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7
  • Tagged with
  • 17
  • 17
  • 17
  • 9
  • 8
  • 8
  • 6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固體廢棄物管理財政政策之研究

黃建興, HUANG, J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固體廢棄物俗稱垃圾。依據物質平衡定理、垃圾是人類從事消費與生產活動必定會產 生皂的副產品。 環境污染問題,基本上是一經濟問題。目前垃圾量不斷地在增加,相對的清運與處理 供應不足,反映出整個經濟社會,在產品、資源回收、清運、處理等市場存在供需失 調現象。因此垃圾管理不只是消極的提高垃圾清運和處理的技術水準,而且更應積極 促進整個經濟資源運用的效率。 本文旨在探討經由課征產品稅(Product charge),押金或退瓶費(Deposit) 、使用人 費(use's charge)與補貼等財政政策工具,以提高資源運用效率、鼓勵資源回收與垃 圾減量等目的。文中,共分六章:(一)緒論。(二)固體廢棄物理論介紹,說明垃 圾的特徵與物質平衡模型。(三)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工具之介紹,說明各種經濟工 具的意義與性質。(四)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工具之理分析,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比較 各項經濟工具的優劣性。(五)台灣現行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之檢討。(六)結論。
2

固體廢棄物處理--經濟面與實務上之分析

潘榮耀, PAN, RO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態體系本身具有自淨能力及涵容能力之特性,只要外部干擾因素不超過其負荷力, 體系即能自動調節,回復平衡。但由於人們一向視環境財為自由財,未能體認環境是 稀少性資源之事實,致自然資源雖滿足了人們之基本需要,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 結果,此種取之不 、用之不 之心態,造成環境資源被過度地使用,生態體系發生 功能障礙,加速了環境品質之敗壞。從經濟觀點來看,公害污 乃家計、廠商部門未 慮及社會成本,而僅取決於私人成本所致。因此,外部成本內部化以抑制污染之主張 ,乃成為環境經濟學家研究之主題;一般言及污染防治,大多偏重於空氣污染、水污 染,甚少文獻討論固體廢棄物之問題,而固體廢棄物之處理在都市,是亟待解決之課 題。不僅要 速收集、清運,更要做到無公害之衛生處理。一但管理、處置失當,後 果則不堪設想。本文首先談論外部成本內部化之各種經濟手段,既而討論有關固體廢 棄物之各種問題,以及國內目前垃圾處理之現況。本文全一冊,共分五章十五節,計 六萬字: 第一章為緒論, 櫫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與架構。 第二章介紹並比較各種污 防治之經濟手段。 第三章為探討垃圾之處理、收集成本、財源與回收措施。 第四章為台灣地區垃圾處理現況之探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3

台灣地區廢棄物清理政策之研究

江明修, Jiang, Ming-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台灣地區廢棄物清理政策」,對廢棄物之清理,我國在民國四十四年即已 重視。而在六十三年正式制定並實施「廢棄物清理法」。人類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時, 也隨時在製造廢棄物,廢棄物之清理極為重要。倘若對它沒有妥善的清除、處理措施 ,不僅會直接造成各種傳染病等對人類生理的傷害;間接也將成為水污染、空氣污染 與土壤污染等公害之重要肇因。歷年來,我國對廢棄物污染問題的解決,大多仍集中 在以技術的層面來觀察、處置;絻少以政策科學的整體觀點來探討。本論文試圖超越 技術因素的考慮,嚐試從政策研究的架構加以分析,共分六章,約二十餘萬言。 第一章─「緒論」。首先界定本論文題目意義;提出所欲探討的問題:介紹國內、外 有關文獻;並提出本文的分析架構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問題發生」。以自然科學的角度,說明廢棄物的污染;指出其來源與所造 成的各種危害事實;由此,探討問題發生的各種因素。 第三章─「問題形成」。探討廢棄物污染問題入議程的過程與途徑,其中包括人為的 提倡、大眾傳播媒介的報導,以及外環的影響。 第四章─「政策制定」。探討我國廢棄物清理法的規劃與合法化過程、規劃重點、與 合法化的爭議。 第五章─「政策執行」。探討執行廢棄物清理政策的機構、經費、法規、計劃與行政 措施,並分析執行困難之所在。 第六章─「結論」。分評估與建議。評估部分包括問題的發生、問題的形成、政策的 制定、政策的執行等的檢視;建議部分為政策再規劃,以及對評估部分所列的各種缺 點,提出改進建議。
4

