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9
  • 66
  • 31
  • 12
  • 3
  • 1
  • Tagged with
  • 113
  • 113
  • 44
  • 30
  • 21
  • 20
  • 14
  • 14
  • 13
  • 13
  • 12
  • 12
  • 12
  • 12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フランス語現象文の意味論― IL Y A/VOILA 構文の分析を通して―

津田, 洋子 23 March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2522号 / 人博第925号 / 新制||人||221(附属図書館) / 2019||人博||925(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守田 貴弘, 教授 谷口 一美, 教授 定延 利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72

固体からの高次高調波発生と非線形電流ダイナミクスの研究

佐成, 晏之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22987号 / 理博第4664号 / 新制||理||166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物理学・宇宙物理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廣理 英基, 教授 石田 憲二, 教授 金光 義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73

擬二次元遍歴電子層状化合物における強磁性量子臨界点近傍の物性

今井, 正樹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19512号 / 理博第4172号 / 新制||理||1599(附属図書館) / 32548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吉村 一良, 教授 北川 宏, 教授 有賀 哲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4

マジック角回転下における縦磁化間交差分極法の研究

神原, 孝之 23 May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20549号 / 理博第4307号 / 新制||理||161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竹腰 清乃理, 教授 吉村 一良, 教授 松本 吉泰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5

遍歴電子系Co化合物における多彩な量子物性

森山, 広大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24445号 / 理博第4944号 / 新制||理||170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吉村 一良, 教授 北川 宏, 教授 有賀 哲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6

固体からの高次高調波発生におけるバンド内遷移の効果

中川, 耕太郎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付記する学位プログラム名: 京都大学卓越大学院プログラム「先端光・電子デバイス創成学」 /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25101号 / 理博第5008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物理学・宇宙物理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金光 義彦, 教授 高橋 義朗, 教授 田中 耕一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77

通往客觀世界構成的移情之路-以胡塞爾現象學中內在與超越的視野來看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Via Empathy: In the View of the Conceptions of Immanence and Transcendence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吳晉緯, Wu, Ji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討論的問題乃是在胡塞爾現象學中,「客觀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其問題意識乃是來自於其自身現象學方法的操作後果。在其著作《笛卡爾式的沈思》中,表明了其現象學被批評為「獨我論」的可能,故進而在此《沈思》的第五章中,透過一系列在其現象學中對「他人」的討論,試圖突破自身陷入獨我論框架。其進行的方式主要有兩個步驟:「特殊的主題性懸擱」以及「移情」。而具有「客觀性」的世界便是在「移情」的諸階序上漸次構成的「主體際」世界。而在此諸步驟的討論中,我關注的是「現象學式的獨我自我」到「他人構成」的「初步」關係如何可能。 而對此步驟的可能性討論及解讀,在本文中以舒茲 (A. Schutz)、呂格爾 (P. Ricoeur) 以及李南麟 (Lee Nam-In) 的三篇文獻做為主要對談者。通過舒茲的強力批判、呂格爾往肉身存有的解讀方式,以及李南麟以靜態、發生現象學的途徑試圖解釋胡塞爾被批判的困境,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胡塞爾通過上述兩個步驟所進行的客觀世界構成可能,是無法成功的,但一般稱為「意識哲學」的胡塞爾現象學,其哲學意圖、深度及可能的發展,即已有後續哲學家往「世俗 (mundane)」、「存有論」發展的走向,進而給予我們不管在對胡塞爾自身或後來的哲學發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78

中國語文特性造成文學遊戲性質之研究--從遊戲觀點探討運用中國語文特性的文學修辭現象

陳姿蓉, CHEN, Z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發掘運用中國語文特性的文學修辭趣味及其遊戲性質,從而強調 中國語文特性對於文學的影響。 本文一冊,計十五萬字,共分七章二十節。 第一章,中國語文的特性概說。旨在分析中國語文特性的形成及其影響。 第二章,中國語文的特性與中國文學的修辭現象。旨在說明中國語文特性與中國文學 修辭現象之關係。 --以上一、二章為本文概論部分。 第三章,運用中國字形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第四章,運用中國字音語音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第五章,運用中國字序語法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第六章,運用中國字序語法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以上三、四、五、六章為本文主論部分。旨在探討運用中國字形、字音語音、字 義詞彙、字序語法特質,所造成的文學修辭趣味及其遊戲性質。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並提出餘論。
79

