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5
  • 71
  • 4
  • 2
  • Tagged with
  • 77
  • 77
  • 30
  • 30
  • 28
  • 27
  • 25
  • 21
  • 20
  • 19
  • 18
  • 18
  • 18
  • 17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英法海底隧道之財務重整分析 / The financial restructuring analysis of channel tunnel

陳建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英法海底隧道為BOT工程的重要參考指標,惟於1994年宣布通車營運以來,歐洲隧道公司始終存在著嚴重的財務困難,歷經1995-1998年及2005-2007年兩次的財務重整,終於2009年首次宣布發放股利,財務狀況由虧轉盈。 本研究旨在探討歐洲隧道公司如何進行財務重整及成敗的因素,於文獻回顧分別介紹公司重整之方法及攸關重整成敗的因素,遂分別介紹歐洲隧道公司第一、二次重整計畫之內容,主要討論重整重要紀事彙整、財務發生困難原因、重整歷程、重整計畫內容分析、重整前、後之重要財務資料彙集以及近年財務狀況分析,及評析歐洲隧道公司之重整策略。 本研究結果顯示,歐洲隧道公司兩次重整主要皆採「以債作股」的方式,以「重整成功」的定義觀之,雖於第一次重整 (1995-1998年) 後,未能立即轉虧為盈,但已減輕虧損的情況,且亦因第一次的重整將債務減少12億英鎊,使得2005年再度爆發財務危機而進行第二次重整 (2005-2007年) 時,能在英法海底隧道產業前景看好,營運穩定成長之下,公司的主要債權人為金融機構,利益關係人有效協商並取得共識,爭取往來銀行的支持,以債作股方式,確保公司能繼續維持營運,積極募集新的資金,於第二次重整後,財務狀況明顯改善,還重新在巴黎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申請股票上市,恢復股票交易的流通性。本研究認為歐洲隧道公司歷經兩次重整,順利成功再生,相當符合重整成功的定義。 最後,經由英法海底隧道實際案例之分析,推論英法政府堅不出資及不融資保證為促使歐洲隧道公司自救的重要關鍵,及BOT專案財務計畫準確預估的重要性。歐洲隧道公司自救及英法政府的堅守原則,為世界各國在進行BOT專案時,同為政府及特許公司深值借鏡的佳例。
22

歐洲聯盟與中國雙邊科技合作之研究─以「伽利略計畫」為例 / A study on bilater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Galileo project

林鼎為, Lin, Di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盟與中國雙邊政治關係的發展起始於1975年,建交初期歐洲共同體與中國雙邊初期並沒有顯著的發展,可歸因於冷戰兩大超強的國際政治格局之箝制,難有合作的動力。後冷戰時期,歐盟著眼於中國內部廣大的市場與發展潛力,除了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更將合作意識推至多領域的合作議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縮短了時空的限制,更將當前歐洲與中國雙邊的關係拉近距離。縱然歐盟與中國在多方面呈現極大的差異性,包括語言、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如同中國2003年所公佈的「歐盟政策白皮書」所揭示,歐盟與中國彼此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也因此使得雙邊存有合作的潛力。 本論文以雙邊科技合作為出發點,重新檢視歐盟與中國雙邊合作關係的發展,用以發掘歐盟與中國雙邊科技合作的驅動力、成果與前景為何。藉由本論文之脈絡,研究主題共可分為三點,分別為:(一)歐盟與中國同時呈現出合作與齟齬的雙邊關係,有探究其因之必要,將於第二章重新檢視雙邊建交至2010年間之重要發展;(二)全球化的浪潮的影響,使得國家或是國際組織都難以脫離國際合作的框架,歐盟與中國關係亦是如此,更將雙邊合作提升至科技合作領域。本論文將於第三章討論雙邊科技合作發展之源起與成果,並嘗試回答科技合作是否對雙邊關係發展創造利益,抑或形塑一種制度;(三)歐盟提出之「伽利略計畫」做為雙邊於合作領域的新里程碑,相關市場發展性具有極大潛力。本論文將於第四章以「伽利略計畫」做為案例研究,自太空科技合作領域出發,專章討論「伽利略計畫」內涵與其對歐─中關係發展之影響,此外,「伽利略計畫」因涉及安全領域的敏感議題以及牽動跨大西洋關係的轉變,吾人將探討此一影響為何。
23

