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10
  • 9
  • 5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個人管理電子郵件行為之研究

朱筱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子郵件為網路之殺手級應用,因其傳遞迅速、價廉等特性,讓電子郵件成為病毒、廣告信及色情郵件等非使用者期望之資訊的散佈媒介,造成電腦與網路資源之浪費,使用者亦為管理這些片斷、非結構性的電子訊息所苦。為此本研究以個人資訊管理之角度重新看待電子郵件之使用行為,並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使用經驗、管理態度、主觀規範、郵件管理意願與郵件管理行為之關係,架構出個人管理郵件行為之研究模式。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內電子郵件使用者,以網路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方式為主,輔以焦點團體訪談與深入訪談之質化研究彌補電子郵件管理相關文獻之不足。在本研究中發現個人之直接(郵件)與間接(電腦)使用經驗皆會顯著地影響個人對其郵件之管理態度,但影響的程度不高;郵件管理意願會受到管理態度、主觀規範以及郵件困擾深度的影響,以管理態度之影響最深;在郵件管理行為上,不同郵件管理意願之個人在單挑傾向、群組傾向以及個人化傾向上有顯著的不同,高郵件管理意願之個人其上述3種管理傾向較強。
2

虛擬社群中影響使用者提供網站內容意願與行為強度之要素分析

李威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運用理性行為模式,由知識分享與網站服務品質的角度切入,整合使用者個人心理層面與外在的網站品質兩部分,探討在虛擬社群環境中,影響使用者提供網站內容意願以及行為強度之要素。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方式衡量網站服務品質、利他、獎賞、人際關係、名聲、樂趣等構面,並探討前述構面對於網站滿意度、網站忠誠度、提供網站內容意願以及實際提供網站內容行為強度之影響。同時本研究也探討干擾變數在提供內容意願以及實際提供行為間之影響。 本研究以FunP社群網站中之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針對網站使用者進行焦點訪談與一對一深度訪談後,設計本研究架構,並且將研究問卷發放給網站使用者。抽樣方式為便利抽樣,共計回收390分有效問卷,所有樣本以線性結構模式進行分析(LISREL)後,實證結果證明如下述: 1. 網站服務品質對於網站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2. 網站滿意度對網站忠誠度有正向影響。 3. 網站忠誠度對提供網站內容意願有正向影響。 4. 利他、名聲、獎賞對於提供網站內容意願有正向影響。 5. 提供網站內容意願對於實際提供網站內容行為強度有正向影響。 6. 社群意識越高者,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與實際行為強度間關係越強;提供獎賞越豐富,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與實際行為強度間關係越強。 7. 會員於利他與獎賞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間有正向關係;非會員於名聲、獎賞與樂趣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間有正向關係
3

虛擬社群中離線體驗對消費行為之影響 / The impact of offline experience on consumer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y

劉芙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針對同時提供線上服務結合離線體驗服務特色之社群,探討其使用者之行為信念與態度、主觀規範對消費意願之影響與實際消費行為強度。研究中於行為信念與態度部份,提出網站服務品質、離線體驗、網站滿意度、網站忠誠度等構面;而主觀規範的部份,根據相關學者文獻探討,以虛擬社群之社群意識作為衡量構面;並且以相關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社群成員之使用年資對社群意識以及消費意願間關係之影響。 本研究以愛評網為個案研究對象,針對網站使用者進行一對一訪談,並於該社群網站首頁放置問卷連結邀請網站會員進行填答。共回收 556 份有效問卷,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 網站服務品質與網站滿意度有正向關係 2. 網站滿意度與網站忠誠度有正向關係 3. 網站忠誠度與消費意願間有正向關係 4. 離線體驗與網站忠誠度有正向關係 5. 離線體驗與消費意願間有正向關係 6. 消費意願與實際消費行為強度有正向關係 7. 使用年資之長短會影響社群意識與消費意願間之關連
4

以TRA模型探討國內旅遊網站--離線體驗及網站類型對網站再訪之影響 /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domestic travel website base on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how offline experience and website classification influence website revisit intention

