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學習曲線在成本控制與績效評估上之應用吳曉珠, WU, XIAO-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限制,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由學習心理學方面探討學習曲線理論,內容包括學習曲線理論之意義、特性、
形成背景與未來之發展。
第三章探討學習曲線模式之分析,設定與修正,及其他適用上的條件與限制。
第四章討論如何將學習曲線應用於成本控制與績效評估。
第五章係個案分析,以一家公司為例研究學習曲線在實際管理上應用之方法。
第六章為本文之彙總結論與建議事項。
|
82 |
《紅樓夢》子弟書研究林均珈, Lin,Chun-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文學,在小說方面,最著名的是被列入中國四大小說之一的《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是內務府包衣人滿洲正白旗的曹雪芹所作,書中詳細記載了滿洲貴族的生活,情節生動,文字雋永,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不朽傑作。《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曠世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蹟,自從十八世紀中葉面世以來,它便立即轟動全國,二百多年來,它的魅力經久不衰。對於《紅樓夢》的研究,目前已成為國際漢學界的顯學——「紅學」。它的內容,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況,更照透了人的心靈。它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美學價值。
子弟書是以北京地區為中心的滿族說唱曲藝,它誕生於乾隆年間,因首創於以滿族為主體的八旗子弟,故稱為「子弟書」,它是珍貴的滿族文化遺產。在清代,子弟書十分受人喜愛,滿族人士對它更是推崇,並尊稱它為「大道」。在我國俗文學史上,文學價值高、藝術成就大、影響最深遠的曲藝,大概是子弟書了。子弟書作者大多具有高度的文化素養,他們熟讀唐詩宋詞、元明戲曲,所以知識豐富,無論敘事、抒情、寫景、狀物,皆能鋪張揚厲而又得心應手。
《紅樓夢》子弟書即是根據《紅樓夢》小說故事所改編的一種滿族說唱曲藝,正因為《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故《紅樓夢》子弟書在現存五百多種子弟書中,它的文學價值、藝術成就也是最高的。現存《紅樓夢》子弟書總數有三十二種之多,在清代的藝壇上,它更為其他曲藝內容提供了珍貴的題材。由此可知,《紅樓夢》的故事之所以能家喻戶曉,而且在我國流傳的範圍極廣,《紅樓夢》子弟書的貢獻頗大。今略述如下:
第一,在《紅樓夢》子弟書的故事類別方面:大體說來,《紅樓夢》子弟書的思想內容仍以雙玉故事為最多,其次為劉姥姥故事,再次為晴雯故事。在雙玉故事方面,子弟書作家認為他們身上體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維護人性的尊嚴,希望擺脫封建束縛的進步思想。在劉姥姥故事方面,由於情節不僅具有詼諧幽默的效果,而且越是寫劉姥姥的純樸,越是反襯出榮國府主子們的物質享受已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具有「微塵之中看大千」的作用,使得劉姥姥故事產生了強大的現實主義力量。在晴雯故事方面,晴雯心直口快,聰明伶俐,其生命最後被污濁黑暗的社會所吞噬,她的遭遇具有豐富社會內容和深刻悲劇因素。因此,他們的故事都深受各種戲曲、曲藝所歡迎,子弟書也不例外。
第二,在《紅樓夢》子弟書與《紅樓夢》小說的比較方面:子弟書與小說
,兩者雖然是敷演同樣的故事,但是,《紅樓夢》子弟書絕不是《紅樓夢》小說的複述或翻譯。兩者有極大的差異:子弟書是屬於「驚四起」的說唱曲藝,小說則是屬於「適獨坐」的書面文學。《紅樓夢》小說大多側重於敘述故事,在簡練的敘述中往往留下「敘述空白」,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引人深思。小說的人物形象刻畫栩栩如生,子弟書作家在這個基礎上發揮,常常利用內心獨白的設計及故事情節的增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細膩。他們不僅在單純的故事中,藉由季節的循環與場景的襯托等筆法,凸顯出敘事詩的藝術美,使得景物的描寫更精緻,而且,由於《紅樓夢》子弟書是根據小說所改編的短篇韻文,基於敘事詩的性質,它的抒情意味更濃厚。
第三,在《紅樓夢》子弟書與《紅樓夢》戲曲的比較方面:子弟書與戲曲
皆是藉由表演方式,成功地詮釋這個膾炙人口的《紅樓夢》小說,讓廣大的民眾了解這感人的故事。但戲曲是由介、白、曲聯織成劇,透過排場、曲文、賓白、科諢來表演情節,從而在舞蹈、音樂與詩歌中征服觀眾;而說唱曲藝之一的子弟書則是由詞曲組成,從文學上劃分是屬於敘事詩,它往往用大段的詩話唱詞來渲染故事,從而在婉轉悠揚的詞曲中征服聽眾。子弟書與戲曲,雖然同是敷演小說的故事,但基於藝術表現的不同,子弟書顯然比戲曲更容易、更適合改編。此外,在表現技巧方面,子弟書比戲曲不僅更富有詩意美感,更具有想像空間,而且,表演更為抽象化。又子弟書的表演場地形式簡易,通常是在書會或堂會中,作家們可以一面品著清茶,一面品評文本風格與演唱水平,交流心得。又子弟書的伴奏樂器更簡單,它採用的是三絃,雖然只有三根琴絃,卻可以通過演奏者彈、挑、搓、輪、吟、揉等指法變幻出豐富的音樂形式,它可以根據演唱者的快慢、高低進行靈活的調節。它的板眼節奏是一板三眼,總體上音調沉婉。又它的表演形式以唱為主,演員在演唱時,只有將那些表達人物心理情感的曲文用情唱出,才會扣人心弦。因此,子弟書的影響力更大。