資源回收經濟策略之分析

朱媛媛, ZHU, YUA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雖為人類創造了舒適便利的生活,但也製造了大量的廢棄物,根據環保署的估計,台灣地區每人每日垃圾製造量每年正以5%的驁人速度成長,而垃圾組成中,除了含有大量不易腐化物質外,亦含有相當高比例的可回收資源,為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及避免資源的浪費,環保署在民國七十八年正式推展資源回收工作,陸續公告了各種回收辨法。推行至今,由於法令不夠周延、回收管道不健全,民眾配合意願不高、設備技術落後等因素,許多資源廢棄物或含有害物質之一般廢棄物仍未得到妥善的處理,為改善環境品質,將有用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應針對當前資源回收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作一通盤檢討,方能提出促進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有效策略。限於時間及能力,本文之探討內容僅以環保署所訂出之17項應序回收之一般廢棄物為主。分析其從製造、消費、丟至棄回收各階段所可能發生的問題,而後提出一些高回收成效的經濟與非經濟策略。
5

核能廢棄物處理問題之研究

張台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2008﹚年是石油價格大幅變化的一年,年初原油突破每桶1百美元的關卡後一路攀升,終至7月初紐約原油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新高紀錄;其後雖因市場因素而下滑,但高油價來臨已是全球都體認到的現實。此外,人為排放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由此引發的溫室效應、氣候變遷,以及因而擴大的全球暖化作用,在今年更受到矚目;追求替代能源已是全世界風起雲湧的一項趨勢,核能復興議題,也在此時重又被提出討論並受重視。 核能科學是幾個世代以來許多科學家努力的成果,但因核分裂反應最後誕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的美國,主要用於結束戰爭,使核能和平使用一直蒙上一層核武陰影;再加上發生過數起重大核災變事故,核能安全受到世人質疑,核能廢棄物又因擺脫不去的放射性,成為難解的問題。 由於核能力量巨大,會產生有害人體、生物及環境的輻射,國際間因而成立許多跨國性組織,建立規範以管理核能使用國家,並給予核能技術的指導。核能廢棄物處理由於是核能使用的一個重要環節,廣義而言,也是國際環境保護的一部分,各國在簽署環境保護各種公約、協議時,多會納入該議題,要求核能使用國家對核能廢棄物作最適當的管理與處置。 檢討核能廢棄物處理方式,除了依其輻射強度將廢棄物作嚴格分類外,基本上仍不脫掩埋與暫時儲存在一定的場址兩大做法。先進國家將低、中階核能廢棄物減容、固化處理後,進行永久掩埋,但如用過核燃料等高階核能廢棄物,其處理方式仍待突破,必須透過國際合作方能獲得最大效益。 從核能廢棄物處理研究,而推論出我國政府關注核能廢棄物應注意到的幾個面相,並建議未來重新評估加重核能占有能源比率時的所應注意的問題,綜合而言應注意的有:一、核能廢棄物是核能使用的中心議題,廢棄物問題未能妥善解決,不易推動核能使用的能源政策。二、核能廢棄物處理既屬專業但也是高度政治性議題,運用政治智慧方能妥善解決。三、核能廢棄物不止是一國的國內事務,也牽涉到跨國議題,除須投入最新科技研發相關技術,並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處理。四、必須獲得民眾充分支持才能全力推動核能使用的能源政策。
6

巴塞爾公約架構下有害廢棄物越境運送之保險研究 / A Study on the insurance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under Basel Convention

李宗翰, Kinya L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巴塞爾公約是關於有害廢棄物管理最重要的國際公約,公約中規範了任何有害廢棄物的越境運送都必須提供保證、保險或其他財務擔保,以用於賠償運送途中發生意外污染造成的損害。 本文針對巴塞爾公約所提及之保險加以研究,並分析我國規劃能夠銜接巴塞爾公約架構且能在國內運作的保險機制時,在法規需求方面以及實際運作方面的各項要件,並試擬我國開辦強制有害廢棄物運送保險所需之相關法規以及保單條款。 / Basel Conven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the Basel Convention acquire that any transboundary move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must provides bond, insurance or other financial guarantee, as to compensate the damages caused by the accidental pollution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This thesis tried to study what the insurance mentioned in the Basel Convention is, and to analyze every elements of legislative requirements and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when Taiwan is drawing up the internal insurance structure to connect with the Basel Convention, and tried to draft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insurance policy.
7

