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非營利組織在政府長照政策網絡中角色之研究 / The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government long-term care Policy Network陳予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1993年開始台灣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之老化標準,開始邁入老化國家之林,發展長期照護政策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政府也開始陸續推出相關計畫,但在發展初期,政府的長照政策無法滿足所有民眾的需求,再加上看到非營利組織所做出的成績,漸漸開始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現今多元化的社會中,社會福利的輸送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是由政策網絡中各方的參與者共同合作執行的,其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幾乎展現相當強的影響力。因此,不論是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及功能都產生了變化,使得雙方在政策網絡中的互動及協力合作程度,影響到政策規劃與執行的成敗。
本文以政策網絡之觀點,分析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在長期照護政策網絡中之互動、角色、資源狀況,並得出網絡內參與成員因環境與政策上的限制,參與者是有限的,在資源上互相依賴,目前資源上最缺乏的是人力及經費,人力的解決問題有建教合作、增加訓練場次、強化服務員專業形象、設立完整升遷制度等。互動的產生主要是基於資源的互賴,互動上的困難有本位主義、費用核銷問題、目標認知上的差異、承辦人異動率過高、財務補助與人力比例問題,為解決互動上的困難,通常是由第一線工作人員互相溝通,若溝通無效,再交由更高層來協商,層級會逐漸往上提升,但當問題過大甚至會影響整個長照服務的執行,則非營利組織會先將意見彙集至聯盟性組織,直接向中央主管部會進行政策倡導。
|
22 |
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實務研究-以法鼓山活動為例 / Event Marketing for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on Dharma Drum Mountain藍家正, Lan, chia-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隨著台灣的經濟、政治、社會的激烈變化,非營利組織為因應不同動機與需求,如雨後春筍呈現蓬勃發展。但是在資源極度競爭下,非營利組織要能因應環境的變化,獲取有利資源,發揮有效的服務,建立良性的發展運作,才能使組織永續經營;所以在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知識與技術中,以事件行銷方法,為達成使命與目標或是提昇服務品質的有效工具,最為非營利組織所採用。
本研究以法鼓山舉辦活動中一些較成功的事件行銷個案作為研究對象,選擇這些活動雖然是含有主觀因素,但考慮各種活動的差異及特色,故選出的活動案例也有特定的原因。「2005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大典活動」是在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情況下,運用大量專業執行人力,獲得社會大眾及全球媒體關注,成功地達成廣宣目的;「2004年WYPS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活動」是跳脫兩岸政治籓籬,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權於台北舉辦的國際性論壇活動;「2002年隋代古石雕阿閦佛頭像復歸活動」是聯合國將2002年定為文化遺產年後,法鼓山適時透過具體行動,成功地推動古蹟文物保存工作,也開啟與連結兩岸宗教、學術與歷史文化交流的善門與契機;「2002年暑期心靈環保體驗營活動」是法鼓山知名度高的營隊,每年報名相當踴躍,活動深獲青少年朋友的歡迎,相關軟硬體規劃也獲得政府公部門認證與肯定。
針對法鼓山四個事件行銷個案,本研究依其企業組織構面、目標族群構面、傳遞訊息構面、傳遞媒介構面進行歸納分析探討,研究發現法鼓山這四個事件行銷個案都具有相當成效。這些成效主要是有良好的活動策劃,再加上有效的執行所致,除此之外,整體社會環境亦是很重要因素。而且法鼓山實證個案的行銷活動由於掌握Kotler社會行銷概念中「企業、消費者、媒體」的三構面,並擁有充分的成功要素,而能實際達成甚至超越組織初始設定的活動目標。茲提出以下九點研究發現,(一)顧問群的強力支援(二)彈性的活動專案組織設計.(三)功能完善、專業分工的義工支援系統(四)健全的管理風格與專業幕僚團隊(五)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及企圖心 (六)社會大眾(信眾)需求導向應用(七)淡化宗教色彩是吸引傳播媒體報導、民眾參與的主要因素(八)基本捐贈者維繫(九)專業化媒體策略運用。以作為其他非營利組織日後舉辦活動之參考建議。 /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witnessed drastic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nges, numer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addressing different causes and needs have emerged. But in an extreme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NPOs must seek out beneficial resources, offer efficient services and establish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continuity. In the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of NPO operation, the approach of marketing events and activities have been proven to be effective tools in achieving goals or enhancing service qualities. And this is why it has been used most extensively by NPOs.
This research has chosen specific successful marketing cases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Organization (DDM)as research subjects. Though the selection of these events would imply a certain degree of subjectivity,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cases, the choice for these case studies has been deemed to be justifiable.
