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8
  • 34
  • 4
  • Tagged with
  • 38
  • 38
  • 38
  • 38
  • 22
  • 20
  • 9
  • 8
  • 8
  • 8
  • 8
  • 7
  • 7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社會企業之研究 / A study on social enterprise

王駿銘, Wang,Chung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經營目的並非僅是追求自身的短期經濟利益,理應是在永續發展與社會利益並繫的信念下尋求企業的長期經營,以促進經濟與社會面向的持續、平衡發展,晚近社會企業理念的萌芽、發展,則與經貿環境持續變遷後所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福利國系統的瓦解以及民間對於非營利部門的慈善捐贈減少等因素息息相關,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社會企業此一新興概念之源起、發展歷程、理念內容,探討其對當前經濟社會所帶來之影響與掌握社會企業未來發展趨勢。 依據社會企業組織型態與達成社會使命途徑模式的差異,社會企業可分為社會創新、企業型非營利組織、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合作社四種類型,各種社會企業組織型態繫於國家政策、法律地位與社經環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在組織功能上有所差異,在我國則以國家政策輔以社會企業的工作整合機制作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而根據本研究對歐、美、南韓等五個社會企業發展重要國家所作之比較分析,歐洲地區以工作整合社會企業為主要模式,與公共政策間的密切互動、以及社福照顧領域的經營發展則是其主要特色;美國則以非營利組織的商業化途徑以及社會創新為社會企業的主要發展模式,社會企業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則包含社會企業的經營風險性、法律地位的未定論以及國家公共政策對社會企業發展之態度。 本研究認為社會企業可視為介於公共政策、非營利部門及私部門三者交集下的創新經營理念,其有別於私部門只追求商業利潤或者非營利組織在經濟市場中的薄弱活動力,社會企業成功融合兩者特色,並且將滿足多重目標、多重利害關係人與多重資源的運用設定為其理想模式,總結而言,社會企業所訴求的是企業與所處社會、經濟市場間的永續發展,其體認到惟有在經濟發展同時兼顧社會與環境的永續成長,企業始能確保其長期的組織利益成長,而社會企業對於穩定企業內勞資關係的維繫與整體勞動市場的穩定亦有其重要貢獻,而我國社會企業未來發展則主要受「國家政策態度」、「與公私部門間競爭、合作」等因素所影響。 關鍵字:社會企業、工作整合、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
12

營利事業社會化模式之建構,以第一化工建立[LiFe生活化學]知識推廣平台為例。 / The model of corporation based 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 form first chemical to LiFe Chemistry

陳鴻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企業的成立除了新成立的組織去設立公司登記外,大部份是由非營利事業組織(NPO)轉型而來,而營利企業要社會化,則與公司法: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相違背,困難度很高,變通的方法就是在母公司之內成立一個新的事業體,或是另外成立一家子公司來經營。 營利事業社會化後其使命、理念、目的、產品、經營,都跟未社會化前有極大的差異,必須建構新的模式來營運才能實現其社會化目的。 本研究選擇第一化工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一化工)創辦[LiFe生活化學]知識推廣平台為案例加以分析,經由訪談創辦者宗旨及目的,分析其社會化背景、目的、模式之建構,社會價值創造作法,再從個案社會化流程的脈絡中,歸納出知識推廣平台建置的關鍵要素。 研究結果發掘平台建置的關鍵要素有五點: 包括:(I)明確社會目標、(2)高階管理階層與股東的支持、(3)完整的專業知識與親民的產品內容設計、(4)整合線上與實體推廣活動、(5)與異業協同合作。 本研究希望給有相同理念的營利事業作參考,社會化前要先考慮以上要素,同時建議企業作社會公益有另一個選擇方式,除了以往被動的作CSR外,也可以選擇主動的讓營利事業--社會化。 關鍵字: 社會企業、社會價值
13

