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39
  • 1146
  • 92
  • 22
  • 1
  • 1
  • Tagged with
  • 1262
  • 1262
  • 309
  • 271
  • 249
  • 239
  • 224
  • 206
  • 204
  • 191
  • 169
  • 168
  • 160
  • 152
  • 14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奈及利亞內戰背景研究

李祖源, Li, Zu-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名為「奈及利亞內戰背景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約七萬餘字。第一章「奈 及利亞分離的主要因素」,是由地理、環境、種族、宗教、教育、經濟及政黨等各 方面探討阻礙奈國團結發展主要之關鍵所在。第二章「一九六○年至六五年的主要 政治紛爭」,是從奈國獨立以後幾件重大政治事件上,逐步導引出奈國所以走向分 離及內戰的事實。第三章「政變與內戰」,主要為敘述內戰之近因與內戰雙方戰前 折衝的經過。第四章結論,則對內戰的背景作一總說明與分析
72

臺灣及澎湖□島割日交涉之經緯

蔡榮一, Cai, Ro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日本覬覦台灣的背景 第一節甲午戰爭初期的形勢 第二節日本和約底稿的擬就 第三節日本占有台灣的計劃 第四節日本覬覦台灣的原因 第五節據台的動議者 第二章馬關會議 第一節「廣島拒使」 第二節日本不願早日公佈相約條件之目的 第三節李鴻章出使前的腹案 第四節馬關會議之辯論 第三章清政府對割讓台澎的反應 第一節戰前清廷的方針 第二節戰時的廷議 第三節朝野對馬關和約的態度 第四節和談批准的努力 第四章列強的態度 第一節英國的態度 第二節俄國的策略 第三節法國對於護台的反應 第四節德國對華的態度 第五節三國干涉還遼與干涉台澎的割讓 第五章台灣及澎湖群島的交割 第一節日本派遣樺山資紀接收台澎 第二節李經力的派定 第三節台灣及澎湖群島的交割 結論
73

行政機關運用公共關係之研究

方胡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4

新馬分離問題研究

何敬文, He, Ji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六章,共十九節。 在緒論中,首先說明新馬之地理形勢、物產資源、以反新馬在戰略地位上之重要性 ,然後再敘述新馬之歷史背景及其發展情形。 要對新馬分離問題作一有系統之瞭解,則必先對使新馬合併之馬來西亞,其歷史背 景及成立過程有所認識。同時,對新馬政府制度反政變之瞭解,當有助於洞悉新馬 政治爭執的癥結,此皆於第三章內加以論述。 第三章則對新馬分離的原因加以剖析,其原因殊多,然歸納起來,厥有歷史、政治 種族反經濟四大原因,在此四者之中,又以種族與政治兩番為最。蓋新加坡因欲擴 張政治勢力而與聯邦政府形成敵對狀態,政冶上的鬥爭又逐漸演變為種族問的鬥爭 來終於促使新馬分離。 第四章中敘述新馬分離的經過,特別指出一九六五年中所發生之各項重要事件,導 致新馬之分裂。又對新馬雙方所簽訂之分離協定內容,加以摘要之分析。 第五章中剖析新馬分離後,其對新馬本身及世界各國研產生之鉅入影響。特別是由 於新加坡的逐漸親近共產國家,影響到馬來西亞之堅決反共態度,使此次新馬之分 離,成為「親者痛,仇者快。」的不利於自由世界的局面。
75

