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0
  • 2
  • 1
  • Tagged with
  • 13
  • 5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現代漢語中的「鬼」、「神」、「魔」詞彙與文化分析─以臺灣為研究中心 / A Lexic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Ghost, Divinity, and Devil in Modern Chinese--- Focusing on Taiwan

賴宣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鬼」、「神」、「魔」詞彙對於人們而言,本為虛幻靈異世界之存在:鬼和神本皆是人死後的靈魂,而後演變為鬼惡神善,神位階高於鬼,而能以神制鬼的意涵;「魔」本佛教中擾人心神、壞人好事的惡鬼,是個借詞,後世常將「魔鬼」並稱,然而二者實際上並不相同。接著,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使得鬼、神、魔的觀念深植人心,尤其是道教擴大了鬼的種類,並吸收了佛教的「魔」至其思想體系,這些靈魂思想、佛教和道教的觀念隨著時間便深植於人們內心。此後民間創作了神魔小說,如《封神演義》、《西遊記》,將虛幻的靈異世界官僚化、人間化,並依照位階排出鬼、神、魔的序列,神的位階高,和魔、鬼對抗,在故事情節中交戰,展現了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的「二元」對立觀,也以此諷諭現實人世。 然而,在PTT鄉民百科、新聞、電影、電玩和動漫這些現代媒體之中,常常可見到「鬼」、「神」、「魔」詞彙及其詞彙組合,如「神鬼○○」、「神魔○○」、「魔鬼○○」的詞彙運用,而這些詞彙的語義內涵不再只是宗教文化的特質,足見「鬼」、「神」、「魔」詞彙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發展出其他的語義內涵及使用方式。 本論文將PTT鄉民百科、新聞、電影、電玩和動漫的「鬼」、「神」、「魔」詞彙及「鬼」、「神」、「魔」的詞彙組合整理成附錄一到附錄五的語料,並探討了文化接觸下的交流與借詞、PTT實業坊和新聞之間的關係、電影片商的喜好、商業整合及跨媒體現象造成電玩和動漫的盛行,這些現代文化發展,使得現代漢語的「鬼」、「神」、「魔」詞彙及詞彙組合有別於以往的語用方式。 本論文透過分析這些「鬼」、「神」、「魔」詞彙及詞彙組合的構詞方式,並且探討這些詞彙在PTT鄉民百科、新聞、電影、電玩和動漫中的語用特質及文化心理,總結出現代漢語的「鬼」、「神」、「魔」詞彙及詞彙組合,既保存了傳統宗教文化的概念,又具備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特質,展現了歷史宗教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的交融現象。 語言是文化的現象,詞彙是語言的一部分,反映了社會政治、宗教文化、新事物新觀念,本論文就以臺灣地區為中心,分析現代漢語中的「鬼」、「神」、「魔」詞彙,期許能提供「鬼」、「神」、「魔」詞彙研究的發展方向。
2