Regarding the four case studies of marketing from DDM, this paper has provided conclusive analyses on these cases on the aspects of corporate structure, targeted groups, information relay and its mediums. The research has discovered that all four case studies of marketing efforts by DDM produced desirable results due to well-thought-out activity planning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s. The entir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a critical factor in DDM’s successes. In addition, from these case studies, it is evident that DDM has a good grasp of Kotler’s social marketing concepts and the three sides of the concept: “enterprises, consumers and media”. With adequate elements for success, the DDM not only achieved the goals it had set for these events, but also received results beyond its expectations. The paper offers nine points of research findings as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other NPOs planning to organize events in the future: (1) powerful support and back-up of an advisory group, (2) flexible designs of activity project organization, (3) a full-functional and dedicated volunteer support system, (4) a sound management style and a crew of professional advisors (5) highly motivated leaders with charisma, (6) the orientation application of demands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ollowers), (7) mitigating religious touches to attract media courage 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8) keeping in touch with rudimentary donors and (9) de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media strategies
|
23 |
非營利組織行政團隊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陳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社會的進步,非營利組織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之角色愈顯重要,非營利組織在美國竟是最大的雇主。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引發一場全球結社革命,形成與公部門和私部門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門。我國自1987年解嚴以來,政治力釋放,人民團體法規的訂定加上社會多元的發展,非營利組織的成立可說是方興未艾,其活動包括社會服務、政策倡導、教育文化、工商發展與醫療衛生等多項範疇,對國家社會之影響可謂至鉅。由於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展現了民間豐沛的社會力量,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教育暨社會改革力量就此展開,社區大學就在政治、社會、文化與教育等多種層面之影響下,在全台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地設立。在今日社會中社區大學成為居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及形塑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場所,亦擴大非營利組織影響之層面。
Drucker稱二十一世紀為社會褔利事業的世紀,非營利組織未來十年之三大挑戰:(1)能因應轉變的領導者(2)多樣化地生活與促進多樣化(3)合作、聯盟和夥伴關係。其中第二項挑戰包括通往成長、知識的取得和發展的可能性,並將我們國家各個種族所有領域的經理人、全體教師與學生、管理團隊、工作者和顧客結合在一起。團隊建立之管理方式在今日已成為普遍且廣受矚目的管理策略,因此,非營利組織團隊之研究,將益顯重要,Drucker在《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一書中,亦談到機構愈成功,就愈需要建立起團隊。
綜上述,本研究以社區大學的行政團隊為限縮對象,再進行實務對象的選擇,終於選定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做為個案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究,了解上述行政團隊,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情形、運作績效及其管理;同時瞭解在非營利組織中,偶爾會運用團隊的概念,那麼這個團隊是否是理論上「團隊」,如果不符合理論上團隊的定義,該如何運用團隊建立的步驟來建立真正的團隊,以及適合的種類;其次,如何型塑成高績效團隊,以增進團隊績效。
本研究經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整理出如下的研究結論與發現:
1.文山社大行政團隊從以往的課務組、學務組、資訊組、總務組及社區組,演變到學程經理人制度,主要係考量作業流程的整合與對學程經營的專業性。
2.在團隊的發展過程中,文山社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困境,但以財務問題的解決最能夠引發組織的危機感,促使組織做出制度變革或調整的動力,由此來看,財務問題亦是文山社大的轉機。