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

黃木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工作須應用心理學知識及研究方法,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為不爭之論。然今日我國各級學校實際教育工作中,鮮有從事教育研究者,此又眾所公認之事實。推究其原因,固然受升學主義之影響、及教員待遇過菲薄;然而我們目前經過標準化之測驗寥寥無幾,實施手續又極繁複,致被認為各種測驗之應用及各項教育研究之進行,非專家不能擔任。因此教育研究屬於專家的工作;各級學校的教師憑經驗教學,互不關連。 許多標準的測驗,固然手續繁複,非專家不能實施,然即此認為中小學教師無法進行有益的研究,不免因噎廢食,故筆者不揣淺陋,用較簡單方法,研究教育實際問題。又因群性的培養,為我國向所缺乏,而今日民主社會中群性訓練又極重要,我國教育對學生群性之培養,刻不容緩,是以筆者決定用社會測量法(sociometry),研究兒童的社會關係。 本文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一般心理學理論,說明影響兒童社會關係之因素,共五章。第二部分報告調查研究本省兒童社會關係的結果,並提出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建議,共六章。全文謬誤之處諒必不少,尚請各專家多予匡正。 本研究得力於指導教授胡秉正教授、劉所長白如先生、程法泌教授、黃堅厚教授、路君約教授等恩師之諄諄教誨,及垂楊國校、成功國校、和平國校、銘傳國校、政大實小等各校校長、教導和老師們鼎力協助,謹此一并敬致謝忱。
76

