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地區國民住宅政策之研究—從社會經濟結構觀點對政策之探討─

徐安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住宅缺乏與居住環境惡劣,不但對居住者的健康,社會與法律秩序的維持,構成嚴重的威脅,也是對人類尊嚴的侮辱;因此,解決住宅缺乏問題,改善居住環境的品質,提高國民生活水準,晚近幾年,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並且普遍獲得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在住宅發展卓有成效的國家,如英國、美國、瑞典、新加坡等,解決住宅問題所採取的策略,恆有其配合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特性的方案與措施,如由政府設立住宅專責機構,提供龐大的資金,將住宅建設視為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計畫的重要環節,政府並適當地運用權力,消弭住宅發展過程所發生的障礙,積極介入態度的採取,使這些國家嚴重的住宅缺乏現象得以趨於緩和。反觀台灣地區,由於決策者觀念的偏差與對問題的誤解,國民住宅政策不但與社會經濟結構所表現的特性無法配合,解決住宅缺乏所必備的基本條件,如資助政策與興建計畫的釐定,財源籌措、土地取得與機構等因素所發生的障礙,由於政策與目標的暖昧不明,住宅發展欠缺整體的構想與全面的策劃,使住宅問題愈趨複雜。因此可言,缺乏政策積極的介入與支持,乃使台灣地區住宅缺乏問題,無法迅速而有效解決的癥結所在。 基於以上的認識,本文擬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觀點,對台灣地區國民住宅政策予以分析探討,在研究的過程,嘗試使用外推法(Extrapolation)、類推法(analogy),及瞭解因果關係、事實與觀念等,說明國民住宅政策目前可能發生的缺失,及其未來可行的發展策略,以促使住宅政策與社會經濟結構未來的發展趨勢與特性、互相配合依需;因此,很多關於未來的假設,其目的,均係使政策的擬定,使其具有科學的有效性,以作為決策階層,決定國民住宅政策時選擇與評價的參考,同時得以改進目前不合住宅發展需要的不當方案與措施。 本文共分五章十八節,玆擇要分述如左: 第一章「緒論」,分四節,分別探討(一)住宅問題的背景與國民住宅的之涵義;(二)確定住宅政策之重要性;(三)住宅政策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畫;(四)住宅建設與都市發展。 第二章「台灣地區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發展」,分二節,首先分析台灣地區住宅供給不足之原因,然後,對於過去台灣地區國民住宅政策之發展,予以客觀性的評估。 第三章「未來台灣地區住宅供需推估」,分四節,分別析述(一)目前住宅供需狀況;(二)未來住宅需要量推估;(三)未來住宅供給量推計;(四)未來住宅供需之評估。 第四章「台灣地區住宅需要與有效需求差距分析」,分三節,分別論述(一)住宅需要、有效需求與供給間之關係;(二)影響台灣地區住宅需要與有效需求差距之因素;(三)差距與政府政策介入的功能。 第五章「台灣地區國民住宅政策方案芻議」,分五節,析述(一)目前住宅政策的利弊;(二)台灣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特性;(三)今後國民住宅政策擬議;(四)有關方面之配合措施;(五)結語,對本文予以綜合性的論結。 本文承蒙 酆師靖方,悉心指導匡正,傳師宗懋教誨啟迪,謹此誌謝。在研究期間,行政院經濟設計發展委員會李師如南、蔡師勳雄、馬益財學長,提供資料與協助,特此誌謝。筆者才學疏淺,本文所牽涉範圍與應用知識又極其廣泛,遺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先進先學不吝指正,無任感幸。
2

近代中國東北社會中的鬍匪(1860∼1930)

