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
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 Dignāga’s Theory of Perception and Its Chinese Interpretations李秋奉(釋仁 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量理論是談吾人認識過程中的直接知覺,唯識學派中,首揭此理論的是無著,而陳那(Dignāga, A.D.480-540)1承繼並加以改變,不僅把三量改為二量,也將現量的定義設為「離分別」。而其後繼發展,則由法稱宏揚開來,但是,眾所皆知,法稱與陳那的學說有別。到底陳那的主張是如何呢?《集量論》是陳那的現量理論的集大成,原本只有藏譯本, 2005年,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奧地利科學院合作下,發行Jinendrabuddhi(勝主慧)的《集量論注釋》(Pramāṇasamuccayaṭīkā,略為PSṬ)梵文本的第一章之校注本和轉寫版。依此本還原PS和 PS(V),對於研究陳那的學說是重要標的。但是,勝主慧是八世紀的人,是以法稱學說為主流的時代,他的某些解說是否忠於陳那是被置疑的。
相對於此,七世紀玄奘從印度回國,沒有帶來法稱的學說,卻在講授翻譯中,引入陳那的《集量論》的部分頌文。而能證明這些的,是玄奘、窺基、慧沼、智周一派的七~八世紀的著作。雖然,漢傳是以不同的語言表達,但是,當時能將陳那與無著等論典對比解讀現量理論,應該是有保留陳那的說法。至少沒有涉入法稱的學說。不過,由於漢傳保留無著、陳那兩個不同現量理論,所以,當時並行兩種學說;從圍繞於根、識和陳那不談根的差別等,但同樣主張緣現在境的「自正明了」、「非不現見,非已思應思」,就可以看出端倪。
因此,PS、 PS(V)、PSṬ和漢傳詮釋的比對研究,就存在發掘陳那現量理論的可能空間。不過,此中涉及廣泛,實無法以一本論文總此研究成果,僅能以此論為初步研究,以待來者,屬抛磚引玉的工程。
由於本論處理PS1.6-12屬於意現量的部分,對於五識現量無法給出全面的說明。以下分述六頌的內容:
根據PS1.6,包含三種:取色法等對境作為認識對象、對欲望等的自我認知,以及瑜伽行者所見。而且,從對欲望等的自我認知引出概念構想的了知也是現量,所以,有PS1.7ab提出。
接著,從PS1.8cd量和果之關係,指出量=果,揭開三分說的序幕;次說PS1.9a自我認知為結果,說明認識生起帶有兩種顯相,也就是自身的顯相和對境的顯相,對識的兩種顯相的自我認知就是結果。原因是PS1.9b所說,對認識的確定是認識必須具有行相。具有行相說明PS1.9c-d1所說對境顯相的事實,這是謀求瑜
1 這是根據E.Frauwallner,服部正明認為應修正為A.D.470-530 。Masaaki Hattori, Dignaga on Perception,being the Pratyaksapariccheda of Dignaga’s Pramanasamuccaya from the Sanskrit fragments and the Tibetan versions,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4註21。
伽行派和經量部共許:認識僅僅是指具有認識對象的顯相。理由是PS1.9d所說,認識是通過顯相被認識。最後,基於識體對識識本身的認知,依不同行相,於PS1.10提出三分,三者不離。但是,緊接於後,提出雙重行相PS1.11ab。即: 1. 對諸如色等認識對境而言,認識(一)都絶對具有認識對象的顯相和認識本身(一)的顯相; 2. 對認識對境的認識的認識而言,也會有與認識對境行相一致的認識(一)顯相和認識本身(二)顯相。
雙重行相說明後來的認識有以前消失的認識對境的顯相,證明認識有雙重性,也因為PS1.11c所說後時記憶的緣故,認識具有雙重行相並且必須是應被自我認知認識的事實。因為PS1.11d說有經驗才能記憶,沒被經驗就不會有對它的記憶,如同對色等的記憶一般。PS1.12則是針對自我認知提出認識是被另一個認識所經驗的反論,但是,按照這個說法,不儘因為於此認識還會有記憶,而出現無窮無盡的結果。而且轉移到另一個對境也會變得不可能,但是,一般認為認識轉移是可能的。所以,必須承認認識可以被自我認知所認識,而且自我認知就是結果。以上是根據PS和PS(V)的內容大要。
不過,按照PSṬ,除了逐詞解釋PS和PS(V)之外,並處理有關現量的問題回應。如以具有行相和自我認知來尋求得到經量部的共許,還有,對於三分,回應唯識所問,沒有區分之性質的認識,如何會有認識主體的行相等區分。以及在雙重行相中,以每個後來的認識擁有以前消失的認識對境的顯相來回應無相說,諸如此等回應,都可在勝主慧的解釋中看到。
漢傳的文獻中,除了《因明正理門論本》等因明論典之外,確實沒有整體的說明,散落各疏的文獻是需要結集整理,才能重建其要點。但是,散落諸說中,窺基一系顯然是著重於三分說,五俱意亦是重點,不過,相形之下,雙重行相就稍嫌勢弱。從內容差異來說,以「等無間緣」來說明意識的生起時,PSṬ是以自境所產生緊隨其後的色等剎那,作為助緣,才使意識產生;而窺基說識前後生不應理,而且遁倫《瑜伽論記》是指「同時無間,非前後無間」,因此,等無間緣,就有前後的一剎那,和同時無間之差異。此外,相同的部分很多,有被重視的一再提起,也有不被重視的一次說,所以,就不在此一一列舉。
