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84
  • 267
  • 189
  • 15
  • 9
  • 4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490
  • 490
  • 177
  • 177
  • 138
  • 134
  • 121
  • 119
  • 118
  • 116
  • 105
  • 77
  • 76
  • 75
  • 6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71

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台灣的傳唱(1928~1945) /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songs in Taiwan (1928~1945)

陳堅銘, Chen ,Jian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1928年(昭和3年)ビクター第一回發售的曲盤<波浮の港>,開啟了日本流行歌時代,首先掀起的是<東京行進曲>的旋風,接著是<酒は淚か溜息か>、<島の娘>,到了<東京音頭>,臺灣也陷入了「音頭」的風潮。盧溝橋事變後,軍歌當道,流行歌不得不迎合而產生了軍國調歌曲,另外「大陸旋律」的作品自成一格。日本流行歌主要藉由新大眾媒體蓄音器與曲盤、放送、映畫向臺灣傳播,同時也促成臺灣本地流行歌的發展。 日本流行歌傳播到臺灣來,首要途徑是蓄音器與曲盤的普及,整理《臺灣外國貿易年表》和《臺灣貿易年表》相關統計資料加以分析,1911年(明治44年)到1914年(大正3年)有一段成長期,正符合「日蓄」成立後蓄音器與曲盤的消費熱潮,接著從1929年(昭和4年)到1932年(昭和7年)急速成長,正符合流行歌產生的時期,在1937年(昭和12年)最高峰後滑落,則是受到中日全面開戰「自肅」情形下的結果。日本流行歌發展初期,臺灣的映畫館不多,到戰爭時期才有顯著成長,傳播功能需打折扣,到了戰爭時期才有所改觀。在臺灣雖然放送聽取加入者佔總人口比例很少,但是只要一台收音機,實際聽到的人數必多過聽取加入者,雖然流行歌在放送節目中佔的比例不高,但是有放送協會宣傳刊物、各地報紙的節目表,按圖索驥,對於聆聽日本流行歌多多少少有幫助。其中就在臺日人而言,接受程度較高,除了具有聆聽歌詞在語文上先天的優勢之外,反映在蓄音器與曲盤的擁有、放送的收聽、映畫的觀看的情形也可證明。就臺灣人而言,接受程度不如在臺日人,但是到過日本本土經驗者如留學生,生活在都市、懂日語、有一定教育程度或是各州郡部據經濟實力者接受程度較高,而這些人正是戰後在臺灣日本流行歌演變為「日曲臺詞」流行歌的潛在因子之一。
172

現代日本企業轉型變革之新思維

侯宗易, Hou, Tsu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先天自然資源條件不足及二戰後成為戰敗國的日本,卻能於戰後經濟高度成長,在1970年代至80年代的兩次的石油危機、兩次外匯危機當中,也都能漂亮過關,繼續擁有高度的經濟成長,因此使得當時經濟疲軟、對日本鉅額貿易逆差的美國備感威脅,而出現「打壓日本」(Japan bashing)的言論,然而1990年代冷戰結束之後,日本經濟陷入「失落的十年」,美國在經濟上重新掌握霸主地位,因而對日本的態度轉為「忽視日本」 (Japan passing);更因日本在全球的競爭力排名已從1992年的冠軍降到2010年的第27,勞動生產力在七大工業國(G7)連續15年墊底,而出現「日本無用」(Japan nothing)之說。但,日本真的無用嗎?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企業依然有其他獨特的競爭優勢,以及日本企業在現今汽車、電子以及高科技產業當中擁有突出的表現,認為現代日本企業其轉型變革過後的新日本式經營模式,仍然是許企業值得學習仿效的對象,因此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後的理論架構,對日本八家企業進行橫向觀測,萃取出八項現代日本經營新思維,形成現代日本企業經營新思維模式,本研究發現現代日本企業的經營新思維為,日本企業期望透過穩固的實力基礎,如人才的培育發展、研發資源的投入,以及社會與環境的鞏固,如以環境為本的概念拓展業務,藉由上述兩項經營思維為基礎來進行企業高附加價值的創造,如核心能力的整合延伸與再創造、整合力與綜合力的展現和成為高附加價值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者的概念,秉持著承擔高風險與追求創新的創業家精神和新興市場的擴張,進而成為高收益及高成長結構的企業經營模式,最後本研究經由研究結果給予我國企業在未來經營管理上的具體建議。
173

民国初期の修身教科書における日本モデルへの依存

方, 光鋭 25 February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4

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股東權益保障之研究 / A Study on Protection of Shareholder Interests Regarding Foreign Issuers’ IPO in Taiwan

