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3
  • 28
  • 5
  • Tagged with
  • 33
  • 33
  • 13
  • 6
  • 6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九歌》山鬼的原始意象及其象徵研究 / A study on the primordial images and symbols of Shangui in Nine Songs

游芷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楚辭》是先秦時期援引神話較為豐富的著作,而屈原《九歌》對神話的內容、人物的形象等有著創造性的重塑。屈原作品中使用的意象及神話,藉由隱喻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才能看到其真實的思維及意蘊。本論文第一章藉由梳理學者研究成果,找出歷來學者討論屈原〈山鬼〉的脈絡,並說明研究方法以卡西勒的符號象徵哲學為主,另受到榮格原型理論及弗萊「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影響。 第二章首先討論山鬼的性別,認為山鬼本是山林神怪的統稱,在神話中性別本就不定,然而屈原筆下的山鬼在文句塑造下,呈現出強烈的女性特質。接著討論山鬼的身分,在探究「鬼」字的原始意義與形象以及梳理學者意見後,認為屈原筆下的山鬼已非山中精怪,而是融合了動物形象、神靈形象、神祇形象的神靈。 第三章討論〈山鬼〉在《楚辭》中的具有的特殊性及地位,從比較山鬼與湘夫人、九嶷山神中,認為山鬼是楚地山神和女性神祇傳說的綜合體;而想了解屈原對自然神靈、山岳崇拜的想像及其所傾注的感情,仍須看〈山鬼〉一篇。 山鬼是單純的屈原拿來比喻自己,還是指屈原與楚懷王、公子椒等彼此情事的隱喻及象徵,呈現兩派說法。第四章討論〈山鬼〉的抒情與象徵,認為在山鬼身上看到的憂思纏綿,扣合屈原的生命經歷,指的便是他放逐在沅、湘之間焦慮失落的情感。另外,從屈原作品中的人神戀愛可看到,屈原發聲的角度時而男時而女。當屈原站在女性的角度道出戀愛中的歡喜悲愁,便引發後來詮釋者拿來比況屈原自身的境遇。屈原利用人神戀愛來重塑一種抒情語言,〈山鬼〉在《九歌》中應該是最為貼近屈原情感的作品。 經由歸納與分析,本論文認為屈原藉由隱喻和象徵來表達自己難以言狀的情意,運用神話構築出自己的象徵系統,可以說其筆下的神話和神祇,全都是內在自我的表現。從〈山鬼〉我們可以看到山鬼從山林精怪、神靈,最後成為屈原個人抒情的寄託,成為自我的象徵。
2

杜宇神話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

許秀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杜宇神話」為主題,既探究神話的文本生命,明晰其情節變化、形成背景與內在意涵,又以「唐詩」為範疇,細究杜宇意象的文學生命。故本論文分成兩大部分:上篇「杜宇神話研究」,下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上篇先整理古代典籍中杜宇神話的相關記載,以明瞭情節的變化與取捨;接著進入口傳文學蒐羅從古籍杜宇神話發展而出的民間故事,探究從古籍本到民間文學的流傳過程中,杜宇神話的傳承性與變異性。上篇最後一章則深入杜宇神話,探析其形成背景與內在意涵,先從蜀地的時間、空間與人文背景尋訪其形成因素,再就「鳥崇拜」、「農神信仰」、「死而復生」三方面探詢其豐富的神話思維。下篇以唐詩中杜宇意象為研究主體,依主體思想的表現分成「托物詠懷——個人情志之寄託」、「思人(友、親)懷鄉——相思離愁之觸媒」、「借古諷今(借事諷喻)——時代控訴之載體」三章,為方便作品之分析,各章均分「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三節詳加探討。最後比較出不同主題思想與不同時期杜宇意象使用機制的變化與書寫策略的改變,並明晰唐代詩家對杜宇意象的開發與貢獻及杜宇意象四川文化意義的深層內蘊。
3

動勢場之身體意象預防方案:以女大學生為例 / Dongshi field based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for college women

