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3
  • 1
  • Tagged with
  • 14
  • 14
  • 14
  • 14
  • 6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電子郵件廣告訊息之內容分析研究

謝慧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電子郵件廣告即是以電子郵件為傳遞工具,將廣告訊息以數位型式主動傳輸至收件者信箱中,由於電子郵件廣告可針對獨特的個人,依據特定個體之需求及特質以為區隔變數,進一步達成一對一行銷的遠景,因此,雖然垃圾郵件的問題仍為人所詬病,電子郵件廣告在作為行銷工具的強大功能上仍備受注目。 為了瞭解目前台灣電子郵件廣告訊息結構的概況,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電子郵件廣告,分析其廣告訊息結構之表現,並試圖探究不同的郵件廣告型式、郵件內容類型及不同的產品類別,與廣告訊息結構(廣告目的、廣告資訊量、廣告訴求方式、標題型式、廣告表現方式及擺設位置)之關聯。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郵件廣告型式在廣告目的數、訊息量、廣告訴求、文案字數、廣告動態效果及鏈結個數上有顯著差異。而不同郵件內容類型在廣告目的數、訊息量、文案字數、廣告效果及鏈結個數上有顯著差異。在不同產品類別對廣告訊息的影響上則發現,不同產品類別在廣告目的數、訊息量、文案字數及鏈結總數上有顯著差異。 從本研究結果中可歸納以下5點結論: 1.目前台灣電子郵件廣告仍以刊登在電子報中為主流。 2.而在各類郵件廣告型式中,以「電子傳單」由於有充裕的版面運用,因此可傳傂較豐富的訊息。 3.目前台灣電子郵件廣告仍以靜態呈現居多,而多媒體效果部份,如音樂音效及動畫的呈現仍相當少見。 4.廣告主仍以傳統收視率觀點選擇刊登之電子報別,而並未依電子報屬性區隔受眾。 5.本研究發現理性類商品廣告訴求以理性為多,感性類商品則以感性訴求為主;而在涉入度部份,涉入度高之商品,其廣告中所包含的資訊量亦較高。
2

