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財務預測與下半年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datory forecas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陳莉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研究上市(櫃)公司上半年公告強制性財務預測的達成率與下半年盈餘管理之間的關係。當公司在上半年度公告的財務預測過份樂觀,公司在公告預測的下半年擬現金增資時,則公司會以盈餘管理的方式來令原始(上次更新)預測達到準確的目的。即探討公司上半年度財務預測達成率過高或過低之的情境下,公司是否從事盈餘管理活動以避免於下半年度更新財務預測。
本研究以盈餘達成率作為衡量篩選樣本的指標,以無母數統計MANN-WHITNEY U TEST與單因子變異數(1-WAY ANOVA)分析資料。
本研究的實證結果顯示:
一、上市(櫃)公司於上半年度未更新財務預測,其上半年財務預測達成率低者,公司有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於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
二、上市(櫃)公司於上半年度更新一次財務預測,其上半年財務預測達成率仍未達20﹪者,公司有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於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但幅度不是很顯著,可能盈餘管理並非管理當局達成財務預測的主要方式。
三、不論上市(櫃)公司於上半年度是否更新過財務預測,其上半年財務預測達成率低者,公司皆有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於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而上半年度未更新財務預測者又較上半年度更新一次財務預測者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在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
|
12 |
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財務預測與盈餘管理之關連性謝敏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由法規面引伸出研究之動機。在1.「公開發行公司財務預測公開體系實施要點」第十八點中規定,當編制財務預測所依據之關鍵因素或基本假設發生變動,致稅前損益金額變動百分之二十以上且影響金額達新台幣三千萬元及實收資本額之千分之五者,需更新財務預測。2.「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第十二條中規定,在申請年度(公開發行公司增資發行新股或募集發行公司債等)及前二年度因公開之財務預測經證期會糾正達兩次,或任一年度更正(新)財務預測超過二次者,必須採申請核准制(不適用申報生效制)。加上台灣證券市場之特徵為所有權與經營權未有效分離、散戶比重大、內線交易未有效規範,及實徵性會計理論中契約成本及監督成本之存在,推論出公司在現金增資前可能產生盈餘管理或操縱損益的動機來維持財務預測準確性,以順利通過現金增資案。亦即本研究之目的是為了驗證上市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發佈財務預測次數多寡是否會影響其是否從事盈餘管理,及進一步找出公司傾向以何種工具做為盈餘操縱之標的,並欲以驗證之結果提供投資大眾在閱讀上市公司財務預測資訊時參考的依據,以解決資本市場中存在之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並且希望可以提供主管單位在制訂法規時的依據。
本研究以DeAngelo模式及Friedlan模式對可裁決性應計項目做定義,並以一般變數變動率的計算方法對其他細項變數做定義,以進一步驗證現金增資前發佈不同財測次數之公司在可裁決性應計項目、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營業外損益項目、非常損益項目之變動上是否具有顯著的不同,以判別發佈財測與否與發佈財測次數多寡是否會影響公司作盈餘操縱,並且進一步判別其盈餘操縱之標的為何。
實證結果顯示,在可裁決性應計項目、營業外損益項目變動率方面,財測次數不同之公司之變動率的確顯著不同,且在「無財測之公司」及「有財測之公司」之間其越顯著,顯示公司的確有盈餘操縱之現象,且又以營業外損益項目中之處分固定投資損益項目為主。
另外,驗證結果顯示,欲現金增資之公司其較不會利用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及非常損益項目做為盈餘管理的標的。
而由本研究實證之結果,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財務預測次數越多之公司的確存在盈餘管理之動作,因此財務預測只是成為這些公司透過盈餘管理而維持的數字,失去主管機關立法的美意。因此財務預測資訊應以何種方式及由誰來提供,才能達到最佳之資訊揭露方式,值得深思及進一步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式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財務預測之相關文獻探討 13
第二節 盈餘管理之相關文獻探討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名詞解釋與相關法令 24
第二節 觀念性架構 29
第三節 研究假說 31
第四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36
第五節 研究期間、樣本選取與資料收集 42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45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49