林建發, LIN, JIAN-F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鬍匪和蒼蠅曾被人謔稱為中國東北地區的兩大名產。雖說話□帶有相當誇張和輕蔑的 意味,並非沒道理。東北夏季蚊蠅的擾人自不在話下;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到廿世紀三 ○年代,鬍匪在中國東北的活動的確猖獗。寖假所至,不僅中國人本身,甚至連外國 人不免也有「談鬍色變」的恐懼。 在文藝家筆下,歷來描繪鬍匪的故事主要有三大母題:抗日英雄的戲劇性角色;一再 重演的「逼上梁山」的悲劇以及久不褪色薰染在英雄胸襟上鮮豔浪漫的色彩。白山黑 水舞台上的綠林豪傑於焉光芒四射,永遠為芯人帶來興致勃勃的話題。 然而,真實世界中的鬍匪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近代東北地區無疑的是個正在拓殖的邊 疆移墾社會,移民變為鬍匪的事例,有跡可考,這是邊民性格的負向作用,也是當地 某些不合理社經態勢下的代價之一。透過歷史的探索,發現政治、軍事、社會經濟、 外力侵入和心理預期都是「製造」鬍匪的要因。以鬍匪活動的幾個高潮(清季咸同之 交、甲午戰爭、日俄交戰、辛亥革命、日帝佔領初期)來評估,當地局勢紛亂或受外 力策動,常造成鬍匪的蜂起。質言之,這正是所謂鬍匪的「響應情結」在作祟。 「根株盤結」「乘間竊發」「此拿彼竄」「叛服無常」都是鬍匪在獲得生存,進而發 展勢力的需求下使用的慣伎。據分析,山區、地勢複雜區域往往是鬍匪活動的據點, 在時間流程中,鬍匪活動空間也有由南向北、由西往東、從平原到山區推移的趨勢。 判斷鬍匪性格有幾條有效途徑:從權力衝突的角度看,鬍匪不斷參與權力遊戲,在日 、俄、革命黨、關內某些軍閥派系的策動下,提供武力。所作所為雖對當時政治局勢 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本身的政治層次並不高;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鬍匪固有參 加「反滿抗日」的事實,貪財逐利永遠占行動優位順序的最高位。固著的鄉土色彩, 對鬍匪來說並不容易加以改變。
3

團結經濟與社會治理 / Solidarity economy and social governance

陳又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東孩子的書屋及水牛書店,分別代表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作為社會團結經濟組織中的兩種型態,組織當初如何做出型態選擇的決定,在決定後,對於社會問題治理的可行性有何不同,本文運用比較個案研究,發現兩個案選擇組織型態的過程受到組織的先決條件如財務能力、社群連結、歷史因素、領導人等的影響,本文也從組織服務項目如教育、社區服務及財務穩定性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若擁有足夠的資金及人力,對其社會治理的可行性是肯定的,差別在於獲取資源的難易程度,非營利組織只是單純依賴政府補助,穩定性不高,因此必須取得個人、企業等的捐款,但募款活動宗旨、服務對象、總體形象等都會影響募款成果,因此非營利組織能利用特色回饋方式,如兩天一夜生活體驗活動,創造大眾募款誘因,也能利用企業化創造獨立的資金來源,以減少對於募款的依賴;社會企業雖然也能對外募款、運用政府補助款,但若要以偏向純企業的運作,就得在經營面下功夫,運用創新的營銷手法販售品質良好的產品,社會企業有穩定營收才能確保教育運作。不管組織型態為何,領導者若能建立社會網絡,降低獲取各種資源的成本,對於組織運作勢必有所幫助,針對組織型態的選擇並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本文只是希望能透過臺東孩子的書屋及水牛書店,進一步比較及分析並提供一個作為特別經營模式策略的參考。 / The Children’s Book House in Taitung a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Buffalo Bookstore in Taoyuan as a social enterprise represent two organization forms of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Why they choose respective form in the first place and how they might fare as the consequence of their initial choice are something interesting to know. This research applies comparative case study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heir organizational choice. The factors include financial capacity, personal networks, leader’s preference, and so on. This study also points out how different forms of choice might be able to keep sustainable. As more literature on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has accumulated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provides two successful cases to illustrate their strategic reactions to problems they face respectively. It is expected that systematic surveys of such cases would contribute to effective theory building in this field.
4

我國農地租佃問題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

吳明意, WU, M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自民國三十八年推行一連串土地改革以來,成效非凡,不但解除積弊已欠的 土地問題,同時奠定了今日經濟繁榮的基礎。唯時至今日,由於社會、經濟結構急遽 變遷,在農地方面也同時衍生了本質上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租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自 應另謀解決的對策。本研究之目的,即在謀求合理的解決方案姿提供制定農地政策之 參考。至於研究方法則係利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方式,深入農村實地了解業主與佃 農的經濟背景與個人意願,並將調查結果,以個別分析和交叉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首先就我國農地租佃制度的歷史背景,做一簡述,作為鑑往知來旳理 論基礎,其次分析業佃雙方的家庭經濟結構,作為判斷雙方家庭客觀上是否具備耕作 能力及從事農業經營可能性的指標,並進一步假設解除三七五策佃契約時,對雙方可 能造成的影響。最後配合訪問所得的業佃雙方主觀意願,以判斷當今農地租佃制度應 遵循的方向,係由業主收回自耕或者放領予佃農耕作,還是其怹更合理可行的辦法。 經分析結果發現三七五租佃制度雖有其卓越貢獻,但因客觀情勢改奱,該制度已漸無 法適應時代所需,為解決日益嚴重的農地租佃問題,並預防可能衍生的其他相關問題 ,宜適度調整其手段與限制,以因應社會潮流及人民需要,同時,政策指導方向亦應 由注重土地分配問題轉移為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為重心的農地利用問題
5