馬心怡, Ma, H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背景:身體意象困擾為現代女性自我發展之重要議題之一,且為飲食疾患之危險因子,身體意象預防方案因而受到重視,過去方案多注重負向之影響因素。近年來,「正向身體意象」概念發展並重視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正向感受以及身心調和,但仍欠缺實踐之方法。本研究旨在以動勢場概念發展身體意象預防性介入方案,探討此預防方案提升女大學生對自我身體欣賞、覺察程度,及降低負向身體意象之效果。因研究工具受到中文化限制,本研究之研究一將針對身體意象問卷進行中文化以及信效度檢驗,研究二探討介入方案之療效。 研究方法:研究一採用問卷法,中文化問卷後針對201名女性大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在問卷之信效度檢驗上,採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建構效度以及效標關聯效度進行檢驗。研究二招募三組受試者,依次是實驗組(N = 14)、體育課組(N = 15)以及控制組(N = 20),共有49名某國立大學女性大學生參與本研究。實驗組受試者接受每週1次,每次1.5小時,共計8次之團體介入。三組皆採用自陳氏問卷,於介入前、介入後以及三個月追蹤之三個時間點進行資料搜集。 研究發現:本研究中文化問卷大致具有足夠之信效度,可作為測量工具。介入結果顯示相較於體育課組以及控制組,實驗組在身體覺察上於後測以及三個月追蹤皆較前測有顯著之效果。 結論:本研究嘗試以舞蹈治療作為基礎,發展身體意象預防方案,結果可有效提升個體的身體覺察程度,但方案內容仍有待改進之空間。最後,提出本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 Background: Body image concer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modern women's self-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risk factors for eating disorders. Thus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which, in the past the programs were more emphasized on negative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body image"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emphasizing on one's own positive feelings about individual's body and body-mind attunement, but still lacking of practical and well organized method to put into practice.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ongshi,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rovement of body appreciation and body responsiveness, also the effectiveness to decrease the impact of negative body imag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research tools, Study 1 of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exam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s body image questionnaires. Study 2 will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vention program. Methods: In Study 1,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ata of 201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were tested. In Study 2, three groups were recrui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 = 14),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group (N = 15)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20), a total of 49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national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s sampl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 weekly intervention, 1.5 hour each time, a total of 8 sessions in group involved. All three group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and data collection from three period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3 months follow-up.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Chinese edition questionnaires in this study are sufficiently reliable and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ment tool.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ention showed that in comparing with the physical educ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ost-test and the three-month follow-up in the body awareness. Conclus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a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based on dance therapy. The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body awareness, but th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still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re proposed.
4

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

文鈴蘭, WEN, LING-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八萬字,其主旨在探究詩經中草本鳥獸意象之表現。歷來,詩經中草木鳥獸 ,是博物學之研究對象,而本文從文學的角度來著手,由草木鳥獸意象的表現,以探 討詩經作者的寫詩心態以及詩經形式表現上的特色。研究方法上,根據詩經動植物圖 鑑叢書、毛氏引得,選出詩經中提到草木鳥獸之二百三十篇作為探詩對象。本論文共 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共分三節。簡述意象一詞之概念及傳統儒家實用觀念之下(以先秦為 主)所映照的草木鳥獸意象的特質,並加以彙錄本文所要探討的二百三十篇,以作為 下文的基礎。第二章:共分三節。論述草木鳥獸意象與賦、比、興等各三種寫作方式 之關聯,以探討古人所命為賦、比、興之詩篇上如何呈現。第三章:共分二節。採用 劉若愚先生的理論,將草木鳥獸意象分為單純、複合意象的兩類,以探討它們如何反 映詩經詩人的情感及生命特質。第四章:共分三節。先由「景物與本事」二截式的觀 點,以論述篇章結構上的運用,再依據「套語」理論,以探討「有秋之杜,○○○○ 」、「山有○○,隰有○○」等句型、韻律結構上的運用。第五章:結論。總結其在 詩經文學上的地位,並論述其主要功用在於協助詩經形式架構完好,再進而肯定其已 不是博物學之研究對象。
5