電傳視訊資料庫的研究

李大為, LI, D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前言 本部份將先定義電傳視訊,簡介此系統的基本架構,例舉國外一些實驗性或已運件的 系統的發展狀況,討論視訊與傳統媒介和新興電子媒介的互動,分析視訊在社會資訊 化所扮演的角色。 1.發究動機:國內已於今年八月開放視訊服務,如何吸收國外發展經驗配合我國國 情,使此項服務發揮其功能,實為一重要之研究課題。 2.研究架構:本論文以視資訊資料庫為重點,先由技術和內容兩層面深入的分析其 所提供的資訊檢索服務,再討論各項衍生功能,接著探討將面臨的政策及法令問題, 最後透過綜合討論,經由對國外經驗的歸納整理,反觀國內發展此項服務的客觀環境 ,討論可能遭遇的問題,從而規劃出未來發展的方向。 3.研究方法:本論文以文獻探討為主,在技術層面將採用導題訪問的技巧,在政策 法令層面可能配合進行小規模的個案研究。 第二章資訊檢索 1.技術層面 (1)基本組成:概述目前的主要系統及各國的發展狀況,再轉入對視訊資料庫硬體 設備的深入研究。 (2)編確標準:討論現行視訊系統編碼標準的優劣,兼論世界標源的建立。 (3)檢索方式:簡介視訊資料庫的結構及通用的檢索方式,並比較使用者親和性與 適用狀況。 (4)配置技巧:分析三種視訊系統資料庫傳輸網路,介紹CATEWAY 的技術,並比較 各系統配置技巧的優劣。 (5)頁面設計:概述各視訊系統的圖形能力及資料庫中每頁資訊版面的編輯,探討 圖形及彩色的運用。 (6)競爭能力:比較各視訊系統資料庫及其周邊設備的價格,兼論各系統的市場競 爭力。 (7)我國視訊系統之評估:針對資料庫規格、編碼標準、中文輸出入及傳輸方式、 圖形能力及彩色、容納頁數、檢索方式、配置技巧、特殊功能及周邊設備之價格等逐 項加以評估。 2.內容層面 (1)資訊輸入:主要探討資訊提供者的結構及資訊的來源與蒐集方式,並分析圖書 館及資料中心利用視訊系統和成為資訊提供者的可能性。 (2)資訊輸出:討論資料庫中所儲存各項資訊的市場需求及收費標準,兼論廣告的 發展潛能。 (3)我國視訊系統之評估:配合本次對資訊提供者的調查結果,檢視我國資訊提供 者的結構,探討現階段國內對資訊的需求狀況,再從而分析我國新設視訊資料庫在供 給面所扮演的角色及遭遇的問題。 第三章衍生功能 1.電子郵件: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2.電子交易: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3.電子銀行: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4.電子監控: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5.電傳軟體: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6.電傳運算: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7.群內服務:簡介國外系統的運作狀況,討論遭遇的問題及帶來的影響。 8.其他服務:概述未來視訊科技進一步發展之後所可能出現的嶄新服務。 第四章政策及法令 1.視訊資料庫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及管理問題,兼論公共資訊服務的謎思和私有視訊 系統及資料庫的擴張。 2.視訊資料庫的保護,以著作權及穩私權為主要討論範圍。 3.視訊資料庫在跨國資訊流通中所佔的角色,概述開發中國家對先進科技資訊的需 求狀況。 4.我國視訊資料庫在政策及法令層面上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國內發展視訊資料庫的 政策,檢討現行法令的適用性,評估建立私有視訊系統及資料庫之可行性,同時以D- IALOG 為個案研究對象,討論我國現階段對國外資訊的需求狀況。 第五章綜合討論 1.將四層面的討論內容作一總結。 2.經由結論的引伸,檢討我國現階段發展視訊資料庫的步驟,並結合國外經驗,嘗 試為己浮現的問題提出答案,並試圖擬定我國未來的推廣策略和發展方向。
3

主旨類型對eDM開啟率的影響 / The effect of subject lines on eDM open rate

鄭羽琇, Cheng, Yu hs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路購物逐漸成為中國網民常用的消費方式,也帶動了網路廣告的快速成長。但由於垃圾郵件的猖獗,嚴重分散了收件者對eDM的注意力,使得許多網友收到eDM後尚未點閱就直接刪除,或是取消訂閱電子郵件、向系統回報垃圾郵件、封鎖垃圾郵件寄件者。除了以上幾種方法之外,更有消費者在網路購物的時候留下假的電子郵件地址以避免垃圾郵件的干擾。會員資料庫是網路商店最重要的資產之一,若無法蒐集有效名單並增加會員對網站的黏著度,將會是網路商店的一大損失。 因此,本研究乃以「電子郵件廣告eDM開啟率」做為研究主題,採用實地實驗法,針對百腦匯資訊商場之網路會員,透過三種類型的eDM主旨,試圖瞭解「廣告標題修辭」、「誘因型」及「個人化」主旨對開啟率的影響,其中廣告標題修辭類分為六項,分別為「新聞消息式」、「詢問式」、「忠告式」、「好奇式」、「優待式」及「熟悉語句式」;誘因型分為「以抽獎為誘因」及「無抽獎為誘因」,個人化型則分為「主旨包含姓名」及「主旨不包含姓名」。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主旨對於主旨開啟率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從敘述性統計看來「新聞消息式」開啟率最高,個人化主旨及誘因型主旨無法提升開啟率。預期透過本研究之探討與分析,有助業界更加瞭解會員之eDM開啟行為,並得以規畫出確實有效之網路廣告策略,提昇網路廣告之效果。
4