鬼域傳說:閱聽人情感經驗的意義構作與言說

胡紹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聽人對於因鬼神之說而引起的情感反應的意義構作與言說的過程。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了解閱聽人之民間宗教信仰程度(即個人宗教性)與其因收看鬼故事後所引起的負面情感反應強度,是否會對後繼文本內容(車禍新聞)資訊處理的歸因結果造成影響;以及(二)在交談中,閱聽人如何對「鬼神之說」進行言詮,而如此的言說方式又有什麼樣的經驗意義。 本研究以包含實驗法(受試者為145人)和焦點團體訪談(受訪者共28人)兩部份的研究設計(two-phase design),作為資料蒐集方式,計有173名大一學生為本研究分析樣本。就實驗結果言,本研究發現,閱聽人的民間宗教信仰程度,與個人因收看鬼故事而引起的負面情感反應強度,的確會影響其對車禍新聞的歸因面向,而民間宗教信仰程度對文本歸因的影響又較負面情感反應強度來的大。其中,負面情感反應強度的影響主要在宗教歸因上,而民間宗教信仰程度則對宗教歸因與自然歸因皆有影響,兩自變項的交互作用在宗教歸因上近乎顯著。 就焦點團體訪談言,本研究透過言說分析的方式,分就受訪者對鬼故事的閱聽與情感經驗、車禍新聞歸因判斷中的言說衝突與對比,以及超自然信仰的經驗與個人意義加以分析。 本研究並將實驗設計與焦點團體訪談兩部份的資料加以整合與交叉檢視。綜合分析上述資料後,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閱聽人的情感回餚與自我意義構作間的關連,以及在語言實踐與經驗實踐的對應過程中,鬼神之說的意義建構與改變的可能途徑,並指出閱聽人與文本間,理解與詮釋行為的動態運作過程。 最後,本研究則從:(一)情緒與歸因的發展;(一)情感回饋與自我意義的構作;(三)多重意義信仰系統的存在與功能;(四)言說與言說對象間的秩序呈現與框限;與(五)文本形式的資訊意涵:閱聽人對文本形式與功能的認知影響等五方面,來說明本研究發現的意涵與其對理論及傳播實務工作的啟示,並據此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3

台灣魔神仔傳說的考察 / A Study on the Folklore of Mô-sîn-á in Taiwan

李家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傳統社會當中,民眾常會懷疑某些人無故、離奇的失蹤與魔神仔(mô-sîn-á)有關。魔神仔的傳說在台灣流傳廣泛而長久,幾乎台灣各地或各個主要的族群都有類似的傳說。而魔神仔把人「牽走」的傳聞,至今在台灣各地仍時可聞之。本論文透過分析相關文獻,以及在平溪的田野調查,考察魔神仔傳說的基本特徵,將其放在台灣民間信仰的脈絡來理解,並藉著歸納出的某些現象為基礎,將魔神仔與其他地區、文化的相似現象進行一些初步的比較。 被魔神仔「牽走」事件的特徵之一是當事者發生了暫時性的精神異常,傳說中這些人多半精神恍惚(閩南語常說:「憨神憨神」),並出現多種的異常能力或舉止:像是突然能輕易地跋山涉水,不可思議地受困於像是竹叢、洞中等狹小空間,或者食用糞便、昆蟲、沙土一類的異物。這些異常的行為多數是在當事人沒有意識的情況之下發生。民間一般認為這是魔神仔使人「失魂落魄」之後擺佈的結果,這種說法實與漢人傳統的身魂觀念有關,而且這樣的說法還與民間相信人跡罕至的山野易有鬼怪聚集的文化心理相連。儘管接受現代精神醫學訓練的醫師對此精神異常的現象有不同的觀點,卻不容易改變民間的看法。 不過,即使人們在面對離奇的失蹤、迷路一類的事情時常會聯想到魔神仔,但對於魔神仔的性質、來源卻是眾說紛紜,這讓很多人對於魔神仔到底為何物感到疑惑。這種對於魔神仔的疑惑其來有自。因為魔神仔似鬼非鬼(此處指人死所變成的「人鬼」)。由許多證據看來,魔神仔有著不少「物怪」的特徵,最顯著的一點是魔神仔具有的種種「非人」特性,在這點上,魔神仔與中國傳統信仰分類中的「物怪」十分接近。但魔神仔在台灣閩南人的宗教環境之中,卻也有著與人鬼同化的傾向。魔神仔也常被認為就是鬼,「魔神仔」不過是「孤魂野鬼」的另一種稱呼,無任何特殊性;而平溪流傳著魔神仔是死去囝仔所變成的說法,雖只是眾說之一,卻切實地反映了魔神仔那介於鬼、怪之間的模糊性格。 儘管魔神仔有其文化層面上的特殊性,但透過與異地、異文化的比較,我們仍可以觀察到魔神仔傳說跨文化的面向。像是在平溪鄉,許多人們都聽說過戴著紅帽魔神仔的故事,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同樣都流傳著情節類似的故事,有趣的是,各地故事的主角不是狐就是山魈,但在台灣,主角則換成了魔神仔。另外,類似魔神仔「牽走」的離奇的失蹤事件也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將某些「不可思議」的失蹤、迷路事件,歸咎於鬼神一類的人外力量,可能是在許多文化之中都可普遍見到基礎現象。日本的「神隱」的現象便與台灣所謂「被魔神仔牽去」的說法有相似之處。因而,以魔神仔這種鬼怪為鏡,頗能夠彰顯出台灣民間信仰、文化的諸多特色,也能夠帶出許多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4