以平衡計分卡的觀點評估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方案-以台北市伊甸基金會復康巴士為例 / The viability of transform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to social enterprise from balance scores card perspectives—The welcab of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郭珉君, Kuo, Min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解嚴之後,人民意識逐漸崛起,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成立,人民的聲音 不再被壓抑;然而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逐漸增加的情況下,伴隨的卻是沈重累積 的財政負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開始無法滿足人民對社福多元化的需求, 而「第二部門」的企業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不願意介入;為了補足這塊政府及 企業皆無法滿足的地帶,「非營利組織」一詞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演變至今,隨著世界人口成長、社會的進步與進化,非營利組織數量增長, 在資源補助有限的情況下,競爭意識在非營利組織間也開始形成,政府及民間捐 款者對於非營利組織的責任要求逐漸增加,在面對內外環境變遷帶來的影響,如 何永續經營下去已成為非營利組織們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以「結合企業的盈利模式及非營利組織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的概念,也就 是近幾年來世界都在討論的「社會企業」也成為了非營利組織們突破困境的選擇 之一。 本研究以台灣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伊甸基金會為個案主角,並以其內部發展 較為成熟的交通服務處復康巴士為例;以平衡計分卡的觀點來表達其策略及其近 年來面臨的困境,並經由國外文獻探討成立社會企業必備要素,再對照此個案是 否具備這些因素,並進一步探討其是否適合轉型及其往後可能的發展走向;期望 本研究能為其他正同樣在思考轉型的非營利組織有所貢獻。 本研究發現,不論轉型與否,或是要開發新的合作,提升現有服務品質及員 工向心力是當前必須要做的功課;而對於轉型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於—人,包含 組織高層決策層對未來走向看法能否一致及組織內部能否有營運的人才。本研究 藉由個案分析,期望能為同樣想轉型的營利組織作為參考的依據。
14

從組織氣候探討社會福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可行性之研究―以伊甸基金會為例 /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 to Social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Perspective

吳明霓, Wu, Ming 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趣在於從組織氣候的角度探究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可行性,並以伊甸基金會底下的四個事業處為研究對象,採混合研究方法進行結合質性及量化的研究。質性研究係透過文獻回顧、資料蒐集、深度訪談、觀察等方法,了解四個事業處目前的營運狀況、組織氣候,並建構描述此類社會企業的特徵架構,進一步找出對此架構具有高度支持力的組織氣候構面。量化研究則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發出286份問卷,回收率97.55%,樣本有效率達89.61%。經由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等分析方法,了解研究對象在不同組織氣候構面上的表現。最後結合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組織核心價值」、「發展方向」,和「責任」此三構面上,四個事業處的評價並無顯著的不同,顯示研究對象在發展社會企業所需具備之社會面的「有強烈的公益使命」此一特徵,以及「參與治理」此一面向已具備相當的條件。然而,在「執行層面」此一構面上,視障服務處的評價最高;在「結構」此一構面上,交通服務事業處的評價最高;在「獎酬」和「風險」此兩構面上庇護事業處的評價最高;顯示出不同事業處在不同組織氣候構面上呈現出不同的特性。整體而言,本研究認為視障服務處和交通服務事業處對於朝向社會企業發展此一策略方向具有較高的信心,或許是組織在思考轉型社會氣業時,可優先考量的事業單位。
15

分散式股權結構設計對社會影響力投資機構發展之個案分析:以活水社企創投為例 / Decentralized equity structure desig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A case study of 活水社企創投( 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

