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
  • 20
  • 2
  • 1
  • Tagged with
  • 23
  • 23
  • 10
  • 9
  • 9
  • 7
  • 6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數位時代下垃圾訊息法制之建置---以美國法為藍本

蔡欣惠, Tsai, Hsin-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您看到此份研究計畫書時,五分鐘內可能您的e-mail郵箱已湧進二十封垃圾郵件(通稱SPAM)。據Ferris Research指出,社會花費在圍堵垃圾郵件的成本開銷上一年高達一百億美元。而根據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統計, Spam每年更浪費全球各國250億美元。這個驚人的數據傳達出一個訊息:對多數人而言-聽到「You've Got Mail!」,已經不再是令人愉悅的聲音了。Spamhaus的調查報告顯示 ,台灣及HINET一直是垃圾郵件主要輸出來源,過去AOL曾封鎖由HINET 寄送的郵件,一度造成台灣HINET使用者相當大的困擾。隨著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時代的來臨,除了Email Spam外,電話行銷、Mobile Spam、SMS簡訊SPAM及VoIP都是數位匯流時代下垃圾郵件客攻掠的戰場,而我國行政院所草擬之「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明文只規範垃圾「郵件」問題,而未及其它垃圾訊息,法律若未對此議題及早規範,可能草案還沒出立法院大門就已經被時代淘汰。 因此,本文欲針對數位時代下可能興起之垃圾訊息型態作全面性的檢討,以建構一更為完善的垃圾訊息法制已未雨綢繆。本文之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針對美國之垃圾訊息法制的內容與立法背景,進行比較法研究。台灣的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制條例草案,內容主要係參考美國法,但在若干立法例仍有所不同,例如於是否需要標示主旨欄(Subject Line Labeling)則有不同選擇。對此,筆者曾於在律師雜誌發表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研究報告反對強制行銷業者寄送廣告信必需標示主旨欄的不同意見,且建議台灣的「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制條例」草案做相反規定 。此外,在處罰對象及門檻之設計亦大相逕庭,例如沒有刑罰規定。而在於規制主體上,我國草案的內容明文只限於垃圾『郵件』之規範,對於日益惡化的的新型態未經邀約的商業訊息,像是透過無線傳輸設備或是行動設備所接收的未經邀約之商業訊息等,草案並無法可管。因此,本文並將針對垃圾電子郵件以外的其它新興垃圾訊息法制進行說明與分析,以供未來立法及執法的參考。 再者,本文將藉由國內外的實務案例研究了解法律實際操作情況。因為台灣法律目尚前無法處理垃圾郵件這個新興法律問題,導致檢察官無法可用,之後通過草案亦可能會面臨到法律不足的問題,因此實有必要針對實際案例操作深入了解。 第三,本文擬就我國之「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內容進行通盤檢討,提出更符合數位匯流時代之法制架構,以更有效防堵垃圾訊息。美國史丹佛教授Dr. Dan Boneh在「the Difficulties of Tracing Spam Email」 一文中提及垃圾郵件客技術日新月異,防不勝防。可預見SPAM這個議題將隨著科技演進而日益嚴重。隨著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時代的來臨,除了垃圾郵件外,電話行銷、行動簡訊(Mobile Spam)、簡短訊息服務SMS 及網路語音(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al)、多媒體圖片訊息(MMS)都是數位匯流時代下垃圾郵件客攻掠的戰場,實有必要針對此些新興類型之Spam進行防範。 / Within the five minutes it takes for you to read this essay, your e-mail box may have already received 20 spam mails. Ferris Research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sts incurred to society in blocking spam has reached US$10 billion per year. And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the annual global cost of spam is US$2.5 billion. These startling figures convey a bit of information: for most people, the message “You’ve got mail!” is no longer welcome.. Based on a survey conducted by Spamhaus, Taiwan is a leading source of spam messages. AOL once blocked all e-mail messages coming from Hinet, which at one blow caused huge difficulties for Taiwanese Internet users. With the coming of the Digital Convergence era, besides e-mail spam, new forms are emerging such as mobile spam, telemarketing calls, SMS messaging spam, and VoIP spam. The Digital Convergence era will provide all kinds of opportunities for spammers to attack. However, Taiwan’s draft Anti-UCE Act addresses only e-mail spam. If the law does not address the broader issue early on, it may be outmoded even before it is passed. The US remains the main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Taiwan in the area of technology law. Long ago, before the US enacted the “Can-Spam Act,” there was “Shiksaa.” I would like to do in-depth research on American cyber and technology law so I can develop a suitable legal solution to Taiwan’s very serious UCE problem, to reduce the losses to society and to business productivity that are caused by spam, to eliminate Taiwan’s bad reputation for being a main spam exporter, and to spur e-commerce development. My research project would be as follows. 1. To examine the inner traits of various SPAM regulation and do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2. Deploy case-based and comparative law study to gather practical material 3. Combine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technology and law to contribute to the ultimate resolution of SPAM.
22

