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2
  • 169
  • 43
  • 10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26
  • 226
  • 70
  • 59
  • 44
  • 44
  • 42
  • 41
  • 38
  • 37
  • 37
  • 35
  • 34
  • 31
  • 3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一九八二年以來中共對外政策中意識型態之運作

金鐘賢, JIN,ZHONG-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二年中共在「十二大」提倡「獨立自主外交」路線以來,它的對外政策及對外 關係有不少變化。關於其如何變,變得如何,以及其實行上的成效和問題已有了頗多 的研究。那些影響中共對外政策之許多因素中,「意識型態」有什麼樣的作用,並且 中共如何運用「意識型態」,以克服教條與實際執行之間的矛盾?此為本論文所欲探 討之主題,並擬從以下之章來加以陳述探究: 第一章:導論,論列本文研究動機,相關概念之釐清,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共對外政策之特色。列述中共對外政策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其政策總 方針及具體行為之運用。 第三章:探討所謂「中共的意識型態」之涵意相構成。 並試圖尋找將「意識型態」具體化之方案。 第四章:陳述中共開展「獨立自主外交」路線之環境因素與追求的國家目標,並且將 該路線分為戰略和策略來探討。 第五章:探討對外政策與意識型態之相關性。尤其是意識型態如何影響政策決定相具 執行,而且對於教條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差距,意識型態能否提供合理化根據。 第六章:結論中,基於以上的分析,則評估以「意識型態」之轉變能否作為中共對外 政策取向可變性之變數,而這樣的轉變是否意謂著中共對外政策之質變。 筆者相信,若此結論能得到肯定,那麼將來分析中共的對外政策時,先能了解當前中 共領導者(或決策者)的意識型態傾向,則據以判斷中共對外政策的可能取向。
22

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

林琳文, LIN, LI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概念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要探討:在馬克思的理解中 ,意識型態的存在如何可能,因何可能,為何可能等問題。本文計劃以六章的篇幅, 凡十萬字來說明這些問題。 在論文架構上,本文將先以導論界定研究的對象、動機、方法與架構。其次,本文要 釐清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形成背景,包括此項概念所承襲的批判傳統與哲學根源等 。然後,隨著馬克思想的成長與發展,本文將考察其意識型態概念的成長軌跡與形成 過程。 不過,本文的真正主題還是在於馬克思此項概念的內含。本文將依循馬克思的理解方 式,考察意識型態如何發生、如何建構、如何取得世俗基礎,如何在共產主義運動中 解消等問題。期能還其概念原貌。 如同馬克思慣常以批判姿態清算意識型態引起的迷亂一般,馬克思此項概念所引起的 世界迷亂,也應予以廓清。因此,意識型態概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與功能,這個 概念在馬克思之後的發展等,都將屬於本文的檢證範圍。 最後,在對於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理解與檢證的基礎上,本文將提出若干看法作為 結論。
23

中共對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

林明誠, LIN, MING-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七萬字左右,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其中探討本論文之分 析架構,以及影響中共外交政策之兩個重要變數--意識型態、國家利益。第二章討 論中共對拉美的目標及其策略之運用。第三章是中共五○、六○年代對拉美的顛覆策 略。第四章著重五○、六○年代中共對拉對統戰策略,重點放在反美、反蘇的統戰上 。第五章探討七○年代的統戰,重點放在「經濟鬥爭」統戰以及「關係正常化」之上 。第六章探討八○年代至今的統戰。第七章結論,探討中共對亞非與統戰與對拉美有 何不同,中共對拉美活動所造成之影響以及可能的發展。
24