電子郵件行銷發送策略與開信率之研究 / The Study on Marketing Strategy of e DM and their Open Rate

謝如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子商務儼然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的商業經濟模式,此模式已帶給全球重大變革,帶來更多企業經營上的創新突破及無可限量的成長,企業透過「電子郵件行銷」提供顧客即時的訊息,希望傳遞給顧客有價值的資訊促進黏著度的提升,是企業在顧客關係維繫的重要利器。 因此,透過個案公司「電子郵件行銷」之實證驗證,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1)探討現行電子郵件行銷發送模式及成效。(2)透過實際的電子郵件行銷活動,研究「發信時段」、發送「主旨文字」與發送「會員關係族群」對開信率之影響。(3)分析各項實證結果並提出電子郵件行銷的行銷策略。 研究發現不同的「發信時段」確實對開信率有所影響,因現今行動裝置的普及率提升,確實影響了消費者的網路使用行為;不同的「主旨文字」內容亦會對開信率產生影響,但有趣的是文獻推論與此次實證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未來也許可以再繼續進行更深入的驗證與探討;最後,不同的「會員關係族群」之開信率也驗證,會員對於網站的黏著程度與開信率呈現高度關聯性。 電子郵件行銷的發送策略並沒有所有企業通用的單一策略,唯有透過自身企業不斷嘗試,重視電子郵件行銷發送後之數據資料,透過監控並分析數據意義調整行銷策略,針對顧客依照其消費習慣及需求,隨時調整並找出自身企業的客群需求及特性,方能找出自身電子郵件行銷發送的關鍵成功因素。
5

員工資訊隱私權與企業在網路監控協調之研究 / The study of balance of employee's privacy and enterprise's monitor on the internet

江啟先, Chiang, Chihs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美國管理協會(AMA: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與e化政策學會(ePolicy Institute) 2007年調查報告比較2005年調查報告,可以發現:雇主解僱不當使用電子郵件的員工,從2005年調查時的25%,增加至28%。而雇主解僱不當使用電腦網路資源的員工,也從2005年調查的26%,增加至30%。解僱員工的比例,兩年之內,增加的比例均超過一成。這顯示出,員工上班時使用網路與電子郵件需要更加小心,隨雇主的監看權力逐漸增長而員工隱私權的空間已日漸限縮。這樣所形成的衝突也就更為激烈,為避免勞資權利的對立尖銳化,兩者之權利應如何協調?在管理上有無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可供業界參考? 本研究藉由分析美國、德國應我國相關法律與案件之後,提出雇主監看行為之界限,除需合乎刑法、民法、通訊保障及監法與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範外,還需視是否侵害員工之人格權亦作為界限之考量依據。而是否侵害其人格權,則可以學者Hanau 所提出三項標準觀察:員工收發電子郵件係基於職務原因或私人原因所為?員工之電子郵件之收發係受雇主之許可或受雇主之禁止?員工之收發電子郵件係在工作時間之內或工作時間之外?這三項標準之組合情況有待雇主與員工協商訂出合理之標準。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以及對於各企業員工進行人員訪談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初步研究發現,在管理上針對於雇主監看權與員工職場隱私權的協調之最佳實務。重點在於企業應在充份尊重員工的前提,謹慎地訂定明確之「可接受的使用政策」與「職場員工監看政策」。並盡充份告知員工之義務,避免日後發生糾紛。雇工妥當地運用正式與定期的員工教育訓練,給予員工充分之時間發問,促使員工能真正理解。重視與員工的互動,傾聽員工的心聲,適時調整「職場員工監看政策」,使之合乎人性化。員工在充滿人性化的職場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6