牛寶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整個創業環境當中,除了新創公司、政府法令、人才環境等元素以外,投資型機構 也是重要的角色,而所謂創投的分類,也將會因投資標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以社會 企業的投資機構,一般我們稱之為「影響力投資機構」,其投資績效不完全以財務報酬為主, 而是會量化所謂社會影響力來做衡量,此機構隨著全世界社會企業的創業潮流,重要性日 益提高,特別的營運模式也開始陸續出現研究。 然而台灣最早在十年前就已有社會影響力投資的概念出現,且相繼出現了許多機構在 推動與執行,產業內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前輩與人才數量更是不勝枚舉,看似不管是資 金還是相關資源皆不缺乏的情況下,回歸到實際執行面上的發展卻不甚順利,許多社會影 響力投資機構相繼地遭遇如營運上的問題,以致於不得不做出像是轉型或是退出市場的決 策,使得台灣有一段時間始終缺乏一個好的典範。一直到 2014 年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的正式成立,才真正突破僵局,為台灣的社會影響力投資與社會企業生態再度開啟了新的篇章。 本研究藉由質化訪談的研究模式,實際走入台灣社會企業的現場,面對面蒐集產業面 的經營資訊與競爭策略,暸解作對代表的活水社投是如何辦到的,以時間軸的形式將創立前中後不同期間的經營重點整理並分析,最後輔以經典的投資案例進行必較,將現今台灣最新個案轉為研究資料,最後發現關鍵成功因素為「分散式股權結構」的組織設計模式。 在此架構下的影響力投資機構可以充分發揮各股東的背景與專業能力,互相協調發揮 綜效,同時因應不同的環境與個案條件都能有很好的適應性,這是以往集中式股權結構的 公司無法辦到的,同時他們不斷因應趨勢變化,如今也從個別投資人到公司規模投資機構, 加大了投資基金規模與穩健性,也因此使活水社投得以在不易生存的產業環境下生存下來, 並持續成長茁壯。
16

公益網購平台對消費者物資捐贈行為之影響—以B2O公益平台為例 /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Charity Shopping Platform to Consumers’ Material Donating Behavior - A Case Study of A B2O Charity Platform

夏巧玲, Hsia, Chiao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零一五年二月底,由「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引發的一系列慈善團體善款與物資捐贈流向,及財務資料透明度爭議幾乎佔盡全台灣一周的新聞版面。事實上,台灣民眾不但普遍十分樂善好施,也非常樂於慷慨解囊地幫助他人,但民眾善款或捐贈物資流向不明此類新聞卻總是層出不窮地出現在各大媒體或社群平台上,民眾的愛心似乎並未被妥善的利用與發揮。 綜合以上發現,本研究個案之新創社會企業研究公司-「B2O公益平台」便希望透過創立一全新電子商務平台,藉由整合三方包括供應商、社福機構與愛心捐贈者的需求來讓物資捐贈方與物資需求方有更適當的運行機制,而此一經營模式也與現有市場上社會大眾將家中不用的物資捐贈給社福機購的機制大不相同。 本研究旨在透過過去的文獻了解個人捐款動機、個人捐款行為、同情心與利社會行為、網路購物、社會企業等定義,並透過搜集國內和國外碩博士論文、發表過之期刊來了解目前在此議題上相關之研究,一方面能更深入研究本主題,另一方面也能透過文獻與問卷發送結果進行交叉分析比較,最終針對本研究個案公司-「B2O公益平台」提出建議與應需具備之功能與特性以助此平台未來成功發展與推行之可能。
17

