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九二一災後重建執行評估之研究-組合屋拆遷與校園重建之個案分析許岷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一場突如其來的芮氏規模七點三級地震,摧毀了數以萬計台灣居民之家園,頓時間災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使災後重建工作順利推動,行政院於次日九月二十二日成立「九二一地震救災督導會報」,並於二十七日改組成立「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並結合非營利組織的力量,進行各項災後重建工作事宜。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逾三年,在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下,有關救災、安置及重建工作已逐步完成;雖然,這段期間,災民、媒體與專家學者批評聲浪不絕於耳,但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故其對重建工作所作的努力亦不容抹煞。唯組合屋拆遷與校園重建政策仍有諸多瓶頸,亟待克服改進。有鑑於此,本研究採取「德菲法」彙集學者專家對於組合屋拆遷與校園重建政策之意見,作為政府施政參考,期能從中尋求新的建議方案,為九二一災後重建工作開創新局。
|
2 |
選舉活動中議題影像化之研究--2001年郭榮振立法委員選舉之個案研究林政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有民主先進國家皆認為,民主政治的運行乃是透過大眾傳播的功能與效果來實踐,媒介幾乎操縱了整個政治的過程,尤其是選舉期間,大眾媒介更成為左右了候選人勝選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現今「媒介政治」的時代中,電視影像更容易彰顯出候選人獨有的形象與議題訴求,相關研究亦顯示出,候選人形象與議題訴求是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有效指標之一。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瞭解競選文宣的製作過程,並以文本敘事分析詮釋競選文宣的敘事結構,試圖回應本研究目的:
一、瞭解競選文宣企畫階段之形成過程為何?
二、瞭解競選文宣製作階段之執行過程為何?
三、瞭解競選文宣之文本敘事分析為何?
研究發現:
一、競選文宣概念主要源於候選人的核心概念與相關理論,主要是透過政治行銷理論,將候選人形象定位,進行競選文宣之議題設定,並尋找主要選民以獲得勝選。
二、競選文宣製作階段之執行主要是依據文宣的企畫內容。在前製作的部分是以文案撰寫、勘景與拍攝架構出文宣的初貌,並透過剪接、配音等後製工程去完成文宣製作以及播放。
三、競選文宣之文本敘事目的主要在於從文本的內容結構中突顯出文宣所要傳達的意涵,包括加強觀眾之情感認同、以及塑造候選人親民的形象。並透過影音文本分析檢測文宣的意涵。
研究建議:
一、文宣議題與時事議題結合:增加候選人宣傳的機會。
二、文宣議題與候選人形象結合:保持候選人一致的形象。
三、文宣議題與影像化、感性化的結合:增加選民的情感認同。
四、文宣議題與競選策略的結合:達成廣泛的宣傳效果。
五、文宣議題與人本關懷的結合:增加競選文宣的競爭優勢。
關鍵字:九二一、形象、政治行銷、敘事理論、議題設定
|
3 |
臺灣九二一地震災民的羅夏克測驗反應型態劉瑞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災難是一項重大的創傷事件,常帶給人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多數的研究所關注的焦點都只在與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有關的症狀反應上。本研究以羅夏克測驗作為研究工具,以了解921地震受災的居民內在的人格結構,並進一步探討PTSD與羅夏克測驗反應型態的關係。最後共收集32名在地震發生一年十個月後仍居住在組合屋的災民為樣本,比較他們的羅夏克測驗結果與常模的差異,結果發現當中有高比例的人呈現出逃避型的問題解決風格,普遍來說是壓抑情緒的,有著較低的現實機能(reality testing)與壓力耐受度;此外,他們有著較低的自尊與自我認同感,並且對人的關係是疏離的。此外,本研究根據災民們的創傷後壓力症狀篩選出3名符合PTSD診斷的災民,結果發現在13項與PTSD有關的指標中,3人都達到標準的只有2項(低Afr與T = 0),2人達到標準的則有2項(低X+%與高X-%),只有1人達到標準的有4項(矛盾型或逃避型EB、CF+C > FC、V > 0、pure H < 3),3人都未達到標準的有5項(m > 1、Y > 1、D Sscore < 0、Dd > 2、MOR > 1),整體而言並不支持PTSD的羅夏克測驗反應型態。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應多關注災民在創傷後壓力症狀之外所受到的影響。此外,在使用羅夏克測驗衡鑑災民的心理狀態時,應避免當為鑑別診斷的決定性資料,而把焦點放在一般的適應功能上。
|
4 |
政府與民眾危機溝通之研究∼九二一地震個案分析閻立泰, Yen, Lig-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問題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王馨敏, Wang, Si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的相關應變措施,發現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使用簡易教室及設備的相關議題,研究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過程的問題,俾供震災學校環境重建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以南投及臺中兩縣國民中小學震災學校校長、主任、教師及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共抽取125所震災學校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898人,南投縣597人,臺中縣305人);另外,選擇2所震災學校以訪談校長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自編調查問卷、訪問表和照相機(幻燈片)等三種。在統計分析上,主要採用次數和百分比、卡方考驗以及Cochran Q考驗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震災學校環境重建應變措施