軍閥統治時期(1914∼1926)的湖南農村社會經濟

金勝一, JIN, S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分為五章六節,約六萬字。大綱如次: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湖南農村與湖南軍閥的特徵。 第一節:湖南農村的特性。 第二節:湖南軍閥的特性。 第三章:湖南農村社會結構。 第一節:軍政與鄉紳地主。 第二節:地主與農民狀況。 第四章:湖南農村問題與農民反應。 第一節:農村問題。(1)人口問題。(2)土地問題。(3)經濟問題。 第二節:農民反應。 第五章:結論。 本文主要之目的在探討軍閥統治時期湖南農村所發生諸現象的社會經濟背景,並考察 農民對這些現象所起之反應及其本質。
6

《食貨半月刊》與現代中國史學

烏惟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陶希聖的背景與《食貨半月刊》的基本資料,並透過論文回顧的方式整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以及本論文相關研究主題的研究成果,說明研究架構。第二章敘述北伐之後對於革命與社會性質的討論,以《新生命》雜誌為主要史料,瞭解陶希聖如何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革命性質,並敘述陶希聖研究社會史的淵源,解釋其解釋歷史之主張。第三章分析陶希聖與中國社會史論戰的關係,討論其於研究歷史的觀點轉變,導致創辦《食貨半月刊》,並整理《食貨半月刊》的創立過程、參與成員、其間的活動與刊物主題走向之演變;其中第三章第四節分析《食貨半月刊》的內容,依據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五個歷史時段歸納整理,說明《食貨半月刊》在學術層面的貢獻整理。第四章藉討論《食貨半月刊》在現代中國史學發展上的意義,分析這份刊物對於現代中國史學發展的影響,釐清對於社會史及經濟史的貢獻,說明現代中國史學於抗戰前後已經逐漸將研究焦點從以往的上古史轉移至中古史(魏晉南北朝到宋遼金元),並進一步討論《食貨半月刊》所著重之研究中國歷史整體發展為何無法成為現代學術的主流。第五章一方面總結第一章到第四章內容,另一方面從整個現代中國史學發展的角度探討《食貨半月刊》與其他史學家及史學流派之間的關係,並說明《食貨半月刊》與台灣史學發展的關係,以較長時間的視野思考對這份刊物在現代中國史學及台灣史學上的定位與意義。
7

