以了解在設計富於創造力的實驗室時,各項知識轉換機制,並找出其相互對應因素強,以供經營實驗室之參考,以及藉由組織設計等選擇如何強化之中的內容。
為了聚焦在特定知識範圍的探討,本論文選擇,一是因為近年來台灣光電顯市場產業產業發展十分迅速,2000年,光電顯示器即有2210億台幣的市場規模最大,而OLED技術為下世代影像顯示器技術之一,目前國內錸寶、東元、奇美、友達等顯示器大廠均已投資到位,目前已從新興萌芽期技術轉向量產期,在研發初期,學界和工研院等機構扮演重要角色,開發技術不但建立材料與製程技術自主性,建構完整 OLED產業架構,亦足與世界水準技術同步。截至2002年10月止促進有機發光二極體投資在40億以上,預估 2002年以後投資額將達100億以上,年產值200億。
OLED材料合成相關的大學實驗室,其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對於實驗室創新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實驗室特性之組成
大學實驗室的領導者之人格特質、學研歷程(工業界經驗)會影響帶領實驗室之價值觀氛圍,而其累積之知識以及產學研界資產亦支持其對實驗室之從事之研究範疇定位和方向發展,形成各實驗室之不同特性。
二.大學實驗室特性對於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塑造之影響:
2-1.研究發現,當實驗室定位越朝向解決跨領域問題時,需要與各領域團體作越界溝通,除了專業能力外甄選新進成員越注重符合實驗室團隊精神。當實驗室研究定位越偏向基礎研究時,越需要在特定知識範圍之深耕,甄選新進成員越注重其工作態度及專業能力。
另外,本研究發現,若實驗室研究所定義的範疇越廣,越需要整合各異質性知識範疇,亦即技術知識的複雜度越高,因此越需要引入知識背景不同之成員,對外擔任知識吸守門人角色吸收知識,對內擔任教學擴散角色,並且能夠作為跨越疆界者,協調不同功能別的人員互相合作並全心投入跨領域研究。而若實驗室所定義的範疇越專精,則實驗室傾向引入擁有共同背景的成員,在知識分享的初期,共同的語言與思考模式,可以減少彼此溝通的障礙,組成團隊後,再以團隊內小組輪調的方式,指派資深實驗室成員從事不同目標導向的團隊,以激盪團隊內創新氣氛。
2-2領導者的背景,以及其大價值觀會影響實驗室訓練制度
本研究發現,實驗室領導者之人格特質,過去的經驗學研經驗(過去的實驗室老師帶領風格),在環境中所領受之管理系統氛圍,對研究投入之價值觀,會影響其對實驗的領導行為以及規範設計。比方說:領導者擁有業界背景資歷的實驗室,重視專利和實用導向,在管理和分組上也多引用業界標準,純學術路線的研究者傾向學術知識之深化,管理和分組上重視工作態度而非實際規定,重視研究精神。
三.大學實驗室特性對於組織知識創造的塑造之影響:
3-1 訪談實驗室之知識領域,其知識內隱化程度高,大部分的技術是鑲嵌在人的身上的,人流動到那裡技術就帶到那裡。所以知識蓄積形式多以人才保留及師徒制傳承的方式進行,實驗室新人培育時間長,資深成員在實驗室為重要的知識蓄積者,而外顯知識蓄積之情形較不明顯,多停留在實驗室規章,管理標準程序及報告文件規格之層次。
3-2大學實驗室對於研究投入之價值觀以及研究的範疇、方向與定位越強調特定知識範圍的前瞻性研究,實驗室對外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技術移轉。大學實驗室對於研究投入之價值觀以及研究的範疇、方向與定位越強調解決跨領域實際問題,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合作開發。
四.大學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對於組織創新活動之影響
在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內,尤其從事合成實驗方面,知識內隱性的程度是很高的,實做印證記載於書本論文上的知識和吸收源自其他成員身上的經驗,在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裡都是很重要的。做合成實驗的時候由於環境變因多,操作過程裡的控制變因複雜,有時候同一個實驗,不同的人按照一樣的實驗步驟做出來的結果很可能不同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1)實驗室成員本身的基本功夫(2)個人化學知識豐富度(3)對實驗的敏感度(4)援用外在資料的能力,也因此訓練一個新進人員到位,需要透過長時間實做養成;為了養成化學合成技巧,一個新進的碩士級成員往往要透過最少三個月的時間,投入實做,透過觀察,如此經過密集且需要勤奮投入一年後,才開始可以操作一些較具原創性的實驗。
以下敘述實驗室組織與平台之於知識轉化創造概念的過程:
u 實驗室經由新生實做實驗,共同實驗,內隱知識共同化模式有助於知識概念的生成
u 實驗室經由透過共同實驗,結構和非結構化知識分享,透過成員之間隱喻、類比,曖昧和重複等方式將知識從個人內部移轉到組織之中,有助於內隱性知識外化,促進知識的轉換
u 實驗室經由透過結構化知識分享,異質團隊知識的轉換,有助於內隱性知識外化,促進知識的轉換將外外顯知識加以結合,有助於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
u 實驗室經由透過實驗操將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的過程,將知識進一步內化到個人的內隱知識基礎,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
5.其他發現
目前大學實驗室研究在資源上多停留在系所層次,研究規模有限,許多系所裡齊頭式的資源分配,以及對於實驗室新進成員招募數目限制(quota制,規定一年只能收入一定名額的博碩士生),學位資格考的限制對於引入異質領域成員造成進入障礙,以及大學教育和研究領域的斷層,都造成實驗室團隊組成之規模及素質問題。另外,在環境上空間分配不足,在研究環境上沒有優良的技術幕僚挹注實驗環境,在行政上亦亟需優良的專案及庶務管理者,國內實驗室並沒有助教授或資深博士後研究員的體系,亦是目前研究能量無法有效蓄積激盪之原因。
|
3 |
大學實驗室組織平台與知識流通之研究─以八間光電領域之實驗室為例 / The Impact of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Knowledge Circulation─ A Case Study on Eight Optical Laboratories李憲璋, James L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