《九歌》山鬼的原始意象及其象徵研究 / A study on the primordial images and symbols of Shangui in Nine Songs

游芷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楚辭》是先秦時期援引神話較為豐富的著作,而屈原《九歌》對神話的內容、人物的形象等有著創造性的重塑。屈原作品中使用的意象及神話,藉由隱喻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才能看到其真實的思維及意蘊。本論文第一章藉由梳理學者研究成果,找出歷來學者討論屈原〈山鬼〉的脈絡,並說明研究方法以卡西勒的符號象徵哲學為主,另受到榮格原型理論及弗萊「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影響。 第二章首先討論山鬼的性別,認為山鬼本是山林神怪的統稱,在神話中性別本就不定,然而屈原筆下的山鬼在文句塑造下,呈現出強烈的女性特質。接著討論山鬼的身分,在探究「鬼」字的原始意義與形象以及梳理學者意見後,認為屈原筆下的山鬼已非山中精怪,而是融合了動物形象、神靈形象、神祇形象的神靈。 第三章討論〈山鬼〉在《楚辭》中的具有的特殊性及地位,從比較山鬼與湘夫人、九嶷山神中,認為山鬼是楚地山神和女性神祇傳說的綜合體;而想了解屈原對自然神靈、山岳崇拜的想像及其所傾注的感情,仍須看〈山鬼〉一篇。 山鬼是單純的屈原拿來比喻自己,還是指屈原與楚懷王、公子椒等彼此情事的隱喻及象徵,呈現兩派說法。第四章討論〈山鬼〉的抒情與象徵,認為在山鬼身上看到的憂思纏綿,扣合屈原的生命經歷,指的便是他放逐在沅、湘之間焦慮失落的情感。另外,從屈原作品中的人神戀愛可看到,屈原發聲的角度時而男時而女。當屈原站在女性的角度道出戀愛中的歡喜悲愁,便引發後來詮釋者拿來比況屈原自身的境遇。屈原利用人神戀愛來重塑一種抒情語言,〈山鬼〉在《九歌》中應該是最為貼近屈原情感的作品。 經由歸納與分析,本論文認為屈原藉由隱喻和象徵來表達自己難以言狀的情意,運用神話構築出自己的象徵系統,可以說其筆下的神話和神祇,全都是內在自我的表現。從〈山鬼〉我們可以看到山鬼從山林精怪、神靈,最後成為屈原個人抒情的寄託,成為自我的象徵。
5

偶然と運命 -九鬼周造の倫理学-

古川, 雄嗣 25 November 201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17939号 / 教博第154号 / 新制||教||142(附属図書館) / 30769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駒込 武, 教授 西平 直, 准教授 山名 淳, 教授 小浜 善信(神戸市外国語大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

俄中文化中不潔之力之對比研究(以俄國童話為例)

陳俐慈, Chen, Li 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間文化中鬼神信仰佔了很重要的部份,影響人的層面很廣泛,由於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對於鬼怪的認知,便產生了差異性。本論文主要研究俄羅斯文化中不潔之力此概念的產生,及其定義與正統東正教的關連,並由人對不潔之力的態度,來探討俄羅斯雙重信仰現象,再將其延伸至俄羅斯童話故事,介紹故事中的不潔之力,最後再與中國民間文化中的鬼怪作對比。 本論文以俄中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兩國在關於鬼神崇拜的風俗民情上的差異,作對比研究,並將一些民間信仰的精靈作中文及俄文翻譯,希望藉由這個研究,認識中俄文化中一些不同與相同的現象的原因與背景,瞭解其中所涵蓋的文化意義,並使中俄兩國人在交際時,更清楚對方國家的習俗,避免誤解或誤用的情況發生。
7