第四,在《紅樓夢》子弟書的藝術成就方面:《紅樓夢》子弟書的體製結
構短小精緻,相當完整。最特別之處,即是每篇或每回的開端,大多有一首七言詩,大多為八句,稱之為「詩篇」,是用來敘述作者的感悟緣由,寫作的動機,對人物的評論或總括內容的大意。在正文部分,句型也以七言詩為主體,大多加襯字,每句的字數不一,最多可達二十多字。此外,在正文結尾處有所謂的「結語」,大多為兩句,也有四句,這些具有感嘆意味的詞句,往往反映出作家們創作的旨歸,主觀的態度,對人物的評論或總結內容。子弟書作者對自己時代的主流極為敏銳,對於小說內在精神的把握非常準確,從大多數《紅樓夢》子弟書中情節與人物形象的演變,可看出子弟書作者挖掘新意,再度創作的高明手法。《紅樓夢》子弟書在語言風格、修辭技巧以及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敘事構思,非常地生動傳神。此外,巧妙的文采、悠揚的韻調、明快的節奏以及端莊的表演等,更顯示出《紅樓夢》子弟書詞婉音清,雅而不俗的特色。
第五,在《紅樓夢》子弟書的影響方面:《紅樓夢》子弟書的故事結構、
人物形象、表現技巧、思想內容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創作意義,加上它詞婉韻雅,文學價值高,藝術成就亦大,因此流傳廣遠,甚至影響當時及後來許多地方戲曲與曲藝的發展。京韻大鼓就往往沿襲子弟書的原本或以子弟書為改編的題材,而子弟書也促進了京韻大鼓傳統唱詞體製的確立。所以,子弟書和京韻大鼓兩者關係密切。又子弟書是曲藝的一種,它是語言與音樂的結合,在語言方面,雖然子弟書與戲曲一樣講究依字行腔,但對於語言的重視程度要比戲曲更加明顯;在音樂方面,雖然子弟書的主要曲調早已失傳,但它仍借助京韻大鼓、梅花大鼓以及河南墜子等曲藝流傳至今。因此,子弟書促使了其他說唱文學着重韻雅音清的風格,也提昇了其他曲藝的文學價值與藝術成就。此外,《紅樓夢》子弟書重視語言接近原著的風格,發揮了原作的精髓,重鑄了原作的新意,因此,它能成為未來說唱曲藝改編文學之借鏡。
第六,在《紅樓夢》子弟書的文學價值方面:《紅樓夢》子弟書的內容以
寫「情」為主,它的藝術特質原是為了吟唱而寫的短篇敘事詩,它的真實價值,本來不在它的音樂曲調,而是在它的高超純熟的文學技巧上。它不僅增強了表現的範圍,提高了詩意的美感,而且樹立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子弟書作者大多是八旗子弟,由於他們獨特的生活圈和文化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認識生活的新視角,從而結合自己的現實感受,將《紅樓夢》小說詩化,並本著舊曲翻新,再度創造的精神,賦予子弟書新的生命。因此,從《紅樓夢》子弟書中,可以反映八旗子弟生活的現象。《紅樓夢》子弟書有絢麗多姿的文采,也有淺易通俗的詞句,它更是融合抒情與敘事手法的敘事詩,它的語言具有故事性、口語化與音樂性等特色,不僅提高了說唱藝術的水平,而且可稱為敘事詩的上品。又子弟書是由皇城文化、士人文化和市民文化所組成的京味文化的統一體,它要求演唱者應當掌握四聲、陰陽、收聲、歸韻以及曲情等方法,才能達到「眾心同悅,眾口同音」的藝術境界。因此,研究《紅樓夢》子弟書可以促進中國京味文化的瞭解、豐富中國旅遊文化的內涵以及擴大紅學民間通俗文學的研究。
總的來說,說唱藝術對於文學創作影響極大,尤其《紅樓夢》子弟書對於北京地區的民俗學、語言學、文學創作和旅遊文化等,皆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革,人們對於子弟書逐漸淡忘,但是,子弟書就好像敦煌壁畫以及秦陵兵馬俑等珍貴的文物一樣,將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見證而保存下來,它的藝術審美價值將具有永久的魅力。
《紅樓夢》這部百科全書式的書,需要許多人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把研究推向深入。而《紅樓夢》子弟書,提出了不少新的研究方向與成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歷年來紅學界研究的生氣和活力。《紅樓夢》子弟書的研究是有特色的研究,它不僅為紅學界提供一份豐碩成果,而且在古典文學上,也能起到剛健清新的作用。不論從哪一角度來說,都將是對當前紅學的一種促進,一種新的極有意義的貢獻。《紅樓夢》子弟書是優秀的說唱曲藝,是前人留下來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它不僅忠實地反映了清代的社會生活、歷史特徵和民俗特色,而且它不少曲目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它有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對未來說唱曲藝的振興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