主要欲探討大學實驗室的組織平台,以及組織知識流通的重要活動,以及組織平台與組織知識流通的互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多重個案分析」(multi-case)之「個案研究法」,以深入訪談大學實驗室的教授、實驗室成員等為主,次級資料蒐集閱讀為輔,期能夠依照研究目的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
壹、領導者角色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1.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領導者的研究方向會影響成員題目概念的生成方式。
1-1.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的研究方向愈趨向於執行業界的合作案時,碩士班學生的題目概念生成愈趨於上而下。
1-2.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的研究方向愈趨向於學術研究時,碩士班學生的題目概念生成愈趨於下而上。
1-3.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的研究方向不論是趨向於執行業界的合作案或是學術研究,博士班學生的題目概念生成均趨向於下而上。
貳、教育訓練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2.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成員教育訓練的設計有助於實驗室之知識取得與蓄積。
3.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聚餐、出遊、球敘以及玩LAN-game是最常見的促進成員感情之方式,良善的群體關係有助於實驗室氣氛的和諧,進而有利群體目標的達成。
叁、激勵制度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4.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激勵學生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成功的經驗、給予口頭上的贊許與勉勵、給予適當的獎勵津貼以及提供代表出席研討會的機會。
5.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使用具正面增強作用的獎勵津貼制度,有助於實驗室成員知識創造的動機。
肆、團隊溝通合作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6.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透過團隊與合作有助於實驗室知識在轉換過程中的擴散與蓄積。
6-1.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師徒制,以學長帶領學弟共同實做的方式,有助於知識在共同化過程中的蓄積與擴散。
6-2.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技術化文件、實驗成果文件的方式,有助於知識在外化過程中蓄積與擴散。
6-3.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meeting的舉行以及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創造。
6-4.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實驗室內部的資料庫建置,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蓄積與擴散。
伍、團隊組成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7.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實驗室成員的組成會影響實驗室的知識流通。
7-1.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以物理/材料、電機/電子、機械/力學背景的學生居多,並當學生來自於物理/材料、電機/電子相關領域時,有助於縮短教育訓練的時間及加速內隱知識的分享。
7-2.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傾向選擇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及意願者,並當新進成員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及意願時,有助於實驗室成員對知識創造的動機。
8.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擁有知識創造型成員有助於組織內部知識的流通。
8-1.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班學生趨向為實驗室中之知識工程師以及知識執行人員,使內部知識可由中而上而下的傳遞,其任務包含計劃的協調和管理、創造新知、引領學弟妹熟悉實驗室、執行計畫、分享知識經驗。
8-2.碩士生及大學專題生趨向為實驗室中之知識執行人員,累積和產生實驗室內隱及外顯知識,其任務包括執行計畫、分享知識經驗。
研究結論
對大學實驗室領導者
1.給予學生適切且明確的目標,降低組織給予成員的焦慮和不確定性
2.提倡增強作用的獎勵機制
3.創造各種知識學習的機會
4.建立利於創造的環境,避免成員遭受被評價的恐懼
5.重視知識的整合與應用,跳脫僵硬化的強記
6.強化實驗室成員知識分享的意願和習慣
對大學實驗室成員
1.加強專業技術的背景
2.增強自我學習的動機
3.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 Abstract
Research Objective
It discuss about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of laboratories in the University, activities which help to circulate the knowledge in an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knowledge circulation.
