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實踐公民教育經驗之研究徐一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瞭解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以往的經驗,梳理出辦學人員本身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作為理解永和社區大學公民教育策略的作法與意義。研究目的有三:1.探討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公民意識轉化歷程及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2.瞭解永和社區大學在公民教育上的作法。3.探討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策略的意義。本文以永和社區大學為研究場域,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主要資料來源是半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出版品或文件分析佐證。
研究發現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必須具有批判意識,對於理念及實踐的過程隨時保持反省與接納意見的態度,在行政的歷程上則以集體決策與理性溝通、協調為原則。
2.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理想公民圖像是能體察自身與社會相關聯,具有公民意識;可以與人討論公共議題,具有批判能力;植基於公平、正義、開放及多元的價值觀上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的積極公民。
3. 永和社區大學公民養成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充滿機會的環境、安全信任的空間、結合真實生活與行動;學校行政人員經由直接接觸學員,將社區大學作為一個民脈網絡,讓學員在其中開展各自的潛能。
4. 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尊重多元、重視弱勢、反省主流。
5. 永和社大的正式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是以學術課程引領批判思考、以社團促發學員的改變。社團顧問與課程講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將成員的能力帶出來。
6. 永和社大的潛在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亦為運用各種機會培養組織者,將公民教育的層次從個人延伸到組織。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永和社區大學、對其他推動公民教育的單位及後續研究者的若干建議。
|
2 |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公民社會之研究(1987-2006)林宜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過往經驗 ,公民社會力量與經濟發展是在民主政治發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依杭廷頓對民主鞏固定義的雙翻轉理論(two-turn over test),台灣邁向民主鞏固之路仍尚待考驗;檢視過去,展望未來,在過去民主轉型扮演要角的經濟發展與公民社會,未來是否仍可期待持續為民主鞏固之路注入動能?從政治自由化、民主轉型,到現今歷經民主鞏固之際,面臨經濟衰退的現實面,公民社會的發展是否也受到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否增添變數等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筆者主要的研究動機。本論文目的一方面嘗試將公民社會鑲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檢視其發展與民主化之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資本主義深化的台灣現今經濟發展是否與公民社會發展存在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最後嘗試替目前台灣公民社會所面臨情勢與困境,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
3 |
非營利組織行政團隊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陳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社會的進步,非營利組織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之角色愈顯重要,非營利組織在美國竟是最大的雇主。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引發一場全球結社革命,形成與公部門和私部門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門。我國自1987年解嚴以來,政治力釋放,人民團體法規的訂定加上社會多元的發展,非營利組織的成立可說是方興未艾,其活動包括社會服務、政策倡導、教育文化、工商發展與醫療衛生等多項範疇,對國家社會之影響可謂至鉅。由於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展現了民間豐沛的社會力量,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教育暨社會改革力量就此展開,社區大學就在政治、社會、文化與教育等多種層面之影響下,在全台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地設立。在今日社會中社區大學成為居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及形塑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場所,亦擴大非營利組織影響之層面。
Drucker稱二十一世紀為社會褔利事業的世紀,非營利組織未來十年之三大挑戰:(1)能因應轉變的領導者(2)多樣化地生活與促進多樣化(3)合作、聯盟和夥伴關係。其中第二項挑戰包括通往成長、知識的取得和發展的可能性,並將我們國家各個種族所有領域的經理人、全體教師與學生、管理團隊、工作者和顧客結合在一起。團隊建立之管理方式在今日已成為普遍且廣受矚目的管理策略,因此,非營利組織團隊之研究,將益顯重要,Drucker在《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一書中,亦談到機構愈成功,就愈需要建立起團隊。
綜上述,本研究以社區大學的行政團隊為限縮對象,再進行實務對象的選擇,終於選定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做為個案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究,了解上述行政團隊,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情形、運作績效及其管理;同時瞭解在非營利組織中,偶爾會運用團隊的概念,那麼這個團隊是否是理論上「團隊」,如果不符合理論上團隊的定義,該如何運用團隊建立的步驟來建立真正的團隊,以及適合的種類;其次,如何型塑成高績效團隊,以增進團隊績效。
