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3
  • 151
  • 31
  • 27
  • 1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23
  • 79
  • 78
  • 47
  • 45
  • 39
  • 35
  • 33
  • 31
  • 30
  • 29
  • 26
  • 25
  • 25
  • 2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明清詩學理論與柳詩的闡釋

李玉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神韻是詩歌藝術的本體或生命,它直指詩歌的純粹性,是詩「美」之所在。神韻講求「聲外餘響、意在言外」,這份餘響與言外之意,不在有形處求取,而在無形處心領神會。司空圖、蘇東坡為明清以前相關於神韻論述之詩論家,前者提出「味外味」;後者提出「枯淡」說。司空圖拈出柳詩的「深遠」;而東坡對柳詩「枯淡」的闡釋,或成為明清詩論家闡釋柳詩的起點。明代格調兼主神韻的詩論家有謝榛、王世貞、胡應麟、陸時雍等人;清代主神韻的詩論家則有王士禎與宋犖二人。謝榛以為柳詩意傷直切;王世貞以為柳詩刻峭,不若蘇州平淡;胡應麟以為柳詩偏於清峭;陸時雍則以為柳詩多直寡委。凡此,顯示明代格調兼主神韻的詩論家,多點出柳詩在「神韻無跡」的藝術成就上之不足,他們大大地翻轉了東坡「韋不如柳」的評價,以為就神韻的藝術標準來說,柳詩是不及韋詩的。清代集歷代神韻詩論大成的王士禎,原則上仍舊沿續了明代「柳不如韋」說,明白點出「柳州哪得並蘇州」的論評,並闡明神韻不僅是論詩的最高境界,也是詩人處世的最高原則,而宋犖論柳詩著重其「古淡」,基本上仍不出東坡論柳詩的範圍。 格調著重的是詩歌的「體格聲調」、「風標品格」;講求詩歌的聲韻平仄等遣詞造句之外在形式,以及美善的詩品與人品等內在涵意。比起「神韻」詩來說,它多了一份教化,審美追求在於「善」。張戒、嚴羽為明清以前相關於格調論述之詩論家。張戒論柳詩,著重在其「字字如珠玉」的語言風格;嚴羽則是明確以「騷」字許「柳詩」的第一人。明代主格調的詩論家有李東陽、謝榛、王世貞、胡應麟等人。李東陽拈出柳詩「精刻」的語言風格;謝榛則突顯柳詩「字澀韻險」的藝術風貌;王世貞關注柳詩「風雅騷賦」的面向;胡應麟則關注柳詩的「骨與格」。凡此,顯示了格調詩論家在評注柳詩時,多從「體格聲調」的角度切入,值得注意的是,此等詩論家在關注「體格聲調」的同時,都不忘再以「知人論世」的觀點深入論述子厚的貶謫生涯,並歸結出詩人貶謫生涯的文學主調--騷怨精神。而柳詩之所以「騷」,正在於詩人對理想人格的執守與堅持。換言之,詩人那高潔的懷抱,正是此等格調詩論家正視柳詩的理由--他們注意到了柳詩以及詩人那份「風標品格」之善之美。清代主格調的詩論家有沈德潛、施補華、李重華、黃子雲、紀昀等人。沈德潛論柳詩的潔與騷;施補華論柳詩的騷;李重華論柳詩的本色;黃子雲論柳詩的儒者風貌;紀昀論詩人的心境。比起明代格調詩論家來說,清代詩論家論柳詩時,在「知人論世」方面,論述的更為精細與深入;評價的角度、論斷的口氣更顯得圓融與折衷。 性靈強調詩人個性、才情的真實表露。相對於神韻與格調二派而言,性靈派給予作家充分的創作自由,以為只要情真具可成詩。「真」即是性靈詩派極度重視的審美追求。楊萬里為明清以前相關於性靈論述之詩論家,其評賞柳詩,直指其「淡」,反而偏於神韻派的審美取向。明清二代主性靈的詩論家有袁宏道、吳喬、袁枚、趙翼、洪亮吉等人。神韻與格調派詩論家在評賞柳詩時,大致符合了各自的審美追求與原則,相形之下,性靈詩論家在求真的審美原則下,反而都未從「情真」的角度去評賞柳詩。蓋「詩為心聲」,不能真實傳達心聲的,大概也成不了歷史上的詩人,是故「情真」似乎不是此等詩派據以與其他二派崢嶸的藝術鑑賞法則。此等詩派的詩論家在評賞柳詩時,顯示了評賞角度的駁雜性--袁宏道指出柳詩的儒者風貌;吳喬評述柳詩「鍛鍊」的語言風格及「構思精嚴」的創作心理;洪亮吉評述柳的人品與胸襟。凡此,皆顯示此等詩論家在評述柳詩時不自覺地陷入了格調派的思維裡。大概只有袁枚、趙翼二人,純粹從性靈層面之「才份」角度去評賞柳詩。肌理詩派論詩講究「義理」與「文理」的統一,簡言之,此派以為,完美的詩歌是「內容」與「形式」的兼具,比起其他詩派,肌理詩派是比較接近格調詩派--呈現了重學與爬梳史料的鑑賞特質。肌理詩派崛起於清代乾嘉時期,主肌理的詩論家有翁方綱,翁氏弟子梁章鉅以及肌理餘緒陳衍。翁方綱闡發了元好問關注的柳詩面向,深入挖掘柳詩承繼大謝「醞釀神秀」的語言風格,而陳衍則更細緻地深論了柳詩「縈青繚白」的語言風格與詩境。而梁章鉅則是從「才份」角度去評賞柳詩。 大致而言,詩論家評賞柳詩時大約不出流派本身審美追求的範疇。一旦出現相離情況,或受個人境遇轉折的影響,或受時代文風的影響,或受詩學本身後出轉精的趨勢所左右。直言之,接受與鑑賞,本屬極端個人與複雜的行為,雖有法則可循,卻又不全然依樣畫葫蘆,在在顯示了它的靈動性與豐富性。
42