Research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by the Multi-case theory, the major information is base on the interview of both professors and the members in laboratories, and the inferior information is gotten by ways of searching and collecting a large amount of data. Hoping to bring up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 by the aim.
Research Conclusion
For leaders of laboratories in the University:1. Students are given clear and definite targets and leaders also have to reduce the anxiety and the uncertainty of members.2.Making use of the reward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heory.3.Creating opportunities of learning.4.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creativity is encouraged.5. Instead of cramming the knowledge in to one’s memor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paid much attention.6. To form the habit of sharing knowledge.
For members of laboratories in the University:1. To reinforce the specialized field or subject.2. To strengthen the motive of self-learning.3. Develop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Keyword:Laboratory,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knowledge circulation, optical science
|
4 |
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創造-以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的IC設計實驗室為例曾立欣, Lenny Ts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造是組織所需要面臨的重要議題,而為了有效達成知識創造的目的,優良的人力資源管理是關鍵因素之一。成功的企業知識管理,來自於人力資源管理的支持,帶動良好的組織文化和結構,以及員工樂於分享、創造並應用知識的組織能力。
面對提昇與加強國家競爭力與產業技術的過程中,人力資源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學是人力資源的大本營,大學在技術網路中,扮演兩種角色,第一是作基礎的研究,其知識可以做為廠商後續開發之用;第二,大學可以協助企業訓練人才,特別是增強理論方面的知識,妥善運用大學研發實力已成為政府科技政策中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欲探討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知識創造的重要活動,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的互動,而研究對象為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之大學IC設計實驗室。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內涵
研究發現1-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大學實驗室的博士生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涉入程度。人力組成中的博士生在實驗室的比率,比率越高,實驗室技術類教育訓練越紮實。
2、大學實驗室的組織知識創造活動內涵
研究發現2-1:大學實驗室知識庫的技術文件管理,可以顯著的縮短成員的學習時間,幫助成員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的下一個階段,提早成為實驗室具有知識創造能力的一員。
研究發現2-2:大學實驗室透過師徒制的帶領方式,有助於組織內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2-3: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強調的重點不同,會影響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方式。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研究上的前瞻性,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技術移轉。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合作開發。
研究發現2-4:大學實驗室的建立原型過程中,採取資訊的重覆來幫助實驗室的知識學習。
研究發現2-5:大學實驗室的跨層次知識擴展,有助於實驗室內部知識庫的知識累積與創造。
3、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活動的互動
研究發現3-1:大學實驗室人員組成中的共同背景程度高時,有助於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IC設計實驗室成員來自於電子、電機相關領域時,有助於內隱知識的加速分享。
研究發現3-2: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會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開放時,有助於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3-3:大學實驗室的組織設計強調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時,實驗室確認觀念方式會 強調透過專案團隊討論的方式,達到確認觀念的目的。
研究發現3-4:大學實驗室在知識創造的考量下,會影響實驗室組織結構的設計。實驗室組織結構在層級結構下,更加強調按照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而專案編組的重要性凌駕於層級結構之上。
研究發現3-5: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會影響實驗室工作設計。 / In knowledge-economy era, knowledge creation is the essential issue that each organization is urged to fac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creation, well-organiz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Universities are the crib of human resource. In technical network, universities play two important roles. The first role is to do fundamental researches, which leads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industry. The second one is to help cultivate the skillful personnel for the industry, especially enhance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research potential in universities has already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govern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abs, the vital activities i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the IC-design Labs in universities, which possess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fields and devote to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
