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48
  • 559
  • 211
  • 87
  • 15
  • 9
  • 2
  • Tagged with
  • 882
  • 346
  • 182
  • 180
  • 150
  • 149
  • 140
  • 120
  • 114
  • 113
  • 112
  • 108
  • 97
  • 91
  • 9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時尚奢華品消費價值追求探索-自我監控、個人集體主義與主觀認知消費專家性觀點 / Delving into the value of fashion luxury goods

陳則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時尚奢華品消費者的人格特質(自我監控程度、個人集體主義傾向)、消費者後天學習的結果(主觀認知消費專家性)與消費者對於時尚奢華品不同價值面向追求的關係,同時亦欲瞭解台灣的時尚奢華品消費者對於時尚奢華品不同面向價值的重視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自我監控傾向愈高的消費者,對於時尚奢華品的「彰顯性價值—財富面向」、「彰顯性價值—個人形象面向」、「獨特性價值」、「社交性價值」、「情感價值」與「品質價值」的追求亦愈高;消費者主觀認知專家性愈高時,對於上述六個時尚奢華品的價值追求亦愈高;垂直式個人主義傾向愈高者,對於時尚奢華品的「彰顯性價值—財富面向」與「彰顯性價值—個人形象面向」追求亦愈高;水平式個人主義者,對於時尚奢華品的「獨特性價值」追求亦愈高。 在消費者人格特質與後天學習結果的交互作用部分。當自我監控傾向愈高者,其主觀專家性亦愈高時,對於時尚奢華品的「彰顯性價值—財富面向」亦愈高;此外,不論是自我監控傾向愈高者或水平式集體主義愈高者,當其主觀專家性亦愈高時,對於時尚奢華品的「彰顯性價值—個人形象面向」、「獨特性價值」、「社交性價值」、「情感價值」與「品質價值」的追求皆亦愈高。 在台灣時尚奢華品消費者對於時尚奢華品不同面向價值的不同追求強度部份,時尚奢華品的「品質價值」還是消費者最重視的價值面向,其次為「彰顯性價值—個人形象面向」、「情感價值」與「彰顯性價值—財富面向」;而台灣時尚奢華品消費者並不同意對於「獨特性價值」與「社交性價值」的追求。
52

時尚中文:台灣當代時尚雜志語言與教學運用 / Fashion Chinese in Taiwanese fashion magazines – a case of learning lsp

麗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Recently some language courses based on so-called “fashion language” wer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England, Italy and France. We predict that Chinese “fashion language” will become important in the world of fashion design and a course on Chinese “fashion language” will be in great demand by people working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It is noticed that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in regular classes are not able to read fashion magazines and utilize “fashion language” because it includes special terminology and stylistics. “Fashion language” is a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 (LSP) and as any LSP it has specific featur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eatures of “fashion Chinese” by analyzing the texts of Elle Taiwan, Vogue Taiwan, Marie Claire Taiwan magazines and fashion resource Style.com.tw. We have applied corpus ananlysis in our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 language course on “fashion Chinese” are given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study.
53

フェージング環境下におけるトレリス符号化16DAPSK方式

中川, 仁志, 山里, 敬也, 片山, 正昭, 小川, 明 25 January 1997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4