第一節 驗證財務預測變動幅度與財務預測次數間之關連性 49
第二節 常態分配之檢定 51
第三節 可裁決性應計項目之實證 51
第四節 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之實證 53
第五節 營業外損益項目之實證 56
第六節 非常項目之實證 59
第七節 實證結果彙總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3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74
參考文獻 75
|
13 |
強制性財務預測修正決策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odifying decision of enforcing financial forecast and earnings managemant郭伯疆, Kuo, br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討強制性財務預測下,公司管理當局對於不準確度程度過高之公司,其可能之修正行為, 準確度係預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從會計理論之觀點而言管理當局可用盈餘管理(隱含方式),或修正預測(外在方式)為之達到預測準確性之目的,本研究首先要了解之問題便是財務預測之更新與否與盈餘管理之間的關連,其次由於新上市公司於國內外實證研究中發現其於上市前後存有盈餘管理之現象故本研究推論由上市目的所編製之財務預測亦有較現金增資者有較樂觀之傾向存在另外在我國企業之歷史性財務報表之查核會計師通常亦為該公司之財務預測核閱會計師故本研究亦推論會計師之聲譽對於準確度有影響以上三項問題均以WILCOXONTEST 及T TEST 來回答另外本研究欲建立一可以解釋預測準確性之迴歸式而以預測更新與否,會計師聲譽,財務預測發布目的及盈餘管理幅度為自變數研究結果顯示管理當局傾向於以更新預測之方式達成其準確度之目的會計師聲譽並非決定準確度之決定性因素上市目的所發佈者較現金增資所發布者保守推論其可能之原因與承銷商之連坐記點有關故閱表者可從財務預測之更新與否及發布目的兩者綜合判斷財務預測之準確性
|
14 |
強制性盈餘預測制度取消前後公司自願性財務預測行為之研究—從董事會結構觀點探討盧威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民國94年起,取消強制性財務預測制度,公司於該制度取消前後之財務預測行為值得深入探討。而財務預測之發佈需提報董事會通過,董事會是否能發揮其應有之公司監理機制,提供足夠資訊給投資人,亦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從董事會結構觀點探討強制性盈餘預測制度取消前後公司自願性財務預測行為。實證結果發現,公司獨立董事佔董事會席數比例越高、董事會持股成數越低、前一年度有自願揭露財務預測時,公司於自願揭露財務預測制度下,越有可能揭露財務預測。且,民國94年有揭露財務預測之公司,若該公司董事會持股比例越少,則公司會越早揭露財務預測。而93年有自願揭露財務預測並且於94年進行董事會改選之公司,當公司董事成員變動越多時,公司越不可能繼續揭露財務預測。
|
15 |
公司自願揭露財務預測影響因素之研究陳雅蘭, Chen,Ya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強制性財務預測揭露制度已實施十多年,惟財務預測品質不佳、管理當局刻意操縱財務預測以影響股價等問題遲遲無法解決,致金管會乃決定自2005起廢止舊制,改採自願性財務預測揭露制度。本次改革除符合國際做法之外,並期望能達到降低公司財務預測成本、提高預測準確度,以及健全預測資訊公開之環境。
2005年為實施自願性財務預測揭露制度之第一個年度,當年上市(櫃)公司中,只有約6%的公司自願公開其財務預測。本研究認為,對投資人而言,財務預測既為有用資訊,為何願意公開財務預測的公司卻如此少呢?故本研究欲辨認左右公司是否公開財務預測行為之因素。
本研究設立七項與管理當局自願性揭露財務預測有關之決定因素─內部人持股比率、資本結構、資金需求、經營績效、盈餘波動性、權益資金成本,以及外資持股率,並以公司規模、產業、負債對權益比率為控制變數。研究樣本為2005年之上市(櫃)公司,將其分成兩組,ㄧ組為當年度自願揭露財務預測之公司,另ㄧ組則為當年度未曾揭露財務預測之公司,運用logit進行迴歸分析。
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揭露與不揭露財務預測公司之主要不同特質,在於:公司過去經營績效之好壞及外資對公司之持股比率。過去經營績效較佳之公司,其主動揭露財務預測資訊給外界之機率較高;外資持股比率越高之公司,其主動揭露財務預測給外界之機率較高。 /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managers to disclosure financial forecasts. Seven potential factors were compared for a sample of firms that reported forecasts and another sample of firms that did not release this information. The seven factors are: (1) the proportion of inside ownership, (2) capital structure, (3)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finance, (4)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5) earnings volatility, (6)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7)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ownership. There are three control variables, including size, industry and the ratio of debt to equity.