5 |
跨領域整合大學實驗室之核心能力與知識創造活動之研究:以台大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為例楊佳珮, Chia Pei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文摘要
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知識將成為生財的主要工具。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萊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在其1999年的大作「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當中開宗明義便提到,時值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之交,微電子、電腦、電信、新人造材料、機器人、生物科技等六大新科技彼此結合互動,創造一個嶄新的經濟世界。這六大領域所屬的基礎科學突飛猛進,開發全新的科技,也造就全新的產業:電腦、半導體、雷射等等。人類已經不能再靠以往的舊公式功成名就。人類發展史上,控制土地、黃金、及石油等天然資源一項是功成名就的要素。但一夕之間,成功的要素變成了「知識」。而要不斷的維持成功與累積優勢,持續創造並且累積「知識」則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隨著產業的發展,科技跨領域整合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光電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奈米產業、資訊電子產業、微機電產業,在在都不是任何一項單一技術與科技能夠促成的產業。其中,台灣在微機電產業的發展上,因為具有過去累積豐厚的半導體相關知識技能,因此微機電產業被認為是台灣相當有潛力的下一世代重要產業。
在產業持續創新這個過程當中,除了產業本身的研發單位的努力之外,學校的實驗室也在不同的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對於這股重要的研發勢力,至今台灣對它內部組織平台,核心能力的養成與蓄積,以及知識創造活動的實際內涵並不甚了解。因此本論文選擇針對台灣最重要的微機電系統相關大學實驗室之一─台灣大學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作深入的單一個案研究,以Dorothy Leonard-Barton(1995)的架構,探討一個科技跨領域整合程度高、與產業界互動密切的大學實驗室,其組織核心能力為何?其核心能力如何養成並且累積?實驗室的知識創造活動如何?知識創造活動與核心能力之間的關係如何?
本研究發現,對於跨領域整合的實驗室來說,要促進並且確保團隊合作的品質是第一要務,而這個目標的達成則是實驗室整體核心能力的展現。他不是一個單一構面能夠達成的,而是從員工知識技能、實體科技系統、管理系統與價值觀和組織文化整體配套之下的組合。其中畫龍點睛的部分,就是組織文化以及價值觀。跨領域整合的實驗室要能夠成功,其價值觀必須相當重視「人」的價值。把「人」當作最大的資產,並且以「人」的整合為首要,而非把「人」只當作是「技術」的載具。因為對「人」的重視,因此他必須要在組織架構與管理系統的設計上都處處考慮到什麼樣的環境能夠促進成員以組織大目標為前提貢獻所能。
單打獨鬥的研究單位因為資源與知識範疇的有限,要開發出一套系統應用的研究成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他們在專業能力的深化上面也許使他們能夠有能力開發出一個技術難度相當高並且有價值的單一元件,然而要對民生經濟與產業有貢獻,光是單一元件是不夠的。因此相對來說,具有跨領域整合能力的研究單位,透過系統整合開發的角度,回來把所需元件兜在一起,迅速整合之後對於民生經濟與產業所造成的貢獻,以及知識整合加值之後所產生的爆發力是相當驚人的。 / Abstract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ilding block of the so called “New Economy”. MIT professor Lester Thurow wrote in his book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is the new basis for wealth.” He also wrote that, “…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under way. Microelectronics, computers, telecommunications, designer materials, robotics and biotechnologies are transforming all facets of life.” Nowadays, the most crucial way to gain and strengthen an organization’s competency is through well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The need of cross-discipline knowled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dustry heightens. Industries including electronic-optic industry,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nanotechnology industry, micro-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etc are all examples of industries that rely highly on cross-discipline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maturity of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t is highly expected that micro-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will flourish.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lab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R&D 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is not as much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abs as there are on corporate lab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S university labs in Taiwan—NEMS/MEMS Lab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nder Dorothy Leonard-Barton’s (1995) framework: What is the core competency of a highly cross-disciplined system integrated university lab? How does the university lab strengthen its core competency? What are the knowledge creating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How do the knowledge creating activities interact with its core competency?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acknowledge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peopl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a highly cross-disciplined system integrated university lab. They should not be merely slogans of management studies, but should be embedded in daily operations and value systems of all team members. With that, the power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university labs will be significant.