企業內電子郵件監控與隱私權保護爭議之探討

呂雅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旨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所欲處理的企業內電子郵件監看議題的引爆點及研究方法。 在針對監視與勞動隱私的討論中,福特(Michael Ford)指出,當前的監督與過去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資訊傳播科技的興起化解了從事持續監督的經濟障礙。本論文的第二章,首先即由工作場所監督行為,特別是資訊社會電子化辦公場所帶來的新興科技監視型態--電子監視開展。以最常見的監控方式---電話監聽、錄影監控及電子郵件與網路使用行為的監控作為主要的討論內容。 關於企業內電子郵件監控的問題,不論實務見解或相關論述,長久以來,均落入這樣的迷思:雇主確實擁有電腦所有權,雇主為維護企業秩序,有權規定應遵守的紀律。相較於政府行為的侵害,上開二種聯想於是給了雇主監視的堂皇理由。甚且,即使國際勞動基準的建構已漸漸蔚為風尚,然而,此議題亦未獲得應有的關注。因此,本文於第二章希望藉由檢驗監看行為所涉基本權利的侵害,作為喚醒所應珍視之憲法價值的引導。接著論證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與提供基本權利衝突的解決之鑰。 我國對此問題的相關論述多聚焦在美國法,實務見解由結論上看來,也因襲美國法的思維。美國法上累積不少案例,於立法史上亦多有爭議與阻礙。然而,美國學者亦不乏批評聲音。本論文第三章,一方面介紹本議題在美國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是要呈現法規範不足所面臨的窘境。 美國隱私的概念來自個人主義,隱私幾乎被當作財產看待。然而,對此議題,歐洲國家則採異於美國法的個人自主、尊嚴的價值傾向。更值得注意者,相對於美國對於通訊內容本身的討論,歐盟指令提供的是個人資料的保護。本論文於第四章即以歐盟相關立法規範及主要會員國之規範作為美國法的對比。雖然美國法上的評論現況,多以侵權行為的侵入要件及「隱私的合理期待」作為主要的標靶,但許多學者也留意到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的規定。本章中,我們也將探討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的意涵及關於「合理隱私期待」的檢驗。另外,歐洲人權法院在人權及基本自由的保障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該院的重要判決,值得詳細介紹,以收當頭棒喝之效。 論文第五章,主要是針對我國相關法律規範的檢討及實務判決的俯瞰,並提出本文看法及我國法上自省的方向。 最後,本論文第六章整理先前討論的重點,提出若干建議作為結論。
7

高級休閒旅館網路行銷之研究 / A Study of E-marketing of Luxury Hotels

陳彥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今日休閒旅館業重要的行銷管道之一。旅遊相關產業也確實在電子商務領域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在沒有履行合約、線上付款交易的壓力之下,飯店業者不僅更能加以善用電子商務的資源,同時也降低了許多相關的風險。 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知名飯店業者,無法提供給顧客一個滿意的網路消費經驗,漸漸地,這些顧客便被新加入的線上旅遊網站業者給搶走。這些新的旅遊網站業者,不但提供給顧客更優惠的價格,也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務,並且紮實地掌握住了在網路平台上建立品牌的機會。同樣地,台灣的休閒旅遊業也面臨到相同的問題:易遊網(eztravel.com)及易飛網(ezfly.com)等等的線上旅行業者,搶走了許多原本為飯店業者的直接客戶;並且藉由線上通路的掌握,侵蝕了飯店業者原有的毛利。因此,飯店業者必須重新檢討、強化網站的整體架構規劃以及網路行銷的策略,才有籌碼與線上旅遊網站業者競爭。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比較東方與西方頂級休閒旅館業者,在網路行銷策略上的優劣與差異。透過分析與評價這些飯店網站及其網路行銷策略,將可以參考、學習這些飯店網路行銷策略的優點、避免其缺點;對於台灣的旅館業者而言,這份研究也將會是一則非常有利的參考資訊。 為了這份研究調查,本論文建立了一個滿分為100分的評價制度,評比跨越三大類型(Boutique精美型、Five-star五星級、Super超級型)、分布三大洲(北美洲、歐洲、亞洲)的20家頂級休閒旅館。調查出來的結果令人瞠目結舌:位處亞洲的旅館,其中的兩家五星級旅館,分別名列於第四以及第五;四家超級型旅館當中,更有三家取得了前五名的排名。出乎人預料之外的是,在前五名的名單當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家西方旅館的名字;只有在前十名的名單上,才終於見到三家精美型的西方旅館上榜。 這份調查的結果意味著,整體而言,雖然西方的超級休閒旅館目前在網路行銷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亞洲區的豪華五星級旅館的表現也不容小覷。另外,除了走精美、頂級路線的旅館以外,其他旅館只要是在網路行銷上,有傑出策略的表現,均反映出了更佳的業務表現。 根據研究調查的結果與分析,本論文亦列出了一些網路行銷策略上的建議,提供給台灣的飯店業者參考,希望業者們得以藉此來提升各自網路行銷的功能。 整個網路行銷策略將會專注在兩個核心重點:爭取顧客與維持顧客,藉此達到提升線上訂房及傳統訂房的目的。妥善地運用廣大的網路資源,並且以完善的行銷策略來進行投資,必定會有事倍功半的成效。因為它將帶給業者的是:更強化的品牌形象、更多正面的口碑及大幅提升其顧客忠誠度。 關鍵字:休閒旅館、網路行銷、電子商務、飯店管理、電子郵件行銷
8

