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崔末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
22 |
印度政黨體系發展過程之研究曾國祥, ZENG, GUO-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分析印度政黨自獨立運動時期以來的發展過程,以期獲知影響印度政黨體
系形態系形態演變的主要因素。
全篇共約十萬字,計分六章十四節: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範圍,並對本文之架構,做一簡單介紹;同時
,略述印度的一般社會狀況。
第二章,政黨初創的獨立運動時期:探討英國統治的權力結構,及印度各主要政黨產
生的原因與創立經過。
第三章,一黨獨立的尼赫魯時期:分析獨立初期各主要政黨的政治表現,及造成一黨
獨大型態的主要因素;同時,說明期中各屆大選的結果。
第四章,權力分散的過渡時期:說明印度政黨體系逐漸開放的過程,及促其開放的主
要因素。
第五章,體系開放的甘地夫人時期:探討甘地夫人執政後,印度政黨體系演變的情況
,並分析反對黨派結盟形成人民黨的獲得大選勝利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結論:係就印度政黨體系的演變過程,做一整體性的評估。
|
23 |
台灣高中學生英文作文中表達過去時間標記之分析 / An Analysis of past reference marking in Taiwa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s闕光賢, Chueh, Kuang His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語沒有像英文嚴格的時態標記,因此,多數中國學生開始學英文時會有動詞過去式標記上的困難,在表達英語過去時間概念時,中國學生特別依賴時間狀語。為了了解中國學生表達過去時間概念時,時間狀語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藉由觀察高中學生為期一年的作文,探討中國學生時間狀語的使用位置、時間狀語及動詞過去式標記之間的關係、中國學生過去式動詞標記上的困難。藉由以上三個方向的探索,可以更了解學生使用的時間狀語和過去式動詞的標記。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學生在英文作文中,時間狀語的使用頻率明顯偏高,且使用頻率有隨時間逐漸增高的趨勢,而時間狀語出現的位置,因英語程度不同有別,程度較高的同學,時間狀語出現在句首及句尾的比例相近,無明顯偏好;但是程度偏低的同學,則普遍偏好將時間狀語置於句首,類似漢語時間狀語出現的位置。
時間狀語同時也影響著學生標記過去式動詞的比率,倘若一個限定動詞在同個句子中有對應的時間狀語,則這個限定動詞較有可能標記為過去時態,這樣的現象又以英語程度較低的同學最為明顯。
在動詞過去式標記上,本文發現有過半的同學曾將was/were當成過去式動詞標記,置於限定動詞之前;此外,語料中也發現,有幾位同學會將用過去進行式及過去被動式誤用在過去簡單式之中,這樣的現象,有可能是因為學生認為有was/were即為過去式的標記所致。
透過本文的研究可看出時間狀語對於中國學生標記英語過去時間概念上的重要性,也可看出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在語言習得中的影響力,期許本文的發現能在英語習得及教學上有所助益。 / / Without tense marker in Mandarin Chinese, most Chinese EFL learners have difficulties in past tense marking in the beginning of learning English. Before marking past tense steadily, Chinese EFL learners tend to depend mainly on temporal adverbials in expressing past time. Temporal adverbials seem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tense marking. The present study tries to observe how Chinese learners use temporal adverbials to express past time and what kinds of difficulties learners have in past tense marking. Furthermore, we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ense marking and temporal adverbials.
By analyzing learners’ composition, we found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have high frequency in using temporal. Most learners are prone to put temporal adverbials in sentence-initial position except for learners with higher proficiency. Besides, learners are more likely to mark past tense co-occurring with temporal adverbials. Morphologically, Chinese EFL learners seem to regard was/were as a past-tense marker and put was/were in front of finite verbs ungrammatically. These findings manifest the importance of temporal adverbials for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expressing past time and provid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tense errors.
|
24 |
具有多重流量控管網路之離開過程 / Departure Processes of Multi-Traffic Networks with Input Control余文政, Yu,W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參考Yue等論文,我們延續探討在通訊網路中對於非及時Available Bit Rate(ABR)資料與及時Variable Bit Rate(VBR)資料共同使用一條傳輸的等候模型。假設及時VBR資料傳輸較非及時ABR資料傳輸有優先權,我們建立與分析資料在離開過程之模型。本論文研究在非強制性優先權策略下之一般等候模型,藉由ABR資料的等候區域設立檢查點來控制流入量,在離開過程中推導VBR資料與ABR資料的離去時間的數學關係式,以及調查他們的數值模擬的表現。在此數學推導中需要藉MMBP關係,從ABR資料的等候區域觀點製造Markov矩陣算出穩定狀態下的機率分量、生成函數以及閒置時間的函數。結果發現檢查點影響兩者的離去時間並不顯著,但是VBR資料流入的速度卻會造成影響。 / Following the work by Yue et al., this thesis considers the departure
of a multi-traffic network system for a pop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where a transmission link is shared by an Available Bit Rate (ABR)
application for non-real time traffic and a Variable Bit Rate (VBR)
application for real time traffic. It is assumed that the VBR traffic has
a higher transmission priority than the ABR traffic. In this thesis, we
establish a tractable analytical model of departure processes for such a
system. The departure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a general queueing
model with a non-preemption policy for which the inter-departure times
of VBR and ABR are derived, respectively. Since the VBR traffic is only
affected when ABR is in service, the analysis is given to describe the
departures of ABR, and VBR traffics.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nducted
to illustrat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with input control of ABR traffic.