83 |
從托爾斯泰的兩性觀探討其作品中的悲劇女性丁立容, Ding, Li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視角,探討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作品中受爭議的悲劇女性,亦即不符合賢妻良母傳統特點的女性與其悲劇命運的關聯。在論文第一章緒論中,將條列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途徑、方法,和相關文獻。在第二章中,本論文將分析整理托爾斯泰兩性觀的背景,由整個西方文化對女性形象的觀念開始,逐漸縮小範圍至俄國社會對女性的觀點,然後於第三章分析托爾斯泰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及他在書信、日記、作品和言行中所表現的兩性觀。第四章將從托爾斯泰的兩性觀點,探討其作品中的悲劇女性,以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克洛采奏鳴曲》與《復活》中的三位女主角作為例子,印證托爾斯泰兩性觀中女性形象的善惡兩極,與其命運的結局。
|
84 |
《四庫全書總目》詞曲觀研究盧盈君, Lu ,Yin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自康熙開始,由朝廷大量纂修官書,其中又以乾隆時期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為集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的編纂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大工程,歷時十五年,收錄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總計七萬九千餘卷,三萬六千餘頁,投入此項工程的文人學士超過四千人。因應《四庫全書》編纂的需要而產生《四庫全書總目》,其編纂歷時十六年,直至乾隆五十四(西元一七八九年)年才大功告成。《四庫全書總目》乃清代總結前代的文學批評巨著,代表了清代官方的文學觀;而集部的編纂內含一套值得吾人關注的文學批評意識於其中;再者,可與唐詩並稱的詞曲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何以被視為小道、館臣是否認同言志的傳統、以及被編為一類的詞曲二體為何卻有輕重之分?由以上種種觀之,詞曲兩類雖被評為小道、末流,在《四庫全書》中所佔比例也最小,但實際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詞曲類仍有許多待研究的問題,本文即試圖以集部詞曲類為範圍,對於之中含藏的文學批評觀點,以及其觀點形成的可能原因,加以探討分析。
本文共分五章,首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陳述問題,第二節分析文獻,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分三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之形成背景、編纂經過與學術價值:第一節論述《四庫全書總目》之形成背景,第二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之編纂經過,第三節則陳述《四庫全書總目》之學術價值。第三章分三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提要〉之詞曲觀:第一節說明詞曲特質,第二節陳述詞曲流變,第三節論述詞曲價值。第四章分三節探討《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提要〉詞曲觀之形成:第一節探討辨體觀念,第二節探討雅俗觀念,第三節則探討通變觀念。第五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還原館臣在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時對詞曲兩類文體的價值觀。
|
85 |
基差風險之探討-以Basis Swap為例陳憶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二零零八年(民國九十七年)發生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在歷史上絕對會是重要的金融事件之一,初期的徵兆點可追溯自二零零七年美國的次貸事件惡化,此次金融海嘯會在何時畫下句點,各領域的大師眾說紛紜:有人聲稱這次金融海嘯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之最嚴峻的一次,將持續至少四~五年;有人說經濟大蕭條會延宕到二零一零年;樂觀的多頭大師則云今年(西元二零零九年)下半年即可嗅到景氣回春的訊息,然而在我寫這論文時,景氣蕭條的氛圍仍持續瀰漫著。雖然這篇論文並不是要探討這次歷史性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但是引發我探討這篇論文主題的基差風險,卻源於美國次貸事件惡化後,金融市場反應的LIBOR 3M與LIBOR 6M間基差報價擴大現象而有所關聯。