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選擇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興議題,即歐美非營利組織發展新趨勢-「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作為研究主題。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受到志願失靈的影響,促使社會企業的興起,然而,此種歐美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新趨勢,則遭受到許多質疑與挑戰,包含:認同困境、認知困境、合法性困境,及實踐困境。首先,社會企業在型態上呈現兩種發展趨勢,既包含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也包含企業師法非營利組織,應該採取何種趨勢,亦或兼採兩種趨勢,目前似乎尚無定論,這也造成社會企業研究的「認同困境」;其次,歐美各國社會企業的組織類型與法律地位差異性甚大,故研究議題遲未定調,造成社會企業內涵相當模糊,缺乏一致性概念,而造成社會企業研究的「認知困境」;第三,社會企業雖然可以挹注非營利組織財源,或解決高失業等社會問題,但社會企業所採取的商業行為,依然潛藏許多風險,而遭受到「合法性困境」的挑戰;第四,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尚屬萌芽階段,未來是否一定要師法此一趨勢,目前似乎仍有疑慮,而造成「實踐困境」。這四項困境,前三者受到學術研究領域的關注,而第四者則較受實務界的關心,而這四項困境,也促發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緣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從歐美各國發展經驗,析探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並據以建構適合台灣社會企業的類型與研究建議。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分析架構,就學術界或實務界而言,「社會企業」一詞仍處於發展階段,故對其內涵尚未達成一致性的共識,類似的名詞屢見,而造成研究上的混淆,然對於新興議題的研究,文獻探討必須聚焦於核心概念,方得以觀其全貌,避免失焦。基此,本研究首先檢閱國內外以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為研究主題的代表性文獻;其次,則依據問題意識,檢視相關文獻的重要著作及研究焦點,最後,則檢視相關文獻的解釋力,並據以建構本研究之分析架構。 對於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目前分析架構並無法充分解釋,且鑑於社會企業係屬非營利組織研究的新興課題,在缺乏堅實理論支持下,實難採取假設演繹法加以驗證,爰針對歐美社會企業所面臨的認同困境、認知困境,及合法性困境,依據文獻歸納出三大困境的共同特質,並據以建構分析架構,將最契合歐美社會企業發展的現況。緣此,本研究即採取歸納法方式,依據問題意識梳釐歐美社會企業的共同特質,據以建構社會企業的分析架構。 社會企業的認同困境關注重點在於,歐美社會企業為何浮現?認知困境關注重點在於,歐美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為何?合法性困境關注重點在於,歐美社會企業有何貢獻與限制?而從Hansmann論點可以發現,認同困境與合法性困境,相當契合非營利組織角色理論的內涵,而認知困境則相當契合非營利組織行為理論的內涵。故本研究援引Hansmann的論點,並依據歐美社會企業三大困境的實際內涵,將探討歐美社會企業興起的認同困境,其分析架構面向定義為「環境」,而將研究歐美社會企業組織特質的認知困境其分析架構面向定義為「結構」,最後,則是將探討歐美社會企業有何貢獻與限制的合法性困境,其分析架構面向定義為「功能」,在此三個面向基礎下,依據「金字塔」概念建構本研究分析架構,以全面檢視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並驗證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之可行性。 第三章歐洲社會企業之發展,主要依據分析架構,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加以分析。環境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探討歐洲社會企業興起的背景及其解釋理論;結構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歐洲各國社會企業的現況、比較各國發展的差異,並說明歐洲社會企業的組織特徵;功能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歐洲社會企業所採取的發展策略及新趨勢,並析探這些策略所產生的貢獻與限制。 第四章美國社會企業之發展,則同樣依據分析架構,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加以分析。環境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探討美國社會企業興起的背景及其解釋理論;結構面向分析重點在於美國社會企業的現況,並說明其組織特徵;功能面向分析重點在於美國社會企業所採取的發展策略及新趨勢,並析探這些策略所產生的貢獻與限制。 第五章台灣社會企業之探究,本章首先提出研究設計,包含深度訪談法的過程與樣本選取,並據以提出本研究之編碼類別表;其次分別從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逐一檢索深度訪談法所選取四個樣本的發展經驗,並論述這些經驗與歐美社會企業發展的契合程度。 由於本論文係屬探索性研究,故採取質化研究方法較為適當,是以,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據以析探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質化研究樣本選取重點在於其代表性,而非數量多寡,故在樣本數方面,主要採取「立意取樣法」,選取具代表性個案作為訪談對象;至於樣本選取主要依據三個指標,包含:個案的知名度,是否有顯著的商業活動,及必須契合本研究之問題意識,並依此選取喜憨兒基金會、伊甸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及彭婉如基金會作為訪談樣本。 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採取質的編碼方式及比較分析法,針對四個訪談個案的訪談資料,分別進行反覆及深入的分析,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析探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與應用性。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本章首先比較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以資台灣社會企業類型建構之依據,而從歐美社會企業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對於社會企業所面臨之「認同困境」、「認知困境」,及「合法性困境」,至今仍舊缺乏完整性的分析架構,故本研究依據歐美社會企業三大發展困境,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建構分析歐美社會企業的分析架構,試圖釐清歐美社會企業的內涵。而對於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所面臨的「實踐困境」,則可在此分析架構下,透過歐美發展經驗的比較,檢視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的可行性。依據深度訪談資料顯示,本研究所選取以基金會為主體的社會企業,相當契合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軌跡,且成效相當顯著。緣此,本研究擬依據深度訪談資料,提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學術與實務建議,學術建議部分在於透過深度訪談個案,建構契合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類型,以資後續研究參考;實務建議部分則關注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所可以面臨的風險提出建議,除引為殷鑑外,亦可達知識管理之效。在學術研究方面,本研究依據訪談資料,分別將之命名為「責任中心型」、「許可協議型」、「就業中心型」,及「政策倡議型」,並據以建構適合台灣社會企業的類型;其次,從非營利組織本身、政府協力關係,及企業協力關係三個角度,提出實務建議。對於非營利組織本身可能造成使命漂移、公益形象,與管理層面等三方面的風險,分別提出「案主權益優先原則」、「建構第三部門的社會資本」,及「應用組織發展技術」等三項建議;對於政府協力關係可能會產生自主性與政策倡議兩方面的風險,分別提出「自律為主,他律為輔」及「利益迴避原則」二項建議;對於企業協力關係可能會出現文化與價值衝突與不公平競爭兩方面的風險,分別提出「強化募款能力」及「建立聯盟」二項建議。
18