唐詩鶴意象研究

黃喬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古以來,得道成仙便是許多王公貴族、騷人墨客心中的渴盼,歷經秦皇、漢武的追求,到了唐代,此股風潮亦未曾稍歇,甚且波瀾益闊,蔚為一股時代的風潮。而鶴古稱仙禽、仙客等,是得道成仙之人不可或缺的仙人坐騎,且鶴的形象優美典雅,時而起舞,更是詩詞繪畫中的絕好題材,因而興起筆者對鶴的興趣。 在收錄近五萬首詩歌,二千二百餘人的《全唐詩》中有鶴出現的詩作就有二千三百首左右,專詠鶴的詩作為123首,鶴所得到的唐人關注,是其它鳥類所無法比擬的,詩歌數量與創作詩人之眾多,與唐之前詩歌的零星創作相比,更是十分驚人。「唐代詠鶴詩一方面藉鶴的高飛長鳴,表現出唐代讀書人對富貴功名的追求,一方面也給予鶴高潔不群的形象,表達出詩人的道德操守和生活態度,反映出唐詩人對鶴的不同看法」,但鶴鳥的意象因為眾多詩人投入創作,而使鶴的意象呈現多種不同的面貌,因此本擬從唐詩的鶴意象窺探唐人社會形態的真貌,觀察唐文化的主色調,而這也是詩歌研究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意象、詠鶴詩、高潔、功名、別離、仙家、隱逸
6

產業發展與生活意識、警察意象之研究-以警察、公務員、企業從業人員為例

曾義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國人生活日趨富裕,連帶地,對生活品質與生活多樣化之要求日益提高。在以往國人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傳統價值觀,勢必有所改變,當中休閒與增進健康等活動,溫馨家庭的營造等,將成為國人生活中追求的目標。而研究者從事警察工作多年,由於職務之關係,有機會接觸的對象,從第一線執行勤務的員警至中階幹部等,由於警察勤務性質屬於全時及經常處於高度壓力,致使員警在健康、家庭、休閒等有相當不同的價值觀。在此種受到勤務制約的生活條件下,家庭問題、婚姻生活、身心健康以及壓力抒解等均受到影響。在維持警察身心健康,方能擔負治安維護任務之期許下,預期隨社會不斷發展,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也面臨了強烈的衝擊,如何從「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服務者」的角色,將是警政工作的重要課題,因此,警察生活意識以及意象之課題,值得深究。 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企業從業人員、公務人員以及警察人員等對工作、家庭、休閒所抱持之價值觀以及對於警察所持之意象。所探討之方向為:(一)不同個人特質的職業生活意識;(二)不同個人特質的家庭生活意識;(三)不同個人特質的休閒生活意識;(四)比較企業從業人員、公務人員以及警察本身對警察意象之異同。 本研究假設: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工作價值觀、休閒價值觀、家庭價值觀、警察意象等有顯著差異,以及家庭價值、工作價值、休閒價值等三者之間有顯著相關。為驗證這些假設,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在問卷編製過程中,除從文獻探討中獲得問卷基礎外,本研究再採取人類學的深入訪談法,選50名做為訪談對象,訪談資料做為問卷編輯之用,遂編制成「生活意識與警察意象調查問卷」。問卷內容除個人基本資料外,尚有四個依賴變項部分「工作價值觀」、「休閒價值觀」、「家庭婚姻價值觀」、以及「警察意象」等。調查對象之選取,以抽樣方式,分為公務人員,企業從業人員,以及警察等,每一對象各發出300份,總計發出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750份,回收比率83%。 問卷回收後,經統計分析,首先採次數分配與平均數之描述性統計,對於問卷內容做普遍性地描述,進而對「休閒」、「工作」、「家庭」以及「警察意象」量表,進一步利用SAS進行因素分析,從中萃取共同因素,再以變異法作正交轉軸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取艾根值大於1。休閒生活項目當中,計有17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3個因素,因素1解除壓力;因素2工作調劑;因素3休閒與工作難兼顧。總解釋量66.64%。警察意象項目當中,計有42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7個因素,因素1勤務貫徹;因素2專業素養; 因素3工作艱辛; 因素4工作倫理;因素5警察形象;因素6社會壓力;因素7服警意願。總解釋量59.37%。婚姻生活計有31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3個因素;因素1婚姻生活;因素2夫妻一體感;因素3夫妻激勵。總解釋量64.53%。工作價值項目當中,計有37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6個因素,因素1工作兼顧家庭;因素2工作壓力;因素3工作滿意;因素4工作趣味性;因素5工作公平性;因素6工作自主性。因素總解釋量64.95%。 進而針對這些因素,與個人基本資料進行費雪考驗,以及休閒、婚姻、工作等三個量表之間之相關分析。以對假設進行檢,結果發現:1、個人特質之不同在休閒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2、個人特質之不同對警察意象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3、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婚姻生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4、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工作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5、整體休閒、婚姻、工作具有顯著相關方面,休閒生活愈好,工作、婚姻生活也愈好;工作表現愈好,對婚姻生活則無影響。因此,此假設亦未完全成立,部分修正。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十點建議,以供公、私部門及企業參考:(一)經營家庭、遠離工作壓力;(二)貫徹分工、工作休閒均衡;(三)警察勤務、合理安排配置;(四)警察業務、化繁瑣為專業;(五)溫馨生活、有賴休閒調劑;(六)警察形象、有賴大力提升;(七)提昇聲望、吸引菁英從警;(八)落實革新、追求清新形象;(九)有事找警、專業無可取代;(十)增強宣導、由瞭解而參與。 關鍵詞:產業發展、生活意識、警察意象
7

