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與計畫原則之研究林勤敏, LIN, GI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冊數:共一冊
二、字數:六萬餘字。
三、章節:分為五章二十五節
四、內容:
(一)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同時說明研究的資料來源及其限制,並
列有專有名詞的詮釋。
(二)第二章:詮述學校建築的意義與功能,並談及學校建築設計的構成理論及其計
畫的基本原則。
(三)第三章:針對校地、校舍、校園、運動場所及圖書館等五大部份的計畫問題,
分別加以探討。
(四)第四章:首先說明調查研究的目的與經過,然後以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的
國民中小學為調查對象,每區抽取25%為樣本,進行各校學校建築現況的調查,並加
以分析與檢討。
(五)第五章:簡述本論文的概要與重要發現,做成結論,並提出幾項建議,供教育
行政當局與各校作為參考。
|
22 |
自由主義之正義與平等理論--其思想發展軌跡初探蔡錫清, Tsai, Hsi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幾個世紀以來,西方政治社會思想家竭盡心智所追求的不外乎自由與平等兩大核心價值。自由主義作為西方世界思想的主流,有其悠久的歷史與傳統,面臨時代的演進和環境變遷的挑戰,自由主義思想迄今雖然屹立不搖,但是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可以發現歷代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也針對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嘗試著作出新的詮釋,以讓自由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依然能夠對新的時代發揮引導的作用。
一九九○年代以來,以經濟自由主義為主導力量的全球化浪潮席捲全世界,經貿自由化發展的結果,卻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懸殊之「M型社會」的來臨。當社會正義與公平再度成為普遍關注的嚴肅課題之時,自由主義對於平等的價值究竟抱持何種觀點,乃成為亟待釐清之焦點。本研究依循近代自由主義思想之歷史沿革,探索古典自由主義以及功利主義之平等觀點。
觀照古典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平等思想之後,本研究簡要地引述當代自由主義式平等主義思想家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以及另一位自由主義大師德沃金的平等理論概念,以揭示其公平正義原則與平等理念所啟發的道德價值,對於國家社會努力方向的指引。
從自由主義平等思想之演變,吾人可以清晰地發現:沒有平等作為基礎的自由,很可能徒擁高貴之名,卻產生卑劣之結果。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時代,對處於歷史關鍵十字路口的台灣而言,既有危機也是難得的契機。在追求個人自由與國家經濟成長的同時,唯有兼顧社會公平並且給予全體國民平等的關注與尊重,作為一個世代相繼的社會合作體系,人民的安居樂業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實現的可能。
|
23 |
混合利得與混合損失對處分效果的影響 / Mixed Gain and Mixed Loss affects the Disposition Effect劉淑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e try to provid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 by the mental account, prospect theory, disposition effect and hedonic editing. This study examine how do investor trade in relation to their holding portfolio gains and loss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nvestor are more likely to segregated gains and integrated losses, in accordance with disposition effect and hedonic edition. In other words, investor are more likely to longer holding losing trade than winning trade, because selling at losing trades would cause great suffering. We find that investor tend to longer holding mixed gains than mixed big losses. In face of mixed big losses, they are relatively rational, inconsistent disposition effect. Our empirical find that highest wealth level‘s traders and experienced traders suffer loss, they are relatively rational.
|
24 |
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 The effects of J. M. Keynes on U.S. fiscal policy in 1930s蔡璧霙, Tsai, Pi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之研究。2008年是全球經濟史上的災難年,金融海嘯衝擊世界各國,鑒於近年來美國及新興經濟體,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都強調政府干預,並運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使得曾經沉寂一時的凱因斯主義,又告復活。他的「乘數理論」展示了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鋪陳了「赤字支出」可以補充私部門有效需求的不足,並作為一種就業政策。