本文針對交易室的投資組合中,在利率產品交易裡使用的浮動利率指標(Floating Rate Index),不論是LIBOR 1M、LIBOR 3M、LIBOR 6M或LIBOR 12M,原本用來評價內含這些浮動利率指標產品的曲線(Revaluation Curve)均是由3M Swap Rate (USD LIBOR 3M)市場價格所建構而成;在納入基差因子,實際反映市場基差報價來分別建構不同浮動利率指標交易對應的不同評價曲線,比較納入基差因子前後及模擬各種基差市場價格情境下,對投資組合進行評價的損益差異,來說明忽略基差風險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程度。
|
86 |
尋覓/迷『華茲華斯』:《序曲》為華茲華斯之名的翻譯與新生 / Des Tours de Wordsworth: The Prelude as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worth's Proper Name and Its Sur-vival張郁屏, Chang, Yu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序曲》一直以來被視認為華茲華斯的自傳詩,描述華茲華斯如何憑藉自身心靈與自然的互動,發展獨立整合的自我。然而,《序曲》文本結構上的多重性與不完整性,卻與華茲華斯所提倡的自我形象相抵觸。本篇論文將依據德希達的翻譯理論,由三方面探討華茲華斯如何透過書寫《序曲》形塑自身詩人形象的身份認同。首先,寫作《序曲》是華茲華斯的譯者天職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唯有完成書寫《序曲》此一必要卻又不可能的任務 (a necessary and impossible task),華茲華斯才可確立自己作為詩人的身份認同。再者,華茲華斯的詩人身份仰賴華茲華斯之名的翻譯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worth's proper name)。華茲華斯之名的可譯與不可譯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Wordsworth’s proper name)促使華茲華斯不斷地進行翻譯與改寫,因而造成了《序曲》文本結構上的多重性與不完整性。最後,《序曲》將以華茲華斯的「佚傳」(otobiography) 而非自傳的方式進行重新詮釋,說明華茲華斯企圖透過書寫《序曲》所建立的自我身份認同,必須藉由「他者的耳朵」(the ear of the other)來確立。 / The Prelude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William Wordsworth's autobiographical poem in which he celebrates an autonomous and consistent self nourished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 mind and Nature. However, the textual plurality and a sense of incompleteness of The Prelude contradicts the unique and unitary self-identity proposed by Wordsworth in this poem. On the basis of Derrida's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dsworth's identity as a poet in The Prelude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writing and completion of The Prelude is Wordsworth's task of the translator, the necessary and impossible task in search of an identity as a poet. Second, the constitution of Wordsworth's identity as a poet depends on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worth's proper name which calls for and against trans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Wordsworth's proper name leads to the textual plurality and incompleteness of The Prelude as the result of Wordsworth's endless translation of his nam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Prelude is not so much Wordsworth's autobiographical poem as Wordsworth's otobiography which calls for the ear of the other to constitute his self-identity by hearing and signing with him.