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選擇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興議題,即歐美非營利組織發展新趨勢-「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作為研究主題。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受到志願失靈的影響,促使社會企業的興起,然而,此種歐美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新趨勢,則遭受到許多質疑與挑戰,包含:認同困境、認知困境、合法性困境,及實踐困境。首先,社會企業在型態上呈現兩種發展趨勢,既包含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也包含企業師法非營利組織,應該採取何種趨勢,亦或兼採兩種趨勢,目前似乎尚無定論,這也造成社會企業研究的「認同困境」;其次,歐美各國社會企業的組織類型與法律地位差異性甚大,故研究議題遲未定調,造成社會企業內涵相當模糊,缺乏一致性概念,而造成社會企業研究的「認知困境」;第三,社會企業雖然可以挹注非營利組織財源,或解決高失業等社會問題,但社會企業所採取的商業行為,依然潛藏許多風險,而遭受到「合法性困境」的挑戰;第四,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尚屬萌芽階段,未來是否一定要師法此一趨勢,目前似乎仍有疑慮,而造成「實踐困境」。這四項困境,前三者受到學術研究領域的關注,而第四者則較受實務界的關心,而這四項困境,也促發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緣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從歐美各國發展經驗,析探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並據以建構適合台灣社會企業的類型與研究建議。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分析架構,就學術界或實務界而言,「社會企業」一詞仍處於發展階段,故對其內涵尚未達成一致性的共識,類似的名詞屢見,而造成研究上的混淆,然對於新興議題的研究,文獻探討必須聚焦於核心概念,方得以觀其全貌,避免失焦。基此,本研究首先檢閱國內外以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為研究主題的代表性文獻;其次,則依據問題意識,檢視相關文獻的重要著作及研究焦點,最後,則檢視相關文獻的解釋力,並據以建構本研究之分析架構。 對於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目前分析架構並無法充分解釋,且鑑於社會企業係屬非營利組織研究的新興課題,在缺乏堅實理論支持下,實難採取假設演繹法加以驗證,爰針對歐美社會企業所面臨的認同困境、認知困境,及合法性困境,依據文獻歸納出三大困境的共同特質,並據以建構分析架構,將最契合歐美社會企業發展的現況。緣此,本研究即採取歸納法方式,依據問題意識梳釐歐美社會企業的共同特質,據以建構社會企業的分析架構。 社會企業的認同困境關注重點在於,歐美社會企業為何浮現?認知困境關注重點在於,歐美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為何?合法性困境關注重點在於,歐美社會企業有何貢獻與限制?而從Hansmann論點可以發現,認同困境與合法性困境,相當契合非營利組織角色理論的內涵,而認知困境則相當契合非營利組織行為理論的內涵。故本研究援引Hansmann的論點,並依據歐美社會企業三大困境的實際內涵,將探討歐美社會企業興起的認同困境,其分析架構面向定義為「環境」,而將研究歐美社會企業組織特質的認知困境其分析架構面向定義為「結構」,最後,則是將探討歐美社會企業有何貢獻與限制的合法性困境,其分析架構面向定義為「功能」,在此三個面向基礎下,依據「金字塔」概念建構本研究分析架構,以全面檢視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並驗證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之可行性。 第三章歐洲社會企業之發展,主要依據分析架構,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加以分析。環境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探討歐洲社會企業興起的背景及其解釋理論;結構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歐洲各國社會企業的現況、比較各國發展的差異,並說明歐洲社會企業的組織特徵;功能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歐洲社會企業所採取的發展策略及新趨勢,並析探這些策略所產生的貢獻與限制。 第四章美國社會企業之發展,則同樣依據分析架構,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加以分析。環境面向分析重點在於探討美國社會企業興起的背景及其解釋理論;結構面向分析重點在於美國社會企業的現況,並說明其組織特徵;功能面向分析重點在於美國社會企業所採取的發展策略及新趨勢,並析探這些策略所產生的貢獻與限制。 第五章台灣社會企業之探究,本章首先提出研究設計,包含深度訪談法的過程與樣本選取,並據以提出本研究之編碼類別表;其次分別從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逐一檢索深度訪談法所選取四個樣本的發展經驗,並論述這些經驗與歐美社會企業發展的契合程度。 由於本論文係屬探索性研究,故採取質化研究方法較為適當,是以,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據以析探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質化研究樣本選取重點在於其代表性,而非數量多寡,故在樣本數方面,主要採取「立意取樣法」,選取具代表性個案作為訪談對象;至於樣本選取主要依據三個指標,包含:個案的知名度,是否有顯著的商業活動,及必須契合本研究之問題意識,並依此選取喜憨兒基金會、伊甸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及彭婉如基金會作為訪談樣本。 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採取質的編碼方式及比較分析法,針對四個訪談個案的訪談資料,分別進行反覆及深入的分析,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析探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與應用性。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本章首先比較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以資台灣社會企業類型建構之依據,而從歐美社會企業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對於社會企業所面臨之「認同困境」、「認知困境」,及「合法性困境」,至今仍舊缺乏完整性的分析架構,故本研究依據歐美社會企業三大發展困境,從環境、結構,及功能三個面向,建構分析歐美社會企業的分析架構,試圖釐清歐美社會企業的內涵。而對於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所面臨的「實踐困境」,則可在此分析架構下,透過歐美發展經驗的比較,檢視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的可行性。依據深度訪談資料顯示,本研究所選取以基金會為主體的社會企業,相當契合歐美社會企業的發展軌跡,且成效相當顯著。緣此,本研究擬依據深度訪談資料,提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學術與實務建議,學術建議部分在於透過深度訪談個案,建構契合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類型,以資後續研究參考;實務建議部分則關注社會企業在台灣應用所可以面臨的風險提出建議,除引為殷鑑外,亦可達知識管理之效。在學術研究方面,本研究依據訪談資料,分別將之命名為「責任中心型」、「許可協議型」、「就業中心型」,及「政策倡議型」,並據以建構適合台灣社會企業的類型;其次,從非營利組織本身、政府協力關係,及企業協力關係三個角度,提出實務建議。對於非營利組織本身可能造成使命漂移、公益形象,與管理層面等三方面的風險,分別提出「案主權益優先原則」、「建構第三部門的社會資本」,及「應用組織發展技術」等三項建議;對於政府協力關係可能會產生自主性與政策倡議兩方面的風險,分別提出「自律為主,他律為輔」及「利益迴避原則」二項建議;對於企業協力關係可能會出現文化與價值衝突與不公平競爭兩方面的風險,分別提出「強化募款能力」及「建立聯盟」二項建議。
8