國際經濟法─國際經濟政策、調整、與開發的國際法研究

余國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要旨在對國際經濟法提出概念的和實證的研究,就目前所有情報尚無一位國際法學家對國際經濟法曾作過如本論文之討論,雖然對於個別問題,他們已有令人欽仰的成就。曾經創用國際經濟法一名之國際法學家,倫敦國際關係研究導師supervisor 在其所著國際經濟法之領域與標準(The Province and,Standard of the The International Cionmio Yaw)一文中,限於對關稅暨資易公約怎麼法律分析,而對國際經濟法之概念,殊令滿意之說明或誠以國際經濟浩若瀚海,國際法學家甚難把握重心,面作有系統之國際法研究,因此本論文之有章乃就國際經濟法之概念及範圍作一說明,該章共分六節,第一、二兩節旨在說明國際經濟法之需要。三四兩節是說明國際經濟法之趨何,也是一般國際法之趨向,第五節則是確定國際經濟法之範圍,最後討論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秩序的關係。全章均係一概念的介紹,特別是指出國際經濟法的範圍是在就國際經濟政策,國際經濟調整,和國際經濟開發,作國際法的研究,換言之,上述王者是國際經濟法努力的方向。從來研究國際經濟法者,均未能指出其重心,而本論文則特別標明重心之所在,此乃本文所以採用副題之原因也。 範圍既經確定,第二、三、四章即就各項作專題的討論,故弟二章討論國際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法,第三章討論國際經濟調整與國際經濟法,第四章討論國際經濟開發與國際經濟法。 國家之國際貿易政策不對自由或干涉,究竟揉用何種政策,傳統之國際法規則是由國家自由裁量,除非有條約義務,戰後的餘悸,往往導致國家採用嚴格的干涉政策,甚至演變為經濟戰,救國家的國際經濟政策確有以條約加以限制的必要,以維持國際和平時安全。哈瓦那憲章的重要成就即在於此,對於國家的國際商業政策,加以廣泛的規範。故本文第二章計論國際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法中,純粹替哈瓦那憲章作一分析,而側重於經濟政策方面,普遍最惠國條款及條件之例外萬是全章的重心,在說明最惠國條款適用之例外情形中,華入了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優勇制度和汙太威協定,歐洲無同巿場和七國自由貿易區刀是這方面的最新發展發煤鋼集團乃是共同巿場之初步,帝國優惠側是七國自由資易屬的簡接導因,故本章均在適當地住加以論列,除此之外以則全係哈瓦那憲章之規則。因此第二章包括十三節,第一節是分析國家可能有的國際經濟政策。二至四節是對哈瓦那憲章作一般介紹。五至七節是分析最惠國條款及共適用之例外。八至十一節是其他有關政策之規範,包括量的限制,津貼制度和國營貿易,國際商品協定和國際壟斷,煤鋼集團原是一種國際襲斷,但它也是歐洲共同巿場之初步故十二節討論歐洲共同巿場與七國自由貿易區。第十三節則是一個結論,對關稅及貿易公約組織加以討論,以不辭哈自那憲章之整個原則,究能執行到何種程度。 第三章是說明國際調整與國際經濟法。所謂國際調整,乃指國際收吏的恢復均衡問題,在國際全本位制度之下,學者何來以為有一種機能的自動作用,可使國際收支趨何平衡。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實,證明國際全本位制度並無此種自動作用,而是依賴各國中央銀行間的不成文法的合作。不過國際全本位下的調即作用,無論是自動的或人為的,其結果之良好該是為人所羨慕的,故國際經濟法在國際調整方面的設計每次,國際全本位制度為藍本,如果該一調節作用出於人為的合作心則國際經濟法正欲使此種合作建立在一個條約每基礎上,從務約為基礎的此方面合作,歷史上的發展曾有多種形式,而國際貨弊基金是此發展的終點。故第三章之分析於說明國際調整之意義後,即以全本位制度的分析為始(第三節)以國際貨幣基金之分析為終(第六節)第三節介紹國際貨幣合作之經驗第四節介紹國汪算銀行,第五節介紹收支協定歐洲改支同盟。為此均係了解國際貸幣基之歷史因素。 在討論國際經濟的調整問題時,已透露國際貿易結構上的均衡對於國際調整的重要。第四章之討論國際經濟開發實即是第三章的延長,不過國際經濟開發已為今日國際間的一個獨立問題,其受到國際政治家的重視,正如同一問題成為國家對內經濟政第上極受重視一般。唯國際經濟開發所包含問題更為複雜,故第四章於說明國際經濟開發之意義(第一即)及重要(第二節),在第三節中便介紹經濟暨社會理事會第十屆會期上所討論關於國際經濟開發的各問題。 無論如何複雜,國際經濟開發的基本問題乃在公私利害的如何調和。即投資者的利益和國家政策的需要如何互相配合?對方投資者的利益,安全尤為重要。國家的極端氏族主義每使外國人不願冒險。國此如何保護外國人投資乃為國際經濟法上亟待解決者。本文只提出二點(第四節)後:即國家沒收外國人財產是石達反國際法,或國際法對此有無限的問題,及國家對外國人折負國際責任的問題。 對於國家為經濟開發之故而採的岩干措施,國際法有如何規定,則為第五節所討論者,即國際貿易憲章曾對開發國家所予的特殊待遇。 國際開發有賴國際組織的援助或是不成問題的。而這方面,國際經濟法對於健全國際經濟關係將有更積極的貢獻。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是第一次的試驗國際財務公司及國際開發協會也已發展或將發展為具體的事實,故第四章之最後兩節即在說明此等國際組織。 本文既為國際經濟法故一方面均就每一問題之傳統法規加以分給,以與條約規定相比較,他方面避免對組織加必冗長的敘述,以免成為國際經濟組織是討論。唯若干組織,及組織之若干持性,於國際經濟法,甚至一般國際法有重要影響者,則仍加介紹。例如投要權,國際組織之超國家性或國際性,及國際組織對於國際經濟法之執行等,此均散見於名節。
77