社會企業經營風險暨管理架構之探討

黃照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企業在台灣近年因非營利組織為尋求穩定財源而興起,在全球則具有多元的型態以解決各地所面臨的獨特社會議題,然後對於社會企業由於其同時具備至少需要滿足財務與社會目標甚至包含環境等多重目標底線的特性,對於面臨的營運風險問題相當複雜而其風險管理架構尚未被統合性的探討。 透過社會企業在各地發展的脈絡,以及經營型態討論了社會企業的特性以及所面臨的關鍵議題,而社會企業本身同時具備了私人企業與傳統非營利組織在運作上的某些特性,因此配合成熟的企業風險管理與非營利組織風險管理架構,歸納出社會企業在營運上所面臨的風險面向。 當風險面向歸納出來之後,以策略地圖之概念,將各風險面向進行連結,發展出訪問問題。對於企業所可能產生的社會企業風險問題,包含了對風險的辨識到回應策略,透過所發展的問題,選擇台灣較具代表性的社會企業,包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靈舖子、財團法人布農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進行質性訪談,企圖研究台灣社會企業在風險管理上的態度與發展程度,以及是否具備相對應的管理觀念。 透過訪問分析,發現台灣社會企業面對的風險問題,財務風險仍是關鍵的風險來源,對於核心領導人員的能力則與許多風險面向產生關聯,造成風險的原因則來自於組織在核心技能中較缺乏專業的商業與管理技能。此外對於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的發展,在整體風險的回應策略上,能產生較大的影響。
19