台灣地區勞力市場中的職業性別階層化--職業社會經濟指標(SEI)之性別差異 / Occupational Gender Hierarchy in Taiwan Labor Market--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o-Economic Indexs of Occupational Status

劉松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勞力市場中不論在勞動者性別組成與勞動者教育程度上長期以來皆有顯著的改變,女性大量進入勞力市場,使得勞動力性比率的大幅下降;台灣長期的教育擴張,造成兩性勞動者教育程度均顯著提升,甚而到近年來,女性勞動者之教育程度逐漸高於男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試圖探討,女性勞動者的大量進入,以及女性勞動者教育程度的提升,對兩性職業地位的分佈是否也造成顯著的影響? 回顧眾多相關文獻與理論後發現,目前解釋勞力市場中兩性職業地位不平等之相關文獻與理論,約略可分別從結構面與微視面來將之分類,也因此,本研究分別從結構面與微視面來做討論,在結構面上,主要以職業為分析單位,分析兩性職業結構之差異。在微視面上,則分別從長期趨勢與世代變化兩方面來分別探討性別、教育程度別與年齡別勞動者之職業社會經濟指標差異。 在使用資料上,本研究使用主計處之「人力運用調查」及「人力資源調查」,民國67-94年每年五月之資料,同時也採用Ganzeboom et al.與Ganzeboom and Treiman(1992,1996)依據國際標準職業分類(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 簡稱ISCO)所建構之兩套職業社會經濟指標量表(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 of Occupational Status簡稱ISEI)使每一勞動者除有本身之職業外,同時也指定一職業社會經濟指標分數。 研究結果發現,兩性之職業分佈有相當大的差異,大體而言,男性之職業分佈狀況較為穩定,而女性之職業分佈狀況較能反映長期台灣產業結構變化,而男性有相當大部分勞動者集中於藍領技術性的職業中,女性則是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勞動者集中於事務性工作此類低階白領的職業中。在微視層面上,則可發現在大部分的分析中女性之職業社會經濟指標分數均高於男性,乃因相較於男性大量集中於職業社會經濟指標分數較低的藍領技術性職業,女性則多集中於職業社會經濟指標分數較高的事務性工作中。除此之外,長期的教育擴張,使得勞力市場無法吸收過多高人力資本人才,「文憑貶值」現象在教育程度越高者身上程度越嚴重。此外,在薪資分析上,發現即便在女性百分比相當高的職業中,女性薪資仍遠低於男性。然兩性薪資差異逐漸減少中。
9

毛澤東經濟理論與中共經濟革命之評估

林燕文, Lin, Ya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三節,從馬列共產主義經濟發展的特色談起,說明中共經濟革 命的意義。中共經濟的演變主要可從制度因素及人為因素求得解答,本論文主要目的 是探討毛澤東對經濟問題的見解與主張,及其對中共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毛澤東經濟理論的形成。本章分三節,包括毛澤東的哲學觀點與工作方法, 三個基礎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形態論)和他的經濟 分析方法。 第三章:毛澤東的經濟建設理論。本章分四節,包括毛對經濟建設基礎的看法,工農 業建設理論,建設的動力與速度,建設的理想。 第四章:生產關係的革命。本章分四節,包括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 人民公社及簡評。 第五章:生產力的革命--大躍進。本章分三節,包括源起與毛澤東的看法,實施過 程與簡評。 第六章:結論。本章分二節,包括對中共經濟革命的檢討與對毛澤東經濟理論的評價 。
10

股票發行公司上市問題之探討

呂理益, LU, L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約六萬字,分為六章,除第一章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架構、方法及 範圍作概略的介紹外,其餘諸章簡要內容如下: 第二章將評估目前台灣企業的總體經營環境,從儲蓄與投資的差距及台灣民營企業之 勿務狀況觀點來推論,為何台灣企業要進入資本市場?並從社會經濟觀點評估股票市 場對企業集資與社會均富的貢獻。 第三章從企業個體的觀點看進入資本市場前應考慮之因素及如何進入資本市場?並評 估其他已上市公司之上市績效。 第四章調查並探討目前阻礙公司上市之外利因素及鼓勵上市之有利因素是那些?並分 析上市意願不同之公司其主要的差異在那裡? 第五章從政府之觀點探討應採取那些措施以鼓勵優良公司上市及排除阻礙公司上市之 不利因素。 第六章綜合本研究之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