(一)震災學校人員在簡易教室搭建完成之前,最希望在原校未受損建物內復課,其次是學校的空地上。
(二)震災學校在賑災初期面臨較嚴重的前幾個問題為「復課場所問題」、「衛生飲食問題」、「毀損校舍拆除問題」以及「應急經費不足」。
(三)震災學校人員認為最適宜在賑災初期作震災學校資源整合工作的單位為各縣市教育局。
二、簡易教室及設備的相關議題
(一)震災學校人員對於簡易教室的外觀、空間大小、照明設備、屋頂排水效果以及防震效果大致持滿意看法;對於簡易教室的通風效果、隔音效果、隔熱效果、無障礙設施以及防竊效果大致持不滿意的看法;而對於簡易教室的教學設備、自然採光效果、飲用水設備、簡易廁所環境以及防雨效果蠻多的人持滿意看法,但也有不少人不滿意,看法不一致。
(二)半數以上的全毀學校認為簡易教室數量不足,而半數以上的部分(棟)毀損學校則認為簡易教室數量足夠。
(三)最希望簡易教室中能增加電腦教室。
(四)震災學校人員認為最適宜的簡易教室發包方式是委由民間單位發包施工。
三、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工作
(一)幾乎全部的震災學校都已經成立校園重建規畫小組。
(二)震災學校校園重建規畫小組組成成員的優先性依序為建築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認養單位人員、社區人士(含家長)、土木工程師、學者專家、水電技師、教育行政人員、學生。
(三)震災學校環境重建應該由震災學校人員主導。
(四)震災學校理想的完工時程為「兩年以內」,而實際上也預估能夠在「兩年以內」完工。
(五)震災學校環境重建過程中遇到較嚴重的前幾個困難為「重建經費不足」、「重建程序複雜」、「相關法令繁瑣影響重建時效」。
(六)震災學校人員比較強調的規畫理念依序為「規畫人性化生活休憩空間」、「設置現代化科技資訊設備」以及「建構教/學中心的學校空間」。
(七)學校、縣府以及民間單位三方合作的校園重建規畫流程受到肯定。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一)成立專責機構負責震災學校環境的重建;(二)提升震災學校賑災及重建效率;(三)適度提升簡易教室各項設施品質;(四)適度考量震災學校減併問題。
二、對震災學校的建議:(一)主動因應震災初期面臨的問題;(二)選擇適當的簡易教室搭建地點;(三)用心解決簡易教室使用問題;(四)校園重建應整體規畫逐步推動;(五)震災學校空間規畫應考量學校未來發展;(六)創新之餘不忘學校文化的傳承;(七)重建過程的校園品質與安全維護。
三、對認養單位的建議:「賑災是一時的」但「學校是永久的」,認養單位除了提供必要協助之外,宜讓震災學校有更多的參與,甚至由震災學校人員主導整個校園重建的歷程。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物質資源的被剝奪是否會對孩子的學習成就造成影響;(二)臺灣學校建築地震史的分析整理;(三)震災學校與認養單位之間合作模式和流程的探討與比較;(四)學校空間應該如何規畫設計才能符合學校未來發展的需求;(五)探討學校建築地區文化的重塑歷程。
|
6 |
我國緊急災難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林昇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向來為政府的基本職責之一,而要如何在重大災害發生之際,擬訂周全的處理計畫,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則取決於政府的「緊急災難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能力。
我國政府自民國八十三年由行政院頒佈「災害防救方案」後,無疑為我國「緊急災難管理」的體系與決策運作制度立下新的里程碑。然而此一體系在歷經了民國八十五年「賀伯風災」、八十六年「溫妮風災」、台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災難」、八十七年桃園縣「華航大園空難」,直至去年(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的嚴苛挑戰後,卻如殘垣破瓦般不堪一擊。政府雖於今年(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底完成「災害防救法」三讀程序,然而其內容除了在提高災害防救委員會的層級,以及擴增消防署之功能上有所建樹外,仍多半延續舊有的災害防救體制,是否真能一掃以往「災害防救方案」在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缺失,仍有待時間來加以檢驗,但吾人不難從今年七月二十二日「八掌溪事件」,政府救災體系的複雜,以及決策運作的紊亂中看出端倪。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如何建立一個足以防範多元災害的整合性緊急管理體系,並成立從中央至地方一條鞭式,運作順暢的災難決策運作模式。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從制度面、決策面與程序面三面向進行美、日兩國的個案比較。制度面旨在探討緊急災難管理之組織體系與架構;決策面旨在分析中央至地方的決策運作模式;程序面則是從美、日之救災實例過程中尋求可供我國政府參考,提高救災績效的運作程序。在此舉美國政府處理加州北嶺大地震(又稱洛杉磯大地震)以及日本政府處理阪神大地震之經過為例。
本論文除透過文獻分析進行美、日兩國的個案比較之外,更於其後藉由「德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設計開放式問卷以供專家學者針對如何改進我國目前災害防救體系做出具體回應,以收集思廣益之效。最後則綜合專家學者之意見並取得共識,找出最可行的方案,以作為本論文之政策建議。
本論文的政策建議仍分為制度面、決策面與程序面三面向分別加以探討。除建議我國政府可倣效美國「緊急災難管理」體系,成立台灣之FEMA(緊急管理總署)外,必須將決策層級改為中央-地方兩級制以利決策管道之順暢,至於培訓專業人才、健全法源依據、賦予地方政府較大的決策自主性、加強緊急通訊設備等課題,都是攸關「緊急災難管理機制」健全與否的重要因素,政府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緊急災難管理」是一門「科際整合」的(inter-disciplinary)學問,本論文僅從組織的觀點切入,建議後續研究人員可從法制層面、軍事民防層面與都市計劃層面進行研究探討,使我國「緊急災難管理」體系與制度更趨完備。
|
7 |