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prove that Wordsworth, in the position of an indebted translator committed to an insolvent debt and non-dischargeable duty by a translation contract with Nature and Coleridge, is obliged to translate his proper name in search of the sur-vival of his name as a poet and his poetry by writing The Prelude as his otobiography which is always open to and demands the ear of the other to recognize and affirm Wordsworth's name as a great poet.
|
87 |
透過利率期限結構建立總體經濟產出缺口之預測模型 ─ 以美國為例 / Construct the forecast models for economic output gap through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 eviden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張楷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體的產出缺口一直是政策執行者的觀察重點,當一國出現產出缺口時,代表資源配置並不均衡,將發生通貨膨脹或是失業的現象,如能提早預期到未來是否會出現產出缺口,將可讓政策執行者即早進行政策實施,且有文獻指出,殖利率曲線資料中具有隱含未來經濟狀況之資訊。
本研究以美國財政部與聯準會之公開資料,將以殖利率曲線之斜率進行預測產出缺口;本文研究美國1977年至2016年之國民生產毛額成分與殖利率之資料,目標為建立對於未來一季將出現正向或負向缺口現象之模型,本研究建立三種預測模型進行比較,分別為線性迴歸模型、羅吉斯迴歸模型與機器學習中的支持向量機,以實質GDP的缺口預測而言,研究結果顯示,三者預測準確度均達到65%以上,支持向量機的準確度更達到80.85%。
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殖利率曲線對於未來總體經濟產出缺口具有一定之解釋力;第二,對於高維度之預測模型在機器學習中的支持向量機表現會較一般常用之迴歸模型佳;第三,進出口的預測力在三個模型下均表現較差,可能為殖利率曲線對於進出口並不具有完整有效的資訊,可能有其餘的經濟指標或金融市場資訊可以解釋;第四,對於實質消費與投資等民間部門經濟行為有超過80%的預測力。 / The output gap of the economy has always been the objectives of policy practitioners. When a country appear the output gap, it means that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not equilibrium and the inflation or unemployment will occur. The output gap will allow policymakers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the literature notes tha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yield curve has information about the futur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we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Treasury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to predict the output gap by the slopes of the yield curve. Our goal is to construct the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next quarter. To forecast the real GDP gap, three prediction models were compare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three predictions are more than 65%,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ccuracy to reach 80.85%.