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民福利之衡平-以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之角度來探討 / How to balance interest between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羅曉嵐, Lo, Hsiao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上農民靠天吃飯的特性造就其所得收入的不穩定進而威脅其生存,因此政府在農民福利上加以著墨,希望藉由品種改良、福利金的發放、直接的現金補助與間接的行銷、運輸等補助提升農民生活水準,然而在對農企業的資源投入上則相形較少,因其追求利潤極大化的本質與政府增進農民所得及福利、提高農民生活水準之農民政策目標相背離,因此政府在農企業輔助上多持有保留態度,也因如此造成台灣農企業無法國際化營運、規模亦無法擴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政府脫離市場機制,無限制補助的結果更造成其本身財政上的吃緊。農業是由農民、政府與農企業三方面所共同構成的,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亦應全盤考量三方的利益衡平,本論文嘗試從根本面來探討三方的利益關係,利用企業社會責任的施行與社會企業的成立,來連結與整合三方利害衡平。舉釀酒葡萄產業為例,點出產業發展與農民福利政策的矛盾,經對比法國釀酒葡萄產業,說明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對台灣該產業的重要性,再透過美日大廠其施行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建立的個案分析,了解國外施行方式與達成結果,結果顯示企業社會責任的施行與社會企業的建立確實能達到照顧農民同時發展產業的目標,且因維持市場機制自由運行的結果,政府亦能做最有效率的資源分配,並將外大廠的施行方式嘗試應用於台灣釀酒葡萄產業,針對菸酒公司如何在照顧農民的同時達到企業發展部份提出建言,同時對政府與整個產業提出改善方法,證明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無非是一項解決農業產業化與農民福利衡平之有效工具與方向。最後提出政府照顧農民的目的與終旨的反思,農民的定義為何?農民真的是弱勢嗎?怎樣的農民才能納入政府輔導的範圍中。在農民、企業、大眾或其他利害團體的眼中政府作到怎樣的程度算照顧?是否過多還是不足,政府該如何衡平照顧農民的公益性角色與發展農企業的商業性角色。農民不是皆是弱勢,政府可透過支持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的發展,將農民由弱勢變強勢,透過產業化的發揮提升產業附加價值,使農民能小兵立大功,轉變社會對農業的認知。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crucial factor when concern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When all the interests between all interested parties have been met can start to be consider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hesis started with imbalanced status among the government, vine growers and the winery, agribusiness, of wine industry in Taiwan. Wine growers in Taiwan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disadvantaged; lots of subsidies came into the group accordingly. The government even asked agribusiness, typically TTL, gave a lot of allowance and promises to those people ”in need” regardless of the ability of the business can deal with those unneeded vine in market. The imbalance exists and the gap increases; the industry totally goes beyond the rule. As a result, the status has to be changed. The thesis suggests CSR and SE idea can heal the gap. By saying that, the thesis starts to prove why CSR and SE work, especially in Taiwan by comparing with wine industry in France.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the thesis was then followed by looking at how other big businesses do on CSR and how SE help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 as it claimed. With above information, the thesis moved on to its main part, suggestion to TTL and the whole industry. Find a solution to balance all the interested groups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all sectors in the industry.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raised an urgent to reexamine the purpose of social benefit policy for farmers based on imbalance status. Overall, the thesis was written to raise a question and suggest a solution.
20

社會企業與學習型數位機會中心之產業策略聯盟探討 / The Strategic Alliance Discussion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余亭逸, Yu , Sand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文獻探討中,歸納出DOC(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經營的關鍵五個面向:學習成效、規模效率、人際互動、文化感受、促進經濟,分析大武DOC、北源DOC經營成效和經營瓶頸。再從經營瓶頸檢視社會企業可以帶給大武DOC、北源DOC的協助和資源有哪些。並從策略聯盟的相關文獻,討論社會企業與學習型DOC策略聯盟的可能模式,和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研究發現大武DOC與北源DOC的發展歷程中,目前最能展現成果的,就是學習成效的部分。藉由學習成效,再帶出人際互動、促進經濟等提項。也因為「在地經濟-數位落差-經營效率」的循環,當社會企業資源介入輔助大武DOC與北源DOC的經濟面經營時,學習成效、人際互動、文化感受力就提升了,隨著以上這些面向的提升,規模效率自然就會提升。 社會企業與學習型DOC策略聯盟的可能模式為異業、配銷、互補行銷型的模式。以誠食社會企業為例,在成本方面可減低行銷和架設、照護網路商務平台或其他通路的成本;資源方面則可透過誠食社會企業的曝光度,加強社區與地方特色農產的知名度;資訊科技、知識方面藉由有機栽種技術的交流,創造不一樣的精緻農業;形象方面可以從消費者對誠食社會企業的信任,增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質良好的形象;形成優勢的面向則是學習型DOC不管是在誠食社會企業的品牌下,有一定的價格保障和通路合作模式。 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為溝通行為、聯盟管理方式、創新價值與市場導向。其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在誠食社會企業經營社區型社會企業、大武、北源學習型DOC經營、與教育部執行DOC過程中,是「溝通行為」。 /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ive key points for managing th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learning effectiveness, scale efficiency, social interaction,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conomic promotion. These are then used to analyze Dawu and Běi yuá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management.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Dawu and Běi yuá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s earning effective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point amongst these five. Th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can increase human interac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other mentioned items by raising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urthermore, when human interaction, and economic promotion are rising up, the scale efficiency will also improve. The model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DOC strategic alliance can help DOC marketing with their local products. The key point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DOC strategic alliance i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Page generated in 0.03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