民族主義抑實用主義--香港前途問題之探討

譚志強, TAN, ZHI-G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十萬字,九章廿四節。 第一章:研究旨趣與研究方法。主要介紹本論文是因何而寫的,對本人之問題意識、 個人偏好、研究取向作一交代。同時,在研究方法上,表達本人對歷史途徑與價值袪 除的態度,並指出本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民族主義與中國意識。探討中人抱持的民族主義,與西方人的民族主義在內 涵上有何差異?與中國的特殊歷史經驗有何關連?現在一般的海外華人的民族主義, 與鄉土情懷及愛國主義有何相關性?其特質為何? 第三章:香港人的中國意識與香港意識。從兩廣地區與香港的開發經過,描繪出廣東 地區與中原文化圈的互動歷程,進而探討出廣東人的地域主義,與香港人對自身的定 位,及這種因分離傾向而引起的中國情結。 第四章:從南京條約到新界租約。簡述英國佔領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的經過。 第五章:民國以來的中英交涉。敘述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0年間,中華民國如何基於 本身的立場,定出彈性的對港政策,與英國進行收回香港的國際交涉經過,並證明不 是只有今天的中共要收回香港,國民政府早在此事上花過不少努力。 第六章:一九五0年以來的中港關係。描述中共政權後,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關係如何 演變,中共的對港政策為何,如何在一九九七年發生突變。 第七章:中共與英國談判及聯合聲明。客觀深入地報導英國商人如何鼓動英國展開接 觸,英國又如何對香港的未來預作種種佈署後,才與中共討價還價的過程。 第八章:中共所取談判勝利的因素與作法,對中共如何取得談判勝利的靜態因素和動 態過程作一簡要分析,並指出聯合聲明的背後,真正隱藏的東西,是香港中下階層的 無奈。 第九章:結論。
25

蘇聯黨精英對其政治發展之衝激--論工業化與意識型態問題

趙相明, ZHAO, XIA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近八萬字,全一冊,分為五章十三節,以研究蘇聯政治發展為主題,大致內容 如左: 第一章:導論,主在澄釋相關概念,並提出研究構想係以蘇聯黨精英為主要焦點以觀 其工業化與意識型態間的可能關聯。 第二章:陳述蘇聯工業化過程中,有關背景及重要政策轉變。 第三章:探討工業化與黨精英之互動關係。 第四章:由工業化和黨精英相互關係來看蘇聯意識型態在不同時期中,是否內容上有 所轉變。 第五章:結論,對前面各章內容作整體性的探討,並提出未來研究中有待解決的疑問 。
26

從意識到行動:以《女聲》網站兩位站長生命故事為例

田乙汝, Tien, Y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藉由接觸《女聲》網站,研究者得知兩位女性站長獨立經營網站五年多,從中理解站長強調各種女性的發聲權,並以書寫日常生活事件作為論述基調,以及鼓勵女性網友發言,引發研究者對兩位站長本身產生濃厚興趣,欲探討兩位女性站長的女性主義意識發展過程、參與女性運動的經歷,及其與網路科技的密切關係。 本論文採用生命故事研究取徑,透過接觸網站與親身訪談,理解兩位女性站長的生命內涵與故事。本研究發現兩位站長的女性主義意識發展與其個人婦運經驗,呈現彼此辯證的情形,具體顯現經驗與覺醒,或說實踐與意識,兩兩交互影響,以循環或螺旋方式持續進展,非線性走向,不斷歷經微妙或戲劇性轉折;此外,兩位站長與網路科技的關係,則呈現親近與親密的樣貌。換言之,兩位女性的個別經驗與感受,實則展現性別、科技與運動主體性交織的生命故事。
27

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析 /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 village Administration and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Taiwan-Individual Case Analysis on Keelung City