電子廢棄物貿易之國際法規適用問題研究 / The study of applicable international law on e-waste trade

陳姿妤, Chen, Tzu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產品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產物,而技術不斷更新的結果導致電子產品的汰舊換新速度加快,產生大量的電子廢棄物(E-waste)。而因為電子廢棄物仍具有高經濟利益,國際間之貿易行為增加,又,因電子廢棄物之再利用、回收及拆解等過程均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其高汙染性也引起國際重視。 因電子廢棄物貿易之高經濟性及高汙染性,應適用國際法規以完整規範,目前國際間管制電子廢棄物之法規有二:一為針對環境層面之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另一為針對貿易自由化之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貨品貿易原則。 研究探討後發現,兩國際公約仍然有其無法完整規範之處,而最主要的原因即為電子廢棄物於國際間無統一的分類及定義,分類不明的結果導致法規無法完整適用,電子廢棄物貿易行為無法受到管制。 因此,本論文最後將就電子廢棄物給予分類建議,並且探討若電子廢棄物有適當且明確之分類後,法規之適用性大大提升,始可解決環境面與經濟面的難解問題。 / In recent years, electronic products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in the human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ld and used electronic products fall into disuse, so lots of Electronic-Waste (e-waste) has been generated. Because of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the international e-waste trade has turned into a significant issue. In addition, the procedure of re-using, recycling and dismantling e-waste may cause serious damages to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high pollution resulted by E-waste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Due to the enormous benefits and pollution of e-waste trade, the international law should be applied to stipulate the trade behavior. Currently, there are two international laws controlling e-waste: one is the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 and Their Disposal that with regard to environment aspect and another is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goods rules which concerning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this research,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ages about these two laws that lead to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cope of the laws and difficulty of stipulating the e-waste trade.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re is no unified and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e-waste. The e-waste will be defined and categorized in this research paper, and the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wo laws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several countries, we further give a suggestion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e-waste. After we have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of e-waste, the applicable laws become useful and accurate so that we can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8

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成效評估指標之建立-以環保機關事業廢棄物管制為例 / Estabilishing evaluation indic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ance applied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administration-a case study of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呂羿潔, Lu, Y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透過電子治理的推行與應用,來促成政府資訊公開、服務傳遞、民主參與以及跨域整合為當前政府公共事務管理的重要趨勢;然相較於電子治理應用於公共服務的討論,對於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的檢視與探討卻相對缺乏,但管制政策實為影響社會與民眾深遠的重要政策類型,針對其進行檢視乃當前刻不容緩之議題。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文獻檢閱、深度訪談與實物分析,建構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的成效評估架構,希冀藉此提供後續研究一系統性成效評估檢視基礎,來協助評估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的成效檢視,並進一步協助管制目的的達成。 本研究結果發現,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應是包含開始的資源投入到結果產出的一系統性之評估,以呈現整體環境管制行政的電子治理應用過程,是以本研究提出包含功能面向(使用易用性、系統整合性、統計功能完整性、系統穩定性、資訊品質)、使用行為面向(使用者感知、使用者類型)、與效益面向(效能、即時性、效率、回應性、正當性)此三大構面的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的成效評估架構,並針對各評估次構面進行指標操作化與提出評估設計之建議。 基於前述研究過程與結果,本研究認為應提升對電子治理應用於管制政策的成效評估關注,並透過系統性的評估來探討當前使用情形與待改進之面向,同時,也應重視環境管制行政有別於公共服務而具有的強制性特質,並具有達成重要公共利益的管制目的任務;本研究更針對後續研究,提出透過資訊公開角度、民眾公開參與規劃等角度來檢是電子治理應用於環境管制行政的成效,以臻進電子治理的應用討論以及管制目的與公共利益的達成。
9

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之政策工具: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 / Low-level Radioactive Waste Final Disposal of the Siting of the Policy tools: the View of Stakeholders

