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5
  • 43
  • 9
  • 7
  • 2
  • 1
  • Tagged with
  • 61
  • 61
  • 20
  • 17
  • 16
  • 14
  • 13
  • 11
  • 11
  • 10
  • 10
  • 10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薪資補貼政策對促進青年就業成效之研究-以「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為例 /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wage subsidy on promoting youth employment : a case of directions for the University / College Graduate Corporate Workplace Internship Program

劉侑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底源自於美國信貸市場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影響層面襲擊實體經濟,無論在投資、消費、產出與貿易上都出現驟降的表現,世界經濟遭逢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勞動市場同樣受到嚴重的打擊,不過,因為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條件的差異,不同群體所承受的就業風險也不盡相同。面對百年罕見的經濟危機,青年因先天上存在著缺乏技術、工作經驗、社會網絡、求職知識、經濟支持等劣勢,無疑成為景氣動盪下受衝擊最大的族體。 台灣青年在就業市場上的艱困處境,在金融海嘯的侵襲下更顯艱難。比較經濟危機的發生前後,青年失業率增漲達3.84%,高於全體失業率的漲幅1.94%,而2009年青年的平均失業率是全體平均失業率5.85%的2.48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年失業者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15萬1千人、佔55.73%,高居各教育程度之冠。政府為消除金融風暴下大專青年進入職場的障礙,於2009年4月推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補助企業聘僱員工時的薪資與社會保險等人事成本,短期目標是平衡勞動市場供需,長期則是期待透過實習經驗提升實習員的就業能力,達成促進就業的治理目的。 本研究擬針對教育部所規劃推動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作為分析對象,其係屬積極勞動市場政策下針對雇主的薪資補貼政策,已在OECD國家行之有年,無論在推動經驗或評估報告上,都累積十分豐碩的資源,可作為後進國家之政策制訂者與研究者的參考依據。因此,在擬定寫作策略上,先行回顧各國曾經施行的方案制度和評估報告,緊接著整理我國近年相關的薪資補貼政策的制度差異,以作為分析「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的基礎工作。最後,在「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的成效評估上,採取積極勞動市場政策評估中的「績效檢視」與「過程評估」,透過質量並重之研究途徑,以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以檢視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之實習者離開方案後的再就業成效,同時為彌補量化取徑之限制與理解政策執行面,佐以深度訪談來獲得在研究主題上更寬廣的理解。
52

18週課外運動促進對澳門初中生體適能、運動行為、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結果期待的影響 / Effects of 18 weeks' exercise promotion on physical fitness, exercise behavior, exercise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outcome-expectations in Macau junior school children;"18週課外運動促進對澳門初中生體適能運動行為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結果期待的影響"

俞辰 January 2009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53

時尚配件品牌創業及商標佈局之探討 / A Study of Branding and Trademark Strategies from Fashion Accessory Start-up Companies

林佑貞, Lin,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台灣新創手提包時尚品牌如何成功打進國際市場,創造世界級的知名度並打造全球品牌的進程。藉由個案研究方式,觀察JumpFromPaper與Ciao Ciao Banana如何運用時尚界中創意翻玩的灰色地帶,品牌的商標又提供了品牌怎樣的保護,以及著作權如何提供品牌的創新合理的智慧財產保護。 本研究使用賓州大學行銷學者Jonah Berger的感染力要素,分析個案使用之社群媒體操作口耳行銷之方式,豐富其品牌內涵;藉由網路社群的影響力,將品牌行銷於全世界。兩位青年創業家成功創造出讓歐美時尚消費者也喜愛的流行手提包品牌。品牌行銷的過程中,兩個案均針對社群行銷以Promotion Manager角度操作網路媒體的力量打造後進品牌,不失為台灣發展全球品牌的有效方法。個案研究之品牌皆有效運用網路口碑行銷的方式,藉由感染力要素中的社交價值、曝光要素,運用時尚界知名的部落客的社群影響力,為品牌增添時尚的元素,爭取傳統時尚媒體如《Vogue》雜誌的背書,創造後進品牌與流行時尚的連結;也藉由這些時尚界的意見領袖的使用,創造大眾消費者模仿名人、想要擁有該產品的欲望,創造出市場需求。兩個案在使用社群媒體行銷的過程中,其行銷內容均符合感染力要素中的情緒、與故事要素:行銷內容與時事結合、具有故事性,讓消費者感到有趣,主動傳播品牌的行銷內容;此外,創造全球品牌的過程中,如何讓消費者有意識的聯想到品牌,品牌行銷的過程中,使用了觸發物要素,如普普藝術、平面漫畫,使得消費者在特定情境下有機會聯想到該品牌;並且行銷內容不只宣傳品牌、也提供消費者其他方面的便利性,如Ciao Ciao Banana提供實體店周邊的美食地圖,提供品牌消費者造訪實體店時的休閒提案。 JumpFromPaper和Ciao Ciao Banana在全球時尚界獲得矚目後,智慧財產權之商標議題在歐美與中國等世界各重要市場陸續成為品牌必須處理的課題,為了預防品牌經營開拓新市場時,陷入智財訴訟之泥淖,品牌需審慎思考並於佈局新市場的過程中,需要妥善規劃運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品牌權益。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focused on how the Taiwanese young entrepreneurs started the new fashion brand to a new market and the trademarks strategies. With interview to the brand founder and visit to the channels around Taiwan and California, it revealed the marketing and entry strategy into a new marke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ew brand should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in marketing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th completely market entry strategies. Global marketing and channe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well planned in order to build up a whole new brand and registered the necessary trademarks in the market. Still, online marketing with social media channels was a new trend. It is an effective and possible way for Taiwanese company to build up a global brand. The study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branding and trademark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market as well as a feasible model for other new Taiwanese brands.
54