日本太鼓文化的傳統與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談起

林芸伊, Lin, Yu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1969年,在日本誕生了一個新型太鼓表演團體---「佐渡國‧鬼太鼓座」。日本沉寂了近千年的太鼓文化,自始進入了嶄新的一頁。「佐渡國‧鬼太鼓座」的成立,並非是歷史上的偶然,也不是藝術工作者隨機創作的成果。它的設立基礎,源自於日本十九世紀後大量傳入的西洋音樂。西洋音樂的輸入,改革了日本的音樂文化環境,也提供了「佐渡國‧鬼太鼓座」成立的資源。此外,日本國內現在上萬個這種類似的現代創作型太鼓集團的演出風格,則反映了日本十九世紀以來的精神指標---傳統中的革新。傳統與革新,並不是兩個互相對立的文化概念。筆者將從日本太鼓音樂集團的分析中,逐一闡釋近現代以來,日本所稟持的這種獨特理念。如何在傳統的根基上,進行文化改革?如何在革新的背景下,守住歷史遺產?日本太鼓文化的傳統與革新,及其對台灣鼓藝近二十年來的影響,筆者透過「佐渡國‧鬼太鼓座」的研究,來闡明它的內涵。
8

再探漂泊離散:魯西迪《魔鬼詩篇》中的崩解、揉雜以及異質空間 / Rethinking diaspora: deconstruction, hybridity, and heterogeneous Space in salman Rushdie's the satanic verses

詹淳惠, Chan,Chu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魯西迪的《魔鬼詩篇》深入探討後現代千變萬化的世界中,離散社群自我定位、痛苦折磨、適應及抗拒的生活經驗。不可思議的故事,訴說著蛻變、脫軌及位置錯亂。故事描述離散主體痛苦經歷的困境,包含惡劣的生活居住環境、對故國家園的懷舊、以及企圖歸化殖民母國的矛盾情結。除此之外,故事亦涉及離散主體如何挪用及顛覆帝國中心僵硬、死板、堅不可摧的傳統。以離散主體的身份認同作為論述的根本基石,本論文主要由三個方面探討《魔鬼詩篇》中的離散社群:〈一〉瞬息萬變、反覆無常的後現代世界中,離散主體的生活經驗。〈二〉不可避免的揉雜狀態。〈三〉離散社群挪用異質空間。 第二章分為兩個部份:後現代狀態及漂泊離散。此章旨在解釋後現代性宣示一無所適從、無所寄託的新時代來臨,其顯著特色為斷裂性、不穩定性、易變性。此外,此章亦探討離散主體的經驗以及其面臨的認同危機。第三章闡述揉雜狀態之不可避免以及其崩解西方權威的潛能。文化揉雜強調不同文化間存在著不可翻譯性,因此,文化揉雜超越僵硬、堅不可摧的二元性,突顯非此亦非彼的可能性。同樣地,跨界過程中產生的語言揉雜也是應強調的重點。第四章由兩個面向探討《魔鬼詩篇》中的空間概念:空間的異質性以及離散主體的空間挪用。空間的不確定及易變本質和離散主體的能動性相當有關,藉由祕密的計謀以及游擊戰式的攻擊,離散主體得以改變空間的形塑,找到自我的空間並創造獨特的空間故事。透過這三個面向,本論文揭櫫離散主體的能動性,其利用不穩定的狀態開創無盡的可能性。 / An astounding novel revolving around metamorphosis, aberration, and dislocation, The Satanic Verses goes deep into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 of self-positioning, torment, adaptation, and resistance in a kaleidoscopic and contingent postmodern world. It sharply delineates the predicaments pungently experienced by diasporic subjects, including the advers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iaspora’s nostalgic attempt to grasp the distant past of homeland, and the ambivalent yearning to transform themselves “from the sojourners to settlers” (Barker 204). Besides, the text deals with how diasporic subjects appropriate and subvert the established norms of the imperial center. In consequence, the complicated issue of the diasporic identity turns out to be the underlying cornerstone in this thesis. The major concern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entire novel principally from three angles: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 in a world of disintegration and mutability, hybridity a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and the diasporic appropriation of the heterogeneous space. Chapter II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postmodern and diaspora. This chapter aims not only to explain that transience and fragmentation—the salient features of postmodernity—usher in a new age without foundation but also to explore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 and the identity crisis confronted by diasporic subjects in the postmodern era. In Chapter III, the ineluctable phenomenon of hybridity and its latent capability to dismantle the authority of the West are meticulously scrutinized. Underscoring the untranslatability among diverse cultures, cultural hybridity transcends the inflexibility, stubbornness, and impenetrability of an either-or situation and brings to light the possibilities of a neither-nor situation. By the same token, the power of linguistic hybridity—a phenomenon taking plac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territorial crossing—is also highlighted in The Satanic Verses. In Chapter IV, the concept of space in The Satanic Verses is meticulously investigated from two aspects: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space and spatial appropriation by diasporic subjects. The indeterminate, mutable, discontinuous, and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sp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gency of diasporic subjects. With underground tactics and guerilla attack, diasporic subjects are able to alter the configuration of space, to search out their own space, and to create their own spatial stories. By means of delving into these three aspect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agency of diasporic subject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unsteady position and to open up endless possibilities.
9