影響網路謠言傳播的因素及擴散模式-由電子郵件謠言的散播與企業闢謠作為談起 /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Rumor Diffusion - Patterns of E-mail Based Rumor Diffusion and Corporate Clarification Strategies

鍾宏彬, Chung, Hung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是繼電子計算機發明後,帶給人類最大衝擊的一項革命,它突破了地理的籓籬,資訊的流動可以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跨越國界,這是其他媒體所望塵莫及的。而這種傳播特性最為人所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網路謠言的充斥。透過E-mail、BBS、NEWS、WWW等各種不同的管道散播出來的謠言,不僅可能造成個人的名譽受損、企業的形象破壞,許多的犯罪手法也因而產生。就企業主而言,網路謠言的殺傷力莫過於對公司形象與品牌聲譽的損害,而如何防範與澄清消息的正確性,已成為企業公關與危機管理的重要一環。 本研究則分析現有的謠言與消息來源理論,探討謠言的結構、傳播過程以及其社會心理成因等,並比較電腦中介傳播 (CMC) 與一般謠言口耳相傳 (FtF) 之下的謠言特性,以及探討傳統大眾媒體與網路媒介傳播謠言效果之差異,歸納出影響謠言傳播的可能因素包括謠言的可相信度、渾沌不安、訊息特性、涉入度、網路訊息惰性、人口統計變數與網路使用行為等。利用這些可能的變數,本研究設計兩組實驗來衡量謠言散播與闢謠效果,實驗一利用可相信度與渾沌不安兩個變數操弄謠言,並以小樣本的散播實驗來衡量謠言操弄的結果,探討謠言散播模式與影響變數,並以計數器追溯謠言散播的情形,來了解謠言散播的真實面貌;實驗二則以類似的實驗方法,選擇一則已發生的網路謠言案例來研究謠言散佈模型,並以發送闢謠信件的方式來探討其謠言防治效果。 實驗一在經網路謠言散播實驗之後,發現操弄變數的差異並不顯著,故實驗一改採Regression檢定,最後發現可相信度、訊息特性與渾沌不安是影響謠言散播的主要因素,網路訊息惰性則對謠言散播有間接影響效果,而可相信度有部分的中介效果;在電子郵件闢謠實驗方面,實驗二發現可相信度與網路訊息惰性對訊息的散播有顯著影響效果,而可相信度有部分的中介效果。由此可知,兩個實驗的散佈模式並不相同,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涉入度的差異。另外,兩個實驗皆發現經由電子郵件散播的訊息符合創新採用理論,其中實驗一的謠言與實驗二的闢謠訊息為Rogers所說的不完全散佈模式,而實驗二的謠言則為所謂的「S」形創新散佈曲線。 此外,本研究利用謠言的追蹤計數,得到了散播曲線與訊息散播方程式,並估計而求出了謠言的散播速度。由追溯的結果得知,網路謠言傳播的速度十分快速,尤其實驗二的謠言在第2.2日時就達擴散曲線的反曲點,一星期內散佈的人數高達原來樣本數的兩倍;相反的,不被眾人散播的謠言可以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趨於平息。而本研究也對網路訊息的「散播者」與「非散播者」作出比較,發現散播者的散佈可能性、對謠言的相信度、渾沌不安等都比非散播者高,但網路訊息惰性則較低。在粗淺的瞭解這群可能的網路「意見領袖」之後,企業界可以專注於這群人作有效的闢謠公關活動,讓網路謠言的管理更有效率。 最後,本研究彙整謠言的應對策略,並對企業因應謠言的危機管理的模式,提出許多的方案與建議,讓企業界在面對網路謠言時,能有參考的依循,並將損害減至最低。 / Not only has the internet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it has also brought out severe crises in the real world. Messages can be circulated all over the world in just seconds. As a result, geographical barriers have been virtually broken down. However, while rumors and hoaxes can easily be distributed through e-mail, BBS, news group, and so on, such false information may cause severe damage to individuals and corporations concerned, even trigger criminal offenses. How to prevent potential damage of commercial reputations which may cause by internet rumors and clarify the existing grapevin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each corporation needs to address in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society. This thesis is incline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nd Face-to-Face (FtF)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he variables which affect the diffusion of rumors, i.e. Credibility, Anxie-uncertainty, Message Property, Involvement, Internet Inertia, demographical variables, and personal internet behavior. Two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in this research. Exp.1 operates Credibility versus Anxie-uncertainty into four rumors and illustr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usion Possibility and each of the aforesaid independent variables which can facilitate establishing the