跨越田野與創作的界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 / Between fieldwork and creation: the creative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for Taiwan youthlabor union

陳曉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從解嚴以後到八0年代末期,社會運動極為興盛,大學生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校園民主運動,並聲援校園外風起雲湧的民間自力救濟運動。但是在九0年代以後,臺灣的社會運動逐漸沈寂,但是其中有許多都化為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以延續過往的運動能量;而過去年少輕狂的學運份子,有的後來進入體制,也有的後來走向基層、推動人民自主結社,由下而上地以各種社會力量繼續有組織地提出訴求。而這「理性化」的過程,也延續到其後發生的社會運動上。 但是在這個國家與企業都在使用廣告行銷與公關手段,導致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的時代裡,非營利組織應如何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議題的詮釋權?本文從行動者的角度,以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為例,在事件的參與和行動中再回頭進行反思與分析,並回應到原先的問題意識:有關作為「知識人」的傳播者,如何能更積極地為社運組織帶來力量和影響?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建立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55

華語語言功能教學的學習成效研究 / Teaching language functions to learners of Mandarin as a second language

陳惠芳, Chen, Hui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的語言教學,著重於語言技能的學習成效,忽略語言功能的重要性,對於新興學科華語教學而言此一現象尤為明顯。為使華語學習者使用目標語時,其正確性與適切性能獲得均衡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以語言功能理論為基礎,進行語言功能教學實驗,並預期其語言功能學習成效將對華語/華人的態度帶來正向改變。 本研究以2011年寒假華裔青年短期語文班的11名學員為對象,進行研究與教學實驗,學員來自紐澳,均以英語為第一語,華語能力為該營隊次高級程度。教學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語言形式教學的部分由該語文班同一名教師進行教學;語言功能部分由研究者對實驗組進行教學。教學實驗內容以影響語言風格之不同正式程度的語碼形式為切入點,運用歸納法引導學生發現5種語碼形式的規律,並運用演繹法教授擇用的原則。 本研究共設計4份問卷,以調取研究所需之資料。包括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對華語/華人的態度、華語學習成效(含功能與形式)以及華語學習動機。其中針對態度與學習成效進行前後測。 經數據統計分析,本研究大部分的假設都獲得了驗證,包括:(1)語言功能的觀念可以透過課堂學習獲得;(2)語言功能教學可提升受試者對語言功能的注意;(3)語言功能的學習成效高,其語言形式的學習成效也提升;(4)受試者的華語功能學習成效、華語使用頻率、華人文化背景為正相關。至於受試者的華語功能學習成效與華語學習動機之間的關係則未獲驗證。但是透過個別訪談,實驗組學生都對此次教學活動持肯定態度。 本研究的結論是語言功能可以透過堂內系統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後改善了對華語/華人的語言態度,足證語言功能教學的必要性。此外本研究為語言功能教學建立了可用的教學設計,並對華裔的背景與其華語學習情況有更具體的了解:(1)華裔青年使用華語的頻率在對象、地點與話題的範疇中,以對象為主導;(2)華裔青年與華人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是疏遠的;(3)華裔青年的華語能力與華語使用頻率、華語能力與對華人文化的理解、華人文化的理解與華人態度成正相關。 本研究在第四章中也對華裔華語教學提出各種具體建議,大致可歸納為:(1)教學設計應考量華裔在不同範疇中使用華語的頻率;(2)將節慶儀式操演納入教學,並重視清明節的介紹;(3)除了教材內的書面語/口語語碼形式的對照,也可由學生蒐集真實語境中的書面語語料進行補充教學。
56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原理探討-兼論臺日青年就業制度之比較 / The legal principle of Japanese labour market system and a comparison of youth employment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蕭嫚琳, Hsiao, Man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00年以來隨資本外移與產變化,我國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青年非典型就業擴大,隨之而來的青年高失業率與工作貧窮問題也日益嚴重。在此結構性問題下,除了過去認為在個別與集體勞動法上的欠缺外,更關乎勞動法中另一領域-勞動市場法制上的不足。 我國當前雖已有就業服務法、職業訓練法、就業保險法等共同構成我國就業安全體系的三大支柱,惟就勞動市場領域的討論仍多從法政策面出發,自憲法權利至勞動法的研究相對有限。與此相對,日本則自1950年起,即從日本國憲法第27條第1項之勤勞權出發,進行勞動市場法制理念之討論。而隨社會經濟變遷所帶來的勞動市場變化,日本對於勞動市場法制理念之學說,即自早期之「雇用保障法學」至主張市場原理主義之「勞動市場法學」與自其所衍生之「職涯權」理論,以及在國際趨勢及反應日本勞動市場就業品質惡化下所提出之「尊嚴勞動權」論。 在此學說理念發展下,日本於2015年為自長期觀點解決青年就業問題,而制定之「若者雇用促進法」,其內涵亦反映了相關之理念。其中最重要之制度,即包含了核心之工作卡制度,以及青年就業資訊開示、公共職業安定所之求人不受理、認證制度之創設等,以保障青年就業之權利。 在與日本之勞動市場法制與青年就業促進制度相較之下,可發現我國目前, 1.對整體勞動市場法制討論相對有限 2.長期、明確青年就業促進制度理念之差異 3.未將非典型就業青年納入視野,而建議我國未來首先應自我國憲法與勞動法出發,結合國內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探討我國勞動市場法制的理念核心,建構具有權利保障的勞動市場法制。並在上述理念核心下,針對青年就業問題,則應以青年為主體藉由立法或於現行法中進行修正,明確化青年就業的理念與目的,以作為青年就業促進政策的長期指導方針,並建立保障其權利之體制。
57