本研究經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整理出如下的研究結論與發現:
1.文山社大行政團隊從以往的課務組、學務組、資訊組、總務組及社區組,演變到學程經理人制度,主要係考量作業流程的整合與對學程經營的專業性。
2.在團隊的發展過程中,文山社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困境,但以財務問題的解決最能夠引發組織的危機感,促使組織做出制度變革或調整的動力,由此來看,財務問題亦是文山社大的轉機。
3.文山社大在每年的評鑑成績不是優等第一名就是特優,在社區經營方面,催生了一些社區團體,以及在協助與促成社區議題的推動方面也頗有貢獻,至於在社區經營的困境主要是人的問題,反應在因人設事以及成員對社大角色與定位之摸索等,其次才是社區營造、社區本身的衝突所引起的緊張關係以及社大參與公共議題時,與其它團體間所產生的衝突等。雖然有上述困境,但不容置疑,文山社大在弱勢族群之課程規劃及關懷服務方面,是值得鼓勵與讚賞;另外,社區議題的參與以及對社區領導人及幹部的培訓,乃至於人文風貌的尋找、自然生態的關心以及對政策的監督等,透過社會參與的方式將理念落實在生活中,也是社區經營中一項很重要的特色。整體而言,文山社大辦學績效在課程學術性、師資優良、社區經營及弱勢關懷方面是頗具聲望。學校經營理念確實落實在辦學績效上,可謂是一所理念型的社大之最佳典範。
4.文山社大對於行政團隊的管理是傾向一種自我管理的尊重心態,領導者的領導風格比較不是權威式領導。另外,績效管理這部分在文山社大是比較鬆散的,可能與非營利組織對於「績效」這兩個字比較敏感有關。在激勵管理這部分,未來社大領導者應該深思如何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激發性。在衝突管理這部分,過去文山社大是傾向採取一種避免衝突的方式;而目前文山社大對於衝突管理已能採取較積極方式來處理。另外,發現個別之間的衝突也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發現衝突與溝通有著密切的關係,彼此互為因果。
5.從文山社大領導權、決策、目標、互賴程度、合作情形、意見表達、責任歸屬、權限、整體氣氛、績效衡量等面向來看是否符合團隊之定義,其中文山社大有些是不太符合,如同Montebello與Buzzotta兩人所言,團隊概念在今日常被普遍地誤解,許多自稱為團隊的組織充其量只是同一組織、工作下的人群組合而已。
6.過去社大成員普遍比較有意願支持團隊建立的管理方式,認為這會使團隊有凝聚力,也是未來大家追求的目標。反觀現在文山社大成員支持團隊建立是比較以一種附有條件的接受方式。可見文山社大未來若要建立團隊不但要成員支持還要能獲得領導者支持,另外,如何灌輸及教育大家對於團隊的認識,也是未來實施前的先決條件。至於團隊建立的步驟可從清晰的目標與使命、團隊文化的型塑、領導者與成員的支持、因素考量、選擇適當的成員、相關的訓練與活動、團隊會議等方面著手進行。
7.過去文山社大成員年輕、充滿熱情、自主性較高,比較不喜歡被約束以及制式的東西,然而在彼此合作、情緒處理、成熟度等可能比較欠缺,未來文山社大行政團隊若能在這些方面加以改善,其實是蠻適合朝向自我管理團隊的類型發展。另外,在團隊人數方面也可在理想團隊人數中,視團隊狀況彈性調整。
8.本研究運用學者Blanchard等人的意見,認為建立一個高績效團隊必須具備「PERFORM」等七項特質,包括對組織目標與價值具有共識、授能、良好的工作關係及溝通、彈性、追求最適的生產力、肯定與獎賞以及士氣等,內容可參閱本研究第四、五章的部分。
9.未來文山社大可朝向社區大學經營專業化之路前進,包含對老師、學員及課程經營等方面,有條理、系統地整理與分析出一套成熟的做法,亦即經營的專業化,然後每年都可以按照這個方式去做、逐步改善,才會有累積性。另外,在人的經營這部分,唯有使學員成為社大的志工,以及增加老師與學員在社大中角色的扮演,才能減少目前行政人員在庶務工作的量,以落實黃武雄教授當初倡議「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的理念。
10.另外,在過去文山社大行政團隊發展情形中的三個時期,可看出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團隊型態,分別為草創期、發展期及轉型期,至於目前文山社大行政團隊是希望在穩定中求成長。此外,為使學校能永續經營、均衡發展、回應學生需求及社會發展,例如美育、才藝等其它課程亦當兼顧,因此增設花木學院學程及肢體動能學程等,以開發新課程及開源節流方式,讓上述課程收入之盈餘能供應學術課程之支出,穩定財務基礎,有助於理想的實現、學校經營的永續發展。
11.最後,在訪談過程中發現現任主任對於文山社大的誕生頗有貢獻,亦即將黃武雄教授提出社區大學的概念,從一個理念化為真正的行動,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區大學、團隊、團隊建立
|
4 |
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陳怡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作為轉化性知識份子的社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真實歷程。研究的對象經立意挑選,皆為在社區大學授課五年以上且深具批判性之講師。而所探討的主題,著重在其如何進行批判性教學,以及在此歷程中,自身的反思、批判與展望。
其研究結果分析,三位老師的實踐歷程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相異之處。其共同特質在於三者的個人學習歷程,皆有相當的自主性,其所教授內容皆為教師本身真正所熱愛,故自然能散發出生命力影響同學;另外,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因素,這三位老師都願意相信學生,也願意自我調整,教學其實是個師生互信與改變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每個老師都有他清楚的意識型態,而在這清楚的選擇下,以新經驗的提供來解放記憶、對抗文本,期待透過這些衝擊與反省讓學生重新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主體性的建立除了反思也需要有行動,兩者合而為一的實踐,不分有形無形,都應該被肯定。
而在困難與挑戰部分,三位老師處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則有所不同。一開始的困難,來自彼此生命世界既有的落差,如何讓知識與學生的生命產生有意義連結,是必須面對的挑戰,而當知識與生命產生連結之後,如何破除學生長久以來的自卑感、恢復自信,以對生活產生正向的影響,進而讓重新建立的價值觀溶入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知行合一的實踐,則是最終的考驗。
最後,研究者於反思與建議中提出,批判教育學的實踐必須建立在希望的美學之上,唯有在「邂逅」、「投契」與「參化」的過程中,建立起充滿希望與信任的師生關係,才有可能打破這個社會壓迫與被壓迫的二元對立關係,而要促成這樣的關係,不只是社區大學的教師,包括社大所有的工作者都應該是轉化型的知識份子,在自由的保障下,共同重建立以「合作」取代「孤立/競爭」的學校文化,讓社區大學的發展,真正為台灣帶來進步的力量。
|
5 |