東漢時代之春秋左氏學

程南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5

部分工時工作者之勞動條件研究

吳宛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部分工時工作型態由來已久,近年來更為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廣泛使用以解決失業率及勞動參與率不足等問題。部分工時是一種非典型的僱用型態,同時也是一種工時彈性化的措施,具有其優缺點,但隨著其佔總就業率人口的比率提升,渠等在勞動法制上的權益問題,愈發引人重視。 在思考「部分工時」相關問題時,往往從二個面向切入,其一為「解除管制」、其二為「加強管制」,前者有日本經驗,後者有德國經驗可供參酌。但法令的制定係要解決問題,故我國在思考該問題時,應確實瞭解「發展部分工時的目的究竟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我國的勞動力參與率始終不高,近年來更呈現發展遲緩的現象致影響經濟發展,該問題遠嚴重於失業率攀升對我國所造成的影響,故政府亟欲發展「部分工時」政策,解決勞動力參與率不足的問題,此有媒體相關報導可稽。 爰上,如何有效增加勞動市場上供需雙方的誘因,使我國的部分工時工作發展興盛,進而促成勞參率之攀升,乃為我國思考部分工時相關法制應重視的問題。根據勞委會的統計調查報告,勞方對部分工時工作的選擇係因「工時彈性」的特色使然。而雇主首重人事成本的撙節。 惟綜觀我國勞動相關法令,全時工作者與部分工時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係全然相同的,不僅工時彈性上未見誘因,且亦無撙節成本之效,顯然,就法令面而言已與該目的相背。此種「齊頭式的平等」使資方不能有效降低人事成本的話(更甚者增加成本),且無動力積極增加僱用;對勞工而言,法令沒有明文規範他們的權益,亦因不懂法規而損及自身權益事實上。 故探討是否應修正現行部分工時工作者之勞動條件相關規範有實質的必要性,因此舉可使事業單位可明確的計算僱用成本,勞工可清楚知道自身的權益,間接的創造勞資和諧並有效的提升國內勞參率及確保企業的競爭力。是以,本研究希冀分別就供給面及需求面等二面向探究部分工時工作者的勞動條件,除瞭解就需求面與供給面而言的勞動條件概況,並進一步的瞭解其與現行法律是否存有差距。結合本研究之成果,提出我國對於部分時間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是否應修法,以因應實際現況。 本研究發現部分工時工作者一體適用勞基法的原則,在實務運作仍有困難,使部分工時工作者無法受到平等對待,許多有意投入就業市場的勞工裹足不前。勞基法從第30條以下對於部分工時並無明確定義,使得休假、加班費薪資、假日給薪等問題難以法制化。且雇主負擔法定勞工福利成本過重,是造成雇主不願意僱用部分工時勞工的主要因素。由於部分工時勞工的工作特性較具彈性,強迫雇主比照全職人員給付相同的勞動條件,實在不公平。而主管機關揭示的「比例原則」,應如何具體化,卻未言明,使人無所適從。爰上,本研究提出下列六點建議: 1. 本研究認為部分工時工作應保有彈性交由勞資雙方自行協商,但為確保勞工權益不致受到損害,故應嚴格規範雇主在聘用部分工時工作者時應簽訂書面契約,當發生勞資爭議時,則可明確判斷是非。 2. 建議將法定例假日工資及國定休假日工資內含於部分工時人員每小時薪資中,以提高其基本工資。此舉將可以免去如何依法計算上開工資發給之窘境,且讓事業單位有可遵循之明確準則,並有效維護部分工時人員之權益。 3. 在延長工時工資方面,本研究認為只要超過勞雇雙方約的工時數,即應給予延長工時工資,這才符合延長工時的定義,再者,若規範只有超過法定工時數始得要求延長工時工資的話,則部分工時工作者就等同於全時工作者了。 4. 本研究認為應以「一年」為計算的標準時期,依比例計給部分工時工作者特別休假。 5. 本研究發現由法律明訂要求事業單位「應優先提供部分工時工作者轉成全時工作者」並不適宜,也無實質意義。對事業單位而言,優質的部分工時人員,不管法令上有無規定,都是事業單位極欲招攬的全職員工類型,無須特別規範,事業單位亦會積極作為。但若是法令強制要求事業單位應優先給予部分工時員工轉正職員工的機會,反而會讓事業單位在招募部分工時人員時,更加裹足不前,對促進部分工時工作的發展適得其反。 6. 在職業訓練方面,本研究認為應由國家來作為開設精進部份工時工作者技能的訓練課程。
56

我國廠商對外投資時間與廠商營運之關係探討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timing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 FDI manufacturing firms