凱因斯畢生嘗試建立一套超越古典理論的一般理論,強調政府支出的意義,並藉以發展成穩定總體景氣波動的政策工具。其財政政策作為穩定政策的建議,在全球各地市場取向的經濟體中普遍被實施。凱因斯的《一般理論》提供了「一個充分就業是例外,而失業的存在是常態」的經濟分析。認為除非刺激需求,否則經濟就不可能增長,進而不可能達到充分就業。所以建議政府要經常干預市場,特別是在景氣衰退時,更要採用赤字預算和靈活的財政政策。美國羅斯福 ( Franklin D. Roosevelt ) 總統著名的新政(New Deal),與凱因斯的《一般理論》主張不謀而合,值得詳加探討。凱因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推崇為20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之ㄧ,以他的思想為中心的凱因斯學派,更成為全球各國財政部長採用最多的主張。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文獻探討以及個案分析法,第一、探討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如何。第二、探討凱因斯理論如何影響美國1930年代的財政政策。了解凱因斯對羅斯福新政影響雖微,但《一般理論》對美國經濟學界則影響極大。
|
25 |
Cryptographic Protocols for Secure Electronic Commerce / 安全な電子商取引のための暗号プロトコルMitsunaga, Takuhou 23 May 2016 (has links)
copyright 2013 IEICE /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情報学) / 甲第19906号 / 情博第616号 / 新制||情||107(附属図書館) / 32983 / 京都大学大学院情報学研究科社会情報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石田 亨, 教授 岡部 寿男, 教授 中村 佳正, 教授 岡本 龍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Informatic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26 |
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財政理論之研討王高雄, Wang, Ga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六章,除諸言及結論外,分章就政府職能理論,租稅總論租稅各論及公債理論。加以研討。
一、關於政府職能及經費理論: 密爾將政府的職能劃分為必要的與法定稅率之比,則為累退稅。
( 二 )假如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等於一減較小級距約有效稅率與法定稅率之比,則為比例稅。
( 三 )假如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小於一減較小級距的有效稅率與法定稅率之比,則為遞減累進稅。
三、租稅各論:
( 一 )所得稅: 他曾明確指出,實行所得稅必須具備四個要件: (1) 最低生活費免稅; (2) 就超過最低生活費以上部份,按此例課稅; (3) 儲蓄投資部份不計入課稅所得; 及(4) 公眾道德良好。人人皆誠實申報。而第(4) 個要件為先決條件。他一再地說,儲蓄投資不予免稅的所得稅,不能算是公平的。因為他認為若無此項免稅,則對於儲蓄不無重複課稅之嫌。
( 二 )土地稅: 對於非因勞力或資本支出所致的土地增值( 應剔除貨幣貶值兩增值的部份 ),國家得視需要,課以百分之百以下( 含100% )的任何稅率。亦即土地( 包括市地及農地 )因自然因素而引任意的兩種。他以為政府除了國防、司法、治安及教育等必職能外,不宜做得大多。因此主張政府的課稅職能愈小愈好。換言之,既持經費縮小論。然則,他認為政府對於攸關公眾利益而為人民所不願經營者,應責無旁貸的負責執行,諸如道路、橋樑、港埠、水利工程等基本公共設施,應加建設,以利經濟發展的嘉惠百姓。他指陳法律規定未盡完善與司法行政效率低落將產生不良的經濟後果。但暴君誅求,貪官斂財,其為害尤甚。自由約喪失較之生命財產保障的不足,其弊損為大。他不贊成政府對高利貸及工人為工資問題所採取的集體行動而加以干涉。
二、租稅總論: 他贊揚亞當斯密司的課稅四原則,然而,關於公平原則,他卻主張採能力說,而按此課稅,也就是平等犧牲的原則。他所謂比例課稅,係指就超過最低生活費以上部份比例課征。但又主張儲蓄與投資的部份應予免稅,故實質上,可能是遞減累進稅,或比例稅,或累退稅,端視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而定: ( 一 )假使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大於一減較小級距約有效稅率與額度等兩個原則,則未嘗不可發行公債。
|
27 |
台灣本土及外資證券投資信託公司開放式股票型、債券型基金行銷優劣勢分析羅小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 本論文在第一章緒論將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疇及
研究對象。
ii. 第二章將介紹本論文之行銷分析理論。
iii. 第三章將自總體環境、國內證券投資信託產業現況及採用「STP」理
論進行國內證券投資信託業之市場分析。
iv. 第四章將採用「行銷4P」理論說明國內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基金市
場現況。
v. 第五章~第八章將分別透過「交易成本4C」理論,逐項檢驗本土與外
資證券投資信託業者在國內基金市場之競爭優劣勢。
第九章將歸納整理第四章~第八章本土與外資證券投資信託業者在國內基金市場之4P與4C競爭分析及建議。
|
28 |
從法律論證理論論土地徵收公益性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public benefit of land expropriation from the legal argumentation陳星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產權之支配實是人格自由及發展顯現,而其保障與人格維護更具全體性關係。我國雖肯認土地徵收制度合憲性,惟該公權力之執行卻常將此全體性予以割裂及獨立處理﹔或將財產權損失填補視為人格權維護實現。近年土地徵收致生許多重大社會事件,該法規範實踐結果實與以保護人民權益為意旨之法目的有所差異,甚成對立,亦未因土地徵收條例之修訂有所消融。
針對土地徵收之法解釋論的範疇,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已對相關法制問題、正當法律程序的問題以及損失補償基準及方法的問題為相當的詮釋,並於具體個案上,試圖針對土地徵收合法性要件公益性及必要性內容提出見解﹔相關司法實務、學說及比較法制之爰引,皆試圖建構對法制應有之理性認識及實踐之基準。該等先驗知識或爰以立法論範疇修訂法制,以法力拘束圖限縮差異為可能,惟從結果論後射觀察實仍未逮。故本文圖從土地徵收法規範可能涉及之問題範圍領域,併同考量其財產實體及人格自由等本質性的問題,以先驗反思為土地徵收法規範提出本文一點點看法 。
