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規模營業人改使用統一發票對銷售額的影響—以臺北市為例林建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小規模營業人所適用之營業稅查定課徵制度,一直以來存在許多問題,因稽徵人力不足之問題致查定作業難以落實,又查定課徵與一般使用統一發票不僅在適用稅率上落差過大,且在處罰標準上亦大相逕庭,又查定課徵制度獨立於加值型營業稅體系之外,破壞加值型營業稅法進銷勾稽制度,造成稅捐逃漏的大漏洞,除了稅負不公,違反租稅公平原則外,亦使稅捐徵納出現無法彌補的破洞,嚴重影響我國稅收甚鉅;此外,臺灣陸續爆發的食安問題如毒奶粉、假油案等,也因無法追查未使用統一發票的下游廠商,致不能有效控管食品流向,使民眾對於食品安全存有極大疑慮,皆係因未全面使用統一發票之故;然又為保障社會上相對弱勢者,及減輕一般消費者之負擔,維持國人基本日常生活,並簡化許多缺乏會計制度之小本經營營業人帳務問題,致查定課徵制度無法完全消除。
在此兩難的狀況下,本研究即蒐集臺北國稅局2011年至2015年小規模營業人銷售額相關資料,運用追蹤資料分析(Panel Data)探究,依據過去文獻之歸納整理,加入虛擬變數(改使用統一發票)作為探討,以及特定產業別產值比與虛擬變數交互項一併探討,欲找出改使用統一發票對小規模營業人銷售額影響。而研究結果顯示,改使用統一發票,對臺北國稅局2011至2015年小規模營業人銷售額有顯著影響。
|
2 |
研究發展與製造之介面研究林明杰, LIN, MING-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如何衡量研究發展與製造部門技術移轉績效的高低,學者建議可由:技術面(如
獲得專利數、新產品發展失敗比率);及成本╱經濟面(如生產力的提高、企業獲利
率的增加);兩構面以間接方法加以衡量。本研究設計以新產品佔全部產品比率、企
業銷售額成長率、新產品上市成功比率、及個人對新產品發展主觀滿意程度等四項,
衡量企業之新產品發展績效,並以此績效代表研究發展與製造部門間技術移轉績效的
指標。
本研究冀望回答以下的問題:
(一)組織中有那些構面會影響移轉績效。
(二)由不同部門負責新產品發展程序之各項活動,是否會造成移轉績效的差異。
(三)研究發展與製造部門進行技術移轉時,參與活動部門對於移轉中所面臨有關的
技術問題,非技術問題、組織與組織氣候問題,是否會因各人所屬部門之不同、產業
不同、或技術轉移績效的高低,而有不同的認知。
本研究選擇國內資訊電子業及汽機車製造兩產業,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共蒐集有
效問卷102份,分別為前者33家,後者23家,共56家企業。所蒐集之樣本資
料,再以統計方法-因素分析、集群分析、變異數分析、t檢定、次數分配等一,利
用SPSSPC+套裝軟體,對各項假設加以驗證。
研究發現,移轉績效不同的企業,在移轉時對進度的控制、溝通上依賴書面正式化的
程度人員流動率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在組織分工上,由誰負責決定新產品品質水準
、誰評估現有設備在製造新產品之能力與限制、及由誰決定生產新產品所需增加或改
良之設備等任務,兩部門間人員認知有顯著差異。此外部門間技術能力的差距、本位
主義、溝通的次數、及高階主管支持與否等等,並移轉績效的高低均有顯著的差異。
|
3 |
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企業評價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Business Valuation in LED-Packaging Industry王士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評價對於投資決策有重大的影響,不論是發行上市、或是機構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乃至於併購或是清算,企業評價都是一切的基礎。再加上近來各界對於節能產業的重視,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正如日中天的高度成長,如何能夠正確地衡量此產業的企業價值,實是機構投資人或是一般大眾關心的課題。此外,實務界長久以來詬病證管會所採用的承銷價格公式,乃是結合不同評價模式的方式來評斷發行股票公司之正確股票價值,但實證結果往往發現此公式會造成股價被低估的現象。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共六家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上市櫃公司為例,以其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四年的財務數據和資料,以五年為一階段,利用七種不同的評價模式:三階段成長現金流量折現法、三階段成長本益比法、三階段成長股價淨值比法、三階段股價銷售額比法、市場比較本益比法、市場比較股價淨值比法以及市場比較股價銷售額比法,預期九十二年初至九十五年初之理論實際股價,並與實際的市價作一比較,利用THEIL所提出的THEIL’S U值來比較不同評價模型與實際市價差距的績效,以選出最適合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之企業評價模式。
