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歐巴馬政府時期對臺政策之分析 (2009-2016) / Obama government's Taiwan Policy (2009-2016)謝佳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闡述美國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臺外交政策之發展。
|
2 |
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共對臺政策之研究王天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3 |
大陸對「臺灣史觀」之詮釋與對臺政策關係 / China's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曾正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從大陸「臺灣史觀」討論其對台政策,意味著本文之研究動機是充滿現實考量,亦透過彰顯大陸在臺灣史觀上隱藏的政治目的。
本文所採方法,乃針對大陸的臺灣史研究上具代表性的文本(著作或刊物),討論在若干臺灣史觀涉及今兩岸主權與國家認同敏感之議題,本文以陳孔立主編之《臺灣歷史綱要》和台盟蔡子民著《台灣歷史的潮流》為主要分析樣本,輔以大陸南、北兩大臺灣研究重鎮,廈大台研所所出版的學術期刊《臺灣研究集刊》,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出版的《臺灣研究》季刊進行論著、文章比重分類之內容分析(分成量化和質化)。
上述文本之分析結果,再對應到近年來,大陸領導人對臺之重要講話與政策,闡述其所持之臺灣史觀點。並綜合探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或影響成因。
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高峰會登場,連戰與胡錦濤首度對話,即從臺灣人的歷史意識重新搭起兩岸對話的橋樑。自此開始,以前章闡述之大陸臺灣史觀,並輔之討論其對臺政策。除了摘述2005年4月29日迄今計36份重要對臺政策宣示或談話,也從中討論其所欲彰顯之中原中心(同文同種、一個中國)、共同性與特殊性(一國兩制)、唯物史觀(人民史觀)。
簡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大陸對臺政策之政治目的如何影響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又如何扮演政治宣傳之角色而影響對臺政策。本文在認識大陸「臺灣史觀」之同時,理解其歷史研究之政治立場主導之國情,否則難以述說今日雙方對於主權爭議之擱置。故,如何連結兩岸今日政治主權和歷史記憶上的僵局,也適時從臺灣主體性角度提出建言,期望中共重新認識臺灣史,重新建構共同的臺灣歷史記憶與國家民族認同,調整對臺政策之思維,開創一條兩岸關係的新絲路。
關鍵字:臺灣史觀、對臺政策、唯物史觀 / Abstract
Reviewing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from the former’s Conception of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eal China’s political objectives behind its proclaimed historic perspective on Taiwan based o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With literature study as main method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ulted authoritative books and journals on history of Taiwan published in China, in order to discuss sensitive issues such as cross-strait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cognition. This paper conduc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Outline for Taiwan History” edited by Chen Kong-Li and Tsai Tse-Ming’s “Trend of Taiwan History” as two major samples, along with “Compilation of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published by Xiamen University and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by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two renowned institutes on Taiwan research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Result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re then put in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leaders’ important speech and policies towards Taiwan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clarify their perspectives on Taiwan history.
KMT and CCP held a summit on April 29, 2005, in which Lien Zan communicated with Hu Jing-tao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rebuilding a bridge for cross-strait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paper discussed China’s presumed Taiwan History as well as its Taiwan policy. In addition to study on China’s 36 major policy proclamation and speeches towards Taiwan, the research also touched on China’s Han-Center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same culture/language and one China policy, as well as the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 sho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out how the objectives of China’s Taiwan policy affect the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aw a clear picture of how China’s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served as a propaganda means affect its policy towards Taiwan. While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a’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also bears in mi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y research and political stance in China,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two sides were able to put aside sovereignty disputes as dialogue unrolled.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olving the dilemma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overeignty disputes and difference in historical memories across the strait, so as to reach on possible solutions. Other than proposing solutions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lso hopes to call on China to recognize Taiwan history from new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djust it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and concep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paving a new silk road for cross strait relations.
