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
  • 20
  • 2
  • 1
  • Tagged with
  • 23
  • 23
  • 10
  • 9
  • 9
  • 7
  • 6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地區差異對垃圾量與垃圾政策之影響探討

唐晨欣, Tang, Chen-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台灣近幾十年來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影響了垃圾量的增加,垃圾掩埋場、焚化爐的興建用地也越來越難取得,因此垃圾減量是唯一的解決方法。目前台灣的垃圾政策大部分是由中央制定向各縣市實施。其中最具有爭議性的政策就是「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其採用的收費標準是與水費或是用水量有關,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甚至無法達到垃圾減量的誘因,故本文以整體的角度作為出發點,欲先了解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垃圾問題與實施的相關垃圾政策,並對台灣各地區的垃圾相關資料的趨勢作一深入分析探討,才能真正了解台灣的垃圾政策是否真的能切中各地的垃圾問題核心、達到解決當地垃圾問題的目的。 本文在經過探討台灣的垃圾政策與垃圾問題、分析台灣整體地區、台灣分四個區域、北高兩直轄市、五省轄市的垃圾相關統計資料趨勢走向後,運用Panel data模型作實證分析,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產業因素成為影響垃圾清運量的主要因素 垃圾處理政策開始實施後,人口數、所得不再是主要影響垃圾清運量的因素,反而是第二、三級產業因素對垃圾量有顯著的影響,表示垃圾相關政策對於第二、三級產業的誘因仍嫌不足,亦有可能第二、三級產業所製造出來的垃圾量大多是無法回收再利用,因而造成對垃圾清量的影響顯著。 二、垃圾清潔規費徵收政策對垃圾清運量並不具有影響性 目前台灣採用的收費政策,與實際用水量有關,垃圾清潔規費可能反而是會隨實際用水量而變動,但對垃圾量並無任何影響。 三、各縣市影響垃圾清運量之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 實證結果發現各縣市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因此若由中央統一制定垃圾相關政策,應該是可行的方法。 而本文對於垃圾政策所提出的建議為: 一、垃圾減量政策應從影響垃圾量的因素著手改善 目前若要進行垃圾減量,就要針對產業因素著手改善,給予產業更多的誘因來進行如垃圾減量工作,才能真正達到垃圾減量。 二、垃圾收費政策仍有待改善 實證結果當中發現垃圾清潔規費對於垃圾清運量並無任何影響,表示我國的垃圾清潔規費跟垃圾量之間並無相關性存在。目前僅有台北市採用隨袋徵收,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然而是否每個地區均能採用隨袋徵收垃圾清潔規費仍有待評估,政府應該盡快尋求其他的徵收辦法,才有辦法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 三、垃圾政策在一體適用下,更需要注重各縣市資源分配的情況 本研究的實證模型當中,發現目前各縣市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表示由中央統一制定實施垃圾政策應為可行的方式。但畢竟每個縣市的產業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在適用相同政策的同時,更要注重各縣市產業發展差異、資源分配等問題,否則雖然各縣市能適用相同的垃圾政策,但若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處理當地的垃圾,還是有可能無法解決當地的垃圾問題。 關鍵字:地區差異、垃圾量、垃圾政策、垃圾問題、Panel data
2

臺北市垃圾清運民營化政策之研究

黃麗玲, HUANG, L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固體廢棄物處理--經濟面與實務上之分析

潘榮耀, PAN, RO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態體系本身具有自淨能力及涵容能力之特性,只要外部干擾因素不超過其負荷力, 體系即能自動調節,回復平衡。但由於人們一向視環境財為自由財,未能體認環境是 稀少性資源之事實,致自然資源雖滿足了人們之基本需要,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 結果,此種取之不 、用之不 之心態,造成環境資源被過度地使用,生態體系發生 功能障礙,加速了環境品質之敗壞。從經濟觀點來看,公害污 乃家計、廠商部門未 慮及社會成本,而僅取決於私人成本所致。因此,外部成本內部化以抑制污染之主張 ,乃成為環境經濟學家研究之主題;一般言及污染防治,大多偏重於空氣污染、水污 染,甚少文獻討論固體廢棄物之問題,而固體廢棄物之處理在都市,是亟待解決之課 題。不僅要 速收集、清運,更要做到無公害之衛生處理。一但管理、處置失當,後 果則不堪設想。本文首先談論外部成本內部化之各種經濟手段,既而討論有關固體廢 棄物之各種問題,以及國內目前垃圾處理之現況。本文全一冊,共分五章十五節,計 六萬字: 第一章為緒論, 櫫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與架構。 第二章介紹並比較各種污 防治之經濟手段。 第三章為探討垃圾之處理、收集成本、財源與回收措施。 第四章為台灣地區垃圾處理現況之探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4