本研究更進一步探討長久以來被實務界所詬病的綜合評價模式(結合不同的評價模式),試著經過第一階段實證結果的篩選,利用簡單權重結合本產業最佳和次佳的企業評價模式,以得到一個評價績效更勝於最佳評價模式的綜合評價法。
實證結果顯示,發光二極體最佳評價模型乃為市場比較股價銷售額比法(THEIL’S U=0.3515),而三階段成長現金流量折現法,則適用於產業較穩定的情況下。突破性的發現則為,利用THEIL’S U值來比較評價績效而選出的最佳和次佳模型,在分別給予簡單權重(ex:50%:50%、60%:40%等)的情況下所得到的綜合評價法,其THEIL’S U值(<0.3515)比當初單一最佳評價法--市場比較股價銷售額比法(0.3515)還要來得低,顯示綜合評價法的有效性的確存在,並值得各界參考。此外,亦發現給予最佳評價法較大權重時,更可以進一步提昇綜合評價法之績效。此結果反駁了實務界長久以來對於綜合評價法的不信任,也給予證管會一個修正承銷價格公式的方向。跨類型的評價法結合並不是不可行,但是需要第一階段各個評價法的評價績效驗證,讓較佳的評價模式彼此結合以產生資訊互補的效果。
|
4 |
半導體晶圓廠投資策略與預測莊坤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持續電子化的過程中,台灣一路扮演著落實有效製造與實現設計的推手,無論從主機板、被動元件、面板、晶片設計、晶圓製造以及封裝甚至高精密組裝無所不包,在如此資本密集產業,如何操作才能達到供需平衡,為整體產業經濟創造出良性的競爭平台,避免惡性競爭,就成了不可輕忽的課題。
本文以晶圓產業為探討對象。全球產能平均利用率多年來總維持於中檔 (88%), 且平均銷售單價只能緩降而無強勢反彈,近年企業無不減少資本支出來度過低潮,整合元件製造廠(IDM)相繼喊出工廠資產輕化(fab-lite)的營運策略,這時我們的命題即是:要不要繼續投資?如何調整價值鏈?
本研究中,我們會先檢視目前市場對半導體成長預測的準確度,再經由產業價值活動代表性指標回歸分析法對相關參數做一整合之解析,對晶圓需求量與銷售價建立配適之模型,找出先行指標來達到預測,並定義上下限以供快速比對分析,最後再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可能之產業趨勢議題。 /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growth worldwide. The leading index via regress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achieve a reliable forecast on worldwide ASP, wafer demand and revenue.
In the long run, we expect the semiconductor demand will continue to grow at CAGR 8%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and display less extreme cycles than past decade. However, revenue’s CAGR might be diluted to around 5%, lower than demand’s growth. Moreover, it might go down to zero-growth for some times since the ASP still slightly trend down before emerging market demand really expanded.
Continuous outsourcing is one possible solution for IDM to be fab-lite, since fab’s fix charge is billion- base that needs high utilization to maintain break-even operation. But what is the solution for foundry side to avoid ASP erosion all the way down? Our analysis identifies a need for executive managers to well predict the demand on capital expenditure when making decision.
|
Page generated in 0.03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