We can have conclusions showing below: First, the yield curve has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overall economic output gap in the future. Second,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commonly used regression model. Thir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real import and export in the three models are poor performance, there may be the rest of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or financial market information can be explained. Fourth, the re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has the predictive power more than 80% of the forecast.
|
88 |
《花間集》主題內容與感覺意象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mes and sensory images of Hua-Jian Ji洪華穗, Hung, Hua-S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花間集》是第一部選錄晚唐五代文人詞的總集,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詞集,以藝術的角度觀之,它的表情特徵,是將某感情審美意象化,以意象疊加多樣化的色彩加諸詞中,使之較能專注著墨於單純的愛與美的形象表現,《花間集》雖不及宋詞之精麗,卻獨具簡古的風格,在中國詞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本文主要分為二個研究方向,一為主題內容,二為感覺意象。茲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文獻檢討。
第二章《花間集》創作背景與十八家詞人
在創作背景方面,分時代背景及文學背景,說明晚唐五代的時代風氣與文學批評風氣,進而以(花間集》為焦點,說明其風格及文體的傳承,再簡述花問十八家詞人之生平及詞風。
第三章《花間集》主題內容之研究--兒女情愛
《花間集》概分九個主題,即浪漫的情愛,女性的姿態,怨曠與傷逝,離情與別恨,遊仙,詠物,入世的政治態度,出世的理想抱負,邊塞與地方風物等九個主題。浪漫的情愛,女性的姿態,怨曠與傷逝,離情與別恨四個主題主要是描寫世間男女的情感為主,故以兒女情愛標之。浪漫的情愛寫男女之間熱戀時的喜悅,女性的姿態描摹當時女子的美態與才藝,怨曠與傷逝則描寫女子傷春,思念情郎,宮怨,悲秋的情緒,亦有男子思念女子的主題出現,在離情別恨主題上,是《花間集》中數量最多的主題,分別時場景與別後相思二方面,別時場景寫情人夫婦的相別,亦有其他友朋的送別,在別後相思方面,有征婦思夫,閨婦思夫,男子的離情別恨,行人傷別之思等,十分多樣而豐富。本章側重主題的分類,並對同一主題,詞中主人公表現的共同傾向做一概要的分析,使主題更為明確。
第四章《花間集》主題內容之研究--處世情懷
本章是以處世情懷為重,有遊仙主題寫仙凡之間的愛恨嗔痴,有詠物主題詠物本身或借以寄託作者自身的情感,有入世的政治態度主題,呈現花間詞人關心國事,懷古懷鄉的一面,有出世的理想抱負主題,呈現隱逸情懷,有邊塞與地方風物主題,寫作者放曠胸懷,好山好水的景致。這樣的主題,雖只佔花間詞的三分之一,但內容多樣而風格放曠,實突破花間閨帷香豔詞風,開闢另一新風。
第五章《花間集》感覺意象之表現--視.聽覺
五、六章為一單元,為本文另一個重點,本文試以五根為觀察的量尺,即所謂眼、耳、鼻、舌、身(視、聽、嗅、味、膚)五覺,以《花間集》九大主題為觀察的內容,觀察九大主題所使用感覺意象的情形.本章主要觀察視、聽二覺的使用,採統計的方式,以表格的呈現,使讀者能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第六章《花間集》感覺意象之表現--嗅.味.膚覺本章以嗅、味、膚覺為觀察量尺,以九大主題為觀察內容,採用圖表統計的方式如前章,並於最末一節對五、六兩章做一總分析,依兒女情愛與處世情懷二大重點,觀察感覺意象運用之異同,再以總體趨勢來看,以呈現《花間集》共同使用最頻繁的感覺意象為何。
第七章結論
由以上數章,約可歸納為如下三個結論,一是開啟婉約、豪放的源流,二是感覺文學的典範,三是濃厚的女性敘寫特質。綜上所述,可知,《花間集》為外貌香豔媚弱,內在輕柔和婉,靈秀清新,純樸自然的詞集,它在愛情多方面的探討,影響了元曲、明傳奇等的萌發興盛。而其在感覺意象的使用,足為後世之典範,其主題內容足開婉約、豪放之先聲,故在中國詞史上,實具不可輕忽的重要參考價值。
文後並有附錄--「《花問集》主題內容一覽表」,是將《花間集》五百首詞,依九大主題而分類,讀者閱讀第五.六章感覺意象時,可依圖表上所附數字,檢閱全詞的內容,特此聲明。
|
89 |
熱帶圓錐曲線之研究 / On Tropical Conics黃馨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熱帶幾何之圓錐曲線,即二元二次多項式``根''的圖形。在文章中,我們以二元二次多項式係數關係做曲線的分類,歸納出20種熱帶圓錐曲線圖形,並證明此為完整的熱帶圓錐曲線之分類。然後,我們進一步討論如何調整二元二次多項式係數使圖形平移。最後,提出以熱帶直線輔助熱帶圓錐曲線快速作圖的方式。 /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onics -the graphs of the ``roots'' of quadratic polynomial- in tropical geometry. First, we induct and classify twenty types of tropical conics ba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efficients and roots in quadratic polynomial. Second, evidences are provided to 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thorough and intact. Then, we further discuss how to modify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in order to translate the graphs. Finally, suggestion about how to use tropical line to assist the graphing of tropical conics more efficiently is provided.