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陳翠娥, Chen, Tui-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社區大學從民國八十七年九月文山社區大學開辦至今,各縣市陸續開辦或積極籌備,短短二年多的時間,目前(民國九十年六月)全國已有三十所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的設立,意味著台灣社會歷經近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匯聚了對教育改革的深切期盼,以及對深化民主,重建社會的理性認知,以逐漸成型豐沛的民間活力為支撐,並結合地方自治、社區發展的潮流。社區大學的創建,旨在深化民主,重建社會,引導社區人民積極公民權(active citizen)的行使,鼓勵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落實教育與社區的結合,指供終身學習的場域,進而促成公民社會的實踐。
透過教育途徑喚起公民意識及培養公民能力,在社區大學中學習民主社會中公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技巧,唯有建立公民的社區意識、公民意識,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才不會淪為空談。社區大學提供公民公共參與的機會,朝向自我管理;同時,激勵公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認知。社區大學這個另類大學,不僅本身即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同時其亦結集了不同的社區團體來共同落實教育與社區的結合,故本研究以目前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並以「公民資格」、「公民參與」、「社區教育理論」為社區大學的基礎理論,來探討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的策略與實踐。
社區大學設立的終極目標乃是希望建構一個公民社會,其所使用的策略主要可分析為「課程型塑」、「公共論壇」、「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社團觸發」、「社區參與」五個面向,經由個案分析歸納出下列研究發現:
1.社區大學的推動理念,主要乃希望藉由相關課程來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培養人民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及引導新的社會價值重塑生活形態。然普遍發現各社區大學的學術性課程及公共性課程不好經營,而影響社區大學課程規劃方向最大的主力,實乃取決於各社區大學負責人(主任)的治學理念。
2.「公共論壇」對大部份的社區大學而言,有其正面的功能,其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民眾多瞭解公共政策的場域。
3.對非營利組織而言,社區大學提供一個交流的場域,讓非營利組織至社區大學授課以傳達組織理念,社區大學亦提供了非營利組織成員再成長的機會;對社區大學而言,非營利組織可提供其豐富的師資來源。
4.最具活動力和自主性學習的社團活動課程,對各社區大學參與文化的型塑有其正面的意義。
5.對社區大學而言,在地的社區是它要開拓、耕耘的場域;對在地社區而言,社區大學引進了社區營造的資源及支援,有助於社區工作的開展。
|
6 |
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郭殊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五所社區大學的成立經過的情形為何?藉由台北縣社區大學一開始的成立過程,探討民間、地方、中央三方的互動過程;台北縣五所社區大學的發展做為一種社會運動,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而在這樣的成立過程中,國家(包括地方:如台北縣政府、縣議會,和中央:如教育部、立法院)與民間社會的互動如何?意義又是什麼?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文件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的範圍限定於由黃武雄教授策畫的五所社大:永和、板橋、新莊、蘆洲、汐止,而起迄約從黃武雄教授一開始提出構想,到五所社大開學為止。根據這些研究方法所獲得的資料,研究者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台北縣社區大學之發展經過可分為四期:萌芽期、籌備期、關鍵期與搶救期;對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做分析發現,社大做為一種社會運動,屬於台灣新興的社會運動後起的一支,其蓬勃發展有其社會背景和情勢,因素包括:台灣知識份子的反省、終身學習風潮促使國家釋放資源、社區大學延續四一0的訴求、提供各社運一個發展的施力點;而它的社運特色從社區大學的實際籌備和理念號召中都可以看出,但這也預示了社區大學將面臨的問題,例如與國家的關係複雜矛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難拉近,社大如何走的更穩健等等;在北縣社大與國家的互動分析方面,首先分析社會運動者眼中的『國家』面貌,包括地方首長、地方政府、地方議會、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部和立法委員)等幾個面向,而對推動社大的民間改革者而言,希望國家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下放國家教育權,轉化為國民教育權的方向:排除國家對於教育內部事項的介入,讓教育的內容決定權還給人民,負起教育『外部事項』整備的義務,做資源上的合理分配,以保障人民的權利。
研究者建議:社大的在發展過程上要注意到的是民眾學習文化的改變與成長,和對於弱勢團體的重視和在地社區的經營,在不犧牲理想性和前瞻性的前提下求取民眾的支持,以及與各級政府間的關係該如何運作以維持一個適當的空間;以民間社會的力量要求國家的配合,但是也能以體制的保障換取發展的前景;研究者最後對本研究限制進行討論並對未來後續的研究提供些許建議。
|
7 |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朱森村, Chu Sen-Ts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要做的事無限,但能力有限之困境,政府部門的發展之道大致可歸納為二:(一)建立與提昇政府的能力—此涵蓋採行廣泛措施、活動的概念,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提昇公民和政府的能力,冀望產生更有效及更有回應力的公共服務與財貨。(二)市政業務民營化或協力化—透過民營化或協力化機制(規劃者、協調者、整合者及推動者)統合、激發運用民間資源。
在面對資源稀少性下,可運用幾項策略:(1)推動民營化;(2)形塑公民意識;(3)採行減肥措施;(4)採行合夥措施;(5)採用第三部門等五種策略。其中採行合夥措施接近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基本上,推動公私部門協力關係需奠立於公民意識和參與基礎之上。因為若有堅固的公民意識和參與基礎,將能導引公共政策的走向,同時減輕政府沉重的負擔。
在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與政策需求下,政府已開始改變做事方式,大力倡導公私部門協力,並允許公私部門間的競爭(劉毓玲,民82)。整個公私部門關係的轉變,由陌生到競爭合作,這些作法乃至於政府主動尋求私部門的協力參與;其主要核心觀念是改造政府具有效率和品質的政府,公部門不再只強調公平性的原則,同時要提高公共服務的水準,以因應民眾需求。「公私部門的協力關係(或稱合夥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已成為目前國家建設公共政策上非常重要的一種理念。
