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2
  • 169
  • 43
  • 10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26
  • 226
  • 70
  • 59
  • 44
  • 44
  • 42
  • 41
  • 38
  • 37
  • 37
  • 35
  • 34
  • 31
  • 3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善的倫理: 論艾利斯.摩達克「善的信徒」中的藝術、愛、與性意識 / Ethics of Good: Art, Eros, and Sexuality in Iris Murdoch's The Good Apprentice

陳怡芬, Chen, Y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善的信徒」為例,旨在探討艾利斯.摩達克的倫理學系統。摩達 克認為,當今西方世界的道德淪喪,人類心靈的荼毒,價值觀的幻滅與善惡 分野的喪失,其根本原因,全都肇因於基督教傳統神學的沒落。面對懷疑主 義與虛無主義的挑戰,基督徒對上帝與耶穌基督的信仰已無法提出令人信 服的佐證,也導致由宗教戒律衍生而出的倫理學系統崩潰瓦解。於是人迷 失了對自己的認識,也不再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要解決人類心靈及精神 的危機,其根本之道,就在於重新確立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因此摩達 克提出重新詮釋基督教神學的必要性,並闡述以善為中心的倫理學,以因應 當前社會文化的劇變。她的學說融合了柏拉圖的道德哲學與近代心理學家 對人性的分析,駁斥康德「絕對義務」的律令(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與意志自由的主張,並反對沙特存在主義中以人為一切道德律 令之創造者的觀點。摩達克認為康德與沙特對人類的理性與意志過於樂 觀,忽略了人往往沉溺於自我塑造的假象中。摩達克以「善的信徒」說明 善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絕對真理,而以善為出發點的倫理實踐也摒棄了傳統 基督教神學中祈求救贖與靈魂永生等等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道德行為。她 並闡述愛具有雙重本質, 一為高貴純淨;另一為肉慾之愛。摩達克強調,只 要人的心靈一旦被為善的熱望所趨使,就可以獲得真知,不再為事物的假象 所蒙蔽;只要有心為善,人人都可以成為耶穌基督。相對於為善的信仰者, 藝術家則多半以自我為中心,創造戲劇化與情緒化的幻象而沉醉其中。史 都亞特.古諾即為摩達克之倫理體系中典型的為善人物。其謙卑純真的性 情與無私無欲的大愛不但使他能洞察事物的真相,更能滌淨藝術家的靈魂, 使他(她)走出幻影,勇敢面對事實與自身的責任。此外本文也運用米歇爾. 傅柯的觀點,對於小說中人物所呈現的性意識加以分析。 /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ating Iris Murdoch's ethical system. For Murdoch, the great crises in modern society arise from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precepts of religion. When the superhuman power of providence is questioned, it follows that the moral system which strictly attaches its codes to Christianity to regulate humankind will be challenged ineluctably. With the decline of religious observance, the yardsticks for moral comportment give way to skepticism and nihilism.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Christianity have now become partial and ineffective, Murdoch propounds the pressing necessity to reinterpret Christianity and re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Good. In contradiction to Kant and the existentialists who identify a moral agent with unlimited freedom and rational will, Murdoch poses a problem of human nature. She insists that man has a strong propensity for being self-contained and self-interested. In The Good Apprentice, Murdoch highlights the supremacy of Good and chants the eulogy of the good figure Stuart Cuno. Deeply rooted in Plato's moral philosophy, Murdoch's ethical system expatiates on the dual nature of Eros. Whereas the saint is activated by the purified Eros moving toward the transcendent reality of Good, the artist indulges himself in the dramatized fantasies. Murdoch accentuates that once man is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for good, he can unmask the veiled consciousness and procur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turth.
42

《俄羅斯娃娃》劇本創作與論述 / A critique essay on the film script "Russian Dolls"

李庭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劇為原創電影劇本,以女同志為主角,書寫同志族群關於生長記憶的追尋(校園與家庭)、情慾的流轉(一夜情、多元性關係的實踐)以及在夢境與潛意識當中,對於自我內在世界的冒險和浪遊。以罔兩發聲之精神,期盼能藉本劇記述一段同志族群的成長之路。 本文共分《俄羅斯娃娃》劇本、創作論述與附錄三部分,在創作論述中說明《俄羅斯娃娃》劇本之創作背景與歷程,包含同志的校園與家庭問題、女同志情慾實踐、以及意識離散之文獻爬梳;其次為劇本之情節研究與人物分析,本劇嘗試調動「英雄旅程」之結構、以被動性人物為書寫主角;最終章以回顧與結論作結。附錄為劇本之分場大綱。
43