許文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低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棘手公共問題之一,縱使政府於2006年制定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作為選址依據,但至今選址業務推動仍然窒礙難行。為解構此政策難題,本研究共提出三個研究問題:一、選址草案在立法過程中有什麼爭議?最終選址條例運用哪些政策工具處理低放核廢問題?二、選址條例在執行過程中民眾如何看待選址所遇到的難題?又提出什麼樣的建議方案?三、綜合上述多元利害關係人對於選址條例的意見陳述,顯現出我國的政策過程存在哪些侷限?分析過程中,研究者以Elmore所提的四種政策工具為分析架構,探究此四種工具在選址條例中之運用情形與爭議。研究結果發現,最初行政政院版選址草案僅運用到強制規範、誘因、能力建立此三種政策工具,最後立委堅持新添入具有系統改變工具概念的地方性公投機制。除此之外,草案於立法審查過程中,另三種工具也發生爭議討論,強制規範概念的選址準則便被批評行政裁量範圍過大、忽略台灣獨特脈絡、缺乏課責機制。誘因概念的回饋金被詬病規劃過於模糊粗糙。能力建立概念的傳遞資訊與回應民意部分,則是在立委要求下明訂對全國民眾公佈資訊與回應提問的方法。將此立法審查爭議對照於民眾所提之意見,發現部分民眾意見其實立委也曾提出要求討論,可惜當時並未被採納,甚至是忽略。由此顯現我國目前代議政治之缺失,即民意代表並無法在政策制定過程全然地反應民意與調和真實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導致所制定之政策與現實社會脫節,無能順利執行。為解決選址爭議,研究者彙整民眾意見提出之建議如下:坦誠公佈處置場與回饋金的負面影響資訊、藉由公正第三方舉辦雙向溝通的討論會、賦予民間組織監督處置場的權力、交代清楚選址條例與原住民基本的衝突關係等,以消弭當地居民的鄰避情結,促進選址政策執行。另外,為彌補現今代議政治之缺失,建議往後於選址政策的修訂或決策過程中,能援引更多元且富創新的途徑獲取廣泛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使得選址過程能更臻民主精神,而選址結果也更能被民眾所接受。
10

工業污染防治政策工具之研究-以電鍍工廠產生含重金屬毒性有害事業廢棄物分析

李鴻源, Li, Ho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鍍是一種經由金屬表面處理技術以達防蝕、除鏽、著色、裝飾、美觀提升產品機能與產值為目的之工業。工廠遍佈全省各地,北至基隆,南至高雄,規模大小不一,百分之九十以上屬小型,多設於都市計劃住宅、商業以及農業區,污染相當嚴重。除燻煙污染作業環境外,排放廢水不當及污泥任意棄置,都會經由河川、地表等各種不同擴散途徑釀成土壤污染。不僅影響作物生長,同時累積在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屬,經食物鏈作用一旦進入人體即無法去除,長期蓄積危害甚巨。 懍於工業污染是造成生態環境損害主因之一。本篇論文係本著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基本概念,以電鍍工廠產生含重金屬毒性有害事業廢棄物之例為分析重點,依循消減污染源、污染物之回收再利用、污染物的處理與處置三方向分析,揭示「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防污理念,藉由直接控制與經濟誘因兩大類政策工具之研究來探討對政府防治工業污染的可行性。 直接控制政策工具係指政府管制擬關為環境品質訂定一個標準,對污染物排放數量直接加以控制,限制被管制的廠商採行特定措施,用以達成防污目標,這些防污措施指示都具強制性。在本文中將探討規範性管制、排放標準及清理等三種直接控制的政策工具;而經濟誘因政策工具乃指政府管制擬關要把各種自然資源納入市場體系,間接對財貨和勞務的價格進行干預,以經濟手段建立改善污染誘因,解決工業污染問題。 在本文中將討論課徵污染稅、補償、出售污染權與補貼等四種經濟誘因的政策工具。 經由各種政策工具的分析、討論及比較得知任何政策工具都有特點與使用限制。沒有一項工業污染防治的政策工具是完美無缺的。透過選擇的標準,採用不同政策工具常被追求相同政策問題的解決且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職是之故,同時採行數種政策工具是最適當的。

Page generated in 0.04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