總之,認識是要自己體驗的,這樣的過程是從五識到意識的構造,透過這樣的釐清,吾人應該可以在我們的認識中,留心我們在認識行相中所增加的分別,也可以發現我們認識的原初,那個離分別的現量。
|
232 |
虛擬群聚平台之研究─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 / The research of virtual clustering platform─A study of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吳杰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虛擬群聚」(Virtual Clustering),是透過跨組織間的電子化,以整合性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泛地區性、資訊交流迅速、企業互補且競爭的產業網絡。虛擬群聚的概念帶給整個產業合作、企業競爭與經營方式上重大改變。
在虛擬群聚的環境中,藉由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能讓群聚內的個人或組織、使用者與市場間建構出更為緊密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以文創產業虛擬群聚平台建置者作為研究主軸,採用個案的內容分析法,以專家推薦的方式,總計蒐集了國內外總共42個文創虛擬平台。以群眾外包的概念,歸納出在不同的虛擬群聚類型與文創產業價值活動之下,平台建置者管理方式與經營要素。本研究建議平台建置者經營網站前,需針對自身平台目的與定位進行全盤的考量,進而找出最適合的經營方式。 / The definition of Virtual Clustering is that industry network is linked by cross-organizational integrated internet, which results in fast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unique competitiveness. The concept of virtual clustering may changes the way of operating business.
In the environmental of virtual clustering, users, content providers and web builders may have closer interactions by crowdsourcing.
The Study aims at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modes among the users, content providers and web builders. The study contains 42 real cases and adopts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 to propos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web builders. Web builders may have to seriously consider their own position and purpose before the business.
|
233 |
現代日本語「はい」の意味分析渡邉, 真 25 February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34 |
跨國企業在地化策略:星巴克周邊商品與特色門市文化創意元素分析 / G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factors for featured thumbler, mug and store of STARBUCKS.黃士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概念自90年代起席捲全世界,帶動了經濟、文化的區域整合。隨著國家疆界的消失,跨國企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引發全球勞動、商品,甚至是文化的一致化。尾隨全球化概念興起的是強調異質與多元的「在地化」,目的在於維持本土的文化獨特性。兩概念互相碰撞之下,「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於焉誕生,也帶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
跨國企業在全球在地化的新思潮下,紛紛展開一連串的在地化策略。本研究選定統一星巴克作為研究對象,欲研究該品牌身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跨國企業,如何在台灣執行在地化策略,其中被取用的文化創意元素又是哪些?