|
25 |
時間にとって十全なこの世界 -現在主義からのアプローチ-佐金, 武 25 November 201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7934号 / 文博第625号 / 新制||文||595(附属図書館) / 30764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伊藤 邦武, 教授 中畑 正志, 准教授 出口 康夫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26 |
A study on light responsiveness in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under jet lag condition / 時差環境下における視交叉上核の光応答性に関する研究Yulin, Chen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薬科学) / 甲第19670号 / 薬科博第58号 / 新制||薬科||7(附属図書館) / 32706 / 京都大学大学院薬学研究科医薬創成情報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岡村 均, 教授 竹島 浩, 教授 中山 和久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27 |
時貌標記「著」在漢語動詞時貌分類體系中的句法語意表現 / A Syntax-semantic Analysis of Aspect Marker ZHE in Aspectual Classific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Verbs厲亞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語中的「著」是一個使用廣泛的時貌標記詞,對它的語意識解依託于整個漢語動詞時貌分類體系,該體系隨著Peck、Lin & Sun(2013)的研究所做的調整日趨精確與完善,與此相關的各種語言事實也應該得到新的描述與解釋。
因此,本文藉助語料庫豐富的真實語料,通過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並在參考各種已有理論與學說的基礎上,對語料的時貌、「著」的分佈進行概括和描述,發掘導致語言事實的原因,還原影響的過程,預測普遍的規律。
本文認為漢語中決定時貌的基礎與根本是動詞的時貌類型,對於時貌標記「著」而言,未完成性與持續性是它能夠與狀態、活動、短促、開放量度動詞搭配的原因,同時,由於語言內部的互動與關聯,句子的每個成分與句子的整體句式都以不同程度和方式影響時貌,本文也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 / Zh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spectual classific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Verbs as an aspect marker. After Peck, Lin & Sun (2013) introduced Scale as an aspectual attribute into the classification; it brings us new perspectives and knowledge. Moreover, new interpretations of aspect and performance of Zhe are needed.
We base our study on corpus. Corpus with its abundant data provides us a more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way to do research. We describe performance of aspect and its marker Zhe on the basis of our observation and previous theories. We also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rules behind language fact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Zhe usually co-occur with four verb’s categories: state, activity, semelfactive and open-scale verbs, due to its imperfectivity and durativity. For influence from sentence elements, the thesis also provides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
28 |
雙率與雙價之預測-時間數列實證分析--時間數列實證分析--王旭丁, WANG, XU-D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9 |
我國政府機關工作時間之研究林能進, LIN,NENG-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國內社會變遷,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所得逐年提高,人口集中於都市,生
活型態改變公務人員權利意識高漲等因素之影響,我國政府機關工作時間宜否加以縮
減或作彈性之安排,以適應環境需要,時為各方所關切。本研究主要在對工作時間管
理之理論,主要趨勢加以探討,並從實務上分析檢討現行我國政府機關工作時間管理
之得失,提出改進建議。
本研究計分五章十六節,約十萬言,內容要點如后:
第一章緒論:包括工作時間之內涵與管理之重要性、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
制、研究範圍與內容。
第二章工作時間管理的理論基礎:包括個別差異、人性考慮、適應環境、激勵員工及
策略考慮等原則。
第三章工作時間管理主要趨勢:包括工作時數縮減、工作天數縮減及彈性工作時間。
第四章我國政府機關工作時間之檢討:包括工作時間規定之研革與當前規定之缺失。
第五章結論:包括改進原則與改進建議。
|
30 |
戰國時期和平與戰爭之研究陳惠琪, CHEN, HUI-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篇幅計乙冊,包括六章十八節,共約十萬字。
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七五至二二一年)係一由秦、魏、韓、趙、楚、燕、齊等七個主
要成員組成之國際系統。終其二百五十五年間,各國固以遣使聘弔、結姻會盟方式和
平交好,割地、入質、重賄等亦為戢戰求和手段。當時,以國際社會發展時勢所趨,
各國通商交通日繁,社會流動漸廣,國際互動頻頻。各國雖彼此常年競強征戰,國力
互有消長,然大扺維持一般權力平衡系統成員間關係。此系統平衡穩定之維持要件,
主賴戰爭與同盟手段之靈活運用,做戰國國際活動之另一特色即為策士游走天下說盟
棄約,以及各國爭權攻戰。及至秦國國家權力目標改變,有併吞天下之心,遂以遠交
近攻戰略,於短短十年間(西元前二三○至二二一年),滅亡六國,一統天下。戰國
國際系統短期內由多元轉變為一元統治形態,突其因,部分固以秦國力積聚、權力運
用成功所致,但系統中社會、制度、思想、科技等因素之變化發展,亦為助成秦帝國
統一功業水到渠成之有利環境。
|
Page generated in 0.01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