臺灣女性警察人員職場角色意識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Ideology Regarding the Occupational Roles of Policewomen in Taiwan

林振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政部警政署為提昇女警工作效能,並落實性別工作平等及順應時代潮流,發揮女警之角色功能,不再侷限於內勤或少數職務,可以如歐美國家女警一般,站在第一線執勤;即自民國99年起全面取消警察人力招考之性別限制。在全面取消警察人力招考之性別限制,其女警比例勢必每年提高,在若干年後當女警員額漸增或超過於男警員額時,對於警察勤、業務推展及治安維護工作料將有不同情勢之改變,如此乃探討基層女警對於警察外勤工作評估受期待及實際勝任之程度,及警察機關組織編制內勤制度重組,俾予善用女性警察人員在機關組織體系,發揮最大功能,建立優質化的警察團體,將是重要課題。 本研究依據文獻回顧及實際訪問在職警察,研擬出本研究構面,遂編制成「臺灣女性警察人員職場角色意識之研究問卷」。問卷內容除個人基本資料外,尚包含性別角色概念、女警意象、外勤工作評估受期待及勝任程度等4項構面。研究方法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並以北部地區勤務繁重且女警人數為多之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臺北縣政府警察局、桃園縣政府警察局及3 個專業警察機關為代表,計6個機關男、女警各480人,合計960人樣本,回收有效問卷832份,有效回收率86.67%。調查結果經由統計分析,發現結果如下所示: 一、透過分析因素將性別角色概念的構面歸納出5個因素內容,並命名為「夫妻權力因素」、「性別分工因素」、「角色執行因素」、「陞遷限制因素」及「角色分工因素」。女警意象的構面歸納出3個因素內容,命名為「內在涵養因素」、「外在表現因素」及「職務反應因素」。女警擔任外勤工作評估受期待程度的構面歸納出6個因素內容,命名為「偵辦重大刑案因素」、「辦理性侵家暴因素」、「擔任特殊任務因素」、「執行守勢靜態因素」、「取締酒駕逃逸因素」及「負責內勤值班因素」。至於外勤工作評估勝任的構面歸納出5個因素內容,命名為「偵辦重大刑案因素」、「辦理性侵家暴因素」、「擔任特殊任務因素」、「執行守勢靜態因素」及「取締酒駕逃逸因素」。 二、研究假設一之個人特質不同在性別角色概念之差異情形,並未完全成立,需部分修正。 三、研究假設二之個人特質不同在女警意象之差異情形,並未完全成立,需部分修正。 四、研究假設三之個人特質不同在外勤工作評估受期待程度之差異情形,並未完全成立,需部分修正。 五、研究假設四之個人特質不同在外勤工作評估勝任程度之差異情形並未完全成立,需部分修正。 六、透過相關分析的結果發現,性別角色概念與女警意象對於女警擔任外勤工作評估受期待及勝任的程度,並未完全達到顯著相關。因此,研究假設五並未完全成立,需部分修正。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10項建議,以供警政單位對於行踐女警政策之參考: 一、性別工作平等,女性進入警察職場,將成為警察機關的主力,警政單位應體認時代變化之脈動,在用人哲學上應有所體會與調整。 二、大量招考女警,男警工作遞增,或許將增加男警工作負擔。 三、警察特種考試,增列體能測驗,俾能篩選出符合警察機關組織需求之適任人員。 四、實務訓練階段,施以嚴格訓練,覈實考核淘汰,以提昇女警執勤能力。 五、女警在工作與家庭中存在的衝突與壓力,服務單位長官適時給予支持。 六、女警期待擔任各專業警察機關工作,警政單位應予重視。 七、警察工作大都屬於攻擊勤務,女警勝任工作,應確實分工執行,以發揮警力最大的功效。 八、全面重新檢討修正各警察機關內勤人員組織編制,增加基層內勤辦事員、書記之員額。 九、女警應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專長的工作,展現特質,勇於任事,以提昇良好形象。 十、提供適宜女警執勤環境,廳舍裝備托育,配合女警需求。
8