英國脫歐公投與歐洲統合 / The Brexit referendum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黎蕙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統合而成爲歐體會員國,至2016年6月23日公投決定脫歐,身為歐盟第二大經濟國,43年的關係已確定要分手。 歐盟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核心總結起來為四大自由-包括商品、資金、人員及服務,因此歐元及申根條約為其支柱,可是自歐債危機、敘利亞難民以及恐怖攻擊後,頓時令這兩大支柱受到挑戰,多種因素讓英國認為與歐盟的統合已經走到「弊大於利」,因此選擇說再見的時候。 本研究循歷史發展探討英國與歐盟間之競合,並以互賴理論,自英國加入歐盟之利益考量,脫歐公投之背景及分析脫歐派與留歐派雙方之立場,就經貿、就業機會、會費預算、歐債危機、移民、邊境管控等面向分析,以及脫歐後對於英國及歐盟之影響。也因歐盟「中央集權化」的趨勢下,英國認為對於法規、財政治理、移民管控自主權的喪失,而以拿回主權為訴求。 自英國決定脫歐後,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ry May)於今(2017)年也已提出了脫歐計畫白皮書,闡明將完全的脫離歐盟,日後雙方的談判仍是漫長艱難。 從英國脫歐到川普當選都顯示出反全球化思潮、種族民族主義、反對向歐盟等超國家組織讓渡主權,此股風潮正在改變歐美政治,因此期藉由本研究,能初探其原因。 / In 1973, the United Kingdom officially joined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 June 23, 2016, the United Kingdom held a public vote for Brexit and decided to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EU). A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EU, the United Kingdom is determined to terminate the 43-y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U. The EU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 core contents comprise four basic freedoms, namely, goods, capital, people, and services. Euro and the Schengen Agreement are the two pillars supporting the EU. However,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Syrian refugees, and terrorist attacks have affected the stability of the two pillars. Various factors cause British people to believe that it is unworthy of continuing European integration because the United Kingdom benefits from the EU at a cost of losing m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coo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EU and uses interdependence theory to analyse the economic consider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 join the EU, the context of the Brexit vote, and the viewpoints of advocates and opposition for remaining in the EU. We also analyse different dimensions, including trade, job opportunity, the EU membership fee, European debt crisis, immigrants, and border control,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Breixt on both the UK itself and the EU.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centralization trend of the EU, the United Kingdom claims to retrieve the losing autonomy of legal regulation, fiscal governance, and immigration control. After the decision of leaving the EU was determined, the UK Prime Minister Theresa Mary May proposed a Brexit White Paper in 2017, declaring that the United Kingdom will leave the EU completely. Long and complicated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EU are expected. From the Brexit issue to Trump elected as the US president, these events reveal a trend of antiglobalisation, ethnic nationalism, and refusal to yield sovereignty to supranational organisations such as the EU. This trend is changing the politics in the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us, the present study is conducted to preliminarily identify the rationale behind this trend.
24