王聖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關於對外投資相關研究與文獻已有廣泛討論,惟針對廠商投資時間之探討仍屬有限。Lieberman and Montgomery(1988)曾指出廠商若較早對外投資,可在市佔率、利潤率、資產報酬率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而Pan, Li and Tse(1999)認為較晚對外投資者,在承擔風險與投資初期之會計回收率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顯示廠商對外投資時間與其營運間之關係相關密切。本研究利用經濟部2007年「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問卷資料(調查基準日2006年12月31日),以2000年劃分廠商對外投資時間之早晚,分別針對廠商規模、對外投資最主要行業、研發密集度、外銷出口比率、海外事業組織型態、產業網絡、最主要投資地區、勞力密集度、市場導向、自然資源導向、勞動力導向、海外事業獲利情形、對財務調度能力之影響等面向,與廠商營運間之關係進行探討。本研究將被解釋變數設定為「早期或較早進行對外投資」或「晚期或較晚進行對外投資」兩種情況,並利用Probit Model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影響廠商對外投資時間與其營運關係之重要決定因素,就專屬優勢而言,包含「廠商規模」、「對外投資最主要行業」、「研發密集度」及「外銷出口比率」;內部化優勢方面,包含「海外事業組織型態」;區位優勢部分,包含「最主要投資地區」、「勞力密集度」、「自然資源導向」及「勞動力導向」;另先佔優勢方面,包含「海外事業獲利情形」及「對財務調度能力之影響」。
57

民國時期的服裝產業與時尚變遷,1927-1936 / The clothing industry and fashion changes in Republic of China, 1927-1936

陳晧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27年至1936年的民國服裝產業與時尚潮流,經歷商業和觀念的重大變化。商業上,以百貨業為主要對象的各式消費冒起,促成消費革命;觀念上,新富中產階級生活產生重大改變,其中以女性觀念變遷最為矚目。 本文以當時報紙及雜誌資料為主,以服裝產業為研究對象,嘗試探討消費主義如何界定時尚。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包括學術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討論服裝產業發展如何影響時尚,並通過生產、銷售、推廣三方面討論民國時尚之形成。第三章反省學界主流論述及其問題、時尚發展脈絡及時尚與觀念之關係,指出觀念會隨經濟發展而產生改變,審美焦點也隨之改變。 民國時期是一個向「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於無限大」的消費社會發展的初步階段。此時服裝產業迅速發展,包括裁縫、估衣、制服在內的成衣業逐漸改變了大眾對服裝經濟價值的認識,百貨業和時裝業則通過廣告、雜誌和時裝秀等宣傳新裝,一方面改變了大眾對新衣的觀感,另一方面也逐漸使傳統日常生活演化成現代意義的消費生活。 在服裝產業發展和商家宣傳之下,民國服裝時尚走向西化,而其審美重點可分三個階段變化:第一階段為「服裝美」,在工業化和進入新商業模式前,布料價格高,消費者將對服裝的價值判斷放在核心功能(保護、舒適)上而非外觀上。第二階段為「部件美」,工業化使衣物大量出現在市面,商家為推銷商品,為商品賦予「美」的內涵而整合銷售,並將搭配後的效果稱之「時尚」,而消費者相應培養審美思想,把價值判斷放在服裝的品牌、款式等有形特徵上。第三階段為「身體美」,此時服裝的核心功能和有形特徵已難以發揮競爭力,商家轉而重視宣傳服裝的無形特徵,施以陳列和展示方式如時裝秀與專業模特,使服裝本身成為時尚的襯托。
58

主体性と時間に注目した防災に関するアクションリサーチ

杉山, 高志 25 January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情報学) / 甲第22903号 / 情博第744号 / 新制||情||12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情報学研究科社会情報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矢守 克也, 教授 多々納 裕一, 教授 畑山 満則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Informat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9