筆者認為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是:公私部門以平等互惠、共同參與、責任分擔的原則,建立一個以公民參與為基礎,以公共責任為核心,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結合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及公民,並以建立公私協力機制為連結的公共服務責任網(network of responsibility),它具有下列內涵:(1)公私部門協力是公私部門組織文化性和結構性的改變;(2)公私部門協力兼顧效率與公共性;(3)公私部門協力是一種組織的關係或網絡。
因此,在本文中,首先探討公私部門關係,包括民營化方向及第三部門的參與,進而探討公私部門合作的新方向—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繼而論及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探討理論基礎—公民參與理論及新政府運動,再者論及公私部門協力運用策略、限制與解決之道。並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的個案研究,探討公私部門在此一公共政策的合作關係。最後,希望作一理論與個案之整合,由公共利益與公共性的維護、公共責任的落實、公私協力機制的法制化探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必要發展--公私協力機制的發展。此些觀念之內涵如下:
一、公共利益與公共性的維護
學者C.Ventriss(1991:12)曾言:「行政是政府的重心,而公共才是國家的核心」,一語點出「公共性」對於一個國家或政府的重要性,以及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所在。「公共性」積極意義的彰顯,也就是指人類共同事務必須經由社群成員的主動參與,以及成員間的相互溝通、意見表達,以形成共識,而這樣的共識及其付諸實踐的一切行動將有助於群體公益以及共同美善(common good)。
社區大學的成立,結合了政府部門、民間部門及社區團體及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而成立,其上課方式亦採取讓公民參與、公民自主的方式,充分展現了公共性的價值。
二、公共責任的落實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責任的承擔是由協力雙方共同承擔,這可由兩個面向探討之,一為政策議程設定,一為行政官僚組織人員。在議程的設定方面,有那些議題能被列入議程中討論,乃至於形成政策?以「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觀點而言,參與式民主意指(1)使政府行政人員的選拔過程更受一般平民的影響,此涉及政黨的民主化;(2)把許多與國家大致上無關的決策由地方政府或社會人民集會成立,以制衡中央過分集中的權力及行政官僚的勢力;(3)私人性組織的「民主化」等政策。參與式民主的觀點啟發了日後公共事務管理的新思維,如社區自覺與自治、公眾參與,以至於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因此,依據民主的意涵,議程設定的應然決策者應為人民,實現主權在民的理念。而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亦可視為一種人民的參與和監督方式,藉由此種機制彌補議程設定的障礙,讓有些具有重要性、迫切性的議題或弱勢團體的需求,可以透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而予以處理。
在行政官僚組織探討上,一個健全的民主行政發展應考量以下幾個原則:(1)公共取向;(2)深思熟慮的抉擇;(3)公正正直的行為;(4)程序的尊重;(5)程序的尊重。
三、公私協力機制的法制化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並不意味協力雙方可以恣意作為而不受約束。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不限於傳統的政治監督方式,可由具公信力的團體組織負責監督或用「誘因監督」方式由協力雙方根據預算和利益分配進行良性互動監督,即創造出一「公私協力機制」,以利永續經營發展。
就社區大學的未來發展而言,除須克服法令的限制外,另外尚須配合下列措施,以兼顧公平、正義與效率:
一、訂定類似委託民間辦理實施要點,逐步引進營利部門共同推動公共政策,以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使其不致成為民營化的犧牲者。
二、積極輔導民間非營利部門健全發展,使服務供給市場能充分發展,增加民眾的選擇性,真正達到競爭、效率、高品質的目標,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公私協力多元的供給體系目標。
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的成立代表了兩層意義:一是它代表著將知識的喜悅帶出學術殿堂,培養公民大眾的批判理性,健全公共理性的論述機制,提昇競爭力及生活素質,並期許為社會重建的起點,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使命。二是文山區社區大學的設置係由民間社團、社區組織、台北市政府共同協力達成的,這不但突破現今教育部設置「大學」的法令限制,更是公部門與私部門協力完成的一個範例,它的成功與否將成為公私部門協力的研究一項重要指標。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限制…………………………………..5
第三節 文獻檢視……………………………………………..……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20
第二章 公私部門關係之分析……..………………………….……27
第一節 公私部門關係探討….……………………………………27
第二節 公共事務民營化探討……………………………….……34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37
第四節 公私部門合作的新方向………………………………….39
第三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策略分析..……………………….…45
第一節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45
第二節 公私部門協力策略……………………………………….51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限制與解決之道…………………….58
第四章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應用於台北社區大學之分析..……….70
第一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規劃過程………………………….70
第二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法制化問題……………………….76
第三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執行………………………..…...80