歐洲聯盟與「非加太國家」關係之研究

黃凱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歐洲聯盟與非加太國家集團間的關係。非加太國家大部份為歐洲國家的前殖民地,其範圍包括非洲、加勒比海以及太平洋國家。這些國家在獨立後,繼續與歐洲聯盟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歐洲聯盟也透過經濟援助與貿易優惠的實施,來維持這樣的特殊關係。本文試從歷史的角度及國際政治經濟學觀點,以及雙方簽訂之條約分析雙方關係的性質,並且就歐洲聯盟貿易優惠與經濟援助的效果予以評估,發現歐洲聯盟與非加太國家的關係,是奠基於不平等的關係之上。雙方雖然以簽訂國際條約的方式來發展合作,但其中之運作仍顯現歐洲聯盟站於一個優勢及主導的地位。非加太國家並且是歐洲聯盟歐洲利益的外環,保障歐洲聯盟的原料進口來源、成為歐洲聯盟的外銷市場,同時也是歐洲聯盟取得國際經濟重大議題優勢的重要協助伙伴。由於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歐洲聯盟給予非加太國家的貿易優惠在新世紀已不合時宜,而歐洲聯盟對於東歐國家的關切,又有分散歐洲聯盟對非加太國家援助之虞。在冷戰結束後,歐洲聯盟對於非加太國家的要求也有政治化的傾向,人權、民主成為非加太國家取得歐洲聯盟援助的必要條件。本論文的結論是,非加太國家於歐洲聯盟所扮演的角色已不若從前重要,但歐洲聯盟應本於國際責任,繼續給予非加太國家經濟援助,並在世界經濟體系許可的範圍內儘量給予非加太國家貿易優惠,以做為南北合作的典範,並協助非加太國家經濟發展以消除貧窮。
25

七o年代後美蘇和解演進之研究

王萬里, WANG, WAN-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以軍備管制、經濟互動、及歐洲安全三項指標評估自一九六九年尼克森政 府始,迄現任雷根政府上,美蘇兩國在和解政策下的關係發展。 第一章─「戰後美蘇冷戰之回顧」:除檢討冷戰的變數,並以三項指標說明蘇聯戰後 的擴張與美國的圍堵。 第二章─「和解的起源」:除剖析影響和解的國際、國內因素,並檢討美蘇外交決策 人對和解的意識認知。 第三章─「尼克森、福特政府和解的發展」:主以三項指標說明此階段美蘇和解的進 展。 第四章─「卡寺政府和解的衰退」:主以三項指標說明此階段美蘇和解的衰退。 第五章─「雷根政府和解的幻滅」:主以三項指標說明此階段美蘇和解的幻滅。 第六章─「和解演進的評估」:除檢討和解的正負功能,並以三項指標檢討三任政府 在和解政策上的成敗。
26

瑞典積極勞動市場政策之研究 / The study on Swedish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謝嘉文, Hsieh, Chia-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實施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致力於實施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國家之一。積極勞動市場政策在瑞典的勞動就業中佔有重要地位,並且也是瑞典勞動就業政策以及瑞典模型的一個基本特徵。瑞典積極勞動市場政策充分開發並利用了邊緣勞動力,提高了勞動參與率,促進了不同部門之間勞動力的合理配置,但其高昂的支出也加重了財政負擔,減少了正規就業。 換言之,積極勞動市場政策已成為瑞典經濟與政治政策的註冊商標。回顧1930年代具體的制度措施,有助於解釋近年來瑞典如何成功地結合高福利與經濟增長和高就業水準。對充分就業承諾與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開放經濟所帶來的結構變化,其最終目的在於保障就業。而在此體制的背後是強大的社會合作夥伴奧援。儘管全球化對瑞典模式造成不少壓力,惟最近的經驗顯示瑞典模式是可持續的。 雖然在促進就業方面瑞典所採行之政策與我國有若干相似之處,包括強調積極勞動市場措施的重要性,對直接僱用、薪資補貼與職業訓練投入大筆經費等,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就瑞典積極勞動市場政策之探討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就業能力與方案類型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故應對方案參與者有較多評估,並協助其選擇及參與適當的促進就業方案以及注意不同促進就業措施的競合關係,使之減少方案間排擠現象,發揮方案間加乘效果;(二)不同景氣狀況宜適用不同促進就業措施與建立完整方案參與者之長期追蹤資料庫,以利評估和政策導引;(三)調整積極性勞動市場措施之內容,縮減直接僱用的規模;(四)行政層級職掌分工與就業政策之彈性因應化;(五)修訂賦稅制度、促進工作激勵制度。 / Sweden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oming into force an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at the earliest stage, and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policy efforts which currently commits to carry out an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The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Sweden labour market , and a main characteristic of Sweden labour market policies and Swedish Model. It develops and makes good use of the marginal labour force , improves th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 and promotes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abour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But its high expenditure adds to the financial burden , and reduces the formal employment . In words, an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has been a trademark of Swedish economic policies. Specific institutional features which go way back to the 1930s help to explain why Sweden have been so relatively successful in recent years in combining high welfare with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 employment levels. A commitment to full employment and to an open economy brought about a proactive attitude towards structural change, aiming at protecting employment.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behind is strong social partners. Even though globalization puts additional pressure on the system and demands ever more skilfu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most recent experience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might be sustainabl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Swedish and Taiwan take some similar policy measures. Although there are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including the emphasis on active labour market measures, the importance of direct employment cre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wage subsidies for large investment funds,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s worthwhile for our country to learn as an advice from others may help one’s defects.Therefore, this study mak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a)there is a certain relevance between employability and the type of programmes. We need to assist participants to choose and participate in appropriate programmes to promote employment;(b)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crowding out among programs; make programs synergistic;(c)to adjust the contents of the labor marke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scale of direct employment creation;(d)to take some employment measures according to differnt economic situation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the long-term database of the programme participants to track and facilitate the assessment and policy guidance; (e)to amend the tax system to promote work incentives.
27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角色之探討(一九六九~一九九二年) / The Roles o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1969-1992)