林姿君, Lin, Tzu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模型(TRA)探討台灣消費者在進行國內旅遊時,從旅遊網站上進行資訊蒐集過程並綜合實際體驗後的網站再訪影響因素。研究分別探討服務品質對網站滿意度、網站滿意度對網站使用使用意願,社群意識對於網站使用意願、離線體驗對於消費意願、網站使用意願對消費意願的影響,並將該旅遊網站收入的分類(亦即商業交易網站及非商業交易網站)作為干擾變數,探討離線體驗到消費意願間的路徑影響。 本研究以三次廠商深度訪談獲得網站使用者習慣的族群分類,並進行兩場針對不同目標族群的焦點團體訪談,搭配Google搜尋國內旅遊網站來找出研究對象的30個國內旅遊網站,本研究透過三項針對不同族群的管道來進行線上問卷發放,共回收309份有效問卷,以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旅遊網站的使用者行為符合TRA模型的整體架構,線上服務品質、滿意度以及主觀規範構面的社群意識都會影響消費者再度上該旅遊網站的使用意願,同時離線體驗對於網站的使用意願具有顯著影響,同時網站類別作為干擾變數探討離線體驗到消費意願的影響,研究發現無商業交易網站使用者對此具有顯著影響。基於以上資料分析,本研究提出相關管理意涵與建議,期望提供未來研究者進一步的參考。 / For the pe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model (TRA) is executed for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Taiwan online users’ domestic travel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from travel website info collection, actual journey experience to travel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The research probed into the influence of website service quality to website satisfaction, website satisfaction to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social norms to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offline experience to journey experience revisit intention,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to journey experience intention and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to actual website reuse behavior, respectively. Website income source is classified into e-commerce travel website and non-ecommerce travel website as a mediator in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assorted travel website user habit by three corporate deep interviews. Then the research performed two focus groups triggered at different target groups, integrated with google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discover 30 largest and most popular Taiwan travel website. By three platforms the research reached target user to launch online questionnaire, and eventually collected 309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n analyzed through SE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mestic travel website users’ behavior well suited TRA model structure. Website service quality, websit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norms influence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meanwhile offline experience have influence on users’ website reuse intention as well. For the path analysis from offline experience to journey experience revisit intention, non-ecommerce website users as a mediator have well impact on i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bove, the research brings up busines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rogress.
5

區段徵收範圍內購地行為之研究-以桃園航空城為例 / Research of the land purchase bohavior of zone expropriation in Taoyuan Aerotropolis

黃勃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區段徵收制度最大的特色,在於被徵收土地所有權人可選擇領取「抵價地」補償,而抵價地之計算,主要係依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第50條規定辦理;即先決定總抵價地面積,再由個別被徵收人按其申領抵價地之徵收補償地價與全部申領抵價地之徵收補償地價總額所佔比率,以抵價地總地價求算其應領之抵價地權利價值;故各筆土地之補償地價高低與被徵收人領回抵價地之面積多寡存有直接關係,並直接影響購買者之購地風險。 土地徵收條例修正前之徵收地價補償係以公告土地現值(加成)為補償基準,而區段徵收範圍內購地者,在以申領抵價地為前提下,公告土地現值即成為其願付價格之參考點。政府於101年9月1日施行土地徵收市價補償制度,徵收補償新制所評估之價格係屬個別宗地價格,此與舊法忽略個別宗地差異而查估之地價不同。從理性行為理論觀之,一位理性購買者,在遵循趨利避害原則並追求效用極大化下,是否意識到新舊徵收補償制度相異之處,而轉換其舊有的購地行為模式,以降低可能造成的購地風險;其購地決策是否存在慣性;以及跨區購買者是否存在溢價購買的情形?值得深入探討。 本研究以「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之區段徵收範圍內農業用地為研究對象,探討徵收補償制度改變對購地行為之影響,以及不同購買者之購地行為模式與溢價購買情形。實證結果顯示,徵收補償制度改變會影響購地者之決策行為,符合有限理性理論假設;而購地者之決策,仍依賴公告土地現值為其價格參考點,推論其購地行為存在慣性;另外,在地購買者之決策行為較偏向農地農用之慣性,而跨區購買者相對於在地購買者有存在溢價購買情形;最後,跨區購買者之影響農地價格因素與現行土地徵收補償市價查估辦法之評價因素較接近,因此,推論跨區購買者之決策行為較易受政府政策影響。
6

線上購物者有意識之溢價消費行為研究

林碩俊, Lin, Shuo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要求逐漸走向精緻化與客製化,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在行銷上有更佳的說服力。在網路購物風氣逐漸成熟的情況下,購物網站為了更好的經營績效,經營顧客忠誠度,是很重要的課題。如何針對網路特性瞭解消費者知覺地付出溢價購買產品,以及相關的消費者購買行為形塑過程,與購物後的情感滿足是很重要的課題。另外,企業對於如何滿足網路消費者的顧客價值,乃至於提供消費者物質乃至情感滿足,尚未有從消費者觀點的完整瞭解。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探討線上購物時消費者從重要他人、主觀規範、個人態度、購買意願、乃至於知覺地形成購買行為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法為主,針對台灣地區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發放網路問卷,所有資料經過分析之後顯示,網路購物時顧客付出溢價的存在,此與一般對於網路購物廉價的印象相左。除此之外,產品類型、品質敏感、情感、安全及品質會影響網路購物溢價購買態度;而環保及時間的影響則不顯著。另一方面,在網路購物時,溢價購買態度及主觀規範會影響網路購物溢價購買意願,而以主觀規範影響為大。 關鍵字:溢價、理性行為理論、主觀規範、搜尋性產品、經驗性產品
7