対象関係論的心理療法から捉えた青年期女性の分離体験

根本, 真弓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乙第13153号 / 論教博第158号 / 新制||教||17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岡野 憲一郎, 准教授 髙橋 靖恵, 教授 皆藤 章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8

青年創業與輔導制度之研究

陳松柏, Chen, Song-B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各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企業部門-青年創業的企程與問題分析,及創業對社會、經濟之貢獻。 第三章:企業部門與輔導體系之間的溝通系統-創業者對輔導辨法之需求與期望及輔 導辨法之對外宣傳溝通。 第四章:政府部門-輔導制度的目標設定,詳細規劃,及執行動作情形。 第五章:輔導工作之事後評估-包括有形的經濟成長建設及無形的社會心理建設兩方 面,并對其癥結檢討分析。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59

性別視角下的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研究(1890-1937). / Study of the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China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1890-1937) / 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研究(1890-1937)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Xing bie shi jiao xia de Zhonghua Jidu jiao nü qing nian hui yan jiu (1890-1937). / Zhonghua Jidu jiao nü qing nian hui yan jiu (1890-1937)

January 2010 (has links)
However, from a political view, the YWCA is underestimated because it failed to lead the Chinese women to the final liberation through a revolutionary wa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represent the YWCA history in Modern Chinese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and emphasize its meaning to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which is beyond the body liberation. In addition, it is hoped to present a case study that reveals the evaluation bias that women movement and women organizations have to face up today. Recognizing the obstruction and the shackles of male hierarchy should benefit the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women's development model. / The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originated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1890. Via its various works, the YWCA took root in Chinese women of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Equipped with the advanced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women's movement, the YWCA also focused on the Chinese women's real needs and interests. Through its professional services, the organization helped Chinese women improve their survival capabilities and life skills, inspire them to shap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lead the public life. It provided Chinese women with the means to work out real conception of womanhood, 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women's emancipation and the raise of social status. / 曲宁宁. / Adviser: Ying Fuk-tsang. / Sou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73-03, Section: A, page: . / Thesis (Ph.D.)--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0.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180-201).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Ann Arbor, MI]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201-]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Qu Ningning.
60

澳門大學生壓力、遵循父母期望與心理適應之關係 : 以澳門大學為例 / Relationship among stress, live-up-to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acau :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of Macau;"以澳門大學為例";"澳門大學生壓力遵循父母期望與心理適應之關係"

朱婉璧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25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