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

鄭月梅, ZHENG, YUE-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中華文化分流支派中之巴蜀文化,其發展與流衍之情形,藉以窺探我中 華文化形成之經過,亦所以窺知我古代文化百花競放、多彩多姿之景況,及其萬流歸 宗之發展,因而形成我中華文化豐富內涵之歷史發展。前段首明巴蜀民族之由來,以 探尋其文化之根源;中段則論春秋戰國之巴蜀及其文化,以明其政治背景與文化內涵 ;末言秦漢之巴蜀,由其政治形式之改變及文化之發展,以論巴蜀由一獨立文化,而 與中原文化交流,終而化歸於中原文化之經過。文凡五章,約十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 第一章:緒論。首明研究動機,以見研究之旨趣;次言研究方法,以見研究之經過及 其之重心,末語研究之期望,以知本研究之旨意。 第二章:巴蜀釋名及其民族之由來。先說巴蜀名義,再尋□其民族之源流,以明巴蜀 民族之由來與發展。 第三章:春秋戰國之巴蜀。先說春秋戰國巴蜀之政治、並其與楚、與蜀之關係,以及 其疆域變遷之情形:再明春秋戰國之政治、並其與楚、與秦之關係,以及其疆域變遷 之情形;由之以知春秋戰國巴蜀之政治背景。 第四章: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首輸春秋戰國巴國之生活習俗、藝術與技術、語言文 字、音樂舞蹈等;末論春秋戰國蜀國之生活習俗、文學藝術、水利技術、音樂舞蹈等 ;及其與楚文化之關係;因以知其文化之內涵及發展。 第五章:秦漢之巴蜀。先明有秦一代,巴蜀既歸秦後,其政治、經濟與文化之改變與 發展及巴蜀對秦之貢獻;後論有漢巴蜀政治、經濟與文化之發展,及其對漢之影響與 貢獻;藉之以明巴蜀由一獨立之文化,而與中原文化交流,終而同化於中原文化之經 過。 附錄:檢討。(對本文寫作之總檢討。)春秋戰國巴蜀年表。文物圖表。
60

部分時間工作者組織承諾之探討─以視聽娛樂業為對象

陳欣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發現在服務業日益興盛的情況下,第三級產業缺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由於勞動力缺乏,服務業與零售業之勞動成本直線上升,而生產力無法相對的成長,加上工作的可取代性,因此紛紛採用或提高了部份工時的雇用。部份工時的運用通常於營業高峰期或較不具技術性的工作。再者,服務業多規模不大,且工作場所分散,工作時間可較為彈性,因此更加適合部份工時勞工之發展。 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視聽娛樂業中之部分時間工作者本研究分別從個人特性與工作特性兩個前提來分析其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發現如下:在組織承諾的表現方面普遍呈現正面的表現。若再深入組織承諾的三個面向來說,價值承諾與努力承諾的表現明顯比留職承諾的表現較高,呈現出部分時間工作者的留職承諾的確是偏低的,但是努力承諾仍然很高。若把個人特性考慮進來,性別、學歷對於組織承諾並無顯著的影響。在地區與年資對於組織承諾則是有影響的。其中年資若在一年以上者,年資與組織承諾呈現正向關係,其中價值承諾與努力承諾的部分,表現更是明顯。其次則是工作特性對組織承諾的影響,工作特性的部分以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工作特性中的勞動條件對於組織承諾的影響並不顯著。 在建議的部分,本研究發現視聽娛樂業的部分工時工作者其努力承諾相當的高,相對留職承諾與價值承諾則偏低。因此建議管理時若欲提高工作效能則可針對努力承諾方面來繼續提升,可透過績效評估與激勵來進行。此外,偏低的流動率有利於降低訓練的成本,而本研究也發現部分工時工作者仍具有相當的留職承諾,因此亦可透過公平的公司制度來提升留職承諾降低流動率。 此外,在遴選部份工時工作者時,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可以中等學歷者為優先考量。但若是短期的部分工時工作者則可考慮高等學歷者,因為其留職承諾雖低,但努力承諾卻是最高的。

Page generated in 0.02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