第四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評估…………..……………..….86
第五章 公私協力機制的建立…………………………………….…92
第一節 公共利益與公共性的維護……………………………...92
第二節 公共責任的落實………………………………………...97
第三節 公私協力機制的法制化……………………………....102
第六章 結論…………………………………………………………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0
參考書目………………..….………………………………………117
附錄一 訪談紀錄
附錄二 台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實施要點
附錄三 台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委託大專院校或民間團體經營契約範本
|
8 |
北區三類成人教育機構學習者之主動學習與心流經驗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ctive learning and flow experience among three types of adul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learners in northern Taiwan林怡珊, Lin, Y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北區的社區大學、國立空中大學、大學推廣教育三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三者於學術性課程上的「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是否有所差異,若有差異則可能的影響因素又為何?並分析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兩變項間的關係。
本研究的樣本總數為729人,採用立意取樣,研究工具係參考前人改編之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問卷一份,問卷中一併蒐集了關於三類學習者在機構中的學習經驗(包含:學習歷程的頻率、學習歷程的品質等),以期能夠在探討差異的同時,找出影響的可能原因。
資料分析方法採用了結構方程模型(SEM)以作為問卷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在確認了信效度後,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共變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輔助,以回答上述問題。主要結果發現:
一、「師生討論」、「同儕討論」、「做中學」、「田野調查」與「指導同儕」等學習歷程的頻率與心流經驗、主動學習皆有顯著正相關。
二、「互動品質」、「課程公共化」、「經驗學習」等學習歷程品質與心流和主動學習有顯著相關。
三、不同的「學習動機」會造成心流與主動學習的差異,當中以「取得學位」為動機的學習者之心流與主動學習較其他就讀動機者為弱。
四、三類機構在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的差異依序是:社區大學 > 空中大學 >推廣教育。
五、主動學習中的「內在動機與熱情」是目前研究者發現三機構在心流經驗中差異的因素之一。
六、心流經驗中的「自發自足經驗」是目前研究者發現三機構在主動學習上有差異的因素之一。
七、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兩者具有高度正相關。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community university,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which each refers to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is also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factors among these organizations which may cause the differences. Another issue in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729 adult learners by judgmental sampling, and the questionnaire was based upon a revised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their flow experience, active learn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frequency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quality of learning process) in academic cour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1.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frequency of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nclu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cussion ”, “peer-discussion”, “learning by doing”, “field work” and “peer-tutoring”.
2.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ncluds “quality of interaction”, “curriculum publication”,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3. The 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 affect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among learners in these three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the learners who chose “learning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were averaged lower than others.
4. Comparing with three organizations about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performanc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better than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Moreover,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is better than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5. The“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ass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flow experience.