3.文山社大在每年的評鑑成績不是優等第一名就是特優,在社區經營方面,催生了一些社區團體,以及在協助與促成社區議題的推動方面也頗有貢獻,至於在社區經營的困境主要是人的問題,反應在因人設事以及成員對社大角色與定位之摸索等,其次才是社區營造、社區本身的衝突所引起的緊張關係以及社大參與公共議題時,與其它團體間所產生的衝突等。雖然有上述困境,但不容置疑,文山社大在弱勢族群之課程規劃及關懷服務方面,是值得鼓勵與讚賞;另外,社區議題的參與以及對社區領導人及幹部的培訓,乃至於人文風貌的尋找、自然生態的關心以及對政策的監督等,透過社會參與的方式將理念落實在生活中,也是社區經營中一項很重要的特色。整體而言,文山社大辦學績效在課程學術性、師資優良、社區經營及弱勢關懷方面是頗具聲望。學校經營理念確實落實在辦學績效上,可謂是一所理念型的社大之最佳典範。
4.文山社大對於行政團隊的管理是傾向一種自我管理的尊重心態,領導者的領導風格比較不是權威式領導。另外,績效管理這部分在文山社大是比較鬆散的,可能與非營利組織對於「績效」這兩個字比較敏感有關。在激勵管理這部分,未來社大領導者應該深思如何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激發性。在衝突管理這部分,過去文山社大是傾向採取一種避免衝突的方式;而目前文山社大對於衝突管理已能採取較積極方式來處理。另外,發現個別之間的衝突也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發現衝突與溝通有著密切的關係,彼此互為因果。
5.從文山社大領導權、決策、目標、互賴程度、合作情形、意見表達、責任歸屬、權限、整體氣氛、績效衡量等面向來看是否符合團隊之定義,其中文山社大有些是不太符合,如同Montebello與Buzzotta兩人所言,團隊概念在今日常被普遍地誤解,許多自稱為團隊的組織充其量只是同一組織、工作下的人群組合而已。
6.過去社大成員普遍比較有意願支持團隊建立的管理方式,認為這會使團隊有凝聚力,也是未來大家追求的目標。反觀現在文山社大成員支持團隊建立是比較以一種附有條件的接受方式。可見文山社大未來若要建立團隊不但要成員支持還要能獲得領導者支持,另外,如何灌輸及教育大家對於團隊的認識,也是未來實施前的先決條件。至於團隊建立的步驟可從清晰的目標與使命、團隊文化的型塑、領導者與成員的支持、因素考量、選擇適當的成員、相關的訓練與活動、團隊會議等方面著手進行。
7.過去文山社大成員年輕、充滿熱情、自主性較高,比較不喜歡被約束以及制式的東西,然而在彼此合作、情緒處理、成熟度等可能比較欠缺,未來文山社大行政團隊若能在這些方面加以改善,其實是蠻適合朝向自我管理團隊的類型發展。另外,在團隊人數方面也可在理想團隊人數中,視團隊狀況彈性調整。
8.本研究運用學者Blanchard等人的意見,認為建立一個高績效團隊必須具備「PERFORM」等七項特質,包括對組織目標與價值具有共識、授能、良好的工作關係及溝通、彈性、追求最適的生產力、肯定與獎賞以及士氣等,內容可參閱本研究第四、五章的部分。
9.未來文山社大可朝向社區大學經營專業化之路前進,包含對老師、學員及課程經營等方面,有條理、系統地整理與分析出一套成熟的做法,亦即經營的專業化,然後每年都可以按照這個方式去做、逐步改善,才會有累積性。另外,在人的經營這部分,唯有使學員成為社大的志工,以及增加老師與學員在社大中角色的扮演,才能減少目前行政人員在庶務工作的量,以落實黃武雄教授當初倡議「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的理念。
10.另外,在過去文山社大行政團隊發展情形中的三個時期,可看出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團隊型態,分別為草創期、發展期及轉型期,至於目前文山社大行政團隊是希望在穩定中求成長。此外,為使學校能永續經營、均衡發展、回應學生需求及社會發展,例如美育、才藝等其它課程亦當兼顧,因此增設花木學院學程及肢體動能學程等,以開發新課程及開源節流方式,讓上述課程收入之盈餘能供應學術課程之支出,穩定財務基礎,有助於理想的實現、學校經營的永續發展。
11.最後,在訪談過程中發現現任主任對於文山社大的誕生頗有貢獻,亦即將黃武雄教授提出社區大學的概念,從一個理念化為真正的行動,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區大學、團隊、團隊建立
|
24 |
體育類非營利組織運動行銷之研究-以UBA大專籃球聯賽與HBL高中籃球聯賽為例陳尚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籃球運動,在1994年成立中華職業籃球聯盟,在歷經6年的經營,於1999年正式宣布解散,使我國籃球運動自此回歸業餘。在中華職業籃球聯盟之後,由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主辦之「HBL高中籃球聯賽」再次地在國內引起一陣風潮,籃球賽事又再度吸引球迷目光。而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所主辦之UBA大專籃球聯賽無論是電視轉播、媒體報導甚至現場觀眾人數,皆無法與人氣鼎沸的高中籃球聯賽相提並論。為何兩者雖皆屬於體育類非營利組織,主管機關同樣為內政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亦同樣為教育部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亦分別有大型企業之贊助,所經營之籃球聯賽卻有如此之差異?本研究發現,高中體總對籃球聯賽之行銷,設有臨時任務編組,並累積多年行銷運作過程之經驗,轉化為智慧資本,並與行銷公司及贊助廠商定期召開會議,不致在行銷過程中產生問題。而大專體總與行銷公司及贊助廠商之合作過程,則缺乏充分溝通協調,導致行銷效果不彰。大專體總與高中體總在其行銷運作時同樣面臨困難,包括球員配合行銷活動問題、運動組織與行銷公司配合問題等問題。另外,主動積極檢視行銷公司執行行銷之成效。除行銷本身運作之困難,尚有其他外在因素會阻礙行銷計畫之進行。包括學生球員與社會球隊球員重疊之問題、少子化趨勢等,皆增加了行銷之困難度。
|
25 |
非營利組織捐款人行為之研究--以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為例花玉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營利組織具有特定的成立宗旨與服務目標,吸引「認同者」及「贊助者」;但發展過程中也可能面臨資源短缺及捐款人流失等問題,如何以有效方式與既有捐款人保持長期的互動關係及溝通方式以強化與既有捐款人的關係,是非營利組織需要探討的課題。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成立於民國60年,為國內第一個醫療慈善基金會,社會大眾的熱心捐贈得以幫助四千兩百多個心臟病兒童獲得醫療補助,累計醫療補助金額達新臺幣壹億捌仟多萬元;從事小兒心臟學醫療的相關研究,治療成績不亞於其它歐美先進國家。
本研究擬以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捐款人資料庫中民國92年3月1日至民國95年2月28日止捐款人資料庫以隨機抽樣方式,透過問卷探討捐款人的基本人口特徵、捐款動機、捐款行為及影響繼續捐款的因素。