明清詩學的韓詩評論及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ics's Han Yu poetry commentary and i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significance

許友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明清詩學批評論著中對韓詩的詮釋與評論為基軸,針對明清詩學對韓詩所提出的多面向議題加以歸納析探;同時兼及明清詩學理論與背景之探討,以呈現韓詩在明清詩學中之評論的各種樣貌,並評述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一章緒論中先將晚唐至宋代的韓詩評論加以分析。本文第二到四章是主要部分,所要處理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韓詩」各項議題的評論,另一部份是著重在明清詩學的評論之意義。第二和第三章針對韓詩的在明清詩學理論的評論中所提到的議題,分為兩大類來整理與探討,第一類是關於韓詩創作體製方面的議題,第二類是關於韓詩風格特色方面的議題。在這一方面的評論中,詩評往往表現詩人及其詩派之詩學主張。第四章將明清詩學中的韓詩評論放置於明代,乃至清代初期、中期、末期的文學批評史中,加以分析比對,以期檢討出明清詩學中的韓詩評論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43

梁蘭漪及其《畹香樓詩稿》研究 / The Poetry and Life of Liang Lanyi : A Case Study on Her Wan Xiang Lou Poetry Collection

呂佩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清盛期揚州女詩人梁蘭漪與其詩集《畹香樓詩稿》為研究中心。過去明清婦女研究雖偶有引用《畹香樓詩稿》中內容,卻尚無學者關注、研究其內容。本篇論文以為梁蘭漪代表著過去明清女性研究中,少有觸及的女詩人面向──社會經濟弱勢的寡婦詩人。 從現今研究,可知清代女性文學的興起與男性文人的支持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女性文人背後的家族支持更是其是否可刊刻詩集的關鍵。然而早年喪母、婚後喪夫,且不論父親與丈夫皆為失意文人的梁蘭漪,並無家族為經濟靠山,使其無虞寫作,享受詩書的美好。詩書成為梁蘭漪抒發生活掙扎的出口,但同時也成為其家庭經濟轉折的關鍵點。不同於學界今以注目的「閨塾師」以自身詩文能力獲取家中經濟來源,梁蘭漪轉變家中經濟困境的方式仍是傳統的期許兒子的中舉登科。然而在丈夫故逝與父親逝世的狀態下,梁蘭漪成為兒子的教導者,筆者以為其亦代表了家族詩文的傳承。然而當詩人著力於兒子的教導時,又如何面對自身的書寫才能,以及生活的經濟壓力? 本篇論文期望能藉由細讀《畹香樓詩稿》,並藉以各式史料考據,瞭解梁蘭漪生平背景與心理活動,進而以不同層次剖析《畹香樓詩稿》的詩歌主題,更加理解、建構梁蘭漪的完整面貌,並期待以其為一觀察突破口,瞭解清代女詩人的更多面向。
44

從音韻學窺探六朝隋唐詩律理論之起源 / The Origins of Theories of Versific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蕭, 振豪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8711号 / 文博第669号 / 新制||文||613(附属図書館) / 31662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平田 昌司, 教授 木津 祐子, 准教授 緑川 英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45

唐代唯美詩之研究-以晚唐為探討對象

朴柱邦, BU, ZHU-B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章文約一十八萬字,計六章,章下分節,如下:第壹章緒論分三節:一、「唯美詩 」一詞之名義詮釋。二、唐詩之演變及其派另。三、研究之動機與方法。第武章晚唐 唯美詩之時代背景分三節:一、晚唐政治局勢與社會風氣。二、晚唐文化、藝術環境 。三、晚唐文學之實際趨勢。第參章晚唐唯美詩發展之淵源分四節:一、六朝宮禮唯 美詩風之餘波。二、對盛唐各詩風之取舍匯集。三、師中唐韓孟形式主義而益工。四 、李員對晚唐唯美詩之啟示。第肆章晚唐唯美詩人及其作品風格分析分四節:一、杜 牧及其作品風格。二、李商隱及其作品風格。三、溫庭筠及其作品風格。四、韓偓及 其他詩人。第伍章晚唐唯美詩之幾個特色分三節:一、晚唐唯美詩之形象特色。二、 晚唐唯美詩之意境特色。三、晚唐唯美詩之典型-無題特。第陸章結論分二節:一、 晚唐唯美詩對後世之影響。二、文學發展上唯美詩之得失。附錄:參考書目。
46

ポール・ヴァレリーの『旧詩帖』

鳥山, 定嗣 23 May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880号 / 文博第718号 / 新制||文||636(附属図書館) / 32957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永盛 克也, 教授 増田 眞, 教授 田口 紀子, 准教授 森本 淳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7

唐寅生平及其詩文研究

譚銀順, TAN, YIN-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8

魏晉隱逸詩研究

沈禹英, SHEN, Y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魏晉隱逸詩,全一冊,約十萬字,凡六章十四節,內容略為: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二節,首決探討隱逸概念之流變,次節研究隱逸詩之定義。 第二章:魏晉以前之隱逸詩。本章分二節,首節探討先秦以前之隱逸詩,次節研究漢 代之隱逸詩,以容易了解魏晉隱逸詩。 第三章:魏晉隱逸詩之分期及特色。本章分五節,以建安、正始。太康、永嘉、陶淵 明五時代,介紹作品及作家,討論分析魏晉隱逸詩之特色。 第四章:魏晉隱逸詩之外緣研究。本章分三節,探討魏晉隱逸詩之時代背景及與文學 、思想潮流之關係。 第五章:魏晉隱逸詩之內在研究。本章二五節,首節探討類型分別主旨及結構,次節 研究魏晉隱逸詩中之隱士。 第六章:結論。
49