6. The “autotelic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active learning.
7. The flow experienc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tive learning.
|
9 |
Paulo Freire批判意識概念重建及其在社區大學實踐經驗之研究李天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重建弗雷勒的批判意識概念,重建工作計有四個部份,六項步驟。首先是問題意識之釐析,藉由整理國內外學界關於弗雷勒思想的反省與爭議,指出弗雷勒思想的既有侷限與問題,以說明重建之必要與方向。第二部份則依據「人—世界」關係取向之詮釋框架,將弗雷勒批判意識概念,重建為三個基本向度:1.以批判性的自我覺察為前提,2.對於存在處境的整體性反思,3.超越界限處境以朝向人性化的越界行動。第三部份的兩項步驟,則分別藉助世界現象學、哲學詮釋學和批判理論、女性主義等當代主要哲學、社會、政治思想,來釐清並豐富這個概念架構所涉及的思想內涵,建立起一個更能處理當代核心問題的概念架構。第四部份亦分為兩項步驟,首先以此重建後的概念架構,反思台灣社區大學運動之知識解放理念,並透過一門課程的實踐經驗,詳細解析有助於學習者發展批判意識之課程結構、教材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第二項步驟則是將批判意識概念三個基本向度,及其重建後的概念內涵,融入於「聆聽」這個人與自身以及世界的批判性互動,以提供一個發展批判意識的一般性實踐方案,如此方能從社大辦學整體的層次,探究有哪些重要的學習經驗,有助於學習者與自己以及與世界的關係的連結與深化,以說明就社大辦學的整體而言,其批判意識之實踐的方向與可能性。 / This study is aiming 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Freire’s idea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ere have been four parts and six steps in this reconstruction. In the first part, some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of Freire’s thought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the need of this reconstruction work and its orientation are thereby clarified. In the next, Freire’s idea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s reconstructed as three basic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human-world relation as follows: 1. presupposed with critical self-awareness. 2. reflection of the totality of the existing situations. 3. limit-actions to transcend the limit-situations in order toward humaniz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re are two steps to discus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 such as the phenomenology of worl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critical theory and feminism,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involved in this reconstructed framework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last part also has two steps. At first, the dispute regarding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Taiwan’s community university movement--emancipation of knowledge, is reviewed and settled via the reconstructed framework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is review, the practice of a curriculum--“Taiwan’s colonial experiences during Japan period”, is analyzed to demonstrate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for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the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learner to develop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t last, the three basic dimensions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re combined into a critical way of human-world interaction—listening, as a general guideline for the practice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is general guideline, there are some learning experiences which are helpful to foster learner’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can be created in all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activity.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to develop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n all their practices and this reconstruction work has provided clear elucidation.