Key words: Conception of Taiwan, Taiwan policy,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
4 |
胡錦濤對臺策略之研究趙代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2年11月,中共召開第十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後,逐步進行第三代與第四代領導人的權力交替,胡錦濤陸續接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及軍委會主席等職。胡錦濤接掌軍政大權後,即逐次調整對臺策略,以「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兩手策略,透過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及文化等面向,對我政府與民間進行統戰工作。胡錦濤主政期間對臺策略調整之變因,對臺策略之實質內涵與運用方式,以及我政府應有的認知與因應對策,即成為本論文研究的核心。
影響胡錦濤對臺策略調整之因素有三,即為國際局勢、大陸內部與臺灣因素等三項。此外,探析中共對臺策略內涵,必需先瞭解中共對臺戰略目標為何;要探究中共對臺戰略目標,則需先究明中共現階段國家戰略目標的優先順序。因為中共對臺策略需為中共對臺戰略目標所服務,中共對臺戰略目標亦需支持國家戰略目標的達成。中共十六大明白揭示中共歷史三大任務依序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簡言之,「和平發展」係為中共21世紀的國家戰略。
中共對臺戰略從屬於中共國家戰略。為進一步探析中共對臺戰略移轉的常與變,試將中共對臺戰略目標區分四個層次與階段,即「中國統一」為中共對臺戰略終極目標;「和平統一」為中共對臺戰略首要目標;「遏制臺獨」為中共對臺戰略優先目標;「和平發展」為中共對臺戰略過渡目標。「中國統一」事關中共核心利益,可見未來不可能改變;「和平統一」,事關「和平崛起」國家戰略的成敗,短期不會改變;「遏制臺獨」事關中共主權,不可能改變;「和平發展」乃中共現階段的戰略選擇,除非發生臺獨重大事變或其軍力足以在短期內解決「臺灣問題」,否則不會輕易改變。
中共對臺策略需支持對臺戰略目標的達成。胡錦濤對臺策略聚焦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等五個面向。政治策略內涵為「反獨促統、和平發展」;外交策略內涵為「一中外交、經美制臺」;經濟策略內涵為「經濟吸納、以商圍政」;軍事策略內涵為「軍事威懾、遏制臺獨」;文化策略內涵為「文化統戰、爭取認同」。胡錦濤與中共過去領導人不同之處,即在於其靈活、務實、彈性與棉裡藏針的風格,亦即「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對臺策略,吾人必需謹慎因應。
|
5 |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臺政策的持續與變遷─以「反分裂國家法」為例王演慶, Wang,Yen-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胡錦濤於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出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象徵著中共由第四代領導人開始正式接班。胡錦濤隨後於2003年3月出任國家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自此掌控中共黨政軍權於一身,亦代表胡錦濤時代的到來。歷經三年執政,雖然胡錦濤對臺政策大致延續鄧小平、江澤民定下的基調,但在策略、手法上更為靈活彈性,使兩岸關係產生些許結構性變化。
為了解胡錦濤的對臺政策傾向,既要分析胡錦濤有關臺灣問題的公開講話,更要分析胡錦濤執政後中共對臺的實際政策和措施。但在了解胡錦濤對台政策前,則必須針對中共過去歷任領導人的對台政策加以探討,才能了解中共對台政策之持續與變遷。
回顧中共過去歷任領導人的對臺政策,均主要以領導人的談話作為對臺政策方針。毛澤東時期是在國共內戰的思維下,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內戰的延續」,強調「解放臺灣」。鄧小平時期主要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發展方針,在對臺政策上則是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江澤民根據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針對臺灣局勢,兩岸關係和國際形勢變化提出「江八點」,主要在解決兩岸統一之前的問題,政策重心在於防獨、促和與增進兩岸交流溝通。
胡錦濤時期以「四個決不」取代「江八點」,成為胡錦濤時期中共對臺政策的指導思想,並藉由「法治」來突顯自己與前人之不同,甚至在對臺政策上,胡錦濤以《反分裂國家法》來貫徹其「胡四點」,建立「依法涉臺」原則來處理臺灣問題。《反分裂法》的提出,亦具有下列特點:政策的法律化、維持現狀的承諾並無改變、對臺採取「非和平手段和必要措施」三條件、兩岸協商與談判的要求明確化、「共議統一」的提出、對臺工作法制化、鞏固胡錦濤領導地位、分裂臺灣深綠版圖、強調立法之必要性、避免國際的干預等。從前述特點中亦可發現胡錦濤對臺「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落實在對臺政治、軍事、經濟各層面具體作為,亦可歸納為「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