台灣家戶垃圾收費問題之研究

羅德城, LUO, DE-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垃圾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物,早期由於地廣人稀,大自然的自淨能力 強,垃圾並未帶給類嚴重的威脅。近代社會工商業發達,產品生產技術日新月異,塑 膠製品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界的自淨能力降低,由於處理不善,垃圾問題層出不窮。 以往國內對於垃圾處理問題的探討,大多偏重於工程面與技術面,本文試圖從經濟面 加以分析,希望藉由合理的財源籌措方式,對解決日趨嚴重的垃圾問題有所助益。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家戶垃圾問題,研究家戶垃圾的財貨性並 分析影響家戶垃圾的因素;第三章係對垃圾費理論的分析,比較傳統的消費者選擇式 與考慮垃圾處理成本的消費者選擇模式,進一步考慮收費與罰款配合的消費者選擇模 型;第四章研究垃圾收費的可行性,檢討現行收費制度並比較各種財源籌措方式;第 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5

澳門政府管理城市固體廢物之政策執行及評估

楊艷紅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6

台北市垃圾掩埋場計畫之民眾參與--福德坑垃圾掩埋場計畫個案之研究

李政安, LI, ZHENG-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主要由臺灣地區垃圾危機事作、福德坑掩埋場個案分析中,探討民眾如何影響下府決 策過程,並提出對「民眾參與」之具體建議,供日後政府進行垃號圾掩埋場之計畫之 參考。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目的、題目界說並介紹民眾參與之相關理論。 第三章:臺台市掩埋場計畫之特性。分別由政治、都市計畫、生態方面,探討掩埋計 劃中所呈現的問題。 第三章:臺灣地區垃圾危機事件。介紹國內近年來所發生之垃圾危機事件,並說明對 政府處理民眾參與態度所產生之影響。 第四章:福德坑個案研究。探討各案中各階段民眾參與的策略及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提出具體建議,供政府參考,其使垃圾掩埋場計畫順利推動。
7

台灣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的成效實證分析

郭敏華, Kuo, Mi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為大量消費的現代人,不得不關切垃圾何去何從。以往垃圾問題源自於焚化或掩埋兩法皆會損耗大量的環境成本及引起利益團體抗爭,造成社會無謂的損失,受世界環保潮流影響,我國政府決定從降低垃圾量著手。 垃圾減量從垃圾分類做起,方便後續的資源回收。我國自民國94年1月1日起,強制台灣10個縣市的民眾進行垃圾分類,成為我國少數未全國同步施行的中央政策。本研究引進多用於公共衛生、醫療等自然實驗的計量方法—差異中的差異(Difference-in-Difference,簡稱DID)來探討屬於社會科學領域的政府政策,檢驗該政策是否達到其制訂之目標。 本研究將台灣第一階段便實施強制政策的10個縣市當作實驗組,4個第二階段才全面實施的縣市作為控制組,在控制了各縣市的平均每月家戶所得、高等教育程度、清運人員、垃圾車數量等變數後,分別去分析政策對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每人每日資源回收量、每人每日資源回收量相對於垃圾清運量比例三者的影響,觀察政策對於降低垃圾清運量、提高資源回收量的政策目的是否有效。 結果發現,我國隨時間經過,垃圾清運量降低、資源回收量提高,但由於主要探討的政策係數並不顯著,所以我國垃圾清運、資源回收情形的改善,是否起因於強制垃圾分類政策造成,沒有明確證據。 / Modern-day life consumes far greater resources than ever and, thus must be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trash.” Traditionally,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adopted landfill and incineration policies to dispose of this municipal waste. Yet these two measures come with larg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In keeping with international trends tow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by fundamentally reducing the volume of municipal waste.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volume of waste and increase the recycled, the first phase of the “Compulsory Trash-Sorting Policy” was implemented in 10 localities on Jan. 1, 2005, with additional counties brought on board in later phases. This policy is one of the few policies that are not implemented island-wide in Taiwan. This study adopts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pproach—a popular research method in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 medical caring and natural sciences—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olicy. The 10 counties where the first phase of the policy was successful is the “treatment group.” Another 4 counties where the second phase of policy was successful is the “control group.” This study takes into account monthly per family income, average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number of street-sweepers and trash-haulers, and the trash trucks as the exogenous variables. 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changes in per capita daily volume of municipal waste and per capital daily volume of recycled materials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the policy.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volume of the municipal waste and increases the recycled materials decreases by time; however the actual effect is still vague because the coefficient of policy in this study remains insignificant. Therefore, it is only certain that the campaign for “trash-sorting” works better with time. No evident linkage exists between recycling and the “Compulsory Trash-Sorting Policy.”
8