九一八事變時期之美國對華政策

孫之{22524a}□, Sun, 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兩岸經貿關係密切,衍生了許多兩岸問的金融問題。雖然政府已開放台灣地區 銀行海外分行得經辦兩岸金融業務; 但是實際上其所能發揮的效果極為有限。兩岸 間接匯款1990自年至1995年,台灣對大陸地區的間接匯款,共448,448 件,都是透 過外商銀行轉匯大陸,而台灣地區銀行之海外分行並無能力承辦此項業務。目前兩 岸間接匯款,所需之匯款時間長,使資金成本提高。 政府規劃以國際金融分行(OBU) 承辦兩岸金融業,雖然可以迴避國統綱領之規範; 但是,國際金融分行承辦進出口押匯與託收業務時,仍會產生許多問題,尤其是違 反了設立國際金融分行的宗旨。 以分析層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分析台灣地區銀行赴東南亞及大陸 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之優先順位時,發現大陸應是第一優先順位; 但是,事實上卻相 反,主要因為政府之「南向政策」。希望在東南亞增設銀行,以帶動台商的投資。 由於中共對台經貿活動賦予高度政治任務,導致政府不敢開放銀行赴大陸設立分支 機構,以免帶動更多的投資。政府於1993年十月公布「南進政策說帖」,表明政府 對南向發展將進行重點投資。 政府在推行南向政策時,不應排斥大陸政策。因為台灣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必須 與大陸市場連接,否則勢必事倍功半。政府應該採取有限度地開放台灣地區銀行赴 大陸設立分支機構的政策,有效地解決兩岸間之金融問題。 由於兩岸經貿關係密切本國與外國人在台灣常會發要求銀行兌換人民幣,可是目前 銀行並未被核准承辦人民幣兌換業務,以致造旅客之不便。政府曾經表示: 若大陸 開放外商銀行承辦人民幣業務,則考慮核准銀行赴大陸設立分支機構; 既然如此, 為何不先在台灣開放銀行辦理人民幣兌換業務。若政府開放銀行承辦人民幣兌換業 務,不但可以滿足台商與旅客的需求,同時,可以解決地下金融兌換人民幣的問題 。對銀行業而言,亦是一項低風險、高利潤的業務。
78

英日同盟之廢棄與四國條約之成立

張書□, Zhang, 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序論 第一節歷次央日同盟之回顧 第二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之國際形勢與英日同盟之修訂問題 第二章本論 第一節廢棄英日同盟之演進 一、美國早即關心央日同盟之重訂 二、美國勸請英國修正央日同盟 三、中趨抗議央日同盟之重訂 四、英國議會之質詢 五、對國際聯盟之第一次英日共同通告 六、加拿大之反對運動 七、英國下議院之審議 八、英帝國會議與英日同盟 九、美國政府之聲明 十、英駐美大使與美國務卿交換意見 十一、日本對央日同盟之立場 十二、對國際聯盟之第二次英日共同通告 十三、英日同盟之廢棄與華盛頓會議之召集 第二節四國條約成立之經緯 一、巴爾福先將三國條約草案提示美方 二、巴爾福與加藤之會晤 三、所謂「幣原三國條約草案」 四、佐分利參事說明日本之立場 五、法國之別人問題 六、義大利要求加入四國條約 七、休士提出四國條約草案 八、英美會談 九、第一次四國會談 十、第二次四國會談 十一、荷蘭要求承認領土現狀之維持 十二、四國條約案與華盛頓會議 十三、幣原大使重提日本本土除外問題 十四、義大利再度要求加入四國條約 十五、承認荷蘭對荷屬印度之權利 十六、四國條約與暹羅之關心 十七、幣原大便提出關於剔除日本本土之附約草案 十八、四國條約之本質與美國參議院 第三章結論
79

冷戰後「日中」外交關係之分析與展望

柯玉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的日本與中共的外交關係一直是東亞地區國家的關注焦點,本論文從國際體系變遷、國家利益面向切入探討兩國關係的現況與問題,希望藉以部分解釋緣何當前兩國關係陷入低潮的現象。筆者認為冷戰結構崩解雖未徹底改變東北亞的體系結構,卻是促動日本與中共外交關系出現變化的動因,而中共及日本兩國在冷戰後時期間缺乏互信且互將對方視為潛在威脅的事實則使兩國形成當前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本篇論文的基本研究理念為:「體系變遷的影響促成各國國家利益變化,致使外交政策必須調整,進而影響對外關係」,而研究者可從「國家對於體系變遷所感受到的國家力受損度」與「國家貫徹政策的決心與力度」搭配體系變遷程度的顯著與否,來區分國家政策(決策)類型,並據此列出四種類型:驚動的強硬式、活潑的促進式、審慎的保護式、及慣性的默認式,以政策類型的選定作為判斷國家在雙邊關係的地位。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篇論文分成兩大部分,前三章將從體系變遷與國家利益變動對日中關係的影響作理論性分析,後兩章則將以焦點分析的方式,來探討日中關係中的爭議點,以及日本對中共經濟援助的梗概。
80

