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具外部性之地方公共財的最適供給翁世芳, WENG, SH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具有明顯外溢效果之地方公共財政的最適供給量。行文中將假設公
共財價格固定,人口在各社區的分佈既定,以及同一社區的人民偏好一致。文分五章
,約三萬字。第一章為公共財的分類,界定與本文分析有關的公共財。第二章為文獻
回顧,將與本文有關的文獻做簡要敘述。第三章為 佔模型分析,將公共財座落的區
位變數而導致的各社區利益消長加進傳統的 佔模型中,以決定均衡的供給量。第四
章,以遊戲理論的觀念,探討在失衡時,如何經由各社區的偏好顯示,而將公有財(
因而私有財)供給量導向均衡。第五章為結論與未來發展方向。檢討前面各章分析結
論,指出尚存的問題,及將來繼續研究方向。
|
2 |
公共財之供應與訂價政策段仁傑, DUAN, RE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五章,大約萬字。第一章為緒論,分別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
、方法與內容,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則介紹公共財歷年來的文獻回顧,將早期的觀
念加以闡述,而後介紹最新的研究趨勢。
第三章及第四章則足進入本文重心所在,本文所探討公共財的性質是定義為『可排他
性的公共財』,於是在這定義的財貨下,在第三章提出完全競爭的公共財供應,而第
四章則為獨占下的公共財供應,分別討論不同型態下的市場,供應公共財的效率及訂
價的情況。第五章則為結論。
|
3 |
相互性對公共財實驗中合作行為的影響黃裕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公共財實驗中,受試者決策行為存在著「相互性」的考量是用來解釋受試者出現合作行為的原因之一。本篇研究以三人一組的實驗驗證受試者確有相互性之考量。受試者欲以較高的貢獻去「回報」同組成員的高貢獻,而受試者亦欲以較低的貢獻去「報復」同組成員的低貢獻。此外,當受試者同時面對的組員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貢獻態度時,受試者的「相互性」卻並非是正負中和而完全抵銷,受試者行為會受兩股相反方向力量的影響而顯得變動較為劇烈,且受試者傾向有較深的報復情緒,這樣的情緒會凌駕互助的情緒而影響受試者的決策。
|
4 |
不確定性下最適公共財之提供連德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P.A.Samuelson 於1954年發表了 "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 一文,為純粹公共財之最適提供條件(ΣMRS=MRT)做了一個最佳的註解,成為後人討論純粹公共財理論時之比較基礎。然而公共支出與公共收入為一體之兩面,租稅融通方式之不同將影響公共支出之水準。而 A.C. Pigou於1947年就曾提出租稅融通方式之不同,將影響公共支出之水準。亦即當政府採用扭曲性租稅來融通公共財之提供時,將造成效率上之損失,此時應將此社會成本列入為公共財提供之成本,進而修正了公共財提供之最適條件。
而本篇論文之目的,即在討論當不確定之下,最適公共財提供條件之修正,並加入了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之探討,分析修正項目對最適公共支出水準之影響,嘗試得出不確定因素影響公共收入面時,與公共支出間之關係,以期能做為公共決策時之考量。
本文以Eaton & Rosen (1980a)不確定工資下最適課稅的模型作為分析之基礎,並加入公共財之提供,分別以不確定工資稅、定額稅、以及不確定利息所得稅來融通公財之提供,可分別得出修正後公共財之最適提供條件。其中在不確定性之下,以定額稅來融通公共財,並不會產生社會成本,故根據所得出之公共財提供之最適條件,政府利用定額稅來融通公共支出時,只須考慮公共財提供之直接成本。但若分別以不確定工資稅及利息所得稅來融通公共財之提供時,由於其最適提供條件所產生出之修正項目,將影響其公共財之最適提供水準。故我們將分別在確定性及不確定之下分析其修正項目,並探討這些修正項目將如何影響公共財之提供水準。
結論是在確定性之下,課稅使得第二期之休閒減少,即課稅使得第二期之勞動供給增加,用以融通公共財之稅收增加,減輕了公共財融通之負擔。故其社會成本將小於直接成本,公共財提供之最適水準可以提供較多。在加入公共財時反而使得勞動供給增加時,此時之扭曲效果為負,與Pigou認為課稅之造成之扭曲效果應使公共財之最適提供水準較低之傳統理論恰好相反。公共財與所得(私有財)之間為互補之關係,則公共財之提供將使休閒增加,即勞動供給將減少,進一步使得稅收減少,以稅收來融通公共財之成本將因此增加,故社會成本大於直接成本,公共財提供之最適水準應較低;反之公共財與所得(私有財)之間為替代之關係,則公共財提供將使休閒減少,則勞動供給增加,融通公共財之成本減少,公共財供之最適水準可以較高。
但在不確定性之下,不僅會發生上述之結果,亦須考慮稅率對人力資本之影響,消費者意識到公共財之融通必須以人力資本投資之增加為代價,以及不確定性實現之程度而定。在風險趨避程度為固定,且第一期之非勞動所得大於第一期之消費時(即不工作仍有由儲蓄時),課稅將使人力資本投資增加,但仍須配合不確定性實現之程度而定。在當不確定性之程度大於其平均值時,由於消費者之風險趨避程度為固定,消費者較不能忍受風險太大之情況,將造成消費者額外之成本,公共財提供之社會成本大於直接成本,公共財可提供較少。當不確定性之程度小於其平均值時,公共財提供之社會成本小於直接成本,公共財可提供較多。
|
5 |
效率工資與最適公共財提供條件之研究李子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A.C Pigou在1947年曾提出若以扭曲性租稅來籌措公共支出的財源時,租稅的課徵將會扭曲人們的經濟決策,產生超額負擔因而提高公共財提供的機會成本。因此我們就不宜再以公共財的重接成本作為決定最適公共財的依據,而應將扭曲性租稅本身可能造成的扭曲效果加以考慮。基於Pigou這項觀點,本文嘗試利用效率工資的模型,分析政府提供公共財並利用所得稅來融通時,對個人工作努力、廠商生產決策及勞動市場均衡的影響。然後試著導出在效率工資模型下,最適公共財提供條件的修正,並說明修正項目對最適公共支出水準的影響。最後將失業保險制度納入模型中分析,討論當政府以薪工稅(payroll tax)來籌措失業保險基金的財源時,失業保險制度對勞動者努力程度以及廠商生產決策的影響。
|
6 |
集體行動的形成──社會困局的分析林錫興, LIN,XI-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果集體行動的目標是生產為團體共同享用的公共財, 依公共財的特性, 公共財并無
法排除團體中任一成員的享用或消費, 理性的個人為何自願參與集體行動完成集體的
目標?