張維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希望透過對於村里行政編組及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結構及功能的分析,以及對於其領導人角色暨實際互動情形進行探討,來了解他們之間因為業務重疊以及互動關係所產生對於雙方組織功能的影響,究竟是正的影響-功能、負的影響-反功能,或是完全沒有影響的非功能的狀態,並針對政府基層行政暨基層自治組織結構功能之整合提出一個方向。 本文首先對村里與社區組織之相關文獻作深入探討分析,發現大部分之相關研究文獻都認為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不彰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文獻分析之外,本文還採用自然觀察法及實證調查方法,分別從制度面與功能面去研究村里與社區組織沿革、發展、現況、兩者制度功能比較,以及雙方的互動與地方派系的互動及功能的整合等問題,同時就相關問題對基隆市部份村里與社區領導人作深度訪談實證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村里組織結構札實,符合組織目標功能的需求,其社會化程度相當高,自實施以來都能在時空不斷轉變之下完成各種工作目標並且發揮了「漏斗」的功能,為政府事先過濾及解決了很多問題,它是一個小而美、經濟又實惠的組織。而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因為組織結構脆弱、代表性不足、角色模糊、成員對組織宗旨不明瞭以及人力、經費嚴重缺乏等問題,造成組織目標無法達成、功能無法發揮,甚至危及到組織的生存,所幸大部分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都會尋求與村里辦公處合作辦理一些活動,互動相當的良好,對於地方團結和諧以及雙方組織功能發揮都有正面的幫助。 最後針對基層組織整合提出幾項建議:一、村里制度應該繼續維持。二、村里管轄範圍可以將管轄幅度較小、人口較少者予以合併,擴大其行政區域。三、關注村里幹事屈居副手地位的心情。四、讓社區發展協會回歸人民團體,自由發展,政府不再干涉。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comprehend the impact o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caused by the overlap of their affai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ith analyzing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and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leaders. Whether the impact is positive - Function, negative - Anti-function, or completely no influence - Non-function. Besides, the another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integr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grass-roots administrations and grass-roots autonomy organizations. First of all, the study thoroughly inquired into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The study found out most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believed it was an u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is not easily seen.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 the study also used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and the demonstration survey to research the original history, development ,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system fun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intergration of the function from the system and function ways. Meanwhile, the study interviewed parts of the villages and the communities leaders in Keelung with some related questions. The study discover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 is firm and conforms the requirement of its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and goal. And its degree of being socialized is very high. It has achieved various goals under the continual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since it was implementated. It has been a funnel for the government to percolate and solve many problems. It is a small, economical and profitable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can’t achieve its organizational goals, function correctly , and even hurt its own existence becaus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frail, its representative is not enough, its role is indefinite, its members don’t understand the organizational aim, its human resource and budget is severely deficient and etc. Fortunately, most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would seek cooperation with the village offices to hold some activities. They have good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which has made positive help for local harmony and unity and function of each other’s organizations. At last, the study makes some advi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rass-roots autonomy organizations. First, the village system should be continued to implement. Second, the village domination areas which have smaller ranges and less population can be combined 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areas can be expanded. Third, pay more attention to borough officers’ feeling of being assistant roles. Fourth, let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turn to be the civil group. The government never interferes with it anymore and let it develop freely.
28