diffusion model for Internet Rumors accordingly. Exp.2 i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diffusion model built up in Exp.1. A pre-selected existing rumor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It remodels the rumor diffusion and measures the clarification effect through e-mail as well. Moreover, both experiments use Site Meter to trace the mechanism of rumor diffusion. Numbers of the rumor being viewed and its responses and clarifications can be easily counted. 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Credibility and Anxie-uncertainty are originally well operated in pretests. However, the manipulated variables are not fully distinguished in Exp.1. Hence, Regression is employ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and as a result, Credibility, Anxie-uncertainty, and Message Property are the key variable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rumor diffusion in Exp.1 while Internet Inertia has indirect effect on the outspread of a rumor. In Exp.2, both Credibility and Internet Inertia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iffusion behavior while Credibility acts as a partial mediating variable in this case.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also shows the possibility and degree that Involvement might be the factor which cause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se 2 models. However, it needs to be confirmed by further research. Moreover, both models fit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of Innovations developed by Rogers. Rumors in Exp.1 and clarify message in Exp.2 are both Unsuccessful Diffusion while rumor in Exp. 2 belongs to S-shaped Normal Diffusion. Incidentally, diffusion curves and the function of rumor diffusion are obtained to work out through simulation equations and so are the diffusion rates, which surprised us for their rapid distribution. The inverse point was reached in the 2.2 days after the rumor message was distributed in Exp.2, and almost two folds of the original group numbers were reached in just one week. On the other hand, rumors which were not circulated would be quelled in few day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Distributor and the Non-distributor in the Internet society are also made in this study in facilitating the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grapevines. The Distributor believes rumors and are more aggressive in rumor distribution and shows higher Anxie-uncertainty, while their Internet Inertia are lower than Non-distributor. Knowing more about the so-called Internet “Opinion Leader” helps corporations focus on crisis management by initiating effective public activities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cores of grapevines but are also easier to approach than others. Finally, various corporate strategies of confining rumors are developed in the thesis. Suggestions and alternatives are provided in conclusion. Corporate administrators can therefore take them for reference when dealing with rumor-caused crises.
9

