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利用WordNet建立證券領域的語意結構游舒帆, Yu,Shu 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普林斯頓大學所開發出來的WordNet線上辭典是否適合用在語意結構(Semantic Structure)的表達上,在整個研究中,我們會先將重點放在WordNet架構的討論,接著研究關於WordNet在建立語意結構上的文獻,以在研究前先取得過去研究的狀況,並針對缺點提出改進方案,最後則進行模式的驗證與修改,期望能得出一個較具代表性且完整的WordNet語意結構。
本研究採用Jarmasz, Szpakowicz(2001)的語意距離計算模式併Resnik(1995)的相似度(similarity)計算模式,透過這兩個模式來計算出詞彙的距離,並以此距離來辨別語意的關係,最後透過117道證券考題來實證這個架構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並針對不足之處作補強修改,以達到較佳的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為下列幾項:
一、無法全盤的將證券業的所有的詞彙及其關係一次含括進來
二、測試的題目無法完整代表所有的問題可能性
三、由於最後結果並非實際架構與修改WordNet系統,僅僅是採用相似度
計算演算法算出結果,因此與實際機上測試難免會有所差距。
四、並沒有針對WordNet中所有的關係都做定義,僅只挑選較具代表性的
幾個詞彙關係做定義,在細部上可能會有所影響。 /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ing on does the Princeton WordNet fit the Semantic Structure. In this research, we’ll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WordNet, then the reference of WordNet in Semantic Structure. Before we get start, we may collect all the passed data, and study the data more detail. Then we can know the situation and result of passed reseach, so we can modify the model of pass. Finally, we hope we can get a more completed WordNet semantic structure.
This paper uses the Jarmasz, Szpakowicz’s (2001) semantic distance and Resnik’s Similarity calculative model. Through
this two models to calc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words, and calculating the similarity.
We collect 117 stock exam questions to verify the correctiveness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this structure. And to complement the weakness, so we can have a more strong result.
This research has three constraints:
1.We can’t collect all words of stock domain
2.The 117 questions can’t explain all probability of query
3.We just run an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similarity, not
real testing on WordNet system, so it may be some bias.
4.Only identifying some chief words relationship, so it can not cover whole relations.
|
2 |
相似性指數與卡方檢定之探討歐陽致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適合度檢定(Goodness-of-fit Test)用於檢測觀察值是否符合某種特質,是統計學應用非常廣泛的檢定,其中卡方檢定(Chi-Squared Test)更是適合度檢定最常用的方法。卡方檢定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於其彈性,通常只要求分組後每一組觀察值的期望個數不少於5,若樣本較少需考慮併組,但如何併組至今仍無定論。本文即針對樣本數不足時,運用計算模擬的方法探討卡方適合度檢定,希冀研究結果可提供卡方適合度檢定併組的參考;另外,相似性指數(Similarity Indices)一般用於比較兩個母體的異同,使用上並不受限於觀察值期望個數的限制,我們也同時探討相似指數是否也可用於適合度檢定。
過去研究顯示當母體接近均勻分配時,適合度檢定或有較為不同特性,因此我們將研究分成當母體服從(或接近)均勻分配、或是幾何分配兩種情形。當母體接近均勻分配時,我們發現卡方適合度檢定並不受限於期望個數不大於5的限制,不考慮併組的卡方檢定的型一誤差符合顯著水準的要求,而且比併組的卡方檢定有更大的檢力(Power);然而,在母體服從幾何分配時,卡方檢定必須依賴併組以改善型一誤差。另外,我們也發現相似性指數確實在各種假設條件之下,檢定力皆不如併組修正的卡方檢定優越。
|
3 |