陳瓊玉, Chen, Chiu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是從比較統一前的西德與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的角色,來探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統一後是否會繼續支持歐洲政治合作的進展,並且解析其繼續支持與否的態度對歐洲政治進一步統合的影響。本文各章的重點如下:第一章前言說明本文分析德意志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角色的分析架構。第二章則對歐洲政治合作的歷史發展作概要性的敘述,並說明歐體與歐洲政治合作運作上的關係。第三章則從西德西歐整合的外交政策取向,分析其加入歐洲政治合作的動機。第四章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的行動來觀察其角色。一是從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統一前與統一後對歐洲政治合作加深與擴大的支持態度;二是從統一前、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處理國際危機中的行動轉變來觀察。第五章是歸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的角色轉變,並從歐洲政治統合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重要性,以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歐洲政治合作影響力的互動中,解析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將對歐洲政治合作的進展持有何態度,且對歐洲政治統合的進一步發展有何影響。第六章結語則提出本文的研究發現與心得。
28

開發中國家對先進國家直接投資之研究--以臺灣廠商為例 /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y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aiwanese Firms

林峰瑜, Lin, Fend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對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的各種相關 理論中,大都偏向於先進國家 (developed country)到開發中國家( developing country)進行FDI的為多,很少有學者研究為何開發中國 家會到先進國家進行FDI?以開發中國家廠商而言,在其經營管理、生 產技術、商標信譽、行銷能力皆比先進國家要來得落後的情況下,要到先 進國家投資,與當地廠商一爭長短,它們對抗先進國廠商的本錢在那□? 所憑藉的又是什麼?我們嚐試用以往對外投資理論的觀點來試著解釋此一 現象,然後再從台灣的實證中發覺是否有新的現象是不能用傳統的對外投 資理論來加以解釋,希望能對此一現象提供合理的答案,選擇的母體乃是 台灣廠商至歐美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廠商。由本文的分析,我們了解到臺 灣廠商到歐美投資與到東南亞投資其型態上是截然不同的。廠商為了擴大 市場,提昇產品形象及服務品質等有關行銷方面而至歐美投資,然而往東 南亞投資卻是考慮到廉價的勞動成本、豐富的資源等生產面的因素,是以 降低生產成本為首要目標,這可由在歐美投資產品皆以當地市場銷售為主 ,而至東南亞卻是以第三國為主要銷售對象看出來。因此臺商在東南亞的 投資似乎較符合 Kojima (1978)的防禦型假說與 Vernon (1966)的產品生 命週期理論;而赴歐美投資的現象卻是以 Hymer(1960),Caves(1971)主動 性的觀點來說明較為貼切。此外,由派遣人員部門別可知至歐美投資主要 著重在研發及行銷,而至東南亞投資主要目的卻在製造生產。以國際分工 的角度來看,臺商是善用此一分工型式的;臺商一方面在歐美建立良好的 行銷通路,設立售後服務網,取得或開發先進技術以提昇產品品質,藉以 提高售價,增加利潤,另一方面在大陸、東南亞設立生產中心,利用當地 廉價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以保障原有的出口市場。如此兩方面同時進 行,既可提高價格,又可降低成本。與其他廠商比較之下,競爭力當然強 過許多。 Wells(1983) 所提及在開發中國家廠商所具有的小規模生產, 富生產彈性的優勢對於在東南亞的投資情形較為適切,而對於解釋歐美的 投資狀況則似乎有點牽強,畢竟 Wells的觀點是以生產製造的觀點出發, 較符合東南亞的投資狀況。
29