軍事院校意象認知與學生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及選校意願之研究 / A Study of images cognition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examination motives, and school selection willingness at military colleges.

王修治, Wang, Hsiu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台灣近年來政治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均產生大幅改變,並涉及到社會成員的利益關係調整、價值觀的改變等,使得青年考慮選擇報考軍事院校就讀升學,又再度成為學子升學的另一熱門選項。然而國軍的角色定位,亦依時代的變遷,不斷地進行階段性蛻變。國防部於民國82年即已推動「國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簡稱:精實案),其目的在簡併組織、精簡人力、充實戰力及提高人員素質等,期能朝向建立現代化專業部隊的目標邁進;因此,如何廣納更多人才,培育優秀的軍事幹部,實為當前國軍軍事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這個議題值得深究。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以國防大學3所軍事院校 (管理學院、理工學院、政戰學院) 學生為調查對象,採全員施測方式,共發放問卷823份,總計回收有效問卷788份,有效回收率95.7%,藉此以探討軍事院校意象認知與學生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及選校意願等面向,有何差異與關連性?本研究問卷設計內容包括「軍事院校意象認知」、「學生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及「選校意願」等變項,經由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軍事院校意象認知中「教學資源」構面,對「選校意願」影響顯著。 二、人格特質中「領導」構面對報考動機,也具顯著影響。 三、報考動機則以「經濟」及「家庭」構面的影響,較為顯著。 四、經分析發現,最根本還是在軍事院校的「教學資源」的建構,才是吸引優秀的青年學子,選擇就讀軍校的主要原因。 最後依據上述分析與驗證獲致之結論,本研究對實務上提出具體建議,以供軍事院校教育訓練、課程設計配當、人才招募政策制訂與軟、硬體環境規劃等多元化、多面向之政策參考。因此,本研究除理論外,尚兼具實務價值。
9