小組面談中面試官與應徵者性別相似性對面談評分之影響─面談流程與面試官間性別相似性之調節效果 / The influence of interviewer-Applicant gender similarity on interviewer ratings in panel Interviews --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interview design吳思蓉, Wu, Szu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談為業界最常使用的員工甄選方式之一,而面談的形勢又以一對一面談及多對一面談,亦即小組面談最為常見,然同樣作為業界常用之面談形式,過去已有許多相關研究針對一對一面談進行討論,但小組面談的實證研究卻仍相對缺乏。事實上,小組面談經常被推薦作為甄選員工的方式,其效度亦在1990年代初期獲得學者驗證,故研究者認為,可進一步探討小組面談情境中,影響面談評分之因素。
本研究之目的有三:第一,探討小組面談情境中,個別面試官與應徵者之性別相似性,在其個人給予面談評分時所扮演的角色;第二,探討面談流程對性別相似性與面談評分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第三,探討面試官間性別相似性,對面試官與應徵者性別相似性與面談評分之關係的調節效果。因此,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為:小組面談中,面試官與應徵者性別相似性對面談評分之影響為何?當加入「分數公開」與「小組討論」之面談流程及「面試官間性別相似性」,將如何干擾或調節前述因性別相似性對面談評分所造成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為2(面試官與應徵者性別相似與否)× 2(分數公開與否)× 2(小組討論與否)實驗設計,邀請三所大學商學院或管理學院之在職專班或經營管理專班之學生共120人擔任受試者,即為面試官的角色。而後以T檢定進行操弄檢定,以卡方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進行隨機分派檢測,至於假說檢定之分析方法則為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指出,面試官應徵者間性別相似吸引效果未獲支持,面試官對於同性別之應徵者的評分,將視情境而定:若於小組面談中加入分數公開流程,將影響性別相似性對面談評分的效果,但小組討論流程卻未如預期產生調節作用;另外,本研究亦發現面試官間性別相似性之調節效果達顯著,當面試官間為不同性別時,則面試官應徵者間的性別相似吸引效果存在,而當面試官之間性別相同時,將使得主效果受到減抑。
|
4 |
全球暖化科普出版品的視覺再現 /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cations of Global Warming鄧宗聖, Deng, Tzong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透過對全球暖化科普出版品的圖像再現分析,研究圖像與公眾溝通暖化議題時的角色、功能與意義,進而討論圖像設計與公眾參與間的關係發展。圖像分析的來源主要以2007年IPCC發表第四次報告後,全球暖化科學知識的發展成熟、確定人為造成暖化及國際社會採取行動等社會氛圍為觀察點,以臺灣出版市場為選材來源,蒐集13本以圖文共構為主的科普文本,取徑符號學並應用家族相似性觀點於圖像再現的分析主軸。
研究者立論與分析思維的處理方式,是以宏觀的知識社會學理論視角,先行探索全球暖化知識的認識論及其在臺灣產製的研究議題,以及科學哲學、風險社會對此知識觀點的探討,再以社會建構論的角色切入,梳理社會建構論者如何分別從規範建構與權力建構的詮釋,分析全球暖化議題與社會間的互動發展關係,並與先前闡述理論形成辯證過程。研究者接著再從媒體再現全球暖化議題的相關研究,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討論過去在風險議題下圖像被賦予的角色與功能。最後,研究者據成因面、影響面與解決面為圖像所依附的敘事架構,整理分析出各面向下圖像家族再現的論述主題、議題與意義,將其結果分析與處理後,再與先前的學理對話,形成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
本研究發現成因面圖像多再現科學共識,影響面圖像側重全球暖化帶來的災難事件及不確定性,解決面圖像則再現技術與行為規範的論述。在圖像輔助文本論述的角色界定下,各方面有以下特徵與意義:
首先,文本在描述科學事實與因果關係時,圖像再現會顯示科學文化圈的慣用符碼,如模型、數字、圖表、科學家研究的歷史相片等融入圖像再現,形塑能摒除懷疑、建構嚴謹可信的知識論述。
其次,解釋全球暖化影響時,圖像再現則傾向表現災難正在發生,在各地不斷游移與變動的不確性,來表徵全球暖化風險的系統性與連鎖效應。圖像再現會善用人們認知習慣上的比較手法、恐懼符碼來建構意義:直接影響面上,會以比較法配合描述改變中的自然景觀(融冰、海平面上升),或是各地災難事件的受創場景,以輔助闡述暖化持續進行的現象,並構連宗教文化的神話系統,象徵人類的罪與罰,以激起行動與重生的意念;衍生影響面上,圖像再現則以恐懼相反的修辭策略,如美麗、平和與可愛的動植物圖像及依賴自然生活與生存的人們、文化古都等景觀,搭配控訴暖化破壞的書寫,以建構等待救援受難的他者,圖像在散發出美感外隱藏生命共同體的道德訊息。
最後,文本在議論如何解決風險社會中複雜的系統性利益與需求問題時,再生能源的技術就在其中扮演著關鍵性的工具角色,其中又以太陽能、風能等圖像較常被引用。圖像再現則以車、房為載體,將回收技術、再生能源科技、生態技術的想像與論述置入其中,提供接受科技治理而無須改變現有生活的價值與態度。但是,風車圖像所再現的風場與發電廠,隱藏高技術門檻及科技專家治理的形態,隱藏由政府、產業與科技專家共治的大治理論述;而方舟圖像再現意指科學或科技行動須集思廣益才能事竟其功。在行為規範面,圖像再現節能減碳、綠化環境的行為圖標,輔助個人參與適應暖化行動論述,抗爭與遊行圖像的再現則指涉公眾參與科技民主的一種形式,卻忽略其他多元參與論述的圖像。上述研究發現與學理概念對照與分析後,本研究從公眾參與角度提出以下科普圖像設計的實務建議與創新見解:
(一)圖像設計可減少註解式的圖文關係,以故事發揮圖像敘事潛能。
(二)公眾涉入感為理念,設計與公眾生活脈絡相關的圖像與論述。
(三)公眾能動性為理念,邀非專家設計圖像,建立情感與認知連接點。
(四)圖像用以轉化公眾的願景,專家與公眾共構小治理規劃的實踐。
公眾解讀科普與參與傳播,則能豐富媒體素養教育的理論的實踐範疇,圖像則發揮圖像激勵公眾參與的潛能。 /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s, the func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ages fo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on global warming issues by analyzing image representations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cations on global warming.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between image desig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s findings of popular science images, "cause images" represent scientific consensus, "effect images" correspond to catastrophic events and uncertainties resulting from global warming, and "resolution images" signify the descriptions of technologies and the norms of behaviors. Under the current defined role of images for the supporting text, we obser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when describing scientific facts and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nt, the representing images of the symbols commonly used by the science culture circle, which include models, numbers, figures/tables, and historical photos, eliminate doubt and allow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gnificant and credible knowledgeable narratives.
Second, when 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the representing images often lean towards showing the shifting and changing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disasters that are occurring in order to signify the systems and the chain reactions produced by the risks of global warming.
Third and lastly,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key roles of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most common images cited are those of solar energy and wind energy.
After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and the concepts of various theories, we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innovative insights for a scientific image design from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perspective as follows.
(1) Image design can reduce the needs for image annotation, and story-centered images retain great potential for illustration.
(2) Public participation shall be considered as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public life-correlated images and narratives.
(3) Experts should design ima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dynamics so as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recognition.