|
90 |
戰後台語歌曲的殖民想像與文化書寫1950~1970 / Colonial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writing of the postwar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1950~1970朱介英, Chu, Chieh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這一塊土地基於數百年來獨特的移民與殖民交相混融的歷史,形成多元文化共時性社會意識結構,二戰以後,面臨殖民帝國崩解、移民母國恐怖統治以及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局勢,遲緩了後殖民論述的建立,1960~70年代的紛擾與不確定因素形成庶民族群在工業化現代都會發展與資本主義勃興社會秩序重整夾擊下,巔巍巍地步入殖民想像與後殖民錯縱複雜的意識形態交織轉型網絡中,正如俄國學者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所提出的社會文化變遷導致的深刻社會危機、文化斷裂、歷史轉折、命運門檻的生存災難,以台語流行歌曲的文化書寫形式,記錄了一段模糊的生活血淚,為戰後台灣歷史定位劃出鮮明的符碼。
本論文嘗試以當前對峙分明的台灣兩極意識型態之最大公約數 ── 移民與殖民的大眾文化書寫文本「196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內容,以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城市觀看、列斐伏爾(Henri Lefebveur)的日常生活批判、索雅(Edward W. Soja)後現代地理學空間編碼等觀點,參考一般歷史學(historicism)、法國學者傅科(Michel Foucault)提出的考古學(archeology)及系譜學(genealogy)等三個方法論層次,探討戰後二十幾年間這一群經歷殖民與再殖民雙重衝擊下,福佬移民族群生活及集體血脈中奔騰、交織的多元混融深層文化脈息,印證了巴赫汀社會與文化發生劇烈動盪與變遷的時期所呈現的社會言說「眾聲喧嘩」(raznorechie, heteroglossia)現象。 /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suggested by Lefebvre, and “City gazing” by Walter Benjamin, and “Post-modernity geography space-encoding” by Edward W. Soj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at explicating the deeper bruise of Taiwanese in their existence, mingled with the state of colonization and re-colonization through the local popular songs in the phase between 1950s and 1970s.
Taiwan is an island which has a history of alternate hybridization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colonization since five hundred years unceasingly. People reflect their everyday life through creative art works, such as popular songs. Those days of disorder and disaster will be floating to the present days via the cultural writings of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In view of methodology, this study uses three layers of concepts, namely, theory of historicism, and Foucauldian theories of archeology and genealogy. This study also employs Bakhtin’s theory of heteroglossia for further discussing. Study findings would be able to signify a vivid picture of colonial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writing in Taiwanes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rough popular songs after World War II.
|
Page generated in 0.03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