宋高宗朝詩歌中家國意識之探討

黃夙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朝的歷史,以「靖康之難」為分界,將其分為南、北宋二代。高宗是南宋嗣統皇帝,肩負著承先啟後,延續宋室命脈的重責大任,素有「中興君主」之稱。在中興的世代中,凝聚家國意識是首要的課題,藉以生聚教訓;藉以救亡圖存。對文學的發展來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說明了「文變」與「世情」的關係,在宋高宗朝自然生成世變中的文學旋律。 在家國意識的界說上,包含了空間的觀念、倫理的定位與權利義務的關係等三方面。影響的因素則有,地理環境、政治環境與文化環境等,三者環環相扣,循環相因。 本論文收錄詩作六四二首,高宗朝詩人一一四位,相關詩歌的題材,概可分為政治社會、空間地域、民族文化等三類,各類詩歌中又分為若干子目,詳加探討。在作者方面,概略區分為時間分期、籍貫區分與政治態度等三個面向,對作者的生平事蹟、文學創作、藝術風格的轉變作進一步討論。 關於宋高宗朝詩歌中家國意識的意涵,綜論為「中原夢斷的痛苦」和「士不遇合的悲鳴」兩個主題。詩歌中的愛國精神以「捨生報國」與「忠君思想」為主;在詩壇上,呈現了「江西詩風丕變」與「遺民詩歌的先聲」的特色與影響。 有人稱「宋代是我們的鏡子」,以文學作品與時代精神相互驗證,感受先烈先賢犧牲奉獻的精神,體認文學中愛國的光芒。宋詩教人體會深刻,更值得吾人探索玩味,學習借鏡。
50