據此,筆者提出本論文主要研究發現,首先,中共對臺政策戰略目標清楚,戰術行為彈性:中共對臺政策的持續與變遷,亦可詮釋為「對臺目標的持續與操作手段的變遷」。其次,胡錦濤時期對臺政策強調「以和為貴」:中共方面表示,除非到了和平完全絕望的時刻,否則中共將不輕言對臺動武。第三,從「江規胡隨」到「江規胡超」:胡錦濤接替中共中央對臺領導小組組長職務後,不論是「五一七聲明」,或是《反分裂國家法》,其對臺作為的廣度與深度遠超於江澤民時期,其對臺作為可說是更為全面靈活彈性,在統戰手法上更注重能「入島、入戶、入心」,遠超於江澤民時期的作為。
|
6 |
中共與蘇聯在安哥拉的競爭張炳玉, Zhang, B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
一、中共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中共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
一、蘇聯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蘇聯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章 安哥拉概況
第一節 安哥拉危機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主要民族運動組織
第三章 葡萄牙政變與安哥拉的獨立
第一節 葡萄牙政變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的獨立
第四章 中共、蘇聯在安哥拉競爭的要素
第一節 政治要素
第二節 經濟要素
第三節 軍事要素
第五章 安哥拉內戰與中共、蘇聯的對立
第一節 蘇聯與古巴傭兵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二節 中共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六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三節 展望
|
7 |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大陸政策、外交政策、中共對臺政策互動研究(1988~1994)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ractive Research of the ROC's Mainland Policy, Foreign Policy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cy toward Taiwan, 1988-1994陳彥夆, Chen, Yen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0年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外交關係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80年代末至今,中華民國對外關係雖逐步開展,但對外正式官方外交關係仍有其局限。究其原因是國際環境、我國國力、中共對臺政策、大陸政策及外交政策整體互動的產物。其中中共對臺政策、大陸政策、外交政策三角互動關係更是影響中華民國對外關係的主變數。是故,本文的主旨除了希望了解中華民國對外關係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更重要是在探討中共對臺政策、大陸政策、外交政策三角互動關係下,我對外關係的情況,並在此三角關係中找一個適當的平衡點,使臺海兩岸間的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能在良性循環下開展。
本文大架構主要是根據系統理論,來研究影響中華民國對外關係的變數。以歷史研究法來探討中共對臺政策、大陸政策、外交政策三角互動關係。以決策分析法討論影響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因素。此外,本文著重於政府或官方立場為立論基點。對外關係的範圍主要限定在官方及半官方層次內,並以政治關係為討論的重點。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論文架構以及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第二章討論影響對外關係的環境因素,包括國內環境、國際環境以及中共對臺政策。第三章探討影響對外關係的另兩個主變數: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第四章敘述大陸政策、外交政策與中共對臺政策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三者彼此互動下對外關係的理論情況。第五章分析大陸政策、外交政策與中共對臺政策互動下,對外關係的實際成果與局限。第六章則總結本章主要論點,回答本文欲釐清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對外困境的適當方案。
本文研究發現,影響1988年後中華民國外交關係的主變數,仍以中共對臺政策最為重要。然而在中共對臺政策很難自發性轉變的情況下,運用其他重要變數,將是改善我對外關係的不二法門。此外,外交政策是大陸政策的實際反映,兩者最重要的目標是尋求在兩岸或國際關係上與中共平起平坐。大陸政策與中共對臺政策間的政治性互動,是停留在各持己見與各說各話的階段。中共對臺政策與外交政策的互動關係,只能處於對立與矛盾的關係上。是故,在大陸政策、外交政策與中共對臺政策互動下,我對外關係的情況是,中華民國尋求在國際間與中共對等。中共極力在國際間矮化中華民國。
|
Page generated in 0.02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