藍順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本市場日趨國際化及自由化,國際主要證券市場大多允許外國企業可至當地第一上市,故開放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櫃掛牌是一必然之趨勢。在各界積極建議下,97年3月政府正式開放未在海外上市之外國企業,得以原股來台申請第一上市櫃。 吾人樂見我國政府對於證券市場的規範跨出一大步,然而政策開放初期,證券交易法並未隨之檢討修正,衍生相關適法性疑義。嗣後雖於101年1月增訂外國公司專章,但對於外國企業股東權益保護事項,仍繼續沿用採「外國發行人註冊地股東權益事項檢查表」規範之作法,要求外國企業在不牴觸註冊地國法令之前提下修訂其公司章程,將我國股東權益保護重要事項(參照我國公司法及證交法之部分規定)納入公司章程。 上開要求,對於自97年起迄今來台第一上市櫃之註冊於開曼群島公司而言,執行上並無太大困難。然在101年起每股面額新台幣十元規定開放後,包括日本企業在內之實際營運實體公司,若擬直接來台第一上市櫃,將面臨我國與註冊地國兩地法令之重大差異,甚至部分股東權益保護重要事項無法修訂公司章程之問題。究竟我國股東權益保護重要事項得否定於章程對股東權益之影響為何?倘無法修正公司章程所採配套措施之可行性?亞洲鄰近證券市場如香港、新加坡之作法為何?等,均值得吾人加以關注。如何因應解決此一問題,勢必影響我國未來推動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櫃之具體成效。因此,將再以日本企業來台第一上市櫃為例,進一步深入探討股東權益保護之議題。 本論文係就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所衍生相關法律適用與衝突問題為出發點,並以最基本之股東權益保護為中心加以探討,以實務運作之觀察對相關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期能對釐清問題有些許貢獻,俾有助在於推動優質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之同時,得以兼顧我國投資人權益。
175

日本語会話データに見られる対比談話標識の使用実態

陳, 相州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6

中国人上級日本語学習者の縮約形の使用状況

東, 会娟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7

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の「でも」の会話使用に関する縦断研究 ―使用位置及び共起表現を中心に―

陳, 相州 31 March 2009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8

台灣3G行動加值服務發展之研究-日韓發展之啟示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3G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in Taiwan - Implications from Japan & Korea Markets

廖淑英, Liao,Sh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G行動電話的優勢在於傳輸速度,可達384Kbps以上,因此,在政府開放五張執照後,各家業者皆投入巨額資金經營,期藉由傳輸速度快的優勢,可以發展出更多的行動加值服務內容,以期在語音營收成長飽和之下,創造另一營收來源。然而,觀察3G行動加值服務發展現況,發現台灣3G行動加值營收比GPRS時代,成長不大,用戶使用意願也不高。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了解全世界發展3G行動加值服務最成功的日本與韓國兩個市場,其3G發展過程中曾碰到過的問題,及其後的改善方案,提供給國內政府/業者參考,以便能縮短學習曲線,發展出殺手級的加值服務,提高營收,帶動3G產業的發展。 本研究經由文獻與理論探討、電信產業發展概況、日本行動加值服務市場分析、韓國行動加值服務市場分析與台灣行動加值服務市場分析後,最後作成結論與建議,並提出後續研究課題的建議。 經研究與分析日本和韓國市場,了解日本與韓國3G行動加值服務發展過程中,所碰到過的困境及其後續改善之方案,並對政府與電信營運商提出以下的結論與建議: 結論 : 一、 從以下日韓3G初期發展失敗的經驗,可為台灣業者借鏡以避免重蹈覆轍: 1、基地台設置不足,導致通訊品質不佳,用戶沒信心 2、加值服務內容定價過高及計價方式複雜 3、3G手機價格高 4、服務內容不具吸引力 二、 日韓 3G成功關鍵因素可提供台灣電信業者參考與學習 1、提高網路普及率 2、提供創新服務內容 3、操作簡便的服務 4、簡單易懂收費模式 5、人性化的3G 服務品牌 三、 網路品質改善第一優先,以建立用戶使用信心與意願 四、 藉由了解日韓3G發展過程,可以縮短台灣業者學習與摸索的時間 建議 : 壹、 政府方面: 一、基地台網路: 協調業者以共構的方式及加速整合UMA技術以解決網路品質的問題。 二、技術平台與內容產業: 制定適當的產業政策,以協助整合產業上中下游業者,以帶動產業 研究與發展。 貳、 電信營運商方面: 一、客戶數及終端設備: 電信產業再次併購與整合,以便擴大客戶數及求得最大經濟邊際效益。 二、內容與服務平台: 積極扮演內容服務開發與技術平台整合角色,以帶動內容產業的蓬 勃發展,並創造「皆贏」的局面。 三、費率: 提供高、中、低「吃到飽」簡單易懂費率,滿足不同需求的用戶。 / The advantage of 3G is on the speed up to 384 Kbps. After Taiwan government released five licenses of 3G to operators in 2002, the 3G operators started to invest lots of capital in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 operating. They all expected to develop more value-added services to enlarge data revenue of 3G by its advantage of high speed. However, data revenue of 3G is not obviously enlarged after it was launched since 2005.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studying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Korea in 3G market as they ar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the development of 3G and also hope to learn from them by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had met and overcome in the past. By learning from them, Taiwan operators could shorten the learning cur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3G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added services and find out the killer applications to enlarge data revenue of 3G. This research conferred with literature & theory、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 industry、the analysis of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in Japan、the analysis of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in Kor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in Taiwan. In the end, it came out to the points of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to this research. After analyzing 3G market in Japan and Korea, this research pointed out below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to Taiwan government and operators. Conclusions : 1. The operators can learn by the failure factors of Japan & Korea to avoid it happens again in Taiwan market as below listed: A.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rastructure was not enough to provide good quality in connection. B. The pricing of value-added services is too high and too complicated to users. C. The pricing of 3G handset is too high. D. The content of value-added services is not attractive to users. 2. The operators can learn by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Japan & Korea in 3G to accelerate blooming 3G market in Taiwan as below Listed: A. High infrastructure networking penetration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nection. B. To create innovative value-added services to attract users. C. To provide user-friendly handset. D. To design simple and various flat rate. E. To promote 3G services brand instead of 3G technology. 3. The first priority is to improve the networking quality to enhance the faith of consumer to use 3G services. Suggestions : 1. To Taiwan government : A. In infrastructure networking side: Taiwan Government shall coordinate operators to co-build infrastructure networking and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MA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tworking. B. In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content side: Taiwan Government shall set up appropriate industry policy to encourage、integrate and drive industry to go forward. 2. To Taiwan operators: A. In customer base side: By merging each other to enlarge the customer base to reach max. economic benefits in tailor-made handset and overhead. B. In content and service platform: Operators shall aggressively play the role to integrate content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drive content industry to go forward and create the win –win. C. In air rate: To provide various and simple flat rate to meet various customers need. Key Words: 3G、3G Mobile Phone、Value-Added Service、Japan 3G、Korea 3G
179