|
6 |
供應商績效評估研究-結合ANP及DEMATEL之應用紀岱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供應商績效評估一直都是供應鏈管理重要的課題,企業中的採購部門必須定期的評估供應商的績效,以期望供應商能達到企業的需求。在進行供應商評估時,必須同時考慮多個指標及決定指標的權重,由於指標間具有相依及回饋的情形,因此權重的決定也較為複雜,此外,由於績效指標有互相影響的情形,指標間的關連度也是評估供應商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一個新的供應商績效評估方法,結合分析網路程序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及決策實驗室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建構評估模式,以達到正確的評估供應商績效,及可回溯績效表現找出關鍵改善原因之目的。
在進行供應商績效評估時,利用分析網路程序法求出各指標的權重,量化指標並求得供應商的總分;另外利用決策實驗室法得知各指標的因果關係及關連度大小,當檢視供應商績效時,可從權重大或關連度大但表現差的指標回溯,以提供供應商改善的方向。最後以模擬的方式進行驗證,結果顯示本研究對指標之排序符合模擬之結果,因此可供企業參考使用。 / Suppli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some time now has been receiving increasing importance as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mponent. Purchasing managers need to periodically evaluate supplier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retain those suppliers who meet their requirements. Buyers usually consider multi-criteria and must determine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the criteria when evaluating suppliers. Because of these performance criteria usually exist interdependence and feedback, the weights of the criteria are hard to obtain. In addition, performance criteria usually affect each other, so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are also a crucial problem when evaluating supplie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which combines the method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and the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to evaluate supplier performance accurately and can find out which criter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improve performance.
When evaluating a supplier, ANP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can get the total performance of the supplier. DEMATEL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effects between criteria. The model can propose the criterion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 affects other criteria the most, so buyers will know which criterion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the most and can ask suppliers to modify it. Finally, a simulation is employed to verify our model. The result through the simulation is complied with our model, so it can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for making decision concerning suppliers performance.
|
7 |
在不確定情況下,與預算有關之績效評估指標對決策行為的影響黃雪瑛, HUANG,XUE-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瞬息萬變的企業經營環境中, 經理人( 指中級主管 )在制定決策時, 常面臨許多不
確定的狀況, 這些不確定的狀況可能是方案中某些事件發生與否具有不確定性, 也可
能是方案結果含有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是否會影響經理人的決策行為呢? 而不同
經理人對風險的態度( 有人是風險追求者, 有人是風險趨避者, 有人則是風險中立者
)不同, 是否會導致不同的決策行為? 此外, 企業所采用的績效評估指標也是個值得
探討的問題。績效評估指標可能是明確的( 如依決策結果計算紅利之多寡),也可能是
不明確的 (如依管理當局主觀判斷),而明確的績效評估指標中, 有些具獎勵性質, 有
些則具處罰性質, 究竟不同的績效評估指標, 是否也會產生不同的決策行為? 上述這
些問題, 都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采實驗室法, 以企業經營個案為實驗內容, 對120 個受試者進行測試。自變數
為環境的不確定性、個人的風險偏好、以及績效評估指標, 并分析這些自變數對決策
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的基本假設之一是, 決策者將追求其預期效用之最大。經理人在環境具不確定
性、個人風險偏好以及績效評估指標制度的影響之下, 將產生他個人認為最佳的決策
, 然而該決策卻未必能與企業的整體目標達成一致。因此, 如上述之自變項對決策行
為的影響是正面的, 則管理當局可參酌經理人之個人風險偏好, 透過對績效評估指標
的操縱, 誘導經理人采取對企業最有利的決策方案。
|
8 |
供應商評選時安全程度評估之研究黃昌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過後,國際通關兼顧便捷與安全的議題引起普遍的重視。2005年,世界關務組織 (WCO) 通過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之標準架構 (SAFE),作為世界各國推動之標準。為了順應世界潮流,我國參考國際上現行的各類安全認證準則、機制及標準等,研擬「優質企業認證」辦法,顯示我國對供應鏈安全相關議題之重視。
如今基於國際上對於供應鏈安全之需求與考量,供應商的評選指標有必要予以增修,加入安全方面的考量,而目前的供應商評選相關研究,並未考慮廠商在安全方面的表現,且至今尚未有國內學者針對供應鏈中供應商安全程度的評估作相關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提出一套供應商安全程度的評估流程,提供量化的安全程度評估值,使買主可在評選供應商時作為參考;並針對供應商在安全方面的應對提出建議,供廠商參考以改善本身的安全體質;其次,藉由本研究的介紹,使業者認識優質企業與安全供應鏈之概念精神、演進趨勢、相關認證及規範,進一步瞭解其內涵及重要性。
|
9 |