個人特質對接受職務調整意願之影響 / The Impact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People’s Willingness to Accept Job Rotations.

洪美秋, Hung, Mei 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政府機關為提升行政效能與國家競爭力,積極運用「職務輪調制度」及「組織改造」以精簡組織人力,迫使人員改變既有熟識環境及伙伴關係,致提高其離職意願;然個人日常生活、工作態度與工作動機等行為表現均受到個人特質所影響,且面對風險之決策行為亦與個人心理預期有絕對關係;故個人風險傾向、官僚人格特質與公共服務動機差異會影響個人在工作上行為,也會影響個人職業選擇及生涯規劃。 本研究係以民國100年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辦理新北市行政區劃調整規劃案為個案,而以依變項接受改變意願為主軸,分別對影響行為意願之「個人因素」及「組織因素」等自變項進行探討,以了解行政區劃調整是否因個人風險傾向、官僚人格特質、公共服務動機及預期職務調整效益等變項考量,影響接受職務調整之意願,進而轉換其職業行為模式。 本研究係以新北市各區公所主管人員為研究對象,對所有對象發放問卷,共發出268份問卷;採用敘述性統計進行個人基本統計變項分析,及運用卡方檢定、t檢定、變異數分析、相關性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推論性統計進行差異性與關聯性分析,進而提出下列研究發現:一、區公所主管人員個人風險偏好以風險趨避者居多,且其接受職務調整意願影響之程度受到行政區域調整規劃案干擾;二、具保守者官僚人格特質之區公所主管人員較不接受職務調整意願,兩者具負向因果關係;三、區公所主管人員公共服務動機有逐漸削弱趨勢,致與職務調整接受意願無顯著因果關係;四、區公所主管人員對職務調整之預期效益會影響接受職務調整意願,兩者具正向因果關係;五、區公所主管人員接受職務調整意願頗高,且偏愛以各區公所間輪調安排模式。最後,提出建議予政府當局施政之參考,期使執行行政區劃機關提升政策實行效益。
8