透過電子郵件之過程寫作對高職學生英文寫作能力效益之研究 / The Effects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查獻瑞, Cha, Hsien j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鑒於英文寫作能力日趨重要,英文寫作的教學也愈來愈受到重視。然而在高職英文寫作教學方面來看,其成效卻往往不彰。基於這個原因,研究者運用透過電子郵件之「過程寫作」教學法,期能對高職學生在英文寫作能力的提升上有所裨益。 本研究以北縣某高職綜高學術學程部五十八位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教導實驗組學生運用「過程寫作」的策略,配合在電子郵件的環境下加強英文寫作的能力;控制組學生則僅接受「過程寫作」策略之教學。實驗前,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施予前測來檢視學生英文寫作能力之起點行為;實驗後,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施予後測來檢視學生英文寫作能力之進步情形。實驗終了,再以一問卷來探討實驗組學生對實驗之態度及其自評成效。 研究結果如下: 一、 透過電子郵件之「過程寫作」教學法對學生英文寫作能力確有助 益。實驗組後測成績高於控制組;再者,實驗組在其前後測比較 下,整體寫作能力有顯著之進步。 二、 在電子郵件的環境下運用「過程寫作」的策略幫助學生在作文中之 內容、組織、文法、用字體例方面有所助益。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進 步情形雖無顯著差異,實驗組進步情形仍大於控制組。 三、 實驗組學生對透過電子郵件之「過程寫作」教學法,持正面的態 度。 四、 實驗組學生認為在接受透過電子郵件之「過程寫作」教學法之後, 自己的英文寫作能力進步了。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高職英文作文教學提出建言,作為未來從事英文寫作教學之教師及研究人員參考。 / Ow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on various purposes, teaching writing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nowadays.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n learning process does not work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failure inspires the researcher to resort to alternative methods to upgrade his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The present study was intended to prove that the instruction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i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Fifty-eight second-year students from two intact classes of Academic Oriented Course in a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to apply the strategies of process approach in an E-mail environment at every stage during the experi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structed in process writing strategies solely. Before the experiment, the pretest was used to indicat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students' writing proficiency.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posttest was administer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In addition, a response questionnaire was given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probe students' attitudes and their self-evaluation of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instruction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enhanced students' overall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in total scores of the posttest. In addition, concerning the total score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Seco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in content, organization, grammar, diction, and mechanics after the experiment although the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il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more progress in all five subskil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d. Third,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instruction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Last, most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sidered they made a progress in their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after the experiment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d the effects of process writing via E-mail.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writing teachers and educators with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conducting a writing class or further studies.
10

數位證據之刑事證據調查程序 / The admissibility of digital evidenc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劉秋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電腦及網路之普及,數位化生活已成時代趨勢,反映在刑事訴訟程序上,亦有愈來愈多案件以數位證據作為犯罪事實之證明。由於數位證據具有易於修改、無限複製、不易個化製作人、無法以感官知覺理解、可回復以及蒐證困難之特性,因此,在證據調查上具有其特殊性。 本文在第三章介紹美國法對數位證據之調查,第四章討論數位證據與傳聞法則之關係,在適用上,並非所有數位證據均受到傳聞法則之拘束,應區分數位證據之類型而定。就證據方法及證據調查方法部份,我國為因應新型態之證據,於92年2月6日增訂第165條之1,以規範科技視聽設備及電腦資料等新型態證據之調查。惟此規定未區分數位證據之類型,一律要求法院必須於審判期日調查,反而造成訴訟程序之拖延。因此本文第五章探討數位證據應適用之證據方法及證據調查方法。數位證據取得證據資格後,第六章則進一步評價數位證據之證據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