台灣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研究 / A research about the co-creation between living labs and users in Taiwan劉國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ric)的研究方法,設立於一多元脈絡(Multi-context)的真實(Real)生活情境中,使所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主動(Active)參與共同創造(Co-creation),透過使用者需求研究,測試、驗證新產品服務原型、系統、以及商業模式,並持續給予產品服務提供者回饋,以提供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創造有價的創新產品服務。
本研究選定台灣的四間生活實驗室為研究對象,包括:資策會Living Lab Taiwan、台大INSIGHT Center、交大Eco-City、以及成大TOUCH Center;本研採用Gulliksen等人(2009)所提出的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並結合Voss(1992)提出的服務創新流程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藉此研究生活實驗室,在不同時期下,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達成度,並對分析所見結果的成因,研究結論概述於下:
一、採用本研究所提出的「結合創新服務流程之使用者共創原則」架構,可呈現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分析各時期是否達成要求,適合做為分析生活實驗室在共創運作上的操作準則。
二、根據本研究分析,資策會Living Lab Taiwan,相較台灣其他三間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創的達成度最高。其設立真實生活實驗室場域,並自行開發商業驗證方法論;其他生活實驗室則尚無建立。
三、台灣各生活實驗室在「概念期」與「發展期」尚位涉足。因各生活實驗室仍屬於技術本位,未真正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仍是由產品服務提供者自己的想法進行發展。
|
10 |
探討大學實驗室之持續創新 / How do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conduct persistent creation and innovation?戴君玲, Tai,Chu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學,一向被視為知識的殿堂;大學裡的實驗室,更是激盪新概念、產生新知識的重要場域。因此,大學實驗室可說是知識殿堂裡的智慧泉源;新的知識,不論是對於基礎科學的貢獻,或是應用技術的開發,都可以不斷地在那裡被製造出來。
為了明瞭大學實驗室裡持續創新的樣貌,特別是經過多代傳承、創新成果仍如湧泉般不斷出現的實驗室,本研究針對已在科學界屹立不搖一百三十三年的卡文迪什實驗室與八十三年的台大藥理學教室,進行分析後發現:維持優良的傳統與學風、仔細選擇研究領域並用心地開拓與經營、選擇優秀人才並加以培育,是他們得以歷經艱困草創期、成長期與轉型期,經過多代的傳承,仍在不同研究時期或領域都能獨領風騷的三項重要因素。
「傳統與學風」所保存的是實驗室的核心價值觀;這些核心價值是用以支持創新的土壤。「研究領域的開拓與經營」則須掌握大環境的變化,選擇適合發展的領域,並依據手中的資源擬定經營策略;這樣做即可保持身段的柔軟、不斷刺激進步。「人才的選擇與培育」則提供了足量的優質人力,可以執行創造的工作。 / Universities are considered as the knowledge palace while the laboratories therei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where surging the new concepts and producing knowledg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become the wellspring of knowledge.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es produced therein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omain knowledge.
In order to realize why some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can conduct persistent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two cases which have long history during several generations were analyzed; one is the Cavendish Laborator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another one is the Pharmacolog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Both laboratories are considered as the outstanding ones with very good performance in frontier researches. Moreover, many great scientists including Nobel Prize Laureates and Academicians were educated and trained in these laboratories. Most important of all, each generation of these laboratories kept producing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accomplishments as well as the long-lived companies do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retain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s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2. choosing research area carefully and managing it attentively; 3. selec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and educating them, ar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to foster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toward incessant innovation. First of all, the traditions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they preserved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core values which cultivate the emerging of creation as well as innovation. Moreover, these long-lived laboratorie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research areas which had been chosen very carefully based on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hey had in hands. By doing so, they can keep on going forwards. Nevertheless, a lot of talents are necessary for implementing researches in these laboratories. After all, great creation or innovation could not come true without the elite.
|
Page generated in 0.02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