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

宋怡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部分,筆者首先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並收集、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最後再簡單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大綱。 第二章「眾聲喧嘩:八○年代女性小說的發展與特色」,這一章共分三節。第一節先敘述八○年代多采多姿的文學圖像,從政治、經濟、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文學思維的變革、出版環境與消費消費性格的轉變、文學團體與文學刊物的蓬勃發展、電影工業結合文學創作等方面來簡述之。第二節闡述在八○年代的文學發展脈絡中,女性作家如何「異軍突起」,並如何在八○年代,「獨領風騷」的背景與發展情況簡述之。接著,再簡單敘述八○年代重要女性作家群(以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袁瓊瓊、蔣曉雲、李昂、廖輝雲等七人為論述對象)及其小說的風格、特色之分析。第三節將八○年代女性小說家的評價(正、反兩面評價),作概括性整理,在正面評價方面從肯定「女」作家的文學地位、女性書寫與意識的呈現、突破「閨秀」風的書寫侷限等三方面來論述。另外,反面評價有以「閨秀」來貶抑女作家作品的發展與文學價值、女性文學「商品化」、女性書寫的狹隘性等三方面來談,女作家發展的情況與困境。第四節則以蕭麗紅與蕭颯的「登場」為主題,分別從蕭麗紅與蕭颯的生平簡介、成長背景、性情與其思想、作品風格等四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章「古典的出走:蕭麗紅及其作品」,這章主要是討論蕭麗紅及其作品深究。第一節以蕭麗紅在文學評論家中的正、反評價,來談蕭麗紅有無被誤讀的可能。第二節是以蕭麗紅的民俗節慶書寫,來看其小說文本的跨領域,探討其小說文本,如何將中國的節令、民俗崇拜、三大節日、傳統習俗等,巧妙地結合在小說情節。第三節以女性的婚戀觀及家庭題材書寫來談女性的自覺意識。中國傳統女性受到姻緣天定論、心契堅貞的愛情想像、貞操觀、宿命論等舊思維的制約,而陷入男性附屬者的不公平相處模式,並企圖利用大家庭下的女性人物的解構與書寫,來看女性如何從傳統婚戀中,自我的省思與超越。 第四章主要分為三節,分別從蕭麗紅小說文本的鄉土與國族書寫與傳統女性人物的型塑以及蕭麗紅小說語言的等三方面進行討論。第一節從<黑妮>、《冷金箋》、《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桃花與正果》、《白水湖春夢》等作品中,來談蕭麗紅在鄉土與國族的書寫。第二節以蕭麗紅小說文本中,女性人物的類型與形象分析,再來談女性的情欲書寫。從「貞節牌坊」、儒家禮教(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國傳統文化(裹小腳)等方面來探討,傳統女性受禁錮的身心與女性意識,如何透過自我覺醒的過程,達到女性人物的自我成長。第三節則由探討蕭麗紅小說文本,其小說語言的藝術,精鍊的古典語言、佛家偈語、台語的運用等交互運用的語言特色,進行探析。 第五章以蕭颯的小說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多重面貌,以及顛覆母愛的母親形象和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自我成長等三方面進行討論。蕭颯從女性的愛情、婚姻、情慾、外遇及自我覺醒等方面,來探討蕭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類型。第一節透過蕭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從中探索出蕭颯作品與社會女性意識間的交互觀照,以及凸顯時代社會變遷下的女性面貌及成長。第二節以蕭颯藉著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來呈現新舊世代交替之中,女性人物,如何在婚姻、家庭上,找到自己的地位與成長。第三節以蕭颯受到台灣女性主義的思潮的影響,其筆下的女性人物的自覺意識的萌發過程以及自我成長的過程。 第六章以蕭颯的『異想』世界為標題,討論蕭颯小說文本書寫題材與風格,主要是以蕭颯小說中的三大主題,進行小說文本的探討。第一節談蕭颯小說中,都會與都會女子的典型,並針對台灣都會的興起,對女性的衝擊與影響談起。第二節以變調的愛情,也就是以蕭颯擅長表現的外遇題材來作探討其小說文本的內容。日益複雜的男女關係,傳統的婚戀觀、家庭模式受到挑戰甚至崩垮,解放的情慾挑戰傳統的倫常,最後,外遇事件造成男女境遇的移位,有的傳統女性走出了悲情,過著嶄新的生活。第三節以折翼的天使:青少年問題的書寫,來討論蕭颯為何喜歡寫「青少年」這個族群,以及筆下的青少年成為折翼天使的原因。 第七章,蕭麗紅與蕭颯作品比較及其時代意義,來作全文的總結。第一節以蕭麗紅與蕭颯小說作品比較談起。從兩人的小說題材:原鄉與都會、傳統大家庭與現代小家庭、傳統婚戀與現代外遇等三方面來進行探討,並為兩人小說作品作比較。第二節以論述蕭麗紅和蕭颯的時代意義及其重要性。從兩人擺脫「閨秀」派的寫作風格、豐美女性小說的寫作題材、小說文本突顯女性意識與成長等三方面進行探討與論述。將兩人的時代意義作完整的陳述。
29