中日馬關條約談判之研究

林乾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在1894年藉由朝鮮「東學黨事件」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並於1895年與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迫使中國割地賠款。本文即在從「國際談判」之角度探討馬關條約談判。 本文以哈比等五位學者對於國際談判之相關論點為基礎,經由歷史研究途徑,採用文獻分析研究方法,分由馬關條約談判之談判背景、談判結構、談判過程等方面分析此兩國間之戰爭媾和談判。 在談判背景上,中國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之下,希望列強出面調停,但日本為確保在談判中達到其最大目的,故遲至1895年3月,在中國願意派遣有割讓土地畫押之全權大臣後,才在美國居間協調下,接受中國的談判要求。在談判結構上,中國在談判前的靜態資源中,可藉以在馬關條約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的就是廣土眾民的商業利益與第三國干預,但仍須依靠有效的戰術運用,方能於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 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放棄堅持之議題選項,故極力爭取第三國之幫助,而日本也努力於排除第三國干預介入談判中,雖然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仍成功地將其與馬關條約談判切割處理,不使其產生議題聯繫,而列強在各自利益考量下,最終無法及時提供中國談判權力,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日本之談判條件。 中國在馬關條約談判中最在意之割讓領土次議題,實乃十九世紀中外戰爭媾和之慣例,然中國政府決策人士昧於國際知識,一再於此次議題上討論爭辯,喪失較佳之談判時機。而中國於1900年之辛丑條約談判中仍重蹈覆轍,接受各國談判條件。日本則於1905年與俄國之樸茲茅斯條約談判中,面對不同於中國的戰敗國,俄國採用堅持選項之戰術,迫使日本於談判中只能達到分文未取之「絕對必要條件」。 本文運用哈比等學者之談判論點,綜合為本文之研究架構,可供研究國際上戰爭媾和之不對稱權力談判之分析架構。
180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公眾外交之比較:以日本對泰國與越南的文化交流為例 /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to Southeast Asia: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Japanese-Thai and Japanese-Vietnamese Cultural Exchange

梁瑩騏, Liang, Yi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眾外交在國際社會上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在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公眾外交的作用在於還原幾經扭曲的事情本質,為國家建立良好形象,也可以說是透過與他國國民溝通與交流,促進雙方在文化上與價值觀上的理解,進而達到外交上的預設目標,獲取更大的國家利益。 過去對於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多以雙邊的傳統外交、經貿關係,或是政府開發援助為主,對於日本對東南亞國家所推行的公眾外交內容顯少著墨。因此,本研究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切入,以日本公眾外交的主要機關「國際交流基金」為主體,泰國與越南為兩大研究個案,解構日本的文化藝術交流與日本研究及知識交流在兩國推廣的難易度與施行方針的異同。 日本文化有其封閉性,在海外推廣實屬不易。本研究發現不論在文化藝術交流或是日本研究推行上,泰國因為與日本建交時間早,長年維持穩定的往來,且在未受他國文化洗禮之下,泰國人民對於日本文化採取開放接受的態度,使得日本文化交流在泰國的推廣較順利。相對於此,日本與越南建交時間晚,國際交流基金在越南的文化交流中心也是東南亞地區當中最慢成立的據點,雙方交流時間較短,加上越南已先受到韓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文化交流推廣上遇有瓶頸,相對不易。國際交流基金推廣文化交流有其既定的順序,故施行方針並無產生因國而異的現象。

Page generated in 0.0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