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朱熹的「太極」思想論「心」的意義與地位 / On the Meaning and Status of “Xin” in ZhuXi’s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of “Taiji”劉鎧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朱熹思想中「心」是最關鍵之處,朱熹的「心」不僅負責知覺「理」,也是道德實踐的樞紐。因此,要了解朱熹思想,其「心」的意義便是至要關鍵處。然而朱熹思想中的「心」該如何了解,卻是有爭議的。如:朱熹的「心」與「理」的關係,究竟是為一或者二分的;以及朱熹的「心」是否僅有認知意義,而非是道德實踐之主體。這些爭議,也延伸出朱熹思想是否偏離了儒家正宗的問題。本論文試圖為此爭議提出一個解答,為朱熹思想中「心」的意義給予一清楚的定位。
為了回答以上的問題,本論文將以三個步驟去說明。首先,對於朱熹為何會有以上之爭議,以及其「心」之概念如何偏離了儒家正宗作說明。然後藉由朱熹的太極思想,來釐清、界定其「理氣關係」乃至於「心理關係」。從而可知朱熹的「心」與「理」乃是二分的,且朱熹的「心」乃是「氣心」。最後,則是說明以上論述之形上架構,如何在朱熹的道德思想議題上產生影響,進而說明朱熹為何以「認知意義」來定位「心」的原因。
|
2 |
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周芳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王弼提出「體用」一詞,體用概念即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範疇,而表現為一理解世界、詮釋世界的思維格式。以此思維格式為基礎,哲人建構出各具旨趣的思想體系及宇宙圖式;是故,透過對哲人體用觀的探析,應可相當程度地掌握其思維線索,並釐辨構築於此思維線索上的思想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在論析哲人之體用思想時,或常以未經清楚說明及嚴格界義的「即體即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體在用中」等成詞同時詮釋不同哲人的體用思想,而未能明確的論述何謂「一如」、如何「不二」,「即體即用」、「體在用中」又當於何理論前提及範疇中立說。亦即因此,或未能彰顯哲人彼此間的思維異同,說解的本身亦或有含胡之失。
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力求以明確的語言形式及概念分析來詮釋船山的體用思想,並檢視由此思維核心所開展出的思想體系,而將檢視對象鎖焦於天道、性命、人文化成三範域。
船山的體用思想蘊具飽滿、層次嚴密,而可以「體用相涵」一語收攝其義。經過重重爬梳及論闡,可精確說明其意謂:「體用相涵」即「用在體中」、「體在用中」,而表現為結構意義、時間意義、空間意義、實現意義及存在內容等範疇的相涵,其中充滿著時間感、空間感、歷程感與律動感,在在展示出一動態辯証的思維特質。船山以此思維模式為圓心,輻射出對世界的層層理解與觀照,形成了色彩鮮明的船山學。其中,關於理氣關係、性情善惡、一本萬殊及天人物我等範疇的分析與建構,皆開啟出不同於前人的哲學視野,廣闊綿密,深邃精實,為中國哲學再創高峰。
|
3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理氣觀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Li-Qi in Wang Chuan-shan's complete explanations of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沈威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讀四書大全說》是對《四書大全》進行批判,而在文句中往往批評《四書大全》的見解,而肯認朱熹注釋的正確。大體而言,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對《四書大全》的批判不外乎幾點。對《四書大全》注疏引用朱熹部份,認為是《四書大全》曲解朱熹本意,再者對於胡炳文、蔡模、陳淳、黃榦、饒魯、陳櫟,等人的注釋,相當不以為然,認為這些人不懂義理面貌,而對《四書》本身的句子常常切割來分開解釋,以及把《四書》之間互屬不同章節的文句比附在一起,甚至有轉變成文字訓詁的意義,而少了義理的闡揚。
|
4 |
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蕭詠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代科舉取士以程朱注解為準繩,推動了程朱學與四書學的興盛。經過明初一以朱說為是的「述朱」時期,明中葉的程朱學出現僵化、教條化的趨勢。面臨此學術困境,陽明心學趁勢而起,成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指標。而同時期堅守程朱立場的學者也紛紛以個人學思,戮力於程朱學之續存。呂柟身為明代中期的理學大家,在程朱基礎上透過「理氣」關係的修正,強調「人事中實踐天理」,於心學洪流下,建構出一獨特的「實踐之學」。其學於當時幾與陽明中分其盛,對程朱學的繼承與發展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論文藉由呂柟《四書因問》的探究分析,嘗試通過四書詮釋,檢視歷來對呂柟學術內涵之評價。由經學角度印證、檢覈其理學思想,釐清其學術旨趣,進而衡定呂柟的學術地位,判斷其學術歸屬。同時,以呂柟四書詮釋為核心,透過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參照、比較,從中觀察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