The findings report that the better the past business performance is, the more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manager will voluntarily disclose financial forecast is. The findings also report that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ownership is, the more willing the manager is to voluntarily disclose financial forecast.
|
16 |
我國上市(櫃)公司強制性財務預測更新與外資法人決策(買賣超)之研究林煜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我國上市(櫃)公司強制性財務預測正向更新與外資決策(買賣超)之間的關係。我國股市引進外資專業法人的主要目的與外資的專業知識有關。由於國內股市對外資的重視,所以公司派大股東或市場派可能會利用外資作為工具,逐行自利行為,故本論文結果有助於瞭解利用財務預測更新與外資行為之間的關係,是否外資的行為具備某種程度的內部資訊,或全然為外資專業研究的結果。本研究首先要瞭解的是強制性財務預測正向更新與外資決策(買賣超)之關係,其次探討外資法人對於稅前盈餘更新幅度與每股盈餘達成率不同時,是否決策行為會有顯著差異。以上問題均以Wilcoxon Test及Mann-Whitney Test來說明。
本研究是以民國八十六年一月一日至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樣本期間,結論如下:
1.就財務預測強制性正向更新日前之窗期而言,外資法人會有顯著買超行為;且會隨著稅前盈餘更新幅度、每股盈餘達成率的大小有顯著之差異。
2.就財務預測強制性正向更新日後之窗期而言,外資法人便無較為顯著之賣超行為,雖然仍有多數天數呈現賣超(方向與假說一致),然呈顯著天數太少,無法強烈支持假說。
|
17 |
財務預測宣告對信用交易影響之研究 / Voluntary forecast versus credit transactions唐婉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目的,在探討我國自願性財物預測公告與公告與證券信用交易之間的關係。信用交易的增減代表使用信用交易的投資者對某特定資訊的瞭解與使用,因此實證檢視財務預測的修正行為與信用交易增減的關係,可以敏銳地瞭解,是種特定投資者在哪個時點對財務預測修正進行理性預期,並予使用且做了較實際的交易行為。因此,本研究的測試可以瞭解使用信用交易的投資者如何使用財務預測等相關資訊。據此,本研究的結果有助於了解使用信用交易的投資者如何運用自願性財務預測資訊來做投資決策。
研究期間是以民國八十四年至八十六年的資料為分析的對象,研究的結果顯示:
一、在季報(半年報、年報)公告前公佈的財務預測,好消息會引起融資顯著增加,融券增加幅度雖不如融資大,但結果亦為顯著;壞消息會使融資及融券同樣顯著增加,但融資增加幅度亦較融券顯著。
二、在季報(半年報、年報)公告後公佈的財務預測,好消息會引起融資顯著增加,融券增加幅度雖不如融資大,但結果亦為顯著;壞消息會使融資及融券同樣顯著增加,但融資增加幅度亦較融券顯著。 /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nnouncement of voluntary forecasts and credit transactions, including margin and short transactions. In general, an announcement of good news would attract investor to employ margin for a long position, and vice versa. Since only noisy trader can employ credit transaction in Taiwan,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investors would follow the announcement for making rational expect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help understand how noisy traders use a financial forecast. This study selects the samples occurred between 1995 and 1997 to test the established hypothes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If the announcement of voluntary forecast occurred prior to the release of quarterly, semiannual, and annual reports, both good and bad news simultaneously cause an increase of margin and short transac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the magnitude of margin transaction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hort transactions.
● If the announcement of voluntary forecast occurred subsequent to the release of quarterly, semiannual, and annual reports, both good and bad news simultaneously cause an increase of margin and short transac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the magnitude of margin transa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hort transaction.
Since noisy traders are essentially information follower, their judgement significantly relates to functional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al intermediaries. These empirical results imply the function of informational intermediaries requires further improvement.