原產地規則之探討 / Analysis of Rules of Origin

賴永聲, Lai,Yung S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原產地規則已形成一項重要的貿易問題,其對商業進口型態與工廠尋求供 應來源決策之決定有相當影響。因此,企業於尋求最具成本效益之零組件 購買時,必須考慮零組件和最終產品之原產地將會如何被定義,如此才能 了解通關條件和關稅適用情形。於選擇製造廠和裝配工廠的設廠地點時, 企業也必須考慮於最終市場,其產品的原產地將如何被定義,以求能使其 產品之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降至最低。企業全球化之增加與各國經濟的 互相依賴,使得產品原產地的決定變得相當困難。而且,進口產品的差別 待遇,傳統貿易障礙使用之額外限制,與企業的全球化策略,均使原產地 規則愈來愈重要。雖然政府目前正在草擬“進口貨品原產地認定標準”草 案,但目前國內對原產地規則之研究尚屬有限。基於使我國企業界進一步 了解此重要議題於世界主要貿易體之適用情形,以作為企業於本國與海外 投資和設廠等決策之參考,以及因應我國加入 GATT 及將成立之世界貿易 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後,於原產地規則之國際多 邊談判需要,特對產品與生產者之原產地規則,及原產地規則之政治經濟 學加以探討。最後,再提出個人淺見以供後續研究者及政府決策者於起草 我國原產地規則時參考 。
30

我國商銀歐體進入策略之研究 / The Study of EC Entry Strategy of ROC's Commercial Banks

林賢斌, Lin, Hsien 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周知,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已是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本研究即以歐 體金融統合此一環境的變遷,探討商業銀行在其海外市場進入目標之指引 下,權衡所有權因素及區位因素,以決定其歐體的進入策略──包括進入 方式、組織型態及經營的業務,並輔以臺灣銀行業之個案,藉此瞭解實務 界的作法。歐體金融統合主要的影響是:互惠原則、單一銀行執照、母國 監管原則、綜合銀行制度以及對銀行批發與零售業務的衝擊。銀行海外市 場的進入目標可分為市場擴張、資源尋求及政治性目的;進入方式則有獨 資新設,併購及策略聯盟;組織型態主要是代表辦事處、分行、子銀行、 代理行與財團銀行等。根據個案研究結果發現,歐體金融統合加速我國銀 行業國際化,而影響進入策略的所有權因素主要為規模及多國營運的經驗 ,區位因素則為雙邊貿易及投資額、國際金融中心、申請設立難易程度。 若非形格勢禁,分行是主要的進入組織型態,所從事的業務為傳統的批發 性銀行業務。在拓展海外據點的目標上則兼具經濟性與政治性,且國際化 程度不同目標亦有差異。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