Olson 在其The Logice of Collective Action 中指出, 在大團體中除非具有制裁或
選擇性誘因, 否則大團體的成員很難甚至不可能為集體目標而奉獻。個人理性的抉擇
反而導致集體不理性的結果。Olson 的理論發表后在學界引起廣泛的爭論。而近年來
社會心理學者對社會困局賽局之實驗, 和社會運動的成功發展, 更加深某些學者對Ol
-son理論的質疑。
本論文意圖分析在交互依賴的社會情境中, 理性的個人有無可能自顧參與集體行動為
團體的目標奉獻? 作者認為:Olson的理論并未對公共財加以明確的區分, 以致引起理
論上的爭議。因此本論文針對公共財的生產是否具有總和性, 公共財的享用是否具有
可分性, 個人對公共的評價和個人對集體行動的效能感, 來分析理性的個人在何種情
況之下願意參與集體行動。
基本上, 本論文認為: 如果公共財的生產具有總和性, 則公共財的提供因須跨過較高
的門檻, 自願負擔成本者較少; 倘若個人對公共財的評價高、對集體行動的效能感高
或公共財的享用不可分時, 自願負擔成本的人數將較多。然而這并未能解決公共財生
產次適的問題。
|
7 |
地方公共財之外部不經濟與其最適供給水準的決定翁世芳, Weng, Sh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具有明顯外溢效果之地方公共財政的最適供給量。行文中將假設公
共財價格固定,人口在各社區的分佈既定,以及同一社區的人民偏好一致。文分五章
,約三萬字。第一章為公共財的分類,界定與本文分析有關的公共財。第二章為文獻
回顧,將與本文有關的文獻做簡要敘述。第三章為 佔模型分析,將公共財座落的區
位變數而導致的各社區利益消長加進傳統的 佔模型中,以決定均衡的供給量。第四
章,以遊戲理論的觀念,探討在失衡時,如何經由各社區的偏好顯示,而將公有財(
因而私有財)供給量導向均衡。第五章為結論與未來發展方向。檢討前面各章分析結
論,指出尚存的問題,及將來繼續研究方向。
|
8 |
指定用途租稅之研究蘇盈彰, SU, YING-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六章,二十節,六萬多言。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
限制與架構。第二章指定用途租稅之理論依據,首先定義指定用途租稅,再探討其理
論依據,並論及準公共財的財源籌措。第三章指定用途租稅的理論模型,論述各學者
所提出的理論模型。第四章主要在建立一套指定用途租稅運作之原則。第五章概述各
國之現況與趨勢,並分析我國未來之展望。第六章結論。
|
9 |
國際公共財與跨國租稅財源林群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公共財和公共財一樣會有搭便車的情形產生。由於搭便車行為的特性,有些國家不必付出成本便能享受到國際公共財所帶來的利益,因此,用什麼方式來籌措提供國際公共財時所需要的財源,便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
本文第二章首先回顧各學者對於國際公共財的定義,並舉出實際的國際公共財的例子,接著說明國際公共財數量決定的方式以及目前主要國際公共財的供給情形,最後則介紹目前籌措國際公共財財源的主要方式。
在理論模型部分,本文以Sandmo(2003)的模型作為基本架構,然後假設有一個國際社會規劃者可以對所有的國家課稅,所獲得的稅收作為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財源。課稅的方式則區分為定額稅、所得稅和消費稅等三種不同的稅制來融通,並採用拉格蘭氏方法(Lagrange)來看是否存在一個國際公共財的薩穆爾遜條件。
|
10 |
扭曲性租稅融通與公共財之最適提供 / Distortionary Tax and 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林翠芳, Lin, Tsui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P.A.Samuelson於1954年發表了‘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
,為純公共財之最適提供條件.SIGMA.MRS=MRT作了一個最
佳的闡述,也為之後的公共支出理論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然而美中不足者
,收支為一體的兩面,考慮支出面的問題,自然應當將籌措財源的方式一
併納入討論。A.C.Pigou於1947年曾經提出,租稅融通方式
的不同,將影響到公共財支出的成本。亦即當我們利用扭曲性租稅來融通
公共支出時,租稅的課徵有可能產生效率上的間接損害,因而增加了公共
財的邊際成本。鑒於此,就有許多學者開始對扭曲性租稅融通下的公共財
最適提供,作各種角度的探討。本篇論文的目的,即是探討在考量效率面
、分配面的情況下,扭曲性租稅融通對公共財最適提供條件的修正,及比
較不同財源籌措方式下,公共財最適提供數量的差異。最後,嘗試得出影
響財源籌措和最適公共支出間的關係,以期能作為公共決策時的重要考量
。
|
Page generated in 0.01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