研究發現地理及人口統計變數明顯的區隔出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的捐助人市場,其中更以年齡及教育程度等變數的區隔效益最大;而此結果與國內其它研究的結論大致相符,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國內其它從事兒童福利工作團體設計行銷活動時的參考。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ve specific established objectives and service destinations which attract both “identifiers” and “sponsors”. However, it is a subject of importance for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o probe into the issues of resource shortage and sponsor los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of how to retain long-term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donors by effective means and enhance it through communication.
Founded in 1971, the Taiwan Cardiac Children’s Foundation Consortium was the first medical charity foundation in Taiwan ever. With warm-hearted donation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its medical fund has accumulated over NT$180,000,000, and more than 4,200 children with cardiac problems have received its medical assistance. Keeping abreast of Western countries’ advances in treatment results, the Taiwan Cardiac Children’s Foundation Consortium has dedicated itself greatly to related research in pediatric cardiology.
This study aimed to survey donors’ basic characteristics, donation motives and behavior, 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ir continuous donation by random specimen method from the donor database of the Taiwan Cardiac Children’s Foundation Consortium dated March 1, 2003 through February 28, 2006.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geographical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al variables distinguishingly discriminated the donor market of the Taiwan Cardiac Children’s Foundation Consortium, in particular with respect to the age and education variables. This result similarly corresponds to those of other research in Taiwan, and it provides a magnificent reference for the marketing activity preparation of other child welfare groups active in Taiwan.
|
26 |
非營利組織政府補助收入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 Determinant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Study黃存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以「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40家會員為研究對象,2007年與2008年為研究期間,採用落後一期的解釋變數,並利用Tobit模型來探討哪些非營利組織的特性變數會影響其政府補助收入的多寡。本文分組織財務特性與組織自身特性二個構面來分析。組織財務特性的實證結果為:捐款收入與資本適足性對於政府資金挹注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果;組織服務效率對於政府資金挹注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而商業收入與政府補助收入之間呈現不顯著的反向關聯性;行政管理成本與政府補助收入呈不顯著的正向關聯性。由組織自身特性實證結果發現:組織宗旨及組織規模對於政府經費補助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效果;組織年齡對於政府經費補助有顯著的負面影響效果;而組織區位、企業資助成立者則與政府經費補助之間呈現無顯著的正向關聯性;組織服務範圍與政府經費補助之間呈現無顯著的反向關聯性。
|
27 |
非營利組織財務評量指標合適性與組織運作差異效應之研究 / Research of NPO financial index suitabil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effects.吳龍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營利組織在運作形式上可分為贊助型與運作型兩種。本研究以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探討贊助型基金會評鑑運作型機構時所採用的財務管理指標合適性;並以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所贊助的兩個單位:社團法人觀世音慈心會、社團法人嘉義縣仁愛慈善會,在初期規模相同的情況下,進行現今發展產生差異的探討。
本研究將以非營利組織之財務管理運作相關文獻作為基礎,配合非營利組織之財務管理績效指標與主管機關評鑑指標,整理出訪談紀錄調查表。以該調查表來對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贊助以及未贊助單位進行深度訪談,從訪談的記錄中進行歸納分析。研究者也將以訪談過程記錄配合參與公益的經驗來分析社團法人觀世音慈心會與社團法人嘉義縣仁愛慈善會的績效差異原因。