|
5 |
朱熹之心性論元鍾實, YUAN, ZHONG-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宋明理學家特別重視內聖成德之學,內聖之工夫即在對性命天道之體悟,
以達到聖人之境界。其工夫理論之其礎乃心性論。本文即試圖闡發朱熹所論心性學說
及據此而展開之工夫理論。
研究文獻:本文所採取之資料來鴻,乃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包括續集、別集)、
四書集註、朱子遺書及其他朱熹之著作,以此為主要研究文獻。
研究方法:此可分二點加以說明。一為堅持實事求是之原則,從朱熹之實際思想出發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另一是朱熹晚年之定論。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時,
將每一人記錄之語錄的年代都保存下來,故本文據語類所記錄之年代,採取朱熹晚年
之定論,以說明朱熹心性學說各概念之具體涵義及其義理間架。
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第一章,朱熹生平與著作。本章重在記敘其思想發展之歷程,
並對其各種著作之緣起及內容加以介紹。第二章,朱熹心性論之淵源。此章就北宋理
學家有關心性之學說,略加說明,從而了解朱熹如何吸收、綜合他們之系統。第章,
朱熹心性論之基礎--理氣論。朱熹哲學以理與氣為中心展開,理與氣落實到人方面
,便表現為性、心、情等人性問題。故此章就朱熹理氣論,加以申述,並藉此而了解
心、性、情之關係。第四章,朱熹論性。先敘述朱熹所論性之涵義,繼而分解其所分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關係。第五章,朱熹論心及其與性、情之關係。先述朱熹所論
心之涵義,繼而論其所分道心與人心之關係。最後,以「心統性情」說疏解心、性、
情三者之關係。第六章,朱熹心性論下之工夫論。工夫理論之目的,乃將氣質之性或
人心恢復於天地之性或道心。欲達此目標,則必通過窮理與居敬工夫。故此章論述朱
熹對窮理與居敬工夫之觀點。第七章,結論。透過上文之研討,以衡定朱熹之心性論
在其整個哲學上之地位及其與儒學之關係。
|
6 |
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陳佳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是欲從解析朱子的理氣、太極、〈仁說〉、格物諸論,以衡定其於儒家形上學體系中的地位,並展示其說的特色與價值。
首先,對於朱子的理氣關係是否會造成「二元論」的問題,本文以為他的理與氣的是渾然一體,是二分卻非造成二元而不交通。而且,本文以為儒家的道德哲學即隱含著理氣二層的結構。以此,本文亦反對明代以來以羅整庵為首的「去實體化」的唯氣論思潮。
接著,對於朱子的太極為中心的宇宙論,本論文以為朱子是在描述一「即存有即活動」的「生生之理」。以此,即對牟宗三先生以「只存有而不活動」來詮釋朱子的「理」提出質疑。對此,本文以為朱子之所以反對言「太極便是動靜」,是在強調不可以動靜來規定太極,並非以太極本身不可動靜。
進而,本研究即指出朱子以「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來詮釋太極的「陽動」、「陰靜」,且以其為「實理發出」至「實理內藏」,這實是在說太極之理的發用流行過程。而且,朱子把程伊川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形上學思維,應用於其太極宇宙論中,並詮釋為「體立而用行」、「先體而後用」,以及「由體達用」、「從微至著」,這即有一發用流行的意思,是以太極能呈用、顯現自身於萬事萬物之中而言。再者,朱子的「理一分殊」之說的「分」字,是有一「分出去」的動力義,即為太極之一理發用流行自身,而分殊為萬事萬物中各個太極的型態。所以,通過本文諸多論點,即能證明朱子是在強調有動力義的「生生之理」。而且,本文亦以為對於儒家哲學客觀面的生生義的掌握,是為朱子學於儒家形上體系中的最大貢獻。
在天人合一的問題方面,朱子的〈仁說〉思想實是把握了儒家哲學客觀面的「天道下貫為萬物之性」的型態,即符合於《易傳》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及《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的義理,他的〈仁說〉即是為代表生生之理的天地之心,貫注成人心之「仁」的「天道下貫」的型態。但是,他卻不契於儒家哲學主觀面的逆覺本心的型態,故他無法走上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型態,以及明道的「只心便是天」的主觀性道德形上學的進路。以此,他只能往客觀面的形上學路徑而行,而成就其「格物」工夫所開出的天人合一之境。
此即,他是從「即物窮理」的漸教工夫開始用功,再進入「豁然貫通」的心境,即可顯發一超越的形而上之知。如此,就能從窮格事事物物中的分殊之理,而漸漸地能默識「理一」之處的「統體之太極」。而且,從他詮釋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話語中,可見出他的格物之功,著實能在「心靜理明」的心靈中,去貫通心、性、天,這就是朱子系統中的天人合一型態。
|
Page generated in 0.02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