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

莊蕙綺, Chuang, Huei-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摘要: 本論文共七章。第一章「緒論」申明研究宗旨、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並對中唐年代作一界定,論述「雅」與「俗」的分野,以作為全文探討中唐詩歌「由雅入俗」趨勢的基礎。 第二章「中唐文人之階層變動及其生命意涵」。中唐詩歌開展由雅入俗美學思潮的原因,實肇於創作主體文人階層的內涵,已由以往依附帝王世族的文人,轉為憑藉學識才華入仕的士子。是以本章先釐析科舉制度對於文人的意義,論述以進士科為主的文人如何成為社會、政治上的新興勢力。作為新興士大夫階層的官吏或文人,也需要確定自己個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價值。本章從文人生命性格的形塑、社會地位的定格、歷史文化的追尋三個面向,由進而遠、由淺而深地求索中唐文人的生命意涵,考察中唐寒士文人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情形,發掘他們求新求變的心態導致時代美學觀念的變化,這也是讓詩歌由雅入俗的內在原因。 第三章「新樂府運動的革新意義與通俗化傾向」。新樂府運動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詩歌改革運動。提倡者白居易和元稹代表的是新興庶族初登政治權力上層、滿懷理想的文人典型。新樂府運動以輔國匡君、濟民傷痛為宗旨,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文人側重吟詠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傳統。本章首節論述新樂府運動的形成過程,並探討它和古文運動的關係,第二節分析元白的詩歌理論見解,尤其突出詩人以文學改革時政的強烈企圖,第三節鑑賞詩歌作品,觀察其實踐理論之情形如何,最末一節則評論新樂府詩作通俗化的美學表現,包括:語言淺顯、句式多變;敘事詳盡、聞之即懂;詩體的散文化與議論化;以普遍人性為基本訴求等四點。 第四章「元白詩派的通俗詩風與生活化文化取向」,附文「劉禹錫與柳宗元詩中『尚俗』特色之考察」。元白詩派是中唐詩壇上兩大詩派之一,本章探討其通俗化的詩歌內涵。白居易和元稹的仕宦生涯一再遭逢無情的貶謫打擊,詩歌創作產生明顯的轉變:批判時局弊政、揭露民生困苦的內容驟然減少;抒發一己幽思,描寫日常生活瑣事的內容迅速增多。不變的是詩歌平易、淺切、通俗易懂的特色,仍貫串當中。本章第一節討論元白生命歷程的轉折,考求詩風轉變的原因,並論及他們詩歌唱和的情形,對「元和體」之意義作一界定。第二、三節分別探討艷情詩、閒適詩、感傷詩作品,釐析元白詩派後期詩作的具體內涵。第四節則分析詩歌趨向繪寫閒情俗趣的生活化特色,說明元白詩何以能在中唐當時空前流行,傳誦人口,造成當代詩歌普及化的現象。本章篇末附文為「劉禹錫與柳宗元詩中『尚俗』特色之考察」。中唐詩壇雖以元白、韓孟詩派為兩大詩歌主流,但又有劉禹錫、柳宗元兩位重要詩人別開生面,開創出絕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附文即針對劉、柳詩作當中,趨向世俗化部分之特色加以論述分析,完整地考察並呈現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風貌。 第五章「韓孟詩派獨特的抒情模式與由雅入俗的表現」。韓孟詩派與元白詩派並列中唐詩壇兩大詩派,它是以韓愈和孟郊為核心的一個詩人群體,在創作方法上搜奇抉怪,刻意出新;風格表現上險峭奧折、美醜並陳,涵孕出一股與眾不同的詩歌特色,緣於這種特色,又被稱為「險怪詩派」。本章第一節首先論述韓孟詩派的作家,包括韓愈、孟郊、盧仝、劉叉、馬異、李賀、賈島等人的性格與出身經歷,尋究詩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再者,他們專務奇險艱苦、幽冷寒僻的抒情方式,顯與以往詩歌「志之所之,詩亦至焉」的創作心態有所不同,本章第二節就韓孟詩派的抒情方式,作一剖析。第三節則集中論述韓孟詩派的詩歌內容及創作手法各方面由雅趨俗的表現。 第六章「中唐詩歌的美學特色」。中國詩歌向有唐宋之分。詩分唐宋,不只是時代的分別,還有風格的不同,唐詩重韻致,多能情景交融,高華清遠,雄渾豐腴;宋詩重理趣,多挺拔瘦勁,氣骨嶙峋。