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地區初中學生順從行為之計量研究

謝廣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際關係大別可分為三類:對上、平行、對下。對上級或長輩所應表現的是順從行為;平輩之間是合作行為;對下則是領導行為。關於初中學生的領導行為和合作行為,本所作余叔謀、陳明照兩位學生已經作過相當深入的計量研究,筆者特參照他們所採取步驟,研究初中學生的順從行為,以期對於初中學生的人際關係,可有全面的瞭解與認識。 本研究報告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敘述順從的意義、順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順從行為的發展;第二章敘述測量順從行為的各種方法;第三章說明順從行為測驗的編製和預試經過;第四章研析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地區、不同籍貫和不同居住環境的學生,在順從行為上的差異;第五章則分析各種因素(兄弟姊妹人數、學業成績、操行成績、體育成績、群育成績、各種人格特性--活動性、健壯性、衝動性、支配性、穩定性、社會性、深思性)與順從行為的關係;第六章為總結與建議,一面歸納本研究所獲得的各項結果,一面就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初中學生的順從行為有更良好的發展。 本研究承程師法泌諄諄指導,始得順利完成。又承劉主任白如多所督促,胡師秉正、鄭師瑞澤提示資料、解答疑難,各國中校長、老師、受測驗同學惠予協助與合作,筆者謹一併在此致由衷之謝忱。 筆者才疏學淺,復以時間匆促,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諸位師長及先進,賜予教正。
2

社會結構變遷中之孝道分析----一種個案訪談研究

李宓昀, LI, LI-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孝道」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傳統一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中,家庭是中國 社會內最重要的運作單位,為維繫家庭的和諧、團結與延續,晚輩必須傳宗接代、奉 養父母、隨侍父母而不遠遊,乃有孝或孝道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已由農業轉變為工商業型態,吾人因有與趣了解:生活於 現代的人們如何定義孝道?其對孝道變遷的知覺為?又,其如何歸因個人孝行,對未 來孝道的持續有那些具體建議? 本研究由現象學派的角度出發,針對居住於城鄉的不同家庭類型(包括核心家庭、折 衷家庭與擴展家庭)成員,進行深入訪談,蒐集第一手資料。事後則依受訪者之陳述 ,進行歸類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1.受訪者一致認為「順從」是孝道的主要內涵,然而對「順從」的解釋,依個人所 扮演的角色而有差異。 2.今日孝道受到工商社會型態、小家庭型式、親子間關係的改變、傳播媒介的普遍 、社會風氣之開放……等因素的影響,已有顯著變化:例如由絕對性轉為相對性,由 獨益性轉為互益性,由單一性而多樣性……等。 3.個人之所以有孝行(或不孝行為)的產生,原因包括: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 因果循環、個人個性與父母做法、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等。 4.孝道在現代社會仍是重要的。原因包括:恩情回報、因果循環及對孝道功能的肯 定,使孝道能繼續維持的方法則有: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 力量、改善社會風與制定有效之相關法律。
3

電視廣告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 The impacts of advertisement on children's behavior

李宗琪, Lee, Tsu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電視廣告對兒童行為的影響而言,過去的研究證據並不一致,頗多值得 爭議之處。本研究將過去研究所採用的主要變項,如年齡、收視行為、父 母順從情形及產品的類別等,探討電視廣告對兒童的意圖行為 (intended behavior)(例如購買的討論與慾望)及實際行為(例如購買 要求的提出與行為)的影響,目的在檢視這些變項對國內兒童消費行為的 解釋力。經由多階集群取樣法,本研究以集體施測之方式,訪問台北市三 個行政區中三所國民小學十二班,共 419位的三、六年級學生。獲得研究 結果﹕1.三、六年級兒童在「飲料」與「電動遊樂器」類產品上,所表 現的購買意圖,並無明顯的差異。但在「零食」與「玩具」類產品上,三 年級兒童的購買意圖則明顯地高於六年級兒童﹔2.在購買要求方面,三 年級兒童對「零食」、「飲料」及「玩具」等三類產品的購買要求,明顯 地高於六年級兒童。而在購買行為方面,三、六年級兒童僅在「玩具」類 產品上有明顯的差異,三年級兒童的購買行為高於六年級兒童。3.收視 時間愈長的兒童在「零食」、「飲料」及「玩具」等產品上,所表現的購 買意圖愈高。在購買要求方面,收視時間愈長的兒童,對「玩具」及「電 動遊樂器」的購買要求愈高。在購買行為方面,則不論是「零食」、「飲 料」、「玩具」或「電動遊樂器」等產品都與收視時間之長短成正比。其 中以「玩具」類產品,無論是在購買意圖、要求及行為方面,都與兒童的 收視時間成正相關。4.無論是在「零食」、「飲料」、「玩具」或「電 動遊樂器」等產品,父母的順從情形愈高,兒童的購買意圖與行為也就愈 高。綜合研究發現1至4之討論,就本研究問題而言,兒童的年齡、收視 時間與父母的順從情形和兒童的購買意圖與行為間之關係,是會受到電視 廣告產品類別的影響。
4

崛起與威脅:英國崛起下的荷蘭共和國(A.D. 1604~1702) / Rising to the Threat:The Dutch Republic vis-à-vis England's Rising

歐陽睿, Ou Yang, Ra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第一個研究目的,是解釋17、18世紀荷蘭「如何」(how)決定面對英國崛起威脅的策略。這裡指的策略不是短期單一政策,而是「大戰略」(grand strategy)。若將此問題抽離「荷蘭面對英國崛起」的背景,則本文命題便是:「一國崛起的過程裡,其他國家如何決定面對該國威脅的策略?」而本文第二個研究目的,即對此命題提出一套通則理論,該理論適用的「其他國家」包括原有霸權以及其他任何的大國與小國(本文稱這些國家為非崛起國)。然後本文將運用該理論解釋荷蘭面對英國崛起的個案,藉此初步驗證該理論。   本文理論認為,非崛起國會採取「抗衡」(balancing)或「順從」(bandwagoning)策略,取決於其對國家利益的界定。首先,非崛起國國內行為者的偏好與實力,將因非崛起國和崛起國在國際體系中相對位置的變化,以及兩國間的互動而改變。接著,非崛起國國內的政經制度與行為者的合縱連橫,會影響各行為者能否有效向「國家」(state)施壓。最後,非崛起國的國內行為者與國家將在正式政策場域中議價,決定對國家利益的界定。之後,非崛起國執行經由國內政治過程選擇的策略,於國際層次與崛起國進行新階段的互動。   根據本文研究,本文理論確實能妥善解釋17、18世紀時,荷蘭的對英政策由抗衡到順從的轉變。也因為荷蘭面對英國崛起的個案,能類比當代各國面對中國崛起時的種種政經問題。故以此個案初步驗證的本文理論,應可運用在當代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的發展上,包括台海兩岸關係的發展。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