資源回收之經濟分析

林宜真, LIN, Y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源有效利用為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資源之合理利用則為達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相互間平衡的重要準則。嚴重威脅生活品質的垃圾問題,卻是資源不能有效、合理利 用所知。目前垃圾之處理只是消極地提高清運數量與處理技術,忽略利用垃圾回收資 源,達成垃圾減量、資源保存與環境保護的功能。資源回收是從廢棄物中獲取再生資 源的過程,如飲料容器之再利用、廢紙循環再生,製成新紙張,利用廢棄物發展垃圾 衍生燃料等;均為資源回收的範疇。現今有關資源回收的探討,僅侷限於技術層面, 缺乏經濟上的分析。本文的目的即以經濟觀點,研究資源回收的經濟基礎,及討論政 府如何利用租稅,補貼促進資源回收,以消弭垃圾產生的外部性。 本文內容除介紹資源回收的定義,補貼促進資源回收的因素外,並探討政府干預回收 的原因與其促進回收的政策。文中援用經濟模型,指出回收活動對資源配置,經濟福 利之影響,並以塑膠回收為例,試圖以經濟手段,找出一有效解決塑膠污染的管道。 最後則檢討台灣現行廢棄物回收狀況。 透過資源回收,環境品質可獲改善,扭轉〞生產-消費-傾倒〞的劣勢,而成一〞生 生產-消費-再利用〞的社會型態,對資源保存、環境保護助益良多,經本文討論結 果發現,資源回收是今後處理垃圾問題的主要途徑,政府應直接參與回收活動,或以 租稅、補貼、管制、建立回收市場的方式,提升回收的範圍與技術,俾使資源趨於有 效、合理運用。
9

固體廢棄物管理財政政策之研究

黃建興, HUANG, J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固體廢棄物俗稱垃圾。依據物質平衡定理、垃圾是人類從事消費與生產活動必定會產 生皂的副產品。 環境污染問題,基本上是一經濟問題。目前垃圾量不斷地在增加,相對的清運與處理 供應不足,反映出整個經濟社會,在產品、資源回收、清運、處理等市場存在供需失 調現象。因此垃圾管理不只是消極的提高垃圾清運和處理的技術水準,而且更應積極 促進整個經濟資源運用的效率。 本文旨在探討經由課征產品稅(Product charge),押金或退瓶費(Deposit) 、使用人 費(use's charge)與補貼等財政政策工具,以提高資源運用效率、鼓勵資源回收與垃 圾減量等目的。文中,共分六章:(一)緒論。(二)固體廢棄物理論介紹,說明垃 圾的特徵與物質平衡模型。(三)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工具之介紹,說明各種經濟工 具的意義與性質。(四)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工具之理分析,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比較 各項經濟工具的優劣性。(五)台灣現行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之檢討。(六)結論。
10

台北縣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移植過程之研究 / The policy transfer process of per-bag trash collection fee in Taipei County

黃秋燕, Huang, Chiu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縣隨著國際世界的趨勢,搭乘著環保意識的潮流,對垃圾費的徵收制度進行了變革,由隨水費附徵的便宜行事作業規範中,改以污染者付費的公平合理的計量徵收方式—隨袋徵收垃圾費,此一改革突破了地方制度法及廢棄物清理法的框架限制,對民眾增加了直接的經濟性誘因,改變了民眾垃圾丟棄的歷來習性,如此政策的改革,不但擦亮了民眾的眼睛,更實踐「幸福、美麗、大台北」政策支票的兌現。 台北市在民國87年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在實施長達10年之久,隨袋徵收政策才跨越了淡水河,由台北縣以一個縣(市)政府的層級,疏通所轄29個鄉鎮市公所的自治團體,進而推動此一環保政策;故台北縣是如何在層層的困境中尋求有效的突破?而其「垃圾費隨袋徵收」經歷過哪些過程?有那些因素影響台北縣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內涵? 從台北縣隨袋徵收政策的推動過程中,經由研究個案之研析,綜理出以下四點發現:一、在移植的過程中,創造有效層級運作。二、以現有的措施優勢,結合適當的宣傳,減少移植過程的磨擦。三、地域的毗鄰,加速了政策移植。四、領導者的作為,是決定移植成功與否的關鍵。另以政策移植學術討論面向有二:一、政策移植的動態過程會因個案的不同而有所簡易化。二、本土境內政策移植克服政策移植的諸多不當的變化,境內政策移植較國際間移植單純,但仍應考量移植政府本身客觀條件及移植政策的長遠影響,以達致可長可久成功的政策移植。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