明代漢魏六朝詩論研究--以復古派為核心之探討 / On Ming Dynasty poetry criticism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poems: a research based on the classical school

林孜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魏六朝詩論」是一具發展性的詩學課題,明代對漢魏六朝詩的批評極為豐富,復古派為明代詩壇的主流聲音,作為一文學流派,其成員能不斷地豐富前期成員所開創的漢魏六朝詩批評。有鑑於學界對復古派的研究多放在詩學主張與唐詩批評上,而較少注意到復古派在漢魏六朝詩上的批評成果,是以本文以專題研究方式,從「體裁論」、「時期風格論」、「作家論」三個主題呈現復古派評論漢魏六朝詩的全貌,而此三個主題正與復古派「辨體」以論詩相關。   復古派在體裁論上的特色是強調要依各種體裁建立不同的典範作品,儘管典範依各體裁而異,復古派皆以情感真誠、語言質樸的審美標準來建立典範。早期成員將漢魏六朝時期詩之區分為四言詩、五言古詩、樂府詩三種體裁,以漢魏詩為典範,中、後期成員則擴大此三種體裁的典範內容,將六朝詩納入可學習的範圍之內,並且注意到漢魏六朝時期處於實驗階段的體裁,如:七言詩、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的小詩。綜論復古派前、中、後期對漢魏六朝詩體裁典範的建立,以四言詩、五古、樂府三種體裁評論最豐富。 復古派在時期風格論上最大特色是強調從情感與形式兩方面掌握漢魏六朝詩的演變,重視如何透過語言形式以呈現真誠的情感,以此標準評論漢魏六朝詩之成績。早期成員將漢魏詩劃為同一時期,六朝為另一時期,到中期、後期突顯漢、魏詩之異同以及六朝詩之演變過程。   復古派作家論之特色有三點:第一,從情感與形式間之關係論作家風格。第二,復古派結合詩歌史觀念與辨別體裁以建立典範的概念,運用推源溯流的方法將作家置於各體裁發展史中,評價作家的承繼、創新與轉變,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在各體裁之源流譜系中的位置。前期、中期成員已確立從詩歌體裁的演變脈絡評價作家之詩歌史位置,然論述不夠詳備,要到後期成員始完備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在各體裁之譜系中的位置。第三,受到復古派體裁典範意識的影響,非典範之作家的風格為復古派所肯定,然其文學史地位卻因其詩不符合典範之風格而下滑。   綜合上述,儘管明代復古派的創作成績,因模擬而為後人詬病。但是,當我們將創作與批評的範疇分開評價,當能肯定其在漢魏六朝詩批評上的貢獻。因此,即或他們對詩作詩人的高下品評未必能完全獲得認同,但他們建立的批評法則,所開展的漢魏六朝詩的風貌,仍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4

表象與意識結構:克里果與佛教的意識理論比較 /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sciousness: A comparison of Kriegel’s and Buddhis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張陌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克里果(Uriah Kriegel)與佛教《成唯識論》關於表象與意識結構之理論及相關議題與爭點。
45

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冊政治意識型態之研究—不同版本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itizen and Society Textbooks, Book Three

詹前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瞭解政治意識型態之意義、結構、功能以及變遷之因素,並探究我國近年來政治意識型態之變遷,以幫助研究者對於政治意識型態之相關概念有所瞭解,以及對於政治環境與發展有綜觀之理解,而主要之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並比較「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所蘊含之政治意識型態。
46