雷鬼音樂在歐洲的後殖民現象 / Postcolonial phenomena of reggae music in Europe

黃崇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後殖民主義一般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產生的殖民主義研究,在前被殖民國家紛紛獨立的背景下,後殖民主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批評理論,崛起於全球化時代的人文學科領域。在諸多後殖民文化類型之中,雷鬼音樂源自加勒比海地區,被定位為世界音樂的一支,其發展的歷史及地理因素,與前被殖民國及宗主國之間的文化現象交互影響。本研究以歐洲雷鬼樂發展最為盛行的英法兩國為例,用後殖民主義闡述前英屬與法屬國家中特有的雷鬼文化現象,試圖探究該文化背後的關注議題並據此歸納結論。
10

《睡虎地秦簡•日書》巫術文化研究 / “Shuihudi Bamboo Slip -- Rishu”: A Study on Witchcraft

張瓊文, Chang, Chiu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睡虎地秦簡•日書》自西元1975年底出土至今已有一段時日,相較於其它出土的《日書》版本而言是較為完整的,引起許多學者熱烈探討且著作頗豐。本論文以有別於其他學者的研究觀點,以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文字學、宗教民俗等為研究方向,並相互比對、釋讀考古資料及歷史文獻,透過字句、語境的詮釋,以探索《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鬼神觀和豐富的巫術活動,並分析秦人的巫術信仰及巫術思維,試圖還原秦地巫術文化中的部分面貌。再以商周至兩漢之間的巫術活動的衍變,尋求巫術文化的歷時性脈絡。 / It has been a while since “Shuihudi Bamboo Slips -- Rishu” was excavated in the year 1975. Compared with other copies of “Rishu”, it is more complete and is the subject of scholarly discussion and literature. This study uses a different approach -- tha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rcheology, philology, religion and folklore -- to compare, contrast and interpret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spirits and deities, and witchcraft activities, in “Shuihudi Bamboo Slips – Rishu” through the word usage and context. Finally, the study helps to analyze the Qins’ belief and thinking in witchcraft, and attempts to trace the history of witchcraft culture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witchcraft activities from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to the Han Dynasty.

Page generated in 0.02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