就業環境的變遷與勞資爭議關係之研究

葉建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知識經濟時代已宣告來臨,臺灣傳統依賴密集勞力的產業,勢必在產業變遷的洪流之下,失去產業競爭力,而釋放出大量勞力。臺灣的就業環境已產生改變,不論是外在因素的產業變遷,乃至勞動基準法制度性因素及解除戒嚴的社會心理,這些因素,無不深刻的,日積月累的使得就業環境因而改變。不論從就業人數、勞動力參與率結構轉變、就業行業別結構或就業者之從業身份等面向來觀察,顯示臺灣已經從傳統農業社會下,以家庭為中心之謀生方式,轉變為現代化資本主義下,以勞動市場為機制的勞資競存的局面。另外「單位產出勞動成本」(unit output labor cost)是出口競爭力及因應世界市場變化能力的綜合性指標。勞動基準法中的有關退休、資遣、例假日工資等規定,雖對勞工福利有幫助,但是,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在優勢減弱下,選擇關廠、歇業,轉移海外投資。如此,勞動基準法立法的美意未真正落實,卻無可避免的造成勞資爭議。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六日解除戒嚴,勞工可透過合法正常之程序與雇主抗爭,而以勞工為訴求對象的勞工團體、政治團體更因而產生。綜合上述的因素,相互交互作用下,臺灣就業環境毫無疑問的因此產生轉變。勞工進行勞資爭議的代價降低,讓勞工更勇於與雇主爭取,勞資爭議件數也就自然隨之增加了,這從資料可得到驗證。工資爭議中的加班費請求及福利爭議中的年終獎金的爭取,可說深受著勞動基準法及解除戒嚴的影響。學者研究發現勞動基準法並未達成工時規定的效果;勞工分紅的主動要求,不只是一種勞動條件的改善,也是對傳統企業權勢的一種挑戰。 就失業者失業原因來看,因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者,民國九十一年將近約佔總失業人口數的一半。這顯示,近年失業者往往是在毫無心裡準備下,而必須接受失業的事實,若是又無法從雇主獲得勞動基準法所規定資遣費給與。這樣的衝擊,對於整個勞資關係、社會安定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過去勞基法嚴苛的退休金制度以及基本工資持續大幅調升,不但已造成廠商過重的勞動成本負擔,而且也導致勞動條件的僵硬性,雇主便循著「裁減即屆退休之中高齡員工、代之以較年輕的員工」的途徑以降低勞動成本。 就勞資爭議以行業區分,批發零售業及餐飲業與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呈大幅度的增加。相同的情況亦發生在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等服務業。很顯然,產業變遷對於勞資爭議會造成重要影響。近三年從就業人口數來觀察,女性受到之影響程度相對男性而言是較少的。爭議類別來觀察,我們發現到近三年來,工資爭議及契約爭議皆分列前兩項。從失業率的年齡層來觀察:不論是臺北市、高雄市或臺灣其他地區,15至24歲的年齡層失業率皆最高,民國九十年皆已超過10%,臺北市在民國九十一年甚至達12.6%。就臺北市與高雄市及臺灣省比較而言,工時爭議、福利爭議及管理爭議的數量是相對較高的。而高雄市則在職災爭議的數量相對較多,而臺灣省則為退休爭議較多,這可以推論與臺北市、高雄市及臺灣其他地區的就業市場的不同有關。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