環境風險、環境運動與媒體:以台灣焚化爐政策爭議的媒體再現為例

林怡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認為要了解台灣新聞媒體在「焚化風險/污染議題」上的表現,必須將其置放在台灣焚化政策爭議的整個歷史脈絡中來作探討,才能跨越「從媒體文本看世界」的侷限,了解國家、社會運動、媒體在「焚化政策爭議」中的互動關係。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分析國家推動焚化爐的制度設計與「風險管理」的配套措施則,以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與歷史文獻分析民間反焚化爐運動發的發展,並試圖辨識國家與社會運動各提出了哪些詮釋架構。在媒體文本方面,採用框架分析法。 本研究發現,從民國73年《都市垃圾處理方案》開始,「焚化」一直被定為主要垃圾處理政策;國家一方面以各種優惠、補貼、保障利潤的長期合約等機制扶植/圖利國內廠商;另一方面以「中央給錢、地方找地」的權責劃分原則搭配回饋金、公權力、民有民營模式三個機制來排除居民的反對與抗爭。 國家在推動焚化爐的過程中,鼓吹焚化有「減量化、安定化、衛生/無害化、資源回收、占地小、台灣垃圾適於焚化、焚化是先進國家主要垃圾處理方法」等優點,根本未提及戴奧辛及其他污染。待環保團體提出質疑,國家才透過新聞媒體來安撫社會大眾,提出「積極改善」、「配套措施」與「安全保證」,把問題導向「如何補救」而非「是否還要繼續接受污染」。在空氣污染防制方面,大型爐的戴奧辛排放標準遲至民國86年才訂出,小型爐管制最遲至92年才生效。鼓勵民間投資灰渣再利用的政策更是大大增加這些毒物流散到環境中的機率,而且因為我們看不見、不知道,所以毫無警覺。 早期的反焚化爐運動分成兩股力量,草根組織在社區抵擋焚化爐進入,專業環保團體則多次在媒體上揭露「焚化風險/污染」。民國88年起,開始有環保團體引介國外的反焚化論述給社區草根組織;在環保團體與地方組織緊密互動、串聯的過程中,發展出反焚化論述的「在地版本」,更快速壯大運動的影響力,迫使國家重新檢討焚化政策。在反美濃焚化爐的個案中,人們更見識到,在中央/地方政府施政作為與焚化技術雙雙失去正當性之後,焚化利益的政經共生體如何操弄法律、科學/技術與官僚體系特性來抗拒反對與改變。 在焚化風險的決策點上,中時、聯合兩大報並未提供警訊,主動揭露焚化爐可能帶來的風險/污染,也沒有自我批判或學習的能力,在下一次報導時提出警告。 在環保團體揭露焚化風險/污染時,兩報傾向用「兩面並陳、各說各話」的「衝突對立框架」來處理,但聯合報傾向凸顯兩造說法的兩極化、沒有交集,中時則是「形式對立、內容不強調對立」。不過,在揭露之後,民間團體還是很難得到媒體近用,但國家卻能輕鬆得到媒體進用,以科學研究的內部不確定性和外部權威、「安全保證」等機制,將議題引導至「風險管理」的詮釋框架,解除焚化政策的正當性危機。 在「反對焚化污染/風險運動」的媒體再現中,美濃反焚化爐運動完全被擠壓在地方版,只有官員圖利廠商被偵辦的新聞才上得了全國版,但此類「司法新聞」無法呈現中央/地方政府互踢皮球、集體卸責等整套「風險政治」的運作過程,不利於各地受害者的交流、串聯,亦不利社會輿論壓力的形成。 在討論垃圾問題的社論中,兩報均接受焚化是國家「既定政策」的事實,以「肯定並催促興建」、「視為既定事實」、「討論如何排除焚化爐興建困難的問題」、「信任科學/技術」等框架來支持「焚化爐是最佳方案」。「減量回收」政策從頭到尾都被套上個人實踐的道德化框架,削弱其可獨當一面,取代焚化爐的正當性,亦排除了國家在減量回收政策上的責任。 兩報探討垃圾與焚化爐問題的社論絕大多數是應垃圾大戰而寫,只有一篇聯合報社論以焚化爐風險為主題。兩報對於焚化爐爭議大致上有固定的框架,中國時報很一貫地抱持「焚化是不得不然的選擇」,所以要作好管制/公關工作的詮釋框架,聯合報則是一直強調源頭管制(減量)的重要性,只可惜該報的言論並不認為源頭管制可以完全取代焚化,故在立場上是採取「嚴格管制焚化爐,加上個人要作好源頭減量才是戴奧辛的治本之道」。不過,這種一致性僅限於全國版,地方版無法歸納出類似規則。
23

濫發商業電子郵件法制之研究-從比較法與人權保障觀點探討

呂明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網路垃圾郵件的總量亦隨之快速成長,成為全球網路使用者的共同夢魘。目前大多數的國家均有以立法方式作為管制依據。然而,就憲法人權保障的觀點而言,相關立法是否能合於憲法原理原則的檢視?是否已逾越其界線?仍有待進一步商榷。 是以,本文分別從「比較法論」以及「人權保障論」二大部分出發。一方面藉著比較觀察各國立法,並作為我國立法參考借鏡;另一方面則從憲法的觀點,特別是基本權利的保障出發,分別從商業言論自由的觀點、秘密通訊自由的觀點與隱私權的觀點探討。就商業言論自由的觀點而言,將首先探究商業言論自由的意涵與憲法上的發展比較,再分別就美國法制與我國法制探討相關濫發商業電子郵件法制是否對於發信者的商業言論自由形成過度的限制。就秘密通訊自由的觀點而言,除了將說明秘密通訊自由在通訊服務自由化的時代,在憲法上具有的時代意義之外,亦將討論濫發商業電子郵件法制當中可能涉及干涉人民秘密通訊自由的制度與通訊服務提供業者攔截阻擋商業電子郵件的手法對秘密通訊自由的影響,另並試就我國立法參考最多的日本法制進行比較與分析。就隱私權的觀點而言,除了說明隱私權在憲法上的意義外,將討論重心置於在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的行為對於收信者隱私權侵害的態樣,是否已能藉由現行的法制找到保障依據,另外則是討論我國濫發商業電子郵件法制對於隱私權的保障是否充分;最後則是嘗試就論者提出的商業電子郵件法制規範對於發信者的「網路匿名」侵害的見解,進行評論。 最後則提出結論,說明研究發現以及對我國規範之建議與未來展望。

Page generated in 0.03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