個人用戶對網路銀行接受行為研究-信任與科技接受模式的整合性探討

許榮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路的發展與普及,有愈來愈多人選擇使用網路來進行日常活動,而網路銀行就是一例。網路銀行具有多種的好處:對於使用者而言,它提供隨時、隨地處理財務的通道;對銀行而言,它可以降低營運成本、減輕臨櫃負擔、增加收續費收入、吸引客戶、減少客戶流失的成本與提供網路宣傳的廣告。參考美國的發展經驗,若能有效提昇網路銀行使用人口,那麼銀行將會增加可觀的獲利,因此本研究藉由探討、解釋使用者為何願意再次使用網路銀行的行為來了解現行台灣網路銀行的使用率偏低的可能原因,以利於網路銀行的推擴及策略的制定。   網路銀行同電子商務,表徵是科技,本質是商業。接受使用網路銀行的行為,相當於代表同時接受使用新科技與信任它-科技接受模式(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與信任理論需整合性探討,由於台灣過去中並沒有此類研究,因此本研究藉由移植Gefen, Karahanna et al. (2003)的整合模型至網路銀行的議題上,俾希望能夠清楚而完整地陳述與解釋使用者願意再次使用網路銀行的行為,最終有助於提高網路銀行的使用量。   信任理論部份採用McKnight, Larry et al. (1998)對於信任的看法,一方面是因為它整合了了各種不同學派(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等)對於形成信任關係的解釋,另一面它以理性行為模式(TRA,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順序結構形成模式-信念、態度、意圖、行為的順序架構。而正由於科技接受模式源自於理性行為模式,因此在做適度的必要調整後,Gefen, Karahanna et al. (2003)。將之集結成一整合模式。而模式中,「信念」整合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再對「行為意圖」造成影響,其中形成信任的因素有:計算原則的信任、體制結構的保障、境遇的正常性與熟悉性因素;而信念有:信任、認知易用與認知有用信念。由於本研究探討的議題是台灣的網路銀行,不同於探討新網路商店的被接受使用行為,因此本研究在模型移植過程中以創新擴散理論(DOI, Diffusion of Innovation)的配適性(Compatibility)來取代境遇正常性因素。   為驗證移植模式,本研究採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問卷的問項設計主要是來自於文獻所提供的問項,在經過適當的中文化、調整語意與試問後,最後得到9個構念共29個問項。網路問卷的訊息曝光主要有兩個管道,其一是委由優仕網獎勵其會員填答,另一則是本研究將問卷訊息公布在各大bbs站與各大入口網站的金融討論區當中。在扣除隨意作答與無效問卷後,本研究最後得有效問卷217份。而資料分析部分,除了分析人口統計資料的敘述統計量外,由於結構方程模式(SE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進行分析,能夠同時進行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的特性,因此本研究選擇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 在經過一系列結構方程模式的操作流程包含了模型界定、辨識、參數估計、模型契合度估計與模型修飾後,本研究得僅進行小部份的修飾的模型,由於評估問卷測量品質的測量模型的指數當中,不論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Chronbach’s α)亦或是建構信度]或效度[建構效度]上都表現相當優良,因此結構模型的各路徑係數的可信度與有效度相當高。 本研究在經過了各路徑的分析之後,做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 商業面的〝信任〞議題影響使用者有意願繼續使用網路銀行的影響力,較科技面的〝科技接受〞議題來得大。 2. 現行影響網路銀行使用者信任的因素,主要為計算原則的信任因素、其次為熟悉性因素;而體制結構的保障因素對信任的影響力非常小,至於配適性因素則無影響力。 3. 科技接受議題也受信任議題的影響。因此認知易用與認知有用皆受計算原則的信任與熟悉性因素間接影響。而除此之外,認知有用尚受配適性因素的直接影響,在影響力上,信任的因素所帶來的間接整體影響力上,略大於適配性因素。
9

以網路外部性探討行動應用程式對智慧型手機購買意圖之影響 /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mobile apps on purchase intention of smart phone by network externalities

黃詩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智慧型手機成長快速,市場潛力大,影響消費者的智慧型手機購買決策因素成為近年來值得研究的議題。但過去有關智慧型手機購買決策的研究中,大多著重在手機的作業系統或是功能層面,並未將行動應用程式(APP)及人際面的影響因素納入考量。因此,本研究以網路外部性、科技接受模型及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分別從智慧型手機及行動應用程式的屬性面和人際面來探討,目的為找出影響台灣地區現有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再購意圖的因素,並進一步探索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使用者的態度及再購意圖。本研究結果發現: 1.智慧型手機屬性面:當使用者認為智慧型手機是越有用的、越具娛樂性的,則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的採用態度越正向;當使用者認為智慧型手機是越容易使用的,並不會直接影響其對智慧型手機的態度。 2.智慧型手機人際面:當使用者認為有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則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意圖越正向;而無論使用者認為其家人、伴侶、好友、同學或同事支不支持其使用智慧型手機,都不會影響其對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意圖。 3.行動應用程式屬性面:當使用者認為在短時間內行動應用程式的數量成長的越快速,則其對智慧型手機的態度會越正面;而無論使用者認為APP數量、種類的多少、價格是否可被接受以及APP的設計品質完不完善等,都不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的態度。 4.行動應用程式人際面:當使用者認為其家人、伴侶、好友、同學或同事越支持其使用行動應用程式時,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的態度會越正向。
10

買或不買: 馬來西亞大學生綠色購買意向調查 / To buy or not to buy: Malaysian University students’ green purchase intention

伊德琳, Edaline Audrey Spykerm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research was driven by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ecological concern, and man-nature orientation on green purchasing (including both intention and actual behavior), with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ice sensitivity and allowance and/or income. This research surveyed 602 Malaysian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in the age bracket of 18 to 25, because this specific demographic is a sizeable market and such research is lacking in an emerging economy like Malaysi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cological concern and man-nature orientation influenced purchase intention and actual purchase. The findings also indicated that price sensitivity and allowance and/or income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actual behavior. This study has two implications: (1) it extends TRA b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variables betwee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actual behavior, and its findings adds to the body of knowledge in the area of green consumer behavior; (2) marketing managers can formulate their green marketing strategies effectively by consistently driving heart-warming campaigns to create or stir consumers’ emotions. Marketers should keep in mind that Malaysians are highly influenced by man-nature relationship belief, and additionally, marketers need to be careful in justifying pricing difference between non-green and green products for consumers that are sensitive to price.

Page generated in 0.02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