(4)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thought using images, experts and the public should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ll plan together.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scienc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cation can enrich the practical areas of the theori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mages can additionally generate potential benefits through desig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
5 |
台灣地區年齡別死亡率的變遷模式:1950-2004戴伯偉, Tai, p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論是試圖理解台灣地區過去五十五年來的平均餘命會逐漸增加的原因,或是台灣地區人口結構成長變化的情形,甚至是探討未來人口老化政策或是追求死亡率法則終極目標等等議題,我們首先應該設法了解過去五十五年來的年齡別死亡率是如何轉變的。而本研究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以往傳統人口學的分析方法來觀察我們週遭人口變化的情形。
本研究嘗試運用「網絡結構相似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觀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死亡模式結構的年代,進而區分出擁有不同年齡別死亡率模式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找出在每一年代類型中各年齡別死亡率是如何進行變遷。
經由網絡結構相似性區分歷年的男性與女性年齡別死亡模式的年代類型,我們可以發現男性與女性的年齡別死亡模式類型,相當類似。根據年與年的網絡結構相似性,男性以及女性在過去五十五年來年齡別死亡模式都可以區分出五個不同的年齡別模式階段。而透過歷年MDS圖形來觀察嬰幼兒人口以及老年人口的年齡別死亡率的移動情形,更可以證明,歷年年齡別死亡模式的變遷和嬰幼兒以及老年人口死亡率改善移動的情形是息息相關。
因此透過結構地位相似性的分析概念以及MDS空間結構距離的呈現,證明了台灣地區歷年年齡別死亡模式的變遷,的確和嬰幼兒人口以及老年人口年齡別死亡率的下降有關。更表示運用網絡結構的分析概念來分析人口事件也是可行的。
|
6 |
樹形圖具有對稱相似性 / Symmetric Similarity of Trees龔英一, GONG,Y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內容:
圖論上,定義兩點相似(similar ):若a ,b 是圖G 上的兩點,且存在一個定義於
V (G )的某排列φ,滿足:(1)φAut(G)及(2)φ(a)=b,則稱G 之a,b
兩點相似。由定義吾人固然知必有一φ Aut(G),滿足φ(a)=b,如果G 之a,b
兩點相似的話。然而,有人不禁會問:若G 上任二點a,b相似
,則是否存在一φ Aut(G),同時滿足φ(a)=b且φ(b)=a呢?( 本文稱G 為
對稱相似(symmet-rically similar),若答案為真時。)
作者在研究GRAPH RECONSTRUCTION CONJECTURE 時,亦產生相同的疑問。本文乃作者
試就此一問題,將樹形圖(Tree)加以研究,發現:凡是具有有限點的樹形圖(fin-
ite tree)皆具備此特性。
本文共分二章四節。首先,吾人知:任意樹形圖乃一不具環路的聯結圖(acyclic c-
onnected graph),且任二不同點a ,b 僅可決定出唯一的(a-b)路徑( path )
。
本文先針對此路徑觀察出二項特性:(1)當(a-b)為偶路徑,m 為其中點,且φ
(a)=b,φ Aut(G)時,φ作用在m,n之後對調(即φ(m)=n且φ(n )= m
。其證明包含在定理2.1.7及定理2.1.9之中。
其次,以定理2.1.7及定理2.1.9為基礎,本文將證明出:確實存在-φ
Aut(G),同時滿足φ(a)=b且φ(b)=a,此處G 為一樹形圖。
由於找不到反例,本文將給一個Conjecture作為總結,即:任一有限simple圖皆具對
稱相似性。
|
7 |
主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的影響李佳倫, Lee chia-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1)主管與員工之「認知風格」與「溝通風格」的關係,(2)主管之認知或溝通風格,對員工態度與工作表現的影響,以及(3)主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態度與工作表現的影響,以期增進主管與員工的溝通,進而增進組織效能。研究採「主管-員工」配對問卷調查的方式,共計有效樣本214對,其中包括主管74位,員工214位。研究結果顯示:
(一)「分析型」員工確實較「直覺型」員工,在「支配性」和「好辯性」上的表現較多,至於其他向度則無顯著差異。
(二)員工工作滿足會受到不同認知風格主管的影響;主管的「注意性」和「生動性」與員工溝通、工作滿足有顯著正相關,其「開放性」與員工工作滿足有顯著正相關;主管的「支配性」和「精確性」與員工工作績效有顯著負相關;以及主管的「友善性」與員工離職傾向有顯著負相關,至於其他變項之間則無顯著相關。