唐音宋調的不同,究其源頭即淵源於中唐。中唐之後,中國社會、文化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治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對知識階層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中唐文人於是在文學觀念、審美觀念上均與以往文人有所不同。中唐詩歌的變化,在於整體精神的由外向內,由典雅化趨向日常化與通俗化。而這種個人化、內心化、生活化的審美心理與美學風範,不但影響了宋代詩人,更是宋代之後文人士大夫最為典型的審美風範。本章首節論述中唐詩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改變了審美視角,擴大了審美範圍。第二節討論中唐文人對民間文學的廣闊吸納程度,包括他們直接參與填詞、寫小說等創作的情形。第三節探討中唐詩人在詩歌內涵融鑄宗教思想的狀況,他們往往在堅守儒家為本位的立場之餘,融入佛家與道家思想,調解他們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遭遇的苦悶與挫折,這種三教融和的人生觀,深深影響宋人。第四節則是就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趨勢,作一整體評析。 第七章「結論」。依據以上各章之探討,總結要點,並就研究發現與成果,一一臚列以為結論。 / A 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ang Poetry’s Shift from the Refined to the Popular Tastes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by seven chapters, giving a holistic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ang Poetry’s shift from the refined to the popular tastes. The titles of the chapters are as followed: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Social Classes’ Shift and its Significances of the Scholars in Mid-Tang Dynasty;’ Chapter 3,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s of the New Yuei-Fu Movement and its Tendency toward Popular Tastes;’ Chapter 4, ‘Popular Tastes in the School of Yuan Jan and Bai Jui-Ye’s Poetry And Its Tendency of Allocating Daily-Life Aspects;’ Chapter 5, ‘The Uniqueness of the Poetry-writing Approach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in the School of Han Yu and Mong Jiau;’ Chapter 6,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he Mid-Tang’s Poetry and its historical meaning in the Chinese Poetry History;’ Chapter 7, ‘Conclusion.’ Two appendixe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sertation: Appendix 1, ‘Aesthetics Paradigm Shift of Mid-Tang Poetry;’ and Appendix 2, ‘Bibliography of the Mid-Tang Poets.’

Page generated in 0.04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