諾依曼(Ulfrid Neuman)之法律論證理論為法規範所涉問題域之探討,更指向邏輯分析、語言理論及商談理論等範疇。邏輯工具之核心雖是從普遍前提中演繹的結構,惟其並非自然主義因果關係必然性之絶對,傳統該當要件得到法律效果,不無是法規範之目的論之法學歸屬,藉由物化思維僅是觀察方式,現時與未來等量齊觀實不無是一種偶然性巧合,常具可謬性及被證偽﹔另法規範文本實涉至語言理論所涉之語義、語句及語用情境等範疇,文本內涵之詮釋實涉文化及價值背景的差異,難謂具有絶對性意涵,故土地徵收於既有憲法比例原則體系架構下,相關語義內涵究係所指﹔而所謂公益性內涵實涉土地異質性及不同之權利主體間之認知,雖實定法建構描述性內容,惟個案具體化尚待相關權利人、需用地人及核准機關等利用語用情境探究以限縮對公益性認知的差異﹔然為避免陷入極端之決斷論,本文認為藉由商談理論所重之平等原則,實是落實權利主體人格自由之表現。商談理論的係由哈伯瑪斯(Jürgen Harbermas)及阿列克西(Robert Alexy)等所為發展,其於法學領域不無受有批評,且現時藉由專家學者所組成委員會之決議亦是商談之型式,惟本文認為未來重大性之公益實現實非線性思維,藉由所重之平等原則擴大權利主體參與層面實現其其人格自由,實具有限縮差異認知的可能,更是民主法治國的顯現。
法律論證理論實是傳統確定主義及決斷主義以外之第三條路,實就所涉之問題域範疇,提供更具說理性之理由並避免將人和物化,以呼應法規範對人性的關懷。
|
29 |
亞太地區債券市場擇時行為之實證研究 /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rket timing in Asia-Pacific bond market.陳蓉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探討亞太地區債券市場中是否存在著擇時行為,以此區域中三個經濟區為代表—澳洲、新加坡及香港,透過分析此區域2000~2009期間的絕對利率、相對利率與絕對債券發行量、相對債券發行量間之關係,以及進一步控制影響企業債券發行之因素,包括市場的成長機會、再融資及企業特性等,最後,實證結果指出亞太地區之債券市場並無擇時行為之存在,且其融資行為較傾向支持靜態抵換理論,亦即亞太企業進行舉債融資時較可能同時考慮舉債所帶來的正面及負面效果,因此有一最適資本結構存在的可能。 /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test whether there is market timing behavior existing in Asia-pacific bond market. Using the data during 2000~2009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places, including Australia,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we compare both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interest rate to both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amount of debt issue. In addition, we further contro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bt issue of firms, including the market growth opportunities, refinanc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Finally, we find there is no market timing behavior in Asia-pacific bond market. Besides, firms’ financing behavior in Asia-pacific are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trade-off theory, which mean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is a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for each firm.
|
30 |
共同成本分派與競局理論林呈憲, LIN, CHENG-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論在政府謀求全民福祉的極大,抑是企業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這兩項目標
達成之必要條件都是--成本極小化,是故,如何盡可能地將生產成提供各種財貨與
勞務所需的成本降低,乃是生產與管理技術發展的重要目標。
資源的限制,使我們必須對之做最有效率的運用。逐一,分別地就人們每一種慾望加
以滿足,不是不可能,便是非常無效率的行為。若是能從所得,嗜好各異的人群之中
,篩選出相似偏好,加以匯聚,提供適量的財貨或勞務,就能獲致規模經濟的效益;
或是設立一機構,同時提供,生產各類型的商品以滿足嗜好各不相同的群眾,如此,
則可達到多樣經濟(ECONOMIC OF SCOPE) 的效果。以上二種情形都會大幅降低成本
,使資源發揮較高的效能。
在有規模經濟或多樣經濟時,多會涉及不可分割的投入,這也就是共同成本出現的原
因。和公共財一樣,該如何把其支出費用劃歸其受益者負擔,不可分割的投入亦面臨
如何將其成本分派給使用者的難題。這誘發本研究的動機,多數的會計學者咸認為任
何成本分派都是武斷的,本文的目的則從競局理論著手,設法尋求合理、公平的分派
方法,以作為管理和訂價決策的參考。
共同成本分派的主要特徵有二:
第一,成本必須完全分派殆盡,不能有盈餘或者赤字。
第二,沒有客觀的基礎存在,能讓我們據以將成本直接劃歸特定的商品或勞務。
文中假定應被分派的各種共同成本均為已知,不考慮跨期間的關係,探討的標目只限
於某一特定期間內的成本分派。全文結構為:第一章是研究動機和目的;第二章敘述
成本的基本概念,共同成本的意義以及分權決策與成本分派的關係;第三章提出一些
共同成本分派的原則,方法和目的;第四章將合作競局和共同成本分派作一連繫,並
利用合作競局解所具有的特性,對現行的共同成本分派方法作一評估;第五章為共同
成本分派方法的應用及結論。本研究的結論是;沒有一種分派方法能夠適用於各種決
策。
|
Page generated in 0.0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