「震變與突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與政府住宅重建策略之比較王俊凱, Wang,Chun-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地震之後,中央政府為因應災後重建需要,制定「九二一震災暫行條例」,並依法設置「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負責重建事項之協調、審核、決策、推動及監督。其次再將中央政府所收震災捐款設立「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聘任政府相關單位代表與民間社會人士組成董監事會共同管理基金。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為一公設的財團法人(GONGO),成立之初主要功能仍是在配合政府施政,並未因面對地震應變而有所調整。然而2000年台灣進行50年來首次的政黨輪替,卻也意外地改變了基金會的組織型態,以「議題導向、主動規劃」成為基金會新的思考方向,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策略規劃。
本文主要以「策略矩陣分析法」對於基金會所推動的住宅重建策略進行分析,並以政府所推動相對之住宅政策作為比較基準(benchmark),透過實務上的驗證分析,說明在一個創新的組織型態下,確實能更為有效地處理「公共」議題,同時為「公設財團法人」或是「行政法人」的角色找出新的價值與定位。 / Following Taiwan’s September 21 (921) Earthquake in 1999,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swere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needs by drawing up the Temporary Statute for 921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 it established the Executive Yuan 921 Earthquake Post-Disaster Recover Commission to address problems of co-ordination, policy approv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dvancement and overall supervision. In addition, it formed the 921 Earthquake Relief Foundation using donations receiv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le placing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applicable agencies as well as members of the public on a board of directors to manage the foundation’s funds.
The 921 Earthquake Relief Foundation was a “government-organiz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GONGO). Its main function at the time of its formation was to coordinate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but it was not able to adjust its role in the face of new contingencies. In 2000, however, Taiwan’s first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n fifty years unexpectedly reshaped the foundation. Its line of thinking became “issue-oriented and planning-proactive,” and on this basis it began to be involved in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uses strategic matrix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idential reconstruction policy advanced by the found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sidential policy advanced by the government as a benchmark, and using practical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it argues that an organization that has undergone change is indeed able to efficiently deal with “public” them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eeking out new value and orientation in the role of a GONGO or the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
8 |
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震災中六個個案為例游淑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九二一震災的救援經驗中使我們對非營利組織的救援行為加以肯定及重視,本研究試圖從非營利組織救援行動中四個重要相關議題:資訊傳播、人力動員協調與聯盟合作、賑災款項管理及與政府的互動關係進行非營利組織救援行為的探討;為了使研究結果能切合本土性需求,本研究以國內九二一震災作為研究標的,並以此次震災中六個具指標性的組織作為研究個案。在研究結論中以上述四大議題進行結果檢視,希冀研究所提出之建議,能對台灣未來非營利組織的救援行為有正面積極之貢獻。
|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