研究發現,統一星巴克在地化策略主要從周邊商品與特色門市兩個面向上落實,在周邊商品方面:商品力求呈現在地文化特色,商品上文化創意元素的改變也反映了社會現況的改變。但在力求在地化商品的一致性時卻也容易缺乏創新的設計與變化,配合重大藝文事件所發形的周邊商品也成為記錄在地文化的素材之一。在特色門市方面:特色門市在原有文化與歷史建築中加入品牌元素,塑造情境溝通在地故事的同時,也向消費者溝通品牌文化。特色門市亦考量周邊環境與在地需求,創造全新的門市融入當地市場。本研究亦透過焦點座談法,從訪談內容中,找出消費者至特色門市消費或購買在地化商品背後的動機與想法。
文末從文化創意的角度探討,消費者確實受到挑選過的元素影響接受其符號意義與情境,產生認同。在地商品與特色門市被賦予了文化的神聖性,除了物質上消費,也達成了精神上貼近在地文化的愉悅。周邊商品與特色門市塑造了符號空間供消費者體驗,消費行為也成了使符號隱含義再現的途徑。
|
235 |
本體論為基礎的統計資訊整合-以政府公開資訊為例 / Ontology-Based Statistical Data Integration for Open Government梁世麒, Liang, Shih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的民主國家無不致力於深化民主的價值,政府運用人民所繳納的稅金進行相關施政,在政府運用國家資源的同時,也應該提供各項施政的統計資料以便說明及用來監督政府施政的成效,政府提供的資料所涵蓋的領域及格式非常多元,若要加以運用產生具有附加價值的資訊,往往單一來源的資料無法滿足需求,必須透過多方的合併參照才能凸顯在資料背後所隱含的價值,因此使用者在運用前必須先針對不同來源的統計資料進行多方的蒐集、參考及比對,最後才能彙整成為有用的資訊,而政府將各種的資料進行公開之後也會快速累積出龐大的資料量,若要透過人工的蒐集比對其困難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能動態地從不同來源中萃取出有意義的內容便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本研究運用語意網技術來解決此一困難,透過單一平台來進行多元資料的彙整查詢,在此平台上使用者可以依其需要選擇特定資料維度或計量單位作為整合條件,並針對特定或不特定的對象進行查詢,最後透過彙整後的結果來提高資料本身的價值,本研究最終目的為提供系統化的方法將政府公開統計資料進行有意義的萃取、彙整及再利用。 / For enhancement of the value of democracy, the governments are expected to publish statistical data to explain and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while they utilize the n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tax for the policies. The data provided by official departments usually contain multiple domain information with diverse formats, which cause the difficulty to generate value-added information from single source. The embedded values could be revealed only by cross-reference of multiple sources. Valued information must be collected, cross-referred, and compar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addition, after the government publishes the data, the database would be accelerated to accumulate. The difficulty of manual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ison would be enhanced consequently. Therefore, it is challenge to extract valued content from different sources dynamically.The study utilized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the inquiry of diverse data with single platform. Users can select specific data dimension or measurement unit based on their requirement as the condition and inquire on specific or unspecific objects. The value of data could be enhanced with the integrated result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systematized method to extract, integrate and reuse government's public statistical data.
|
236 |
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冊政治意識型態之研究—不同版本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itizen and Society Textbooks, Book Three詹前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瞭解政治意識型態之意義、結構、功能以及變遷之因素,並探究我國近年來政治意識型態之變遷,以幫助研究者對於政治意識型態之相關概念有所瞭解,以及對於政治環境與發展有綜觀之理解,而主要之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並比較「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所蘊含之政治意識型態。
|
237 |
生活環境から見る日本人の価値観の変容―居住地の選択行為を中心に―王, 勇萍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38 |
漢語動詞のニ格構文に関する誤用調査―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に―張, 善実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39 |
移動動詞「おちる」の意味分析太田, 真由美 17 February 2012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40 |
台灣汽車責任保險之損失率與消費者特性之相關性研究蔡玉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新金融政策的執行及整體金融環境的快速變遷,導致已趨近飽和的產險市場環境也大異於往昔,產險業者面臨了較以往更大的挑戰,尤其是影響產險經營績效至深的任意汽車保險業務。在進入費率自由化後,部份業者為了爭取業務,不惜提高佣金之給付,甚至放寬理賠條件,使得保險公司的獲利受到嚴重侵蝕,然而,近年來保險公司一眛追求成長及擴大市場佔有的經營理念,有漸漸被利潤導向所取代之趨勢,如何降低損失率及費用率以提高獲利機會,已是產險業者目前最重要任務。
多年以來任意汽車第三人責任保險之投保件數及保費收入一直佔整體車險業務相當比重,也影響汽車保險經營至深,但因受到保險市場長期以來存在的資訊不對稱情形所產生的逆選擇和道德危險及其他因素影響,妨礙了保險市場功能的正常運作,雖然多年以來逆選擇和道德危險問題廣泛的被研究及討論,也因此持續在改進中,但大都是以車體損失險為研究主體,鮮少以汽車第三人責任險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某一代表性之產險公司1999至2005年投保任意汽車第三人責任險之被保險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羅吉斯迴歸分析及實證研究,除探討逆選擇及道德風險是否存在於消費者投保任意汽車第三人責任保險之投保決策行為上,及其對理賠的影響程度外,亦將針對其他影響消費者投保本險之重要因素進行研究,進而提出有效之改善建議。
最後,筆者希望本研究所探求到之結論及建議能幫助解險公司有效防制汽車任意第三人責任險的逆選擇及道德危險等相關問題,並能提升其服務品質及經營效率,強化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及獲利力,進而凝具同業間共識,以因應未來國際金融競爭趨勢,更寄望在主管機關、消費大眾及保險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讓我國的保險事業更加的健全及茁壯,也期盼本文對於日後在費率自由化後,對於費率差異化方面的研究上,能提供業者作為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2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