(三)主管與員工認知風格一致性,與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
工作績效和離職傾向均未達顯著關係;主管與員工「友善性」
和「輕鬆性」溝通風格一致性,與員工工作績效具有顯著正
相關。
最後本研究進一步指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後續相關研究建議。
關鍵詞:認知風格、溝通風格、相似性、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離職傾向、員工態度、工作表現
|
8 |
應用資料採礦技術於資料庫加值中的誤差指標及模型準則 / ERROR INDEX AND MODEL CRITERIA FOR VALUE- ADDED DATABASE IN DATA MINING包寶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運用資料來幫助企業做出正確且適當的政策是一個存在已久的觀念,在傳統統計上我們通常會將拿到的資料庫直接去作分析,然而對資料採礦(Data Mining)來說,常面臨資料不夠的瓶頸,亦導致資料庫的價值往往不夠。若,我們能利用調查的樣本,推估出目標資料庫中所欠缺的欄位在調查樣本中與其它欄位的關係,便可回推至目標資料庫將原本所欠缺的欄位補齊,將資料庫加大,亦即資料加值(value-added),那麼,未來要用到這些欄位來分析資料時只要抽樣進行分析即可,如此,也可有效降低企業的成本支出或浪費。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整合過去各學者所提出之統計理論與方法,找出誤差指標及模型準則來說明擴充的欄位是有可信度的。由於在目標資料庫擴充欄位時,會產生誤差值,而誤差值的大小往往會影響我們用來判斷此擴充欄位的可行性及可信度,因此本研究並不考慮使用何種抽樣方法,而是假設在簡單隨機抽樣下來進行探討,判別在資料加值前後所造成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情形,進一步來做比較。針對欲擴充目標的欄位型態分為連續型和類別型來尋找適當的指標及準備作為我們選擇判斷的指標。類別型欄位利用相似性觀念建立判斷指標,連續型欄位則利用距離觀念、相關性的架構下來討論,如此,可建立合理的誤差指標及模型準則針對欲擴充目標欄位的型態來判斷其擴充的欄位是否具有可信度,並評估其可用價值的高低。
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資料庫加值為一可行的方法,從推估資料帶入模式後所得預測值與原始觀測值間計算其相似度皆在九成以上,說明擴充的欄位是有可信度的。
關鍵詞:資料採礦、資料加值、誤差指標、模型準則、相似性 /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has received good credits and acceptances from a variety of industries such as the finance industr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so on for its success in extract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translated to opportunities from the database.
Database value-added is a new idea not yet fully mature. Its applications on the different databases will have different effect,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the valid and accountable model criteria as a mean to determine if the added columns make any improvement to the database, hence the overall results in terms of predictions. After selecting the model based upon its appropriateness to the data type, we applied the error index and model criteria to evaluat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f the model has 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added-value column. The criterion used in this research is RMSE for the continuous data type and F-value for the discrete data type. Our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support our attempts that the error index and model criteria used in this research do give us an accountability measure in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adding the columns to the database.