|
10 |
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陳定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主要目的在研究台灣最近四年以來,蓬勃發展的另類高等教育社區大學,目前已經招生上課的社區大學共有卅七所,每年參與選課的學員將近七萬人次,並且仍然持續增加之中。本論文藉由個案研究(採取質的研究中文獻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等方法)探討:1、公民社會建構(社會面向)。2、終身學習政策(政策面向)。3、社區大學的定位、法制化(文憑授予)、財源、課程與教學,以及與政府關係(組織管理面向)。研究結果分析與歸納為:
研究發現(一):社區大學的環境。
1、社區大學是民間教育改革(四一○教育改造)運動的延續;在意識型態方面是由民間自發性的草根運動,訴求改革官方傳統的制式教育;此外,由於宗教團體涉入社區大學的經營,其重視個人心靈成長的教育,則和社區大學「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宗旨有所差異。
2、社區大學透過發展地方產業文化、社區參與、課程社團化和社團課程化等策略,繼續發揚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
3、知識解放是社區大學的核心價值,民眾透過社區大學強調經驗知識與對話的學習,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建立個人價值觀,並朝向改造社會與建構公民社會的理想邁進。
4、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參與觀察,以加強社區大學扣緊本土社會脈動與議題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例如:農村、原住民、勞工議題,以及WTO的因應策略等)。
研究發現(二):社區大學的實踐。社區大學對於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等指標的實踐,歸納為下列的結果。
1、倡導公共性:社區大學是透過非營利組織的倡導,以及提升公民參與能力,強化其公共性特質。
2、促進社區參與:社區大學將社團活動納入正式課程,並採取工作坊方式運作,走出學校進入社區服務策略,使得社區大學在社區意識凝聚的成效顯著。
3、型塑公共領域:社區大學利用公共論壇的實施,提供一個公共議題對話的平台,來喚醒學員的公共意識與公民參與的能力。
4、提昇終身學習的品質:社區大學提供民眾系統性的終身學習場域,並建構成為學習型組織,以提昇個人知能與素質,以及整體社會的水準。
5、延伸社區大學的視野:研究發現法制化是目前社區大學最急迫的議題,也是拓展社大視野與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
最後,本論文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政府部門、社區大學、社會大眾,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以作為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社區大學、非營利組織、社區工作者、民眾,以及將要開辦社區大學機構的參考。 / The objective of this doctorial dissertation, A Study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Practice of the Structure of Civil Socie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is mainly about the growing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in Taiwan. Up till this moment, there are totally thirty-seven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ith approximately seventy thousand students, which are still increasing in every year.
Through cases studying, the structure of civil society (in terms of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in terms of polic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resul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the continuing of the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revolution (410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 activity initiated by the locals in order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made by the authorities. Moreover, the involvement of religious associations and their idea of inner growing of an individual differ from the mission statement, liberalizing of knowledge and civil society,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b.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helps to develop the spiri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by developing local culture, taking part in the community, and using the tactics of making courses socialized and bringing social activities into class.
c.Liberalizing of knowledge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e mass population can not only train their thinking ability, but also build their own value as individuals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hich emphasizes the learning from the knowledge of experience and dialogue. Furthermore, they can move on toward the idea of social reformation and civil society.
d.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an reinforce the ties of the universalities, the movement and the growing issue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global tendency.
B. The practice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Advocating its public nature: The quality of the public nature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advocated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eleva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b.Promot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adds social activities into formal courses and runs as a workshop to join in social service, and makes a successful effort from gather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c. Sculpting public sphere: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uses the public forum as a place for discussing public issues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d.Adv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ming as a study organizatio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provides people a systematic lifelong learning to advance not only individu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y, but also the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e.Expanding the outlook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to make it legalized, which is also the key point to expand the outlook and the interm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To conclude,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result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nd the follow up study a word of advice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to them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is about to found a community university.
|
Page generated in 0.03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