唐代長城詩之研究

張淑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城是在抵禦外侮的基礎上,經各朝代修建而成。秦始皇強逼百姓修築長城,民間流傳著秦築長城的民歌和孟姜女的故事,控訴暴秦逼迫人民築城之苦。長城詩在南北朝時開始發展,南朝詩人把長江、淮河當成長城,把南北朝對峙的戰爭比附成漢朝討伐匈奴的戰役。南朝詩人的長城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創作。 唐代是一國勢強盛的朝代,雖不重視長城的修築,但詩人在朝廷鼓勵之下,多懷抱雄心壯志,親赴邊塞,有實際的體驗,創作大量的長城詩作。唐代長城詩,隨著國勢的盛衰而展現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初盛唐時,有愛國的情志和民族的自信,是長城詩的雄壯詩篇。盛唐詩人,一方面充滿樂觀的精神,一方面又親身體驗戰爭的苦辛,作品中有多樣的內容。中唐之後,國勢漸弱,詩人雖仍欲建功立業,但表達雄心壯志的長城詩歌,已無初盛唐時的高昂情志。中唐詩人身處亂世,苦民所苦,創作出寫實的長城詩,悲壯的詩歌風格自然流露。晚唐詩人接續表達對築長城的想法,呈顯民之怨的心聲。 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有其獨特的技巧和價值。就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來說,唐人沿用南朝詩人常用的樂府古題,如〈出塞〉、〈隴頭〉、〈飲馬長城窟〉等樂府古題來創作。唐代長城詩人常以漢代唐的時空設計表現唐與突厥的爭戰,喜用胡漢之爭的漢代名將、地理等詞語。唐人創作長城詩多以邊塞與閨怨、戍邊與懷歸、詠馬與抱負主題交融來表現,且以感官摹寫的技巧,刻劃塞外人兒的真實感受。詩人善用感官摹寫技巧,以朔風、冰雪、黃沙、大漠、白草等塞外苦寒、空闊寂寥的視、觸覺感受,撞擊塞外戰士的內心,再加上胡樂如琵琶、羌笛等聽覺的刺激,更令人興起思鄉之愁。 就長城詩的文學特質來說,唐代長城詩的特色是雄渾和悲壯的詩歌風格兼具,剛健的生命情調、悲憫的生命情懷流露。廣闊的空間裏,戰士無畏塞外苦寒,展現理想抱負的追求,高唱英雄壯歌,有豪邁的人物形象、壯闊的長城景象、高貴的情感和昂揚的氣勢。在塞外苦寒的淬煉下,展現戰士的豪情壯志和為國殺敵的決心,流露剛健的精神。詩人在追求理想中,參與戰事,親眼見到受磨難的士卒和百姓,意識到生死的殘酷事實,詩中充滿仁者悲憫的情懷,感嘆人民的悲苦。 就長城詩的意象營造來說,時空意象多以漢代唐來敘寫,呈顯胡漢對峙的邊防之爭。自然意象中,常說天是胡天,地是胡地,說明人在異地,沒有認同感。月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意象,亙古的月見證邊塞長城的歷史和現狀,也串起異地相思的征夫和閨婦。塞外,季節混亂,大漠荒涼。長城、隴頭流水,戰場上烽火、白骨意象都標誌著士卒久戍不歸的愁苦。馬匹、鴻雁、孤蓬、白草、楊柳等動植物都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景物,加上胡笳、羌笛、琵琶等胡樂,強化塞外思鄉的主題,渲染塞外的環境氣氛,意象營造成功。 唐代長城詩具有承繼和創新的貢獻,既承繼南朝詩人的寫作模式,又能獨創唐人多元的內容和風格,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其一定的文學地位。
10

張祜詩研究 / A Study of Poetry of CHANG, Hu

陳怡秀, Chen, Yi Hs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乃透過張祜的詩歌作品以集中探照張祜的生活樣貌和生命情懷,希望一方面能體現張祜的詩歌創作內涵,另一方面則凸顯其藝術表現(意象)之主要成就。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申明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的範圍、方法,並對張祜的生平作一番大致的勾勒。第二、三、四、五章乃以張祜的作品內涵作為探討的中心,依其主要的幾個內容型態,作一系統的討論。首先第二章「張祜的的家居行旅之作」乃以描寫張祜個人生活之點作為出發,包含了靜態的家居和比較屬於動態的行旅作品之內涵探究。第三章「張祜的交際贈答之作」,乃由點而線,進一步看到張祜人際往來的詩作內涵,主要包括了寄贈酬和、送別傷悼、遊賞宴集三個部份。第四章「張祜的風景詠物之作」,則由線發展至面,從橫切面的空間系統,來看張祜作品之與大自然萬物間的聯繫、契合情況,分為風景、詠物兩個部份。第五章「張祜的詠史述懷之作」,但從橫切面的時間系統來探討張祜對於歷史的關懷與他個人置於歷史長河中的自身回顧,是為詠史、述懷之論述。繼作品內涵之整體考察之後,第六章則進入「張祜詩的意象表現」,希望一窺張祜詩的語言藝術,分別從單純意象與複合意象,來分層論析張祜於感官意象之式樣與特殊呈現並進而探討意象表現與張祜情感之深層聯繫。第七章「結論」,乃根據前面作品內涵與藝術表現之兩大方向,凸顯其重要特色與主要成就並論及其詩歌評價與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2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