Keywords: Data mining, Database value-added, Database, Error index, Model criteria
|
9 |
模糊資料之軟統計分析及檢定張建瑋, Chang ,Chien-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模糊理論的觀念,應用在估計、檢定及時間數列分析上。研究重點包括離散型及連續型模糊樣本的定義與度量,模糊參數的最佳估計,模糊排序方法應用於無母數檢定,模糊相似度的定義、性質,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辨識不同時間數列間的落差l期相似程度等。我們首先將常見的模糊資料分為離散型及連續型,並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料,給定對應的模糊平均數、模糊變異數等模糊參數的概念與一些重要性質。接著我們提出幾種估計方法,針對不同的模糊參數進行最佳估計並提出可行的評判準則。進一步地,我們將模糊排序方法應用於無母數檢定推論。最後我們提出模糊相似度的定義與度量。經由系統性的模擬與分析,我們建立兩時間數列間模糊相似度演算法則。實證分析方面,我們利用提出的方法對台灣的股價加權指數、個股股價進行估計及檢定;同時,針對台灣歷年GDP、民間消費、毛投資間的相似性進行偵測,以驗證我們提出的模糊參數估計、模糊無母數檢定及模糊相似度演算法的效率性與實用性。 / In this paper, we apply fuzzy theory in estimation, nonparametric test,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Our focus is on: 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the discrete type fuzzy data and continuous one? How to find the optimal estimators for fuzzy parameters? How to apply fuzzy ranking methods in nonparametric test when the data is vague? How to define and find the degree of fuzzy similarity between two time series? First, fuzzy data i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its type, discrete or continuous. Then we give some definitions and properties on fuzzy mean, fuzzy variance for different type of fuzzy data. Next, we proposed some estimat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rules. Moreover we apply fuzzy ranking methods in nonparametric test, such as Sign test,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Wilcoxon rank sum test, and so on. Finally, we suggest the definitions as well as the algorithm for computing the degree of fuzzy similarity between two time series. We also give some simulate and empirical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techniques and to analyze fuzzy data. Results show that fuzzy statistics with soft computing are more realistic and reasonabl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10 |
我國生物相似性藥品研發廠商海外市場進入策略之決策探討 / The research of the 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y for biosimilar manufacturers in Taiwan歐俐岑, Ou, Li Ts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人口增長以及人口老化速度加劇,全球藥品消費需求快速成長。生物藥品因其具有針對特定疾病之專一性,在治療病毒性肝炎、癌症及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重大疾病上擁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除了積極研發全新生物藥品之外,我國生技製藥廠商亦將注意力放到生物相似性藥品的研發上。
但因我國藥品內需市場規模較小,一旦成功研發出生物相似性藥品,若無法將其外銷至海外市場,恐不能弭平鉅額的前期投入。而進入國際市場之際,倘若未制定適宜的進入策略,卻又極可能會以失敗收場。
基於生物相似性藥品本身之特性與法律上之定義,其研發藥廠在進入市場的順序上係處於後進者之地位。但為了成為早期追隨者而搶占部分先驅者優勢,廠商必須選擇恰當的進入模式及進入時機並適時的調整之。而進入障礙對於進入策略之擬定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以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而言,影響最為深刻的是制度性的進入障礙。
本研究以全球前二大藥品市場─美國、中國大陸為標的,探討我國生物相似性藥品研發廠商進入海外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時,所需跨越的制度性進入障礙可能為何?其他跨國性藥廠在面臨上述制度性進入障礙時,係採取何種因應方法,以及如何調整其進入策略?並從中總結出,對於我國生物相似性藥品研發廠商而言,較為可行的市場進入策略。
經研究分析後,本研究認為,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的制度性進入障礙係來自於東道國的保護主義、專利相關法規與解決專利爭議之機制有所缺漏或偏頗,以及藥品上市審查及藥價管理相關法律規範過於嚴苛或過於鬆散。
而跨國性藥廠因有較充裕的資金及專利訴訟經驗,因此在面對因專利所形成之制度性進入障礙時,可以訴訟或法定行政程序等合法方式克服該專利障礙。對於藥品上市審查法規之要求,則可透過加大投資以求符合法規標準。至於東道國的保護主義,則多藉由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成立合資企業等方式,突破該進入障礙。
因我國生物相似性藥品研發廠商之規模較小,較難獨自克服各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的制度性進入障礙,所以在進入策略上,本研究建議,可積極尋求與原廠或國際生物相似性藥品研發廠商合作,致力於發展全新生物藥品。或是透過兩岸合作研發,於奠定一定基礎後,進一步開拓生物相似性藥品的海外市場。
|
Page generated in 0.0262 seconds