分析結果顯示,贊助單位對大部分的評鑑指標皆表認同,但在餘絀管理上各單位看法不一。社團法人觀世音慈心會與社團法人嘉義縣仁愛慈善會的績效差異原因則可歸納為:選擇活動成員、選擇活動時間以及財務運作理念的差異。研究者針對分析結果,針對主管機關提出了電子化以及明定指標的建議;針對非營利組織則提出了有關餘絀保留、運作型基金會交流平台以及贊助型基金會知識累積的建議。
|
28 |
政府補助藝文型非營利組織之決定因素-以臺北市文化局補助為例 / The determinations of government subsidy t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黃怡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探討政府補助非營利組織之影響因素。政府補助對非營利組織而言是重要且穩定的財源,而那些組織特性會獲得較多的政府補助。本研究將政府補助限於台北市文化局之文藝類補助。運用民國91年到98 年的補助資料,並透過文獻設立可能影響政府補助之變數,以普通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估計各變數對政府補助的影響。本研究將政府補助分成政府補助金額、政府補助比例和政府補助金額變動百分比三種類別。最後本研究實證發現非營利組織成立年數越久、計畫金額越高、申請比例越高、受補助次數、新聞能見度越高、組織透明度越高、從事國際活動越多之非營利組織,獲得較多的政府補助金額。而具備能提出高額計畫金額,擁有多次受補助與辦理國際活動的專業能力,以及高新聞能見度和組織透明度者,屬大型組織的可能性較高。此外計畫總金額越高,政府補助金額顯著越高,政府補助比例越低,而計畫總金額百分比變動時,政府補助百分比變動呈顯著正向變動,表示政府補助的幅度低於計畫總金額的增加幅度,使計畫總金額越高,政府補助比例反而降低。
|
29 |
拔擢或打壓陳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非營利組織中,由於組織盈虧不是經理人最關係的問題,因而當甄選新人時,要求的條件不同於一般的營利組織,此時,甄選負責人任用的標準,和心目中的動機,將是我們關心的重點。本文探討當非營利組織的聘審主席考量聘用新人時,若心目中對新人存有偏見,或考慮自己在組織中的晉升機會時,前者易造成打壓對組織有利的新人,後者則易造成拔擢實力平凡的新人的現象,本文除將刻畫出聘審主席各種拔擢或打壓的情況,並提出對非營利組織聘任制度的建議,以降低聘審主席主觀決定聘審作業的情況。
|
30 |
台灣宗教團體所得稅課稅問題之研究謝淑雲, Shieh, Sh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宗教團體」(Religious organization)例如寺廟教堂……等,在我國教育、經濟、文化、社會等活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就性質而言,宗教團體之財源主要來自私人的自願性捐贈,與政府之賦稅收入具有強制性,在本質上不同。同時,宗教團體營運基本上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與政府部門以謀求社會(或團體)福利相同,但與私人部門以營利為目的之情形不同,因此其性質介於二者之間。
宗教團體所得課稅的問題,近年來引起財政學者熱烈討論。主要是因為租稅不公平等問題,對於課稅之公平面產生不利的影響。討論宗教團體適用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衍生之問題,故以「台灣宗教團體所得課稅問題之研究」,作為本研究計劃之研究主題。
隨著台灣政經的蓬勃發展,宗教團體在台灣經濟發展的現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宗教團體的財源面結構,因為整體環境的不健全,使得宗教團體成為企業避稅的工具,或真正成為營利組織,並OLS模型估計之實證模型研究方法,加以探討宗教團體所得課稅之補納稅額問題,從而提出改進建議。 /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such as a temple or a chur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our country. Contrary to the government, whose main source of revenue was derived from collection of taxes,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main income is produced by receipt of personal donations, while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r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s in fact unique in nature.
The issue: should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be taxed, is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by financial scholars. Because taxing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could possibly results deleterious effects to tax fairness. To be specific, the problems evolved by “Exemption of taxes to Educational, Cultural groups, and Charities,” are requir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As the proliferation of Taiwan’s finance and politics,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furt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s. Especially, when the environment is not so well developed,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s usually been conducted by enterprises as an affiliation of evading taxes, or even a profit organization. Also in this study “A study on the Income tax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the OLS(ordinary least square) model is provided as a probing method.
|
Page generated in 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