|
18 |
管理當局自願性財務預測準確度及資訊內涵之研究 / The Accuracy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of Voluntary Forecast Disclosure宋義德, Soon, Yi-Dat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目的,在探討管理當局自願性公布財務預測及修正其資訊的有用性,或資訊內涵。所謂管理當局自願性揭露,意指其在大眾媒體上自願性地披露年度盈餘預測之謂。管理當局是財務資訊的主要生產者,其所生產之預測資訊具內部資訊優越性,是以投資人會以為這項資訊,對公司年度實際盈餘的瞭解有極大助益。若盈餘是有用的資訊,研究其預測資訊的準確度(是否具優越性)與資訊的有用性,將有助於公司管理當局在公告預測時的動機與市場如何使用盈餘預測資訊來進行投資決策,以及公司管理當局是否會利用這項資訊,進行股價操縱的行為。據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自願性財務預測相對於其實際盈餘的準 確度或修正幅度與方向,俾據以為檢查自願性預測與股價的關係。由於自願性預測均公布在媒體上,故本研究亦探討自願性揭露在專業性與非專業性媒體所代表之準確度與股價反應,俾瞭解媒體在自願性揭露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期間是以民國八十年度至八十三年度的資料作為分析的對象。結果顯示,自願性管理當局的揭露具資訊內涵,且專業性媒體上所披露者較非專業性媒體有用性為高。
|
19 |
審計報告之資訊內涵-運用於財務危機之預測 /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udit Reports to Financial Distress Forecast Model蔡麗君, Tsay, Lih Ji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經濟景氣的因素及製造業與建築業的景氣停滯,使得銀行的逾放比率及金額大增,遂使得銀行經營更加困難。根據現行辦法規定,當企業向銀行申請融資額度超過三千萬以上者,必須檢附會計師的融資簽証報告,且融資簽証業務一直都是會計師主要的業務之一,故本研究將探討審計報告的資訊內涵-運用於財務危機之預測,即是結合財務報表的資訊及審計報告意見型態的資訊建立一套較佳的財務預警模式,以探討審計報告的資訊內涵於財務預警的貢獻。
本研究以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庫中於民國八十一年底及民國八十一二年底仍列為催收或呆帳的公司且在發生財務危機前三年有完整的財務報表為違約公司,運用違約公司的所屬產業別、資產總額及銷售額為配對標準,選出正常履約公司進行分析。計算十九種公司財務比率、十九種產業相對財務比率及審計報告意見型態為變數,區別前期樣本及全體樣本分別建立財務預警模式。
首先先檢定財務比率是否符合常態分配的假說,其次檢定財務資訊的資訊內涵,亦即比較二群體間財務比率是否有差異,最後分別運用因素分析及不採用因素分析建立Λογιτ模式,並比較模式的正確性及加權效率性以選擇出較佳的模式。
研究結果如下:
1.在前期樣本中,不論採用何種變數,僅有固定資產比率符合常態性假說;在全體樣本中,均不符合常態分配的假說。
2.以公司財務比率為變數時,有八種財務比率於二群體間不具差異性;但當以產業相對財務比率為變數時,則有十一種財務比率於二群體間不具差異性。
3.審計報告具資訊內涵,對於預測企業是否發生違約與否有所貢獻。
4.不論採用何種變數所建立的財務預警模式對於前期樣本及全體樣本的正確分類上均優於隨機分類,但對於後期樣本的正確預測上則不優於隨機分類,故模式的貢獻有限。
|
20 |
我國財務預測公告資訊內涵之研究 / Information Contents of Financial Forecast林靜香, Lin, Chin S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證券管理委員會所強制編製之財務預測報告是否具有資訊內涵。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財務預測資訊之揭露,係採鼓勵但不強制的態度。財務預測資訊由市場供需所產生,且有司法體系監督著,對於散佈不實消息包括財務預測,影響市場運作者都會受到應當懲處。故其財務預測資訊相對而言準確性較高。反觀我國預測制度,證管會基於保護投資人的立場,達到資訊充分公開,強制公開財務預測資訊。但在目前的規範體系下,後續監督能力可能較弱,市場機制未能充分發揮,是以強制公開並不能保証其合理性。
依據「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15條,及「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上第18條、第25條規定,上市公司如有現金增資或公開發行公司申請上市、募集與發行可轉換公司債時,需強制性揭露財務預測,上市公司亦可自願性地揭露財務預測。當編製財務預測所依據之關鍵因素或基本假設發生變動,致營業毛利(修正前為營業損益)或稅前損益變動達百分之二十以上(修正前為百分之十以上),且影響金額達一千萬以上,公司需更新及申告公告財務預測。
在財務預測相關規定下,根據資訊不對稱經濟學(Economics of Informational Asymmetry),本研究以為資訊提供者會評估其相關成本效益來決定資訊品質。由於國內相關法規對劣質財務預測資訊並無足夠罰則,且資訊環境的效率性存疑,因此,本研究大膽假設國內財務預測資訊不存在資訊內涵。另外,根據國外實證研究,公司會傾向提早公佈好消息,延遲壞消息之公佈。本研究另一實證研究,係探討財務預測更新資訊型態與公告時間性之關連性。
實證結果彙總如下:
1.我國財務預測(原始預測)之公告不具資訊內涵。
2.財務預測更新資訊為正向更新者,不具資訊內涵。但若財務預測為負向更新之資訊揭露,在事件期會產生負的異常報酬。此實證結果意味著,負向財務預測更新代表公司原始預測過份樂觀,亦可能公司預計營運能力的衰退。所以,市場會有負向的反應。
3.時間性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公司會延遲公告負向財務預測更新。
|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