社會變遷與住民意識之研究─以金門為例

周軍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門長期受戰地政務體制之限制,五十餘年來的發展受到侷限,嗣後解除戒嚴,開放觀光,開放與大陸地區三通等,金門在歷經這些社會變遷後,住民意識勢必有所變化,究竟當前的金門住民意識如何?其次,「小三通」使金、廈兩地歷經五十多年分隔後再度接軌,在小三通的衝擊下,金門鄉親對金門各方面現況的看法如何?深值探究。此外,金門島嶼具有濃濃戰爭色彩與神秘氣氛,更有密度排名全國第一的文史古蹟,盱衡金門未來經濟發展,可否前瞻規劃這些豐富的文化資產,推動觀光產業以突破產業困境;而金門住民對對此觀感如何? 基於以上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一、探索金門在「解嚴」、「開放觀光」與「小三通」的衝擊之後,住民對社會基礎結構之家庭的價值觀,對金門之意象,以及對各項重要生活維護措施及滿意度之變化等。二、實證金門住民的社區、家庭、婚姻等價值態度,與社會變遷之間關係如何。三、金門各種文物古蹟、戰地風光,如何轉化為商機,目前發展與未來潛力如何?透過住民之實際感受與觀察,期在實務上能有應用之價值。 本研究時程係以民國九十年元月一日政府公佈「試辦通航案」(即俗稱小三通)起始至九十二年底為期。期間專門或深入討論「小三通」此一重大影響金門社會變遷之研究顯有不足。基於縱向研究所累積資料之缺乏,難以做時間序列之比較,僅能從事探索性質之研究,此乃限制之一;其次,由於「小三通」涉及兩岸關係,其中有關兩岸政治關係部份則不列為研究之範圍,因此僅著限於人文觀光、社會基礎結構之家庭與社區等三個層面,且僅以感受到衝擊後的現狀加以理解,故研究之面向與時間均有所限制。第三,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並非以整體金門住民為母樣本所進行之結構性抽樣,因此所得結果,僅能以樣本看出傾向,不能作為金門住民整體顯現之推估。 本研究調查採立意抽樣,分成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層次,即公務員、商人、酒廠工人、一般民眾等各抽出二百份以推論母體,並限金門地區居民,年齡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總計發放900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713份,有效樣本比例為79.2%。在統計分析方面,回收後的問卷登錄電腦進行描述性統計、T(T-test)檢定與F(one –way ANOVA)檢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 首先,金門意象方面的調查結果,總共命名七個因素,分別為:(1)環境(2)人文生態(3)文化涵養(4)發展機會(5)環境適應(6)心靈充實感(7)生計。總解釋量60.38%,問卷自行設計,能夠達到如此高,表示不錯。其次,小三通議題的調查,主要在探討受訪者對於金門受小三通影響的看法,但僅限於經濟活動、社會、職業生活層面,政治不提,命名四個因素分別為:(1)產業發展(2)安全衛生(3)生活素質(4)居家環境。總解釋量為57.22%。第三,社會最基礎是家庭與婚姻,區分七個因素調查:(1)婚姻需要(2)婚姻幸褔(3)角色分工(4)權力關係(5)婚姻拘束(6)婚姻重要性(7)相親成家。由於金門民風比較保守,金門住民大體對於家庭與婚婚觀持積極、肯定態度,對單身、同居則較持否定的看法。第四,金門產業目前發展情形及未來潛力方面,從描述性統計可知,金門住民大體持積極肯定與普通之間的態度,亦即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最後根據個人的研究,提供建議十項,分別是:協助民間投資,創新金門產業;整合珍貴史蹟,拓展獨特觀光;建立規範機制,以利地區商貿;妥謀通匯問題,活絡金融商務;加強藝文交流,充實精神內涵;以家為重婚姻觀,必須持續堅持;維護居家安全,以免心增負擔;強化政策內涵,凝聚居民意識;善用溝通管道,解決實務問題;前瞻非軍事區,開啟嶄新榮景。 至於今後繼續研究發展當然還有空間,比如:工作價值觀;金門社區歸屬感;社會地位升遷管道;或者以金門作基礎,進一步與不同地區的城鄉作比較研究;小三通以後,大陸農漁產品傾銷對金門傳統農漁村之衝擊;旅居在外的鄉親以及駐防在金的國軍人員對金門現況與未來發展的看法等,均是值得再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30