康德認識論中的刺激問題

潘柏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康德一方面強調物自身不可能為我們所知,另一方面卻又宣稱物自身刺激了我們的感官、觸發認知機能並產生經驗與現象時,這兩項主張即構成了不一致的情形,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刺激問題(the problem of affection)。其中最顯著的困難,是在缺乏感性基礎的物自身上使用因果範疇:現象作為認知能力作用於物自身的結果。因為我們對知性範疇的運用是被康德限制在感性領域之內的。 這種將刺激我們的事物視為物自身,而將其與現象視為原因與結果的解讀並不是對康德認識理論的唯一詮釋。本文在導論的部份介紹了在這種觀點下,康德的刺激概念如何與物自身的不可知論構成衝突;也藉由另一種已被提出的詮釋物自身與現象區分之觀點指出解消這項不一致的可能:物自身與現象不是原因與結果,康德並未運用因果範疇於認知物自身。如此一來,其認識理論就能夠免於刺激問題的困難。 本文將藉由Henry Allison的理論,在第二章介紹上述為康德辯護的觀點。我們將看到在Allison的詮釋下,物自身與現象如何不是原因與結果的區分,而是基於對感性認知條件限度之界定而得出的同一事物之兩種概念。其中的關鍵在於是以存有論還是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康德關於感性認知能力的各種主張。Allison的詮釋除了解消原有的刺激問題,並以其對物自身與現象之區分方式重新賦予刺激概念不同以往的意義:它雖不再將刺激對象視為具有原因性的物自身,卻能夠以認識論的觀點將其理解為經驗中質料方面的先驗認知條件,因而保留了物自身概念在康德認識理論中積極而必要的理論功能。 對於康德物自身與現象區分的正確理解,因而就成為了解決其認識論中刺激問題的決定性因素。Allison稱自己的詮釋為雙重觀點論,而稱視物自身與現象為因果的觀點為雙重世界論。在第三章,本文將介紹持雙重世界論立場的詮釋者James Van Cleve對Allison觀點的批評,以及其為本身立場的辯護:雙重觀點論將為康德的認識論帶來另一種矛盾,而雙重世界論本身就有具有解決刺激問題的能力。 上述兩種處理刺激問題的觀點,分別來自於對康德主張的先驗認知機能不同的理解方式— 認識論或存有論的。不同的理解也就決定了物自身與現象的兩種相異的區分方式。在第四章,本文將介紹Nicholas Rescher 所提出的另一種區分物自身與現象的觀點,以及此觀點對刺激問題的處理。此詮釋不同於上述兩者的是,它不從對康德先驗觀念論的解讀去論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而是以理性設準的角度提出康德另外一種進行此項區分的必要性:物自身和現象外部原因的概念是人類心靈本身的設定,我們如果不預設這些概念,就無法提供知識的客觀性,也無法以完備性為指導原則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 本文比較了這三種處理刺激問題的不同方式,發現Allison的雙重觀點論是三者中較能在康德認識論內部融貫地詮釋物自身與現象區分、解決刺激問題並賦予物自身積極意涵的理論。
80

外顯內隱自尊的落差現象與自我設限 / Discrepancies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 esteem: Implication on self handicapping

張玉萍, Chang, Yu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我設限是指人們因為害怕失敗帶來傷害,或想要在成功時更顯得自己特別優異的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類型自尊者使用不同自我設限行為的狀況。受試者接收數學能力的正向評價回饋後,即接受壓力或練習效果對測驗表現是否有影響的操弄指導語,在4組(策略暗示:宣稱、行為、宣稱與行為,控制組)實驗設計中,研究者測量所有受試者的宣稱策略使用程度、練習時間與練習題數,研究進行中亦錄影其非口語焦慮行為。研究結果有六大發現:(1)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無關,表示它們是不同的構念;(2)情境對宣稱式自我設限有主要效果:接受宣稱式自我設限會影響表現訊息的人,他們的宣稱策略使用程度明顯比無接受訊息者來得高;(3)外顯自尊與情境對行為式自我設限有交互作用效果:當暗示其練習效果會影響表現時,高外顯自尊者比低外顯自尊者有較少的練習行為,會比較容易有行為式自我設限的表現出現;(4)內隱自尊對宣稱式自我設限亦有主要效果:低內隱自尊者比高內隱自者會比較傾向使用宣稱性自我設限,容易表達出他注意力不集中、有壓力等口語訊息;(5)外顯與內隱自尊對宣稱式自我設限有交互作用效果:高外顯/低內隱自尊者(威脅性自尊者)比高外顯/高內隱自尊者(安全性自尊者)容易使用宣稱式的自我設限策略;(6) 外顯與內隱自尊對非口語焦慮行為頻率有交互作用效果:高外顯/低內隱自尊者(威脅性自尊者)比高外顯/高內隱自尊者(安全性自尊者)表現出更多的不安、緊張等臉部與行為的表情。研究中亦嘗試討論情境、內隱自尊、外顯自尊對宣稱式自我設限的三因子交互作用,與兩類自尊各自在不同情境中的主要效果。

Page generated in 0.67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