生活環境から見る日本人の価値観の変容―居住地の選択行為を中心に―

王, 勇萍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7

五○年代的孟瑤

黃瑞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孟瑤的寫作歷程由1950年5月7日發表在《中央日報》〈家庭與婦女〉版〈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這一篇短文,到1991年完成了最後一本風雲傳為止,她一生花了四十餘年的時間,寫下了包括長、短篇小說、散文、史傳小說、文學專論、劇曲劇本、童話等,總共78部作品。 五○年代是孟瑤寫作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在五○年代她的創作十分豐富,共約三百多萬字,是她一生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作品刊載近二十家的報紙與雜誌。在五○年代這個特殊的年代中,孟瑤龐大的作品量,往往透露出女作家在時代動亂中,時、空變換的轉折;在女性意識的開啟與歷史學的素養下,孟瑤所創作的小說作品,確實有她的特殊性值得探討,她應該擁有她的文學位置,而不應該如此地孤寂地凋零。 本文探討在五○年代的女性文學的國度裡,在官方與男性權力掌握的罅隙中,女性文本跨越傳統的份際,展現其獨立開創的新人生態度。同時深入孟瑤在五○年代的文本中,所隱含的深刻意義。孟瑤的小說常在言情故事的遮掩下,不經意地流露對女性主體意識的宣揚,展現其素樸的女性意識。同時在小說藝術追求上,繼承五四感時憂國的文學傳統,在五○年代的寫作中,展開女性大河小說的寫作企圖。孟瑤的小說藉小人物在家國動亂中,立身的悲哀與無奈,訴說踽踽獨行的異鄉客,在故去的家園與永遠的鄉愁下,漸漸滋生的在地感情。孟瑤在五○年代堅持而勇敢地為女性而發聲、為立根於台灣新故鄉而執著,並在歷史中留下見證的一角。
48

女生都不喜歡刻板印象嗎?探討女性消費者對於刻板印象與反刻板印象的廣告態度及品牌態度差異 / The Difference of Female Consumers' Ad Attitude and Brand Attitude toward Stereotype and Non-stereotype in Advertisements

黃韻綺, Huang, Yun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告中刻板印象的表現已是習以為常的事,不論是女性或男性都以某種特定的樣貌呈現,儘管在兩性平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表現手法仍舊頻繁的出現。過去文獻發現消費者對於刻板印象廣告可能產生負面的態度,但未曾深究消費者所產生的負面態度是針對哪些刻板化的角色描繪,因此此次研究以此為核心深入探討。 本研究針對「廣告性別角色」以及「刻板印象/反刻板印象」的角度切入,根據陳正男以及譚大純(1995)兩位學者所歸納出的三種廣告性別角色,分別為職業角色、權力角色以及情慾角色,探討三種角色在刻板印象廣告以及反刻板印象廣告的呈現對於女性消費者有什麼不同的廣告以及品牌態度;此外,加入「性別意識」的個人特質作為調節變項,以探討其對於刻板印象廣告以及反刻板印象廣告的影響。 本研究共回收120份問卷,並同時利用因素分析以及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 刻板化職業角色以及刻板化權力角色與廣告態度呈現負相關 二、 刻板化情慾角色與廣告態度呈現正相關 三、 不論在職業角色、權力角色以及情慾角色,「性別意識」對於廣告態度以及品牌態度不具有調節效果。
49

情欲‧禮樂‧經典:荀子與歷史意識 / Xunzi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莊祐端, Chang, YuT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荀子及其後學在戰國晚期與秦漢之際致力於傳承儒家經典的工作,他們傳經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本文試圖從荀子思想本身回答這個問題。荀學儒者以傳經為其一生志業,這與荀學儒者的「自我」認識有關,因此本文將從荀學「如何意識「自我」」的問題談起。荀子的「天」與「人」都是有限的存在,人在「天命」帶來的「限制」中了解「自我」的重要性。然而,由於「情欲」是人的存在基礎,因此人必須回到歷史當中,從歷史境遇理解「情欲」的由來,方能理解真實的「自我」。透過理解真實的「自我」,掌握情欲的變化規則,人得以看見歷史的發展軌跡,從「過去」的經驗為自己的「未來」生活找到方向,歷史意識亦由此誕生。對荀子來說,「禮樂」喚醒人們的情感與記憶,人在「禮樂」的感染中了解生為人的本質,了解人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人們對於理想的生活有著共同期待。「禮樂」讓人們互相理解彼此的心靈,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的世界因而獲得實現的可能。「禮樂」來自於人們的歷史經驗,荀子認為人們應當從歷史汲取現代生活所需的資源,反映他重視歷史連續性的思維。「歷史」有賴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傳諸後世,因此荀子及其後學傳承「詩書禮樂」等經典,也就是傳承人類的歷史,傳承歷史當中的情感與記憶。荀子認為人們透過經典才能充分理解自我和世界的意義,了解「人」原來具有創造意義的能力和自由。因此,歷史意識之生成,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生成,荀子的歷史意識說明他深刻關懷人類的存有境況,深信人們值得過一種安樂、幸福、自由的生活。
50

「腹が立つ」の動機付けに関する一考察

馬場, 典子 31 March 2002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