產業發展與生活意識、警察意象之研究-以警察、公務員、企業從業人員為例

曾義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國人生活日趨富裕,連帶地,對生活品質與生活多樣化之要求日益提高。在以往國人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傳統價值觀,勢必有所改變,當中休閒與增進健康等活動,溫馨家庭的營造等,將成為國人生活中追求的目標。而研究者從事警察工作多年,由於職務之關係,有機會接觸的對象,從第一線執行勤務的員警至中階幹部等,由於警察勤務性質屬於全時及經常處於高度壓力,致使員警在健康、家庭、休閒等有相當不同的價值觀。在此種受到勤務制約的生活條件下,家庭問題、婚姻生活、身心健康以及壓力抒解等均受到影響。在維持警察身心健康,方能擔負治安維護任務之期許下,預期隨社會不斷發展,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也面臨了強烈的衝擊,如何從「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服務者」的角色,將是警政工作的重要課題,因此,警察生活意識以及意象之課題,值得深究。 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企業從業人員、公務人員以及警察人員等對工作、家庭、休閒所抱持之價值觀以及對於警察所持之意象。所探討之方向為:(一)不同個人特質的職業生活意識;(二)不同個人特質的家庭生活意識;(三)不同個人特質的休閒生活意識;(四)比較企業從業人員、公務人員以及警察本身對警察意象之異同。 本研究假設: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工作價值觀、休閒價值觀、家庭價值觀、警察意象等有顯著差異,以及家庭價值、工作價值、休閒價值等三者之間有顯著相關。為驗證這些假設,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在問卷編製過程中,除從文獻探討中獲得問卷基礎外,本研究再採取人類學的深入訪談法,選50名做為訪談對象,訪談資料做為問卷編輯之用,遂編制成「生活意識與警察意象調查問卷」。問卷內容除個人基本資料外,尚有四個依賴變項部分「工作價值觀」、「休閒價值觀」、「家庭婚姻價值觀」、以及「警察意象」等。調查對象之選取,以抽樣方式,分為公務人員,企業從業人員,以及警察等,每一對象各發出300份,總計發出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750份,回收比率83%。 問卷回收後,經統計分析,首先採次數分配與平均數之描述性統計,對於問卷內容做普遍性地描述,進而對「休閒」、「工作」、「家庭」以及「警察意象」量表,進一步利用SAS進行因素分析,從中萃取共同因素,再以變異法作正交轉軸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取艾根值大於1。休閒生活項目當中,計有17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3個因素,因素1解除壓力;因素2工作調劑;因素3休閒與工作難兼顧。總解釋量66.64%。警察意象項目當中,計有42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7個因素,因素1勤務貫徹;因素2專業素養; 因素3工作艱辛; 因素4工作倫理;因素5警察形象;因素6社會壓力;因素7服警意願。總解釋量59.37%。婚姻生活計有31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3個因素;因素1婚姻生活;因素2夫妻一體感;因素3夫妻激勵。總解釋量64.53%。工作價值項目當中,計有37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6個因素,因素1工作兼顧家庭;因素2工作壓力;因素3工作滿意;因素4工作趣味性;因素5工作公平性;因素6工作自主性。因素總解釋量64.95%。 進而針對這些因素,與個人基本資料進行費雪考驗,以及休閒、婚姻、工作等三個量表之間之相關分析。以對假設進行檢,結果發現:1、個人特質之不同在休閒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2、個人特質之不同對警察意象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3、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婚姻生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4、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工作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5、整體休閒、婚姻、工作具有顯著相關方面,休閒生活愈好,工作、婚姻生活也愈好;工作表現愈好,對婚姻生活則無影響。因此,此假設亦未完全成立,部分修正。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十點建議,以供公、私部門及企業參考:(一)經營家庭、遠離工作壓力;(二)貫徹分工、工作休閒均衡;(三)警察勤務、合理安排配置;(四)警察業務、化繁瑣為專業;(五)溫馨生活、有賴休閒調劑;(六)警察形象、有賴大力提升;(七)提昇聲望、吸引菁英從警;(八)落實革新、追求清新形象;(九)有事找警、專業無可取代;(十)增強宣導、由瞭解而參與。 關鍵詞:產業發展、生活意識、警察意象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